❶ 珠三角經濟圈的簡介
珠三角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清遠、佛山、茂名、東莞、汕頭、中山、揭陽、珠海、汕尾、江門、肇慶、陽江、惠州(新興縣,紫金縣) 共15個城市(含2縣)最早由廣東省政府在1994年確立,其發展主要得益於鄰近香港,香港一直是珠三角經濟區的主要投資來源。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的數據,2005年,珠三角都市經濟圈廣州 深圳 清遠 佛山 茂名 東莞 汕頭 中山 揭陽 珠海 汕尾 江門 肇慶 陽江 惠州 (新興縣,紫金縣) 共15個城市(含2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約佔中國大陸經濟總量的9.2%,是僅次於長三角都市經濟圈、京津冀都市經濟圈的中國大陸第三大經濟總量的都市經濟圈。現在正打造2020年粵港澳世界城市群。以經濟規模論,「大珠三角」相當於長三角的1.2倍。
❷ 珠三角經濟區的簡介
珠三角經濟圈珠三角地區是指廣東省的廣州 深圳 清遠 佛山 茂名 東莞 汕頭 中山 揭陽 珠海 汕尾 江門 肇慶 陽江 惠州 (新興縣,紫金縣) 共15個城市(含2縣)又稱為珠三角都市經濟圈或珠三角經濟區, 共15個城市(含2縣)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級市組成的經濟圈,此外,珠三角經濟都市經濟圈也同時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城市。珠三角經濟區珠三角地區是指 15個城市(含2縣)最早由廣東省政府在1994年確立,其發展主要得益於鄰近香港,香港一直是珠三角經濟區的主要投資來源。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的數據,2005年,珠三角都市經濟圈9個地級市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8116.74億元人民幣,約佔中國經濟總量的9.2%,是僅次於長三角都市經濟圈、京津冀都市經濟圈的中國第三大經濟總量的都市經濟圈。
❸ 梅州市,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廣東五大都市圈
梅州地區,是一個交通不便、遠離珠三角,的山區,是一個阿姨不愛叔叔不愛的偏遠山區。值得驕傲的是,梅州是廣東省唯一沒有被工業污染的凈土,生態發展相對較好。可以說是廣東,數一數二的,地理位置特殊,遠離珠三角廈漳福,唯獨汕頭,一個靠海,發展不起來,特區這么久無所事事。梅州,人才外流嚴重,可以說是基本留不住,工業化小,沒有大型科技公司。雖然旅遊有所改善,但遊客都是汕頭潮州人,數量少。同時,梅州將自己定位為綠色,行業必須選擇合格的環保。可以說,珠三角的經濟總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然而,當它到達梅州時,它也是一潭死水,一直沒有發展。幸運的是,近年來房地產業蓬勃發展,城市的面貌和市政建設都有所改變,有點像城市總的來說,梅州地區相對落後,大部分人才湧入珠三角,無法發展和融入其他人的經濟圈。
❹ 中國五大經濟圈
中國五大經濟圈實力最強的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圈,香港、廣州、深圳三個城市是珠江三角洲的核心,香港是世界排名第三中國排名第一的商業貿易經濟大都市(1.紐約,2.倫敦,3.香港,4.迪拜,5.新加坡,6.東京)
中國五大經濟圈,分別是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滬寧杭)、環渤灣(山東半島、京津唐、遼中南)、菱形經濟圈、中三角。
珠江三角洲:以香港、廣州、澳門、深圳、珠海、東莞為中心的經濟區
長江三角洲:以上海、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南通為中心的經濟區
環渤灣:以北京、天津、青島、煙台、沈陽、大連為中心的經濟區
菱形鑽石經濟區:以長安、成都、重慶、昆明四個城市(陝、川、滇三省)為中心而形成的菱形直線切角焦點的經濟區
❺ 梅州市,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廣東五大都市圈
一. 以前廣東最為尷尬的地級市是雲浮市:
廣東一共有21個下轄城市,此前有人認為最尷尬的城市是雲浮市。因為雲浮市以前隸屬於粵西地區、並且隸屬了幾十年,最近幾年突然被劃入了粵北地區,成為了粵北地區城市。但是雲浮市這個所謂新鮮出爐的粵北城市,卻要經過珠三角地區城市肇慶市。而粵北地區的清遠市、河源市、韶關市,卻並不肯接受和承認雲浮這個新鮮出爐的粵北城市。
結尾語:
當然了,梅州也可以故意裝作不尷尬。只要自己不尷尬,那麼尷尬的就是別人。只有梅州市自己不覺得尷尬,那麼覺得尷尬的就是廣東的那另外20座城市。關於梅州市為什麼被稱為廣東最為尷尬的城市,梅州市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廣東五大都市圈,你們有什麼不同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關注。
❻ 中國五大經濟圈
國內較為成熟的都市圈有5個,分別是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長江中游、成渝都市圈。
