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美蘇爭霸如何推動西歐經濟的恢復

美蘇爭霸如何推動西歐經濟的恢復

發布時間:2022-10-15 05:50:49

1. 在美蘇對峙的背景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自己的經濟力量,謀求國際地位,70年代兩股力量

美蘇太空爭霸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蘇爭霸的第二階段。其特點是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大為縮短,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上升,相當於美國的80%。蘇聯在軍備方面趕上了美國,蘇聯的戰略導彈至1975年已達2402枚,超過美國40%,1979年蘇聯在戰略核力量上的開支幾乎為美國的3倍。蘇聯大力增強常規軍事力量。1978年,美軍210萬人,蘇軍440萬人,美軍擁有坦克10500輛,蘇軍擁有坦克50000輛。這一時期蘇聯推行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美蘇爭霸的重點在歐洲,美蘇在歐洲 關於古巴導彈危機的漫畫
都集結了重兵,處於兩軍對峙的僵持狀態。蘇聯一方面對歐洲以「緩和」戰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緊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擴張。1979年入侵阿富汗,標志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 這一時期的美國,由於受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長趨於緩慢,侵越戰爭受到嚴重挫折,軍事力量被蘇聯趕上,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1969年後的尼克松主義,調整全球軍事部署,收縮亞洲兵力,1973年從越南撤軍,1979年同中國建交。

2. 二戰後的德國是如何快速恢復經濟的


3. 導致20世紀50年代歐洲資本主義各國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是。。。

D 1.3.4
1 第二世界大戰後,美國給予的大量經濟援助——歐洲是美國戰略重點,扶持歐洲是美蘇爭霸的重要手段。
2 美蘇爭霸的政治影響——美蘇不爭霸,美國會拿錢為自己建立一道防火牆?援助歐洲本身就是與蘇聯爭奪歐洲影響的重要手段。因為美蘇爭霸,所以美國援助——援助的目的就是爭霸,爭霸就必須拿錢援助,有錢援助就經濟恢復增長。【但是這道題的卑鄙在於增加了後面的字:政治影響,很明顯,經濟發展是經濟影響而不是政治影響,如果第二個答案是美蘇爭霸,那麼這個選項是正確選項】
3 採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4 歐共體的正式建立
歐洲統一思潮存在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入高潮。1951年,歐洲一體化先驅讓·莫內和法國外長舒曼首先提出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即舒曼計劃),旨在約束德國。1951年 4月18日,法、意、聯邦德國、荷、比、盧6國簽訂了為期50年的《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1955年6月1日,參加歐洲煤鋼共同體的6國外長在義大利墨西拿舉行會議,建議將煤鋼共同體的原則推廣到其他經濟領域,並建立共同市場。1957年3月25日,6國外長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兩個條約,即《羅馬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

4. 冷戰期間,美國對歐洲的經濟措施

美國對歐洲實行經濟軍事援助,實施馬歇爾計劃-出發點是使西歐恢復經濟 富強 讓東方自然傾慕 自然轉向---這個是冷戰中美國一直保持絕對優勢的戰線!看後面東德和西德合並列就是這種政策打的基礎!沒有人能拒絕那種富饒的生活
蘇聯應付這種進攻 也立刻推出了相同的 「莫洛托夫計劃」想改善東歐國家生活 只是自身實力有限 所以沒有什麼成果 !所以東歐一直比西歐差……後面只能用強硬手段封鎖這種……

5.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蘇關系的變化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美蘇冷

(1)歐洲冷戰:美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北約組織;蘇聯和東歐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互會、華約組織;德國的分裂。亞洲熱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2)不同意。理由:二戰後美蘇失去了戰時合作的基礎;美蘇兩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美蘇兩國的猜疑和不信任;美國積極推行霸權主義,積極反蘇、反共。
(3)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對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惡化;「蘇聯模式」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4)形成了以美蘇爭霸為主要特徵的兩極格局;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6. 美蘇爭霸對美蘇兩國經濟的影響

