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往金融危機的過程與解決辦法
最早的金融危機是在18世紀的荷蘭,由於鬱金香市場的泡沫嚴重導致整個鬱金香花市和相關產業和金融產品(比如股票)價格崩潰,那個時候也沒現在這么豐富和成熟的經濟理論支持,就等價格崩潰到一定程度後市場自然形成新的均衡點。(現在有了理論其實也是這么搞,等市場築底)
19世紀中從美國開始爆發了第一次世界范圍(主要是美歐)的經濟危機,主要也是由於工業革命後產量爆炸性增長和一段時期內經濟特別繁榮導致的通貨膨脹和市場泡沫,這次危機的最嚴重影響是發生了歐洲各地的工人運動,包括社會主義在歐洲的流行,但各國通過嚴厲打擊給鎮壓下去,然後紛紛調整勞資關系等緩解了矛盾,另外新市場的開發,尤其是打開了中國市場,給這些國家找到了經濟增長的新g點,此外由於改善了工人條件,國內消費市場開始興旺也帶動了資本主義在19世紀後半期的奔騰年代。
最著名的「大蕭條」(the depression)就是奔騰年代後發生的,准確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爆發的,起點是美國華爾街。爆發原因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美國有嚴重的經濟泡沫,歐洲在戰後為了尋求經濟恢復紛紛採取嚴厲的貿易保護主義,對外國商品徵收重額關稅,導致國際市場大蕭條,最終反過來損害了各國經濟實體(所以貿易保護主義絕對是弊大於利的)。這次危機最終的解決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美國式的羅斯福新政,國家開始加強干預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大力推進基建措施,成立美聯儲控制金融界,打擊投機倒把,恢復工業保證就業等等。另一種就是德國式道路,開始整軍備戰。於是二戰就爆發了。
再之後是70年代由於海灣戰爭導致國際石油價格暴漲,受此影響美歐經濟陷入二戰後黃金發展後第一次衰退,而新興亞洲國家和地區如韓國,香港,台灣,新加坡則抓住機會以低成本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崛起。這次危機的另一影響是經濟學界又放棄了原來羅斯福新政那套凱恩斯主義,開始採取新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次衰退以柯林頓上台後的大增長結束。
之後是亞洲金融危機,原因是亞洲在70年代發展後累積的泡沫,由頭是索羅斯投機做空泰銖,解決是嚴酷的等待市場到達均衡點。
然後是2001年網路泡沫,原因是網路概念股在美國暴漲引發泡沫,911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採取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令美國經濟沒有太大衰退,但造成了一個嚴重後果,就是給今天的次貸危機打下伏筆。
『貳』 1929-1933年美國經濟危機採取的措施
羅斯福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復興 (Recovery) 、 救濟 (Relief) 、改革 (Reform)[2] 。新政的主要措施實施結果:「應當指出,羅斯福新政措施是總統權力全面擴張,終於逐步建立了以總統為中心的三權分立的新格局。他是總統職權體制化的開拓者。」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
1、整頓銀行與金融系,下令令銀行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的信用,並放棄金本位制,使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
2、復興工業或稱對工業的調整(中心措施):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與藍鷹行動來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根據《國家工業復興法》,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緩和階級矛盾]。
3、調整農業政策:給減耕減產的農戶發放經濟補貼(農民縮減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補貼),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
4、推行「以工代賑」(最重要的一條措施);
5、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緩和社會危機和階級矛盾,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
6、政府還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通過了《社會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養老金和保險,失業者可以得到保險金,子女年幼的母親、殘疾人可以得到補助。
7、建立急救救濟署,為人民發放救濟金。
『叄』 當經濟危機發生時如何採取措施補救以減輕危機得影響
當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最主要的是應該加強宏觀調控,政府應該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來綜合的調控經濟,達到目標。
『肆』 經濟危機是如何解決的
一共六次經濟危機,戰爭確實是解決經濟危機的一種方法,因為戰爭的爆發轉移了國內的矛盾,國內矛盾變成次要矛盾,屆時全國人民團結一心,一致對外;另外,通過戰爭可以掠奪資源,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經濟的壓力。
前五次規模都比較小
第六次就是最著名的大危機
關於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工業從1825年英國爆發普遍生產過剩危機後,開始了其現代生活的周期循環。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行產業革命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國家。而美國產業革命的起點始於19世紀20年代,較英國晚了半個多世紀。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廢除了奴隸制,掃除了阻礙其資本主義發展的各種障礙,經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於19世紀70年代趕上了英國。因此,若從歷史的角度對美國經濟周期發展的進程來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考察,不僅能揭示出美國經濟周期本身的特點,也能展現出美國經濟周期運動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周期發展的總進程中所佔的地位。