根據戴德梁行的報告,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和成都都市圈分別佔全國GDP的比例分別為19.8%、12.2%、10.4%和6.4%。 長三角都市圈
區域范圍
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規劃范圍為蘇浙皖滬四省市全部區域。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示範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以上海臨港等地區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經濟與產業
1)長三角GDP達17.9萬億元,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城市層級結構最合理的城市群,已有六大城市躋身GDP萬億俱樂部,未來將以核心城市為支點構建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五大都市圈。2)長三角以電子、汽車、現代金融等產業為核心,致力於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和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3)長三角石化、冶金等領域存在一定無序競爭,核心城市規劃滯後,經濟效率與世界級城市群存在差距。
❼ 中國經濟總量最多的城市
1.上海
這座21世紀中國最受寵愛的城市,其釋放的巨大經濟活力令人吃驚。上海被喻為中國再次經濟起飛的龍頭,或者是箭尖,人們寄希望於它能引領起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航船。
上海有中國城市裡管理和服務水平最好的地方政府,有最便利的區位和運輸優勢,也聚集著中國素質最高的一批白領階層。上海是經理人的絕佳誕生地,一個標準的上海產的經理人,應該是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或者哈佛,在跨國公司美國總部呆過,在麥肯錫等咨詢公司做過,然後回國任跨國公司的中國區總經理或者首代。
盡管上海的人才培養能力、人才吸納能力與北京相比稍遜一籌,但其整體商業和人文環境方面的優勢,使其在爭奪優秀人才方面魅力獨具。而由此所表現出來的人才的價值創造能力和對城市經濟的貢獻也是顯而易見的。這里成為跨國公司中國區和亞太區總部的新的選擇地,上海是中國大陸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浦江東岸的張江高科技園區,如今已經成為中國知識最密集的高科技聚集地,而其崛起的速度同樣令人驚駭。
總人口:1341.8萬人
高校數量:57所
科研人才數:3.5萬人
科研成果情況: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508項
高新企業數:1916家
技術交易: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交易合同2.73萬項;合同金額142.78億元。
專利: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22374件
全市GDP:6160億元
GDP增速:11.8%
著名高校有:復旦大學、上海交大、上海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23億
2.北京
北京是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傳統居住地,在這個城市裡,有中國最密集的大學群和科研院所。僅僅一所北大、一所清華已經證明了這個城市不凡的人才培養能力和傳統。在外省人眼中,北京代表著一座城市所能擁有的寬廣胸懷和容納度,盡管北京的戶籍制度改革落後於上海和廣州,但這並不妨礙307.6萬外省人在2003年仍然選擇在這里生活、創業。
所有繁華的大城市都有不適合居住的一些特徵,比如擁擠、嘈雜、污染和交通不便;而北京尤其在這些方面令人心懷不滿。但是,重視政府關系和商業環境的跨國公司在過去的20年裡,仍堅持把中國區總部設立於此,因此,北京在人才競奪能力方面仍顯現出令其它城市膽寒的特質。
總人口:1456.4萬
高校情況:73所
科研人才數:27.4萬人
技術交易:技術合同登記32173項,成交總金額265.4億元,技術交易額226.6億元
專利: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17003件
全市GDP:3611.9億元
GDP增速:10.5%
著名高校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457.5億元
3.廣州
廣州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毗鄰香港的特殊地位,在吸引港資和三來一補中,廣州及其周邊地區迅速流動起大量資本。近年來,珠三角地區活躍的私營經濟又使得廣州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先受惠的地區。但是,商業貿易的發達和低層次製造業的繁榮未能支撐廣州進一步的發展,在對高級人才的競奪能力方面,廣州明顯不如上海和北京,甚至不如深圳。
總人口:994.30萬
高校數量:44所
