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為了躲避戰亂,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具體如下:
1、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北方戰事較多,時間長了,百姓們都是家破人亡,過著極其不穩定的生活,而當時的南方雖然不可能完全安全,但相比至少比北方要安全。
2、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江南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北方勞動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增加勞動力,帶去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使先進生產技術得以推廣,促使落後地區經濟的發展。
3、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東晉南朝時期,江南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大量良田,小麥種植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種植技術有了提高,江南經濟快速發展。
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由於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學習,加深了交往,不斷的生產方式,解放生產力,使得江南地區得以開發。
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南方地處亞熱帶地區,雨水光照充足,適合農作物生產,一年可以兩熟或兩年三熟,極大促進了南方農業的發展。
② 秦漢和東晉南朝時南方經濟的狀況
三國時期,黃河流域大批農民為逃避戰亂,南遷長江流域,並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江南人民一道勞動,使江南地區得到了初步的開發。西晉末年,北方又有大批農民為逃避民族壓迫和戰亂,流亡到江南。到東晉、南朝時,由於南方社會秩序較為安定,長江中下游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南方的生產力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隋唐時期,南方經濟繼續得到發展。大運河的開鑿,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江南經濟的重要。唐朝中後期,封建經濟繼續向閩江、珠江流域擴展,廣州是當時南方的大都會,對外貿易發達,由此可見當時南方經濟的繁榮。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而北方又有在批勞動力為避戰亂逃亡江南,使南方經濟又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大約在這一時期,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已開始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已由北方轉移到南方,此後這一趨勢不斷加劇,到南宋時,南方經濟已佔絕對優勢,當時太湖周圍地區已成為全國農業產量較高的區域。「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生動地反映了這一狀況。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出口,大多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路線,其目的就是實現南糧北調。可以說,元大都的繁華,有賴於南方經濟的強大支撐。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繼續發展,在農業、手工業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明朝時,全國出現了30多個城市,且大多數處在江南地區。到明朝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並在清朝前期得到緩慢發展。
③ 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的特點是持續的開發,在三國的孫吳政權統治時期,南方地區得到初步的開發,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地區得到進一步的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
六朝時期,特別是東晉南朝,江南農業開發,其地區擴大,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而且波及嶺南及閩江流域;
江南農作物品種增多,土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水利工程得到興修,單位面積產量提高;
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成都平原成為重要產糧區。
手工業也有迅速發展,絲織、冶鐵、制瓷、造紙等技術不斷改進、創新,產品質量好,品種多。
影響:秦漢時期,江南經濟落後於黃河流域。六朝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使南北經濟逐漸趨於平衡,為後來隋朝的統一準備了歷史條件,也為後來全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用政、史、地的知識分析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從政治角度看,南方統治者重視農桑、興修水利等政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
從地理角度看,南方水源充足,河網密布,交通便利;北民南遷帶來人口的逐漸增多,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經驗。歷史上,由於少數民族與漢族居,民族融合加強,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④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
1、江南迅速開發,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波及嶺南和閩江流域,三吳地區最發達,洞庭、鄱陽湖流域和 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產糧區.
2、土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農田水利興修較多,農作物品種增多,單位面積產量提高.3、士族庄園經濟佔有重要地位.東晉南朝盛行士族制度,士族地主廣占田地,封山占水,建立起自給自足的庄園經濟.
4、北方相比,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比較活躍.
5、手工業也有長足發展.南方盛產青瓷,器皿形制美觀;蜀錦聞名遐邇.
