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建國之前安慶的經濟如何

建國之前安慶的經濟如何

發布時間:2022-10-09 09:41:41

『壹』 曾為長江五虎之一的安慶是如何衰落的

安慶市是我的故鄉,看到這個問答題後,我思緒萬千,不得不參與這個問題的回答。 安慶市的沒落讓人非常唏噓,本身安慶有著優越的地理條件和人文基礎,可偏偏安徽的省會後來選擇了合肥市。這種城市級別的落差,迅速讓安慶沒落為一個四線小城市,且常年不受到省里的主導者的重視。

曾經與上海、南京、武漢、重慶齊名的「長江五虎」,現在變成了「四虎」。南京到武漢的長江黃金水道本來路過安慶港,水路航運發達。但隨著高速公路的建設,高鐵、動車的通車,長江水路客運停止通航,安慶就變成了皖西南遺忘的角落。

黃梅戲的曲調悠揚清麗,安慶城市的沒落,使得文化影響力也大大降低。

現在人們提到安徽,主要想到的就是皖南山水、徽派民居,以及合肥的幾個科教場所了。對比江蘇曾經的省會鎮江市,雖然城市管轄面積小,但發展程度非常高,這一點讓很多安慶人感到無奈。 下面本人把安慶市的衰落歸納以下原因:

1,安慶是因戰爭而建造的城市,不是經濟發展的自然成果。安慶城始建於南宋時期。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縣之地),而沿邊多警。知府黃干在舒州舊址(今潛山縣梅城)建「城安慶以備戰守」。

2,綜觀 歷史 的長河,安慶因為是府治、省會而興,安慶也由失去府治、因失去省會城市而衰。

3,安慶地理位置偏居一隅,位於皖西南一地,沒有蕪湖那樣好的區位,使得同樣是沿江名城的蕪湖率先得到了發展機會,而安慶卻又一次錯過了。

4,城市地域劃分的失誤。安慶市的城市規模只有那麼大,卻要管轄三區、七個縣(市),原來還是八個的,後因樅陽縣劃給銅陵市管轄。而這所屬七個縣(市)中,就有五個國家級貧困縣。

5,安徽的發展滯後也拖累安慶的發展。安慶與蚌埠的發展是安徽現代發展思路的一個縮影,省會北移、政策履變、思路不清、舉措失當是安徽現代衰敗的內在原因。

6,城市外圍的交通發展滯後(安慶失去被重視的地位,根源在與省會地位的轉移)京福高鐵不走安慶,銅陵的大橋比安慶早了十年,合九線不走安慶北,安慶的寧安高鐵於2015年才通車。

7,安慶文化推廣不利。作為安慶市文化名片的「黃梅戲」,曾經在90年代紅火過一段時間,現在也慢慢的不在那麼有名,安慶市有一段時間舉辦過黃梅戲藝術節,主要是為招商服務,實際的文化推廣並沒有看到過什麼招商的效果。

長江五虎之說應該是在太平天國之前的事了!所以那是過去就不要說了,個人從一個外地來宜的人來發表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吧。

首先:政治地位的變遷!

這個我個人認為是主因吧,但是為什麼會有這個變遷,坊間傳聞很多,畢竟只是傳聞,所以過究沒有任何意義。從省會的遷出,是安慶變化的轉折點。為什麼是主因呢?首先中國各個省份的發展模式都是優先發展省會的,資源的傾斜這個自不必多說。所以,省會地位變遷後,安徽在全國的地位本來就不高,因此安慶能得到的發展自然更少。其次,省會變遷後,領導層的發展重心肯定是一窮二白的合肥城,導致歷屆班子頭腦里也只有一窮二白的省城,再加上隔壁江蘇南京的強大,合肥的趕超欲更強!優先發展合肥的理念短期沒有可能改變,所以,其他城市的沒落只是遲早的事。

其次, 歷史 文化的影響

安慶自從政治地位變遷後,太多人心裡都是難以承受的,這個地方厚重的 歷史 文化,孕育的都是知書達理的後人,重文輕商思想是主流。在省會遷出後,這些受過儒家思想深深影響的人,心裡很不平衡,開始鬱郁寡歡,感覺天塌了一般,沒有了鬥志!就如同最近的樅陽被劃出安慶一般,網名和當地老百姓把他說成了屈辱一般的事件,能夠看出這邊人的一些思想觀念。具體可以去網上搜索相關言論。其實,區劃本就是國家的事,任何區劃都是以實際需要為准,沒有人說羅嶺必須屬於桐城而不能劃歸安慶,也沒人可以說宿松一定就是安慶管轄不能由省里直管,所以濃重的文化氛圍的反作用就是不會變通。太死板!不能與時俱進。

