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是從92年之後開始的市場經濟吧那之前算什麼經濟..
建國後經濟體制的三次重大改變
①從建國初到1956年後,由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局面向單一的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
原因:為了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照搬了蘇聯模式、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經驗,主觀上急於求成等
具體做法: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建立起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片面追求工業發展高速度
評價:這種體制在在建國初期對恢復國民經濟,建設工業化起過積極作用,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弊端日益暴露,使企業失去活力。在農村則挫傷農民積極性,農業長期落後
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從計劃經濟轉變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
原因:客觀分析中國社會生產力的實際,正確總結建國以來經濟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借鑒外國經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
具體做法: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在城市: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管理模式,實行政企分開等
評價: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在城市增強了企業活力,工業得到發展,經濟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③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
原因:黨中央進一步認識國情和總結經驗教訓,決定加快改革開放,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具體做法:把企業推向市場
評價: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
2. 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經濟
改革開放以前,實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部門佔90%以上,公私合營企業除外。資本家得到的是固定利息,而居民的儲蓄存款幾乎沒有利息。對外,工礦企業實行八級工資制度。農村地區根據工作情況獲得工作積分,而收入差距不是大、「鐵飯碗」、「大鍋飯」現象普遍存在。國民經濟的另一個重要部門是農業,因為人民人口膨脹,土地資源短缺,以糧食為關鍵環節農業政策,導致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更少。以凈產值計算的農業勞動生產率,1978年僅為1957年的94.8%,年均下降。下降了0.2%。由於增長效率低,到1978年,一切社會中每個就業人口所產生的國民生產總值632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34%。改革開放前生活條件惡化。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數居住面積只有36平方米,低於1952年的4.5%。五個平方米。農村居民平均使用人均建築面積。1978年,它的面積為1017平方米,比1957年還少13平方米。在生活和服務條件方面,每萬人擁有零售商工業、餐飲和服務網點及其雇員1957年到1978年,分別有4181人和11717人。減少到13.04 6314人。這給了居民生活帶來巨大的不便。拓展資料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集中在蘇聯援助的156個項目上。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工業門類齊全,涵蓋了國民經濟的所有主要領域,包括電站、煤礦、煉油廠等項目;還有鞍鋼、武鋼、包鋼、撫順鋁廠、東北輕合金廠、北滿鋼廠(特鋼)、楊家章子鉬礦、吉林石化等原材料項目。擁有西安飛機製造廠、重型機械廠一廠、汽車製造廠一廠、拖拉機製造廠一廠、哈爾濱三電廠、哈爾濱軸承廠、沈陽機床製造廠、葫蘆島船廠、大連船廠、蘭州石化機械廠、包頭一機(生產罐)、武漢重型機械廠、四川長虹、紅光電子管廠等。輕紡項目包括保定化纖廠、佳木斯造紙廠等。這些企業後來成為行業的骨幹企業,為全國輸送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後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進步,這些企業也經歷了不斷的技術改造。其中很多仍然是行業骨幹企業,當然也有一些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被淘汰了。應該說,當時蘇聯的156項援助也是當時蘇聯技術條件下最先進的,應該承認蘇聯在這個階段對中國的援助是真誠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立,使中國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第一個五年計劃非常成功。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國家工作的重心發生了變化。
3. 改革開放前的經濟形勢是什麼
經濟上,至1978年為止,盡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 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並且經過文革後,中共出現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
為盡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體制。
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3)我國以前的經濟是什麼擴展閱讀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4. 中國實行市場經濟之前是什麼經濟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幾千年中國都是封建社會,那麼其社會經濟形式是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在1956年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後便實行了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簡單可理解為社會經濟運行由國家把控,按計劃生產,按計劃供給。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中國開始了市場經濟的新時代,市場經濟可理解為根據市場自由交易、貿易。
計劃經濟定義:計劃經濟,又稱統治經濟或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在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消費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進行計劃。
「指令型經濟」通常和計劃經濟用法相同,但是詳加區分的話,指令型經濟是指生產工具公有的經濟體制,所以指令型經濟必定是計劃經濟,但計劃經濟卻不必然為指令型經濟。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的基本特徵: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經濟民主制度,計劃經濟的特徵是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人民所有,經濟的管理實際上即是一個民主管理的超級公司。
在這種體制下,全體人民通過民主集中,用經濟和社會計劃來解決資源配置和利用問題以及實現全民所有,具體表現即為全民就業,全民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住房等,以此體現勞動人民是社會的主人。
計劃經濟是勞動人民實現經濟民主的載體,計劃經濟的控制范圍擴展到哪裡,勞動人民的經濟民主權力就擴展到哪裡。計劃經濟的經濟特徵即高度的計劃指令性,產品的數量、品種、價格、消費和投資的比例、投資方向、就業及工資水平、經濟增長速度等等均由中央當局的指令性計劃來決定,這與跨國公司的管理無異。
計劃經濟是共產主義的經濟體系,它的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保證。只有實現計劃經濟這一科學體系,社會經濟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產生的弊端,才能達到社會經濟高速、平穩和健康的發展。
歷史上的計劃經濟運行產生的弊端,僅僅是蘇維埃的民主制度的形式有了官僚專制的內容,如同一切民主共和名義下都可能出現專制獨裁一樣,不代表民主共和不好,這不代表計劃經濟不是套經濟民主制度。
5. 中國從最初的計劃經濟到現在的是什麼經濟,是分享經濟嗎
現在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有市場經濟,也有計劃經濟~現在不是第十四個五年計劃~
政治課不是有講全民所有制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還有私營經濟,外資等等
分享經濟只是一個通俗話,不是嚴格的概念~
6. 1956年前我國是什麼經濟制度
計劃經濟。
7. 中國實行市場經濟之前是什麼經濟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幾千年中國都是封建社會,那麼其社會經濟形式是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在1956年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後便實行了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簡單可理解為社會經濟運行由國家把控,按計劃生產,按計劃供給。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中國開始了市場經濟的新時代,市場經濟可理解為根據市場自由交易、貿易。
