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朝陽區的經濟概況
2006年,朝陽區財政收入在全市各區縣中率先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了106.4億元。產業結構日益優化,高端產業地位日益突顯。2007年,第一產業佔0.08%,第二產業佔15.41%,第三產業達到了84.51%。其中,金融保險、會計咨詢等現代服務業佔全區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50%以上。全市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中,CBD、奧運、電子城三大功能區聚集在朝陽。文化創意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國際版權交易中心一期投入使用,三間房國際動漫產業園、崔各庄藝術產業區快速推進。規模以上高技術企業實現利潤18.4億元,同比增加13.6億元,增長2.8倍。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直接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也為全市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07年,全區GDP達到1670.4億元,佔全市的18.5%。區域稅收579億元,同比增長40.4%,佔全國財政入庫稅收的1.14%。區級財政收入141.5億元,同比增長32.8%。 轄域歷史上農業以種糧為主,耕作粗放,產量極低。新中國建立初,農民通過土地改革分得土地,生產積極性高漲。1950年,農民按照自願互利原則,組織起互助組。1954年,完成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組建。1956年,東郊區各鄉合並初級社轉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實現農業合作化。1958年後,朝陽區合鄉並社,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一度出現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超越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嚴重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1959—1961年全區農業生產遭到較大損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改革、開放、搞活方針,實行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農業生產專業化和適度規模經營,使農業開始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發展。是改變「以糧為綱」的單一經營模式,農、林、牧、副、漁,工、建、運、商、服十業並舉,綜合發展。以農促工,以工補農、建農的良性經濟結構初步形成,二、三產業收入在農村經濟總收入比重由1979年的53.8%,上升到1995年的93%。二、三產業發展,支援了農業生產發展,改變了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使大量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從而為進一步發展二、三產業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三是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耕地逐年減少,農業內部生產結構日趨合理,成為首都副食品生產基地。養魚產量從1978年的41.4萬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963萬公斤,在農村經濟總收入中所佔比重由1978年的0.1%上升到1995年的6%。畜牧業生產在種養業總收入中所佔比重由1978年的8.2%上升到1995年的42%。四是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農業由過去單純生產初級產品,為食品工業提供原材料,轉變為對農產品加工、增值;工業企業由原來進行農機具加工維修,發展到30多個行業、300多種產品,有的產品達到市優、部優標准,有的銷往國際市場。199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2.48億元,比1978年增長86.2倍,平均每年遞增28%;純收入21.86億元,比1978年增長36.6倍,平均每年遞增22%;繳納國家稅金30634萬元,比1978年增長78倍,平均每年遞增27%;集體積累57509萬元,比1978年增長47.6倍,平均年遞增24%;農村人均分配4250元,比1978年增長30.5倍,平均年遞增21%。
1980年,根據轄域農村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生產結構、生產特點的農業分布狀況,進行綜合農業區劃。1980—1983年,綜合農業區劃劃分3個種植區和1個發展區。
糧食種植區分為兩個分區:小麥水稻區,包括窪里、平房、將台、太陽宮等4個公社全部及來廣營、東壩、樓梓庄、王四營、十八里店、小紅門等公社部分大隊,共44個生產大隊,總耕地89247.57畝,其中糧田52653.8畝。該分區土壤肥力較高,水量充沛,灌溉方便。小麥玉米區,包括大屯、金盞、高碑店、來廣營、樓梓庄、東壩、王四營、南磨房、十八里店、小紅門10個公社43個生產大隊,總耕地117094.43畝,其中糧田72091.2畝。該分區土壤較為貧瘠,水源不足,是種植玉米為主的雜糧區。