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的加劇,導致雙方軍備競賽的升級,為了奪取軍事優勢,美蘇都投入巨額資金進行國防建設,從而不可避免的影響經濟的正常發展。先說美國,二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擁有全世界75%的黃金儲備,1200萬裝備精良的陸軍,500個軍事基地,是當之無愧的經濟霸主、軍事霸主。隨著實力的急劇膨脹,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逐漸顯現出來。從40年代開始,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勢力的擴張,在全球四處出擊,這其中有軍事措施也有經濟措施。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極大的消耗了美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長期的對外擴張,引發了美國70年代的經濟危機,美元危機,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遭到日本和西歐的挑戰,資本主義陣營不復存在。80年代隨著里根的上台,美國經濟有所回升,但因軍費開支過高,又使美國從最大的債權國變為最大的債務國。再說蘇聯,蘇美爭霸對蘇聯經濟的影響則更大。為了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蘇聯長期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使得蘇聯的重工業發展的很好,而輕工業太薄弱,輕重工業的不協調,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從70年代開始,蘇聯的經濟模式就失去了吸引力,東歐國家紛紛改革。進入80年代,由於長期對外擴張,蘇聯的經濟發展陷入停頓狀態,整個社會如一潭死水,蘇聯在經濟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蘇聯領導人也宣稱蘇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最終因改革失敗,蘇聯被迫解體。

7. 二戰後美國對西歐採取的政策名稱是什麼

馬歇爾計劃既是經援計劃,也是措施,更是對西歐的「經濟復興政策」。或稱「歐洲復興政策」,你是不是在問「布雷頓森林體系」。還是「艾森豪威爾主義」,「杜魯門主義」?
貼點東西你參考吧,說不定是你記錯了。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為爭霸世界,美國把在全球推行霸權政策作為了對外政策的基本目標,其霸權政策隨處可見。
一、經濟霸權政策
1.1944年,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會議,把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從而取代了傳統的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確認了美元高於其他貨幣的特殊地位,使美國掌握了國際金融控制權。
2.1947年,聯合國貿易及就業會議簽署的《哈瓦那憲章》同意成立世貿組織,後來由於美國的反對未果。同年,美國與包括中國在內的23個國家進行談判,最終擬訂了「關貿總協定」,作為推行貿易自由化的臨時契約。美國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控制了更為廣闊的世界市場,掌握了國際貿易的控制權。
3.1947年,美國還實施了「馬歇爾計劃」。該計劃是對歐洲的經濟援助計劃,它的實施幫助了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帶來了政局的穩定,防止了革命的爆發,鞏固了西歐資本主義統治秩序,但也使西歐受援國家在經濟上對美國產生了很大的依賴性,受援國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這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它把西歐變成了對抗蘇聯的前沿陣地。
二、政治霸權政策
1.聯合國成立之初,美國一度控制和操縱聯合國,把聯合國作為其推行霸權主義和戰爭政策的工具。如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擴大侵朝戰爭,美國還阻撓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等。
2.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聲稱「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他要求國會對希臘、土耳其進行援助。這就是所謂的「杜魯門主義」。實際上這是美國以維護自身安全為幌子,公然把干涉別國內政作為既定方針,要在全世界擴張勢力的宣言。它的出台標志著「冷戰」的全面開始。
3.二戰後,美國的戰略重點仍然在歐洲,但對於廣大控制亞非拉地區,美國把它們作為 「中間地帶」力圖加以控制。如戰後美國在亞洲獨占日本,把它作為在遠東擴張勢力的橋頭堡。在中國,美國積極「扶蔣反共」,力圖建立一個親美政權,以獲得更多利益。「扶蔣反共」政策失敗後,又發動侵朝和侵越戰爭,企圖在新中國周圍建立起有利於美國的包圍圈。
三、軍事霸權政策
1.在實施「馬歇爾計劃」的同時,美國還策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遏制」蘇聯的軍事政治集團。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12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約組織,成為戰後初期美國「遏制」蘇聯,推行「冷戰」政策和爭奪世界霸權的工具。這是冷戰政策在軍事上的表現。
2.二戰結束後,美國對一些國家和地區實行軍事佔領(如以「盟軍」的名義軍事佔領日本),對外宣稱是為了懲辦法西斯,對缺乏民主、自由的國家或地區進行民主改造,實際上美國是為了保護自己在海外的利益,擴大在這些被佔領國家或地區的特權,為自己的霸權政策服務。
3.二戰結束初期,美國憑借其強大的實力和在二戰中的突出作用,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近五百個軍事基地。這些軍事基地表面上是美國維護世界和平的堡壘,實際上是其擴張勢力、稱霸世界的基地。後來的事實表明,正是這些軍事基地對一些地區的穩定帶來了威脅,方便了美國任意干涉別國內政,甚至發動戰爭。

