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分析利用外資的重要作用
從社會主義國家多年來的實踐經驗來看,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外資,一般可以發揮以下作用:
1、補充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
2、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生產技術、管理知識和經驗,培養國內科技人才,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
3、加速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的建設和落後地區、部門的開發,克服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
4、促進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與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改善;
5、促進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和出口貿易的增長;
6、擴大勞動就業,增加國民收入。
(1)引入外資經濟得到了哪些先進技術擴展閱讀
我國利用外資的渠道和方式主要有:
1、間接吸收國外資金 (即借用國外資金) ,主要包括: 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外國銀行提供的出口信貸 (包括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 ,中國銀行對外籌集的現匯資金,對外發行債券,租賃信貸,以及地方、部門直接借入的僑資和外資等。但不包括使用國家外匯的現匯和記帳外匯。
2、直接吸收國外投資,主要包括:外資獨資經營、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合作勘探開發、補償貿易和加工裝配等。
3、國外的無償支援。主要包括: 外國政府的賠償和饋贈,國際組織的贈款和救濟,以及海外僑胞的捐獻等。利用外資的基本建設項目主要有:國家統借統還項目,統借自還項目,自借自還項目和吸收國外直接投資的項目等。
⑵ 為什麼中國要大力引進外資 讓外國企業到中國來賺錢,這些外國企業到中國來投資 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引進外資的同時也引進了技術。引進外資的兩個原因:
1、投資方願意。外方瞄準的最大實惠就是賺取廉價的勞動力價值,還有種種優惠稅收政策。這些在本土國是沒有的,發達國家的稅收很高、勞動力價值高、環保要求高,這是發達國家注重人的生活、福利、社會環境採取的經濟措施。
2、國內產業落後於發達國家,無論技術還是效率乃至規模都比較落後,有些產業在國內甚至是空白。同時,政績出自於經濟發展,引進外資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增進稅收,這是官員們願意做的。
政府先發展後生活的治國原則決定了工業發展的初期是忽視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近年來政府已經開始著手治理由經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負面效益。
外資企業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產品,同時也給環保帶來了傷害
⑶ 中國吸引外資的新優勢是什麼
當中國的勞動成本等優勢在逐漸喪失的時候,中國快速提高的人力資本、快速提高的勞動生產率、快速成長的市場容量、過去發展所產生的產業積聚,以及大幅改善的法治環境和政府管理體制,已經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新的優勢 國際投資和世界經濟的這種形勢是否會延續到2011年底?在剩下不到半年的時間再次提出這個問題的意義在於,作為新興發展中國家重要一員的中國,是否仍然是國際投資熱土?更大的視角而言,也就是,中國吸引外資的優勢和過去相比,是什麼? 今年年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1年世界經濟增長將比2010年放緩。而新興發展中經濟體的GDP增長率下降,主要是因為各國擔心經濟過熱採取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所致。 其中,美國數量寬松的貨幣政策所產生的全球流動性,加上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發展中經濟體之間的增長率差異和利率差異,將導致資本大量流入新興發展中市場,外資流入將成為2011年新興發展中國家所面臨主要挑戰之一。實際上,從2010年開始,巴西、中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已經採取了限制外資流入的措施。 按照上述情況,2011年,新興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率雖然有所放緩,但仍然比發達經濟體更能吸引國際投資。不過,世界形勢風雲突變。 北非中東等局勢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新的變化。尤其是利比亞局勢導致世界原油市場供給出現緊張,這無疑加劇了全球通脹形勢。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受國際形勢和北非局勢的影響,國內也可能會出現通貨膨脹率提高與經濟增長率下降的局面。 不過,中國可以通過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和供給面的財政刺激政策同時穩定物價和產出,仍然能夠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仍然是世界上對國際投資最具有吸引力的國家之一。尤其是,中國的投資環境正在朝著有利於吸引高效率國際投資的方向轉變。 近幾年中國投資環境的變化,常常被外資機構和媒體炒作為「投資環境惡化論」。誠然,中國的投資環境確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保護加強、土地成本上升、環保成本上升、能源資源使用成本上升、優惠政策取消,外資企業需要在更高的成本上與內資企業競爭,這是外資企業必須正視的事實和趨勢。 但這並非是投資環境惡化,相反,這是投資環境的改善。 要素和資源能源成本上升,伴隨的是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的提升,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意味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取消優惠政策,不是對外資實行歧視政策,而是為了實行國民待遇,是為了擠出低效率企業,給市場公平競爭的機會。 如果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生產與銷售成本比國內企業更低,那麼低效率的外資企業也能在中國生存與發展,中國就會吸引到很多低效率的外國直接投資。正是那些優惠政策,使得外資企業負擔的成本實際上比內資企業更低,從而引來了大量低技術和低效率的外資企業。 取消優惠政策,這些低效率企業就不能繼續生存,就不會再有個別外資企業依靠特定的政策優惠獲得優勢,市場也就不會再處於低水平競爭狀態。這是有利於效率高、技術先進的外資企業的。 尤其是,當中國的勞動成本等優勢逐漸喪失的時候,中國快速提高的人力資本、快速提高的勞動生產率、快速成長的市場容量、過去發展所產生的產業積聚,以及大幅改善的法治環境和政府管理體制,已經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新的優勢。事實上,在「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甚囂塵上的2008年和2010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額分別增長了12%和17%。
