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明王朝的生死劫,最後77年,白銀流入如何讓帝國崩潰
公元1550年的春天,浙江巡撫朱紈,服毒自殺了。
三年前,這名軍事才華出眾的帝國官員,被嘉靖皇帝任命為浙、閩兩省最高軍事指揮官,負責平息東南沿海的「倭寇之亂」。
為官清正的朱紈,一上任就收到了各種暗示。有人許他富貴,有人許他陞官,朱紈不為所動,來了個釜底抽薪,「革渡船,嚴保甲,一切禁絕私市」,把東南沿海的走私貿易壓得死死的。
當時整個帝國都知道,所謂的「倭亂」,絕大多數是亦商亦盜、以海外貿易為生的浙閩兩省人,只有極少數的日本浪人參與其中,而且這些日本人往往受雇於中國大海商。
朱紈嚴格執行帝國的海禁政策,並採取強硬的軍事措施,先後俘獲了當時最大的兩大海商集團頭目——許棟和李光頭。
朱紈在給朝廷報捷的奏疏中,指責浙閩兩省的世家大族與「倭寇」有勾結。
這項指控,相當於在浙江、福建沿海的豪強家族中扔下一顆炸彈。
兩省的豪門大族,立馬動用各自的官場資源,對朱紈展開反擊。浙閩籍的朝廷言官紛紛彈劾朱紈,一方面說被俘的許棟、李光頭等人都是良民,不是賊黨,更不是倭寇,要求從輕發落;另一方面說朱紈污衊浙閩士人,惑亂視聽,請求皇帝擼掉他的軍事權力。
結果是,朱紈下令對96名被俘的「倭寇」和「海盜」,處以死刑。
這一下,浙江、福建兩省士大夫十分驚恐,再次彈劾朱紈「擅殺」——帝制時代,生殺大權必須掌握在中央特別是皇帝的手裡,朱紈擅自殺伐,給了別人彈劾他謊報軍功、僭越權力的理由。
轉瞬之間,「禁海」名臣朱紈,變成了帝國的待罪之徒。
他無限感慨地說:「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去中國瀕海盜猶易,去中國衣冠之盜尤難。」
絕望中,朱紈喝下毒葯自殺。臨死前,他頗為無奈:「縱天子不欲死我,閩浙人必殺我。」
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一個為官清正、能力很強的官員,在死守一條落後於時代的國家政策(海禁)時,連同自己的性命,也為時代所吞噬。
朱紈死後17年,1567年,隆慶皇帝即位後順應時勢,開放了海禁。由此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顯著的一點是,世界上的白銀,終於源源不斷、堂而皇之地流入中國。
從此時起,到帝國覆滅,大約77年間,大明王朝迎來了它的「白銀時代」。
一個帝國,生死系於白銀。
回去是不可能回去了。
但朝廷真正的隱憂,並不在於白銀引起的商業發展和風氣演變,而在於國家徹底失去了貨幣的控制權。
早在弘治時期(1488—1505),戶部尚書丘濬就從明朝的統治需要出發,主張應該由君主壟斷貨幣權,如果朝廷放棄貨幣鑄造權,就會造成社會混亂。
我在前面說過,明朝的法定貨幣大明寶鈔,因為無限制發行而崩潰,白銀於是取代大明寶鈔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但由於中國自產白銀十分有限,明朝政府無法行使白銀鑄幣和發行權。雖然很長時期內朝廷並未承認白銀的法幣地位,但實際上,國家已經默認了白銀的流通及其重要性。而政府手裡又沒有白銀貨幣,大量的進口白銀貨幣由外貿巨商掌握,這相當於國家把金融命脈委之於商人。