8. 美蘇「冷戰」有什麼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美蘇爭霸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政治上: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標志著美、蘇冷戰開始。1949年,德國分裂。從此,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經濟上:1947年,美國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軍事上:北約與華約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標志兩極格局最終固定下來。消極影響:美蘇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得不到安寧。 積極影響:①兩大軍事集團彼此勢均力敵,都不敢輕易動武,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 大戰的爆發。②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長期對抗,使彼此在不同程度上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來源:中學政史地·初中

9. 美蘇冷戰時期歐洲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冷戰時期美蘇經濟關系的演進
回望遠去的冷戰,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冷戰合規律性地演繹著否定之否定之路:從冷戰到緩
和,又從緩和到新冷戰,如今又走向緩和,呈現出波浪式發展的基本態勢. 現於外的軍事、政治、意
識形態的尖銳沖突與藏於內的經濟關系發展的脈絡大致相同又時有背離。軍政冷戰和經濟冷戰之
間互為因果、互為目的手段。雖然冷戰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軍事力量的對抗,但 財富和實力始終
是相關的 」從長遠的、深層意義上看.冷戰演繹的主導者和勝利者不是軍政力量而是經濟力量。
本文擬以經濟冷戰為線索討論冷戰時期美蘇經濟關系演進的歷史,並揭示其內在的必然性.