蔬菜種植區分為3個分區:細菜保護區,包括小紅門、十八里店、南磨房、高碑店、王四營、太陽宮6個公社,總耕地70802畝,其中菜田30861畝。該分區多是老菜田,土壤適宜,肥力較高,水源充足,設備齊全。大路菜區,包括東壩、金盞、樓梓庄、大屯、窪里、來廣營6個公社,總耕地103952畝,其中菜田9774畝。以細小品種、水生蔬菜為主的種植區,包括將台、平房兩個公社,有耕地21142畝,菜田7522畝。該區地勢低窪,淺水坑塘和季節性水面較大。
林業種植區分為3個分區:楊樹洋槐農田防護林區,包括來廣營、窪里、大屯、太陽宮4個公社19個大隊,總面積88134畝,有林木281283株,總蓄積量13551立方米,覆蓋率6.2%。楊樹農田防護林網和葡萄桃經濟林區:包括東壩、金盞、樓梓庄3個公社和將台公社、平房公社部分大隊,共26個大隊,總面積119112畝,有林木418591株,總蓄積量35099立方米,覆蓋率5.6%。毛白楊、國槐環境保護林和葡萄經濟林區,包括太陽宮、平房、大屯、十八里店、窪里、將台、高碑店7個公社的34個大隊,臨近城市居民區,總面積192030畝,有林木360379株,總蓄積量16390立方米,覆蓋率10.7%。
畜牧業發展區分為兩個分區:菜牧區,包括小紅門、十八里店、南磨房、高碑店、將台、太陽宮、平房7個公社,年產青飼料4706萬公斤,佔全區產量64%,適宜發展雞、兔和豬。糧牧區,包括大屯、王四營、東壩、窪里、來廣營、金盞、樓梓庄7個公社,年產秸稈2295.5萬公斤,加工飼料507.5萬公斤,利用率22%。精飼料來源廣泛,以發展豬、兔、羊為主,適當發展養牛。1990年10月,對原農業區劃進行調整,劃分為4個區。城鄉服務綠化保留菜田區包括南磨房、高碑店、太陽宮、將台、大屯等鄉,東風農場及雙橋農場所屬部分鄉及望京小區、垡頭小區、東壩小區和來廣營、王四營、東壩等鄉部分村隊,共計12個鄉41個大隊,有耕地7.4萬畝,其中菜田2.5萬畝。該區人多地少,人均佔有耕地0.73畝,土壤肥力較高,水利灌溉條件較好。企業發展菜牧區包括小紅門、十八里店兩鄉及南磨房鄉樓梓庄大隊共12個大隊,有耕地2.6萬畝,其中菜田1.6萬畝。土壤肥沃,水利設施條件好,有機肥源充足。
糧食副食品基地區分為兩個亞區:企業發展預備菜副食品基地區,分布在東壩、金盞、樓梓庄3個鄉和窪里、來廣營兩個鄉部分大隊及東郊農場兩個鄉共31個大隊。耕地8.5萬畝,其中糧田7.45萬畝。土壤條件好,水資源充足,土壤、水環境污染輕微。企業開發水旱輪作糧牧區,分布在黑庄戶、豆各庄、黃港、崔各庄4個鄉及平房鄉東部3個大隊。耕地9.7萬畝,土壤有礓石黏土障礙,適宜水旱輪作,水源條件較好,以小麥、水稻兩茬糧食耕作為主,為水稻集中產區。1992年,城鄉建設速度加快,土地資源繼續減少。為實施農業區域開發總體規劃,按功能圈專業化商品基地進行開發,分為3個區。中低產田綜合整治開發區,包括東壩、金盞、樓梓庄、來廣營4個鄉31個村,有耕地7.95萬畝,以糧食生產為主。蔬菜副食品基地開發區,包括十八里店鄉、小紅門鄉,有耕地325萬畝,以豬、雞養殖和蔬菜生產為主,是首都主要副食品基地,商品生產現代化水平高,貯藏、運輸條件便利。城鄉結合部保留綠帶環境治理開發區,包括南磨房、王四營、高碑店、將台、平房、太陽宮、大屯、窪里等8個鄉。有耕地6.2萬畝,佔35.6%,以蔬菜種植和養豬為主。在保留部分糧田基礎上,配合城市環境保護,擴大綠化面積,建大型規范化綜合農貿批發交易市場。1994年,依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按農、林、牧、漁大農業重新規劃,農業分成3個區。重點發展區,包括金盞、樓梓庄、東壩、來廣營4個鄉和東郊、雙橋2個農場。有糧田101075畝,佔全區糧田總面積44.9%;菜田18445畝,佔全區菜田總面積42.7%;果樹4932畝,是全區唯一水果產區;漁場水面10524畝,佔全區漁場總面積67.1%。都市農業區,重點位於金盞、樓梓庄、東壩、來廣營4個鄉,有農業人口46264人,基本農田9.8萬畝,此區將逐步規劃成綜合種植區、綜合養殖區、綜合發展區3種類型,共12項目分區。調整保護區,主要包括小紅門、十八里店、王四營、平房4個鄉。有糧田18349畝,佔全區糧田總面積14.1%;菜田14089畝,佔全區菜田總面積32.6%;當年畜牧業收入佔全區畜牧業總收入44.9%。城市過渡區,主要包括南磨房、高碑店、將台、太陽宮、大屯、窪里、東風等鄉。有糧田10359畝,菜田10619畝,分別佔全區糧田、菜田總面積的8%和246%。農田面積小而分散,重點發展第三產業,促進農業與第三產業緊密結合。 1955年底,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線有8條,每周飛行25個航班,航線總里程14458公里。1960年底,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線共11條,每周飛行37個航班,航程16152公里。1970年底,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線19條,每周飛行35個航班,總里程35284公里,溝通全國22個城市。1975年底,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班每周達66個。到1980年底,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線30條,每周航班84個,飛達全國27個城市,航線總里程49120公里。1990年底,中國民航總局直屬企業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線有54條,每周飛行航班444個,通達51個大中城市。中國聯合航空公司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線27條,每周飛行航班39個。由北京始發中國民航國際航線32條,通航國家22個,每周航班46個。外國航空公司抵離北京航線20條,每周航班57個。到1995年底,首都國際機場承擔著國內外54家航空公司通往國內62個城市、36個國家和地區52個城市168條航線的任務。全年起降飛機121010架次(含外國航空公司15427架次)。
Ⅱ 廣東省陽江市狀況怎麼樣,離廣州或是深圳多遠
你問的是什麼狀況?經濟還是環境?還是交通和治安?