以丘濬為代表的一些官員,預見到國家壟斷貨幣權的歷史,在明朝中後期結束了。國家權力,將被極大削弱。
果然,明朝晚期政府一步步向操控了進口貨幣的商人妥協,制定了一系列重商政策。著名的「一條鞭法」,就是帝國內部,政府與商人、社會相互博弈的產物。張居正曾說,「一條鞭法」乃「勢所必然,勢所必行」。順應了白銀貨幣化的趨勢,明朝國家財政收入,在「一條鞭法」全面實施後,提升了整整一倍,從國庫一年收入200萬兩白銀,飆升到400萬兩左右。
然而,一場巨大的危機悄悄降臨。
關於明朝覆滅的原因分析,我們已經寫過很多,比如氣候因素、自然災害、民變頻發、滿洲崛起、朝廷黨爭,甚至最後一任皇帝努力自救但使錯了方向等等。應該說,任何朝代的淪喪,都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白銀,也參與了埋葬明朝的整個過程。
雖然明朝皇帝自始至終抗拒海外貿易,不到絕路不會開放海禁(隆慶開關),但事實上,基於白銀這種介質,明朝在15世紀末以後的大航海時代中,扮演了世界經貿中心的重要角色。有學者指出,在「絲(絲綢)銀(白銀)對流」的貿易中,形成了以明朝中國為中心的南海經濟共同體。
明朝由此自覺或不自覺地捲入了世界經濟體系中,與寰球共冷暖。
1620年代起,歐洲市場爆發了貿易危機,西班牙等國家重商主義盛行,開始採取措施遏制白銀外流。中國商船原來每年有40多艘停泊於馬尼拉,到1629年,僅剩下6艘。貿易萎縮,輸入中國的白銀銳減。
1634年,西班牙頒布了緊急限制貿易的征稅令。
1639年,中國商人在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的大屠殺。
1640年,日本斷絕了與澳門的所有貿易往來。
1641年,馬六甲落入荷蘭人手中,印度果阿港與澳門的貿易線也被切斷。
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急劇下降。
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崇禎時期。
朝廷早已喪失貨幣控制權,常年對後金、對內亂的戰爭都需要巨額財政,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世界卻不太平,經濟危機來襲,白銀輸入的通道幾乎都斷了。這就是崇禎統治時期,朝廷一直處於缺錢狀態的深層原因。崇禎朝的悲劇,真是一半在人,一半在天。
明朝政府採用的應對辦法,是加稅。從1618年至1636年,18年間,連續七次增稅以應付滿洲人的入侵和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這些新增的稅收,從社會中抽取了大量白銀,讓處於經濟衰退期和自然災害頻發期的整個社會雪上加霜。由此觸發更多的民變和反抗,明朝逐步走入死循環。
帝國的貪官和巨商,原來就有窖藏白銀的習慣,巨額白銀被藏入地窖,退出流通領域,如同進入黑洞。如今,白銀緊缺,民間惶恐,也紛紛窖藏白銀自保。結果,一方面海外流入的白銀少了,另一方面國內流通的白銀也少了,造成了嚴重的銀荒。
1642年,崇禎要求戶部發行5000萬貫紙鈔,每貫兌換白銀0.97兩。這是想赤裸裸地從老百姓手上搶劫白銀,時人評論說,「百姓雖愚,誰肯以一金買一紙」?
