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面對經濟變化

如何面對經濟變化

發布時間:2022-10-11 02:51:34

A.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應該怎樣做

1.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
2.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3.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
4.積極學習、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
5.積極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B. 國家經濟下滑應該如何應對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16日表示,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出現的下滑趨勢,已經引起國務院高度關注,國家將出措施應對經濟下滑趨勢,正在研究並准備出台一系列的措施。

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推進長三角地區改革和發展情況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表示,本輪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的沖擊不可小視,其影響可能還沒有完全顯現,必須充分估計它給我國帶來的困難和挑戰。但要堅信,戰勝這次經濟危機後,中國經濟一定會上一個新台階。

杜鷹表示,經濟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表明,每一次通貨膨脹或緊縮過後,我國國民經濟就會上一個新台階,相信這次也同樣如此。

談及長三角,杜鷹表示,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深刻變化,國內經濟發展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在這樣一個時期,黨中央出台《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具有重要意義。

他說,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目前我國逐步形成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這四大板塊構成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長三角地區作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只有進一步提升它的綜合實力,才能實現全國區域的協調發展。

「面對全球經濟風雲變幻,怎樣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提高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長三角地區也承擔著責無旁貸的重任。」 杜鷹說,加快這個地區的發展,有利於提升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有利於進一步改進、完善我國的外貿增長方式;有利於抵禦國際上的金融風險,提高我國的抗風險能力。
杜鷹同時表示,長三角地區是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地方,這個地方的進一步開放、進一步深化改革,有利於為全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探路的作用,發揮示範的作用。

「事實上,長三角兩省一市自身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譬如,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如何加快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等,因此制定這樣一個文件有利於長三角地區作為全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地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新的起點上,來創造新優勢、獲得新發展。」 杜鷹說。經營界編輯整理

C. 如何正確看待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

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

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5%,較第二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第三季度經過季節調整的環比增長率為1.6%,較二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分產業來看,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3.6%、5.3%和7.9%,較二季度變化0.4、-0.7和0.1個百分點,從中可見,主要是第二產業因素導致經濟整體增速放緩。

1、從行業構成看

由於新產業和新商業模式發展迅速,帶動相關行業的增加值增長較快,佔比不斷提高。

2、從投資領域看

製造業投資持續改善並支撐了總投資回升。今年9月投資較8月回升0.1個百分點,結束了此前連續6個月的增速下降。細分項目來看,9月製造業投資增長強勁,較8月大幅回升1.2個百分點至8.7%,連續第6個月回升,成為近期宏觀經濟發展中的亮點。

3、從消費增速看

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2%,較8月回升0.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居民消費持續升級,前三季度服務性消費比重為50.2%,比2017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在社會消費品零售中,消費升級類商品保持較快增長。

4、從對外貿易領域看

受前期匯率下跌、集中出口等因素影響,9月出口增速超預期抬升。9月出口同比增長14.5%,較8月提高5.4個百分點。從出口方向來看,對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出口均有改善,對日本、歐盟和美國出口分別增長10.6、9.0和0.8個百分點。

(3)如何面對經濟變化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放緩是短期需求減弱與中期結構調整疊加的結果

當前,中國經濟減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短期周期性因素來看,世界經濟復甦低於預期,中國外需明顯不足,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持續大幅升值進一步抑制出口增長;企業盈利前景不佳以及去庫存化等因素導致投資出現減速;房地產和汽車兩大消費龍頭市場調整導致消費穩中略降。

從中期結構性因素來看,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換擋的壓力和結構調整的陣痛相互交織,新興產業增長難以彌補傳統產業下降的影響,要素投入支撐作用減弱,結構升級要求提高,化解過剩產能、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等都會影響經濟增速。

從體制機制因素來看,中國政府大力推進簡政放權,但是改革尚未到位,各部門、各地方行政效率較低影響到政策落實。此外,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懶政不作為現象,穩增長政策執行不到位。