做汽車的話離廣州三個小時,離深圳四個多小時。
經濟普通羅~
在廣東來說,陽江屬於中小城市,說差也不是很差,只能算中下水平,不過我相信以後肯定會越來越好!!
環境還好,陽江畢竟是旅遊城市,所以環境倒是還好~陽江大角灣就是國家四A級旅遊風景區哦~
交通肯定方便羅~去廣東哪裡都很方便,只是到某些外省要轉車,因為陽江的火車站太小了~
治安這幾年還好~以前兩搶什麼的經過大力的整治,這幾年還不錯~至少我聽說被搶的事情少了很多~不過晚上十二點之後還是少在外面逗留比較好~
還有什麼問題嗎?
Ⅲ 廣東一季度經濟狀況的基本特徵是什麼二季度將會怎麼樣
廣東第一季度的經濟情況基本特徵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穩中求進。我個人認為廣東第二季度的經濟狀況的基本特徵會更好,因為目前廣東經濟發動機之一的深圳的疫情已經得以控制。
總的來說,我個人認為廣東第一季度的經濟狀況基本特徵就是穩中求進,因為第一季度經濟狀況極其良好,我猜測廣東第二季度經濟應該會在第一季度經濟狀況之上再度騰飛。
Ⅳ 廣東普寧經濟怎麼樣(老百姓總體經濟怎麼樣)
普寧是一個縣級市,由揭陽代管。是一個擁有地級市經濟管理許可權的縣級城市,服裝和醫葯是當地兩大支柱產業。經濟總體水平在粵東地區處於發達地區,常住人口在350萬人左右,外來人口達120萬。近幾年來經濟蓬勃發展,卜蜂蓮花 沃爾瑪 必勝客等著名品牌進駐市區,市區人口急劇增多(大都是附近縣市人的遷入),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堵車問題(特別是上下班高峰)。廈深鐵路普寧站的開通和汕普告訴的建設使普寧成為粵東交通樞紐,國際商品城和萬泰匯購物中心的開業提升了城市品位。房地產近兩年在市區是飛躍發展,每個樓盤開賣基本全部售完!每平方在5000-6000上下。地價的上漲和服務業的興盛,使老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提升,從而也涌現了很多名牌車(不說誇張的,粵東地區就普寧市區的名牌車最多了,什麼瑪莎拉蒂,蘭博基尼,阿斯頓馬丁。保時捷寶馬賓士更不足為奇了,滿大街都是)。但還出現很多問題:公交車和的士配套跟不上,城市衛生質量差,電動車違法行駛導致的車禍問題和堵車問題,道路規劃不合理等等。全是手打,希望採納!