、從冷戰到緩和
這一階段的時間范圍大致從戰後到60年代末.美蘇經濟關系的基本態勢是從由熱轉冷,再到
由冷轉熱.但前一轉變是明顯深刻的,而後一轉變是淺顯微弱的,故又稱為 有限緩和 。1945年。二
戰最後一縷硝煙尚未散去,美蘇戰時盟友關系即已開始解體,軍事、政治、經濟等各種關系由熱轉
冷.急劇降溫並直至冰點,在兩大陣營、兩個軍事集團對立的同時,兩個平行的市場體系也迅速建立
並展開對峙,形成了冷戰棵刻的經濟內涵。戰爭結束時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軍政強國和經濟強
國,但大有大的難處,美國在經濟上最為擔憂的是軍事訂單消失 軍隊復員會造成大規模失業並導
致經濟重新衰退,危及制度安全;擔憂蘇聯會利用歐洲經濟混亂進行經濟滲透。於是,對蘇經濟遏
制戰略應運而生,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馬歇爾計劃和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如同一把雙刃劍,鋒芒
直指蘇聯。1947年出台的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在經濟上的翻版,正如杜魯門形容的那樣,是
一個核桃兩半邊 。 其主要內容是扶植西歐經濟使其強大到足以抵抗蘇聯的攻勢,並在推動西歐
聯合(其直接結果是歐共體)的基礎上使之成為遏制蘇聯的集團力量。因而 從東西方之間的關系
這一角度看,馬歇爾計劃是走向冷戰的最後一步。 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發端於杜魯門政府時期,
其主要內容表現為全面禁止戰略物資、緊缺商品和與戰略物資有關的技術資料直接或間接地輸^
蘇東各國。從1948年3月美國決定對蘇東禁運戰略物資,到1949年《出口管製法》出台和 對共產
黨集團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 (簡稱 巴統 )建立,對蘇經濟遏制戰略基本形成.其現實目標是 使
蘇聯的勢力范圍限於它目前的地區. 蘇聯雖然在戰爭中遭受了巨大損失,但仍然是歐洲第一、世界
第二的軍政強國。面對戰後初期嚴竣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形勢和咄咄逼人的美國全球攻勢,蘇聯迅
速做出強烈的反應。在冷戰思維的偏激指導下,斯大林提出了。兩個平行市場 對峙的理論,並在國
際經濟問題上全面推行與西方對立的政策,堅決反對美國對蘇聯及其勢力范圍的任何經濟蠶食企
圖。1945年2月蘇聯最終拒絕批准 布雷頓森林協定 ,又進一步使經濟對抗從理論變成現實.為抵
抗馬歌爾計劃的影響,蘇聯通過實施莫洛托夫計劃,強化與東歐國家經濟聯系並限制其與西方經濟
往來,到1949年又正式發展成為蘇東經濟集團(經互會).這樣,作為美蘇兩個計劃直接經濟後果,
歐洲「出現了兩種對立的世界體系 和彼此隔絕並相互對峙的兩大經濟集團。美蘇原有的交流渠
道徹底中斷.50年代中後期起,冷戰首次出現了轉折,美蘇關系由冷轉熱,呈不斷緩和的趨勢,即使
是古巴導彈危機這樣的突發性尖銳對抗,也不能使之發生實質性逆轉.緩和的經濟背景是蘇美力
量對比開始了由劣勢到均勢的逐漸轉變。
美國經濟在50~60年代總體上仍呈增長態勢,但卻 正在迅速失去其1945年曾在世界財富、生
產和貿易中所佔有的相對比重. 1.m 60年代起美國經濟的某些重要領域出現明顯的危機徵兆。面
對蘇聯軍政實力膨脹的壓力,美國被迫採取戰略收縮,實行緩和。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就已經認識
到 緩和東西方經濟關系是美國國家利益所在 ,並在實際政策方面做了一些調整,如將經濟打擊重
心轉向中國,緩和對蘇東的貿易管制等。5O年代中期又通過擬定東西方交流方案,形成韌始的演變
政策以逐步取代激變政策。60年代,美國進一步考慮以經濟讓步來換取蘇聯政治讓步.肯尼迪時
期實施的 和平戰略 ,也將貿易作為推進緩和的一個重要手段.但這種經濟緩和仍然是受到嚴格
限制的,如1962年《出口管製法》修正案就將出口限制擴大為:凡屬對 軍事或經濟潛力發展有重要
意義的物資, 一律禁止向共產黨國家出口. 由於戰後恢復性生產、高投A所形成的初始沖力以及
宇航和核船等幾個與軍事潛力密切相關的高新技術部門的超常發展,蘇聯經濟出現了跳躍式發展,
其國民收入,1950年為美國的30‰ 到1960年為美國的58%,差距開始縮小。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
提出 三和路線 ,用兩個平行市場之間的和平競賽取代了斯大林時期的隔絕對峙,他認為: 現在我