最後,氛圍

來安慶定居兩年了,感覺最深的就是這里發展氛圍不夠,從領導班子到普通老百姓,都沒有那種積極的進取氛圍。領導班子貪圖安逸,不想有更多作為,普通老百姓不知自省,沉迷過去的虛榮!在這里能看到最多的無非兩件事:唱黃梅戲、棋牌室走錯路都能看到,論壇貼吧里自我悲憫、說罵別人打壓天天可見!坊間的傳聞,比真實的事實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如同一樓說的石化科大的選擇,省會的搬遷,政府的刻意打壓等等不絕於耳,在佩服網名的想像力的同時,感嘆市區人民的無知短視!相反,7縣現在的發展水平已經在最近幾年趕上並有超過市區的勢頭!

曾經有個外地的業務員過來推銷,說了一句:我們大安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怎麼消費水平和消費理念還不如縣城?當然這個說法只是他的感受,跟我寫的回答一樣並不十分准確,但是確實是事實,如果安慶的領導班子和他的人民自身不反省,打壓可能是最好的托辭!

在安慶這些年感受到的,安慶人很多的擁有:

1.莫名的優越感:不知從何而來?

2.很濃的惰性、不思進取:安慶一直最火的行業是餐飲 娛樂 ,太多拿著2500的工資在大排檔、燒烤店喝著啤酒吹著牛的,太多不上班就帶娃然後天天泡在棋牌室的嫂子們,太多……

3.工廠招工難、企業人員流失大:有天冷天熱不上班的,有職業中專一定要做文職的。

4.製造業一直很少,地產 娛樂 商貿一堆,實體經濟太差。

5.……

衰落是必然,希望慢慢改善吧……

第一主要是省會遷出、把文化工業經濟都帶走了,啥也沒給安慶留;第二安徽集全省之力發展合肥、振興皖北、限制安慶這個安徽人應該都知道;最後我想如果是獨秀天下省會絕對不會搬、那安慶現在的發展懇定要比合肥強。

安慶的長江五虎之說,只有安慶人經常說,外面基本上沒有什麼流傳。所謂長江五虎,安慶歷來和上海南京武漢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就以建國前來說,安慶城區人口10萬都不到,能和上海南京比嗎?和現在的經濟特區一樣,五大經濟特區,汕頭能和深圳比嗎?安慶的崛起只有清朝一代,但是在太平天國時期,慘烈的安慶一戰,打了兩年多,把安慶打殘了。另外安慶這個城市偏居於安徽西部一隅,省內別的地市到安慶相對不方便。

規劃的有點看不懂,西門一帶是石化廠,污染不多說,南面是長江,東面又有造紙廠、電廠,以至於香水百合小區都能聞到異味,北面的集賢關,採掘、石材雕刻、水泥廠行業, 歷史 悠久,就連火葬場離居民點同樣是那麼近。 我們老百姓看不懂什麼衰落,只認為,西門已經有石化公司了,為什麼後來這些有污染的企業不能放在西門呢?為何每個區都有污染企業?我想至少給我們留一個美麗、勉強宜居的東門,隔離開,要比現在舒服的多吧??現在我們搬家總結經驗,跟著市政府走,政府在哪條路,那綠化一定是非常好的,搬過去,離近一點,起碼呼吸多一點的新鮮空氣吧。

我記得安慶解放初期有一家納稅大戶叫長江煙廠。不多久就被合肥掠去。如今給合肥創選產值多少億。凡是安慶有什麼優勢產業都給掠到合肥。而省計劃什麼大項目合肥獨吞。你想安慶和其他市能發展得起來嗎

安慶的衰落一般老百姓很難說透徹。 歷史 上輝煌就是因為省會在安慶。現在安慶的發展落後了,支柱產業太少,交通欠發達,南北走向大動脈早點進入高鐵時代更好。安慶的經濟發展問題,改革開放問題,沒有大手筆規劃和投入,這座小城就要拖沿江滾動發展的後腿了。

