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談談經濟業務與非經濟業務的聯系與區別
經濟活動是一個統稱。
沒有進行會計記錄和會計核算的只能稱為經濟活動,經濟業務是指企業與其他企業或單位發生交易行為而產生的經濟事項。
② 非經濟活動具體指的是什麼活動
沒有收益的投資建設,捐贈,扶貧,援助,幫扶等。
③ 什麼叫非經營性業務往來
1、非經營性往來與經營、收益無直接關系的往來,這些往來雖然是與經營無關的,但是確實企業經營過程中必須的
2、非經營性的業務是指跟生產經營沒有直接關系的業務,一般是企業內部往來款,企業之間不屬於購銷關系的往來款項等等.
④ 經濟業務控制和非經濟業務控制區別
經濟業務控制和非經濟業務控制區別
經濟業務主要是用於經濟發展的各種要素,包括資本要素,技術要素管理要素,土地要素等等,而非經濟業務是指不用於經濟發展的要素。沒有經濟業務就沒有資金去發展非經濟業務
⑤ 非經濟往來什麼意思
1.非經營性往來與經營、收益無直接關系的往來,這些往來雖然是與經營無關的,但是確實企業經營過程中必須的。2.非經營性的業務是指跟生產經營沒有直接關系的業務,一般是企業內部往來款,企業之間不屬於購銷關系的往來款項等等。
經濟相互依賴理論是指專門研究世界各國在經濟上互相聯系、彼此依賴有關問題的經濟理論,它特別注重一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往來之間存在的敏感的反應關系。具體地說,「相互依賴」的提法本身就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其他國家發生的經濟情況對本國的經濟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
另一方面,本國要做的經濟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賴其他國家的行動和政策。這就是這種理論研究的基本定位和主要內容。其中,美國經濟學者理查德·庫帕在1968年出版的《相互依賴經濟學:大西洋社會的經濟政策》一書,是最早的代表作。
經濟相互依賴理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隨著西歐共同市場的出現,有些西歐國家形成了與美國有所隔離的新的經濟集團,於是,有關發達國家之間相互依賴關系的理論研究便應運而生。到了70年代,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歷了政治獨立的基礎上,進一步謀求自身的經濟發展,並隨之表達了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強烈願望,這就直接危及發達國家的既得利益。
在這種情勢下,專門研究南北經濟相互依賴關系自然成為國際經濟界的一大熱門話題。可進入80年代之後,發展中國家普遍遭遇眾多的經濟困難,它們與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又陷於停滯,相互依賴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因而相互依賴理論也面臨很多的質疑和批評。
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現實背景下,各國經濟相互聯系、彼此依賴的程度更達到前所未有的狀況,從1992年德國調整國內銀行存貸款利率差點導致世界貨幣體系崩潰,到1997年由泰國引發出災難深重的亞洲金融危機,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樣,有關相互依賴理論的研究自然又重新為人們所青睞。
⑥ 非經濟領域是指什麼領域
非營利組織的公益部門,和一切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領域不同的是非營利組織的公益界,由於強調的角度與重點不同,對於非營利組織,國際上有不同的稱謂,如「第三部門」、「獨立部門」、「慈善組織」、「志願者組織」、「免稅組織」、「非政府組織」、「公民社會組織」等。這些不同的概念涵蓋的基本上就是介於政府組織和營利組織之間的一切社會組織,但各自有所側重。對於什麼是非營利組織,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幾種定義:
1.法律角度的定義。
如美國聯邦國內稅法對於合乎規定的非營利組織作了以下界定:非營利組織本質上是一種組
織,其凈盈餘的分配,包括給任何監督與經營該組織的人,如組織的成員、董事或理事等的報酬都受到限制。
2.收入來源角度的定義。
如聯合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經濟活動的領域劃分為五大部門:金融組織、非金融組織、政府、非營利組織和家庭。其中的非營利組織與其他四類組織的區別在於,其大部分收入不是來自以市場價格出售的商品與服務,而是來自其成員繳納的會費和支持者的捐贈。
3.功能角度的定義。
非營利組織是滿足公共目的,實現社會公眾利益的私人組織。但何為「公眾利益」,不同國家,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和不同人都會有不一致的理解,也就會造成這一概念的歧義性。
4.結構—運作角度的定義。
這一定義由美國學者薩拉蒙等人提出,它著眼於組織的基本結構和運作方式,認為凡是符合組織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和志願性這五個條件的組織都是非營利組織。
5.組織屬性角度的定義。
非營利組織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開展各種志願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動的非政府的社會組
織。它具有三個基本屬性:①非營利性。這是非營利組織的第一個基本屬性,是它區別於企業的根本屬性。該屬性的主要體現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不能進行剩餘收入的分配;不得將組織的資產以任何形式轉變為私人財產。②非政府性。這是非營利組織的第二個基本屬性,是它區別於政府的根本屬性。該屬性的主要體現是:非營利組織是獨立自主的自治組織;是自下而上的民間組織;屬於競爭性的公共部門。③志願公益性或互益性。這是非營利組織的第三個基本屬性,也是非營利組織最具特徵的一個屬性。該屬性的主要體現是:志願者和社會捐贈是非營利組織的重要社會資源;非營利組織活動的社會公開性和透明性;非營利組織提供「公益性」或「互益性」的公共物品。
