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效果評價有哪幾種分類方法
一、按評價方法的性質分類。
按評價方法的性質不同,經濟效果評價分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對可度量因素的分析方法。在技術方案經濟效果評價中考慮的定量分析因素包括資產價值、資本成本、有關銷售額、成本等一系列可以以貨幣表示的一切費用和收益。
定性分析是指對無法精確度量的重要因素實行的估量分析方法。
二、按評價方法是否考慮時間因素分類。
對定量分析,按其是否考慮時間因素又可分為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是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因素,亦即不考慮時間因素對資金價值的影響,而對現金流量分別進行直接匯總來計算分析指標的方法。
動態分析是在分析項目或方案的經濟效益時,對發生在不同時間的現金流量折現後來計算分析指標。
三、按技術方案評價的時間分類。
按技術方案評價的時間可分為事前評價、事中評價和事後評價。
事前評價:是指在技術方案實施前為決策所進行的評價。
事中評價:亦稱跟蹤評價,是指在技術方案實施過程中所進行的評價。
事後評價:亦稱後評價,是在技術方案實施完成後,總結評價技術方案決策的正確性,技術方案實施過程中項目管理的有效性等。
⑵ 經濟評價指標分類:時間性、價值性和比率性,具體各有哪些
時間性指標:反應投資回收速度,例如:靜態投資回收期、動態投資回收期。
價值性指標:反應投資凈收益或耗費的絕對值,如凈現值、凈年值、凈終值、累計凈現金流量、費用現值和費用年值。
比率性指標:反應單位投資的獲利能力。如投資收益率、內部收益率、外部收益率。
⑶ 如何寫經濟評論
寫好經濟評論的幾點要求
1.關注並緊緊圍繞新聞熱點,出手迅速。
作為新聞的一種形態,經濟評論必須具有新聞的基本特性,一是,選擇必須帶有「經濟」這一鮮明個性;而作為公眾媒體,選擇又必須符合最廣大受眾的共性需求,即所謂「公眾關注度」。因而在「經濟時評」的話題選擇力求個性與共性的有機融合。如:《一付葯治不好葯價虛高》、《大戶型動了誰的乳酪》、《誰在破壞公平競爭》等等,這樣的選題,符合公眾的關注度;二是所論之事為新近發生的事實。經過對這些含有新聞要素的事實從現象到本質的分析議論,開掘出事實的內涵,以升華讀者的認識,進而強化新聞的導向性和輿論監督作用。如針對近來居高不下的房價引發廣泛關注、大排量汽車被徵收消費稅等今年以來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熱門話題。
2.文章要言之有「理」,不能是泛泛空談一切常識性道理,也不能是生活經驗的簡單堆積。
這里講的「理」,不是單純的公理與道德,更強調和側重於學理、理論。「老生常談」最容易使人「疲勞」,產生抵觸情緒。因而對於群眾普遍關注的經濟問題,「經濟時評」不是人雲亦雲、泛泛而談、簡單說教,而是從經濟學、法學、經濟體制等專門科學的角度進行論述,深入淺出,使讀者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了解新聞的另一面,使他們能從具體到抽象,看到表象後面隱藏的更多新聞事實。比如針對去年五一景區停車場收費投訴再次增加的情況,北京日報財經新聞版的「經濟時評」沒有簡單地指責停車公司,而是向讀者闡述了按照價格規律:求大於供時如果受到人為的壓低價格,肯定會產生供應短缺的問題。因此探討可在旺季提高停車費,以提供企業積極性,緩解停車難。
3.文章表述通俗易懂,寓教於樂。
寫報紙的經濟評論雖然理論性較強,但也不能長篇大論展開論述,更不能板起臉來「當先生」教訓讀者。「經濟時評」注重用通俗的語言為讀者解讀專業性的東西,使那些曾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的經濟理論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比如現在很高超高樓層的住宅都沒有避難層。「經濟時評」在分析呼籲這一問題時,就用比較淺顯的語言解釋了其中隱含的經濟學規律「溢出效益」,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得到知識的啟迪。其中的表述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拉近了讀者與專業性較強的新聞話題的距離,有利於增強報道效果。
⑷ 什麼是經濟評論
毫無疑問,教師不但應佔有一個較好的社會經濟地位,而且必須有一個較高的道德地位。這並不是說,老師就必須是崇高道德的化身,但老師應起碼是公民道德的躬行者和高尚人格的真誠傳播者。師德水平如何,決定了下一代公民素質水準高低。傳道授業,這是職業精神所在;而為人師表,是以身體力行,做修養、道德、正義、操守的躬行者,這就是教師事業精神的寫照。