美國自1783年取得了對英國獨立戰爭勝利後,先後分別於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通過對上述歷次美國經濟周期以及世界經濟周期進行研究,我們發現,1857年和1929-33年美國也是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是世界上歷次經濟危機中最重要的,它們對分析和預測未來的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幫助很大。
1、1857年經濟危機
1857年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1929-1933年經濟危機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歐洲是這次戰爭的主戰場,英、德、法、俄等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霸權互相拚死廝殺,元氣大傷,唯獨美國在戰爭中增強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就連當時頭號投資大國英國也欠美國41億美元的債款。美國已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債權國和國際金融中心,同時,美國也從戰前的工業大國之一躍為資本主義世界名列首位的經濟大國。
1920-1921年的經濟危機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其中尤以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引人矚目。美國的經濟高漲雖然在1924年和1927年被局部的中間性危機中斷過,但到了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提高了3.8%,工人的實際工資也有所增長。這一時期,共和黨政府執行的經濟政策對壟斷資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業的稅負很輕,對壟斷組織的發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實際上已不執行。這些政策,刺激了技術發明和新興工業的發展。20年代是美國汽車工業大發展的時期,1919年美國的汽車產量已達150多萬輛,到1929年猛增到將近540萬輛,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輛汽車,汽車製造業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工業部門,它的發展也推動了鋼鐵、橡膠、石油和玻璃等行業的發展,當時的鋼和生鐵的產量分別達到5700萬噸和4300萬噸,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其他如電氣業、建築業、化學工業和公用事業等部門也發展得十分迅速。家用電氣產品總值在1921年還只有1060萬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億美元。在戰爭期間,民用建築幾乎停止,住房十分緊張,房租高昂;戰後大興土木,每年建築費用均超過70億美元,1926年的建築費用甚至高達110億美元。從1919至1929年,汽油產量也從8600萬桶激增至4.39億桶。美國工業的迅猛發展,使其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國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億美元增為1929年的878億美元。1929年,美國擁有50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占當時世界黃金儲備總額90億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產的高漲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脹。從1923-1929年,美國有價證券的發行額達490億美元,僅在1928和1929年間,就發行有價證券180億美元。證券交易所瘋狂的、規模空前的投資使證券價格不斷上漲。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證券平均價格1923年初不過98美元,1929年初漲到306美元,1929年9月達到了最高峰,漲到365美元。
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指數1900-1934年的市場表現
當時購買證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證金,參與證券投機的人都靠借款來購買大量的證券,2∕3的證券交易是靠銀行貸款進行的。證券市場投機猶如一股潮流,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和報紙上的議論資料。證券的投機狂熱助長了繁榮的幻景。
在投機活動上,堪與證券市場等量齊觀的還有狂熱的房地產投機活動。在這種活動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斷增加,這對於鋼鐵、木材、采礦等基本建設有關的工業部門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這狂熱的年代裡,輿論大肆宣揚『永久繁榮』和『美國例外論』,似乎美國已超越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運行規律之外,再也不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特徵的經濟危機了。就連美國總統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職演說中,也高唱要消滅貧困。
工業的『合理化』運動和汽車、奢侈品等新工業的擴張,還使得整個『繁榮』時期中資本積聚和集中的趨勢加強,中小企業和獨立的小生產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並的命運。在1927年,美國全國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佔有全國公司總收益的近70%,其餘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潤。
由此可見,美國以至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猶如被吹得過大的氣球,隨時有一觸即爆的危險。1929年10月,資本主義世界一場規模空前的大危機終於爆發了。
危機首先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爆發。美國工業生產在1929年6月達到最高峰,10月間工業生產指數開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漸衰落下去。10月20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破產,特別是23日、28日和29日連續發生大破產,有價證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驚恐不定的幾天內,第一流有價證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證券持有人迅即破產,茅盾在其小說《子夜》中所描述的資本家跳樓自殺的事情在美國頻頻發生。
