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哈爾濱市依蘭縣經濟條件怎麼樣

哈爾濱市依蘭縣經濟條件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0-17 06:55:33

㈠ 請教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的歷史沿革拜託了各位 謝謝

依蘭縣 依蘭縣面積4672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依蘭鎮,郵編:154800。代碼:230123。區號:0451。拼音:Yilan Xian。 依蘭縣隸屬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和佳木斯市之間,20世紀80年代屬於佳木斯市,在九十年代為了給哈爾濱市提供煤氣,而被劃歸哈爾濱市。依蘭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里山美、水美、人也美的地方!也是一座古城。當年,宋代皇帝宋欽宗和宋徽宗兩個皇帝就是在依蘭鎮五國城這個地方,被囚禁的,也就是著名的「坐井觀天」。 在依蘭鎮的西邊、北邊、東邊有三條江圍繞,分別是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這三條河在這里匯合流入黑龍江。 依蘭地處黑龍江省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爾濱市251公里,東距佳木斯76公里,版圖狀如楓葉,形似蝴蝶,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完達山脈三山對峙,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四水交匯,總面積4616平方公里,人口37萬,轄9個鄉鎮、13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依蘭鎮。 依蘭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差異很大,年均氣溫在2.6-3.1攝氏度,無霜期137天,年降水量600毫米,適於水稻和大豆生長。 依蘭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倭肯哈達洞穴的發現,證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清代設三姓副都統衙門,又稱「三姓」,是滿清發祥地,又是北宋徽、欽二帝「坐井觀天」的軟禁之地。依蘭全縣有可耕地17l萬畝,土壤肥沃,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之一。境內山多林密,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有野豬、黑熊、狍子、野雞、蕨菜、蘑菇、猴頭、木耳等,有13科63種魚類;礦產資源豐富,金屬礦藏有銅、錫、鋁、金、鎂等、非金屬礦藏有石英、石棉、石墨、煤、水晶石、大理岩等,其中煤的貯量達3.7億噸,是發展煤化工業的優質原料、極具開發前途。 依蘭縣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秀麗。丹清河風景區是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的巴蘭河漂流被譽為"北方第一漂";人文景觀歷史底蘊深厚,「五國城」、「土城子」、「靖邊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依蘭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8.5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6.7億元、3.8億元、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之比為36:21:43;財政總收入完成1.09億元,其中地方預算內收入0.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3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548元,農民人均收入2023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億元,城鄉居民存款余額13億元。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畜牧業占總收入的47.8%,初步建成了綠色食品、經濟作物、食品、生豬、山產品和奶牛6個產業鏈。工業行業中,機械、紡織、亞麻、電力、浸油、食糖等具有一定優勢。第三產業中,旅遊業資源豐富、優勢突出,日漸成為產業支柱。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網·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區劃網站 依蘭原名三姓,滿語為「依蘭哈喇」(即:依蘭為「三」,哈喇是「姓」)。據《三姓志》載:清初,松花江中游胡爾哈河(今牡丹江)口、湯旺河口、湯旺河口順流而下瑪那哈地方及胡爾哈河正東倭和地方分別有赫哲人數十戶或百餘戶居住。天聰年間,挑選胡爾哈河一帶赫哲1000人,前往山東征剿。於順治二年(1645年),對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軍營全行撤回,「因為出力,將此赫哲人等一並作為新滿洲,國語依冊(伊徹)滿洲。隨將盧業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魯等四族長編為世管佐領。」又據偽滿《依蘭紀略》記載, 「嗣以胡氏徙居寧古塔,只余盧、葛、舒三姓,遂呼斯地為三姓」。簡稱「依蘭」。依蘭,古為肅慎地,唐屬渤海、黑水都督府分轄,遼為女真五國部地(即剖阿里、盆奴里、奧里米、越里篤、越里吉五國)。「越里吉」居於五國最西之三姓為「五國頭城」,亦稱「五國城 」,為歷代軍事重鎮。金設胡里改路,初設萬戶府,後改設節度使。元設胡里改軍民萬戶府,明設奴兒干都司忽兒海衛。清初,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築城,始設三姓協領衙門。 1731年12月(清雍正九年十一月)批准,添設三姓地方副都統,管理旗務,鎮守地方。翌年 3月12日(清雍正十年二月十六日),委任二等侍衛覺羅七十五為副都統。所轄疆域包括黑龍江下游、松花江中下游與烏蘇里江流域以及海濱和庫頁島等地。三姓向為重鎮,又是松花江水路干線的中繼要港。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吉林將軍上奏:「三姓一城,為吉江(吉林、黑龍江的簡稱)門戶,又為松花、牡丹兩江匯流東下之區,地多沃壤,戶口殷繁」,請求設置府治。1906年2月15日(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獲准,設置依蘭府,隸於濱江關道。知府於同年8月2日(農歷六月十三日)啟用依蘭府關防。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於依蘭府城設置東北路兵備道,管理依蘭、密山、臨江(今同江)一帶邊務及東北沿邊兵備事宜,並管理依蘭等處關稅、交涉事宜,同時裁撤三姓副都統。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將依蘭府改為依蘭縣。1914年6月,將東北路道改為依蘭道,依蘭縣隸屬依蘭道管轄。1929年2月,撤銷依蘭道,由吉林省直轄。全縣總人口16.4萬人,時為二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改隸三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依蘭縣隸屬合江省管轄。1947年春,將土龍山、宏克力一帶劃出,於土龍山設置依東縣;將雙河一帶劃出,於雙河區設置雙河縣;將刁翎、三道通一帶劃出,於刁翎區設置刁翎縣。原依蘭全境「一分為四」。1948年6月,撤銷依東縣,將其北部宏克力一帶劃歸依蘭縣,將其南部土龍山一帶劃歸樺南縣。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依蘭縣改隸松江省管轄。1953年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1.7萬人,為丁等縣。1954年8月,松江、黑龍江兩省合並後,隸屬黑龍江省管轄,劃入合江專區。1985年1月,正式撤銷合江地區,改由佳木斯市領導。從1991年4月1日起,劃歸哈爾濱市領導。 1992年,依蘭縣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縣城座落在牡丹江、倭肯河注入松花江的匯合處,三面環水。西與方正縣、通河縣、鐵力市接壤,北與伊春市、湯原縣、佳木斯市為鄰,東與樺南縣、勃利縣毗連,南與林口縣相接。全縣總面積4658平方公里。全縣共轄7鎮、13鄉。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36.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5萬人;滿、朝鮮、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2萬人,占總人口的5.3%。縣政府駐地依蘭鎮。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依蘭是滿語「依蘭哈喇」的簡稱。清初時,此城曾叫和屯噶珊(漢文叫古城屯)後因赫哲族的葛、盧、胡三姓居住,並成為此地的地方族長,便改名依蘭哈喇。「依蘭哈喇」漢語的意思為「三姓」,「依蘭」為「三」,「哈喇」為「姓」,後簡稱為「依蘭」,沿用為地名。 虞夏商為肅慎地;漢晉為挹婁地;南北朝時屬安骨部的屬境;隋為靺鞨;唐屬忽汗州;金屬胡爾哈路;元為海蘭府顧達勒達(指生女真而言)路地;明為胡爾哈部;清初,努兒哈赤征服東海薩哈連部時,把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性)、盧業勒(盧姓)遷居於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築城,設協領,此城原名是和屯葛珊(漢文叫古城屯),被王姓所據後,改名依蘭哈喇(漢文三姓)。雍正十年(1732年)設三姓副都統,管轄松花江下游、烏蘇里江、黑龍江下游直到庫頁島的廣大地區,三姓副都統歸吉林將軍管轄,光緒八年(1882年)設三姓廳,三十二年(1906年)設依蘭府,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依蘭縣,三年六月劃屬吉林省依蘭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依蘭隸屬吉林省,為二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省公署官制,確立東北為五省,依蘭縣仍屬吉林省,為甲類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為十四省,依蘭劃屬三江省所轄,在此後歷次行政機構改革中此縣均隸屬於三江省管轄。直至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並為九省,依蘭劃屬合江省所轄。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又將依蘭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 2000年,依蘭縣轄7個鎮、10個鄉、1個民族鄉:依蘭鎮、達連河鎮、江灣鎮、三道崗鎮、道台橋鎮、宏克力鎮、德裕鎮、土城子鄉、演武基鄉、長崗鄉、護林鄉、平原鄉、團山子鄉、湧泉鄉、愚公鄉、蛛山鄉、紅星鄉、迎蘭朝鮮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6410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依蘭鎮 73430 達連河鎮 37522 宏克力鎮 13885 道台橋鎮 20037 三道崗鎮 22319 德裕鎮 15231 江灣鎮 10748 演武基鄉 14959 珠山鄉 10406 湧泉鄉 14185 愚公鄉 17144 團山子鄉 18596 平原鄉 19566 護林鄉 18405 長崗鄉 16109 土城子鄉 9717 紅星鄉 13961 迎蘭朝鮮族鄉 17888