⑸ 經濟新聞的開頭部分通常被稱為什麼
經濟新聞的開頭部分通常被稱為引言、概述。但經濟新聞的寫作,也是要遵循一般新聞報道、新聞評論的基本規律或規則。
1.經濟新聞評論的概念:
新聞評論,是新聞機構所發表的言論的總稱。經濟新聞和評論一實一虛,如同鳥之雙翼,構成報紙的兩大文體。它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問題直接發表意見、闡述觀點、表明態度的新聞體裁。以與新聞結緣為前提,舉凡各類具有新聞價值的論說文,不拘長短,不論署名與否,均可稱為新聞評論。
2.新聞評論的特點:
(1)與其他言論一樣,由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組成,具有政策性、針對性、准確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獨特的見解吸引讀者而取勝。
(3)立意新穎,論述精當,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廣大群眾說話,層層剝筍,答疑解惑。
(5)內容上要關注經濟生活中的熱點,要掌握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
3.新聞評論的種類:
目前,我國對新聞評論的分類,有這樣幾種情況:
(1)按評論對象的內容分類,有政治評論、軍事評論、經濟評論、社會評論、文教評論、國際評論。
(2)按評論的性質功用分類,有解說型評論、鼓舞型評論、批評型評論、論戰型評論等。
(3)按評論寫作論述的角度分類,有立論性評論、駁論性評論、闡述性評論、解釋性評論、提示性評論、夾述夾議的評論。
(4)按評論的形式分類,有社論、編輯部文章、評論、本報評論員文章、短評、編後、編者按、思想評論、專欄評論、新聞述評、論文、漫談、專論、雜感等。
(5)經濟新聞,包括經濟新聞報道、經濟新聞評述、經濟新聞評論。
4.經濟新聞評論的寫作:
第一,要注重針對性。對人們普遍關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問題,以及兩個文明建設中人們迫切需要回答和解決的實際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具體的科學的分析,實事求是地給予說明、回答和指導。
第二,論點要新鮮。就一篇評論而言,論點是觀點。是靈魂。論點不新鮮,或者和報紙上發表過的相雷同,讀者看了開頭就興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論據要有典型性,具有說服力。評論的論據,就是用來闡明論點的新聞事實和有關材料。論據,既是論點的依據,又是評論判斷和推理的基礎,因此,精心挑選作為論據的新聞事實,至關重要。
第四,說理要有深度。寫評論,要在說理上下功夫。一篇評論,說理有無深度,符合不符合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往往關繫到經濟新聞的成功與否。
第五,經濟新聞的開頭既要新穎獨到,又要強調此次論題、課題的關注必要性。但要避免標新立異,嘩眾取寵、華而不實。
此外,經濟新聞、經濟評論要揭示發展趨勢,文體的寫作上還要注意寫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話套話,力求有點文采,使讀者愛看,有新意,並且,對於經濟生活有指導意義。
⑹ 主要的動態經濟評價方法有哪幾種
動態評價考慮了資金時間價值。
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相對應的兩個類別。前者研究什麼是均衡狀態及達到均衡狀態所要求具備的條件,但不涉及達到均衡狀態的過程或達到均衡狀態所需要的時間,後者研究各經濟變數隨時間推移而不斷發生的變化,探討各經濟變數調整的「時延」及其對經濟體系變動的影響過程。
分析方法淵源 運用靜態和動態兩種分析方法去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在經濟學發展史上由來已久。例如,人們在D.李嘉圖的著作中,既可看到他在生產技術條件不變的假定下,研究商品價值和價格如何形成以及價格永遠圍繞著價值而升降的靜態分析;也可看到他關於隨著人口增加、農產品漲價,名義工資上漲,而利潤率勢必趨於下降的動態分析。J.S.密爾是第一個在經濟學中區別靜態和動態概念的經濟學家。他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中的若干應用》(1848)一書,就是區分為靜態經濟與動態經濟兩部分來加以論述的。