科研人才數:1.79萬人
高新企業數:270家
技術交易:廣州地區共認定技術合同4324項,合同金額31.644億元。
全市GDP:3466.63億元
GDP增速:15%
著名高校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等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40億元
4.深圳
深圳曾被譽為中國最有希望的現代化城市,它從一開始就是按照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模式進行建設的。一張小小的邊防證,讓所有進出該城市的人都對其「特區」身份印象深刻。這座移民城市,曾經在很短時間內聚集了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靈活的政策,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使其成為新興企業的創業首選地。
但是今天,深圳面臨著找不到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定位困惑,城市整體商業環境的先發優勢已被趕超,而金融之城的地位又受到了上海的威脅,深圳的人才競爭力已被大大削弱。
總人口:557.41萬
高校數量:42家(含高校駐深分校)
科研人才數:全年共引進戶籍人才3萬餘人,海外留學生1200多人
高新企業數:673家
專利:全年受理專利申請12361件
全市GDP:2860.51億元
GDP增速:17.3%
著名高校有:深圳大學等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3.18億元
5.蘇州
閑適、優美的園林城市蘇州,因中國與新加坡共建的蘇州工業園而成為中國新的高科技製造業聚集地,蘇州工業園的成功,被認為是中國最成功的開發區建設的範例。這里有著中國素質最高的產業工人,並成為蘇南地區最引人注目的城市明星。
總人口:590.97萬人
高校數量:17所
科研成果情況:全市組織實施科技項目437項,147項科技成果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高新企業數:555家
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860億元
全市GDP:2802億元
GDP增速:18.0%
著名高校有:蘇州大學等
❽ 珠三角經濟圈的介紹
珠三角經濟圈又稱為珠三角都市經濟圈或珠三角經濟區,是指位於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區域,包括廣州、深圳、清遠、佛山、茂名、東莞、汕頭、中山、揭陽、珠海、汕尾、江門、肇慶、陽江、惠州共15個城市。
❾ 廣東規劃五大都市圈:廣深領銜珠三角城市輻射力「出圈」
1994年,當「廣東四小虎」風頭正勁時,廣東開全國先例提出規劃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鎮(市)群,決定從打造「單打冠軍」向「組團冠軍」轉變。
這一決定背後,與區域發展模式之變息息相關。以往以單打獨斗為主的城市競爭,削弱了區域和規模的優勢,其產出的只有「諸侯經濟」,在彼時大流通、大市場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形成規模效益才能打出響亮的「珠江牌」。
26年後,區域發展模式再次迭代,在全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廣東對外公布《廣東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提出科學制定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發展規劃,構建協同發展機制,增強都市圈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認為,廣東省提出制定五大都市圈規劃,在打破行政邊界、構築跨區域聯動協調機制方面邁出了關鍵性一步。
恆大研究院院長助理熊柴分析,大多數產業具有集聚效應,而人隨產業走,人口自然也會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
從單打冠軍到團體冠軍
廣東的城市發展最早以盛產「單打冠軍」而名聲在外,中山、東莞、順德、南海無一例外。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最早在1980年就確立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市發展方針。也確實得益於此,廣東的城市經濟發展很快。
「彼時廣東經濟騰飛就是抓住了『放權』這一點,將權力下放到市縣。」馬向明回憶,為了進一步帶動區域經濟增長,1988年新設了惠州、東莞、汕尾、河源4個地級市。
到了1994年,一輪新的改革開放大潮洶涌而來。為了改變行政分割、各自為政的城市發展模式,形成區域和規模的優勢,廣東正式提出建立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編制珠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
馬向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時定下的城市發展定位是避免相互競爭與內耗,要從「單打冠軍」變成「團體冠軍」。
