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綠色經濟
開始綠色革命主要針對的是綠色植物植的改進,隨後這場革命演變成一場全球的「綠色運動」,不僅涉及到資源與環境問題,還滲透到社會各方面。
綠色經濟的「綠色」,不是人們感知意義上的顏色,而是一種象徵性用語。一般而言,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並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綠色經濟」既是指具體的一個微觀單位經濟,又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甚至是全球范圍的經濟。
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於: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於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綠色經濟一方面通過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人們在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過程中不損害環境與人的健康,使高科技的綠色產品極大地佔有市場,成為經濟生活中的主導部分。另一方面,它又要在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范圍內,按照屬於人類的生活或生存方式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當前,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正積極進行一場以發展綠色經濟為核心的「經濟革命」,美國猶他州的生物技術谷、日本的築波生物產業區、德國的慕尼黑生物產業區、英國的劍橋生物產業區是綠色經濟群落發展的典型代表。
在經濟學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分配、綠色技術此起彼伏,使綠色經濟成為經濟學界研究和討論的熱點命題。但直到目前對綠色經濟的內涵、外延以及特徵等方面都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相關理論正處於不斷探索和完善之中。
B. 什麼是綠色經濟
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並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Jacobs與Postel等人在1990年代所提出的綠色經濟學中倡議在傳統經濟學三種生產基本要素:勞動、土地及人造資本之外,必須再加入一項社會組織資本(social and organization capital, SOC)。並將其它三項成本的定義略作修正:1.人類資本(human capital):強調「人力」的健康、智識、技藝及動機(motivation)。2.將土地成本擴充成為生態資本(ecological capital),或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3.人造資本(man-made capital)保持不變,或稱製造資本(manufactured capital)。綠色經濟特別提出的社會組織資本(SOC),指的是地方小區,商業團體、工會乃至國家的法律、政治組織,到國際的環保條約(如海洋法、蒙特婁公約)等。他們認為,這些社會組織不止是單純的個人的總合而已。無論那一種層級的組織,會衍生出其個別的習慣、規范、情操、傳統、程序、記憶與文化,從而培養出相異的效率、活力、動機及創造力,投身於人類福祉的創造。
綠色經濟指能夠遵循「開發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動力、協調一致、宏觀有控」等五項准則,並且得以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綠色經濟」既是指具體的一個微觀單位經濟,又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甚至是全球范圍的經濟。
以林業來說,綠色經濟的關鍵是加速林業發展。林業是綠色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生態系統中的主體、維護生態平衡的核心。過去林業是以生產木材為主,現在必須轉變為以生態建設為主。加快林業發展,不是一搬意義上的發展,而是大發展、快發展、跨越式發展和全面發展,進而促進以山清水秀、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為標志的綠色經濟。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於: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於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綠色經濟模式與傳統經濟模式的區別
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於: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於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C. 何為「綠色經濟」
就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以犧牲環境和影響社會和諧來發展經濟
綠色經濟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發展目標,以生態農業、循環工業和持續服務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綠色經濟一種全新的三位一體思想理論和發展體系
D. 綠色經濟的內涵有哪些
綠色經濟是一種種實踐性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新的經展模式。
它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著力實現從「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發展向「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發展轉變。
追求在發展中實現多贏,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4)綠色經濟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綠色經濟的模式特點
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於: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於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發展綠色經濟的對策
1、樹立生態觀念,提升生態意識。政府部門和各界環保組織要多開展各類環保活動,宣傳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2、健全監督機制,優化考核體系。政府健全相關監督機制,優化各項考核體系,升級相關設施設備,通過定期檢查和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對生態環境進行全方位的監督。同時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嚴格的考核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考核標准中。