D. 如何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經濟增長速度從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將從低端轉向中高端。新常態下,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新常態」關鍵在「新」,表明老路走不通了。我國正處於「三期迭加」時期,要特別關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四大「陣痛」:製造業要「去產能化」;房地產要「去泡沫化」;金融體系要「去杠桿化」;環境要「去污染化」。經濟轉型中的四大陣痛決定了我國正面臨著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
認為,引領新常態需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新引擎。當前,新一輪創業創新浪潮正在出現。新一輪創業浪潮的興起有以下四大動力。一是簡政放權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創業門檻與成本,推動新的市場主體井噴式增長。二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發展帶動產品服務、商業模式與管理機制的創新,引領新一輪互聯網創業浪潮。三是高新區與科技園區作為集聚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的重要載體,引領新一輪聚合創業創新浪潮。四是當前出現的並購熱刺激「職業創業人」崛起。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將面臨六大新機遇。第一是人口城鎮化。人口城鎮化進程將創造巨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加速消費升級。第二是經濟服務化。消費升級將創造公共性服務、消費性服務和生產性服務的巨大發展空間。第三是發展低碳化。第四是產業高端化。產業結構的水平要從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對沖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第五是社會信息化。第六是經營國際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和貨幣成本的不斷下降為中國國際化戰略轉型創造了相對有利的外部條件,中國企業正從世界工廠「打工者」向全球資源「整合者」轉變。

E.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國應如何積極應對

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具有辯證思維。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堅持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國際經濟治理共商共建共享,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共同建設開放、包容、平衡、繁榮、綠色的世界經濟。
堅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共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

