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改革創新。
國務院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是改革創新。通過改革,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狀況;通過創新,推動科技發展,提高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
這一論斷,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提出的: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要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特點新要求,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性戰略調整,把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2. 經濟增長的動力有哪些除了投資,出口,消費
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源泉
文:
在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增長理論中,索洛增長模型的研究打破了 「 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 的傳統觀點,提出了「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源泉」的新見解,揭示出技術進步的重要性。
本世紀30年代,熊彼特擴展了創新的概念,認為技術創新是新技術、新發明在生產中的首次應用,是指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供應函數,在生產體系中引進一種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因此「創新」是經濟增長函數的重要因子。
數字統計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率達70%以上,達到知識經濟時代。而我國80年到95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16.5%,資本的貢獻率卻高達75.7%。兩者相差甚遠。由於資源瓶頸和資本增長的有限性,如果沒有科技貢獻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仍憑著舊的經濟增長模式,我國將難以實現翻兩番的目標。研究與發展( R&D )的經費投入是保證科學技術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與基礎,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之一。
我國經濟主體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在全國2800家大型企業中,75%的企業沒有技術開發機構,50%的企業一年都不開展一次創新活動。另據統計,大中型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只佔銷售額的0.39%,即使高新技術企業也只佔0.6%。而根據國際經驗,技術研發投入占銷售額比例在1%以下的企業是很難長期生存的,比例為2%左右的企業僅可以簡單維持,只有比例達到5%的企業才有競爭力。同時據報道,2004年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科技成果50%以上的轉化率。因此,我國經濟主體如何提升創新能力成為當務之急。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就是在此背景出台的。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目前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第七位,但在許多領域仍然缺乏核心競爭力,最終造成一種以投資拉動為主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從實際情況看,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已受到資源瓶頸的制約。為了保持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經濟增長模式亟待轉變。
《綱要》確定了11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並從中選擇68項優先主題進行重點安排。為資本市場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投資,裝備製造業、能源與環境、醫葯與生物工程,農業與生活質量將成為持續性的主題投資。對《綱要》中涉及的醫葯、農業、食品業、計算機、電力設備、煤炭、有色金屬、通信、交通運輸、化工、製造業、汽車業等十二個行業的相關內容要重點研究,其中所涉及的重點內容將成為長期的投資機會。
顯而易見的,自主創新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和宗旨、將貫穿始終,中國經濟發展將真正開始具有新的增長動力。今後15年,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3. 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有哪些 請比較具體的回答 !!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動力何在,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經濟發展的動力何在呢?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升級,推動工業化進程加快,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以1998年城鎮住房制度的貨幣化、商品化改革為契機,中國城鎮居民中的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開始從以吃穿用為主的溫飽型向以住行為主的小康型轉變。1998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183萬平方米,到2005年,就達到55800萬平方米,年均增長24%。2000年,全國民用汽車擁有量1608萬輛,汽車銷售量208.9萬輛,其中轎車61.2萬輛;到2006年全國民用汽車擁有量4985萬輛,汽車銷售720萬輛,其中轎車銷售380萬輛;分別增長了2倍、2.4倍和5.2倍。2000年電話普及率為20部/百人,2006年達到63部/百人。固定電話和移 動電話用戶分別達到3.67億戶和4.61億戶。隨著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明顯加快。
房地產業、汽車業高速發展,帶動原材料工業加快發展,原材料工業向上傳導到採掘業和裝備製造業等,促進重化工業快速發展、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瓶頸制約不斷緩解。與2000年相比,到2006年底,原煤、水泥產量增長約1倍,粗鋼產量增長2.3倍,達到4.2億噸,發電裝機容量6.2億千瓦,一年新增裝機容量1.1億千瓦。高速公路里程超過4萬公里。
第二,戶籍限制放鬆,人口流動加快,城市化快速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在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的城市化率僅為10.6%,歷經30年,到改革開放之初,城市化率只提高7.3個百分點(17.9%),1998年城市化率提高到33.35%,20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77個百分點,到2005年,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43%,年均提高1.38個百分點。城鎮人口從4.1億增加到5.6億。年均增加2143萬人。以農村勞動力和人口的大規模轉移為特徵的城市化快速發展,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促進了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城市間的鐵路、公路建設,刺激了社會需求和社會投資;另一方面,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向二、三產業轉移,提高了全社會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國際化進程加快,促進中國經濟發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2001年至2006年,六年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資3435億美元,累計出口33542億美元,進口29642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18240億美元,進口11962億美元,分別占出口和進口總額的54%和40%。貿易順差3900億美元。外商投資進入,一方面增加了中國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增強了中國的供給能力,特別是製造業的生產能力和出口競爭力,提高了中國各產業的總體技術水平,促進了中國的技術創新,刺激了經濟增長。
第四,改革不斷深化,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宏觀調控能力明顯提高。首先,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國有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憲法對產權的保護及窗體頂端
窗體底端
物權法的出台,使民營經濟發展具有法律保障。近幾年,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治理結構日趨完善,使企業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明顯增強。其次,銀行體系改革步伐加快,大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完成股份制改造並成功上市,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也紛紛引進戰略投資者,完善治理結構,各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顯著下降,資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內控能力增強,銀行為經濟服務的能力大為提高。資本市場逐步完善,歷史遺留問題基本化解,直接融資佔比提高,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加強。最後,政府綜合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和利率、窗體頂端
窗體底端
匯率、稅收等經濟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控經濟的能力增強,保證了經濟平穩快速健康發展。
(三)
中國經濟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巨大的進步,但總體水平還比較低,發展還很不平衡。未來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概括起來,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有利條件包括:
第一,國內市場廣闊,需求空間很大。中國的工業化還遠沒有完成,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中國不同地區之間也有很大差距,縮小這種差距就能產生巨大的需求。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只有26平方米,居民家用轎車只有10輛/1000人左右。城市化水平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低於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假定未來15年,人口年均增加750萬,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個百分點,到2020年,人口總量14.2億,城市化率達到55%,則屆時城市人口達到7.8億,比2005年增加2.2億,僅這部分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對房地產、汽車等支柱產業和相關產業產生的巨大需求就足以支撐中國經濟在較長時間保持較高速增長。