⑷ 中國引進外資對中國經濟有哪些貢獻
首先,在實踐中,引進外企時,以市場換技術,加強了兩國思想交流。第二,企業需要工人,擴大了就業。第三,由於新企業進入市場,增加該市場競爭性,市場價格降低,替代品需求減少,互補品需求增加。第四,壟斷競爭市場上,消費者面臨更多的選擇。
總結,引進外企後,技術擴散,擴大就業,增加市場競爭,增加物品多樣性。
樓主,純手打,望採納
⑸ 我過利用引進外資取得了什麼成果
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它可以根據各個不同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利用外資,並注意防止利用外資的某些副作用。從社會主義國家多年來的實踐經驗來看,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外資,一般可以發揮以下作用:①補充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②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生產技術、管理知識和經驗,培養國內科技人才,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③加速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的建設和落後地區、部門的開發,克服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④促進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與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改善;⑤促進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和出口貿易的增長;⑥擴大勞動就業,增加國民收入。
⑹ 引進外資的意義
、彌補了企業資金來源不足,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2、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促進了中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3、產品綜合質量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有明顯增強;
4、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加快了國有企業經濟機制轉換;
5、利用本地先進技術引進資金,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⑺ 中國是個經濟大國,為什麼還要引進外貿經濟
我覺得主要是兩個目的:
1、時代背景需要引進科技,中國引進外資是因為中國的生產技術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急需的就是科技,通過引進外資,合營的形式,獲得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今天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外資的技術已經不再是遙遙領先中國了,在很多領域中國反而超過了外資,這時候中外合資這種形式,也就不那麼重要了。中國現在需要的更多是引進人才,而不是外資。
2、獲得外匯。有了外匯才能買買買。你自己印的鈔票,老外不認可。但是外匯是認可的。所以中國需要買人才,所以就需要外匯。尤其是今天,合資對於科技的提升用途越來越少,唯有引進人才才能推進中國創造。而人才需要外匯。有一些科技是靠堆錢堆出來的,中國可以快速獲得。但是有些科技是發達國家用時間堆出來的,時間這個東西最珍貴,中國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如果要擁有就必須消耗一樣的時間成本。我們沒有時間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可以縮短這個時間成本。
⑻ 引進外資的的作用是什麼有什麼成效
1、彌補了企業資金來源不足,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2、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促進了中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3、產品綜合質量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有明顯增強;
4、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加快了國有企業經濟機制轉換;
5、利用本地先進技術引進資金,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引進外資_
引進外資指利用國外和港、澳、台地區的資金(包括設備、材料、技術)在本企業進行的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利用中國銀行、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籌集的外國資金。 作用:
1、彌補了企業資金來源不足,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2、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促進了中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3、產品綜合質量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有明顯增強;
4、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加快了國有企業經濟機制轉換;
5、利用本地先進技術引進資金,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對國家來說,利用外資是客觀需求,因為我們的國家太大了,用錢的地方太多。吸引更多的外資可以緩解總體財政壓力。
對地方來說,引進更多的外資意味著更大的經濟活力,更大的投資能力。
對地方政府官員來說,更多的外資意味著更大的政績,即時引進的外資是以破壞地方環境,傷害原有地方經濟為代價。
所以大家都要引進外資。進外國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
有利於加快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通過進外國資本對我國有利,可以利 用外國資金、技術改造我國傳統產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提升我國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