證券交易所破產的浪濤波及到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的交易所也相繼破產。1929年秋季證券交易所的破產是其生產過剩危機加深的信號。此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持續下降,商業繼續萎縮,失業不斷增加。直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才開始從危機轉為蕭條。
1929-1933年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機。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是之前歷次危機所從未有過的,國際貿易額的實際貿易量也出現歷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僅生產下降的幅度驚人,而且,其延續時間也異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機中,生產下降的延續時間不過幾個月,而這次卻是幾十個月。以美國為例,由危機時的最低點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所需的時間,煤、生鐵、鋼等都長達四十多個月。因此,1929-1933年危機成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世界經濟危機。
1929-1933年危機的極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結合在一起,使這一次危機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它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幅倒退,使整整幾十年生產力的發展成就付之東流。『一戰』前的各次危機通常使生產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況極少。而1929-1933年的危機卻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水平大約後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國退到1905-1906年,德國退到1896年,英國退到1897年。
這次危機不僅限於生產和商業范圍,而且也擴展到銀行信用系統,以及外匯和債務等領域。生產過剩危機中商品價格下跌,使工業資本家、手工業者、農民等債務人難以支持,從而使許多公司和企業主遭到破產。美國、德國和法國有幾萬個股份公司因此倒閉。不僅資本家破產,而且實際上某些資產階級國家也破產了。
1931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制,宣布英鎊貶值,震動了世界各國。英聯邦以及許多同英鎊聯系的歐洲國家的金本位制都跟著垮台了。1933年3月間,資本主義世界信用、貨幣制度崩潰的浪潮襲擊了美國。美國銀行倒閉之風更加劇烈。到1933年,美國銀行共倒閉11730家,企業倒閉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其就職之日,不得不宣布銀行『休假』,隨即關閉紐約金融中心,並放棄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劇烈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宣告了主張『放任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失靈。危機表明,資本主義單靠本身內在的力量已經不容易從危機中爬出來了。於是,鼓吹通過加強『國家乾預』來刺激經濟和保持『充分就業』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凱恩斯主義企圖利用加強『國家乾預』經濟的人為措施來克服危機,消除失業和防止革命。
『伍』 家中出現了經濟危機,怎樣處理才是最好的
如果一個家庭出現了經濟危機,那麼在短時間內就要想辦法去開源節流,這樣起碼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問題。此外,整個家庭都應該一起攜手並進,努力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相互推諉,最終讓這個家變得更加支離破碎。下面就來談一談筆者認為的可行之法,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三、適當給自己解壓。
如果家裡確實很困難,可以尋求外援的幫助,比如說家裡有人生重病,可以考慮眾籌。這些只要是能也用辦法來解決的事兒,都不能壓垮我們。能壓垮我們的,或許是因為我們內心的壓力。如若覺得壓力太大的話,記得要及時紓解好內心,千萬不要讓壓力把自己給打倒了。一個人如能適當將壓力轉變為動力,這樣的人更能適應社會的各種快節奏變化,更容易成為一個不容易被打敗的人。
『陸』 1929_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及影響,各國採取了那兩種方式應付危機,措施的特徵及結果是什麼
主要特點如下
范圍廣:波及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影響深: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的蕭條景象
持續時間長:危機達4年之久
解決方式:
一是以美國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自我改良派系
一是以德國日本法西斯為代表的對外殖民擴張
措施的特徵:
美國的資本主義改良為和平解決方式,是進步的
另外的則是武力進行殖民掠奪和擴張,是殘酷的
結果:
新政的改良政策使資本主義最低程度的減輕了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並開辟咯資本主義自我修復的一種全新方式。用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方式來為資本主義制度進行鞏固。更加鞏固美國在資本主義乃至世界的超級大國的地位。
法西斯政策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生,給世界人民帶來深刻的災難
以上為本人總結,僅供參考。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柒』 經濟危機該如何解決
1. 為什麼會產生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無非就是生產的產品過多,人們沒錢消費,消費不了.這個問題馬克思已經說得夠清楚了,我在這里就不再多說了.
2. 解決經濟危機的理論可能性
從人類社會的整體來看,生產出來過多的商品應該是好事才對啊,但是由於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從而使得好事反而變成了壞事.