安慶長江大橋。

長江五虎城市是指上海、南京、安慶、武漢、重慶,這是近代以來的所形成的概念。形成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安慶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過輝煌的過往,是長江沿線的主要工商業城市,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科學家徐壽在安慶製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以安慶內軍械所為標志的近代武器工業都雲集於此;與其他四個城市相當,要麼是直轄市、要麼是省會,而安慶是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在當時的 歷史 條件下,以長江水運為依託的交通發達;也是軍事重鎮,安慶號稱「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長江安慶上游的北面是大別山系,一直逶迤至江邊,同時長江的南面就是鄱陽湖水系,南北兩面陸地都因山水阻隔,東西之間或長江中下游之間的交通必然要經過安慶,以至於在宋朝時某一位達官貴人就判定過,曰:此地宜城,安慶的別稱宜城就這樣而來。

本文的問題是安慶怎麼衰落的,換一種說法也可以說成安慶為何沒有得到發展,我們以建國為時間點,那時的長江五虎基本上在一個水平線上,差距沒有今天這樣大,我們來分析安慶為何沒有發展起來,列個一二三出來:

1、省會遷移,失去政治中心地位。自1667年江南省分治,桐城張英張廷玉父子宰相將省府爭取到自己的家鄉,安慶在近代的發展包括在近代中國的地位,上文已有表述,只因安慶的確偏於安徽西南一隅,在特定的時勢下,安徽省將省會遷往合肥,失去了安徽政治中心地位;

2、沒有形成交通中心。長江橫亘東西,在水運為依託的年代,安徽境內形成了包括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等一串珍珠鏈城市,安慶的光澤被分散。在溝通南北的陸路運輸上,安慶也沒有抓住機會,安慶的鐵路直到世紀之交才修通了合肥--安慶線,沒有打通江南和江北的鐵路交通,皖贛鐵路拋開安慶修向蕪湖,京九鐵路由於九江江面上有 歷史 上未完工的鐵路橋樁而走九江過江,相對於合肥向九江方向的鐵路而言,安慶這一段又形成了「盲腸」,沒有大交通為支撐的城市是無法成為經濟中心的。縱然,安慶的經濟基礎相當不錯,以安慶石化為代表的化工工業,以活塞環、船用柴油機為標志的運輸機械工業,一旦交通跟不上,經濟發展就沒有根基,成為浮萍。

3、改革開放後,一系列機會沒有抓住一個。改革開放後,一波又一波的經濟浪潮湧動,安慶也曾努力跟上步伐、跟上潮流,但從來都沒有形成一個大格局,沒有把安慶放在一個大棋盤上做活「棋眼」,沒有構築成大交通網路,沒有將安慶的人文優勢、文化優勢通過交通網路的構築形成區位優勢,雖然努力地招商引資,沒有交通脈絡就無法帶動資本的流動。至今都沒有形成南北鐵路交通,東西方向的鐵路運輸至今也沒有貫通,從長江三角洲方向向西,南京方向來的客運到安慶就截至,貨運到銅陵就終止。

4、悲慘的是,在往後的一段時期,安慶仍然不會有起色,原因還是交通卡脖子。至於有些人說,安慶受底下八個縣拖累,都是將方向搞反了,從來都是中心城市帶動農村,農村作為城市的蓮花寶座,以至於無法吸附樅陽,導致樅陽被切割。

只寫這么多吧,我是樅陽人,沒有激情寫了。樅陽外切,安慶的血脈被外力斬斷,看安慶一天天淪陷,非常難受,雖然我從內心中自認為我是安慶人。

我是土生土長的安慶人,雖十餘年不在家鄉,但還是很愛家鄉,首先學點 歷史 都知道安慶曾是安徽省省會,是長江五虎之一,在中國近現代史有些片幅,出過很多名人,誕生過很多第一,民國時安慶作為南京的西大門當時也是省會自然知道些,後因莫種原因搬到合肥,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沒什麼了,安慶當然就不好發展了,當時還有個大概什麼口號意思是集全省之力發展合肥,限制安慶,振興皖北,還怎麼發展,到九一年合肥gdp才超過安慶,合肥也是近些年才發展起來,個人覺得和上面領導,政策有關系,安慶要發展快又好只有上面有人政策好才行,安慶雖輪為四線城市,安慶還是很適合宜居的,安慶人民還是積極向上的,衰落我覺得談不上,安慶還是在發展的,安慶gdp還是省內前三的,只是發展太慢了

