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克思 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
第三十問:
社會主義如何進行改革?:1要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2要選擇正確的改革方式和步驟。3要妥當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
第二十九問:
為什麼必須充分認識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1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制約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3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4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
第二十八問:
為什麼說無產階級革命是部同於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型的革命?:1無產階級革命是徹底消滅一切私有制、代之一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革命2無產階級革命是要徹底消滅一切階級和階級統治的革命3無產階級革命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
第二十七問:
一: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1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2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和利益斗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3社會主要知道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長了定的影響。4主張改良注意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注意的變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十六問: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部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打深化、生產的社會化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一體化過程。
第二十五問: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1生產的全球化2貿易的全球化3金融的全球化4企業經營的全球化。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意義:1揭示了剩餘價值的運動規律及其作用。2也揭示了商品經濟和社會化生產的一般規律,例如資本循環周轉規律,社會再生產規律,積累規律。
第二十四問:
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過程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貫穿商品經濟發展過程的始終,決定著商品經濟的各種內在矛盾及其發展趨勢。
第二十三問:
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產生:貨幣具有五種基本的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價值規律的作用表現在:1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2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自發地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
第二十二問:
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1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第二十一問:
改革是同一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會制度而在社會各個領域採取的革新舉措。改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現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住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第二十問:
社會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2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3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第十九問:
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從社會領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來看,社會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會基本矛盾就是指貫穿社會發展過程始終,規定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趨勢,並對社會歷史發展其根本的推動作用的矛盾。廣義的經濟結構是指生產方式,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第十八問:
為什麼說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辯證統一的?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2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變革,並決定著其變革的方向。3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有鞏固服務,確立或維護其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統治階級總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統治地位,通過國家政權和意識形態的力量,排除異己勢力及其思想,力圖將社會特別是經濟關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圍之內,維護自己經濟基礎的統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第十七問: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有反作用與生產力。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部適合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第十六問:
為什麼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1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2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制約著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會生活。3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決定整個水貨歷史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的更替和發展。
第十五問:
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真理的檢驗標准,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1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它的本性在於主觀和客觀相符合。2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
第十四問:
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1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2檢驗真理的標准也是客觀的。
第十三問:
實現由理論向實踐的飛躍,是有條件的。1必須從實際出發,堅持一般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2理論要回到實踐中去,需要經過一定的中介環節。3理論要回到實踐中去,還必須為群眾所掌握。4要有正確的實踐方法。
第十二問:
認識運動是一個辯證發展過程;從實踐到認識;重認識到實踐;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
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於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
第十一問:
理性認識是指人們藉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於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理性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
第十問: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辯證聯系。首先,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堅持理性認識對感性認識的依賴關系,就是堅持了認識論的唯物論。其次,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
第九問: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1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2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3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4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第八問:
規律是事物的本質的聯系,規律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規律是事物的穩定聯系,規律是客觀的。
第七問: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是: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量變的積累過程,沒有量變的積累,質變就不會發生。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單純的量變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第三,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一方面,在總的兩邊過程中有階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質變;另一方面,在質變過程中也有舊質在量上的收縮和新質在樑上的擴張。
第六問:
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因為:第一,就新生事物與環境的關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為有新的結構和功能,它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和條件;舊事物之所以舊,是因為它的各種要素和功能已不適應環境的客觀條件的變化,走向滅亡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系而言,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腐朽的東西,又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適合新的條件的因素,並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
第五問:
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首先,聯系具有客觀星。其次,聯系具有普遍性。最後,聯系具有多樣性。
第四問:
第一, 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
第二, 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
第三, 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第三問:
首先,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構成實踐活動的諸要素,即實踐的主體(人)、實踐的對象(客體)和實踐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觀實在;實踐的結果收起了客觀世界和某種變化,給人們提供現實的成果,也是外在人們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實踐的水平、廣度、深度和發展過程,都受著客觀規律的支配。其次,實踐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的能動性。最後,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第二問:
第一, 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的二元論劃清了界限。
第二, 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
第三, 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第四, 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一問: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意識和物質、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誰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其二,「我們關於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於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即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B.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嗎未必!