⑦ 什麼是非經濟單位
非經濟單位應該是指非從事生產經營且具有盈利性質的單位稱為非經濟單位。如政府機關、公益組織等。
⑧ 什麼是規模非經濟
你好,規模非經濟全稱為「規模以上非公經濟」
規模以上非公經濟統計范圍、採集渠道、劃分標准及主要指標解釋
一、統計范圍
規模以上且資產由我國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的「非公有控股」的企業法人單位,以及主要經費來源於私人、港澳台資和外資的非企業法人單位。其中,私人、港澳台及外商控股是指由其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經濟成分。規模以上是指工業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法人工業企業,建築業為具有資質的建築業法人單位,批發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零售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住宿餐飲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金融和房地產開發業為全部法人單位,其他單位為收入合計500萬及以上法人單位。
二、採集渠道
規模以上非公經濟統計數據是以政府綜合統計現有資源為主體,通過定期整合國民經濟各行業規模以上調查單位的統計信息,獲取統計資料。
三、標准劃分
北京市非公經濟劃型標準是按照生產資料所有權性質,非公經濟統計范疇從企業登記注冊類型和控股情況兩方面界定。
(1)生產資料完全屬於非公有制經濟的法人單位。即在《法人單位基本情況》表中「登記注冊類型」標識為「私營獨資企業(171)」、「私營合夥企業(172)」、「私營有限責任公司(173)」、「私營股份有限公司(174)」、「港、澳、台商獨資經營企業(230)」、「外資企業(330)」的法人單位全部納入非公經濟統計范疇。
(2)生產資料具有「混合經濟」特徵的法人單位。即在《法人單位基本情況》表中「登記注冊類型」標識為 「其他聯營企業(149)」、「其他有限責任公司(159)」、「股份有限公司(160)」、「合資經營企業(港或澳、台資)(210)」、「合作經營企業(港或澳、台資)(220)」、「港、澳、台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40)」、「中外合資經營企業(310)」、「中外合作經營企業(320)」、「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340)」的單位則要根據機構類型分類處理。
其中的企業法人單位,根據 「控股情況」進行劃分,將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和外商控股納入非公經濟范疇。
非企業法人單位要依據注冊經濟類型界定。登記注冊類型為「合資經營企業(港或澳、台資)(210)」、「合作經營企業(港或澳、台資)(220)」、「港、澳、台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40)」、「中外合資經營企業(310)」、「中外合作經營企業(320)」、「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340)」的法人單位,視同為非公經濟。
(3)個體工商戶全部納入非公經濟范疇。
四、指標解釋
收入合計:指單位取得的各類收入,包括企業的營業收入和行政、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收入合計。企業營業收入指在報告期內從事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轉讓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總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行政、事業單位收入合計指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收入,包括財政撥款、行政單位預算外資金、上級補助收入、事業收入、事業單位經營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和其他收入。民間非營利組織收入合計指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收入,包括捐贈收入、會費收入、提供服務收入、商品銷售收入、政府補助收入、投資收益和其他收入。
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後的盈餘,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虧盈總額,包括營業利潤、補貼收入、投資凈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行政、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沒有利潤總額。
稅金總額:指單位交納的各種稅金之和,包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營業稅金及附加、管理費用中的稅金、應交增值稅、所得稅。
從業人員:指在報告期內與單位訂立勞動合同的所有人員,含全職、兼職和臨時職工,也包括雖未與單位訂立勞動合同但由單位正式任命的人員,如董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等;以及在單位的計劃和控制下,雖未與單位訂立勞動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為其提供與職工類似服務的人員,如勞務用工合同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