『貳』 安慶曾經的江南重鎮,為何如今成了個小縣城

因為現在社會的發展比較快,交通也比較便利,如果這個城市沒有很好的地理位置或者資源的話,就發展不起來。

『叄』 安徽安慶市曾媲美上海、武漢,如今是怎麼一步步淪為四線城市的

安慶市沒有抓住時代發展機遇,錯失良機之下導致現在淪為了經濟比較靠後的城市。在幾十年前,安慶這座城市的名氣可堪比當時的上海,南京等都市,更是比當時還沒有成為省會的合肥市要發達許多,不少外地商人爭先恐後擠破頭都想來到這里發展,而在近現代時期,安慶市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太平天國與清政府軍隊圍繞著安慶市展開了殊死搏鬥,可見這座城市的特殊地位以及重要性,但是時代在變化,曾經的輝煌並沒有留存下來,今天安慶市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威風凜凜樣貌。

以上回答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多謝閱讀。

『肆』 誰知道安慶在近代中國歷史的輝煌成就

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安慶作為全國重要的糧棉油、水產品和畜禽生產基地,作為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車零部件製造和紡織加工業基地,又被省列為皖江開發的重點開放城市之一,社會經濟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6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達490億元,財政收入達45億元。農業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水平,工業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輕紡、建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涌現了安慶石化、華茂、環新、海螺、全力、鴻潤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基礎教育成為品牌,文化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通訊和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安慶已與世界上1OO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出口商品達2 0 O多種。
2007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593.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3.93億元,增長6.2 %;第二產業增加值249.14億元,增長17.6%;第三產業增加值230.44億元,增長12.7%。第二、第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2.9%和38.0%。分別比上年提高12.6和27.8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比例為 19.2∶42.0∶38.8。人均GDP9739元,比上年增加1529元。年末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為3.9%。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9191元,比上年增加4479元,增長30.4%。
繁華的安慶夜景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07.64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54.3億元,增長24.8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75.6億元,增長8.97%。集體企業7.74億元,增長26.4%;股份制企業74.26億元,增長33.46%;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11.5億元,增長41.27%。重工業增加值100.0億元,增長18.82 %;輕工業增加值54.2億元,增長41.10%。全市新產品產值17.8億元,增長77.9%。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1.7億元,比上年增長50.8%。其中,城鎮投資298億元,增長58.5%;農村非農戶投資28.1億元,增長22.9%。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8.07億元,增長18.20%,比上年提高 3.08個百分點。
全年進出口總額37056.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1.31%。其中,出口28670.38萬美元,增長29.89 %;進口8385.82萬美元,增長36.41 %。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0元,比上年增長11.7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7754元,增長19.6%,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02元,比上年增長17.92%,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854元,增長14.8%。

『伍』 安徽經濟實力排名靠前的城市有哪些

第1名:合肥

安徽省省會,雖然合肥的基礎較為薄弱,省內各市對合肥也有些爭議,但畢竟也做了60多年的省會,而且近年來經濟發展明顯加速,已經超越了很多老牌省會城市,加上科教實力較強,科大、工大、安大三所重點高校的大力支持,位列安徽第一也是合乎情理。前段時間合並巢湖後,城市發展格局進一步拉大,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第2名:蕪湖

皖江地區主要城市,安徽沿江發展的重要陣地,皖南區域中心城市。蕪湖經濟基礎相對較好,加上有長江航運的天然優勢,經濟發展自然不慢。建國後,蕪湖經濟穩步增長,並有一批以奇瑞為代表的大企業支撐,縣域經濟也較為富裕,近年來與長三角合作加強,綜合實力已然穩居安徽第二。

第3名:馬鞍山

該市為新興的鋼鐵工業城市,重工業發達,人均收入在安徽名列前茅。可貴的是近年來,該市積極利用鄰近長三角的區位優勢,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也逐步發展起來,加上城市建設基礎較好和沿江的航運條件,又是全國文明城市,所以名列三強也是實至名歸。

第4名:蚌埠

皖北地區的老工業城市,當年憑借千里淮河第一港和鐵路的交匯推動了城市的迅速崛起,並一度發展成為安徽前列的重要城市。蚌埠科教實力也較為強大,高校機構較多。但是近年來實力有所衰落,GDP只能排在安徽中游,城市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加上地處皖北,缺少發達地區的引領,當年的輝煌正在逐步衰退,被省內很多後起之秀超越。但是蚌埠畢竟還有當年的雄厚基礎和交通發達的優勢,所以再次崛起也不是難事,故眼下只列第四。

第5名:淮南

同樣是皖北地區的老工業城市,煤炭工業是其主要的產業部門,資源型城市的特點顯而易見,但是交通上不如蚌埠發達,學校機構也少於蚌埠。但是淮南城市面積較大,是全國「較大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加上重工業實力還在,人均收入也不差,這座百萬人口的老市居於第五也是合理的。

