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宏觀經濟學包括哪些內容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釋義
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Ⅱ 宏觀經濟學中用什麼來衡量價格水平
一般用價格指數來衡量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價格穩定不是指每種商品價格的固定不變,也不是指價格總水平的固定不變,而是指價格指數的相對穩定。價格指數又分為消費物價指數(CPI),批發物價指數(PPI)和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指數(GNPdeflator)三種。物價穩定並不是通貨膨脹率為零,而是允許保持一個低而穩定的通貨膨脹率,所謂低,就是通貨膨脹率在1—3%之間,所謂穩定,就是指在相當時期內能使通貨膨脹率維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這種通貨膨脹率能為社會所接受,對經濟也不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具體分為靜態平衡與動態平衡、自主平衡與被動平衡。靜態平衡,是指一國在一年的年末,國際收支不存在順差也不存在逆差;動態平衡,不強調一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而是以經濟實際運行可能實現的計劃期為平衡周期,保持計劃期內的國際收支均衡。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於商業動機,為追求利潤或其他利益而獨立發生的交易實現的收支平衡;被動平衡,是指通過補償性交易即一國貨幣當局為彌補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採取調節性交易而達到的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要求做到匯率穩定,外匯儲備有所增加,進出口平衡。國際收支平衡不是消極地使一國在國際收支帳戶上經常收支和資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極地防止匯率變動、外匯儲備變動,而是使一國外匯儲備有所增加。適度增加外匯儲備看作是改善國際收支的基本標志。同時由於一國國際收支狀況不僅反映了這個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情況,還反映出該國經濟的穩定程度。
以上四大目標相互之間既存在互補關系,也有交替關系。互補關系是指一個目標的實現對另一個的實現有促進作用。如為了實現充分就業水平,就要維護必要的經濟增長。交替關系是指一個目標的實現對另一個有排斥作用。如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之間就存在兩難選擇。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必須刺激總需求,擴大就業量,這一般要實施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由此就會引起物價水平的上升。而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就必須緊縮財政和貨幣,由此又會引起失業率的上升。又如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之間也存在著相互排斥的關系。因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通貨膨脹已難以避免的。再如國內均衡與國際均衡之間存在著交替關系。這里的國內均衡是指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而國際均衡是指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國內均衡,就可能降低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不利於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於實現充分就業和穩定物價的目標。
由此,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必須對經濟政策目標進行價值判斷,權衡輕重緩急和利弊得失,確定目標的實現順序和目標指數高低,同時使各個目標能有最佳的匹配組合,使所選擇和確定的目標體系成為一個和諧的有機的整體。
Ⅲ 宏觀經濟學中的價格水平或者說通脹,具體指的是哪個統計量
一般來說,宏觀經濟學當中所提到的價格水平是指,一個地區在特定時期內,某種商品的綜合平均價格指標,在形式上是用貨幣量來進行計量的。而通貨膨脹則指的是,在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所需要的貨幣數量,而引起的貨幣的貶值以及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現象。通貨膨脹的計量指標沒有固定下來,但是衡量通貨膨脹的標准一定是物價水平持續上漲,以及貨幣貶值。
在涉及到一些經濟學上的概念時,我們千萬不要死記硬背,一定要結合實際生活來進行理解,搞不清楚的問題,一定要詢問老師或者同學,大家一起來進行交流,讓你能夠理解的更加深刻。經濟學上的非常多,概念都是很有意思的,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同學,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各位經濟學學好了,一定是對自己的生活十分有幫助的。
Ⅳ 宏觀經濟學中利率和債券價格問題
購買債券和在銀行存款是具有競爭行為的投資方式,當利率提升,債券價格的吸引力就會相對降低,所以你持有的債券的價格會降低。
購買債券投資主要發生在開放和供需均比較充分的市場,一般主要在專業投資機構間進行,個人很少涉及。例如你已經購買了國庫券,由於銀行利率大幅提升,你就會拋售國庫券而轉而進行銀行存款。
Ⅳ 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和宏觀經濟學中的價格有什麼不同!