有利於繼續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它的基本要求是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將會推動我國改革的進程。同時,將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建立 現代企業制度;還將推動外貿、銀行、保險、證券、商業等方面深化體制改革,以適應這些領域逐步開放的需要。有利於我國參與國際貿易新規則的制定,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參與多邊貿易規則的制定,可以充分表達和反映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意見和要求,進一步發揮我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 作用,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同時,我國還可以利用多邊爭端解決機制,減少與其他國家發生正面摩擦和沖突,有效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有利於中國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潮流,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有機遇,也有嚴峻的挑戰。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我們需要尋求穩定、透明、可預見的多邊貿易機制的保障,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更好地趨利避害,保護和壯大自己。有利於我國全面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同時,有利於我國與跨國公司進行廣泛合作,引進跨國公司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跨國公司的銷售渠道和網路,擴大出口。也有利於建立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走出國門,到其他國家設廠辦企業,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⑼ 外資經濟的對我國經濟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收和利用外資的規模巨大。特別是1993年後,連續9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吸收外資的國家,2002年以來我國吸收外資更是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外資的大量流入,為我國帶來了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我國長期存在的「技術缺口」和「管理缺口」,促進了我國技術水平和經濟水平的提高。
從總體看,外資對我國經濟既有積極作用,也有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 1.形成對某些行業和市場的壟斷 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一是外商在我國幼稚產業搶先建立大企業。二是外商在我國某些盈利率高、市場前景廣闊的支柱產業和戰略產業實行壟斷。外商憑借其品牌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優勢,加之我國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與我國內資企業進行激烈競爭,將我國一些民族品牌產品淘汰出局,或是通過合資收購中方的名牌商標,導致中方的名牌產品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2.削弱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我國企業明顯處於劣勢。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不足,企業R&D費用只佔銷售收入的0.39%,即使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經費也只佔銷售收入的0.6%。我國許多企業還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怪圈。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通過實施本地化戰略,低價競銷,打垮內資企業;遏制合資企業開發新產品或新技術,與內資企業爭奪人才,導致內資企業和國內相關單位自主研發力量受到削弱。 3.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通過不正當經營或轉移定價,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外商在與國有企業進行合資或對國有企業進行並購的過程中,往往低估國有資產,特別是漏估國有企業的品牌、商譽等無形資產,從而使國有資產蒙受損失。而且許多外資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偷、漏、逃、騙稅問題。特別是不少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在跨國公司內部轉移價格方式偷逃稅款,給我國每年造成大量稅收損失。 4.加劇資源短缺,惡化生態環境 在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中,有一部分是屬於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這給我國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大。外商在華設立這些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企業,實際上是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某些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轉移到我國,不僅加劇我國資源短缺狀況,惡化我國的生態和社會環境,而且也嚴重危害企業職工和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不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加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具有明顯的非均衡特徵。截止2004年,我國東部地區累計批準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總和、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和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分別為全國的82.43%、86.78%和86.25%;中部地區分別為11.04%、 7.69%和9.16%;西部地區分別為6.53%、5.53%和4.59%。這種非均衡格局的出現,加劇了我國東西部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而且也促使西部、中部地區的一些人才和資金向東部地區「倒流」。 6.產業同構現象比較嚴重 許多地方政府在引資中出現重復引資問題。以長三角為例,據統計資料顯示,在長三角區域內15個城市的「十五」計劃中,12個城市把電子通信業列為支柱產業,11個城市把汽車零配件製造業列為支柱產業,8個城市把石化工業列為支柱產業。區域內各城市之間存在著「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體系,重復建設、「產業趨同」現象比較嚴重。這樣的產業結構嚴重製約了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發展,使其難以發揮整體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