第6名:安慶

安徽的老省會,也是安徽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自古就是長江北岸的重要城市之一,軍事上地位顯赫,在國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安慶作為安徽的傳統城市之一,建國後曾一度衰落,但近年來經濟發展也有所起色,經濟總量穩居前五位。相信安慶憑借歷史文化和長江之利,在搞好縣域經濟的同時,綜合實力還會有一個明顯的跨越。

第7名:滁州

一座有著1500餘年歷史的淮東州府,《醉翁亭記》讓人們了解了古滁州自然之美和人民之樂。由於建國後設市較晚,起步較遲,但近年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逐步邁上全省上遊行列。滁州憑借毗鄰南京、揚州的區位優勢和市區發達的家電電子實力,經濟實力目前居全省第五。在安徽新一輪建設熱潮中被定位為安徽東向發展的橋頭堡和皖江地區對接長三角的前沿。但北部轄縣縣域經濟較為薄弱,影響了綜合實力的抬升。

第8名:淮北

與淮南同樣作為皖北的資源型重工業城市,工業實力顯而易見,人民生活水平也較高,城市建設基礎不錯,雖然是重工業城市,但環境總體良好。但淮北苦於區域面積較小,總人口不多,經濟體量不大,發展腹地缺乏,嚴重製約了綜合實力的提升。最近正在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相信未來淮北會成為一座雖小而精的皖北名城。

第9名:銅陵

與淮北類似,這座江南城市雖然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都不錯,自然環境也十分優美,但是面積太小、人口太少,而且和隔壁的蕪湖關系復雜,導致了雖然人均富裕,但綜合實力不強,經濟體量不大,總體來看,只能屈居第九。

第10:阜陽

阜陽是皖北地區人口最多的大市,交通條件優越,經濟發展腹地寬廣,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是阜陽經濟基礎薄弱,工業發展滯後,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升,縣域經濟普遍乏力,周圍缺少發達地區的帶動,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城市建設有一定的基礎,但大而不強,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第11名:宣城

宣城自古就是江南名郡,文化繁盛、經濟繁榮,而且有臨近江浙的地理優勢。宣城自然環境優美,縣域經濟發達,但人口較少,城市建設起步較遲,所以總體經濟實力不大,地區產值排名靠後。不過,雖然綜合實力不強,但一點也不影響宣城人民高質量的生活條件和環境。

第12名:六安

皖西大市,六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面積和人口都不少,經濟發展也有所起色。但六安縣域經濟較弱,只有霍山較好,人均收入不高,而且由於地處皖西,經濟上聯系合肥外,缺乏長三角的帶動,山區較多,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六安城市建設提升較快,環境優美,旅遊業或許可以助推經濟的發展。隨著六安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南北交流的便利,和縣域經濟的起暖回升,相信六安的綜合實力會有一個質的飛躍,皖西的明天也會更好。

第13名:池州

池州山河秀麗,擁有長江的航運和皖江的區位,經濟發展潛力無窮,旅遊業也很好,有名山有大川。但是設市較遲,城市建設起步晚,而且人口較少,面積不大,難以形成強大的綜合實力,但是池州的人居環境絕對是一流的。

第14名:黃山

提到黃山,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黃山市,而是黃山的山。確實黃山的旅遊實力之強是眾所周知的,無需多言。人均收入也不差,環境更是沒的說。但黃山市由於旅遊業發達的原因,所以工業經濟並沒有得到重視,工業的污染也不利於黃山旅遊。加上市區不大,人口較少,所以論旅遊業絕對第一,但是綜合實力來比,確實不強。

第15名:宿州

宿州是京滬鐵路沿線城市,交通較為便利,人口較多,最近城市建設也開始發展。但是宿州經濟實力不強、人均收入較低,縣域經濟滯後。沒有大企業和強大的支柱產業,農業經濟比重大。但最近開始與徐州加強合作,希望能有助於提升宿州的綜合經濟水平。

第16名:亳州

提到亳州,人們就會想到中華葯都。如果論中草葯,亳州絕對首屈一指。但該市地處皖北北部,交通條件一般,工業實力不強、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城市建設相對滯後。又沒有阜陽那麼多的人口和寬廣的腹地,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在省內實力較弱,綜合實力不強。

『陸』 安慶市歷史與現狀,(經濟,人文,交通等方面)