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單個經濟個體,如家庭、企業、單個產品市場,微觀中的價格是這些個體的經濟行為產生的,例如小麥的價格。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整體,如國家、地區,宏觀中的價格是一個總量的概念,是總體的價格水平,例如CPI(消費價格指數)。
宏觀中的價格水平是以微觀中的價格為基礎統計計算出來的,例如CPI是根據食品、衣著等八類產品的價格加權平均得到的。
Ⅵ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1-3章)(太多其它省略)
第一章 國民收入的核算
1、國內生產總值(GDP):一定時期內(如一年等),一個國家在其領土范圍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綜合。
2、國民生產總值(GNP):指的是一國國民在一定時期內所得到收入總和。
3、中間產品:是指用來參加其他產品的生產過程的產品,如原材料、出口品等。
4、最終產品:是指已經退出生產過程,進入消費領域的產品。
5、總產值:指統計期內生產的全部產值,即銷售總收入。
6、增加值(又稱附加值):指統計期內生產過程中的新增加值,即銷售總收入與消耗的中間產品的產值之間的差額。
7、GDP的統計方法:生產(增值)法:只關注每一生產階段上的增加值即新創造出來的產出(前面介紹過)支出法:只關注最終的銷售額。既然任何一種國民產出最終都會以某種方式被購買,則我們把花費在最終產品或勞務上的所有支出相加,總額應該等於國民產出總價值。收入法:關注所有要素收入。收入是針對產出的生產而進行的支付,因此最終總收入應該等於總產出。
8、消費(C):指一定時期內消費者用於購買消費品方面的支出。包括購買耐用品和非耐用消費品的支出。
9、投資(I):投資是指為了維持、形成和擴充生產經營能力而對資本品的購買及組合行為。包括固定資產和存貨投資。
10、政府購買(G):指各級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支出。
11、凈出口(NX):是指進口與出口的差額,或者說等於出口額減去進口額。
12、價格指數:是表示全社會物價水平的數量指標。常用的價格指數有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商品零售價格指數(RPI)和 GDP縮減指數(GDP deflator)。消費者價格指數:是綜合反映各種消費品和生活服務價格的變動程度的一種經濟指數。GDP縮減指數:是一種反映經濟社會各類型商品總體價格水平的價格指數。
13、名義GDP:指的是按照當年的市場價格計算出來的GDP。
14、實際GDP:指的是以先前某一年的價格作為不變價格計算出來的GDP。
15、國內生產凈值(NDP):指的是GDP減去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國民收入(NI):指的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各種生產要素得到的報酬總和。個人收入(PI):指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個人收入中扣去個人所得稅後的剩餘部分
第二章 國民收入的決定:收入-支出模型
1、消費函數(C):是指消費支出與決定消費的各種因素之間的依存關系。
2、儲蓄函數(S):是指儲蓄與決定儲蓄的各種因素之間的依存關系。
3、平均消費傾向(APC):就是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4、平均儲蓄傾向(APS):就是儲蓄占收入的比例。
5、邊際消費傾向(MPC):是指消費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率,表示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收入時消費的變動情況。
6、邊際儲蓄傾向(MPS):是指儲蓄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率,表示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收入時儲蓄的變動情況。
7、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雖然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卻不斷下降,即邊際消費傾向遞減。
8、相對收入消費函數理論:其主要論點是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主要取決於相對收入水平。其論點可歸納為:消費的「示範效應」;消費的「棘輪效應」。
9、生命周期消費函數理論:消費者的收入及收入與消費的關系同整個生命周期內的不同階段有關。消費者會在很長的時間范圍內規劃他們的消費開支,以求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
10、持久收入消費函數理論: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當前收入或現期收入決定,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決定。
11、投資乘數:是指投資的變化所引起的國民收入變化的倍數。
12、政府購買乘數:表示政府購買的變動對於國民收入變動的倍增或倍減作用。
13、政府轉移支付乘數:表示政府轉移支付的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倍增或倍減作用。
14、稅收乘數:表示稅收的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倍增或倍減作用。
15、對外貿易乘數:表示的是出口的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倍增或倍減作用。
第三章 國民收入的決定:IS-LM模型
1、投資:指為了維持、形成和擴充生產經營能力而對資本品的購買及組合行為。
2、資本邊際效率(MEC):又稱為預期利潤率,即為使得等式(3.1.2)右邊所表示的投資產生的所有預期收益和資本殘值的現值之和等於該投資所購買的資本品總市值時的貼現率r 。
3、金融創新:指的是金融體系內的制度變革和金融技術進步。
4、貨幣的交易需求:就是指個人或企業為應付日常的交易或日常的經濟往來而持有貨幣。
5、貨幣的預防需求:是指為了應付未來不確定的各種意外支出而持有貨幣。
6、貨幣的投機需求:指個人和企業為了抓住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以獲利而產生的持幣要求。
7、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從而抑制私人投資(及消費)的現象。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