F. 如何理性看待我國當前經濟形勢

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和我國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砥礪前行。同時,新舊產業和發展動能轉換正處在接續關鍵期,積極因素和新興力量正在積聚,行業和區域走勢分化,結構調整起步較早的企業、行業和地區走勢向好,但也必須清醒看到下行壓力還在持續加大。我們要科學把脈形勢,既分析客觀因素,又要找主觀原因,既對長期向好充滿信心,也要做好應對更大困難和挑戰的准備。
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化對中國有利也有挑戰
今年,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化,不同經濟體宏觀政策在不斷分化。先看發達經濟體,歐元區剛剛走出危機最差的時期,2015年經濟增長可能稍好於2014年,但是2015年歐元區債務惡化不會明顯緩解,通貨緊縮將會持續,在此形勢下,歐元區於1月推出歐版QE,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宏觀政策上表現為「放鬆」。再看日本,在2014年4月提高消費稅後經濟增長已經連續幾個季度萎縮,2015年經濟不會好於2014年,為了刺激經濟,實現預期通脹和增長目標,將在宏觀政策上繼續實行超寬松量化貨幣政策,在宏觀政策上也表現為「放鬆」。在這次危機中,美國在發達經濟體中表現突出,私人消費抬頭、製造業迴流、失業率下降等都使經濟向好。但美國2014年11月宣布退出QE,並於2015年年中可能開啟加息窗口,宏觀政策總體趨勢表現為「收縮」。發達經濟體之間宏觀政策的收和放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刻的,由於美國是世界超大經濟體,歐洲日本等其他發達經濟體的放鬆帶來的影響,不足以抵消美國在宏觀政策上收縮給世界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再看新興經濟體。中國和印度在新興經濟體中是表現相對較好的兩個經濟體,這兩個經濟體目前為了應對經濟形勢變化,都相繼採取了放鬆的宏觀政策。但是阿根廷、委內瑞拉、巴西、俄羅斯等經濟體,面對資本外流和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面臨巨大壓力。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也分化了,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宏觀調控帶來不同挑戰。
總之2015年,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利有弊。去年以來美元堅挺迴流、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不斷回落,對我國進口大宗商品價格降低成本有利。比如石油我國每年進口約三億多噸,如果價格降一半,我們進口原油會節省一千億美元左右,當然這是理想狀態,還有銅、黃金、鐵礦石、大豆棉花等。但是,當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不斷回落以後,必然引起新一輪的世界通縮。一旦通縮,國際市場需求將進一步萎縮,對中國產品出口將形成嚴重需求約束。還有,在國際資本迴流美國形勢下,除了美國之外,世界上20多個國家開始競爭性貨幣貶值,這使得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相對穩定,對其他貨幣明顯升值。這嚴重抑制了中國的出口,這對當前我國經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國內經濟增長影響因素有利有弊
先從有利的方面看,有以下四大方面能給2015年經濟增長托底。
一、改革步伐加快,改革力度加大,能釋放一些體制改革紅利,可促進經濟增長。比如,黨的三中全會提出336項改革措施,四中全會提出190項改革措施,加在一塊526項改革,每年分解80多項。如果2015年按預期完成改革任務,必將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作用。又如,行政審批許可權的取消和下放、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國企改革、新型城鎮化試點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特別是各種改革試點的推進產生的示範效應,都將為經濟發展釋放出紅利。
二、從經濟結構調整上挖掘增長潛力,有利於經濟增長。本屆政府積極推進發展模式創新,通過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將城鄉、產業、區域串聯起來,即串聯式發展經濟。提出產業融合發展、區域協同發展,打造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這都是創新思維。將產業、區域、城鄉串聯起來發展能產生聯動效應,會帶來1+1>2的效果。
第一,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解決三個億的人口問題。一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個億,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解決他們長期懸在半空問題,會產生幾萬億的GDP,二是棚戶區改造一個億人口,促進一億人居住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解決困難群體安居樂業問題,也可產生上萬億的GDP,第三是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一個億,逐步減少大規模人口「候鳥式」遷移問題。為了推進新型城鎮化,國家在北京、江蘇、安徽、浙江等省市選擇62個城市(鎮)於2014至2017年進行試點,然後全國推廣。如果試點成功並推廣,經濟還會增長一大塊,而且這種增長是健康的。
第二,打造長江經濟帶,今年要開好局。打造長江經濟帶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沿長江經濟帶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路體系,黃金水道建設,高效鐵路體系建設,便捷公路體系建設,發達的航空體系建設,油氣能源管網體系建設,還有城市交通便捷體系建設等,這些建設都需要巨量投資。二是沿長江經濟帶培育幾個城市群,下游以上海為中心的城市群,將上海與周邊城市有機連接在一起;中游以武漢和長株潭為中心的城市群,將周邊的中小城市彼此相連;上游以重慶和成都為中心的城市群,這些城市群形成以後,會出現一個更有效的城市經濟發展圈。三是沿長江經濟帶打造產業集群,高科技、先進製造、汽車製造、新能源、信息、生物等產業集群等發展興起,必將推動這個區域的快速發展。
第三,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將北京和天津同周邊城市連接起來,即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通訊、水電網管設施、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都實現互聯互通,也能帶來經濟增長的聯動效應。
三、實施新「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指的是向西建設陸上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可稱「路絲」,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實現歐亞一體化;向東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絲」,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從海上打通貿易通道,加強與亞洲周邊、歐洲、非洲等經濟聯系,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近期重點建設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實現亞太經濟一體化。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使中國對外開放形成了一個新視野和新戰略。這會給中國帶來一片新天地。中國將從過去的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導向轉向以資本、技術輸出帶產品輸出,這是一個戰略轉型,如果做好了,會把中國帶向一個新的時代。比如建亞投行,中國出五百億美元,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韓國等50多國都願意成為創始成員國。還有我國已經建立絲路基金,注資400億美元。這些都會對當前和未來經濟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四、今年中央會繼續強化實施微刺激的宏觀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2014年以來我國的很多措施都是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例如9月30日放鬆第二套房的房貸政策,70個城市66個城市相繼取消商品房限購;10月到11月,國家批復30項鐵路和機場建設項目合計9000多億元,加上特高壓和港口項目投資超一萬億;還有,11月22日降息,12月28日央行378號文將同業存款納存,今年2月5日實施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可釋放約9000億貨幣,3月1日起又下調存貸款利息。總的來說,上述四大方面的因素,都會為今年中國經濟托底,把中國經濟保持在預期區間。