㈡ 齊齊哈爾那個縣經濟條件最好,吃,住的條件最好

訥河和富裕.

為什麼這么講呢,分析一下,訥河縣級市,齊齊哈爾七區九縣里九縣中最富的城市這個不容置疑,從計程車就能看出來,其他城市的都是麵包車啊和小QQ,黃摩托這樣的車,而訥河全是夏利,起車是5塊錢.經濟條件來看也比其他縣區要好的多!訥河有尼爾基滑雪場大項目,訥河河市隸屬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大小興安嶺南緣,嫩江中游東岸,因訥漠爾河橫貫境內而得名。幅員面積6,6740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173個村,14個農林牧場,有漢、滿、回等25個民族。域內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域遼闊,素有「黑土明珠」、「北國糧倉」之美譽。被國家命名為全國百名產糧大市、全國文化優秀城、「中國馬鈴薯之都」和「中國甜菜之都」,2002年以較強經濟實力和殷實的發展後勁躋身於黑龍江省「經濟十強」之列.

齊齊哈爾有3個貧困縣,齊齊哈爾市(3):拜泉縣、甘南縣、泰來縣,國家財政給補貼減稅的縣!

其次是富裕,為什麼選富裕呢,富裕離齊齊哈爾最近,劉剛當市場那時曾規劃在富裕建新飛機場,但由於經費原因取消了該項目,富裕縣離齊齊哈爾市區很近,所以由齊齊哈爾為中心地帶輻射周邊發展,在未來輻射條件來看,富裕縣很容易被齊齊哈爾並為一個區.而富裕縣的吃住玩都非常不錯的,道路很寬闊,也有高層,離齊齊哈爾區位上也很近!所以富裕絕對是穩坐第二

㈢ 依蘭巴蘭河漂流的自然資源

依蘭縣屬於半山區、半丘陵地帶,為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貌和氣候條件決定了依蘭縣植被面積大,植物資源極為豐富。
林木類:有松、楊、榆、樺、桑、柞、椴、棠槭、黃菠蘿、核桃楸、水曲柳等。
花草類:花類有秋菊、丁香、月季、海棠、芍葯、燈籠、鄉球、對紅、蘭草、吊蘭、玻璃翠、山玫瑰、桃柳、鳳仙、牽牛、荷包、牡丹、荷蓮、雞冠、夜來香、細粉蓮、步步高、虞美人、榆樹梅、馬蘭、水梅等。草類有靰鞡草、大葉樟、小葉劃樟、捲毛紅、蘆葦、草木犀、油包草、馬蘭草、野苜、香薄、銼草等。 獸類:有梅花鹿、紫貂、水獺、猞猁、黃鼬、灰鼠、狐狸、麝鼠、貉、獾、狼、野豬、山兔、山羊、狍子、熊、蝙蝠、刺蝟、晰蜴等。
鳥類:有燕(紫燕、麻燕)、麻雀、小雀(瞎柳葉、驢糞球)、鴻雁、鷂鷹、烏鴉、布穀、雉(野雞)、烏雉(野鴨)、喜鵲、鸛(信天翁)、裂(啄木鳥)、鷗(貓頭鷹)、鴿、雕(猛禽、尾翎14根者為東青)、翠雀(鷸)、蘇雀(冬鳥)、鸕鶿(水老瓜)、鷓鴣(臭鴣鴣)等。
蟲類:有蛇、晰蜴、蜜蜂、蜘蛛、蟻、螢、麥奴、粘斯蟲、螟蟲、蛤蚧、蛙、蚋、蚯蚓、鱉、蚱蜢、蚤、蚰、螻蛄、水蛭、螳螂、蠟蟲、蚜蟲、蠅、瞎虻、蜻蜓、蚊、米蟲、蝴蝶、蛾、螺、蠐螬、尺蠖、蟋蟀等。
魚類:有鯉魚、鯰魚、狗魚、大白魚、草根魚、大馬哈魚、牛尾巴魚、鯽魚、銀鯝魚、甲魚、哲羅魚、細鱗魚、雅巴沙魚、蟲蟲魚、川丁子魚、青根魚、鯿花魚、板黃魚、葫蘆子魚、花鰱魚、白蓮魚、嘎牙子魚、黑魚、鰲花魚等。

㈣ 依蘭縣屬於幾線城市

依蘭縣屬於六線城市。

依蘭縣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北部,地處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爾濱市251千米,東距佳木斯市76千米,東南距七台河市91.2千米。地理坐標處於北緯45°50′40″~46°39′20″,東經129°11′50″~130°11′40″之間。總面積4615.72平方千米。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初設三姓城。1954年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並,依蘭縣隸屬黑龍江省。1991年4月1日,劃歸哈爾濱市管轄。依蘭縣有丹清河國家森林公園、巴蘭河漂流、五國城遺址、慈雲寺等名勝古跡。依蘭縣先後榮獲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產糧大縣等榮譽。

經濟概況:

2020年,依蘭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1.6億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9億元,增幅4.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8億元,增長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0.7億元,增長1.5%。

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3.8:11.2:65.0調整為26:10.6:63.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全年完成2.9億元,比上年下降18.6%,財政總支出完成34.8億元,比上年下降10.6%。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8億元,比上年增長5.4%。