恆大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在分析了十幾個主要經濟體上百年的數據後也發現,小城鎮化模式與經濟規律不符,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產業都在持續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
事實證明,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隨著國內大城市與世界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全球化帶來的產業國際化分工與協作,讓城市間的連接加強,不少城市以城市群的形式抱團參與國際競爭。
這樣的例子在廣東隨處可見。廣佛肇(廣州-佛山-肇慶)三城形成強大經濟圈,廣州服務業發達、佛山製造業強大、肇慶擁有廣闊的發展腹地,GDP規模位居世界前列。深莞惠(深圳-東莞-惠州)三城同樣競爭力強勁,深圳科技創新、東莞與惠州高端製造,共同構成了全球製造業中心的核心供應鏈。
跨珠三角都市圈肩負重任
隨著城市群中的核心大都市在融入國際分工網路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一個更大尺度的都市形態應運而生。
這里的尺度指的是城市調配資源的能力。馬向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尺度一變,管理內容也變了。
「隨著城市范圍擴大,以市域轄區為界的行政管理模式帶來的資源調配能力越顯捉襟見肘,亟需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要素自由流動。」馬向明認為,城市群以產業鏈為單位,都市圈則更多的是服務人流、物流等要素。
鑒於上述一系列變化,中國城市發展策略也隨之調整。2019年2月,發改委發布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求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以培育現代都市圈為城市群建設突破口,並要求放開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相比此前傳統意義上的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門)都市圈劃分,此次廣東點名的都市圈,名稱與此前不同,對應著區域協同范圍與目標的升級。
廣東省在2018年印發的《人口發展規劃(2017-2030年)》中,提出增強珠三角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形成「廣佛肇+清遠、雲浮、韶關」,「深莞惠+汕尾、河源」,「珠中江+陽江」三大都市區。
非珠三角城市納入珠三角核心區的這一模式被稱為跨珠三角都市圈。在受訪專家看來,這意味著跨珠三角都市圈將肩負起推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的重任。
廣東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由來已久,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之間的經濟鴻溝一直是廣東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存在的一大難題。
數據顯示,2019年珠三角核心區城鎮化率達到了86.28%,早已媲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但粵東、粵西為主的沿海經濟帶只有53.33%,粵北生態發展區也只有50.80%,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跨珠三角都市圈能夠改變這一格局嗎?至少從深圳都市圈此前的嘗試來看,效果可行。
自2018年底深汕特別合作區揭牌以來,深圳不斷推動其資金、技術、項目向汕尾流動,極大地促進了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發展。2019年深汕特別合作區GDP增長23.0%,增速位列全市第一。
馬向明認為,在跨珠三角都市圈框架下,像汕尾和河源這樣的大都市圈城市,將優先享受到中心城市的輻射,獲得更多資源對接的機會。
深圳嘗到拆圍牆甜頭
都市圈在帶動非珠三角城市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在提升珠三角核心區城市的經濟發展質量。深圳便在發展「拆圍牆」式都市圈中嘗到了甜頭。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深圳的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提交了一份與「都市圈」有關的建議,其中一個出發點在於解決深圳的土地短缺問題。
馬化騰提出,未來的深圳先行示範區不僅要有高樓林立的中央商業區、金融核心區,還要有集中連片的高端製造集群、設計加工區。未來,在保證不突破生態紅線的前提下擴大土地等關鍵資源供給,是深圳產業結構實現平穩有序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