首先明確提出要用靜態與動態的分析方法來研究經濟學和社會經濟問題的,則是美國經濟學家J.B.克拉克。他在《財富的分配》(1899)一書中提出,靜態經濟學所研究的是一個靜態社會里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在這個靜態社會里,人口、生產技術、資本數量、生產組織和方法乃至消費者的慾望,都被假設為恆定不變,社會處於「靜止狀態」。他認為,只有在這個既有完整的組織而又不受社會進步所干擾的靜態社會里,一切經濟范疇(如價值標准、工資、利息、利潤等),才是「自然的」或「標準的」。而動態經濟學所研究的,則是現實社會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在現實社會里,一切事物和現象(如人類的慾望、人口、生產技術與設備、生產組織與方法、所生產的財富種類)都在不斷變化。克拉克認為,靜態的社會只是一種假想,實際上並不存在;動態的社會才是實際的社會。但他強調指出,在靜態社會起作用的各種力量,不但在動態社會中起作用,而且是動態社會中最強大的力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價值范疇(如價格、工資、利息等),實際上是一系列動態勢力與靜態勢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在一個盛行著競爭的市場上,雖然總是由動態勢力來決定各種價值范疇(如商品價值、工資、利息等)的升降,但也總是由靜態勢力來驅使著各種價值范疇圍繞著各自的「自然標准」而上下波動,從而使實際生活中的價格、工資、利息經常比較接近於各自的「自然標准」。
J.A.熊彼特更明確規定,靜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循環」,動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發展」。所謂「經濟循環」,意指順應原有基本條件變動而發生的經濟過程,即逼近均衡狀態的一定周期。所謂「經濟發展」,意指經濟內部自發地進行「創新」而呈現的重大變動。所以,發展不是循環運動,而是循環軌道的變更;發展不是趨向均衡狀態的運動過程,而是均衡狀態自身的移動。
繆達爾等人的靜態和動態觀 瑞典經濟學家G.繆達爾(1898~1987)、E.R.林達爾(1891~1960)、E.倫德堡(1907~ )等人把時間因素引進經濟分析之中,利用時點與時期的分野,對靜態理論和動態理論作了進一步的區分。繆達爾在《貨幣均衡論》(1931)一書中認為,傳統經濟理論所注重的均衡分析,往往只是研究一個時點上的均衡條件,但這種均衡只是一種暫時的、靜態的均衡,它將被各種變動所打破,並且會在另一時點上達到新的均衡。例如,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可以在某一時點上達到均衡,但供給和需求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任何變化都將引起價格的調整,然後又會在新的時點上達到暫時的供求均衡。所以,從時期的角度看,均衡總是瞬間的或暫時的,不均衡倒是經常的;均衡總是在時點上發生的,而時期則是兩個時點之間的間隔,是一個不斷發生變動的動態過程,或者說,是一系列的不均衡。他認為,一個時點上的即時分析可以為進一步進行動態分析提供必要的准備,但如果把全部分析停留在一個時點的靜態均衡上,而忽略了時期的、過程的動態分析,那是很危險的。因此,盡管瑞典學派承襲K.維克塞爾(1851~1926)的一般均衡分析,但他們致力於將它發展為一般動態均衡理論,也就是把時點的均衡分析發展為從一均衡到另一均衡的過程分析或時期分析。林達爾在其《貨幣與資本理論的研究》(1939)中提出,傳統的靜態分析也不是完全不研究變動問題,但這種變動卻與時間因素無關而僅只是圍繞著一個均衡點而進行的,或者說是同樣經濟過程的反復發生;而動態分析所研究的變動則是一定時期內的變動或發展,是均衡移動的過程,或者說,是對各個均衡點之間的聯系的分析。
繆達爾等人還提出事前的和事後的分析方法,把一些經濟變數(如收入、儲蓄、投資、費用等)區分為事前估計、事後計算兩類,強調預期(特別是資本家的預期)對經濟過程的決定性作用,這對於資產階級動態經濟分析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所謂事前估計是指分析時期開始時預期的量,是屬於推動動態過程向前發展的預期問題;所謂事後計算,是指時期結束時已實現的量,是屬於動態過程已實現的結果問題。據說,這種動態分析方法由於引進了時間因素,就能說明用靜態分析方法所無法說明的某些現實經濟過程。例如,J.M.