但是有以下幾大因素對我國經濟增長會構成較大下行壓力。一是長期因素。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周期性下行,從高位向中位下行似乎是一種趨勢。在總量方面,經濟增長將從高速向中位轉換;在結構方面,中國再想像過去一樣靠高投資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國的投資規模已經51萬億,63.64萬億GDP中有如此大的投資規模,再擴大投資規模將受到空間限制。還有產業結構調整,我國製造業規模發展得過大,再繼續刺激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增長,也受到國際和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強烈約束。由於傳統勞密型產業長期過剩,新興產業成長緩慢,結構調整將面臨劇烈陣痛。在調整過程中,傳統產業首先要淘汰或轉移,這會使依靠該行業營生的人群受到沖擊,而另外一部分人通過創新又會獲益。因此,本階段產業轉型中,新興產業的成長和擴張,必然要以一部分傳統產業淘汰為代價,比如網路銷售給傳統商業帶來極大的沖擊。
二是消費增長緩慢。我國需求結構轉換已經傳出好消息,消費佔GDP的比重有了微弱上升,投資的比重出現了下降苗頭。但是,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相比,我國的投資佔GDP比重明顯高,居民消費佔GDP比重太低。當前我國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在壓縮「三公」消費之後,私人消費沒有及時補上,造成總消費增長緩慢。當前和今後,我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投資能不能再增長,而是消費在需求結構轉換中不能實現正常上升。
三是落後產能淘汰後,接續產業成長緩慢,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從生產投資看,當傳統的產業被淘汰或轉移之後,新興產業成長緩慢,傳統產業改造滯後,導致經濟增長率下滑。落後產能是污染、不好的GDP,當這些產業被淘汰以後,綠色的、有質量的GDP沒上來,最後經濟增長必定要下滑。因為落後產能淘汰是快變數,產業升級改造和新興產業成長是慢變數,快慢之間必有一段空檔期,在空檔期缺乏接續產業條件下,工業投資增長必然下降,經濟增長就不會太快。
對策與建議
基於以上因素,當前和今後形勢判斷是,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主要是總需求回升緩慢,解決需求不足仍然是今後一段時間內的主要任務。今後,在政府微刺激和投資拉動下,基礎設施公共投資會向好,但製造業、房地產業投資難有明顯回升,消費繼續呈現低緩增長趨勢,出口增長會延續低速狀態,經濟增長仍面臨不小的壓力,預計全年增長率會低於2014年。
為了穩增長,防止經濟增長過大偏離預期目標,今後我國的宏觀政策方向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強化微刺激力度,加大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
在今後三個季度,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繼續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一方面用於新型城鎮化和三大戰略部署方面的投資,一方面用於能刺激和改善消費側方面的投資和公共服務支出。同時,還應從財政中拿出相當一部分財力,繼續加大對中低收入人群特別是貧困人群的援助力度,解決這些人群住房、就業、上學、看病、養老等基本需求問題。另外,財稅政策要在減法上做文章,例如降低部分日用工業品的消費稅,增加家電甚至傢具更新消費補貼,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等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二是實施中性偏松的貨幣政策,更大地發揮貨幣政策力量,推動穩定經濟增長。運用有效貨幣政策工具,增加貨幣和信貸供給,從制度和政策兩方面增加中小企業、新興產業的信貸規模,解決他們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方面可繼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向市場適度增加貨幣供給;另一方面可繼續放寬金融市場進入門檻,允許並支持社會資本依法建立民營金融機構,從制度上擴大金融供給。
三是加快改革落實工作,選擇能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社會結構轉型的體制改革方面進行優先、重點推進,比如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國民收入分配製度、戶籍制度、行政審批許可權、壟斷行業限制、土地礦產能源等資源制度等方面加快改革。

G. 作為一名大學生該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作為大學生,我們必須認清世界局勢,既要看到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又要看到其挑戰。這樣相信祖國的發展,展望祖國的未來。

經濟全球化是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大為增強、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不斷削弱,經濟運行的國際規則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的條件下產生的。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到16世紀—18世紀。

1、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

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

2、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


(7)如何面對經濟變化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的意義

1、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

2、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

3、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



H. 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應當:
1、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
2、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
3、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基本戰略,堅持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則。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2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I. 我們應當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

1、要重視科技發展,重視國際經濟合作,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2、堅持改革開放,抓住機遇,促進本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3、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健全貿易摩擦解決機制,加快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程;倡導多邊自由貿易機制,擴大自由貿易「朋友圈」,主動分享發展機遇和經驗,增進民生福祉。

(9)如何面對經濟變化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是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經濟全球化讓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使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進全球經濟總量快速提升、物質財富不斷豐富和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人類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建構、發展和革新,促進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蓬勃發展,為人類應對共同挑戰提供了更多可能,極大提升了全球共同抵禦風險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面對經濟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1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61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6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7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6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2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2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8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5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30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6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