1643年,安徽桐城人蔣臣赴京出任戶部主事。他經歷過家鄉民變,在日記中說,如今天赤如血,流民萬里,無外乎就是貧戶去搶富戶的白銀罷了。
一年後,明朝覆滅。死因之一,被診斷為「白銀中毒」。
參考文獻:
全漢升:《中國近代經濟史論叢》,中華書局,2011年
[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美]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
樊樹志:《明史講稿》,中華書局,2012年
晁中辰:《明後期白銀的大量內流及其影響》,《史學月刊》,1993年第1期
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新視角》,《河北學刊》,2004年第3期
Ⅱ 唐代嶺南的流通貨幣是白銀,在明代中後期是怎麼普及的
九州配圖: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成了分水嶺
世人都知中國曾經在茶葉貿易上有著國際壟斷地位,但並不知曉,就是這樣一樣看起來不起眼的國貨,曾讓西方人趨之若鶩,甚至將各大洲殖民掠奪而來的白銀幾乎悉數貢獻給了中國。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前的清朝時期,西方國家在茶葉貿易上造成的長期巨額貿易逆差,幾乎掏空了這些殖民列強在其他洲國所掠奪的錢銀。也正因為這個,在此後的近百年時間里,客觀上促成了中國被西方列強通過鴉片打開了國門進而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為後話
Ⅲ 白銀帝國:明朝創建了全球貨幣體系,為何最終走向滅亡呢
今天,我百家姓不說第一個——開口就是錢。
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種錢,有圓孔錢,五銖錢,通寶,交子,白銀,元寶。明清主要使用的貨幣是白銀。
但是印第安人的善意,卻最終換來殖民者的惡意,葡萄牙開始對當地進行殖民掠奪,其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就是白銀。
1520年,麥哲倫到達菲律賓,開始的時候只是開設店鋪與當地土著進行貿易,後來終於脫掉羊皮,露出殖民者的凶惡本性,開始直接進行殖民活動,但是在當地土著的反抗下,麥哲倫最終被殺,沒能完成首次環球航行,他的船員回到了葡萄牙,完成了全球首次環球航行。
落後就要挨打,當時的菲律賓生產落後,一半還處於蒙昧的狀態,最終還是成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他們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建造了一艘大帆船,開始進行全球性的經濟貿易。
而此時的歐洲人正愁著如何向中國傾銷商品,扭轉貿易逆差的地位,有了澳門這個租借地,開始向中國傾銷鋼琴,以為他們也會情有獨鍾,但是當時中國是”千年琵琶萬年箏,一把嗩吶吹一生”。你那個彈棉花的玩意該回哪就回哪去,於是他們只得灰溜溜地將很重的鋼琴運回歐洲。
Ⅳ 明朝白銀數量相當之多,後期這些銀子幾乎消失,究竟哪去了
到了明朝後期在打仗的時候也總是國庫空虛,當然不能是皇帝不願意拿錢出來,而是當時的國庫確實也空了,但是那麼多的白銀都到哪去了呢。後期的銀子大部分被官員,商人藏在了家裡,在國家處於危難之中的時候,他們也依舊無動於衷。
而明朝的滅亡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因為沒錢了,到了明朝後期局面動盪,白銀也是變得越來越值錢,所以手裡有白銀的人都不願意拿出來,大部分都被藏在了家裡然後白銀的流通就很困難了。還有很多的白銀被做成了金銀首飾也是被珍藏起來或者用來賄賂,所以說到了明朝的後期白銀越來越少,國家也越來越窮,就連打仗都拿不出來錢了,就算有再好的軍事戰略也是白費,所以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
Ⅳ 歷史上明朝的覆滅與白銀有什麼關系
歷史上明朝的覆滅有很多原因,但是經濟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國庫白銀的吃緊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滅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讓我們來看一下白銀是如何讓明朝覆滅的:
魏忠賢不是絕對的忠心,但是確實比東林黨人要對皇帝忠心。他更怕明朝覆滅。崇禎皇帝認為明朝是因為宦官亂政導致的危機,所以殺了魏忠賢,這是政治經驗不足的表現。事實也證明,崇禎帝錯的很徹底。宦官勢力被清退之後,朝廷之上東林黨人獨大,全國的經濟都被其蠶食。以至於後來連半個月軍餉都發放不出來。嚴重削弱了明朝軍隊的戰鬥力。軍隊的不足給了李自成機會,崇禎帝拿不出錢組建更多的軍隊,而苛政雜稅又激起了民變,壯大了起義軍的力量。明朝最終只能覆滅,崇禎帝也只得自盡。或許,如果崇禎帝沒有錯殺魏忠賢,明朝還不至於亡國。
Ⅵ 論明朝皇帝的奇葩程度,明朝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結語:
嘉靖這一個沉迷於修仙得道的大明皇帝,在位期間由於沉迷於修仙得道,不惜任用奸臣、方式,導致朝綱混亂、財政緊張。更因為不切合實際、隨意下令海禁,導致財政危機日益嚴重、引發社會動盪。明朝的衰弱完全可以說是自從嘉靖皇帝開始的;這一位神仙皇帝在修仙的道路上,成功將明朝帶離了正軌。
參考書籍:
《明史》
《四庫全書》
《明實錄》
Ⅶ 《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賬》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白銀帝國》(李連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qRgkpQQ60b7JQ1YeUouNbA
書名:白銀帝國
作者:李連利
豆瓣評分:5.7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5
頁數:272
內容簡介:
《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賬》一書,為史評類作品,仍繼續李連利先生「評書體」寫作文風,從商業經濟、貨幣政策、三農政策等經濟政策角度分析入手,揭開有明一代如何成為「白銀帝國」這一歷史現象,並闡述分析了明代「白銀帝國」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走向的意義,其選題和部分作品章節得到史學界認可。雖為史學經濟類作品,但《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賬》文字並不枯燥晦澀,而是通過詼諧有趣的文風,輔之以有據可查的故事情節,鋪陳出作品的文風脈絡,讀來饒有興味,於信手閑翻間,使人了解明代經濟脈絡,讀之有物,讀之有趣。
作者簡介:
李連利字孟錛,北京人。自身圖書策劃人,出版有《大象的華爾茲:IBM百年評傳》《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等。作者力圖在專著與通俗之間構架閱讀橋梁,因此,開辟了「評書體寫作」這一新文體。既保證了專著的嚴謹、深厚,又不失通俗圖書的閱讀快感。《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賬》一書就是「評書體寫作」的成型之作。
Ⅷ 從稀缺到白銀帝國,明朝如何獲取白銀並使之成為世界貨幣的
明朝能夠快速獲取白銀,並使之成為世界貨幣的原因有兩個,第1個就是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因為只有穩定的和平環境才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第2個就是明朝國力的增加,先進的航海造船技術,還有高質量的商品,最重要的就是一個皇帝的改革,明順宗推行的隆慶開關。明順宗是實現這一華麗轉身的關鍵。
而世界就大量的運用白銀作為一種貨幣,來和中國進行貿易來往,世界貨幣就由此產生,正是因為這個明朝的經濟能夠快速發展,白銀總量也非常的大。
Ⅸ 白銀帝國觀後感
《白銀帝國》以一個晉商所建立的龐大金融帝國的興衰為縮影,折射出富賈晉商的沒落和動盪社會軟弱政府的氣候中一個民族的衰敗。電影中,金錢磨不滅的仁腸義膽、強權壓不垮的真愛摯情可謂是盪氣回腸。以下是我為您帶來的白銀帝國觀後感,感謝您的閱讀!
經老師的推薦看了這部影片,都說晉商是中國傳統商人的典型代表,通過《白銀帝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士農工商」的定位已深入骨髓,晉商的成功是迫於生計的無奈,而硬生生創出的一番天地,不是出於創業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主動需求,這決定了在他們成功之後價值取向,捐資買官、依傍達官貴人等千篇一律的做法,只能顯示出晉商這個群體的極度不自信,而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與官場結合的生財策略。當在面對外來文化沖擊和內亂的時候,有一種不自覺的靈魂下跪,唯一的應對就是撤鋪,回山西老家!而把祖宗積累了幾代的窖藏白銀用來兌現當初對存款人的承諾,則具有了一種悲壯的色彩。也有人認為,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這樣的做法過於頑固和保守,不懂得通融之道,徹底透支了山西商人的復興之夢。但我以為,對責任感的重視應該成為晉商文化最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觀。相比之下,本次金融危機中華爾街的做法就齷齪的多,用全體納稅人的錢來為過渡冒險買單,卻還要分享巨額紅利。