一、現狀安慶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是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安慶是長江下游的第一個城市,也是萬里長江安徽段的第一個城市,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安慶城北枕龍山,南臨長江,西依皖河,東接石塘、破罡諸湖,獅子山、鳳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鑲嵌其間,整個就像是一座大園林。安慶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水產品和畜禽生產基地,是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車零部件製造和紡織加工業基地。工業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輕紡、建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安慶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二、由來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含「平安吉慶」之意)。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三、交通滬蓉、東香、安合、合銅黃等高速公路干線、1 0 5、2 0 6、3 1 8三條國道和合九鐵路在市境交匯,已建成通車的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和建設中的安慶鐵路大橋,跨江與建設中的南京——安慶城際鐵路、沿江高速公路、安慶——景德鎮高速公路連接。安慶天柱山民航機場先期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航線,目前又在擴建之中。安慶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安慶區位優勢明顯,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溝通三省並連接上海、武漢兩大經濟區的紐帶,是3000噸級海輪入江的終點港口。四、經濟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安慶作為全國重要的糧棉油、水產品和畜禽生產基地,作為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車零部件製造和紡織加工業基地,又被省列為皖江開發的重點開放城市之一,社會經濟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6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達490億元,財政收入達45億元。農業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水平,工業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輕紡、建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涌現了安慶石化、華茂、環新、海螺、全力、鴻潤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 。基礎教育成為品牌,文化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通訊和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安慶已與世界上1OO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出口商品達2 0 O多種。
2007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593.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3.93億元,增長6.2 %;第二產業增加值249.14億元,增長17.6%;第三產業增加值230.44億元,增長12.7%。第二、第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2.9%和38.0%。分別比上年提高12.6和27.8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比例為 19.2∶42.0∶38.8。人均GDP9739元,比上年增加1529元。年末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為3.9%。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9191元,比上年增加4479元,增長30.4%。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07.64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54.3億元,增長24.8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75.6億元,增長8.97%。集體企業7.74億元,增長26.4%;股份制企業74.26億元,增長33.46%;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11.5億元,增長41.27%。重工業增加值100.0億元,增長18.82 %;輕工業增加值54.2億元,增長41.10%。全市新產品產值17.8億元,增長77.9%。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1.7億元,比上年增長50.8%。其中,城鎮投資298億元,增長58.5%;農村非農戶投資28.1億元,增長22.9%。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8.07億元,增長18.20%,比上年提高 3.08個百分點。
全年進出口總額37056.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1.31%。其中,出口28670.38萬美元,增長29.89 %;進口8385.82萬美元,增長36.41 %。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0元,比上年增長11.7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7754元,增長19.6%,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02元,比上年增長17.92%,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854元,增長14.8%。五、文化 據考證,黃梅戲淵源於唐初的黃梅採茶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代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戲曲。「是安徽安慶市宿松縣和湖北黃梅一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吟唱的一種曲調藝術形式。兩縣毗鄰,有很長的邊界線,很多東西是無法分開的」。廖理南先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在黃梅戲發展史上,宿松有十幾項第一,如:1、第一個專演黃梅採茶戲。從明代中葉,宿松人就開始在松梅嶺街上專演黃梅採茶戲;2、第一個將黃梅戲劇目寫入戲台楹聯。清代道光年間,當地人把《送香茶》、《西樓會》等幾個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台楹聯;3、第一個進行「官方公演」。宿松於1853年將黃梅戲由草野請進官方的縣城公演,比《黃梅縣志》記載的「黃梅戲1934年進黃梅縣公演」早81年;4、第一個正式把流行於民間的黃梅採茶歌定名為黃梅戲,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志》中,第一次正式記載了「黃梅戲」這個名稱。
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詞兩大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多用"襯詞"如"呼舍"、"喂卻"之類。有"夫妻觀燈"、"藍橋會"、"打豬草"等;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有"梁祝"、"天仙配"等。 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常用於大段抒情、敘事,是正本戲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專戲專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了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黃梅戲以高胡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以其它民族樂器和鑼鼓配合,適合於表現多種題材的劇目。嚴風英是黃梅戲著名演員,真正唱活黃梅戲,代表作《天仙配》。
黃梅戲語言以安慶地方語言為基礎,屬江淮官話。其特點為----唱詞結構在整本戲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結構,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結構。有時可根據需要以七字、十字句為框架,字數可壓縮或增擴,曲調則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戲的唱詞靈活多變,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間常夾雜多種口語化無詞意的字。句數不一定為偶數有時奇數句重復最後一句便成偶數。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話的安慶官話唱念。整本戲中用韻母念、官話唱,小戲說白則用安慶地方的鄉音土語,唱腔仍用官話唱。