3、完善制度法規,健全法律體系。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要求和現實情況,構建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法律體系,實行最嚴格的保護、賠償、責任追究等制度,用法規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一旦出現違法違規行為,必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發展綠色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改造升級。另一方面要優化能源結構,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費,更多的採用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生物能源等清潔能源。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E. 怎樣理解綠色經濟概念
編者按 我國政府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並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具體部署。本文作者對綠色經濟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並提出了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本版將於近期陸續刊登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觀點文章,以饗讀者。 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環境惡化和氣候變化等多重危機的重要對策,這一點已經獲得了世界各國的認同。我國政府也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並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具體部署。目前,人們對於發展綠色經濟已經發表了大量的論述,這對於我們建立對綠色經濟的認識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為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下一步需要做更加深入的工作,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對綠色經濟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建立一個比較清晰的綠色經濟概念體系;二是從主要闡述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意義,轉換到提出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安排。這些工作是由表及裡、去粗取精的過程,有利於把綠色經濟變成現實的成果。 明晰綠色經濟概念 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綠色經濟具有兩項外延:一是對原有經濟系統進行「綠化」或生態化改造;二是發展對環境影響小或有利於改善環境的產業。 綠色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它包含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等這些具體的經濟運行方式,我國過去出台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 綠色經濟的兩種含義 現在,人們在大量使用綠色經濟這個概念,並把它看做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如果不作特別解釋,這樣理解有時會使人感到不易把握。如果綠色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那麼相對應的原來老的經濟形態是指什麼(是黑色經濟或褐色經濟嗎)?綠色經濟究竟是指在原來老經濟形態之外新出現的經濟活動,還是指原來老經濟形態換成了一種新的面貌?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實際上,人們在使用綠色經濟概念時,都是按各自的理解去使用的,也就是說人們雖然都在使用同一個詞,內心裡卻在指向不同的內容。如果這些問題不澄清,就無法把握綠色經濟的外延,也就無法制定針對性政策。 直截了當地看,綠色是環保的代名詞,經濟是指人類進行的盈利活動,那麼綠色經濟就是與環保有關的人類盈利活動。從這個性質上引申,我們可以看到綠色經濟具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含義是指經濟要環保,即要求經濟活動不損害環境或有利於保護環境。在這里,綠色是對經濟活動的外在限定,它要求經濟活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或不付出過大的環境代價。在這個意義上,綠色經濟並非單指某些產業活動,而是對整個經濟體系的要求,它實際上是指要把原有經濟體系的面貌由非環保型轉到環保型,因此,此時綠色經濟又可稱為環保型經濟或環境友好型經濟。舉例說,鋼鐵、化工、建材、造紙等產業,在粗放型發展方式下是高排放的因而是非綠色經濟的,而在清潔技術、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的生產方式下,就是環保型的,就屬於綠色經濟。應該注意,這時候綠色經濟強調的重點是環保,即為了環保的目的,哪怕放棄一部分經濟效益也是必要的,以保證經濟是綠色的。 第二種含義是指從環保要經濟,即從環境保護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美國耶魯大學丹尼爾·埃斯蒂教授和安德魯·溫斯頓教授在《從綠到金——聰明企業如何利用環保戰略構建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為什麼通用電氣、索尼、豐田、沃爾瑪這些世界最大、最強硬、最追逐利潤的企業現在都在談環境保護?(因為)聰明的企業會通過對環保挑戰的戰略管理取得競爭優勢」。他們認為:「以全新視角觀察事物,會帶來實際收益。過去40年間,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了靈活管理綠色浪潮帶來的壓力所能獲得的潛在效益。未來的企業將既創造業務利潤,又創造一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我們可以把這個意義上的綠色經濟稱為「從綠掘金」,也就是說,環境保護可以成為經濟利潤的一個來源,成為一個經濟增長點。舉例說,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開發、綠色食品研發等,都可以帶來新的利潤,使這一部分活動改變環保只賠錢不賺錢的形象。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綠色經濟強調的重點是經濟,即通過政策調節和定向開發使環境保護也有利可圖。 以上兩種含義分別強調了綠色和經濟兩個方面,他們的共同要求是追求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二者合起來,可以形成一個綠色經濟的定義: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 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 按照綠色經濟是能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的定義,可以看到,綠色經濟的外延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對原有經濟系統進行綠化或生態化改造。它包括開發新的生產工藝、減少或替代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高效和循環利用原材料、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對污染物進行凈化治理等。