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有幾個經濟圈
中國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下游綜合產業圈,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綜合產業圈,以重慶為中心的長江上游綜合產業圈都具有這種特點。而較小地域的經濟圈往往只擁有某一兩個方面的優勢產業區,地方特色比較突出。
中國三大經濟圈:環渤海灣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圈。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259499.htm?fr=aladdin
⑵ 梅州屬於廣東什麼經濟圈
梅州是海西經濟區的重要成員,享有地方立法權。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以福建省為主體,地理范圍包括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寧德、龍岩、三明、南平,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汕頭、梅州、潮州、揭陽20個地級市。
梅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是粵閩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廣東文化旅遊特色區,也是廣東省的重要電力基地之一。
⑶ 福州包括哪些地方
福州包括:
轄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長樂6個區,閩侯、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6個縣,以及縣級市福清。
總面積11968平方千米。全市轄43個街道、99個鎮、45個鄉(含連江縣馬祖鄉)、2個民族鄉;490個社區居委會、2383個村民委員會。
地理位置
福州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邊緣,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中東部的閩江口,與台灣省隔海相望。位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西鄰南平、三明,北接寧德市,南接莆田市,東瀕東海,居於亞太經濟圈中國東南的黃金海岸。
全市陸地總面積11968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1786平方千米。2018年,福州市海域面積10573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137千米。
⑷ 四大經濟帶 情況
沿海經濟帶
由遼、京、津、冀、魯、蘇、滬、浙、閩、粵、瓊、桂等12個省、市、自治區組成的沿海經濟帶,得益於優越的區位條件和宏觀經濟政策的支持,最早實施了對外開放,改革與發展走在了全國的前面。80年代,我國相繼興辦了5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放城市,使沿海地區迅速成為承接世界產業、資金、技術、貿易轉移的最佳區域。「七五」計劃將全國劃分為東中西3大經濟地帶,大力實施梯度推移戰略,使沿海地區獲得了大量優惠政策,國家資金、外資以及內地人才的支撐,得以快速發展。而今,以18000多公里的黃金海岸線為軸心的沿海經濟帶已成為中國經濟中最具有活力、與世界經濟融合度最高的經濟增長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牽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4個充滿活力的經濟圈: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圈,以福州、廈門為中心的閩南三角地帶經濟圈,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和以大連、天津、青島為中心的環渤海灣經濟圈。
長江經濟帶
由滬、蘇、浙、皖、贛、鄂、湘、渝、川等長江沿岸7省2市組成的長江經濟帶,以黨的十四大提出的「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為契機,在浦東開發和長江三峽工程這兩個當今中國最大的跨世紀工程的帶動下,在重慶直轄市的促動下,正在迅速崛起。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經濟圈和以重慶為中心的長江上游經濟圈已初具規模,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著名經濟學家馬洪認為,「未來最有希望的增長區,就世界范圍來說是亞太地區,就亞太地區來說是東亞地區,就東亞地區來說是中國,就中國來說是長江經濟區」。
陸橋經濟帶
進入90年代,我國的對外開放不斷向全方位、高層次、縱深化方向發展的態勢日趨明顯。繼黨的十四大作出長江開發開放的戰略決策之後,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建議》在規劃我國經濟區域時,又進一步明確提出建設「以亞歐大陸橋和京九等鐵路大幹線為紐帶的經濟帶」的戰略構想。這是黨中央順應時代潮流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作出的戰略調整。以新亞歐大陸橋為紐帶的陸橋經濟帶是地跨中國北方東中西部並可實行東西海陸雙向開放的大經濟帶,它自東向西橫貫或輻射魯、蘇、皖、豫、晉、陝、甘、寧、青、新等10個省區,它的興起,預示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將重放異彩,更預示著偉大的黃河文明將再度復興。
京九經濟帶