『柒』 開封、保定、安慶、桂林、鎮江、吉林六個老省會城市為什麼衰落

開封,保定,安慶,桂林,鎮江,吉林六個省會城市衰落的原因就是因為跟不上時代發展。

『捌』 到了安慶時期,清末明初聞名天下的長江五虎為什麼衰落了

舊日的輝煌

清前期安徽設省,取的就是安慶的安和徽州的徽,安慶也被定為省城,開始了其近200年的繁華風光。作為省會,安慶自然是官紳齊聚,這些達官顯貴是封建時代最具有購買力的消費人群,這就為當地的工商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市場。

在環境的刺激之下,安慶地區各大行業的規模持續擴張,並且在部分行業中涌現出佼佼者,也就是咱們今天所說的「老字型大小」。如胡玉美醬園、天柱茶等等,大多都起源於安作慶為省會至1840年以前這段時間里。而在行政力量的幫助下,安慶與其周邊的經濟腹地形成了緊密的經濟聯系,安慶帶動這些腹地的經濟發展,而腹地城鎮則為其提供資源和市場。

另一方面,安慶農業經濟十分發達,這一方面體現在安慶的畝產量較高,每畝產糧可達5.15升,高於後來的省會的廬州(即合肥),一方面無論是賦稅還有漕米方面,安慶米、麥還有徵糧數皆為皖省之首。同時因為安慶地區氣候濕潤,土壤偏酸性,適宜種茶,還富產竹類製品以及各種水產。在古代農業經濟是一切的基礎,安慶發達的農業經濟是其省會地位的支撐。

但在表面的繁榮之下,實則隱藏著危機。安慶的商業化是源於行政中心所帶來的集聚,經濟機制是依附在政治機制上的,因此經濟雖有傳統基礎,但是十分脆弱,如安慶下轄的集鎮是以商業性為主,而缺乏生產性的集鎮,也沒有形成與江南市鎮那樣專業化的生產性功能和大型商業集散地,一旦政治機制出現震盪,經濟機制也會被其牽動。

在農業方面,安慶雖然農業經濟發達,但是畢竟地處丘陵地帶且水災頻發,加上小農經濟本身的脆弱性,也存在一定的隱患。


圖為安慶石化800億項目施工現場

除開安全問題,石油化工廠不達標生產產生的廢氣等環境污染也嚴重侵害了安慶居民的身體健康,如2008年國譽律師事務所發布一份調查報告顯示,94%的居民認為其所居住的環境存在大氣污染。

然而,安慶石化帶給安慶的經濟利益卻越來越小,比如在2013年安慶市委書記虞愛華就算了一筆賬,每年安慶石化提供稅收50億,安慶僅得2億,但根據有關測算,安慶每年為安慶石化發展公共配套的總成本在260億元以上,而2012年安慶的財政收入才僅有170.3億元。安慶較低的人均GDP也顯示安慶市民並沒有充分享受到安慶石化的發展的紅利。

但無論怎麼討厭石化,「石化一檢修,安慶GDP要抖一抖」絕非戲言,安慶也沒有能力重新安置安慶石化,2008年落項的800萬噸項目雖然遭到安慶當地官員以及當地居民的集體反對,但仍然選擇在原址進行擴建,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沒錢,搬不動石化。

與此相比更令人擔憂的是安慶的慢慢轉型路。2018年《安慶日報》罕見在頭版以接近整版的篇幅推出「學海安 問安慶」大型系列報道,一個地級市向一個縣級市學習,可謂是前無所有。

在安慶八問一文中中系統的提出了「一問:我們為何常常『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二問:我們幹部隊伍為什麼缺少『拚命三郎』?三問:我們為什麼難招好項目?四問:我們的項目落地為什麼那麼慢?五問:我們的人才為什麼難引更難留?六問:我們的園區經濟短板在哪?七問:我們的思想解放為什麼總是「慢半拍」?八問:我們能為城市發展做什麼?」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表達的就是安慶要想重振雄風,尤其是解決自己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就要學習海安走產業升級一條路,由「航空母艦」一家獨大變成百家爭鳴的「聯合艦隊」,這就要一方面要整治幹部作風,一方面尋求外援招商引資。

但這條轉型之路又談何容易?光就招商引資方面來說2018年上半年安慶全市招商引資簽約億元以上項目67個,十億元以上僅有2個,這比起年初10億元以上項目20個以上的雄心壯志相比可是太過於現實,沒有新的投資進來,安慶的經濟轉型比較難,安慶仍然離不開安慶石化。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轉型之路「路在何方?」但無論「路在何方」安慶的轉型之路都面臨著不小的困難,結果如何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轉型之路,路在何方,恐怕不光是安慶,也是當下很多地方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玖』 安慶曾經是長江五虎之一,後來是如何衰落的