㈤ 哈爾濱依蘭縣誰了解呢

我 依蘭 下面的 一個鎮子 達連河鎮的人 我從3年級就到依蘭上學,當時的 依蘭還是 不太富有 但現在不一樣 是一個 有能力的 縣城 雖然依蘭不是 全國所有縣城裡最好的 但是那的人很好 很親切 就是 也有點自來熟吧 具有東北人特有的熱情 很好溝通 也很開放 現在越來越 發展得好 大街上有很多人 每天逛街的很多很多 很多很多 而且 還有一個 傳言 就是依蘭的水養人 出美人 事實上也是這樣吧 依蘭四面環水 依蘭人很會享受很有情調 而且很愛面子 就算 賣水果的也會穿得漂漂亮亮的 呵呵 而且 真是 做什麼有什麼的樣子 呵呵 好了就說這么多吧 你都不給分 還是 回答你了 呵呵 大方吧 哈哈

㈥ 依蘭縣的經濟概況

2007年依蘭縣 GDP預計實現 41.8億元,同比增長 13.5%;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預計 實現12.8億元,同比增長 11.5%;第二產業增加值 預計 實現 12.9億元,同比增長 14.5%;第三產業增加值 預計 實現 16.1億元,同比增長14.2%;財政總收入預計完成 2.9億元,同比增長 28.9%;社會消費品總額預計完成 11.9億元,同比增長 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358元,同比增長 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 5280元,同比增長 13.6%。
2011年經濟總量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1.2億元,增長9.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8.6億元,增長20.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2.0億元,增長18.4%。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3.8%、39.0%、47.3%。對GDP增長拉動力分別為2.5%、7.0%、8.5%。三次產業結構由30.8:27.7:41.5:調整為30.6:28.2:41.2。實現非公有經濟實現增加值50.1億元,同比增幅18.2%;佔地區生產總值49.2%。 2007年依蘭縣農作物種植面積 264.7萬畝。其中,水稻、玉米播種面積約46萬畝、 110萬畝,分別比上年增加 6萬畝、 25萬畝。大豆播種面積約為 95萬畝,比上年減少 25萬畝。 2007年,農業總產值預計完成20.3億元,同比增長 7%,糧食總產量達 16.99億斤,同比增長 2.3%。優勢經濟作物、雜糧播種面積約 13.6萬畝、 0.1萬畝,均比2006年有所增加。滑仔蘑、紅南瓜等種植基地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縣、鄉龍頭企業分別發展到 23家和 30家。
2011年依蘭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1.1億元,比上年增長22.3%。其中,農業總產值37.6億元,增長22.4%;林業總產值1.4億元,增長18.9%;畜牧業總產值10.4億元,增長21.1%;漁業總產值0.5億元,增長12.2%;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2元,增長9.5%。
糧食播種面積30.8萬畝,量達33.1年增長30.5,水稻產量7.8億斤;玉米產量23.063;大豆產量1.93長8.5%。
畜牧業2011年末大牲畜存欄7.37萬頭,同比增幅3.4%;奶牛存欄0.18頭,同比增幅0.2%;牛奶產量0.43萬噸,同比下降0.7%;肉類總產量2.52萬噸,同比增幅5.1%。
農用化肥施用量18928噸,增長17%;農葯使用量465噸,同比增幅13.4%;地膜使用量379噸,增長5.0%。
勞務經濟迅速發展。全縣累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6.9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 3.5億元。 2007年全口徑工業總產值、增加值、稅金預計分別完成 35億元、 9億元、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12.9%、 14.9%、 24.2%。
煤化工業快速發展,增加值進一步提高。經濟開發區與中煤集團完成發展規劃對接,新增入區重點項目 3個,煤化工基地和新興能源基地建設初具規模。新上工業項目 20個,其中:超億元大項目 6個、超千萬元項目 3個,完成工業投資 16億元。中太化工「三甲酚」、貝斯特水稻擺栽機、百世飲品紅菇娘乾粉等新產品的成功研發,極大的帶動了我縣煤化工業、機械工業、食品工業快速發展。
2011年工業總產值實現66.0億元增長18.5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37.8上年增長21.4工業增加值實現19.4長20.1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1.7比增幅17.9利潤總額1.4億元,同比增幅21.2%;實現利稅3.5億元,同比增幅20.8%。 2007 年財政收入預計完成 2.9億元,同比增長 28.9%;財稅工作進展順利,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2007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 24698萬元,各項貸款余額 158036萬元。
2011年財政總收入完成9.8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20.8%,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5億元,比上年增長30.7%。財政總支出完成18.1億元,增長62.0%。 2007年,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 19.5億元,同比增長 30 %。列入哈爾濱市 88個重點考核項目的 依蘭合作林場風電場項目,完成年度全部建設任務, 11月末實現並網發電;華潤啤酒年產20萬噸啤酒釀造生產線項目,完成投資近 1億元;依蘭城區集中供熱工程完成投資近 4000萬元,中煤集團 25萬噸甲醇擴建項目完成投資4.1億元; 14 條通村公路完成投資 7306萬元。
2011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8億元,比上年增長40%。新增固定資產40.4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93.3%。

㈦ 最新的全國產糧大縣的名單誰有

中國產糧大縣排名:
中國二十大產糧縣:
(糧食產量1 - 5名)
榆樹市(吉林長春)、農安縣(吉林長春)、公主嶺市(吉林四平)、梨樹縣(吉林四平)、扶余市(吉林松原)、
(糧食產量6 -10名)
五常市(黑龍江哈爾濱)、前郭縣(吉林松原)、長嶺縣(吉林松原)、肇東市(黑龍江綏化)、雙城市(黑龍江哈爾濱)、
(糧食產量11-15名)
德惠市(吉林長春)、昌圖縣(遼寧鐵嶺)、平度市(山東青島)、興化市(江蘇泰州)、訥河市(黑龍江齊齊哈爾)、
(糧食產量16-20名)
阜新縣(遼寧阜新)、龍江縣(黑龍江齊齊哈爾)、滑縣(河南安陽)、巴彥縣(黑龍江哈爾濱)、霍邱縣(安徽六安)
800個產糧大縣名單:

依蘭縣連續三年獲全國產糧大縣稱號:
人民網哈爾濱2月25日電(楊海全、通訊員胡春風)記者從依蘭縣全縣經濟工作暨財源骨幹企業表彰會議上獲悉,2013年,哈爾濱市依蘭縣農業經濟突破發展,總產值實現68.9億元,同比增長41.2%,糧食總產實現31.29億斤,連續三年獲得全國產糧大縣稱號。
2013年依蘭縣全縣GDP完成144億元,同比增長15.5%,總量哈爾濱全市排名第6位,增幅全市排名第1位。財政總收入完成13.6億元,同比增長23.3%,總量全省排名第11位,全市排名第4位。
2013年,依蘭縣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就業、就醫、就學、住房、出行等民生問題。積極擴大社會就業,城鎮新增就業3914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112人。新建廉租房100套、5000平方米,發放住房補貼400萬元。改造泥草房及危房7512戶,老舊樓34棟、13萬平方米,困難群眾及弱勢群體的居住條件得到有效改善。學校基本建設不斷加強,投資9610萬元,建成職教中心和2所公立幼兒園,新建5所中小學教學樓,維修改造學校27所。新建縣醫院和衛生監督所投入使用,縣醫院晉升為二級甲等醫院,百姓就醫環境明顯改善。
據悉,依蘭縣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GDP實現170億元,同比增長12%。財政總收入實現14.9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8億元,同比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7億元,同比增長28%。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完成50.4 億元,同比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238元,同比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069元,同比增長12%。