社會生產出來這么多東西,並不是人們不需要這些東西,如果人類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的話那就根本不會生產了.所以,從理論上來解決這些問題是有可能的.
3. 怎樣解決經濟危機
其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只要政府的印鈔機多印些錢就行了.
1. 每個家庭發一些(比如一百塊) 特殊的錢(之所以不按人來算是為了支持一下計劃生育),這些錢只能在一段時間內(比如一個月)用掉,否則的話就會作廢,並且只能到能夠把這些錢轉換成真正的錢的公司去買東西,有些公司是不能把這種錢轉換成真正的錢的,比如說外國企業.
2. 那些希望擁有把這種特殊的錢轉換為真正的錢的公司或企業必須簽訂一個合同,那就是保證他的東西在這個市場上(在這種特殊的鈔票的市場上)不漲價.對於那些漲了價的公司和商店給與一些處分,比如取消他們把這種鈔票轉換為真正的鈔票的能力.這種給與他們轉換為真正鈔票的能力越廣越好,要不然就會在國家形成壟斷.
這種方法跟社會福利制度差不多,但社會福利制度關心更多的是工人應該生活的怎麼樣,他是一種政府的「壟斷「行為,但這種制度關心更多的是資本家還有多少東西沒有賣出去,社會生產力還有多少沒有發揮作用以及工人的失業情況.
4.這樣解決的好處
從資本家方面來說,他的東西可以賣出去了,把使用價值變成了價值.從工人方面來說,他不僅可以有發的那些錢,還由於工廠的東西可以賣出去了而不會失業.
那麼,這些多餘的財富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們是不是吧財富從一部分人手中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如果不是的話,那麼他們
答案是值得我們欣慰的,不是.如果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只能夠生產出這么多產品出來,那麼誰也沒有辦法增加整個社會的財富,但是其實社會上是有能里生產出更多財富來的,難道你說一家工廠他就只能夠生產出他現在賣出去的產品那麼多嗎?當然不是.他們不生產是由於沒有訂貨,還有很多產品生產出來了賣不出去,平時也有這種情況,但在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尤其明顯.
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出來,但由於種種原因而沒有創造(有些被當作垃圾處理).這種措施就是要窮盡這個社會的生產力,把能夠創造出的財富都創造出來.比如說,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曾有人把牛奶放毒葯而不讓窮人吃,有了這種政策之後他的牛奶可以賣掉了,現在別人把本應該放毒葯的牛奶喝掉了,就相當於人類少浪費一杯牛奶.也許有人要說在牛奶被喝掉之後沒有在市場上流通了,但消費品本來就是用來消費的,這是消費品的特點.但是,一杯牛奶被人喝掉和被人防毒是有區別的,喝牛奶的這個人已經得到了享受,這被牛奶已經發揮了它應發揮的功能,但是放毒的話者這杯牛奶就是徹底地浪費掉了.
對於軟體這個行業來說又有新的特點,因為只要軟體寫出來了復制就不再需要多少錢了,如果原來操作系統只有100個人用(假設都用正版的話,盜版在這里不考慮),而現在有200個人再用,那這個社會的總財富就憑空增加了100份軟體的價值.盡管有人會說這樣哪個軟體公司會用這些錢去買別的東西而造成物價上漲,但整個社會的財富是增加了的.並且對於程序員來說他們就更好找到工作.市場機制會調節他們獲得平均利益的.
從資本家這個方面來說,他的東西可以賣出去了.那麼,他有沒有吃會呢?也許物價會有一定的上漲,這是由於當這些錢轉換為真正的錢之後,整個社會的錢會增加,造成物價上漲.但是如果所有的物價都上漲相同的倍數的話(假如這樣,有些人多漲一些,有些人少漲一些但整個社會不便),那麼對於資本家來說就相當於沒變了.比如原來他賣掉1輛汽車,可以換回10噸米,現在他賣掉了10輛汽車,假如用這些錢可以換回100噸米的話,那就是除去物價上漲的因素他還是站了便宜.