Ⅳ 遼寧省朝陽市近幾年經濟社會狀況調查
我這有09年全年經濟社會狀況調查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實施「突破遼西北」和實現「奮戰三年,再造朝陽」戰略目標,突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這一工作主線,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和歷史罕見旱災帶來的諸多不利影響,攻堅克難,奮發圖強,國民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
國民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實現5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2億元,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259.8億元,增長27.3%;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56.3億元,增長16.4%。全市人均生產總值15724元(摺合2303美元),比上年增長17.5%。
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2.1億元,比上年增長32.6%。其中,各項稅收31.2億元,增長22.5%。在各項稅收中,營業稅8億元,增長31.8%;增值稅3.1億元,下降29.6%。全年地區稅收收入65.1億元,比上年下降4.6%。
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21.6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5.4億元,增長19.4%;農林水事務支出17.3億元,增長50.7%;教育支出16.9億元,增長10.8%;科學技術支出0.9億元,增長11.8%。
物價指數溫和上揚。全年居民消費品價格總指數102.2%,上漲2.2個百分點。分類別看,食品類上升7.2%,煙酒及用品類上升5.6%,衣著類下降2.8%,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1.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升1.2%,交通和通信類下降1.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3%,居住類下降3.2%。
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下降。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比上年下降8.2個百分點。其中:重工業產品價格指數下降10.0%;輕工業產品價格指數上漲1.0%。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比上年下降1.8個百分點。
改革和體制創新力度加大。組建龍城新區,為實現區域內資源和要素的有效互補奠定了基礎;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啟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試點工作扎實推進,農村集體林產權制度配套改革全面展開;投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增值稅轉型改革全面完成。企業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加快,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愈發凸顯,支撐朝陽經濟的產業集群急需擴量提質,引進和建設的大項目還不多,資源優勢還沒有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水資源短缺,生態建設任務艱巨,民生、穩定等工作任重道遠。
二、農業
2009年,全市遭受特大旱災,由於設施農業和畜牧業的持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種植業的部分災害損失。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現價,下同)208.4億元,比上年略有增長。其中農業三大主導產業產值168.4億元,比上年增長22.1%,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0.8%,比去年提高了16.9個百分點。全市蔬菜產值57.2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為27.4%。
糧食大幅減產,保護地發展較快。全市糧食總產量64.6萬噸,比上年減產88.8萬噸,下降57.9%,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減產較重的一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22.7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514.2萬畝。糧食與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例為82.6:17.4。全市棉花總產量542噸,比上年下降50.1%;油料產量5222噸,下降74.3%;水果產量24.2萬噸,下降14.2%;鮮切花38032萬枝,增長1.4倍。全市蔬菜總產量319.7萬噸,比上年增長5.9%;其中棚菜產量193.7萬噸,增長7.7%。
林業工作進展順利。全市完成國家重點工程造林面積98.2萬畝,受旱災影響造林成活率為70%。其中人工造林作業面積37.0萬畝,封山育林24.5萬畝。其中三北四期工程造林44.9萬畝,退耕還林工程荒山造林16.6萬畝。全年育苗面積1.4萬畝,苗木產量達18681萬株。2009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195.6萬畝,完成零星(四旁)植樹3150萬株。
畜牧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市繼續加大發展畜牧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強化標准畜禽小區建設,推動畜牧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畜牧業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實現102.4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49.1%。豬、牛、羊、禽發展較快,其飼養量分別達到349.1萬頭、80.4萬頭、255.4萬只和9596.2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8.1%、9.8%、8.0%和23.8%。全市肉類總產量達42.5萬噸,比上年增長11.2%。