們的國家在增長速度方面和產品的絕對增長量方面都超過了美國,我們以比美國快三轄的速度前
進,我們每年的產量比它多.因此,趕上美國現在容易多了. 兩大市場體系 長期共存、和平競賽
成為赫魯曉夫及其以後較長時期內蘇聯對外經濟關系的主導思想。既然可以平行共存,對外(資本
主義市場體系)的經濟關系可有可無,對內(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經濟關系必須加強控翻. 因此蘇
聯的緩和攻勢主要表現在政治姿態上,經濟關系的緩和是極其低調的.在6O年代後半期,蘇聯開始
出現主動尋求對美經濟緩和的跡象.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濟關系的轉變更具相對滯後
性.在整個60年代,美蘇經濟關系一直處於非常低的水平.以1969年為例,雙方貿易顴僅為1.6億
美元,為蘇聯與西方其它國家貿易額之最低(同期蘇聯與英國 西德、法國,義大利的貿易額分別為
7.O6億、7.4l億、4.7億.5.3l億).且貿易主要限於農產品,1963年美國向蘇聯出口的50萬噸小麥
就堪稱這一時期貿易之大宗了.
從緩和到新冷戰這一階段的時間范圍大致從6o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蘇經濟關系的基本態
勢是承接上一時期的緩和,繼續由冷轉熱.再由熱轉冷.但後一轉折在形式和內容上仍然是不明顯
的,與軍事、政治態勢的劇烈變動相比,呈現出不一致性和滯後性,當新猙戰的陰影再次籠罩世界
時,東西經濟的交流依然在冰封的河面下捅動. .
1969年美國越戰的失敗,標志著美蘇戰略力量對比均衡態勢的基本完成,同時也將經濟緩和推
進到具有一定實質性內容的時期.其背景是美蘇經濟實力對比繼續朝著有利於蘇聯的方向發展,
經濟差距進一步縮小.越戰失敗加快了美國經濟衰退的步伐,經濟霸權也開始動搖, 戰爭費用大
幅度猛增對美國經濟產生很壞的影響, lJI 並把自杜魯門最初在1941年宣布了遏制主義以來逐
漸形成的對冷戰外交政策的一致支持打得粉碎。 尼克松時期提出 國際新經濟政策 ,以退為進,
推行以發展美蘇經濟關系為主要內容的緩和方針,對蘇實行 誘導式經濟外交 .在此方針指導下,
1969年《出口管製法》,以高新技術轉讓限製取代全面戰略物資出口限制,放鬆了一般技術和商品的
出口,並利用 巴統 的 例外 條款擴大禁運物資和限運物資出口。但是,經濟緩和的目的是十分明
6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1拒
確的,美國官方公然宣稱: 我們的戰略是要利用貿易讓步作為政治工具,以便在蘇聯冒險時制約他
們,在他們採取合作態度時鼓勵他們, ???? 使共產黨國家的國內發展和對外政策沿著我們期望
的目標前進。 尼克橙也形象的說: 在我們的商品上不但要印上經濟價碼,而且要印上政治價碼. 啪
實際上,美國就曾在北越、限制戰略核武器、蘇聯國內政策等同題上以發展經濟關系為籌碼,迫使蘇
聯讓步。由此可見,美國的經濟緩和並非遏制的終結,而是遏制的新形式和繼續.
70年代是蘇聯軍政實力最為強大的年代,蘇美經濟實力差距大為縮短,l965年蘇聯國民收人
相當於美國的57%,1978年上升為67% 左右.鋼鐵、石油等近2O種工業產品產量甚至超過美國。
勃列日涅夫過高估計了蘇聯的經濟狀況,他認為: 最近25年裡,蘇聯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的
發展,達到了其成果可成為決定世界政治因素的高峰。 但蘇聯經濟存在嚴重的弊端,與同期美國
趨於表面的危機相比,蘇聯的經濟危機是隱性的,但也是更深刻的。勃列日涅夫秉承蘇共二十大的
外交路線,軍事上表現強硬,經濟上有求於美國。蘇共二十四大提出 六點和平綱領 ,宣布要把緩
和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著重改善同美國的關系。由於美蘇在經濟利益上互有所需,雙方經濟美系
有較大進展,1972年美蘇貿易協定簽署後,貿易額呈上升趨勢,從1972年的6.88億美元到1979年
44.77億美元,成為緩和的一大標志。這一時期舉行的幾次最高首腦會晤,簽訂的幾十個協定、協議,
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經濟內容,涉及經濟、科技,貿易、能源、醫葯、環境、公共衛生等眾多方面.如僅
在1972年7月就簽訂了關於美國向蘇聯提供貸款、用於蘇聯向美國購買價值7.5億美元糧食的協
定,此舉 使兩國貿易額陡增近一倍 ;關於蘇聯與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總額為3O億美元的科技合作