影片中的康三爺主政改革時對小戶存款的重視,徹底打破了傳統晉商票號只依靠達官貴人的傳統,這具有非常重要的轉折意義,使金融業從高高在上的神壇位置成為小戶人家可以自由使用的資金融通的渠道,現代金融學中有關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理論開始發揮作用。如票號的存款主要是稅款軍餉等公款或貴族官僚的私蓄,放款對象以錢庄和少數大商號為主,而且放款對象一般都要在詳細調查對方資產、用款目的、還款能力、財東情況等基礎上,才決定放款與否。當時只有官府中人才能成為晉商票號的客戶。可惜好的改革措施碰上了壞的環境,清政府的'倒閉和紙幣的大幅度貶值,使得這一改革措施成為晉商的最後一根稻草,成千上萬的小戶存款人聚集在票號門外,「擠兌」事件頻發。歷史有時候具有極大的嘲諷意義,但這一點也不能抹殺這項改革的意義。
細細品味,在同樣的歷史政經變革中,伴隨著晉商衰敗的是江浙商人的順勢而起,成為中國商人的代表,直到今天仍未停止。這跟其衍生於沿海的海洋文化密切相關,海洋文明的鼓勵創新、冒險的品質成就了江浙商人,更遠一點,英帝國的崛起同樣跟海洋文化脫不了干係。而內陸文化天生具有保守的傾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還有一席之地,但外部環境一變,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適應,衰敗,變得不可避免。
正如電影開篇康三爺在天地蒼穹間發問一樣「天地之大,何以自處?」,當今的山西商人也面臨同樣的窘境。一方面,前輩的榮耀彷彿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地,政府、學界紛紛拿晉商說事,企圖實現再次崛起;另一方面,「煤老闆」的現實境況也讓相當多的山西商人羞於應對。可以說,《白銀帝國》是一部山西商人的文化鏡像,恰恰因為它的混亂和無力,不僅透視出前輩晉商的文化弱勢,也折射出當代晉商的無奈,更凸顯了電影主創的乏力回天。
最後,我還認為,《白銀帝國》對於我們思考如何應對當今橫行於世的金融危機有著積極意義。其實,西方的資本家、金融家、企業家、商人等,從來也都有著明確而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行業規則,正是這些堅定的信念支撐,才造就了西方世界今天這樣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但是,金融危機的爆發,也使西方很多國家的金融業商業從業者擯棄了原有的職業道德,變成了完全自私自利的「小店主」,顯露出了種種唯利是圖的丑態。總統對於AIG(美國國際集團)高層在國家和行業經濟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仍分派巨額分紅的批評,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但是,在西方國家中,仍然有著眾多的如比爾·蓋茨這樣的具有高尚職業道德情操的企業家,在他們的努力下,行業精神正被重建,經濟勢頭正在好轉。這種超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行業眼光和職業操守,同中國傳統商人秉持的仁與義,是多麼的相似,值得我們學習。
《白銀帝國》宣稱為「中國華爾街,再現晉商五百年傳奇」但縱觀全劇,除了感情戲著墨較重外,我認為還有一致命弱點使這套戲成不了眞正的傳奇片。這是對晉商經營技巧的描寫過於片面。全片大多是對天成元管理的縱向描寫,即張鐵林片中數次提及的駑人之術,但橫向關系卻鮮有著墨。只在救四媳婦時吩咐買個人情及運銀時與山賊互通聲氣這兩處略為提及。生意的成功內部管理固為重要,但若無穩妥人脈關系將會寸步行。或者是觸犯國內政治禁忌,但縱觀中外佳片,如《教父》中米高與議員在房內針鋒相對的密談,房外太太們談笑風生一段,又如《跛豪》中秋節拿著裝滿現金的月餅盒去送禮一段。至今令人回味。