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所提出的儲蓄等於投資的原理,如果不考慮其間經歷一個相互調整的時間間隔,便令人費解,以致西方經濟學界曾長期為之爭論不休。如果採取事前和事後的分析方法,便會看到:儲蓄與投資之間,在數額上雖相等,但並不意味著處於均衡,因為在時期開始時存在著支出(消費或投資)時間滯緩或生產時間滯緩的現象,使得儲蓄和投資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是均衡的;只有在經過一段時間,克服了各種滯緩現象之後,儲蓄和投資才在某一時點達到均衡狀態,所以,二者的均衡是事後的。林達爾正是在這種事前、事後的分析方法的基礎上,不僅提出動態經濟理論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①對現實的社會經濟條件的研究,②對經濟計劃的研究,③對經濟發展和增長的研究;而且還建立動態序列模式,把經濟動態過程劃分為若干相繼的短時期,進行期間分析。倫德堡在《經濟擴展理論研究》(1937)中進一步運用這種期間分析法,具體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波動和經濟增長問題。
希克斯的靜態和動態觀 英國經濟學家J.R.希克斯(1904~ )在《價值與資本;對經濟理論若干基本原理的研究》(1939)一書中也主張以是否考慮時間因素作為劃分靜態經濟學與動態經濟學的分界線,認為經濟理論中毋須給變數標明日期的那一部分稱之為靜態經濟學,而必須標明時期的那一部分稱之為動態經濟學。他認為,靜態分析只是把經濟體系作為一個互相依賴的市場網來考慮,但這不夠,還應該採取動態分析,把它同時也作為一個時間過程來考慮。不過,他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摒棄靜態分析方法,因為一個不斷發生變動的動態過程中可以包含有一系列的暫時均衡,只是新的暫時均衡不同於前一個暫時均衡,所以在動態的領域內仍然能使用均衡分析方法。他認為應該把靜止狀態看作是動態體系中的一個特殊情況,並試圖利用靜態均衡分析方法來建立一個包括時間因素在內的動態均衡體系。他很強調預期在動態過程中的作用,例如,他認為,左右當前產量的,主要不是當前的價格,而是人們過去對該產品的需求與價格的預期,而不論這個預期是對還是錯。
哈羅德的靜態和動態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學家R.F.哈羅德(1900~1978)在《動態經濟學導論:經濟理論最近的若干發展及其在政策中的應用》(1948)、《動態經濟學》(1973)中提出了另一個區分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的標准。他不同意希克斯把經濟變數是否註明時期作為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區分標准,而提出應以變動是否具有連續性作為區分標准。事實上,靜態分析固然與休止狀態相聯系,但靜態分析並非完全排除對變動的分析。例如,有些人注重的是決定著均衡狀態的某一個或某幾個變數發生一次性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只關心變化的前後而不分析變化的過程。這種研究一次性變化的分析方法,乃是所謂比較靜態分析方法,而與研究連續性變化及其過程的動態經濟分析很不相同。所以,哈羅德提出應以變動的連續性作為動態經濟分析的特徵,是有其一定意義的。他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論的基礎上,把時間因素引進凱恩斯關於儲蓄-投資的分析中來,用按比率分析的方法來取代凱恩斯的按水平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如何實現持續的、穩步的經濟增長的「模式」,企圖在把凱恩斯理論動態化的基礎上建立動態經濟學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英國哈羅德與美國E.D.多馬(1914~)分別提出相似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式以來,涌現出各式各樣的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式。