第二,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且素質在不斷提高。新成長和不斷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將成為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生力軍,使中國的要素成本可以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而不會明顯降低競爭力。而且隨著教育、醫療的發展,勞動者的整體素質還會進一步提高。
第三,中國有高儲蓄的文化與傳統。長期以來中國的居民儲蓄率超過40%,今後即使有所降低,也不會低於30%,以30%的投資率足以支撐7%~8%的經濟增長,如果投資效率提高,甚至可以高於這一增速。
第四,中國的體制機制在不斷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在不斷加強,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居民、企業在經濟事務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還會提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還會增強,政府職能轉變也將改善對經濟的調控,所有這些都將釋放出新的活力,促進社會與政治穩定,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第五,從外部環境看,總體上,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題,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化,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提高,資本流動加快,產業轉移加快,技術輻射加快,有利於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經濟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當然,中國人口多、人均資源佔有量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也不少。
一是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加大。一方面,經濟發展對能源資源的需求明顯增大,而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不足。耕地總量已降到18.3億畝,人均只有1.4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資源、石油、鐵礦石、銅的人均佔有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8%、45%和26%。另一方面,現階段經濟增長方式仍然粗放,經濟發展以投資拉動、外需拉動為主,內需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以高物質資源消耗為主,而人力資源利用不充分的矛盾突出,造成能源資源消耗較多,環境污染較重。2006年,萬元GDP能耗1.21噸標煤,只下降1.23%,沒有完成4%的約束性目標,二氧化硫排放2594萬噸,增長1.8%,化學需氧量排放1431萬噸,增長1.2%,都沒有完成下降2%的規劃目標。今後如何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仍將是中國經濟長期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二是人口就業社會保障的長期壓力。我國既要堅持現行人口政策,控制人口總量的增長,又要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的挑戰和社會保障的巨大壓力,並在三者之間求得協調和平衡。在技術不斷進步、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前提下,為持續增加的社會勞動力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為不斷增加的老齡人口提供必須的社會保障,也是我們必須解決的發展難題。
第三,必須防止城鄉差距繼續擴大,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有序轉移,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重點解決已經進城的務工人員變為穩定的城市居民,為他們提供必須的子女教育、醫療衛生、住房條件等。同時,要解決工業化進程中產生的失地農民的生計,避免產生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三無」人員。必須扭轉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防止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擴大,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成果。縮小這三方面的差距,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挑戰。
第四,內外經濟失衡的問題既影響中國經濟當前的穩定,也影響經濟的長期發展。中國經濟對外部經濟的依賴增強,風險增加。隨著中國經濟總量增大,貿易依存度提高,中國面對的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增加,對外部的資源依賴增強,面臨外部沖擊的風險增大,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中國經濟的發展。
十六大以來,中國政府提出了兩個方面的重大戰略思想,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據此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包括:(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對「三農」的投入和支持,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繼續鼓勵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改革戶籍管理,消除人口流動障礙;加快推進農村醫療體制改革和社會保障試點;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等。(2)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調整經濟結構,加強科技創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3)相繼提出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繼續鼓勵東部率先實現現代化,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4)堅持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優化進出口結構,提高引進外資質量,鼓勵企業走出去,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5)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全面深化各項改革,完善體制機制,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6)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全面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提高全民素質,改進收入分配,確保全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
只要我們抓住戰略機遇,應對各種挑戰,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始終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就一定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4. 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有哪些
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有以下三方面:
1、改革開放。中國30多年快速發展的經驗證明,只要改革不斷推進,中國經濟就會持續前行。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激發市場活力,使更多的人力、人才資源能在市場空間里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
2、於調整結構。這是經濟轉型的關鍵。要積極發展新經濟,大力培育新動能,改造和提升傳統動能,形成發展的「雙引擎」。在推進過程中,去產能是做減法,重點是做好煤炭、鋼鐵等困難行業的去產能。另一方面,要做加法。
3、改善民生。發展的成果最終要體現在民生改善上。反之,民生改善帶來的就業 增加也會促進消費,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正所謂民生倒逼發展,發展檢驗改革。
5. 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大驅動力是什麼
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大驅動力是:消費升級、科技創新、鄉村振興、體制改革、對外開放。
2015年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消費升級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和農村消費,旨在通過發揮新消費的引領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給的力量。
近幾年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50%以上。2017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5%,比上年同期上升2.8個百分點。其中居民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7.7%,比上年同期上升1.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繼續升級換代,消費對增長起著基礎性作用,是主要驅動力。
(5)市場經濟動力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時代經濟強國方略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兩個十五年」的戰略安排,並強調,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央黨校周躍輝的新著《新時代經濟強國方略》一書,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對「如何快速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這一戰略問題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論述。
《新時代經濟強國方略》一書以寬闊的視野、獨到的分析和嚴謹的推演,既系統地回顧和總結了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及王朝盛衰演變歷程,又對英國、美國、德國等經濟強國崛起的歷程和啟示做了深刻闡述。
同時,針對我國邁向經濟強國征程中所需制定的一些發展戰略也做了深入闡釋,這對於指導我國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走向、進行重大經濟發展的科學決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