協定:關於雙方在能源、電子計算機、農業等六個研究領域合作的協定等等。在l972年lO月簽訂的
一項為期3年的全面貿易協定中,美國甚至允諾要國會批准給予蘇聯最惠國待遇,並約定在對方首
都互設貿易辦事處。雙方經濟關系獲得戰後以來的最大發展。
但是,經濟緩和並投有帶來軍政緩和。7O年代中後期,蘇聯利用美國戰略收縮之際,不斷擴大
在中東、非洲、中美的滲透,乃至出兵阿富汗,全球攻勢達到頂峰。美國以經濟援助為誘餌牽制蘇聯
內外政策的戰略方針宣告失敗。經濟利益上的對立迅速蓋過了微弱的一致·陛,緩和得以建立的基
礎開始崩潰,經濟對抗重又發展起來。
1977年卡特上台,以 全球秩序政治 取代了尼克橙主義,雖然美蘇經濟關系仍然沿著前期緩和
的軌道慣性向前,但已逐漸由熱轉冷。1979年以前,美國曾多次以蘇聯的武器控制問題、持不同政
見者問題、蘇聯武裝干涉安哥拉問題以及人權阿題等為由,用擱置貿易談判、限制出口等經濟手段
制裁蘇聯。
7O年代又是蘇聯盛極麗衰的年代。1978年蘇聯軍費開支已達到世界首位,高出美國20%,軍事
上的瘋狂增長與經濟上的停滯後退使其成為「泥足巨人 ,更加迫切地希望發展與美國的經濟關系。
勃列日涅夫打出 緩和物質化 的旗號,提出以軍事緩和與經濟合作來補充政治緩和,將發展美蘇經
濟關系作為政治合作的前提。提出 應該最迅速地和最充分地使兩國經濟合作的潛力變為現實 。
雖然這一時期美國對蘇制裁已經升級,但1977年10月到l978年9月,蘇聯仍從美國進口了1 480
萬噸穀物,l979年糧食貿易顴更是達23億美元之多.大大超過了l975年協定規定的每年600 800
萬噸的數額。而同年美國也從蘇聯進口了價值5.48億美元的黃金和2.54億美元的其它商品。然
而,現實的情況是美蘇戰略力量對比再次朝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美國已越來越傾向於運用制
裁方式來處理美蘇經濟關系了.隨著阿富汗事件的爆發,美國對蘇聯實施大規模經濟制裁,新冷戰
掀起了高潮。
二、從新冷戰到新緩和
這一階段的時間范圍大致從70年代末到l991年蘇聯解體.美蘇經濟關系的基本態勢呈現出
與冷戰前期相似的形式,即從由熱轉冷,到由冷轉熱。但是,國際經濟大環境和美蘇國內經濟狀況
第4期 牛笑風:拎戰時期美蘇經濟關系的演進 87
的重大變化,構成美蘇經濟關系新的背景,無論高壓遏制還是誘壓結合都不能阻止經濟交往的潮
流,發展經濟關系已成為解決其它一切問題的前提和關鍵。
1979年起美蘇經濟關系大幅降溫,此後直到80年代上半期,一直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
其根本原因在於美蘇力量對比的實質性變化,美國重新取得優勢,再次發動對蘇聯的全面攻勢.經
濟攻勢范圍之廣 經濟武器 力量之強前所未有。新科學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美國
經濟,雖然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經濟實力相對衰落,但國內經濟發展總體向好趨勢已經形
成。由於對蘇經濟緩和的結果和初衰大相徑庭,於是美國再次調整對蘇經濟戰略。1980年1月, 卡
特主義 出台,成為新經濟遏制戰略的信號,接著,里根政府又推出耗資上萬億美元的 星球大戰計
劃 .它是美國全球稱霸政治與強大的綜合國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軍事上和經濟上的雙重意義,
它在把軍備競賽引入太空的同時.也將對蘇經濟關系推向低谷。從長遠的角度看,它在經濟上對蘇
聯的戰略反製作用更大. 與戰後初期的經濟遏鉬戰略相比,這一時期美國對蘇經濟遏制達到新的
高峰,改變了7O年代以來的 誘導式經濟外交 的緩和方針,實行 高壓式經濟外交 ,將經濟打擊目
標重新對准蘇聯:把技術轉讓限製作為基本國策,建立起 類巴統管制 、 第三國合作體系 ,擴大限
制范圍;對蘇實行 無例外政策 ,採取多種鉬裁手段加劇其國內經濟困難。
蘇聯8O年代經濟衰退加速,經濟日趨困難。按美國中央情報局等西方機構估計.1981年蘇聯
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僅為1%.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份額從1970年的1 5.9% 降到1980年
的l】.6%.n D1l 」科學技術總體水平與美國差距持續擴大,8O年代中期在民用生產的新技術利用方
面落後美國近2O年.綜合國力不及美國一半。在現實的力量對比面前,蘇聯對美轉入戰略守勢.經