㈧ 哈爾濱條件怎麼樣

很好。
1、哈爾濱地處中國東北地區、東北亞中心地帶,是中國東北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
2、哈大齊工業走廊的起點,國家戰略定位的沿邊開發開放中心城市、東北亞區域中心城市及對俄合作中心城市。2020年,哈爾濱市生產總值為5183.8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零點六。

㈨ 哈爾濱市經濟概況和地理位置優勢

東北振興是黨中央為促進東北地區經濟提速,社會和諧,保證國家安全的宏觀戰略部署。自2003年中央實施一系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扶持政策以來,東北三省經濟社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三省的副省級城市也展開了振興博弈。據2006《福布斯》中文版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揭示東北四個城市的排名是:大連第7名,沈陽18名,長春40名,三年跨越17位;哈爾濱51名,與2005年的40名相比下降了11位;中國社科院2006《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大連17名,沈陽25名,長春38名,哈爾濱41名。

進入2007年乃至「十一五」期間,隨著東北振興規劃的完成,三省發展態勢基本明朗,老工業基地振興概念漸行漸遠,可利用的政策層面和輿論效應也越來越少。哈爾濱既要承受與大連、沈陽發展距離拉大的壓力,又面臨長春後來居上的緊逼局面。可以說,哈爾濱又處在時間和空間這樣一個重要的關節點上。只有研究謀劃好哈爾濱大發展、快發展,才能牽動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只有全省經濟大發展,才能邁上東北地區同步振興的階梯。