在一線城市中,深圳是面積最小的一個,僅約2000平方公里。2005-2018年,深圳人口增長57%,但城市建成區面積僅增長29%,特別是2015年以來深圳人口年均增量超50萬,居全國之首。
如何擴大土地資源供給?馬化騰建議,一方面需要深圳下大力氣優化現有土地資源分配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需要跨區域統籌,打破目前的總量瓶頸。
具體而言,深圳可借鑒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產業飛地」模式,推動在承接深圳製造業轉移較多的其他兄弟城市如河源復制類似合作區。在目前已經開始運轉的「產業飛地」,實施先行示範區優惠政策的定點定向落地,實現對製造業的「政策精準滴灌」。
盡管他並未直接提出都市圈的概念,但跨區域統籌的理念已經與都市圈規劃不謀而合。
深圳無論是與莞惠還是河汕,都已經有緊密的產業合作。早在幾年前,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就曾提出,打造以深圳為中心的C5(City five)大都市圈,成為深莞惠(3+2)經濟圈的升級版。
吳思康的觀點是,發展都市圈是保持產業鏈完整的戰略舉措。深圳產能外遷已成趨勢,如果主動將產能有序轉移到惠州、河源、汕尾等地,仍將處於深圳產業鏈條的覆蓋半徑,有利於保持產業鏈的完整性,也給周邊帶來產業發展機遇。
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舉例稱,受土地空間局限與成本上漲因素影響,不少深圳的製造企業將產能轉移到周邊的東莞、惠州,但研發與市場部門並未離開深圳。「這既騰出了深圳的產業用地空間,又強化了深圳的創新中心與服務中心地位,可謂一舉兩得。」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近日也撰文指出,超大城市有義務帶動周邊、照應周邊,不僅要考慮自己市域范圍的事情,還要考慮到整個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
黃奇帆認為,一方面,要將部分資源讓渡給都市圈、城市群,以促進後者更快地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群、都市圈發展後又會眾星拱月,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使超大城市實現更好發展。
廣東都市圈雙輪驅動策略
在陳鴻宇看來,發展都市圈最重要的兩大抓手,即產業與交通。
要以開放的胸懷辦產業。對中心城市而言,產業要進得來,也能出得去;對其他城市而言,同樣要「敞開大門」。而都市圈內交通首先要實現一體化,特別是打通城際軌道交通以及大量的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斷頭路」。
交通與產業這兩大抓手,在廣州都市圈發展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中山大學城市化研究院院長李郇撰文指出,廣州、佛山是全國聯系最緊密的兩個城市,廣佛同城化是全國的標桿。這得益於廣佛在產業與交通上的一體化發展。
廣佛在產業上的聯系,可追溯到1980年代。彼時,廣州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師」騎車到佛山,極大地支撐起佛山各類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此後,佛山更是積極承接廣州商貿服務、產業的外溢。
作為《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發展策略規劃》項目組負責人之一,中規院深圳分院創新空間規劃設計研究所研究員孫婷在分析廣佛產業聯系時表示,兩個城市產業互補發展,關聯性強,廣州基礎產業為佛山輕型工業提供原材料,佛山輕工業又以廣州為巨大消費市場。
據一家研究機構計算,廣州與佛山的絕對經濟聯系量為47443.53,相當於廣州與珠三角經濟聯系量的一半,更是佛山與珠三角其他城市經濟聯系量的三倍。
而在交通一體化上,廣佛更是一直走在全國其他城市同城化的前沿。廣佛兩市互聯交通的覆蓋率超過70%,兩市之間建成銜接軌道1條,在建2條;已建成道路共27條,在建銜接道路6條。
中規院的數據顯示,廣佛日均總跨境出行量超過163萬人次,占廣州對外出行總量的45%,占佛山對外出行總量的63%。且廣佛之間的交互交通量占廣佛兩市總交通量的74%-81%,過境交通佔比僅為9%-15%,是整個灣區交通聯系最為緊密的都市圈。
深圳對周邊城市的產業溢出效應同樣顯著。吳思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的深圳和周邊城市的產業合作主要是市場行為,今後在省政府的統籌下,可以從政策層面建立一些聯動機制,比如搭建產業合作平台,使幾地之間的產業布局更有序、更均衡、更科學。
深莞惠三地曾在2018年提出在臨深區域共同打造區域協同發展試驗區的設想,試驗區內的地區生產總值、稅收存量歸當地所有,增量部分由三地政府在協商基礎上按比例分成,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
深圳都市圈也正在謀求跨城際交通的發展。按照規劃,深圳地鐵10號線將東延至東莞鳳崗,11號線北延至東莞長安,14號線東延至惠州惠陽,22號線北延至東莞塘廈。深圳還嘗試聯合周邊城市共同編制都市圈軌道交通規劃。