必須明確的是,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水平盡管接近北方,但是還沒有超越北方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我國氣候史上是一個相對寒冷期,自然災害頻發。這一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黃河流域農業經濟受到破壞,人口南遷,我國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現了明顯的東移南遷端倪。本文初步分析了該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以幫助同學們復習好這部分知識。
一、北方黃河流域經濟的破壞與恢復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長期動盪,政權更替頻繁,長安、洛陽等城市的繁榮景象遠不及漢代。西晉宗室諸王之間爭奪最高統治權長達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使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口大量傷亡;同時,北方和西北的少數民族源源不斷地內遷,已經進入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也繼續向中原推進,並紛紛建立政權,黃河南北千里之地,許多墾殖區演變成為牧區,農牧分界線南移,北方地區農業經濟受到極大的摧殘,社會經濟發展緩慢。
北魏統一北方後,經過孝文帝改革,北方的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領域,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有了很大改進。同時,水利事業也不斷恢復和發展。北魏孝文帝曾下令,有水田之處都要通渠灌溉。隨著游牧民族的進入,北方畜牧業也有所發展。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中原地區呈現出「百姓殷阜,年登俗樂」的繁榮景象。
二、江南地區進一步開發,南方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西晉懷帝永嘉年間,北方陷入少數民族的割據混戰,中原地區人民為躲避戰亂紛紛向四處流遷,形成一個個依籍貫聚集起來的流民群。南方是其主要遷徙區。317年,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城重建晉王朝,史稱東晉。政權的穩定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在北來人民的影響下,一方面生產工具的較大改進及耕作技術的進步使得南方自然條件的優越性得到更好的體現;另一方面北方的小麥、菽類等農作物在南方大量種植,使江南地區由水稻一收轉向稻麥雙收,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區。江淮地區、太湖流域、成都平原的農業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在長江流域出現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區域中心城市。南方的手工業也有長足發展,如這一時期出現「灌鋼」技術。同時,南方的廣州由於海上貿易的興盛,以富庶稱雄於海內外。
在南北長期分裂對峙的形勢下,南朝各政權為了增強國力,鞏固自己的統治,大都比較重視發展生產,推行獎勵耕織、興修水利、安撫流民、減免賦役等政策和措施。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南方地區的開發為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三、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和人口的遷徙,北方黃河流域社會經濟曾幾度遭到破壞,但至北朝時期,各個政權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社會改革,北方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實現了民族大融合,為隋朝統一全國和隋唐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南方地區進一步開發,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一定的發展,尤以長江中下游地區更為突出。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使江南地區在全國的地位有所提高,南北經濟趨於平衡,這為後來南北統一和經濟重心南移創造了條件。
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的過渡時期,其南北經濟趨於平衡的格局相比秦漢之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經濟重心的格局已有所變化,該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為以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移南遷埋下了伏筆。
⑤ (歷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出現了什麼新情況100以上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勞動人民不斷南遷,既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如東晉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新豐塘,溉田8百餘頃;在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復漢代舊堰,溉田2千餘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餘頃;修赤山塘(今江蘇句容縣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飢」(《宋書•孔季恭等傳》史臣語)。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復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獲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獲八次。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於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製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製造速度很快的艦只。其他如制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⑥ 東晉建立後南方的經濟狀況如何
東晉建立後,南方經濟迅速發展,(1)南方戰亂較少,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環境.淝水之戰中東晉的勝利,再次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南方經濟的發展進程沒有被打斷.
(2)人口南遷為南方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3)南北勞動人民的共同開發.
(4)南方一些統治者實行了一些有利於生產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的發展.
(5)江南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發達,地形、地貌及氣候條件優越;而黃河流域因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⑦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我國北方和南方的經濟狀況怎樣
北方持續戰亂,經濟深受干擾。導致大量人口南遷。
同時南方相對安定,南遷的人口為南方帶來了充足勞動力及先進生產技術。在南方適宜的環境中,同時南方統治者重視農桑經濟發展,共同作用下,南方經濟開始飛速發展。
從東晉開始中國經濟中心開始南移(唐末宋初南移完成)
為什麼說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分裂中孕育著統一因素?