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式的發展,成了戰後動態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動態經濟學的這種發展並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戰後經濟危機和失業的威脅下,適應西方經濟為謀求「充分就業」、「穩步增長」以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的迫切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與此同時,靜態分析仍然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析方法,以A.馬歇爾「均衡理論」為代表的靜態經濟理論依然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鮑莫爾論靜態經濟與動態經濟之間的聯系 美國經濟學家W.J.鮑莫爾(1922~ )曾設計一立體圖式,企圖把靜態經濟和動態經濟二者綜合起來加以解說。這個圖式由三軸組成。z軸表價格,x軸表時間,y軸表數量。假設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供給、需求、價格都隨著時間的進行而不斷地變動和相互調整,則圖中的曲面D1D2D3D4便可代表在每個不同瞬間和不同價格水平下消費者對該產品的需求量,而圖中的另一曲面S1S2S3S4便可代表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價格水平下生產者可能生產或提供的產品數量。供給與需求在不同時間下處於均衡的歷程,也就是在不同時間下導致供給與需求趨於一致的均衡價格在時間過程中的歷程,即由不同時點上應有的供求均衡點聯成的曲線E E′來表示;而這條E E′線也就是兩個曲面(需求曲面 D1D2D3D4和供給曲面S1S2S3S4相交的曲線。這類將時間因素(時間軸 x)引進到供求關系中來的雙曲面的經濟分析,可稱之為動態經濟分析。反之,若將時間因素(時間軸x)摒除掉,在x軸上取一時點t,並在t點上取一個與時間軸x垂直的橫切面,這個橫切面實際上是由價格軸z和數量軸y組成的平面,平面上得兩條曲線:需求曲線D3D2和供給曲線S2S3。這個平面雙曲線圖形所呈現的,便是在一特定時點 t上的靜態經濟分析。鮑莫爾試圖用這個雙曲面圖形和雙曲線圖形,來分別說明動態經濟分析和靜態經濟分析的區別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有的經濟學者認為,靜態與動態之間的關系可作如下說明:①從動態理論中抽掉與時間有關的因素(如各種變數的預期值、時延、序列、變動率、累積量、預期等)就是靜態理論。②靜態理論是動態理論的一種特例,只要使「動態化因素」等於零,就可變動態關系為靜態關系。
簡評 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作為進行時點分析和時期分析或過程分析的兩種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分析方法,是有用的分析工具。它們可以在不同的理論指導下加以運用。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指導下運用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方法,有助於改進經濟分析的質量。西方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是靜態分析方法和動態分析方法分別與資產階級庸俗經濟理論相結合的產物。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作為一種靜態經濟理論,則是靜態分析方法與邊際效用論,生產費用論等庸俗理論相結合的產物;而哈羅德的動態經濟學,則是動態分析方法與凱恩斯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對待這類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的理論,應該進行有批判的分析。
⑺ 新聞評論的格式和寫法是怎樣的
什麼叫新聞評論:是新聞機構所發表的言論的總稱。新聞和評論一實一虛,如同鳥之雙翼,構成報紙的兩大文體。它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問題直接發表意見、闡述觀點、表明態度的新聞體裁。以與新聞結緣為前提,舉凡各類具有新聞價值的論說文,不拘長短,不論署名與否,均可稱為新聞評論。
新聞評論的種類
目前,我國對新聞評論的分類,有這樣幾種情況:
(1)按評論對象的內容分類,有政治評論、軍事評論、經濟評論、社會評論、文教評論、國際評論。
(2)按評論的性質功用分類,有解說型評論、鼓舞型評論、批評型評論、論戰型評論等。