這些活動都能減輕對環境的壓力,並通過節約資源而獲得經濟效益,對傳統產業都是適用的。實際上,現代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所以盡管產業是傳統產業,但屬性上已屬於綠色經濟。我國政府部署的「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就屬於這個范圍。 二是發展對環境影響小或有利於改善環境的產業。它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有機食品、可再生能源、服務業、高新科技、植樹造林等,稱為綠色產業,其特點就是天生對環境友好,不必投入過多資源進行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這些產業並不都是新興產業,有些是屬於傳統產業的,而且有些產業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例如我國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中有些做法充分運用了資源循環利用的原理,充滿了生態文明的智慧。目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倡導的綠色投資主要是要求各國把資金投入到這些既能增加就業、拉動消費又減少排放的經濟活動中去,包括清潔技術、可再生能源、生態系統或環境基礎設施、基於生物多樣性的商業(如有機農業)、廢物及化學品管理、綠色城市、綠色建築和綠色交通等,可以看到與上述綠色產業也是基本一致的。我國政府部署的「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屬於這個范圍。 明確了綠色經濟的外延,就找到了政策的著力點。為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我們需要在兩個方向上制定政策:一是促進經濟體系綠色化的政策;二是鼓勵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 建立綠色經濟概念體系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等都是當前被廣泛使用的概念,釐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的層面和語境下使用,避免概念之間互相干擾而擾亂認識。 綠色經濟的適用性 根據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一個關於綠色經濟的圖示: 從中看到,第Ⅰ象限是綠色經濟的境界,是最理想的狀況;第Ⅱ象限是有經濟無環保的狀況,這是經濟發展早期階段容易出現的情況;第Ⅲ象限是既無發展也無環保的情況,反映了有些地方破壞了環境結果經濟也無法發展的「雙輸」局面;第Ⅳ象限是限制開發、保存原始環境的特殊情況。 在以上圖景中,第Ⅰ象限(綠色經濟)是最值得追求的境界,但不等於說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境界。第Ⅱ象限(先污染後治理)雖不如人意,但在付出一定環境代價的同時獲得經濟發展,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人們往往要在經歷了這個階段後才能到達綠色經濟的境界。第Ⅳ象限(限制開發保存原始環境)對於特殊的生態系統是完全必要的(例如自然保護區),在這里環境是唯一的,並不必強調綠色經濟的意義。所以發展綠色經濟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去理解,發展綠色經濟也是有前提的,有時候即使不是綠色經濟也要去發展,而有時候即使是綠色經濟也不能發展。不應不分條件地總是把綠色經濟置於很高的位置,它畢竟是一種經濟活動,為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經濟利益。 與其他相關經濟概念的關系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等都是當前被廣泛使用的概念,釐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的層面和語境下使用,避免概念之間互相干擾而擾亂認識。 中科院原副院長孫鴻烈院士對這些概念做了一個結構性定位:綠色經濟是最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生態經濟,其中循環經濟主要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低碳經濟主要是針對能源結構和溫室氣體減排而言的,生態經濟主要是指向生態系統(例如草原、森林、海洋、濕地等)的恢復、利用和發展的(例如發展生態農業等)。 這種劃分有其合理性,大致上使每個概念各歸其位,清晰有序。但其中對生態經濟的理解可能偏窄。筆者理解生態經濟中的生態並非生態系統中的那個生態,而是指環境或綠色,就像生態文明中的生態是泛指自然(環境)一樣,所以生態經濟應該等同於綠色經濟,而不是從屬於綠色經濟。這樣,綠色經濟與生態經濟是同一的,綠色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它包含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那麼,孫鴻烈院士所提到的針對生態系統的恢復、利用和發展的那類經濟活動,如果不用生態經濟來概稱的話,用什麼來指代比較好呢?這里建議用生物經濟來概稱。這樣,上述幾個概念就形成了以下關系: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分清了這些概念的層次,也可體現各概念適合使用的特殊場合。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等這些具體的經濟運行方式,從而說明我國過去出台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並非因為現在提出了綠色經濟的概念而不再適用。 綠色經濟發展環境政策 環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經濟更綠化,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環保更賺錢,這兩者相互配合,可相得益彰,獲得共贏。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是針對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從促進傳統經濟綠化和鼓勵綠色產業成長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這些政策包括規劃、環評、監管、減排和考核等。 由於綠色經濟具有綠色和經濟的雙重特性,所以,積極促進綠色經濟發展需要從環保和經濟兩個方面制定政策。一般來說,環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經濟更綠化,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環保更賺錢,這兩者相互配合,可相得益彰,獲得共贏。 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也是針對上述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從促進傳統經濟綠化和鼓勵綠色產業成長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這些政策並非完全是新生的,而是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已經使用的一些手段,例如規劃、環評、監管、減排、考核等。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高環境准入門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要根據環境容量、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把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主體功能區,制定不同的區域發展政策。