一、研究哈爾濱的著眼點

近年來,對哈爾濱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據我們所能看到的資料顯示,哈爾濱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市專顧委的專家、市統計局、市委政策研究室以及省委省政府財經領導小組等部門,都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哈爾濱發展問題。這些研究,提升了對哈爾濱研究的層次,給我們的研究帶來了重要啟示:
(一)研究哈爾濱要用歷史眼光分析區域地位與所擔負的政治責任
用歷史的眼光,並非是落後的視覺,也不是簡單的介紹和重復,而是分析歷史過程中能夠啟迪我們思考的東西。
第一,建國前哈爾濱已是北方地區經濟、軍事中比較重要的城市。哈爾濱歷史悠久,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有人類活動,是金、清兩代王朝發源地;從1898年起,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至1903年,一座現代城市的雛形已形成;20世紀初,哈爾濱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匯集這里,16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中國民族資本在哈爾濱也有了較大發展,初步奠定了制粉、榨油、釀酒等民族工業基礎,在開放與民族資本崛起的「合力」作用下,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19世紀末,沙皇俄國政府利用1896年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俄密約》,取得了在中國修築中東鐵路特權,並把哈爾濱作為鐵路總樞紐和管理中心,以便實現對東北地區的掌控;日俄戰爭後,日本將哈爾濱等東北16個地方辟為國際商埠;「9.18事變」日本侵華戰爭時,將哈爾濱列為重要的軍事要地和直轄特別市。這些都使哈爾濱成為舊中國最具矚目的城市之一、中國北部重要的區域經濟中心。
第二,計劃經濟時期,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在資源配置上對哈爾濱傾斜,建立重工業基地,確立了對俄發展的門戶地位。建國初期,新中國對哈爾濱在國有經濟資源配置上進行了重點投放。撘晃鍞期間,有30多個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放在哈爾濱,奠定了哈爾濱國家重要工業基地的基礎地位,也促使哈爾濱由一個消費城市向社會主義新興工業城市轉變。改革開放以後,哈爾濱曾被列為計劃單列市,1993年又被列為全國僅有的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多年的發展建設,哈爾濱已形成了邊疆工業城市的風格和具有異域風情特點的城市,也正是這一時期,哈爾濱再一次引起全國注意。
第三,改革開放後國家在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區域格局擺布中仍然將其定為中俄經濟貿易的重要城市。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對哈爾濱的發展一直很重視,特別是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提出,更是加大了哈爾濱作為工業城市的分量,大項目改造、招商引資、改善經濟環境等無不體現了工業基地的特質和對俄貿易的先導城市。在中俄關系持續向好的情況下,一直是以哈爾濱為主要交流地來進行推進。這一時期,哈爾濱以老工業基地的形象引起各方關注。
(二)研究哈爾濱要用辯證分析方法看待其區域優勢
前面分析可見,哈爾濱無論在建國前和建國後都是根據區域優勢來進行經濟布局,到底哈爾濱區位優勢是什麼,如何認識和利用區位優勢是一個關鍵性問題。
第一,哈爾濱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哈爾濱處於東北亞中心位置,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樞紐,是國家批準的唯一的一類內陸口岸,還是路海聯運大通道的轉換地,它的牽制、服務、防禦和連接東北亞的門戶作用不可忽視。
一是現實優勢。在我國經濟發展區域版圖上,我們常說的長三角地區是長江黃金內陸水道的起點,處於中原最富裕的地區;珠三角地處東南亞海上航道要沖,也是嶺南最富裕地區;環渤海是母親河——黃河的入海之地,是中原地帶與東北地區的連接點;東北則是東連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西連中亞乃至歐洲,南連中原,處於東北亞的核心地區。哈爾濱雖然沒有邊境線和出海口,至今出口貿易水平仍然比較低,但是相鄰俄羅斯遠東地區,哈爾濱是一個最大的綜合性城市,有著很好的接壤互利條件,這也是我們一直津津樂道的優勢所在。
二是未來優勢。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已經爆發了兩輪區域經濟沖突。第一輪是在20世紀80年代,第二輪是在20世紀90年代。區域經濟沖突主要表現為重復建設、能源原材料爭奪、地方保護。而第三輪區域經濟沖突主要表現為部分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與產品結構性失衡並存;外國資本大舉進入,使得區域經濟沖突趨於復雜化;重復建設由傳統和耐用消費品行業逐漸向高新技術行業蔓延;大規模的重復建設,造成產品生產能力的迅速擴張,必然導致能源原材料的緊缺。我省和哈爾濱資源相對富集,在新一輪區域經濟沖突中既是消耗者,又可能是受惠者,我們還有俄羅斯方面的資源可以利用。
俄羅斯經濟發展重心在歐洲,科技實力很強,即使在轉型時期也保持了它自身的完整性。2000年俄對本國的整體科技實力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在目前世界102項頂尖技術中,俄有52個項目保持領先地位,27項居世界一流水平。俄羅斯在亞洲地區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都不太強大,需要一定的補充;俄羅斯資源豐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一個「能源沙皇」,而中國可能是俄羅斯能源的一個重要買家,哈爾濱無疑是這個買家的最直接受益者;俄羅斯有望在2008年加入世貿組織,其經濟在10~20年內可能復甦。從國家安全形度考慮,最重要的境外資源基地應該優先選擇鄰國,一旦發生緊急事態,不會出現海上封鎖的被動局面。因此,中國和俄羅斯協調與合作有很大機會。
第二,哈爾濱的區位劣勢。哈爾濱處於中國版圖的北部,從經濟地理位置來看有一定的缺陷。一是地理位置不佳,東北振興政策輻射受限。處於中國最北方的哈爾濱,與經濟發達地區運距遠、生產交換的交易成本較高,與東南沿海的合作、與外商合作的機會成本幾乎沒有;以北京政治中心為軸心,隨著向北地理位置的延伸,城市受惠於國家的政策也依次處於漸變弱勢地位(如關於摱�幣�袛的基地問題,引發了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四個城市間的競爭,哈爾濱和長春由於當地銀行歷史負債較多,主要是區域位置不佳,很快淘汰出局,競爭就集中在沈陽與大連之間。而哪個城市爭取到「東北銀行」的牌照,哪個城市就擰開了一個來錢的水龍頭,哪個城市的地方政府就掌握了更大的主動權,對地方經濟大有好處。);由於計劃經濟時期所形成的國有、國營、依靠、依賴等意識形態的固化,大型國有企業、重型機械設備、尤其是關系國家實力和國防安全的大工業,沒有真正進入國際大循環的軌道,哈爾濱不僅難以利用俄羅斯遠東地區自然資源良好條件,也沒有借得其他國家的發展之力。因此,所謂的區位優勢成了畫餅充飢的概念認識,時至今日,老工業基地振興所給與我們的地理優勢也仍然較少的變為經濟優勢,相反,劣勢更加明顯。二是對俄合作廠商積聚少,比較優勢不突出。自古以來的對外開放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海洋經濟史。歷史證明,凡對外開放率先發展起來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是佔有海洋區位優勢的國家和這些國家的沿海地區。中俄兩國有著長達數千公里的邊界,俄遠東地區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的城鎮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無人煙,交通不便,只有不到700多萬人口,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數城市中,隸屬於政府和文教機關、國營企業和駐軍,當地工業生產能力很小,也缺乏資金、技術和熟練勞動力,商品極其匱乏。面對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東北三省就有9400萬人口,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和較高的人口密度,讓俄國一直擔心移民威脅;加之俄市場經濟體制發育的還不完善,經濟開放度與中國不匹配,逐利的民間商品交易,也常被俄方時常採取的臨時政策所中斷,因此,對等經濟學意義上的交易和廠商積聚很難,不能形成比較優勢。
哈爾濱對俄開放主要目標是吸引外資,而不是輸出資本。而俄國也是和中國一樣是資本吸收國。目前,沈陽的「三點一線」戰略,把內陸變為沿海的發展思路卻比我們有更大優勢。俄國的遠東地區開放,眼睛看著的卻不是俄國企業,而是日本、韓國以及西方的企業,希望藉此機會吸引來日本、韓國或西方的資本。一些民間貿易對哈爾濱來說,交易成本高,哈爾濱乃至黑龍江在由於商品經濟生產、交易成本都高於中國的東部和中部地區。因此,對俄出口也不具備優勢。事實也證明,我們在與俄羅斯的交易中獲利較少。2006年是哈爾濱市對俄貿易歷史上最好的一年,進出口額也僅為1.57億美元,同比增長18.22%。其中,對俄出口增幅超過進口,出口額超過進口額1942萬美元。雖然我們一再說與俄羅斯的合作優勢,但是尚未形成經濟優勢,比較優勢也較弱。
(三)研究哈爾濱要把行政管理和經濟帶動的利益機制關系理清,發揮經濟上的龍頭帶動、形象上的代表作用,共享城市發展紅利
第一,共享省會城市發展紅利。按著經濟學的城市發展原理,一個地區打造首位城市,使其發揮帶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城市是省的名片作用;二是城市的溢出效應,這不僅是地區利益要求,也是一個地區走向繁榮、追求和共享城市發展紅利的客觀規律。發展紅利,是指區域整合之後所帶來的發展潛力與整合之前的現狀能力之差。當一個區域從一個低級平台向一個高級平台整合後,生產要素組合趨好、資源配置趨優、專業分工趨強、發展成本趨低,發展紅利將呈非線性增長。我省能夠作為名片式的城市和對全省經濟起帶動作用的只有哈爾濱,這方面我們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已經進行了論證。
第二,省會城市發展成首位城市是硬道理。從其它省份的考察情況看,一般來說,省里與省會城市都存在著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經濟、政治、政策上的博弈。對於省里而言,想著如何管理多、思考促進發展少;考慮一視同仁多、思考帶動作用少。幾十年來,我們省對哈爾濱也存在著加強管理方面考慮的多,而對其帶動、代表作用考慮的少:哈爾濱對自身的研究也限於就事說事的文章多;在制度、體制制約方面談及少的問題。哈爾濱有沒有發展?有,但是發展沖動和機遇被一次次頻繁的幹部調動、大規模換屆所淡化。可以論證這個說法的是,在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項目問題。項目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實現形式,也是一個地區發展快慢的具體表現之一。「十五」期間,哈市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是改革開放增長最快的時期。但是,與同為老工業基地的沈陽、大連、長春比較,分別低25.4、24.4、11.8個百分點,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也僅排14位,甚至在省內也是處於中下游水平,差距是相當的大。