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真理嗎?
比如在11年前,合肥政務區和濱湖區是塊蠻荒之地。那時合肥的經濟政務中心在廬陽區,瑤海區。當省政府決定發展西南邊。把政府搬到西邊的時候。西南區一夜之間就成了風水寶地。
地還是那塊地,但是他的價值卻扶搖直上。如今有的甚至已經賣到4-5一平米的高價。是什麼決定它的價值?是高層的決策。當然那時的合肥東邊已經成熟飽和,北邊發展空間不大,也只有西南邊能大有所為。
類似的例子還有90年代的金三角區,上海,深圳,廣州等發達城市的崛起無不在類似的背景下崛起。即國家的規劃主導了這一切!
發展方向確定後,如何打造,引流?於是建立新的學校,一些好學校的分校;把重要行政單位搬遷過去;招商引資,吸引著名企業築巢;打造高端消費場所;配置健全的醫療等設施。人們在高層美好的規劃下,嗅出了美好未來的甘甜,於是蜂擁而至。在那裡爭相買房。與此同時,一些有遠見的房地產早就爭相買地建房,炒作樓盤。就這樣三到五年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就成了人人嚮往的寶地。
這里我看到了權利的重大決策能力和重大影響力。權利主導了經濟發展方向,權利改變了事物的價值,權利影響了人們的價值判斷,權利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這並不是我們平時所學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且上層建築決定了經濟基礎。
再比如五年前,六安萬達那一片地是一塊破舊蕭條的廠房,如今它已然成了六安最繁華的商業經濟區。這塊區域繁華與否取決與萬達建造的決策。當然萬達也不是隨便選址建造,也要考慮地理位置等各個方面。
我又在想,政治決策如此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一個地方的興衰真的是長久的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一過,當一個地方的發展空間已經飽和,成熟的時候,是是不是就意味著衰落?我們這一代人辛辛苦苦地為了我們下一代財富積累。比如,買最好的學區房,住最繁華的城區。等到他們成人的時候,風水輪流轉,他們又開始為他們的下一代拚命努力?
我又想到了北京、南京這樣的歷史悠久的一線城市。如今的北京,海淀區是幾十年風雨不動的教育神區,朝陽區是經濟外貿大區。整個北京的發展已經發展規劃穩定。不管外面的世界怎麼動,它內部的格局已經沒有太大的變動空間。
如此之下,市民們也該心神安寧。坐擁天下之最大政治經濟教育中心,該心曠神怡,氣定神閑。可是仍然有很多不和諧的現象。那就是家長們為孩子上學操碎了心!人們給孩子上學擠破頭想往海淀區的名校上。報最好的輔導班,請最好的老師教。要把孩子送上一流大學,學一流專業。這樣才光宗耀祖,不悔一世。
回過頭來再看合肥這樣的新二線城市,與政府設施,商業區,醫療設施相比,人們最在乎的是好學區。
我們的國家已經發展起來了,人們的經濟購買能力大大超過了從前。現在基本全國了實現了脫貧。越來越多的家庭能輕松地實現財富積累。也確確實實,全中國的家庭大部分都實現小康水平。人們不愁吃,不愁喝的時候,就開始嚮往著高級的精神層面的需要。受好的教育就越來越被重視。
想想古代社會難道就沒有這個需要嗎?中國古代人人都渴望科舉登第。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學,能夠受好的教育,能夠有機會做官。只不過,那時窮人太多且太窮。窮得他們連夢都不敢做,只能順應天命。連吃喝都成問題的時候,哪能想自己的精神需要呢?而這不代表,他們不想讓孩子受好的教育。只是他們沒有能力而已。教育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資源。
人們為什麼那麼在乎教育?因為教育能改變人的命運!現在的教育更是影響到了孩子能否上高中,上大學。而能否上一個好的大學又影響著這個人的前途事業和未來生活。教育幾乎影響了一個人的一生。在社會發展越來越成熟的當代中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一點。
而我們的教育資源卻相當不均衡。那麼好的教育資源由什麼組成?通常會受什麼影響而分流呢?