以京九鐵路為紐帶的京九經濟帶自北向南縱貫京、津、冀、魯、豫、皖、鄂、贛、粵等9個省市,向北可由渤海灣直接進入東北亞,向南可通過香港直接進入東南亞,是一個開放條件十分優越的經濟帶。就目前的發展水平而言,陸橋經濟帶和京九經濟帶還難以與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相媲美,但它們的巨大潛力卻昭示出它們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沿海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陸橋經濟帶及京九經濟帶的形成和發展,使我國區域經濟結構演進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至此,一個由上述4大經濟帶架構的縱橫捭闔的「開」字型開發開放的新格局已赫然在目。這是一個完全新的經濟空間結構網路,標志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⑸ 試分析福建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並就如何補充發揮這些有利條件談談自
二、福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有利條件
福建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福建把拓展與台灣、香港、澳門等地的經濟合作關系作為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主攻方向,閩、澳、台經貿關系日益密切,為在對外開放中不斷尋找優勢謀發展,有必要對其山海資源、區位、政策、人文等獨特優勢進行深入分析,以加強與台澳等地的經濟合作與發展。
1、山海資源優勢。
福建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以山海資源優勢而著稱,其中不少資源的總量在全國居重要位置,比較突出的是森林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以非金屬礦為代表的礦產資源等。
首先是山地資源優勢。福建雖然耕地資源不足,糧食不能自給,但還有相當數量的茶山、果園、林地及宜農荒地,福建生產的亞熱帶經濟作物、水果等名優特農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很強的競爭力。福建全省森林面積735.37萬頃,森林覆蓋率達60.5%,居全國第一位(台灣省除外);人均森林面積0.22公頃,是全國人均森林面積的2倍多。福建的植物種類多達3000多種,林種以用材林為主,有松、杉、毛竹等竹木1000多種,山林、葯材資源豐富。福建物產富饒,共發現煤、鐵、銅、鉛、鋁、錳、鈦等礦產116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種的70%;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76種,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礦種的51%,其中能源礦產3種,金屬礦產34種,非金屬礦產46種,水氣礦產2種。探明各類礦床730種,其中大型礦床60處,中型礦床106處。福建非金屬礦產資源優勢突出,其中型砂、水泥用標准砂、葉臘石、高嶺土、花岩石、螢石等21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 其次是海洋資源優勢。福建的海洋港口優勢在全國數一數二。全省有大小港灣125個,其中較大港灣22處,可建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00多個。全國可建5萬噸以上泊位的港灣共34個,福建就佔了6個(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港),其中三都澳、湄洲灣堪稱世界一流的天然良港,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由於福建地處亞熱帶,海洋給福建帶來了無窮的海產資源。全省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比陸地面積還大12.4%;全省近海漁場面積12.5萬平方公里,其中適合發展海水養殖的淺海灘塗面積達300多萬畝,人均可養海面是全國人均的21倍。這些條件使福建成為中國的水產大省,目前全省水產品產量、人均水產品佔有量、魚蝦貝藻的種類和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沿海魚類約745種,佔全國海洋魚類總數的一半,其中黃魚、石斑魚、對蝦、龍蝦、牡蠣、紫菜等海產品,均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此外,全省的海洋礦產資源、海洋能資源等也十分豐富,如沿海潮汐能可開發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以上,佔全國的49%。
第三,福建水力資源和水資源豐富。福建河流眾多,共有29個水系、664條河流,內河總長度達1.36萬公里,較大的有閩江、九龍江、晉江、汀江和木蘭溪,河網密度之大,全國少見。福建地處豐水帶,地表水資源總量1168.7億立方米,居全國第7位;人均水資源約為44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資源的1.7倍。已利用水資源近200億立方米,工農業生產用水和居民用水十分充足。福建的河流由於源短流急,河床落差大,所以水力資源豐富。全省沿海可利用的潮水面積約3000多平方公里,可開發的潮汐能蘊藏量在1000萬千瓦以上,年可發電量約280億千瓦時,為國內潮汐能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據省水電部門資料,全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046萬千瓦,年可發電量916億千瓦時,其中可開發的、裝機容量在500千瓦以上水力地點10000處,總容量705萬千瓦,年可發電量320億千瓦時,居華東首位。福建地下水資源也很豐富,已發現的溫泉有100多處。
