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有哪些是從何處到何處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經濟的發展都是在北方戰爭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這說明政治穩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戰爭和動亂造成的社會環境只能破壞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成果。由於戰亂,古代人民南遷北上,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體現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這說明各族人民的勤勞和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已引進的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應用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靖康之變後,皇帝被俘,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悲慘。中原地區受到戰亂的干擾,於是大量人口南遷,形成了第三次人口南遷高峰。隨著人口的增加,中國南方的經濟開始全面繁榮,經濟重心轉移到了江蘇和浙江。在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轉移,由內地向東南沿海地區轉移。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⑵ 我國的經濟重心在什麼時候開始南移
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代(具體來說開始於東晉十六國時期),完成於兩宋。
首先要明確一點,「經濟重心」不僅是指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且要是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提供動力並起決定性作用的地區。
中國早期文明起源的時候是蘇秉琦先生所說的「滿天星斗」式的,北方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南方也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嶺文化、三星堆文化。總體上北方文明發展程度遠遠超過南方,北方黃河流域進入文明時代(階級社會時代)的時候,南方長江流域還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珠江流域甚至還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公元前1800年前後(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時期)中國北方全面進入文明時代,並且發展成為王朝疆域中心,正式成為中國經濟重心。
先秦時代(BC2070~BC221)中國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不過在春秋戰國時代(BC770~BC221)經過楚國、吳國、越國、巴國、蜀國的開發,南方經濟逐漸起步,和北方差距已經縮小。
秦漢時代(BC221~AD220)由於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定都北方(長安、洛陽),大力發展北方經濟,南北方經濟水平差距拉大。到東漢安帝時期,北方人口佔全國75%以上,南方人口僅相當於北方1/3,。東漢後期,經濟重心從關中東移至關東(函谷關以東地區),淮南得到開發,經濟發展水平甚至超過淮北。這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先聲。
魏晉南北朝時代(220~589)北方長期分裂戰亂,南方社會較安定。因此北方經濟遭受重創時南方所受破壞不如北方嚴重。加之南方自然地理條件(南方氣候更濕潤,熱量更充足)較北方為好,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南方經濟逐漸具備與北方香抗衡的實力。不過侯景之亂(548~552)使江南經濟遭受重創,是經濟重心南移歷史上的巨大倒退,導致隋朝(581~618)統一後南方又大大落後於北方。總體來說,東晉十六國時期(304~439)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已經開始,只是後來出現了倒退。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代(220~589),具體來說開始於東晉十六國時期(304~439)。
⑶ 唐朝經濟中心已轉移到東南,李淵為何還定都長安
我們翻開 歷史 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時期關於都城定在哪裡的問題。比較著名的有北京、南京、西京、東京。這些都是我國 歷史 上比較著名的都城所在地。一般來說,一個王朝都城所在地往往是經濟中心。
然而, 歷史 事實也並不完全是這樣。例如,唐朝是隋朝貴族李淵建立的。李淵與李世民父子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之際,趁機席捲中原,竟然一舉成功奪得天下。唐朝選定長安為都城。然而,當時的長安已經不是經濟中心了,經濟中心在當時已經轉移到黃河中下游及東南方了。
為何會這樣認為呢?我們翻開 歷史 可以知道,長安地處比較偏僻的中西部地區。圖土壤貧瘠不說,這里還是戰亂連綿,處於四方攻擊的位置,按道理說不是理想的都城首選之地。
既然,不適宜定都長安,唐朝的建立者李淵為何要定都長安呢?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我們知道李淵在隋朝的時候叫做唐國公,被封在太原。我們知道山西和陝西是很近的。李淵起兵之前他的勢力范圍一般就是在太原為中心的西北一帶。
李淵奪取了天下以後,為了穩固自己的江山。自然不能輕易離開自己的勢力范圍跑帶江南或者南京去選都城吧?只要是頭腦正常的皇帝一般都不會這樣做。這樣等於放棄了自己經營多年的勢力范圍跑到別人的地盤上去了。
去外地選都城,一旦出了問題,皇帝如何自保呢?所以說,李淵老謀深算,自然不會傻到這樣。唐朝定都長安,而長安並非天下的經濟中心這樣就會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尾大不掉。我們可以從唐玄宗時期被迫廢除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以後帶來更加嚴重的局面。那就是唐朝地方節度使擁有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唐王朝甚至不是節度使的對手。
例如,安史之亂的時候,安祿山被封為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當時擁有的財富和兵力,遠勝於唐王朝。以至於,安祿山大軍南下的時候,唐玄宗一邊逃跑,一邊下令火速調集江南一帶的兵力和物資背上增援。唐玄宗在危急關頭還算聰明,知道唐王朝最重要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集中在了東南方。
歷史 也證明了,唐王最終就是依靠東南方通過大運河源源不地輸送兵員和物資才得以評定安史之亂。 歷史 證明唐朝定都長安是錯誤選擇,也是唐朝皇帝李淵沒有從長遠的利益去考慮。
⑷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經濟重心的轉移
中國歷史上有3次經濟重心的轉移.