農田基本建設如火如荼。在全省2009年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中,我市獲市級優秀組織獎,凌源市、朝陽縣、北票市獲縣級優勝單位稱號,喀左縣獲縣級先進單位稱號。農村飲水安全、灌溉、水土保持等重點工程建設成果顯著。全市各類農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45億立方米,投入人工3600萬個工作日,完成農建工程投資13.76億元。全年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773處,受益人口22.58萬人;完成各類農田灌溉工程2583處,為高效農業配水工程2934處,其中保護地小區2183處,畜牧小區751處;完成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130萬畝;河道生態工程治理面積2.2萬畝,新修堤防280公里。
三、工業
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市工業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工業系統積極應對,開拓進取,以構建「4+2」產業支撐體系為主要施力點,大力推進接鏈條、擴規模、促創新、保運營、壯園區、查資源六大行動,全力開展促開工、遏滑坡、保增長各項工作,工業經濟企穩回升。全年規模以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下同)工業總產值完成727.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10.5億元,增長24.8%。其中,重工業增加值實現195.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3.1%,增長34.9%;輕工業增加值實現14.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9%,增長17.3%。主要特點是:
縣域工業持續保持增長,佔全市的比重提高。各縣(市)區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總產值562.9億元,增長20.5%,比全市平均增長幅度高4.6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7.4%,比上年提升了3個百分點。縣域工業已成為帶動我市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
民營工業快速增長。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總產值完成546.9億元,增長21.4%,高於全市平均增幅5.5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1.8%提高到75.2%;民營企業戶數達811戶,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戶數的92.5%。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不夠理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90.3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利潤總額21.2億元,比上年降低15.1億元;利稅總額44.4億元,比上年下降17.8億元。
產銷銜接形勢好轉。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695.9億元,比上年增長15.6%,低於工業總產值增長幅度0.3個百分點,產銷率為105.5%,比上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
四、建築業和房地產開發業
建築業實現生產、效益同步增長。全年建築業增加值完成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8.4%。137戶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共簽訂工程合同額125.5億元,比上年增長63%;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8億元,增長72.7%;實際施工的房屋建築面積817萬平方米,增長38.7%,其中新開工面積601.8萬平方米,增長47%;房屋竣工面積337.6萬平方米,增長10.7%。全員勞動生產率11.8萬元/人,下降11.3%。上繳稅金4.42億元,增長68.7%;實現利潤1.14億元,增長20%。
房地產開發業快速發展。全年開工的房地產企業開發樓盤由上年的65個增加到98個,房地產開發投資59.2億元,比上年增長37.2%。其中,商品住宅投資45.8億元,增長32%。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626.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4.9%;竣工面積135.9萬平方米,增長18.4%;銷售面積210.1萬平方米,增長52.4%;銷售額39.3億元,增長38.1%。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積144.6萬平方米,增長63%。
五、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全市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80.4億元,比上年增長35.9%。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07.4億元,增長35.2%;農村投資完成73億元,增長40.4%。
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94.4億元,比上年增長72.9%;集體經濟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元,下降4.5%;股份合作經濟固定資產投資0.5億元,下降45%;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固定資產投資92.2億元,下降8.3%;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資產投資16.9億元,增長1.8%;私營經濟固定資產投資219.7億元,增長59.5%;港澳台商固定資產投資0.9億元,下降30.8%;外商固定資產投資3.2億元,增長2.2倍;城鄉居民個人固定資產投資31.2億元,增長27.3%;其他內資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元,增長1.3倍。
按投資種類劃分:建設項目投資399.3億元,比上年增長37.4%;房地產開發投資59.2億元,增長37.2%;農村農戶投資21.9億元,增長11.9%。
按投資的重點行業劃分:用於農林牧漁及水利管理業的固定資產投資18.1億元,比上年增長86.6%;用於工業、建築業的投資307.5億元,增長33.8%;用於交通、運輸、郵電業的投資14.1億元,增長1.1倍。
全年全社會新增固定資產352.4億元,比上年增長23.7%,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73.4%。
六、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
交通運輸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勢頭。到2009年末,全市有高速公路282.3公里,普通公路13450.7公里。2009年全年共完成普通公路固定資產投資7.59億元。全市通油路行政村1349個,完成了省交通廳確定的村村通油路目標。全市共有公路橋梁90821米/3082座,其中:大橋以上24453米/106座。本年新建橋梁22237米/919座。全年共完成公路客運量3454萬人,公路旅客周轉量145173萬人公里,完成貨運量3021萬噸,貨物周轉量388010萬噸公里,分別同比增長2.7%、4.8%、-11.3%和-6.4%。
