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經濟自由主義什麼是國家干預主義二者有何區別和聯系
經濟自由主義是一種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主張自由競爭的資產階級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
國家干預主義是西方國家公共管理職能發展的一個階段,主要是指反對自由放任,主張擴大政府機能,限制私人經濟,由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控制,並直接從事大量經濟活動的那樣一種經濟思想和政策。
一、區別
自由經濟認為市場萬能,主張讓市場自由運行,一切都由市場決定,政府不可以插手。國家干預主義則認為市場不萬能,需要政府插手。
二、聯系
兩者的聯系可稱作兼收並蓄、互相發展。兩者都支持私有制市場經濟,本質相同,共同反對公有制計劃經濟,它們是私有制市場經濟的兩個分支,前者可以叫自由市場經濟派,後者可以叫半自由市場經濟派。
總的來說,國家干預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思潮在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並推動各自發展。 過多的政府幹預和完全的自由放任都不利於經濟發展。
客觀的說,在當代社會,純粹的經濟自由主義和純粹的國家干預主義是根本不存在的,二者只是比重不同(市場手段和政府幹預的多少)。
2. 國家干預 概念
國家干預經濟是一種手段,是指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控制和調節。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具體說來,經濟總量包括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兩方面,社會經濟的有序運行,要求這兩個方面達到基本平衡,且內部結構也必須合理。
3. 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哪些
政府幹預經濟的理由是: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會出現失靈。政府對經濟進行干預和調控,就是為了克服市場失靈,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通過法律手段來限制壟斷和反對不正當競爭;
2、政府可以使用稅收和補貼的手段,也可以通過合並相關企業的方法使外部性"內部化";
3、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如國防,治安,消防和公共衛生;
4、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系;
5、糾正市場的信息不對稱;
6、調整收入分配;維護社會公平;
9、燙平經濟波動,維護宏觀經濟穩定。
政府通過以上途徑對市場失靈進行干預。但是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承擔或履行這一責任,那麼在市場失靈的同時,還會出現"政府失靈",會導致資源配置無效。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2-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4. 國家對經濟干預和調節的方式有哪些
國家對經濟干預和調節的方式,包括以下幾類:
一是經濟政策。國家通過經濟政策進行干預和調節,具體所運用的手段,主要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匯率政策等。
二是法律手段的干預和調節。國家通過制定法律來規范經濟行為。
三是行政監管。國家運用行政監管的內容包括工商行政管理、物價管理、公共環境衛生管理、工會和行業協會的管理、商品質量的監控管理等。
四是道德規范。道德規范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內心信念等來維系的人們自我約束的行為規范。道德的行為規范稱之為「非成文法」。任何經濟行為都不能沒有道德干預。市場經濟不僅是法制經濟,而且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的道德規范,是商品經濟內在本性和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客觀要求。
國家干預經濟是一種手段,是指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控制和調節。國家干預經濟的首要目標是實現充分就業。還有就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5. 政府為什麼要干預經濟,如何干預經濟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在亞洲國家和地區大多採取的是「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即所謂「東亞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政府幹預經濟的程度較深。比如,戰後的日本和韓國的經濟,就是在政府的強力指導下走上高速發展之路的。但是,東亞一些國家的政府在將本國經濟成功地推上「快車道」以後,特別是當本國經濟已發展到相當高階段時,大都沒有能夠及時主動地從一些已經可以由市場進行調節的領域中退出,從而壓制了市場機製作用的發揮,使日漸失衡的經濟結構未能得到及時調整。同時,政府的過度干預還容易帶來決策失誤,資源配置不當等問題,進而使經濟微觀主體喪失活力和主動性。就金融領域而言,政府過度干預的結果更是弊端叢生,主要會帶來以下兩方面的後果:(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其一,由於政府對銀行經營干預太多,造成貸款質量低下,不良資產嚴重。以韓國為例,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評論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像韓國那樣如此嚴重的干預銀行業務,把銀行視為政策工具之一。命令銀行必須貸款給某些信用不佳的大財團和企業」。在韓國由於企業相對容易從銀行獲取貸款,致使一些大企業投資缺乏謹慎態度,濫用資金,盲目擴張,畸形發展,結果成了效益低下的「泥足巨人」 。韓國大財團在1997年發生的金融危機中之所以紛紛倒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借錢過多,同時錢又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益。企業借錢無力歸還,致使銀行背上了解脫不掉的呆賬、壞賬包袱。(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日本雖屬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但其金融機構運作的透明度卻很低,行政干預也很大。戰後建立起來的日本金融體制是以政府為主導,這種金融體制的特點突出表現為「銀行超貸」、「企業超借」等。這種作法是與正常的金融市場運行規則相違背的。所謂「銀行超貸」,是指在政府的主導下,銀行「能貸則貸」、「不能貸的盡量想辦法貸」,結果造成不良資產膨脹。
其二,政府行政干預過度造成的另一個惡果是官商勾結,腐敗嚴重。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預銀行的經營活動。在官員和企業領導人之間形成不正常的關系。它不僅嚴重削弱了政府的調節作用,而且還導致權錢交易、人情貸款泛濫、部分官員腐敗。近年來,日本、韓國等國政府主管金融部門的官員丑聞迭出。在日本,由於從利率水平到金融商品開發均需大藏省等政府主管部門的審批認可,連大藏省內小小的課級官員對金融機構都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因此,各個金融機構莫不討好和迎合大藏省等政府主管部門。韓國官員也直接參與貸款活動,金融機構通常按照官員的「明言」和「暗示」,貸款給企業,企業再把巨額的利益輸送給這些政府官員。韓國政府的一些重要成員也往往涉及這種所謂利益輸送案。