根據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並以此為基礎制定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在一些特殊的地區,要實行環境優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的要求,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經濟政策、建設項目等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容量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超過總量控制計劃的地區,嚴格限制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的新建和擴建。 第二,加強環境保護管理和執法。依法關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對排放污染造成重大損失的企業和個人依法追究責任。圍繞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城市環境保護、農村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和推動解決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等重點任務,嚴格執法。 第三,強化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實行環境保護問責制。把環境保護前置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階段,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強化環境保護的把關和引導作用。從環境保護方面提出對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建議。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決策,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論證,必要時實行環保「一票否決」。把環境保護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主要標准和重要手段。改革幹部考核和任用制度,使那些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開展環境保護方面成績突出的幹部得到重用。 第四,把環保要求納入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全過程。廣泛推行清潔生產,鼓勵節能降耗,防範和應對污染事故,構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現代生產體系。實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流通方式,積極治理鐵路、水運等運輸污染,保障危險化學品運輸和儲存安全,限制高污染產品貿易,完善資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清潔、安全的現代物流體系。大力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綠色采購和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推行垃圾分類和消費品回收,建立綠色、節約的消費體系。 第五,制定和實施環境經濟政策,創設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出台綠色信貸、污染責任保險、綠色投資等環境經濟政策,把產品消費後的處置責任前移到生產者,從而激勵生產者按照環境友好的理念進行產品設計,優化生產過程。通過制定引導性的財政和價格政策,引導企業走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之路。通過調整水、電、煤等資源價格促進企業採取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工藝。完善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省(市)、生態示範區、環境友好型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使那些在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融合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的地區獲得榮譽和實惠。 從總體上說,綠色經濟屬於經濟范疇,所以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應主要從經濟領域來制定,其中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最為重要。 (作者為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F. 什麼是綠色經濟
綠色經濟是一門新興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經濟。其基本使命是變革傳統經濟。與此相適應,綠色經濟的發展模式也不斷涌現,它們更為密切地關注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代際之間的機會均等,要求改革和完善傳統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力求從不同角度和方面反應環境、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關系。同時,這個階段也是綠色經濟作為一個可持續性、全新的發展目標和模式,逐步被日趨化的國際社會所認同和接受的時期。這種認同和接受的核心思想是,不能犧牲環境求發展,要使經濟發展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相和諧。
綠色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新經濟發展體系,將率先形成一種引起現代經濟巨大變革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創新力量。
綠色經濟是以生態經濟為基礎,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為內涵,知識經濟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形態和形象體現,是環境保護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物質基礎。發展綠色經濟將引起 21世紀現代經濟發展的全方位的深刻變革,她是經濟再造的偉大革命,這既是一場經濟革命,更是一場生態革命,必將形成生態化的生產關系與經濟體制及其經濟政策適應科學技術生態化、生產力生態化、國民經濟體系生態化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綠色經濟的發展,不僅可揭示 21世紀現代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給中國可持續發展經濟道路予以充分佐證,可以發展、充實、完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主要形態、行動法則、運行機制及其政策途徑,這一切必將深化人們對21世紀現代經濟規律性的認識,從而為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出應有的貢獻!促使21世紀的中國成為一個綠色經濟強國!同時促使21世紀成為人類的綠色世紀!