第一次是南北朝時從北方轉移到江南,到安史之亂時候這一趨勢更加明顯;第二次是明代從江淮轉移到兩湖;第三次是清代從兩湖轉移到兩廣,最終形成了現在東南沿海發達,西北內陸落後的局面。
古代社會經濟主要是指以農業為基礎的小農經濟。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古代經濟重心早在黃河中下游平原,隨著歷史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北向南的轉移過程,後期轉移到了江南。
而這一地域性的轉變,對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個復雜而漫長的轉移過程中,它的轉變點則是在五代、兩宋時期。
(4)經濟中心轉移到哪裡擴展閱讀:
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狀元的變化。自唐至明清,狀元籍貫地理分布具有明顯自北向南逐漸推移的趨勢。唐宋兩代來自北方的狀元共68名,佔全國總額的61%,北方籍狀元占明顯優勢。
元明清三代狀元籍貫的地理分布與前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一時期全國共有狀元194名,其中來自北方的僅26名,佔全國總額的13.4%;南方狀元則有168名,佔86.6%,南方籍貫狀元在數額上形成了絕對優勢。
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⑸ 經濟重心南移是指什麼
經濟重心南移是指中國歷史上一種經濟活動的現象。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從五代起,南方經濟開始逐漸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的經濟中心。而南方經濟後來居上,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應答時間:2020-11-1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⑹ 中國經濟的重心開始南移是在哪個朝代
中國經濟的重心開始南移是在哪個朝代?宋代、中國一直形成了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經濟模式。唐代中期,南方最發達的經濟目標開始南移。經濟注意力從唐朝中後期向南轉移到了宋朝的南部。江浙早已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南心運動在南宋時期完成。經濟重心南移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反映了古代南北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
它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統一的王朝,繼承了南北朝,開啟了唐代。它確立了中國南部經濟重心的轉變。明清時期,江南的經濟地位也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對北宋至南宋的水運有重大影響的京杭大運河和黃河的治理,經濟注意力持續南移並最終得以完成的原因是宋朝的自然因素和氣候變化使南方更適合農業發展。同時,由於北方第一次經濟發展,水土流失嚴重。
⑺ 經濟中心的五次轉移
在19世紀後期,1875年?895年的20年間,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德國,世界的經濟中心隨之也轉移到了德國。在1830年英國產業革命達到高潮時,德國仍然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德國人不甘落後,大批德國人去英國和法國留學並且學成回國。由於德國人重視理性、重視應用,德國政府重視知識,整頓教育制度,創辦專科學院和大學,科教結合,聘請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學,開創教學、科研相統一的高教體系。1839年後,涌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如世界著名的數學家雅可比、高斯,發現電學中的歐姆定律的物理學家歐姆,發展了農業急需的肥料技術和有機化學的化學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學成立規模較大的有機化學實驗室後在英國人w.H.柏金發明合成顏料的基礎上,對香料、顏料和醫葯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學生霍夫曼。德國特別注意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結合,出現一批善於應用科技成果於生產的企業家。例如,克虜伯將英國的煉鋼法用來發展德國的鋼鐵和武器工業,還有西門子,既是發明家又是企業家。德國的煤和煤化學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特別是有機合成工業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德國還特別注意綜合利用,出現了聯合企業,成立了康采恩式的生產體制,當時德國的一些企業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德國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英國100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過程,德國的經濟發展勢頭保持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德國工業化的進程,充分地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一次和二次大戰使德國的經濟基礎受到重創,入才和資金也受到嚴重的損失。
19世紀的歐洲大陸,法德兩個中心帶動了歐洲經濟的普遍繁榮,在這一段時期,出現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和物理化學家法拉第(1791?867)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麥克思威爾創立了完整的電磁理論並預言電磁波的存在,出現了第二次物理學理論的大綜合,但是由英國科學家門澆灌的第二次科學革命之花,卻在德國結出第二科技革命之果,這主要是德國發明家應用電磁理論,發明實用型的發電機,其意義和作用相當於瓦特的蒸汽機,由此導致以電氣化為特徵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德國科技和經濟這時迅速超過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德國造就了一批克虜伯、西門子、詹斯這樣集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於一身的人才。19世紀還出現了三大發現,即生物進化論、細胞理論和能量守恆,科學已經走向成熟。基礎科學的研究明顯地走到了生產前面。
美國
(20世紀)