2、區位優勢與人文優勢。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面對台灣海峽,福建與台灣一水之隔,相距最近,福州至基隆港航程僅149海里,廈門至高雄港僅165海里,朝發夕至。福建與東南亞相距不遠,是全國著名僑鄉,有800多萬華僑和華裔旅居海外,其中絕大部分分布在東南亞各國。這種區位條件,對福建的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及加強與「三胞」聯系,十分有利。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迅速發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成為當今中國經濟最活躍、最具發展潛力的兩個區域。福建位於這兩大經濟圈的結合部,其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兩大區域的輻射和帶動。閩優越條件。經濟要素的集中已逐漸形成了一條開放的﹑先行發展的經濟增長帶,成為全省優勢最為明顯、來實現直接「三通」來看,目前台灣民間和工商業界普遍認為位於福建閩東南地區的廈門和福州兩港將成為兩岸直航的首選地點,這對於福建來說是充分發揮對台區位優勢的機遇與挑戰。
⑹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四大板塊
東部率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
1、遼寧中南地區。重點發展鋼鐵工業和門類齊全的重型機電設備製造業等。
2、京津唐地區。加強機械電子工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3、山東半島。重點開發石油和海洋資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產業的發展。
4、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快機械電子工業、石油化工、汽車三角洲地區。加快機械電子工業、石油化工、汽車等支柱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5、閩南三角洲地區。以發展勞動資金密集型產業為主。6、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目前接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
7 、海南、北部灣沿海地區。具有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和一定的資源優勢。
8 、紅水河電力和有色金屬基地。本區域可建成全國的有色金屬工業基地。
9 、哈爾濱—長春地區。本區主要抓好石化、汽車、機電工業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點開發煤、鋁等資源,也是東部耗能產業的良好接納地。
1 1 、長江幹流中上游沿岸地區。本區水陸交通方便,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發展水電、鋼鐵、有色金屬、磷和鹽化工業。
1 2 、陝西關中地區。重點考慮機械電子工業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是接納東部地區紡織工業向西轉移的理想地區。
1 3 、以蘭州為中心的黃河幹流沿岸地區。該區為開發新疆石油資源提供鑽采設備,在接納東部地區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轉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區。是東部地區石油加工、輕紡工業向西轉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盤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發展能源、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化肥工業。
1 6 、烏江電力和黔中鋁、磷基地。主要開發水電,發展磷肥、煉鋁工業。 依託產業、人力資源、市場轉移升級,內地將形成新的3個極化核心經濟帶,即:
1. 長江中下游經濟帶: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區、昌九地區為依託的長江中上游經濟帶;
2. 黃河中游經濟帶:以中原地區、關中地區以及國家能源基地為依託的黃河中游經濟帶。
3環渤海經濟圈:以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為兩翼,提升和拓展環渤海經濟圈;
4.東海經濟圈:以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國務院關於長三角地區進一步改革發展意見的實施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為契機,加速形成東海經濟圈;
5.南海經濟圈:以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經濟圈。 針對國內經濟圈劃分比較盲目隨意,綜合權衡區域經濟發展背景、現狀和發展趨勢,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區域發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為基礎應和核心,形成八大經濟圈。 即:
1. 大長三角經濟圈;以長三角城市群為核心的大長三角經濟圈。包括現在的長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經濟圈;以京津冀、山東半島為核心的泛渤海經濟圈。過去提出的環渤海經濟圈包括遼寧,但根據經濟聯系,遼寧省和吉林省、黑龍江省以及內蒙東部聯系更密切,和山東半島和京津冀的聯系並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經濟圈未包括遼寧。山西省雖劃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聯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內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東半島聯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內蒙古中部劃進來。為了跟環渤海經濟圈相區別,所以提出泛渤海經濟圈。
3. 大珠三角經濟圈;以珠三角為核心的大珠三角經濟圈。2003年時提出叫泛珠三角經濟圈,現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變為大珠三角經濟圈。
4. 東北經濟圈;以遼中南為核心的東北經濟圈。