省會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復雜微妙的過程。其實,我們在確立省會城市的同時,也就確立了它的政治影響力、省域內的核心吸引力和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它在本省獨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資源稟賦,是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如果把省會城市也視同其他城市一樣去對待,如在機制、財力、幹部、土地規模等全部掌控在省里,那麼,省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將失去她本身的意義,整個省域也不會有大的進步。
二、發展哈爾濱的戰略選擇
哈爾濱如何發展是一個常談常新的問題,人雲亦雲、急功近利都會使城市發展陷於盲目的境地,而符合實際的戰略謀劃將是城市正確發展的指南針。有人說,「什麼都可以錯,戰略不可以錯;什麼都可以失敗,戰略不能失敗,戰略的失敗是最徹底的失敗」。
(一)實事求是看待城市發展,摒棄不符合實際的發展戰略
哈爾濱城市發展定位,已經有了多個版本,一直叫響的是把哈爾濱建成國際化大都市。理由:一是與俄羅斯最近的國內省會城市,還有點浪漫的異國風情,依此路徑,在不斷的尋求城市的建築記憶;二是曾經有過的多國領事駐扎地,建國前就比較繁榮等(前面已經敘述)。但是,經過認真研究,我們認為哈爾濱不具備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基礎和條件。
第一,國際化大都市在理論標准與哈市現實發展差距較大。所謂國際化大都市的提出,最初是在1915年由蘇格蘭城市規劃師格迪斯提出來的。要想成為公認的「國際大都市」,必須符合以下幾項標准:一是經濟、貿易、金融中心,對本國經濟及世界某一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具有一定的調節、控制能力;二是眾多的跨國公司和財團總部的集中地,其決策輻射面能超越國界;三是建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高度發達的第三產業和綜合服務功能;四是必須具有國際一流的城市基礎設施,物質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人才流高度暢通;五是經濟、科技、文化交流的國際化,具有全方位開展這些交流的設施和人才;六是要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七是常住人口規模和一定比例的外籍居民。概括起來說:國際化大都市的本質特徵是城市的諸多職能國際化,城市與世界經濟一體化。
對比以上條件,目前全球公認的國際化大都市只有14個,除了美國有紐約、芝加哥、休斯敦、波士頓、洛杉磯、舊金山等6座城市外,英國、法國、德國也各自僅有一個(分別為:倫敦、巴黎、法蘭克福)。我國還沒有列入。
第二,國家和有關部門不贊成建設國際大都市的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招商引資、跨國經營等,使得城市經濟實力增強。因此,許多城市都制定了向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宏偉戰略。據有關資料顯示,5年前中國曾經有78個城市要建國際化大都市,現在已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化大都市,約佔全國667座城市總數的27%,當然,這其中也有哈爾濱。2005年在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座談會上,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指出,要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端正城市規劃指導思想,切實轉變城市發展模式,做好新形勢下城市規劃修編工作,促進城市健康發展。會議上,曾培炎第一次提出了要把建設宜居城市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建設部在2005年就指出,「目前,全國竟然有183個城市相繼提出了要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要知道,就連首都北京日前出台規劃時,也只是定位於『現代化國際城市』,而達不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標准。」北京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張興野在「2002年中國建築業國際高層論壇」上表示,未來5年,北京累計投資將達8500億元人民幣,使「構建起國際大都市基本框架」的目標提前在2008年完成。北京投資8500億元,才敢說構建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就目前來看,縱使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沒有被國際上認同為「國際化大都市」,其他那麼多的「國際化大都市」只能是存於我們想像中的「海市蜃樓」。
第三,自身發展與相關城市和其他大城市比較發展的差距。哈爾濱在幾十年的建設和改革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從城市的自身條件分析支持力不足。
根據《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2-2003)》統計整理。
關於這個比較表的幾點說明:一是上面的表格雖然是2002~2003年的數據綜合採集,但是近幾年的情況只能是其他城市比哈市發展速度更快;二是表中關於與大慶和沈陽的比較也是基於本省的城市相關性和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考慮列入;三是關於列入深圳、上海城市,是考慮深圳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外向化程度比較高的城市,而上海則已經具備了國際化大都市的條件和要求;四是幾個數字可能不足以說明問題的本質,僅是一個側面地分析。通過這種城市相關性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哈爾濱與同類和大於自己的城市在未來發展中的目標。
(二)哈爾濱要在研究如何增強實力上確定今後的發展戰略
認真分析國內外城市發展狀況,分析哈爾濱在中國總體區域布局中的位置、作用和資源稟賦條件,特別是從國家對外安全形度考慮城市功能及其未來走勢等因素,來確定符合自身利益、符合國家利益、符合未來發展利益戰略。這樣,才能使城市的努力不至於迷失方向,使城市發展按著規律進行。因此,建議在不斷增強哈爾濱經濟實力的基礎上,將哈爾濱確立為建設北方新型工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城市基礎設施完備、服務業完善、人口素質較高,對國家安全有保障意義的國家級大城市經濟區。
建設國家級大城市經濟區包含四層意義:新型工業加速發展,形成區域產業鏈經濟;第三產業功能增強,形成城市吸引力較強的服務經濟 ;發揮農業優勢,形成現代農業基地;保證國家安全,形成產業功能強大、帶動周邊城市發展,進一步壯大哈爾濱大城市的實力。
第一,確立國家級大城市經濟區戰略,符合城市發展規律。首先,明確什麼是國家級大城市經濟區。「國家城市經濟區的形成和組建標準是以地域生產綜合體的形成、發展和組織為基礎的。其過程是在生產力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將歷史上形成的現狀、基礎進一步利用,改造Ⅱ級城市經濟區構成國家Ⅰ級城市經濟區,再將這些城市連成經濟帶」。本質和發展目標,是以大城市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成為一個省乃至一個相當范圍地區的首位中心城市,周圍形成若干個次中心城市。它相對一般型城市而言,具有較強的聚集、輻射功能和指揮、調節與綜合服務的作用,帶動周邊的其他地區、城市形成經濟互補、文化滲透、功能強大的區域經濟。
其次,明確哈爾濱現在的城市地位。按著城市經濟地理的排序,哈爾濱屬於沈陽經濟區內的Ⅱ級城市經濟區。《東北振興規劃》通過專家鑒定的綜合報告中在四個副省級城市功能定位上也明確指出,「沈陽市是東北原有的大區級城市」,「大連是規劃期內新興的大區級中心城市;沈陽、大連將共同構成東北地區發展雙核心。」這樣,「長春為東北中部地區中心城市,哈爾濱則僅為東北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這種分法依據的是地理位置和國民生產總值標准確定的)。我們不考慮其確定的原因與合理性與否,就目前看,哈爾濱不是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已成定式。如果不是東北中心城市的哈爾濱,是否就沒有大發展了,顯然也不是。爭不爭這個中心城市意義並不是很大。但是,到底成為什麼樣的城市,城市經濟走向卻是我們必須弄明白的問題。
再次,哈爾濱成為國家級大城市經濟在地域上也是可能的。制約哈爾濱在東北地區成為中心城市的是「位置決定區域」。成也在「區域位置」,敗也在「區域位置」。若從區域位置角度看,沈陽與大連的雙核區能夠帶動的不完全是東北地區,兩者更趨向於中部;若以金融資本流通的角度看,我們與北京以及其他地區可能借力更多;若完全以哈爾濱的地理位置來估量定位城市功能,哈爾濱與長春距離更近、產業結構相近,哈爾濱作為綜合性城市的輻射更強一些;與內蒙蒙東地區更親,其部分地區曾是黑龍江的一部分;與俄貿易合作的機緣更大,曾經的、現在的聯系等。所以,無論怎樣的區域優、劣勢之爭都可以斷定,哈爾濱可以並能夠成為國家北部地區、連接內外的大城市經濟區。這一地區,廣闊無垠、資源豐富、更適宜工業化、資本化和對國家安全發揮保證作用;這一地區,連接區域的經濟動因很多,區域資源的整合、商品生產供應鏈構築、產業集聚、物流暢通等,使得(這個概念在後面新型產業上敘述)這個「區域」的優勢延伸和擴展,變為在更大環境中運作的經濟優勢。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實踐已經證明,大城市經濟區可以帶動區域實現跨越式增長,促進國家向發達層面邁進。
第二,哈爾濱市成為國家級大城市經濟區,符合在全省的地位和經濟發展水平。統計資料顯示:哈爾濱面積是其他三個副省級城市之和,人口在四個副省級城市中也最多,發展大城市經濟區基礎條件具備。現在省會城市發展除了擔負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多重職能之外,還是條條、塊塊的節點,都是經濟網路的節點、是市帶縣後城市輻射作用的集合點。其中各個節點在地區經濟中的利益表述,就成為省會城市追求利益平衡、追求城市能力發展以外的一個個過程。因此,省會城市發展不僅是個體城市問題,涉及的是區域發展問題,要求具有更大的開放功能,更加融入區域整體中。這樣,經濟上的扎實才能有帶動區域的力量,達到Ⅰ級城市經濟區。 目前,黑龍江省城市間距離、城市發展水平需要經濟融合。我省13個地、市中七個是資源型城市,隨著城市發展所依賴的資源的萎縮和枯竭,城市發展普遍後勁不足。城區人口規模很小、第二產業嚴重衰落、第三產業不發達,雖為綜合城市,實為農業地區的一級行政中心,城市化質量較低,這樣的城市很難參與大的區域競爭。我們曾用數學模型對我省的資源型城市和其他城市進行了可持續發展分析,由回歸法估計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佔五個因子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得出13個地級市可持續發展綜合得分F。計量分析結果與實際是一致的。即:F=(51.949×F1+12.505×F2+9.033×F3+7.802×F4+4.928×F5)/86.218。
在上述因子分析的基礎上,可將地級市的綜合得分作為聚類變數進行系統聚類來劃分城市可持續發展狀況。本文採用系統聚類,最終將13個地級市的可持續發展區分為五個等級。
上述分析表明,在黑龍江能夠真正帶領全省參與區域競爭,形成空間經濟聯系,推動本省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只有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三個城市。三個城市同屬於哈大齊工業走廊帶上的城市序列之中,距離都在150公里左右;大慶和哈爾濱佔全省GDP70%左右,人口佔40%多;工業門類齊全、第三產業比較發達、資源集中、優勢明顯。但是大慶、齊齊哈爾兩市,畢竟城市功能比較單一,地理區位向北,輻射和帶動力還不強。如將財力和資源分散於中小城市,莫如將其集中於省會這樣可能做大的城市,只有支持哈爾濱做強,才能帶動其他城市進入經濟區,形成以哈爾濱首位城市為主的占據東北北部,輻射俄羅斯內蒙蒙東地區大城市經濟區。唯其如此,黑龍江省才能在與東北其它兩個省在爭奪資金、資源和人才的競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才能帶動我省其他城市的發展,也才有可能逐步趕上東南沿海的發展水平。