希望採納
G. 綠色經濟的產生過程
「綠色經濟」一詞源自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於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圖》一書。環境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發展必須是自然環境和人類自身可以承受的,不會因盲目追求生產增長而造成社會分裂和生態危機,不會因為自然資源耗竭而使經濟無法持續發展,主張從社會及其生態條件出發,建立一種「可承受的經濟」。在綠色經濟模式下,環保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等眾多有益於環境的技術被轉化為生產力,通過有益於環境或與環境無對抗的經濟行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綠色經濟的本質是以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能源以及有益於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平衡式經濟。發展綠色經濟,是對工業革命以來幾個世紀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否定,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應當順勢以生態化、知識化和可持續化為目標,改造現存的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嚴重的非持續性的黑色經濟,建立和完善生態化的經濟發展體制,推動科學技術生態化、生產力生態化、國民經濟體系生態化,使21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成為一個綠色經濟強國。
H. 綠色經濟是什麼意思,有哪些是綠色經濟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並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
Jacobs與Postel等人在1990年代所提出的綠色經濟學中倡議在傳統經濟學三種生產基本要素:勞動、土地及人造資本之外,必須再加入一項社會組織資本(social and organization capital, SOC)。並將其它三項成本的定義略作修正:1.人類資本(human capital):強調「人力」的健康、智識、技藝及動機(motivation)。2.將土地成本擴充成為生態資本(ecological capital),或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3.人造資本(man-made capital)保持不變,或稱製造資本(manufactured capital)。綠色經濟特別提出的社會組織資本(SOC),指的是地方小區,商業團體、工會乃至國家的法律、政治組織,到國際的環保條約(如海洋法、蒙特婁公約)等。他們認為,這些社會組織不止是單純的個人的總合而已。無論那一種層級的組織,會衍生出其個別的習慣、規范、情操、傳統、程序、記憶與文化,從而培養出相異的效率、活力、動機及創造力,投身於人類福祉的創造。
綠色經濟指能夠遵循「開發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動力、協調一致、宏觀有控」等五項准則,並且得以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綠色經濟」既是指具體的一個微觀單位經濟,又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甚至是全球范圍的經濟。
以林業來說,綠色經濟的關鍵是加速林業發展。林業是綠色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生態系統中的主體、維護生態平衡的核心。過去林業是以生產木材為主,現在必須轉變為以生態建設為主。加快林業發展,不是一搬意義上的發展,而是大發展、快發展、跨越式發展和全面發展,進而促進以山清水秀、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為標志的綠色經濟。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於: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於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綠色經濟模式與傳統經濟模式的區別
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於: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於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I. 綠色經濟的內容提要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綠色經濟是二十一世紀最具有活力和發展前景的經濟形式之一。發展綠色經濟就是要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J. 中國如何發展綠色經濟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我們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是遠遠超過氣侯變化所產生的,這個劇變除了經濟之外環境也很大,我們的環境不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還有生產和生活的方式也是在發生變化。我們自己都親身體驗,生活條件好了,生產提高了,但是我們的生產還是處於價值鏈的相對低端。 第三個問題,瓶頸,現在誰為巨大的透支買單?國際是爭論不休的,到底誰付錢?中國也提出一個,今後減少40%的能源強度,各個地方各個部門都要制訂規劃,將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來有可能是瞄準三個目標實施。第一地方政府第二行業,第三有可能落在企業身上。現在要明確一下今後減排行動誰買單?是政府出資還是企業出資?這個利益格局沒有確定之前,可能誰都在觀望。