到年末,朝赤高速公路建設完成路基橋涵工程總體形象進度99%,完成路面工程形象進度35%,累計完成投資16.2億元。我市重點工程麒麟大橋9月10日竣工通車。全年建成了北票市台吉營、凌源市大河北、河坎子、朝陽縣尚志、七道嶺和雙塔區孫家灣等6座農村客運站。錦赤鐵路新線建設征地動遷工作全面展開,橋梁和隧道等控制性工程已開工建設。竹林路公鐵立交橋建成通車。文化路、黃河路公鐵立交橋項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開。
郵電通信業務發展迅猛。全年完成郵政電信業務總量38.7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年末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達到115.85萬門,增長4.7%;城鄉固定電話裝機數80.9萬戶;全市行動電話用戶173.39萬戶,增長12.6%;年末互聯網用戶19.67萬戶,增長19.5%;全年發送特快專遞39.3萬件,增長11.2%。
七、國內貿易
國內貿易快速增長,消費品市場繁榮興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2億元,比上年增長18.2%,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16%。按經濟類型分:國有經濟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1億元,增長1.6%;集體經濟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8億元,下降3.4%;有限責任經濟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4.2億元,增長19.4%;股份制經濟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3億元,增長33.5%;私營經濟消費品零售額實現21.6億元,增長24.3%;個體經濟消費品零售額實現84.2億元,增長16.9%。按銷售地區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實現82.7億元,增長16.7%;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實現45.5億元,增長21.1%。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零售額實現101.6億元,增長19.4%;住宿餐飲業零售額實現25.7億元,增長14%。
八、對外經濟
對外開放工作成績顯著。全市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7332萬美元,增長46.1%,全年出口創匯額37027萬美元,增長5.7%。對全市出口貢獻較大的企業是浪馬輪胎、金達鈦業、飛馬集團、百盛鋯業,全年出口創匯額分別是6896萬美元、3636萬美元、2997萬美元和1428萬美元,四家出口企業出口額佔全市總出口額的40.4%。域外招商引資完成329.8億元,增長60.3%;向國外輸出勞務2071人次,增長6%;全年共接待旅遊、訪問、從事商務等項活動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1萬人次,比上年增加3千人次,增長45.6%;全市旅遊總收入83.1億元,比上年增長31.3%,其中旅遊外匯收入為664萬美元,增長43%。
九、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機構運行狀況良好。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平穩增長,本外幣各項貸款增量創歷史新高。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581.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3%,比年初增加85.9億元,比上年少增7.1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423.1億元,增長13.9%,比年初增加51.5億元,少增33億元;企業存款余額99億元,增長29.1%,比年初增加22.3億元,多增21.2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364.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3%,比年初增加68.1億元,比上年多增41.6億元。短期貸款余額170.9億元,比年初增加22.8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128億元,比年初增加6.4億元。
保險業保障能力逐步增強。全市保險行業承保金額1269億元,其中財產險承保金額1194億元,人身險承保金額75億元。全年保費收入15.9億元,下降4.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95億元,增長26.1%;壽險保費收入11.95億元,下降11.1%。全年共支付賠款和給付保險金7.38億元,比上年增長75.8%。其中財產險支付賠款4.52億元,增長1.6倍;壽險支付賠款和給付保險金2.86億元,增長17.1%。
十、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不斷進步。2009年全年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07項,其中:列入國家4項,爭取經費180萬元;列入省科技計劃41項,爭取經費4040萬元;列入市本級科技計劃62項,落實科技經費1200萬元。申請組建省級研發中心1個,總數達到11個。高新技術產品達到120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產值實現154.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實現49億元。引進、培育農業新品種28個,農業新技術20餘項,重點扶持了5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出台了《朝陽市科技特派行動若干意見》,建立了科技特派團、科技特派組和科技特派員三級科技特派服務體系。選送了95名農民進入高等院校接受專業技術培訓,已累計培訓147人。有54項科技成果獲得2008年度市科技進步獎,有18項科技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2項科技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9年通過市級以上鑒定科技成果56項。其中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40項,4項獲省科技成果轉化獎,獲獎金110萬元。完成技術合同認定17項,實現技術交易額520萬元。以朝陽科技信息網、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及專業服務協作網和科技基礎資料庫、科技文獻資料庫、科技專家庫「二網三庫」為載體的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設得以完善,發布各類科技信息2500多條,收集600項最新工業科技信息項目。專利申請量222件,其中專利授權量82件,組織實施專利技術產業化項目5項,爭取省科技經費支持180萬元。在遼寧新能源電器產業基地建設過程中已完成研發中心基本條件建設,能夠用於研發中心用房的面積將近7000平方米,已有12家技術研發中心入駐科技創業大廈。