㈩ 哈爾濱十二縣哪個縣發達

肇東1999年從哈爾濱市劃歸綏化了。(包括哪個縣的經濟發達,人們的生活水平 )
哈爾濱市轄8區10縣(市),分別為南崗區、道里區、道外區、香坊區、松北區、平房區、呼蘭區和阿城區,尚志市、雙城市、賓縣、方正縣、依蘭縣、巴彥縣、五常市、木蘭縣、延壽縣、通河縣。其中五常、雙城、尚志為3個縣級市,
哈爾濱市 轄8個市轄區、7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松北區。總人口約98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約475萬人。

哈爾濱市十縣(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分析

一、我資市自然源狀況和農業生產格局

1、自然資源稟賦狀況

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是農業賴以發展的基礎,盡管科技進步以及新型種植、養殖和加工模式的不斷涌現使得這種依賴度有所降低,但就實際國情以及世界市場的基本狀況而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狀況在形成優勢農業方面依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耕地面積大,土地後備資源缺乏。哈爾濱位於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地處松嫩平原中部,幅員面積5.3萬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農民收入近80%來自農業。 2006年末全市耕地面積為178萬公頃,人均耕地5.8畝,耕地面積和人均佔有耕地雖然較多,但是我們的耕地中中低產田占近50%,未被利用土地不足5%。農村土地有限。

所轄區縣(市)、農業人口多,剩餘勞動力多。我市轄8區10縣(市),189個鄉鎮,2017個行政村,460萬農業人口。 2006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291.6 萬人。其中,男勞動力151.3 萬人,佔51.9%;女勞動力140.2 萬人,佔48.1%,農民人均創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368元,過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降低了農業勞動生產率。

水質較好,但水資源缺乏。我市屬於嚴重缺水城市,市區自來水綜合生產能力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在末位,僅為107萬噸/日,農業生產有旱有澇,十年九春旱,春旱極為頻繁。全市水資源總量129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99億立方米,絕大部分河流、水庫、地下水污染小或無污染,適合農田灌溉。全市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2條,最大的松花江徑流量211.6億立方米,但因為缺少大型控制性工程,大多為過境水。全市耕地水資源量為平均每公頃95.3立方米,低於全國平均佔有量。我市僅水田就缺水1.5億立方米以上,這制約了我市農業生產,尤其是不利於我市水稻生產的發展。

土質好,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我市土壤類型主要有暗棕土壤、白漿土、黑土、黑鈣土、和草甸土等8種土壤類型,土質肥沃,99%的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2%,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但由於多年來的水土流失、土地用養失調等原因,各類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均有下降。目前農田土壤受重金屬、鎘污染面積達0.12萬公頃。不過,近年經環保治理,土壤中農葯殘留量逐年降低,遠低於國家環境質量標准限定值,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符合綠色農作物生長要求。

森林覆蓋率高,草原面積少。我市森林覆蓋率達44.2%,全市草地面積25.5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僅有16.9萬公頃,人均佔有草地面積0.02公頃,僅為全國人均草地面積的1/17。而且草地品質偏低,載畜能力每畝只有12隻羊左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氣候條件適宜。全市年平均氣溫在5℃左右,年降雨量480毫米左右,年日照時數2500小時左右,年有效積溫2300℃-2700℃。氣候四季分明,農產品具有北方特色和優勢。

2、生產格局

我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世界奶牛基地帶,現有耕地178萬公頃,草原面積25.5萬公頃,荒地10萬公頃,年秸桿產量在120億公斤左右。適宜的氣候、遼闊的土地,充足的飼料、廉價的勞動力,都為我市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04、05、06年全省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監測評價結果排序中,我市有五個縣市排在前十名。其中,阿城僅次於綏芬河排在第二位,呼蘭、雙城、尚志、賓縣分別列第四、第五、第七和第十位,五常列第十一位,其餘縣都列前五十位。我市糧食總產量和三大主導產品玉米、水稻、大豆產量均列全省首位。我市的五常、雙城和巴彥均為全國產糧大縣。

我市畜牧業生產在全省處於龍頭地位。2006年我市肉蛋奶產量分別為72.2萬噸、30.5萬噸和106.6萬噸,均列全省首位。我市牧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雙城的奶牛業生產名揚全國,呼蘭的家禽省內第一,巴彥、賓縣以生豬、黃牛生產而聞名。

從農業總體發展看,我市農業區域特色明顯,農業資源、經濟總量和農業生產結構等方面都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競爭力在省內處於龍頭地位。尤其是近年來,哈爾濱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嶄新的成績,走科學發展之路正深入人心。但在農業經濟較快發展的進程中,地區差距和不均衡問題越來越突出,且已成為阻礙我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因素。

二、10縣(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比較

1、農業經濟總量

第一產業增加值。10縣(市)中,雙城市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5.5億元居首位,增速7.4%,列第六位。方正縣為6.3億元居末位,增速10.7%,列第三位。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最大的是巴彥縣高達62.8%,所佔比重最小的是尚志市為17.4%。

糧食產量。10縣(市)中,糧食產量列前三位的是五常市、雙城市和巴彥縣,分別為37.4億公斤、34.6億公斤和27.5億公斤,其畝產分別為1039.1斤、1150.7斤和823.3斤,分列第二位、第一位和第三位。糧食產量最少的是方正縣為6.4億公斤,其畝產779.5斤,列第四位。