濟上更是採取低姿態,希望藉助美國援助來擺脫經濟困境.但這只是一廂情願.1979年底以後美
國對蘇聯實施大規模經濟制裁,包括單方面停止履行已經批準的一批 例外 出口協定:除1975年
協定規定外,不再支付蘇聯另外定購的1 700萬噸糧食;停止尖端技術和戰略物品許可證出口.凍結
價值1.55億美元的對蘇高級技術項目的出口申請;嚴格限鉬蘇聯在美國水域的捕魚權等等.雙方
經濟關系驟然降溫,貿易額由1979年的44.77億美元銳減至1980年的19.63億美元.此後,美國又
不斷擴大鉬裁范圍,如推遲雙方長期穀物協定談判;對蘇實行石油、天然氣禁運;要求一切在國外的
美國子公司包括使用美國專利生產的外國公司對蘇實行石油 天然氣 備禁運????直至下令抵鉬
莫斯科奧運會。強硬到極點。
冷戰時代的最後一次轉折出現在80年代中期.1985年11月里根和戈爾巴喬夫首次會晤,標志
新一輪緩和的開始.新緩和是美蘇兩國綜合國力長期爭斗的結果,也是當代和平和發展兩大潮流
推動的結果.80年代以來,國際角逐的主戰場已從軍事領域轉移到經濟頓域,處理國與國之鴯關系
的方式和手段不再是以軍事、政治、意識形態的對抗為主,而是以發展經濟、文化等交流合作為主.
美國在這個時期再次擁有優勢。在信息革命的大力推動下,美國經濟逐漸積累起實質性變化
的基礎,率先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但困難與問題也很多,尤其是此前的經濟遏制戰略未見大的成
效,反而使財政、貿易赤字和債務不斷增加,國際經濟地位嚴重削弱. 但它的問題遠不如其對手蘇
聯嚴重,是相對衰落中占據『第一 的問題. _】【5 里根政府全面總結了以往對蘇經濟戰略,認為僵硬
對抗、高壓遏制和盲目發展對蘇經濟關系以換取其克鉬退讓都是不可取的。於是一種貌似折衷的
。誘壓結合 的經濟外交方針取而代之. 誘壓結合 的主要內容是:利用發展經濟關系為誘餌,同時
附加政治、軍事、文化、意識形態等各種條件,迫使蘇聯全面退卻,最終使其政治、經濟體制和意識形
態全面倒向西方.1989年5月,布希政府推出 超越遏制戰略 ,對戰後四十餘年的對蘇政策作了顯
著調整,公開提出美國現在的目標遠不僅僅是限制蘇聯的擴張.而是使 蘇聯重新成為國際社會的
一員 . 由此可見, 超越遏制戰略 並不是超越了經濟遏制,而是實際遏制、徹底遏制、最終遏制,直
至實現和平演變. 因此無論是里根第二任期還是布希時期,美國的援蘇計劃多為 口惠而實不至 ,
並常附帶諸如削減軍備.建立資本主義市場體系、推進政治的西方民主化、改變對持不同政見者的
88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1燕
政策以及民族政策等等條件,幾乎包括蘇聯對內對外政策的所有方面.對此美國國務卿貝克直盲
不諱: 直到有跡象表明蘇聯已經進行了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改革之後,華盛頓才會不再阻止對蘇
聯的經濟援助 .
而戈爾巴喬夫時期的蘇聯,經濟衰退到崩潰的邊緣.國民收人持續負增長,1990年達到3%.而
同期通貨膨脹率卻高達86%。據西方材料,1990年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已降到只及美國的1,3~
l,4。」 」」 嚴峻的形勢迫使蘇聯將主要注意力轉向國內經濟,並前所未有地把希望寄託在美國等西
方國家的經濟援助上.作為新的外交戰略的理論依據.戈爾巴喬夫提出對外關系 新思維 ,完成了
蘇聯外交史上第三次重大改變,結束了赫魯曉夫以來的 爭霹外交 ,開始進人一個新的同時也是最
後一個時期。 新思維 外交戰略的首要任務是為國內經濟建設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以壘面收縮、
放棄對抗換取美國的經濟援助.新緩和時期。美蘇經濟關系有了實質性進展。在1989年老布希和
戈爾巴喬夫會晤中破天荒地討論了蘇聯的經濟困難,美國表示願意提供經濟援助,並同意給予蘇聯
最惠國待遇.支持蘇以觀察員身份參加關貿總協定.並調整了對蘇貿易政策:延長經濟、工業和技術
合作協定;舉行副部長級貿易會談;重組美蘇商業委員會:提供各種貸款和緊急援助等等.雙方從
緩和對話進而建立起某種台作和 夥伴關系 。貿易顴也有較大回升。到1989年底增至55億美元.
然而,伴隨經濟關系的不斷緩和。一邊是美國的壘方位步步緊逼,一邊是蘇聯的節節退讓。美援並未
挽救蘇聯經濟的崩潰,反而戒了一劑鴉片,在蘇聯的制度演變和國家解體過程中起了致命的作用。
1991年底,'蘇聯解體了,冷戰結束了,經濟冷戰也隨之結束了.由於一個對手的突然退出.冷戰
的結束比它的開始更為突兀。然而正如湯因比所言: 敵對狀態的結束遠不是故事的終結 .它留給
人們的思索和啟迪是遠比過程更為重要的東西。