應答時間:2021-04-1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8. 改革前,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是屬於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工作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在選擇何種經濟體制的問題上,我們參考了蘇聯的模式,即「三大改造」完成之後,逐步落實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然而,是否符合我國實際情況,能否走出一條自己的中國道路成為這一時期最大的問題。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後,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同時也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不僅改變了我們原有的生產方式,同時對今後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打通了一個新的時期。
(8)我國以前的經濟是什麼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後的經濟體制轉變歷程:
1、1978年——1992年
十一大結束後,對「四人幫」的徹底粉碎使得中國進入了一個重新反思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時期,這一時期最突出的思想轉變即1992年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這一時期在落實此目標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反復的論證與實踐: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大會指出「按經濟規律辦事」,那麼如何改革就成為1978年之後重點探索的方向。
1981年五屆人大四次會議:針對如何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大會指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是一次重大的理論突破,尤其對市場經濟的理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1982年十二大:十二大的召開以黨章的形式確立了「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經濟原則,並強調市場經濟只允許存在於計劃經濟的體制框架之中。
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和以往的認知不同,第一次正式地將中國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相結合,為後續的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
1992年十二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隨著80年代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難以解決,在此環境之下,鄧小平於十二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目標。
2、1993年——2013年
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會議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其中主要對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主體以及宏觀調控方向做了明確界定,並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的部署工作進行了總體規劃。
其中,深刻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這對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關系進行了初步回答。同時,指出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徵即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3、2013年——至今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這一主題展開,大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深化改革的重點工作,而如何深化改革,需要加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同時,正確的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將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環節,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
9. 古中國最基本的經濟是什麼
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它的基本特點是: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直接滿足本經濟單位或生產者個人的需要。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是由許多成獨立體系的經濟單位(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隸制庄園、宗法式的農民家庭和封建庄園等)組成的。每一個這樣的單位,除了主要經營農業(少數則是畜牧業)以外,還從事其它各種經濟活動:從採掘原料開始,直到最後把這些原料加工成消費品,都在本單位內部實現,和外界的經濟聯系很少。例如,在封建制度下,農民個體經濟就是一種自然經濟,它們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家庭成員按照性別、年齡所形成的自然分工,從事各種不同的勞動,如耕作、放牧、打柴、紡線、織布、縫紉以及製造工具等等。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①。農業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自然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自然經濟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從有人類社會起,一直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前,在這樣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基本上是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經濟只具有從屬和補充的作用。與社會生產力的這種較低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物質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很大的狹隘性和單純性。這種經濟形式,有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如原始氏族社會),有的則是以直接的統治和服從關系為基礎(如奴隸佔有制度和封建制度)。不論它們彼此間存在著多麼大的區別,它們共同的特點則是: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十分簡單明了,而不象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那樣,人與人的關系總是被物與物的關系掩蓋著,採取物和物的關系曲折地表現出來。由於生產力低下,生產規模十分狹小,同時各個經濟單位又彼此處於分散、孤立的狀態,因此,正如列寧指出的,因循守舊、墨守成規、閉關自守等,也就成了這種經濟的必然具有的特徵.在封建社會末期,由於商品貨幣關系的迅速發展,自然經濟逐漸趨於瓦解,並終於為資本主義經濟所代替。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占統治地位的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生產,自然經濟只是作為一種落後的經濟殘余而存在。不過,在殖民地和附屬國里,由於資本帝國主義的長期控制和奴役,社會生產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自然經濟仍然被大量保留下來。
10. 我國過去的經濟體制是什麼,現在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過去是計劃經濟體制,現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競爭為基礎,以社會主義為導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堅持國家宏觀調控,以市場經濟求效率,以社會主義保公平。
拓展資料:
我國從1949年至1978年是計劃經濟體制;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家庭聯產承包。1985年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全國展開,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下具體介紹我國現在的經濟體制。
中國的國家經濟體制: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國家經濟體制。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
3、在宏觀調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中國無法做到市場決定價格,尤其是人力資源價格、資本要素等商品價格,完全是官方的官階標准。比如人力資源工資、銀行的利率、股票發行價格、交通價格、大學的學費、水費、電費、煤氣費、電話費都是官商單方面壟斷價格,與市場無關。市場經濟要求公平交易、自由競爭,實行統一的規則,沒有法治是不可想像的,而中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