牧業產值。10縣(市)中,牧業產值最大的是雙城市為38.3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49.5%。1990年瑞士雀巢落戶雙城,帶動雙城市奶牛業快速發展。2006年,雙城市奶牛存欄23萬頭,佔全市的62.9%。牧業產值所佔比重最大的是賓縣為59.2%,近幾年,賓縣以黃牛為代表的畜牧業生產發展迅猛。2006年,賓縣黃牛及肉牛存欄29.4萬頭,佔全市的23.3%。牧業產值最小的是延壽縣為1.7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16.9%。牧業產值比重最小的是木蘭縣僅為14.6%。

2、生產條件

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與結構。10縣(市)中,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最大的是五常市為 40.5萬人。其中,男勞動力21.1萬人,佔52.1%;女勞動力19.4 萬人,佔47.9%;20歲以下60歲以上的佔14.9%;文盲的2.2%。資源總量最小的是方正縣為7.5萬人。其中,男勞動力4.0萬人,佔53.6%;女勞動力3.5 萬人,佔46.4%;20歲以下60歲以上的佔15.8%;文盲的佔3.0%。

農業生產經營戶。10縣(市)中,農業生產經營戶最多的是五常市為13.5萬戶。其中以農業收入為主的佔98.5%,以牧業收入為主的僅佔1.3%。農業生產經營戶最少的是方正縣為2.4萬戶。其中以農業收入為主的佔97.9%,以牧業收入為主的僅佔1.3%。雙城市生產經營戶13.2萬人,以牧業收入為主的佔23.3%,居首位。

農業機械裝備。全市農業機械裝備水平較第一次農業普查時有了顯著提高。10縣(市)中,擁有大中型拖拉機最多的是依蘭縣為6785台,其擁有小型拖拉機2.8萬台,列第三位。擁有聯合收割機488台,列第二位。擁有大中型拖拉機最少的是尚志市為1270台,其擁有小型拖拉機2.2萬台,列第五位。擁有聯合收割機146台,列第三位。

農業技術措施。機耕面積佔比重最大的是巴彥縣為96.3%,其機播面積87.6%,也列首位,機收面積10%,列第五位。機耕面積所佔比重最小的是尚志市為33.5%,其機播面積7.8%,也列末位,機收面積1.9%,列第七位。

農業技術人員。10縣(市)中,農業技術人員最多的是尚志市為5410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佔11.8%,列第二位。農業技術人員最少的是雙城市為545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佔7.2%,列第五位。

3、生活條件

人均擁有住宅面積。農民住宅類型主要是平房,住宅結構主要為磚木和磚混結構。10縣(市)中,人均擁有住宅面積最多的是尚志市和方正縣均為21.87平方米,其磚混和磚(石)木結構的住宅分別佔83.8%和62.3%,分列第二位和第六位。磚混和磚(石)木結構比重最大的是雙城市為85.7%。竹草土坯結構比重最大的依蘭為46.6%。

飲用水供給。我市75.9 %的鄉鎮實施集中供水,1.2 %的農戶獲取飲用水存在困難。10縣(市)中,平均使用入戶管道水最多的是通河縣為55%,其凈化水處理平均水平也最高為44.1%,飲用水困難的比例也比較低為1%。平均使用入戶管道水最少的是五常市僅佔11.6%,其凈化水處理平均水平也僅為8.3%,飲用水困難的比例比較低為1%。

炊事能源結構。農村住戶炊事使用的能源近90%為柴草。10縣(市)中,主要炊事能源用煤最多的是依蘭縣為5.4%,主要炊事能源用煤最少的是方正縣為0.9%。用氣比例最大的是雙城市為3.3%。

衛生設施。我市農村居民使用簡易廁所或無廁所的佔76.2%。10縣(市)中,農村常住戶使用旱廁比例最大的是雙城市為68.3%,其有垃圾處理站的鎮佔33.3%,與方正並列第二位。木蘭縣生活污水經過處理的鎮比例最大為66.7%。

交通設施。全市有96.1%的村和87.0%的自然屯通公路,進村公路和村內道路路面均以沙石路面為主。10縣(市)中,有二級以上公路通過的鄉鎮比例最大的是方正縣高達75%,其所有的鄉鎮在1小時內就能到達縣政府。有二級以上公路通過的鄉鎮比例最小的是雙城市為29.1%。離縣(市)政府較遠鄉鎮比例最大的是尚志市為35.3%。

取暖設施。全市縣域70%以上的農戶仍以火炕取暖。10縣(市)中,用暖氣取暖比例最大的是雙城市為54.5%,其用空調的也最多為0.11%。延壽縣用火炕取暖的高達92.4%,有暖氣的僅佔7.4%。

4、生活水平

農民人均純收入。全市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為4286元,10縣(市)中,人均純收入最高的是通河縣為4731元,最低的是木蘭縣為3628元。10縣(市)人均純收入水平相對均衡,但高低也差千餘元。

文化教育。全市有11.1%的鄉鎮有職業技術學校。10縣(市)中,依蘭縣有職業技術學校的鄉鎮所佔比重最大為22.2%,其平均每個鄉鎮擁有中學2個,列第五位,小學10.6個,列第六位。延壽縣沒有職業技術學校,其平均每個鄉鎮擁有中學1.3個,列末位,小學10.3個,列第七位。

娛樂休閑活動。全市65.6%的鄉鎮有廣播、電視站,99.4%的村能接收電視節目,75.2%的村安裝了有線電視。10縣(市)中,尚志市、依蘭縣100%的鄉鎮有廣播電視站,最少的是通河縣只達到25%。平均有體育場館最多的是依蘭和延壽縣為22.2%,平均最少的五常市只達到4.2%。平均擁有公園最多的是巴彥縣為22.2%,最少的是雙城市僅達到4.2%。

醫療、養老條件。10縣(市)中,平均每個鄉鎮擁有醫院、衛生院個數最多的是依蘭縣為2.1個,平均每個鄉鎮醫院、衛生院最少的是延壽縣為1.1個。敬老院基本上是平均每個鄉鎮一個,只有通河縣兩個鄉鎮有一個敬老院。

每百戶耐用品擁有量。我市彩色電視基本普及,擁有率在98%以上,摩托車、手機等已成為農戶生活消費的主流。10縣(市)中,摩托車擁有比例最大的是延壽縣為39.5%,其固定電話、手機和電腦擁有率分別為59.6%、74.4%和34.8%,分列第七位、第二位和第六位。汽車擁有率最高的是雙城市為2.9%。

通過對全市10縣(市)縣域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農業經濟不斷發展、收入結構呈多元化、生產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是,個別地區仍是牛耕田、手插秧,機械裝備水平低,農業生產技術手段落後;農業經營以種地為主,收入低、居住條件差,家庭生活缺乏有力保障。各地應基於基礎,突出優勢,競相發展。諸如:雙城是個典型的平原農業縣份,應依託資源優勢,走「植根於種植業,拓展於畜牧業,深化於加工業」發展之路,堅持以農業產業化為牽動,通過以基礎農業起步、農牧產業鏈條式延伸、工業規模化擴張的發展路徑,實現工農的良性互動發展。五常應發揮耕地面積大、糧食生產基礎好的優勢,重點發展優質高效糧食生產,建設水稻、葯材、瓜菜、畜牧和綠色食品等生產基地。方正縣應著力發展水稻、食用菌、北葯、山特產品等特色優勢產業。

閱讀全文

與哈爾濱市依蘭縣經濟條件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61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6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2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2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8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3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30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6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