從工人的角度上來說,他不僅獲得了財富(發他的那些特殊的錢),還由於資本家的生產擴大而不用擔心失業的問題.並且工資也會上漲(除去物價上漲的因素),比如原來他造1輛車就可以獲得1/10輛的工資,現在他就可以造10輛車,獲得10輛的價值,並且由於勞動力的需求擴大,工人對資本家收入的比列將上漲.在這種情況下失業就只有可能在兩種情況下產生,一種就是整個社會的人都已經不能夠再消費產品了,比如說牛奶大家盡可能喝還喝不完的話農民的牛奶才會賣不出去,會導致失業,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的話那就是「共產主義「了.還有一種情況是所有需要加工的東西都已加工了,沒原材料了.但這種情況是不大會出現的,因為像電腦這種產品的原材料非常豐富,軟體產品甚至不需要原材料.
第二條與企業簽訂合同不讓他們漲價表面上是違反了市場經濟中自由交易的原則,但由於人們的錢只能在一段時間內用掉,並且不能自己把它變成真正的錢,所以可能企業會以此抬高價格,使得他高於市場價,這同樣違背了市場機制,第二條是用「一個錯誤來彌補另外一個錯誤「. 這有些違反市場機制,但是只要這些錢可以買的東西足夠多,就接近於市場機制了.我們還是應該盡量接近市場機制.
5.通貨膨脹的問題
盡管有個合同規定不得東西不得漲價,但由於這些錢轉換為真正的錢以後,物價將有一定的上漲.但這個上漲同別的方法在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發行過量貨幣使得通貨膨脹而逼人們去買東西的情況比起來將好很多.
那種方法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由於發行了大量的貨幣,通貨膨脹並不能增加人們的購買能力,反而降低了人們的購買能力,不能解決問題.並且由於大部分的人都是受害者,使得國家的信譽大減.而這種方法確使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受益者,而通貨膨脹也沒有那麼嚴重.國家的信譽不會受到打擊.
再說出口大對於一個國家也是有利的事情,比如說中國和美國做生意,中國出口200塊,進口100塊,那麼中國的紙幣還是多了100塊,而貨物缺少了100塊.就算是那100塊的外幣沒有拿出來用,那麼還是少了100塊的貨物啊.當然這200塊的外幣是可以從外國買東西的,但是如果沒有買的話那就相當於沒用.既然出口大於進口是有利於經濟,那麼賣給本國人也是一樣有利於經濟.
6.缺點
無論什麼樣的方法都是有缺點的.這種方法的缺點在於沒法使那些差的企業淘汰,可能由於大家在一種好的環境當中,對於那些生產能力很強的大企業比較占優勢,而那些產量不是很高而以質取勝的企業由於很難淘汰對手而不利.
還必須注意這種方法可以作為貿易保護主義來實行,比如一個國家給國民每個人發一定這種錢來買東西,卻不讓外國公司把這種錢變成真正的錢,這樣外國的產品就很難進來了.可能還有些國家為了壟斷而發行只能讓某幾家公司轉換為真正的錢的鈔票,這樣他在國內受到的阻力會很小但是又達到了壟斷的目的.
當然,如果發的錢太多,那人們就不會去工作了.但是發的錢每多一點,人們工作的慾望就少一點,者如果畫成函數的話應該是連續的,如果兩個點在一條直線的兩邊的話,那麼無論什麼樣的曲線把這兩點連接起來都要經過那條直線,所以一定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數目讓整個社會生產出來的產品恰好用完.
剩餘產品數(負數代表社會上的產品不夠用)
我不知道現在的經濟學發展到什麼地步了,如果是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經濟危機的話,應該沒問題解決.我不知從哪裡看到美國有種這樣的政策,現在來比較一下.
現在政策:當政府預計倒下年農產品會跌價的時候,就給錢農民讓他們別種了.
本文政策:讓農民把東西種出來,賣不出去的時候,每人發10塊錢,這些錢在一個月之後作廢,只有農民(或其它商品所有者可以拿到人民銀行去換成真正的錢).
可以看出,兩種方法都需要印錢,但是第二種方法人們多吃了很多東西,也就是社會的總財富增加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篇文章對於現在的中國現狀未必有參考價值,現在中國的社會情況太復雜,我不是專業的學經濟的人,沒法做出判斷.增加內需,就會引起物價上漲,但是又不能讓銀行裡面的錢一下子沖出來,要找到這樣一個平衡點確實很困難.但是,用這種方法對付那些那種傳統上的經濟危機,就是那種需求不足的經濟危機還是相當管用的.或許會造成一定的混亂,但是大家都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怕場景,這種方法對付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經濟危機來有點積極作用.