「長江五虎」分別是重慶、武漢、南京、上海、安慶等五座城市,之所以叫「虎」,是因為清末到民國期間,這幾座城市發展非常好,經濟比較繁榮,屬於長江流域的模範城市。這些城市之所以能「稱霸」,主要是因為他們開發的比較早,而且相對資源更為豐富,只是有些藉助了外資,如上海;有些藉助了內耗,如南京;有些是傳統城市,如武漢;有些是區域重鎮,如重慶。相對來講,安慶比較特殊,他屬於後起之秀。

安慶衰落主要是因為安慶不再是安徽省會,民國之初,設置了安慶道,下轄16個縣,這期間安慶也還能維持,畢竟抽調各縣的資源,也能保障安慶的人力需要。不過,北伐之後,安慶廢道,而各縣直接歸省,這使得安慶不在是一塊集中地,整體實力就開始大幅下滑了。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安慶就不能再跟其他四座城市相比了,而且管轄范圍也是越來越小,組建沒落到今天這個樣子,同當年的四大城市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小村子」。建國之後,安慶屬於地級單位,同一般地級市一樣的權利,又沒有特別優勢的資源,所以整體經濟實力並不強悍,但是相對全國地級市來講,還是屬於中上層水平,畢竟2500多億GDP,誰都不能說安慶是落後地區。

『拾』 安慶發展為何如此落後

民國初年,南京國民政府雖然撤消了徽州府的建制(一同撤消的還有廬州、鳳陽等府),在安徽省設安慶、蕪湖和淮泗三道,但國民政府和安徽省府依然把安徽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在沿長江一線和江南的徽州故地。孫中山先生在其著作《建國方略》和《建國綱要》中就提到在安徽要重點建設兩個地方:一是安慶,二是蕪湖。要把安慶建設成為武漢和首都南京之間一座橫跨長江兩岸的特大型「雙聯市」,把蕪湖建設成為長江流域主要的港口城市(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 抗日戰爭中,安徽省會安慶淪陷,安徽省府被迫從安慶遷出,先後隨戰事的發展,暫駐立煌(即今天的金寨)、蕪湖、合肥等地。1949年合肥解放時,由於安徽巢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還未完全解放,中共中央臨時在合肥設皖北行署,之後渡江戰役總指揮部也就設在了肥東。蕪湖解放後, 中共中央又臨時在蕪湖設立皖南行署,1952年中央決定合並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復建安徽省,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駐地合肥。 盡管在建國初期,安徽曾被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列為沿海省份,但不可否認省會由沿江的安慶遷至內陸的合肥,使安徽在政治心理上由一個通江達海的沿海省份變成了一個較為封閉的內陸省份,因為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航空運力幾乎為零,而鐵路運力極其有限的狀況下,作為」中國第一大水系」的長江對於安徽意味著什麼,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合肥雖然位於安徽地理之中心,但卻遠離長江和淮河這兩大貫穿安徽的主要水系,因此,交通相對閉塞。再則,合肥在解放之前只是一個人口不足5萬的小縣城,連兩層以上的樓房都很少見,各方面條件相當簡陋,很多基礎設施都要從零起步。因此,使得安徽發展的眼光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主要局限於合肥的周邊。但是合肥發展了這么多年,所轄三縣依舊落後,長豐還是國家貧困縣。而合肥的周邊城市,如六安、巢湖、淮南也沒有在合肥的帶動下富起來。經過幾十的努力,合肥的經濟總量到1984年才超過蕪湖,而到1989年才超過安慶。到2005年「十五」計劃末,合肥的經濟總量僅為850億,再來看看周邊的其它省會城市:2005年,杭州的經濟總量為2900億,南京的經濟總量為2400億,武漢的經濟總量為2200億,鄭州和濟南的經濟總量已2000億,而南昌的經濟總量也有1100億了!現在,只要是有點兒經濟常識的人都能明白,把一個原本是縣城的地方建設成一個省會要比把一個原本就是城市的地方建設成一個省會所花的經濟成本大得多!不可否認,合肥從20世紀40年代末的一個小縣城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就其自身而言,卻是創造了「奇跡」,但這種「奇跡」卻是以過度耗費安徽的「元氣」為代價的!

閱讀全文

與建國之前安慶的經濟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1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61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6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7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6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2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2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8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5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30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6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