衛生事業全面發展。新農合工作再上新台階。全市有226.54萬農業人口參加新農合,參合率為93%,全年籌資總額2.27億元,有143.5萬人次通過門診、住院得到報銷補償,受益面達到63.3%。我市以總成績第一獲得全省先進市稱號。農村基層醫療服務網進一步健全。積極爭取國債資金5140萬元,自籌資金14107萬元,對建平縣、凌源市、北票市、喀左縣4所縣級醫院、2所保健院和27所鄉鎮衛生院進行改擴建,新增面積13.7萬平方米。防治甲型H1N1流感取得階段性成果。市縣兩級政府儲備呼吸機73台,購置達菲葯品2552人份,爭取並接種疫苗21萬只,有效抑制了疫情的蔓延。重大、重點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免疫屏障繼續鞏固,全年未發生重大疫情。完成了全市飲水解困工程水質監測和2000座衛生廁所改廁任務,我市獲得省飲水解困工程水質監測先進單位稱號。婦幼保健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9.77/10萬,嬰兒死亡率控制在8.17‰,低於省控制指標。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得到進一步加強。全市門診量達641.9萬人次,增長13.3%,出入院診斷符合率99.29%,急危重症搶救成功率91.07%。
文化事業取得豐碩成果。大型評劇《趙尚志在1933》在文化部舉辦的第三屆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中獲「參演劇目獎」。在遼寧省首屆農民藝術節中獲獎項20餘個,其中一等獎4個,二等獎8個,三等獎8個。北票市圖書館、建平縣圖書館榮獲國家二級圖書館稱號;朝陽縣圖書館、喀左縣圖書館榮獲國家三級圖書館稱號。龍城區召都巴鎮、建平縣張家營子鎮、朝陽縣波羅赤鎮被評為2009年度省級文化先進鄉鎮(街道);雙塔區桃花吐鎮荒地村、龍城區向陽街道浪馬社區、北票市東官營鄉東官營村、凌源市四合當鎮四合當村、建平縣葉柏壽街道新工社區被評為2009年度省級文化先進村(社區)。全年共舉辦各種大中型文化藝術活動150餘次,參與人員5萬餘人次。文博事業蓬勃發展,到2009年末,全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至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至40處。牛河梁國家大遺址公園建設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全面啟動。到2009年末,全市文物系統注冊登記博物館10座、紀念館1座、私人博物館1座。全市館藏文物達21608件,其中一級文物99件(含國寶3件),二級文物476件,三級文物2886件。
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採取有利措施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繼續實施教師交流制度;市本級、建平、凌源實行了初中新生平行分班制度;全市省級示範性(重點)高中公費生招生指標到校比例提高到了75%。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布局調整和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工作扎實開展,共消除D級危房6萬平方米,改造中小學87所,新建九年一貫制學校22所。全市高考成績優異,26241人報考,20219人被高校錄取,其中本科8900人,14人被清華北大錄取。市本級工程技術學校校舍擴建工程和中小學素質實踐基地校舍翻建工程進展順利。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課本費。全市高中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全部享受國家資助。
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取得可喜成績。競技體育成績顯著,成功舉辦了朝陽市第七屆運動會,整個運動會共設有20個大項371個小項,共有127個代表隊5000名運動員參賽,參賽運動員、領隊教練、裁判員和工作人員總數達到6000多人,是我市建市以來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綜合性運動會。在第十一屆全運會上,共有22名朝陽籍運動員參賽共獲得15枚獎牌,其中金牌8枚,創造了參賽人數及獎牌數的歷史之最。我市運動員獲得4個洲際以上冠軍,為我市爭得了榮譽。我市承辦了2008-2009年度全國男排聯賽、全國女籃俱樂部聯賽、全國青年男籃聯賽,承辦了遼寧省青少年曲棍球比賽、遼寧省少年柔道比賽。群眾體育工作全面推進,成功舉辦和承辦了「格林特杯」全民健身日萬人健身徒步走、「交通杯」朝陽市第五屆公路自行車比賽,「華燁房地產杯」遼寧省老年人網球比賽,中國朝陽首屆國際化石節「樂在朝陽」龍舟大賽暨遼寧省第三屆龍舟錦標賽。2009年我市打入蒙牛「城市之間」這一全國性群眾體育賽事的中國區總決賽,並代表中國參加了在法國舉辦的世界總決賽,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績。通過組織41次不同形式、不同類別的體育競賽活動,極大地提高了我市的外部形象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
十一、城市公用事業和環境保護
市政設施建設快速發展。朝陽市區新建城市道路13條、12.15萬平方米,改造5條、7.16萬平方米,鋪設人行步道方磚20.5萬平方米,道路維修5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排水管道8公里,新建改造城市路燈668基桿。到2009年末,市區共有道路205條,面積365.41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10.44平方米,排水管道291公里,城市路燈6368基桿。
城市綠化環境不斷改善。朝陽市區新增城市綠地23.1萬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綠地17.5萬平方米;新植補植喬木1.19萬株、灌木38.4萬株,栽花50萬株。到2009年末,市區綠地面積達到894.85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311.5公頃,綠化覆蓋率35.1%,綠地率25.4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58平方米。
城市環境衛生管理進一步加強。朝陽市區新建水洗公廁5座,無障礙設施改造9座,維修水廁24座,維修改造旱廁48座;新建和更新地下垃圾轉運站18座。到2009年末,城市清掃保潔面積562萬平方米,年生活垃圾清運量24.2萬噸,年糞便清運量5.5萬噸,共有旱廁163座,水廁46座,移動和環保生物公廁15座,垃圾轉運站75座。
城市公交持續穩步發展。朝陽市區新開通15路公交車,調整公交線路6條,新建候車亭35個,增加站標47個,年營運里程1421萬公里,到2009年末,市區公交營運車輛207台,營運網長度419.2公里,萬人擁有公交車輛4.8標台。
城市燃氣供應穩定增長。朝陽市區鋪設管網20公里,發展煤氣用戶7000戶,煤氣用戶達9.67萬戶,煤氣供應總量1697萬立方米,液化氣供應總量1232噸,燃氣普及率79%。