(3)按評論寫作論述的角度分類,有立論性評論、駁論性評論、闡述性評論、解釋性評論、提示性評論。
(4)按評論的形式分類,有社論、編輯部文章、評論、本報評論員文章、短評、編後、編者按、思想評論、專欄評論、新聞述評、論文、漫談、專論、雜感等。
⑻ 什麼是財經評論,財經評論怎麼寫
財經評論是比普通新聞評論多出經濟學方面的理論要求,且要求深入淺出和見解獨到。
寫好財經評論的幾點要求:
1、關注並緊緊圍繞新聞熱點,出手迅速。作為新聞的一種形態,經濟評論必須具有新聞的基本特性,一是,選擇必須帶有「經濟」這一鮮明個性;而作為公眾媒體,選擇又必須符合最廣大受眾的共性需求,即所謂「公眾關注度」。因而在「經濟時評」的話題選擇力求個性與共性的有機融合。
如:《一付葯治不好葯價虛高》、《大戶型動了誰的乳酪》、《誰在破壞公平競爭》等等,這樣的選題,符合公眾的關注度;二是所論之事為新近發生的事實。經過對這些含有新聞要素的事實從現象到本質的分析議論,開掘出事實的內涵,以升華讀者的認識,進而強化新聞的導向性和輿論監督作用。
如針對近來居高不下的房價引發廣泛關注、大排量汽車被徵收消費稅等今年以來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熱門話題。
2.文章要言之有「理」,不能是泛泛空談一切常識性道理,也不能是生活經驗的簡單堆積。
這里講的「理」,不是單純的公理與道德,更強調和側重於學理、理論。「老生常談」最容易使人「疲勞」,產生抵觸情緒。因而對於群眾普遍關注的經濟問題,「經濟時評」不是人雲亦雲、泛泛而談、簡單說教,而是從經濟學、法學、經濟體制等專門科學的角度進行論述,深入淺出。
使讀者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了解新聞的另一面,使他們能從具體到抽象,看到表象後面隱藏的更多新聞事實。
比如針對去年五一景區停車場收費投訴再次增加的情況,北京日報財經新聞版的「經濟時評」沒有簡單地指責停車公司,而是向讀者闡述了按照價格規律:求大於供時如果受到人為的壓低價格,肯定會產生供應短缺的問題。因此探討可在旺季提高停車費,以提供企業積極性,緩解停車難。
3.文章表述通俗易懂,寓教於樂。
寫報紙的經濟評論雖然理論性較強,但也不能長篇大論展開論述,更不能板起臉來「當先生」教訓讀者。「經濟時評」注重用通俗的語言為讀者解讀專業性的東西,使那些曾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的經濟理論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比如現在很高超高樓層的住宅都沒有避難層。「經濟時評」在分析呼籲這一問題時,就用比較淺顯的語言解釋了其中隱含的經濟學規律「溢出效益」,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得到知識的啟迪。其中的表述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拉近了讀者與專業性較強的新聞話題的距離,有利於增強報道效果。
參考資料:網路-財經評論
⑼ 經濟評價指標的分類和區別
按經濟評價指標本身的經濟性質可分為時間性指標、價值性指標和效率性指標三類
(1)時間性指標:利用時間的長短來衡量項目對其投資回收清償能力的指標。常用的時間性評價指標有靜態投資回收期、動態投資回收期、借款償還期等。
(2)價值性指標:反映項目投資的凈收益絕對量大小的指標。常用的價值性評價指標有凈現值、凈年值等。
(3)比率性指標:反映項目單位投資獲利能力或項目對貸款利率的最大承受能力的指標。常用的比率性指標有總投資收益率、資本金凈利潤率、資產負債率、利息備付率、償債備付率、內部收益率、凈現值率等
【補充】:
要分析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僅僅利用總量指標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要對事物做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對總體的組成和其各部分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行分析、比較,這就必須計算相對指標。
相對指標又稱「相對數」,是用兩個有聯系的指標進行對比的比值來反映社會經濟現象數量特徵和數量關系的綜合指標。相對指標也稱作相對數,其數值有兩種表現形式:無名數和復名數。無名數是一種抽象化的數值,多以系數、倍數、成數、百分數或千分數表示。復名數主要用來表示強度的相對指標,以表明事物的密度、強度和普遍程度等。例如,人均糧食產量用「千克/人」表示,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