原來大家擔心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後大家都找不到工作了,比如說歐洲原來就擔心自動化會讓人們失業,現在因該不是太大的問題了.勞動生產力提高了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一件相當好的事情.大家就不用活得這么辛苦了.
這個世界不會有過剩的生產力,能夠生產出來就能夠消費掉.剩下的問題就只有原料問題了,這個問題如果沒有發現什麼新的能了的話使用什麼樣的政策都沒法改變的.
『捌』 面對經濟危機中國有哪些應對策略
2008年進入9月份,被稱之為金融海嘯的從美國華爾街發生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雖然此次經濟危機最終影響還難以預測,但短時間內全球范圍的經濟衰退已不可避免。面對國際上的經濟動盪,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中國經濟必然受到沖擊,同時中國雖然在今年順利完成奧運會的舉辦,但2008年對中國來說絕對是多事之秋,一些改革開放中深層次矛盾暴露出來,現有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已面臨普遍的質疑和挑戰,嚴重阻礙整個社會進一步發展和文明進步,中國社會發展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為此,執政者已提出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政府在十七大以後也採取了一些加大民生保障的措施,但在經濟發展受到外界沖擊,內部原有矛盾和問題又不斷呈現的情況下,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完成經濟和制度的轉型非常困難,有學者提出以擴大內需的方式來抵禦外部經濟環境的振盪,維持經濟持續增長無疑是可行和必要的手段。但具體如何操作,是繼續以往粗狂的投資帶動增長,以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和大大小小面子工程、腐敗工程來實現內需擴大和經濟規模擴張,還是遵照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針對當前暴露的矛盾和弊端進行政策和制度上的改革和調整,解決整個社會進一步發展和上台階的關鍵問題,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能順利渡過這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並以此危機為契機鞏固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當前形勢下,有必要採取政策和措施有:
1.
加速建立全國性的社會保障體制,完善全民的養老、醫療和失業救濟制度,重點是全國性的信息網路建設。社保體制完善程度不僅直接體現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和水平,同時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因此在社會出現重大危機時,往往起到極其關鍵的作用。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不僅體現保障覆蓋全面、分配更公平和公正、制度完善,而且其發展極其倚重先進的科學技術特別是IT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因此國家在加快制度等軟體建設的同時也應加大全國性統一的硬體環境的建設來提高相關制度的執行手段,並且通過這個全國性網路建設來推動相關技術、企業和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為相關IT行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因此通過擴大對社會保障網路投資來擴充內需比通過對佔地資源大的高速公路重復投資以及各種面子工程建設來推動內需更有意義;
2.
加快和深化醫療、教育體制改革,建立覆蓋全體國民的醫療、教育保障制度,加大醫療、教育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例,增加政府提供此類公共服務的數量和品種,並提高質量和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排除廣大國民的後顧之憂,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信心,將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於其它方面的生活水平提高,從而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和內需。
3.
改進社會的分配製度,減少和遏制通過權利和社會資源壟斷獲得超額收益。具體措施有充分利用反壟斷法,促進民生領域的市場競爭,降低廣大民眾的基本生存成本;此外通過改進和簡化稅收制度、削減政府服務收費項目也可以達到調整社會分配的目的。如減少部分稅收品種和數量(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額等)也可使廣大民眾增加收益、減少支出而提高生活效率和質量;
4.
改革個人住房分配製度和房地產發展策略,對各類建築物收取物業稅同時由國家向公民發放住房公積金。針對目前房地產發展的問題,國家雖然採取了加大經濟適用房建設的措施,但並不能平衡和解決主要矛盾,只有對佔有大量土地資源的房產所有者徵收高額物業稅或不動產稅,同時將收取的費用向全體公民發放住房公積金用於改善全體公民的住房才能真正體現社會制度的公正和公平及國家承擔對公民住房保障責任。具體公平、科學、可操作的物業稅收取和住房公積金發放參見《物業稅徵收及國民房貼發放》;
5.