C. 經濟和文化哪個更重要,對一個國家來說
對一個國家來說,經濟是基礎,沒有發達、雄厚的經濟基礎就無從談到其他方面,所以說「落後就要挨打。」文化,屬於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所決定和左右,同時也影響經濟基礎。所以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消亡的民族(例如匈奴國)。」那麼,二者相比較誰更重要?當然是經濟最重要,所以鄧爺爺說:「(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
D. 道德怎麼會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是的,道德作為精神層面的東西,是對經濟的反應。但是,道德具有能動的調節作用和導向作用。不能機械的理解經濟決定道德,它還會對經濟又一定的能動作用。
E.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真的是真理啊,我好窮!干什麼能讓我有所長足發展呢
窮則思變。窮則獨善其身。窮則擱置爭議。窮則更窮。你要先悔悟自己哪裡放棄了不窮的機會。然後從0開始學個技能,先養活自己。過程中要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求助他人。不要在乎面子不要在乎別人的非議。最後一句,窮則更窮,意思是。就像井底之蛙,爬三米可能滑下來兩米,所以你不爬就會落下來。爬一半如果換方向重新爬,就得從頭開始。可是你會越來越餓,因為你窮,沒有吃的。爬比不爬還餓。信心從中受打擊。
F. 智慧,權力,金錢,真理和美,大家認為對人生來說,那個選項最重要,為什麼
社會現實已經給了答案:金錢。當然,如果你還沒有參加工作或者還沒容入這個世俗的世界,你可能有多種選擇,但最終你還是離不開金錢!
金錢為什麼最重要?
「經濟是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相信大家沒有疑義吧?那麼,經濟的基礎是什麼呢?除了金錢好象沒有其他更好的答案,金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金錢雖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一般人的大部分人生價值還是通過金錢體現出來的。大學生喜歡談人生價值,那你就看看他們是如何擇業的?還不是選那些待遇高的!明明知道當公務員不能很好發揮他的聰明才智,卻偏偏要拚命往裡鑽,而且是幾十個人搶一個飯碗!為什麼?旱澇保收——-還是金錢重要啊!還有,你沒日沒夜的工作,如果工資不加,你還干嗎?你想陞官,沒有後台,再沒有金錢你還行嗎?。。。。。
可以這么說,有了金錢你就幾乎有了一切:
有了錢,你就有了智慧——你想清華就清華,要北大就北大,MBA或者EMBA任你挑,有了這些人幫你出謀獻策,你還怕沒智慧?
有了錢,你就可以買官,官越大權力就越大,如果你不想當官,那就辦企業,很大的企業,讓很多人給你打工,你還是有權
有了錢,想跟你接近的人肯定認為你說的話是真理。真理向來就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有了錢你就可以加入到這少數人里了。沒有錢,就是掌握了真理,人家還報懷疑態度呢
有了錢,你要不美都難:你投資,創造了就業機會,上崗的人會說你不美嗎?你捐資辦學辦福利事業辦社會上認為美的一切事情,你不美?
有了錢,你可以做你想做而沒錢卻做不到的任何事情。簡直可以這么說:有了錢,你的人生才完美。
G. 真理和價值哪個重要
既然作為辯論,那麼真理和價值各有各的優缺,只能做兩相對比,哪個重要就看你對哪個了解的程度了。
有真理必存在價值,有價值不一定存在真理。但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利益觀不同。真理不一定對他們有用,而且很難被人理解。但價值卻是實在有用而且容易看得見的。
另一方面,以長遠性來看。真理可以長存久遠,但價值卻會因時因人經常變幻。可見真理死板單一,價值靈活多樣。
以上只是個人粗淺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參考。
H. 哲學領域中經濟基礎與物質基礎相等嗎
物質基礎的范圍更大於經濟基礎。物質基礎包括自然界的有用物質和我們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加工過的各種生活資料。經濟基礎是相對於社會運行制度而言。
打個比方,老百姓和人民,聽起來一樣,其實老百姓的范圍更大,人民是有條件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