美國的獨立戰爭後的憲法中,明確了對科學技術的方針。美國的領袖人物和歷任首腦人物都重視科學技術,有的人本身就是科學家,如本傑明,富蘭克林和第三任總統傑弗遜。美國政府很早就明確以教育帶動科研,對教育採取特殊優惠政策,贈予美國的一批大學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傳統農業和機械院校。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大發明家愛迪生,愛迪生在西門子發明電機、貝爾發明電話之後,發明了電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發電廠,引起了世界乃到全世界的一場電力革命.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又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美國採取拿來主義,採取移民政策大批吸引人才,一批著名的科學家被吸引到美國,如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著名物理學家費米。40年代末,美國留下了不少來自中國的科技人才,如楊振寧、李政道,錢學森經過很多努力才得以回國。人們曾經將美蘇在二次大戰後的做法歸結成美國搶人,蘇聯搶機器,可見美國對人才的高度重視。美國政府利用戰爭中獲得的資金大幅度地增加對科技的投入,研究開發經費投入每四年翻一番,二次大戰期間,從1939年的一億多美元增長到15億美元。這一系列的措施導致了美國完成和完善了歐洲的鋼鐵、化工和電力三大技術,發展了汽車、飛機和無線電技術這三大文明,進一步領先進行了第三次技術革命,包括原子能(1942年)、計算機(1940年)、空間技術(1957年)、微電子技術(1970年)。高新技術的研究成果導致了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形成和發展,美國1929?969年的40年間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以上,表明戰後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第一生產力。自7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技術和基因重組技術為特徵,可以說,美國領導了一場世界范圍的技術革命,形成了一個信息技術為先導,生產技術為主導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技術、航天技術和海洋技術為內容的高技術體系,並在80年代後期迅速地商業化和產業化,為美國贏得大量的利潤。盡管7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地位相對日本、西歐有所下降,但近幾年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機會,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帶來了新的全球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經濟復甦,應該說,至今美國的經濟仍是全世界經濟活動中心之一。這種狀況還將維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⑻ 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有哪幾次
一共有六次,從東晉開始,經濟文化重心就開始南移了。幾百萬的北方人逃到南方,帶來了北方的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文化。到隋朝統一天下時,揚州已經取代長安洛陽等北方城市成為最富的城市。隋煬帝開辟了大運河,開始從南方往北方運糧食布匹食鹽等,這一直持續到清朝。唐朝時的長安,北宋時的汴梁也一度繁榮,但是整體上南方已經占優了。而到了南宋之後,中國最富裕的地方一直是江南地區,揚州、蘇州、南京、松江(現上海)、杭州等城市一直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明朝時,蘇州一府賦稅就佔全國十分之一。 清朝,兩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地區的稅收的佔全國田賦3/10和稅收7/10!已經佔了絕對的優勢。現代,工業從東北轉移到南方沿海地區。
拓展:
經濟重心南移:
1.經濟重心南移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經濟活動的現象,說的是經濟的重心由北方地區逐漸轉移到了南方地區。經濟重心南移造成的歷史影響至今還存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也是南方地區稍強於北方地區。
經濟重心南移的政治因素
兩宋統治疆域大部分地區在南方,其中南宋時政治中心還移到南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繼續發展。
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掠奪的斗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四是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採取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現代,沿海經濟發展迅速,交通方便以至北方的工業陸陸續續向南方遷移,也使經濟重心向南方遷移。
⑼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經濟中心的轉移
主要有三次:
1.西晉永嘉之亂後五胡亂華,統治者衣冠南渡,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這是第一次比較重大的南移事件。
2.唐朝中後期的安史之亂後,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唐朝進入戰亂和藩鎮割據時代,以及之後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大量中原人向南方遷移。南方地區與北方中原的差距開始縮小
3.北宋末年,金人攻入汴京,史稱靖康之亂,統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漢族大量向南方遷移。之後蒙元又佔領中原,中原地區破壞很嚴重。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
經過這三次主要的大規模南移,經濟中心最終從中原地區轉移到了江南地區。
華夏中國(中華)的核心以前一直是中原地區,差不多從中華文明誕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原地區都是經濟的中心。歷史上中國外部的威脅一直比較多且大,主要威脅來自於長城以外的很多游牧民族,比如羌人,匈奴,突厥,蒙古等等,他們大多還都處在落後的原始或半原始狀態,以游牧為生沒有固定的住所,異常野蠻,到處搶掠。修建長城主要就是為了抵禦野蠻的游牧部落,就像要用籬笆來阻擋野獸的道理是一樣的。當我們軍事強大的時候,就能夠征服他們,讓他們臣服和歸順,成為中華的藩屬。當我們國力衰弱,甚至分裂內戰的時候,他們就會乘機南侵,中國的統治者抵禦不了,便只得南渡,依靠長江天險抵禦。這個時候中心就會南移。
⑽ 為什麼唐朝經濟中心已轉移到東南,李淵還是定都長安
我們翻開歷史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時期關於都城定在哪裡的問題。比較著名的有北京、南京、西京、東京。這些都是我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都城所在地。一般來說,一個王朝都城所在地往往是經濟中心。
例如,安史之亂的時候,安祿山被封為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當時擁有的財富和兵力,遠勝於唐王朝。以至於,安祿山大軍南下的時候,唐玄宗一邊逃跑,一邊下令火速調集江南一帶的兵力和物資背上增援。唐玄宗在危急關頭還算聰明,知道唐王朝最重要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集中在了東南方。
歷史也證明了,唐王最終就是依靠東南方通過大運河源源不地輸送兵員和物資才得以評定安史之亂。歷史證明唐朝定都長安是錯誤選擇,也是唐朝皇帝李淵沒有從長遠的利益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