改革和重振金融體系,構建完整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詳見《多層次證券市場建設》)、完善發行、交易、監管制度,穩定和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加強銀行和保險業的安全、穩定。此外應慎用金融衍生和創新工具來解決目前存在問題,因為新的措施往往存在缺陷,使交易制度更復雜、問題更多、監管更困難,增加市場的波動,也提供更多的尋租腐敗機會,其弊端已在此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充分暴露,中國應盡量吸取教訓;此外一個完整、清晰的發展規劃也不可少,那種抱著石頭過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臨時抱佛腳的管理方法應該摒棄,現在已不同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已付出足夠大的學費。管理者必須吸取以往教訓從市場發展的長遠規劃,以科學、三公和可持續發展位理念制定新出台的政策和法規,避免市場大起大落,促進金融的健康和穩定;
6.
取消當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制定有利於國家可持續發展且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現狀的人口發展計劃。中國已進入老齡社會,並且由於過去幾十年始終堅持這個錯誤政策,社會老齡化趨勢將越來越快,難以逆轉。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發展必須由人來實現,如果社會人口衰減滅亡,那社會無論如何發展最終也會消亡。在當前形勢下取消計劃生育政策,必然會釋放過去幾十年壓抑的生育慾望,一方面可以因部分育齡婦女由於生育和育兒而減少當前就業壓力,同時新生嬰兒及母親會對社會增加需求必然增加就業並促進相關產業發展,但最重要的是能挽救目前社會和家庭人口倒三角發展危險形勢,恢復自然的人口結構和比例,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
7.
制定鼓勵職業婦女返回家庭的政策。新中國成立後始終推行男女平等的政策,婦女的勞動權利獲得保障和尊重,也促進社會文明和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但該政策也增加國家解決就業的難度和勞動保障制度執行力度,同時當前社會主要還是由家庭組成,工業化後特別是在城市中婦女大量就業,一方面造成就業難,另一方面也給家庭帶來許多困擾,如家務、子女教育、老人贍養等,這些家庭事務直接關系每個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和體驗,從而影響國民生活幸福感受和對個人、家庭及國家、社會信心,如處理不當,會威脅家庭穩定和社會和諧。事實上當前主要發達國家社會中,婦女也未必都進行工作,也有相當部分比例在家相夫教子,這也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國家完全可借鑒那些國家的政策和制度,在尊重每個人就業意願的情況下,允許和鼓勵婦女根據自身情況全職或半職回歸家庭。具體可採取措施有:對登記在冊的已婚無職或休職婦女根據家庭收入返還部分稅收、發放一定補助;對半職或臨職人員補助交納三金;增加婦女產假和嬰、幼兒哺乳、教育假期,減少婦女繳納社保三金的年限等。中國婦女在家庭地位由其經濟地位決定的,同時也可以通過法律來保障,如各種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到位,不僅可以保持建國來婦女已取得的社會和家庭地位,更將推動婦女更多精力關注在家庭事務中可以改善家庭生活質量、投入更多精力於下一代的教育、多盡贍養老人的義務、減少社會職業競爭和壓力從而推動社會文明和進步;
8.
盡快推出有利於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政策,引導和培養節約型社會。開征高額燃油稅,改革資源稅、加快水、電等民生資源價格改革,提高資源佔用成本從而促進產業升級和相關產業、技術的發展,改變目前低效高耗的發展模式。此外還可從資源稅中提取一定比率的稅收收入建立國家戰略物質儲備基金,對一些重要關系國基民生的資源建立國家儲備,一方面可以減緩國內經濟衰退造成資源型企業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也可乘全球經濟衰退,資源價格回落的時機低成本地實現重要資源的戰略儲備,一旦該戰略目標實現,有助於我國獲取這些產品的國際定價權從而有能力在這些領域最大程度地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此外在進行這些領域改革的時候應特別注意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給與一定的補貼,爭取多數國民支持,畢竟這些改革往往涉及多方利益,應盡量減少改革成本和阻力,爭取絕大多數民眾的支持;
9.