10. 二戰後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西歐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經濟體制的轉變(實行經濟非軍事化,集中了財力和物力人力特別是德國)
2、美國對西歐的"經濟援助"(著名的有"馬歇爾計劃")
3、戰後戰勝國較大程度保留了戰敗國的工業基礎
4、國內政府的正確宏觀調控與管理,選擇符合國情與市場規律的道路運轉(消滅掉戰前束縛經濟的落後因素)
5、特別注重科技與教育的發展
6、這些地區人口素質本來就比較高,有他們的辛勤勞動。
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1、美國的大力支持和駐軍保護,沒有賠償戰爭賠款和無須建立國防,節約資金,實行有力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
2、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3、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
4、日本長期實行低消費、高積累的政策
共同原因:
1、歷史原因:通過長期的殖民統治和資本掠奪,擁有一定的發展資本和財富

2、國際環境:國際環境相對平穩,短期沒有世界大戰爆發的風險,並且美蘇爭霸為西歐和日本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和機遇

3、外力因素: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投入巨額資金扶持西歐和日本經濟,使西歐、日本工業很快得到恢復

4、產業結構調整:西歐、日本先後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本發展,最大力度地集約型發展。

5、重視科技:無論是西歐還是日本,一直重視發展科技,在大力開發尖端科技的同時,日本特別重視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6、發展教育:努力發展國民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發展經濟。
7、資源基礎:戰後,世界資源、能源的新發現和大量開采及其在世界市場上的廉價供應,提供了相對充足而廉價的資源能源供應。
8、國際經濟組織作用的加強:這些組織在排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推進國際貿易自由化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借鑒:
1、利用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第一發展經濟
2、發展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基礎
3、重視和發展科技 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基礎
4、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 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少走彎路
5、積極參與世界競爭 通過競爭,打造中國的國際企業和國際品牌
6、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通過內部結構優化,增強企業競爭力

閱讀全文

與美蘇爭霸如何推動西歐經濟的恢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1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61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6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6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2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2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8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5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30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6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