城建檔案管理逐步規范。全年共接收竣工檔案174個單位工程,整理入庫檔案3784卷,形成重點工程照片檔案484張,接待檔案利用者553人次,提供檔案1066卷。
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加強,城鄉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編制完成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為加快「創模」進程奠定了扎實基礎。根據年度減排計劃,加強對31個二氧化硫減排項目和35個化學需氧量減排項目的日常督導力度。全年共削減二氧化硫6400噸、削減化學需氧量10500噸。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准入關,圍繞全市經濟發展大局,堅持實行建設項目環保審批「四通五零」服務,構建重點項目環評審批「綠色通道」。加強水質污染監控力度,流域水質得到明顯改善。大凌河入市界王家窩鋪斷面COD含量為30.7mg/L,出市界面章吉營斷面COD含量為26.2mg/L,出市界斷面水質優於入市界斷面。對城區建築揚塵、三產油煙排放等影響城區空氣質量問題進行排查。全年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二級標准以上天數為351天,達標率96%。開展「環境信訪積案化解年」和「環境信訪攻堅惠民百日專項行動」,對400多件信訪案件進行辦理答復,對39件重點疑難案件進行攻堅,處理率100%。完成全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典型鄉鎮飲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調查、水質監測和信息錄入等工作。全年共投入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資金725萬元。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42.6萬人,較上年底增加1.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43.5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71.1%;非農業人口為99.1萬人,占總人口的28.9%。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增長。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53元,比上年增長9.8%,剔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7.5%;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634元,比上年增長6%。
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盡管我市2009年遭受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旱災,農作物嚴重減產,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預期造成重大影響。但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一心一意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通過採取大力發展霜期農業、畜牧業,加大勞務輸出力度等措施,確保大災之年農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達到5170元,比上年增長5.5%,總量繼續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註:公報中生產總值(GDP)、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人均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按不變價計算。
Ⅵ 遼寧省朝陽市是個什麼樣的城市,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呢
不怎麼好,算是遼寧省的市級城市裡面較貧困的一。
老工業城市現在發展都不怎麼好,不過朝陽市在建國之初也發展得不大好,歷史上也沒什麼基礎。
Ⅶ 廣東汕頭潮陽區富裕嗎
廣東汕頭潮陽區,經濟發展水平挺富裕的。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關於廣東汕頭潮陽區
潮陽區(Teoyall),中國千年古縣 。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因地處海之北而稱潮陽。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年置潮陽縣。晉朝至清朝,隸屬義安郡、潮州府。
1993年4月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3月撤銷縣級潮陽市,分設潮陽區和潮南區,劃歸汕頭市管轄。區域面積665.74平方千米。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潮陽區常住人口為1654276人。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地域原屬廣東潮汕潮陽縣,歷史源遠流長。人文歷史悠久,八千年前已留下人類文明足跡。通過專家鑒定,採集到史前古文物,把潮陽的史前文化上溯至距今八千年。
根據出土文物考證,潮陽已有一萬年以上的人類生活史,五六千年的文明史。在舊石器時代,潮陽已有人類居住繁衍,在新石器時代,潮陽文明已與中原文明實現同步。
Ⅷ 廣東潮州怎麼樣啊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方面
潮州是個文化古城,私營經濟比較發達,經濟發展程度在廣東省處於中下水平,一般工人的工資在2000到3000元之間。生活節奏比較慢,屬於比較休閑的小城市。
Ⅸ 廣東2020年GDP超11萬億元。廣東經濟為何能這么好
不同的地區在不同的時間,它的經濟發展狀況也是不一樣的。我們都知道,其實廣東在我們的國家來說他是第一。比如在我國的這么多個城市中,北京。上海和廣東就是我國的第一開房區,他在以前的時候就已經水銀孩開放城市了,而且上課慷慨,開始的時候這三個省份的親戚發展狀況是非常好的,而且到現在廣東的經濟發展狀況也是一如既往的好,相信大家在網上也是看到了廣東在2020年的時候他的具體GDP已經超過了11萬億元。所以很多人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就是廣東經濟為什麼能夠這么好?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這么看來。其實這是與當地的人才以及科學技術有很大的關系,下面我具體來了解一下。
所以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地方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同時也離不開這個地方的。科學技術水平,所以我們要發展這個地方的經濟,首先就吸引大量的人才。同時也要培育科學技術水平,這是天氣的兩大發展體,同時也可以促進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土方東經濟發展這么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