5. 海峽經濟圈;以海峽西岸城市群和台北為核心的海峽經濟圈。我們要和平統一,所以我們在規劃上首先要統一起來,此外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和台灣的經濟聯系非常密切。所以我們把台灣海峽西岸共同構成海峽經濟圈。
6. 中部經濟圈;以長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為核心的中部經濟圈。中部經濟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經濟圈;以川渝城市群為核心的西南經濟圈。
8. 西北經濟圈。以關中為核心的西北經濟圈。 城市群有三個特徵:第一是有若干個大都市為核心,第二是交通非常的便捷,第三是經濟聯系比較密切。
根據2007年的數,這十大城市群土地面積佔全國的土地面積11%,居住的人口超過了1/3。創造的GDP超過了2/3。這說明我國城市群在國家經濟當中的地位非常高。
現在城市群GDP佔全國的三分之二,但是人口僅佔了全國的三分之一,這說明我們的人口和GDP是不相適應的。如果城市群人口能夠成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那麼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就比較容易實現。
東部六個城市群
1.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9個城市,實際上有11個城市,另外兩個是香港和澳門。珠三角城市群以香港、廣州和深圳為中心。2.海峽西岸城市群
海峽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市為中心。
3.長三角城市群
長三角城市群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為中心,共有16個城市。、
4.山東半島城市群
山東半島城市群有10個城市。包括濟南、青島、淄博、東營、煙台、濰坊、威海、日照、濱州八城市。
5.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是「10+2」模式,以北京天津為中心。、
6.遼中南城市群
遼中南城市群有10個城市。
中部兩個城市群
7.長江中游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也有12個城市。
8.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有9個城市,以鄭州為中心,
西部兩個城市群
9.川渝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共有15個城市,以成都市和重慶市為中心。
10.關中—天水城市群
關中城市群以西安,天水為中心
其他城市群
「十二五」 正在發展中的其他6大城市群
1. 以長株潭為中心的湘中城市群
長株潭比較特殊,未列入十大城市群是因為:區域人口和城市數量以及經濟的總量未進入前列,其次是因為這三個城市表面上看是三個行政區,實際上距離很近,而且相互之間已經不是獨立的城市個體,是多個組團的一個城市,其未來將形成以長株潭為中心,包括更多的城市在內的湘中城市群。
2. 以合肥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
3. 以長春和吉林為中心的城市群(即吉長都市圈)
4. 以哈大齊為中心的黑龍江東南部的城市群
5. 以南寧為中心的北部灣城市群
6. 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部城市群
⑺ 福州新區的設立背景
國家級新區,是指新區的成立乃至於開發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總體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等由國務院統一進行規劃和審批,相關特殊優惠政策和許可權由國務院直接批復,在轄區內實行更加開放和優惠的特殊政策,鼓勵新區進行各項制度改革與創新的探索工作。此前共有13個國家級新區:1992年10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立、1994年3月天津濱海新區成立、2010年6月重慶兩江新區成立、2011年6月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成立、2012年8月甘肅蘭州新區成立、2012年9月廣東南沙新區成立。2014年1月陝西西咸新區和貴州貴安新區成立。2014年6月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立。2014年6月大連金普新區成立。2014年10月四川天府新區成立,2015年4月湖南湘江新區成立,2015年7月南京江北新區成立。
福州大都市區建設是福建省第九次黨代會作出的重大部署,目的是以省會福州中心城區為核心,涵蓋周邊縣(市)和鄰近地方,打造有著密切經濟社會聯系,一體化、同城化發展的大都市區。具體范圍包括福州五城區、福清、長樂、閩侯、連江、環羅源灣地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寧德市、莆田市,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
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市委、市政府制定「3820」工程時提出的重大戰略布局。具體戰略構想為:加快建設福馬線、福廈線(福州段)兩條開放走廊,形成以馬尾開發區為前導,老市區為依託,以福清、長樂、平潭三縣(市)為南翼,以郊區、閩侯、連江三縣(區)為北翼,以羅源、閩清、永泰三縣為後衛,以閩江流域和閩東北地區為腹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大格局。經濟圈規劃區域總面積5000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市面積的五分之二,人口約340萬,占當時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二。
按從大到小來劃分,福州大都市區范圍最大,包含了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福州新區。其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則是福州大都市區的核心區。而福州新區是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的核心區、示範區、先行區。