其他政治和外交對策。(略)
改革開放三十年,總的來說中國社會各方面都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經濟總量和人均值都有非常大的提高,並且至今仍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此過程中存在著挫折和不和諧的方面,原有發展模式的弊端也愈來愈明顯,阻礙了社會更平穩、健康發展。在外部發展環境出現重大變動時,原來積累問題和矛盾會凸現和激化,如何化解這場危機,作為執政黨已有明確的思路和響亮的口號,那就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但具體政策制定和操作上能不能擺脫現有利益集團的操縱和束縛,真正以全體國民和國家長遠利益為准,帶領中國走出困境和迷團,引領國家進一步繁榮昌盛、社會文明進步、國民安康幸福,我們將拭目以待。
『玖』 歷史上有哪幾場著名的經濟危機,其原因是什麼後來政府處理的方法以及導致的後果.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 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在戰後各國的歷次危機中,有的是屬於部分國家同期發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至於戰後究竟發生過幾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但嚴格說來,屬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經濟危機,因為只有這三次危機表現了明顯的國際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機中,最嚴重的一次是戰前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後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各種矛盾激化的條件下發生的。危機長達4年之久,生產下降和失業增長都達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幾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還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業人數達到5000萬人左右,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竟高達30~50%。資本主義世界的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國來說,工業生產下降了56.6%,其中生鐵產量減少了79.4%,鋼產量減少了75.8%,汽車產量減少了74.4%,整個加工工業工人人數減少42.7%,支付工資總額降低57.7%,全失業人數達1200多萬人。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國法西斯乘機上台,它們相繼發動了侵略戰爭,直至 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的危機過去以後,轉入了一個長時間的「特種蕭條」階段。以後在生產還沒有發展到明顯的新高漲的情況下,又爆發了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至1939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打斷。1929~1933年的大危機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不夠發展、資本主義的所謂「自動調節」還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發生的。它證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種矛盾已經尖銳化到這種程度,如果不由國家去進行調節和干預,則資本主義制度將岌岌可危。於是以這次大危機為轉折點,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乃獲得了重大的發展。
戰後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是1973~1975年的危機和1980~1982年的危機,這兩次危機都是在「停滯膨脹」 的背景下發生的。80年代初的危機更具有新的特色,這是一次同期性的經濟危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危機的時間非常接近。1979年7月英國首先爆發危機,加拿大於同年10月工業生產出現下降,美國於1980年 2月陷入危機,其他國家在1980年爆發危機的有比利時(2月)、日本(3月)、聯邦德國(4月)、荷蘭(4月)、法國(5月)、義大利(5月)、愛爾蘭(6月)。各國於1982年底開始走出危機,危機持續3年左右,是戰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危機。由於英國、加拿大於1979年就陷入了危機,所以有人稱之為1979~1982年的經濟危機。但在 7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有5個國家:即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義大利,是1980年爆發危機的,並且美國起主導作用。所以一般仍稱之為 1980~1982年的經濟危機。
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1982年的危機有很大的曲折性,這是資本主義危機史上所罕見的。在同一次危機中,有些國家出現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即3年內發生兩次下降,如美國、加拿大、聯邦德國和日本;有的國家,如法國和義大利,則發生數度下降,呈現鋸齒型。以美國為例,從1980年2月開始,工業生產連續下降了6個月,從1980年8月起,工業生產又逐漸回升,到1981年7月已超過1980年1 月的水平;但從1981年8月起,美國的工業生產又急轉直下,到1982年11月,明顯地超過了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8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的發展過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曲折,從根本上說,是由於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結果,或者說是採取反周期措施的結果,這種干預使危機的發展受到阻撓,但經過幾個回合的搏鬥,危機終於按照自己的規律繼續展開。
『拾』 如果未來發生了經濟危機你會如何應對
經濟危機翻譯成白話,就是錢出問題了。
個人和家庭怎麼預防和處理防範呢?
啟示這個很簡單,只需要做好家庭財富比例分配即可!
多數人的家庭尤其是中國家庭,大部分的資產都是房產。並且有高昂的房貸和車貸。現金儲備不足,一旦斷了收入就玩完。經濟危機的頭號問題就是現金流出了問題。
所以公司和家庭要有基本的現金流安全儲備配置。這個配置最低額度是10%-25%。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的持有的資產和現金減掉債務後比如是100萬。那麼現金最少也要存在活期賬戶裡面10-25萬用於生活開支和儲備。一般合格是20%優秀是30-40%。好的公司現金流都很高。一般都是40%左右。所以經濟危機一來他們都能挺過去。就是靠儲備的現金流。
一個簡單的家庭資產配置 應該是現金20% 房產30-40% 金融投資30%-40% 其它等等10%
一個家庭和個人如果負債大於資產。那就是滅頂之災。尤其再借高利貸和信用卡就是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