盡管偶有亮點,但並不能掩蓋後半段劇情蒼白的硬傷,荒漠夜戰羣狼一段,特技精彩稱得上國內一級水準。就劇情而言只是加強邱掌櫃叛變的反差。八國聯軍侵華,使票號生意大受損失,郭富城銳意求變,但亦不過是一大票號死前的迴光返照罷了。一元開戶,看上去讓人不知所謂。後半段郭富城高舉仁義大旗,並想藉此營造出一商業人才形像,卻不料後半段之所以劇情單薄正因如此,仁義先行,劇情為輔,顯得處處束手束腳,張力不足。本來當時社會,革命黨起義不斷,政局動盪。正是出英雄的好時機。這樣的背景劇情方面可雕琢之處甚多,偏偏編劇置之不顧,讓主角自說自話,顯示不出一種商界人才所有的大局觀。或者導演應該改下宣傳「中國仁愛街,山西商界孔子育成傳」。
影片開場不凡,茫茫戈壁,碧空黃沙。郭富城飾演的康三爺獨立於天地之間。他那句「天地如此之大,人何以自處?」頗有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氣度,也為電影奠定了全片的基調和思想主線,康三爺的一生其實都是在完成這個追問。開篇這個場景也呼應了康家發跡的故事。康家的祖先原本是個駝夫,在大漠之中把自己最後的一口粥給了一個飢餓的陌生人,自己餓著度過了除夕夜。第二天醒來,陌生人留下了幾百兩銀子,這就是康家這個掌握著相當於國庫十分之一財富的龐大帝國之源。這樣的一個家族故事的設定既符合全世界所有故事都有的「好人有好報」的路子,也符合晉商文化的根本。在當年的喬家大院宗祠里,一直供著喬家祖先要飯的時候穿的乞丐服和打狗棒。喬家的打狗棒在《白銀帝國》里變成了宗祠里一直供著的一份帳單,康家人一直替那位當初贈錢給祖先的恩人記著賬,按照股份,這數百兩白銀到康三爺這代已近乎天文數字。最初的清貧不僅能愈發顯現出如今的榮耀,也讓子孫清楚地看到祖輩創業之艱辛,飲水思源,時刻不忘祖輩之苦。通常,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發跡了,才會不羞於提及當年自己或祖輩之卑微,而如果依舊卑微的人則會想法設法去掩蓋。無論是打狗棒或賬本,都是極具儀式性和象徵性的。而這種儀式感和神聖感從頭至尾貫穿在《白銀帝國》里,特別是開篇年底結算分紅那段。康老太爺帶領眾人向關公上香,念到「憫念先人,俯仰天地,至誠至信,大義參天」,這時候能清楚地感覺到,維系這個龐大的金融帝國流暢運轉的,除了嚴密的運營體系,清晰的利益分配模式這些東西,更重要的還有內在的力量——儒家精神。儒家精神這個詞太龐大太繁雜,但於世俗層面簡而言之就倆字「仁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而這兩個字也是康家及康家所代表之晉商最核心的價值觀和精神信仰。
當影片結尾,康三爺挖出祖上藏於地下的救命錢來還債的時候,看到祖先寫的「仁義」二字,他所做的一切都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據和信仰上的承載。什麼是「仁義」,在我看來仁就是推及及人,博愛是謂仁,不僅想著自己也想著別人。義就是只要覺得對,哪怕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去做,就像康三爺用自己全部家當來還債一樣。電影里的康三爺在很多地方應該都是以喬致庸為原型的,包括他因為幾個兄弟的變故而不得不承擔起家族大業,他對行業的革新等。姚樹華對這個人物的設置非常有趣,他身上有很明顯的俄狄浦斯式的悲劇性,與名分上為自己母親的杜筠青之間的愛情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東西,一如康老太爺所說,康家列祖列宗和上下幾百口人都比不上一個女人。最後康老太爺的出走其實也是他逼走的,暗合了弒父情結。這個人物身上的悲劇性還體現在一如影片開始他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追問一樣,他的每一步都是被逼出來的,而非自己選擇。但導演又給了他另外一個東西,類似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強大精神力,知難而上,愈挫愈強,以及在嚴苛的父親管教下顯現出的獨立性,也就是康老太爺所謂的「殺氣」。這讓他成為和父親不一樣的人。康三爺和杜筠青的愛情占據了影片很大的篇幅,許多細節非常出色,也頗為感人。
《白銀帝國》是部商業電影,就如晉商們的在商言商一樣,一定要拍的好看,讓觀眾接受,但從電影中可以看出《白銀帝國》的創造者用一種使命感來拍這部電影,通過電影讓觀眾了解晉商背後的文化,了解中國的儒家精神,這樣的態度讓人尊敬。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國人拚命在傳統文化中尋求精神慰藉,一群所謂學者把儒家思想和典籍包裝成心靈雞湯販賣的時候,他們通過電影讓人真正感受到基於儒家思想的某種力量,哪怕只是一點點,也足以贏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