汕湛省域副中心仍待加強
研究了多年都市圈的馬向明發現,珠三角的廣佛都市圈和深莞惠都市圈,作為核心城市的廣州和深圳,都比相鄰的城市在等級上高一級。更高的行政級別,讓核心城市在國家公共資源的聚集上,如交通、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方面享有優先權,從而創造向中心集聚的吸引力。
廣東規劃的五大都市圈中,珠江西岸都市圈的珠海、中山、江門,汕潮揭都市圈的汕頭、潮州、揭陽,湛茂都市圈的湛江、茂名,這些城市間的公共資源的集聚能力並無太大差異。
在馬向明看來,行政等級沒有差異的城市間,資源分配上往往會採取平衡的政策,在均衡化的發展模式下,將難以形成都市圈的城市組織結構。
當然,行政資源的分配只是都市圈發展的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產業的發展和帶動,從而使得周邊城市產生深層的內在聯系,資源要素加速流動,而這就需要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中心城市發揮帶動與輻射作用。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打造汕潮揭、湛茂都市圈,首先要加快汕頭和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設。
目前,汕頭和湛江這兩個省域副中心相比周邊地區的城市優勢不夠,區域首位度不夠,引領帶動能力仍不足,要增強這兩大副中心城市吸引人才、資金尤其是大公司集聚的力度。
針對如何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全國人大代表、湛江市市長姜建軍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湛江將聚焦交通、產業、改革開放、城市能級等重點,扛起全面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歷史重任。
在都市圈時代,跨珠三角都市圈涉及眾多發展程度不一的城市,如何破局?
陳鴻宇認為,對於都市圈來說關鍵在於打破行政邊界,首先是政府轉變職能,不再唯GDP論,而是考慮高質量發展、長遠發展,不再以行政邊界去割裂市場邊界,清理強化行政邊界的、滯後於時代的規章,甚至法律。
在這方面,東莞正做出表率。
全國人大代表、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東莞作為深圳都市圈的組成部分,正深度參與都市圈規劃編制。接下來,東莞將主動對接深圳都市圈建設,打造深莞「深度融合、一體聯動」發展格局,推動東莞各類規劃與都市圈規劃的全面對接融合。
❿ 全國五大經濟區是哪些啊
一、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是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廣東省省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定位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
二、珠海:廣東省地級市,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東南沿海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 。地處北緯21°48′~22°27′、東經113°03′~114°19′之間。位於廣東省珠江口的西南部,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西鄰江門市新會區、台山市,北與中山市接壤。設有拱北、九洲港、珠海港、萬山、橫琴、斗門、灣仔、珠澳跨境工業區等8個國家一類口岸,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素有「百島之市」之稱。
三、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鷺, 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 西界漳州, 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四、汕頭:廣東省轄市,經濟特區,亦是東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粵東中心城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鄰揭陽市,東南瀕臨南海。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里,海島岸線長167.37公里,有大小島嶼82個。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557.92萬人。
五、海南:簡稱「瓊」,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海口。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對望, 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