根據福州區位特點、產業基礎及發展定位,福州新區以馬尾新城為核心,以沿海、沿江兩條發展軸帶為骨架,以羅源灣、福清灣為兩翼,依託長樂航空新城、環福清灣地區,構建「一核(馬尾新城)、兩區(南翼發展區、北翼發展區)、三軸(福平綜合發展軸、南翼區域拓展軸、北翼區域拓展軸)」的空間結構,形成沿江與沿海相得益彰、蓄勢待發的空間發展格局。
2013年8月20日,福州市委十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全力推進福州新區開放開發在更高起點上加快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的意見》。
2015年8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福州新區。福州新區位於福州市濱海地區,初期規劃范圍包括馬尾區、倉山區、長樂市、福清市部分區域,規劃面積800平方公里。福州新區區位條件優越,生態環境秀美,產業基礎堅實,與台灣地區交流合作緊密,戰略地位重要。要把建設好福州新區作為實施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貫徹落實國家支持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重要舉措,實現在更高起點、更廣范圍、更寬領域推進海峽兩岸交流合作,推動福建積極參與、全面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實現一體化發展。
⑻ 海峽西岸是指什麼地方經濟區包括哪些地方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設想由來已久,當初福建就曾提出過閩東南、閩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後又形成過海峽西岸繁榮帶的設想。根據形勢的發展,上述設想逐漸擴展成海西經濟區的發展戰略,這是歷屆省委、省政府長期探索福建發展之路積累的成果。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是在福建省原有發展戰略,尤其是在海峽西岸繁榮帶戰略基礎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戰略的繼續,又是原有戰略的升華。這個概念在2004年1月初舉行的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首次被完整、公開地提出。2006年兩會期間,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字樣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綱要中,計劃通過10年~15年的努力,海峽西岸將形成規模產業群、港口群、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達區域,成為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台灣,鄰近港澳,范圍涵蓋台灣海峽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銜接,依託沿海核心區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為中心所形成的經濟圈構築地域分工明確、市場體系統一、經濟聯系緊密的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不同於行政區劃的具有地緣經濟利益的區域經濟共同體,它面對台灣,毗鄰台灣海峽,地處海峽西岸,是一個肩任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歷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經濟綜合體,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截止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張,包括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以及福建9市
⑼ 中國8大經濟圈是什麼
1.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GDP:江蘇+浙江+安徽+上海=17.4萬億人民幣
2.環渤海經濟圈
GDP:北京+天津+河北+山東=14萬億人民幣
3·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
GDP:廣東+香港+澳門=10.5萬億人民幣
4.中部經濟圈
GDP:湖北+湖南+江西=8.2萬億人民幣
5.海西經濟圈
GDP:福建+台灣=6.6萬億人民幣
6.西南經濟圈
GDP:重慶+四川+雲南=6.5萬億人民幣
7.東北經濟圈
GDP:黑龍家+遼寧+吉林=5.22萬億人民幣
8.西北經濟圈
GDP:陝西+甘肅+寧夏=3萬億人民幣
事實上中國還有兩個經濟圈已經成型:
1.北部灣經濟圈
GDP:廣西+貴州=3萬億人民幣
2.中原經濟圈
GDP:山西+河南=5.3萬億人民幣
八大經濟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日前發表報告指出,中國所沿襲的東、中、西區域劃分方法已經不合時宜。為此,報告提出"十一五"期間內地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並可將四個板塊劃分為八大綜合經濟區的具體構想。
其中,毗鄰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應建設成三個基地和一個中心。這份由國務院智囊機構發布的《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報告,對"十一五"期間內地區域劃分提出了一些具體設想。報告還指出,由福建、廣東、海南等三省組成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緊鄰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