所以我覺得在「十二五」規劃中這個問題已經開始納入,共同都有責任。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也要參與。我希望你們及早的瞄準綠色發展有關的動向,早下手提前准備會佔領優勢。 第四個問題綠色經濟的技術支撐。我們現在談到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很多了,這些經濟混在一起內容有些交叉,通過梳理到底怎麼看待?我覺得總體來說瞄準可持續發展,我們提出綠色經濟這么一個基本的理念,它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在綠色經濟下有三個基本的技術支撐,一個是循環技術,第二是低碳技術,第三是生態技術。這三大技術支撐 綠色發展綠色經濟,這是我們通過很多研究之後,最後一個歸納。 所以在綠色發展過程中沒有技術的支撐是不行的,所以技術快速發展。那麼就提出五個問題,既然需要技術,我們技術儲備好了嗎?我的回答是我們還沒有做好前期准備。中國習慣於做規劃,有很多的規劃。「十一五」節能減排,有方向和目標,但是怎樣實現?技術路徑沒有明確下來。我們推發達國家他們做能源規劃,他們做了。但是他們的優點也要借鑒和學習,美國有一個新能源計劃,剛剛出台不久。這個新能源計劃後面有一個詳細的技術清單,有哪些技術需要發展?需要推廣,對企業對社會都是一個很好的指導。瞄準這些前瞻性的技術發展。 在日本有一個簡單目標,後面又提出來有21項技術清單。技術清單是指導它今後的發展,可是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拿到我們的技術清單,技術預測工作技術政策的工作我們沒有做好。現在的很多企業可能沒有這個願望做,但是你怎麼得到這些技術?這些成本怎麼樣?現在不清楚。所以咱們綠色經濟協會召開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提出問題提前做准備,對地方發展有利對企業發展也有利。 第六個問題,既然談到技術清單,後面有個技術標准,技術標准非常重要,行業要有技術清單而且有技術標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的技術標准還沒有制訂出來,還有一個技術規則。最近一段時間從去年我們請清華大學,根據八大行業整理的詳細的技術清單。各個行業針對不同的問題採取了什麼技術,不同的技術它的先進性和落後性怎樣?有些技術應該淘汰有些技術應該推廣應該加強。這個清單做完之後我們看到耳目一新,使我們有一個基本的參照系。拿這個再對照一下我們的國家發展的大項發現一些問題,有一些新上來的技術已經落後了,但是我們過去並不知道。有些保留下來的大企業沒有技術優勢,有些在中小企業中並不全是落後技術。所以我們就是說一個問題,技術標准。 國際有標准,中國也要有標准。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它既有國內的基礎也有國際的交往,我覺得國際經濟協會在這個方面也可以作出自己的貢獻。 第二點技術經濟可行,而系統不可行。比如新能源,新能源有些成本並不太高,但是它進不了國家電網,國家電網具有一些壟斷。它可能更注重大規模的以煤發電的這些,它又有關系網。所以假如系統沒有運作好,即便技術可行也會影響推廣。 再有技術轉移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技術進入產業這個中間環節真正沒有建立起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還有技術和經濟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磨合,特別需要建立一種機制,這種機制是第三方的評估和認證。還有動員社會力量進行技術評估的體系,這個遲早要建立起來。 技術推廣要通過市場機制,那麼要有市場機制。技術市場中國已經建立了,到了98年政府改革的時候,認為技術就是市場行為,政府就不管了。有些做的還很好,有些做的不好的,假冒偽劣的比比皆是技術市場是一種無序的狀態。中國現在這個體系沒有建立起來,中國沒有技術評估師也沒有技術評估的第三方的機構,中國沒有,中國2.2萬家的技術誰做?基本是發達國家的技術評估機構在中國做,因為它有國際資質。中國人的技術在中國出售,要由美國人來評測,我們自己沒有。 這樣出現的一個結果,很多中國企業對於技術市場不太了解。但是發達國家對於中國技術市場很關注,發達國家或者中國的企業,在中國購買技術的企業增加的非常之快。再用一句白話來講,發達國家在中國用廉價購買技術的增長趨勢,是越來越高。這是一個 基本情況,我在這兒呼籲,中國能夠真正使綠色技術與市場能夠很快接軌。 最後一個小結,我們的技術發展是技術加政策還有商業模式。 綠色技術是循環加低碳加生態。 最後是發展綠色經濟過程軟實力薄弱可能我們最大的短版。最後我提幾點建議: 根據國際的談判形式,根據中國所處的瓶頸提幾點建議。 第一點我們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這是我們提倡的基本理念。 第二個真正發展綠色經濟,要在科技創新下下工夫,要真正解決技術本身的問題,解決技術政策的問題,同時也要技術進入市場的問題。 第三技術的產業政策通過技術的發展,通過政策的導向,最後落腳點在企業上,企業也是主體。中國的綠色發展必須魂要附體,一方面發展傳統產業一方面發展新興產業。從國家層面上,西方可能制訂新的規定,發展新的碳經濟,他們要做什麼要清楚。我們通過中國的努力通過中國的實踐,積極參與到國際制訂之中去,我們參與到碳市場碳金融,以及新的制訂當中去。我也特別以綠色經濟為橋梁,能夠介紹更多的國外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前期工作和他們已經進行的工作,實際上這些工作已經有些開展。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科技要進行支撐。為了解決綠色經濟問題,科技體系自身也要進行大的改革。要能夠使科學本身有影響,就是有支撐。 在整個綠色發展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一點,中國不能閉門自守。要注意發達國家他們的策劃和想法,同時也要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中國有信心在不遠的將來綠色經濟發展的目標。最後總結一下,氣侯變化問題可能要引發世界范圍內碳排放有關的貿易。解決能源問題,解決技術問題不能夠完全解決發展問題,同時要注重解決中國的軟實力問題。我們最後要走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