從東亞國家的情況看,政府對企業(包括銀行)干預過多會造成上述惡果。那麼,政府在經濟生活中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東亞一些國家的經濟快速增長,令世人矚目,「東亞發展模式」或「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曾風靡一時。受到許多人的贊賞和推崇。然而,正當人們為「東亞發展模式」大唱贊歌之時,卻爆發了始自東南亞自家的金融危機。於是,國際上又有一些人對「東亞發展模式」產生了懷疑,不少人尤其是一些西方學者和傳媒群起而貶之。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如何看待「東亞發展模式」成了人們爭論的一個話題。爭論的焦點,就是如何認識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問題。
筆者認為,我們說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過度有弊端,並不等於不要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不能走另一個極端。現代經濟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政府注重對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宏觀干預,關鍵要看政府是怎樣進行干預,即如何發揮作用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政策和法規,根據發展戰略的需要,為企業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引導企業按「游戲規則」在競爭中發展,而不能去插手應當由企業(包括銀行)自行處理的具體經營活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國家的宏觀調控要「靠邊站」,實際上市場經濟並不排斥計劃,也不拒絕宏觀調控。市場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的一面,必須通過國家(政府)對市場活動的正確引導和有效調控,加以彌補和克服。
早在19世紀後期,馬克思在《資本淪》第三卷中就曾經指出:「股份公司的發展,在一定部門中造成壟斷,因而要求國家的干預」。到了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出現之後,西方國家的政府更明顯地加強了對經濟的宏觀控制,並形成了一套以總需求管理為核心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戰後至70年代中期,凱恩斯主義在西方經濟學界占據了主流學派的位置。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凱恩斯所倡導的國家干預經濟政策為西方國家所普遍採用,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來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70年代末特別是80年代,在西方國家的經濟領域里,盡管曾颳起一陣自由主義的風,向保守主義管理型式轉變成為時尚,這種思潮崇尚私有制和市場機制,反對國有制和國家干預。但是,進入90年代後,西方國家經濟風向有變,主要西方工業國家又重新開始颳起「國家干預經濟」的風了。國家干預現已在西方國家經濟運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當今西方國家已不復存在那種沒有政府調控和干預的自由主義。現代西方國家是兩手抓,即是依靠「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和「看得見的手」一宏觀調控,來推動經濟發展的。
事實證明,某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的國家,在市場發育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在其「經濟騰飛」的一定階段,政府引導和干預經濟是必要的,可以更有效地促進經濟快速發展。但是,政府的干預要有個「度」,應當注意干預經濟的方式和程度。政府要重視規范自身的行為,與企業保持二定的「距離」,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放手讓企業(包括銀行)自主經營。東亞發展模式中政府幹預過度的經驗教訓,值得引以為戒。
6. 國家對經濟干預和調節的方式有哪些
國家對經濟干預和調節的方式,包括以下幾類:
一是經濟政策。國家通過經濟政策進行干預和調節,具體所運用的手段,主要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匯率政策等。
二是法律手段的干預和調節。國家通過制定法律來規范經濟行為。
三是行政監管。國家運用行政監管的內容包括工商行政管理、物價管理、公共環境衛生管理、工會和行業協會的管理、商品質量的監控管理等。
四是道德規范。道德規范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內心信念等來維系的人們自我約束的行為規范。道德的行為規范稱之為「非成文法」。任何經濟行為都不能沒有道德干預。市場經濟不僅是法制經濟,而且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的道德規范,是商品經濟內在本性和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客觀要求。
國家干預經濟是一種手段,是指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控制和調節。國家干預經濟的首要目標是實現充分就業。還有就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7. 什麼叫國家壟斷,什麼叫國家干預經濟,能用
國家壟斷是指國家運用政權的力量,並通過國營經濟組織對某些重要產業部門或產品的生產及市場實行一定程度的獨占或統管,其目的在於發展重要的、有關國計民生的產業,穩定社會經濟生活,其手段是合法的,其存在是必要和合理的。
國家干預是指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克服市場失靈,國家運用管制和宏觀調控等手段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以校正、補充市場缺陷的活動的總稱。
8. 什麼是國家干預經濟理論
籠統的講,就是西方經濟學中的宏觀經濟學。
細化的講,就是市場失靈的起因、經過、結果及數學模型,以及國家因市場失靈而做出的政策,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及政策對市場的影響以及數學模型。
通俗的講,就是國家干預來緩解市場失靈對市場經濟造成的影響,改善經濟危機。
9. 談談你對國家干預的理解
國家干預經濟是一種手段,是指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控制和調節。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具體說來,經濟總量包括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兩方面,社會經濟的有序運行,要求這兩個方面達到基本平衡,且內部結構也必須合理。否則將引起經濟波動。所以國家必須採用宏觀調控的手段使社會經濟能正常運行。這種干預手段在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都會發揮重大作用。當然國家干預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經濟的計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