1、數百年的分裂動盪,人民有渴望統一的願望。
2、民族大融合,民族矛盾減少,為統一減少了阻力
3、戰亂時期各國經過多次改革治理,原有分裂因素減弱(如門閥制度在北方政權逐漸減弱消失)
4、各軍閥諸侯間的平衡逐漸打破,出現傑出人物及強大國家(如前秦,北魏,後周)為統一奠定了基礎。
⑧ 東晉南朝時,南方經濟又得到了怎樣的發展
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東晉南朝的江南經濟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農、工、商依次發展的基本格局,農業經濟佔有首要的地位。
其地主佔有經營形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國有公田、地主的田莊、小農的耕地。農業的各種經濟成分,從戶口數量來上來說獨立的個體小農居於多數,但就地位而言,地主的田莊經濟又占首要地位,而國有的公田的經營則只是前兩者的補充。
這個時候的手工業仍然以官營手工業為主,但是私營手工業發展的較快。
這一時期商業仍然相當活躍,海外貿易和國內南北的貿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商品市場也有相當大的規模,市場管理開始正規化。
但是戰亂和貨幣經濟的萎縮對於商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消極影響。
就社會結構和階級關系而言,這個時候的社會身份呈現出復雜化的特點:
統治階級中有皇室、士族、庶族地主及商人等;
勞動者階級中有自耕農,地主控制的部曲、佃客、奴隸,官戶控制兵戶、吏戶、百工戶等。
勞動人民對於江南的發展作出了主要的貢獻。
一、農業的發展
東晉南朝的歷代統治者都比較重視農業,以農業是否發展作為考核官吏的標准,還特別注意流民的安置和小農因破產而再流亡的問題。
在這一時期,鐵犁、牛耕已經逐漸普及,南朝皇帝在春耕前下詔禁止殺牛,表明了牛耕在農業中的地位。
南方地區江河湖泊縱橫交錯,水資源豐富,地方官多能注重興修水利工程灌溉農田,水利工程星羅棋布。比如說壽春的龍泉陂、吳興烏程的荻塘、吳興塘、襄陽的六門堰、石堰、馬人陂,均是灌田數千頃、數萬頃的著名水利工程。
在這一時期,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在南朝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各地的農業普遍都有所發展。
二、東晉南朝的手工業
人口的增加,農業的發展,戰爭的需要,使東晉南朝的手工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較為突出的是紡織、冶鑄、造船、制瓷和造紙業。
①紡織業
在東晉南朝時期,養蠶技術已經相當可觀,豫章等地的一年才可以四五熟,永璋等地甚至還有一年八熟的記載。
絲、棉、絹、布等是南朝政府調稅的主要項目,因此紡織是民間普遍的副業。到了南朝後期織錦業也發達起來。
②冶鑄
礦冶是鑄造貨幣、農具和武器所必須的,因此南朝政府都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另外還有不少私家冶鑄作坊。
在冶鑄技術上使用水排鼓風,煉鋼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陶弘景說當時發明了一種灌鋼法,反復鍛、煉就成為了優質鋼,可以用來製作刀、鐮,這實際上是近代的「滲碳」技術。
③造船業
造船業在吳國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的發展。運輸、作戰用的船隻很多,往來於東海、南海和內地河道的船隻頻繁。
④制瓷業
制瓷業是魏晉南北朝的新興手工業,南方的瓷器以青瓷為代表,其胎質灰白細膩,釉色呈青色或者淡青色,或雜有深淺不一的綠或者微黃。
東晉以後,器物上又往往加有醬色釉彩斑,但是它的主要特點是釉呈青色,因此叫做青瓷。
青瓷的燒制,大致在三國、西晉時期達到成熟階段。
⑤造紙業
壓光和染色是這一時期造紙技術的新成就,當時紙的名目有很多,產量也很高。造紙業的發達對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東晉南朝的商業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加上江南河流縱橫,水上交通方便,為商業的發達提供了基礎。
士族豪強兼並土地,官府賦稅徭役繁重,許多中小地主和農民被迫從事商業活動。
貴族官僚有免關津稅的特權,在任屆期滿時候,可以帶著大批貨物作為「還資」,然後轉換各地。
官府徵收租調要農民折錢交納,農民被迫出賣自己僅有的農副產品。
這些因素,使這個時期南方的商業相當活躍。
東晉南朝商品交易的主要場所是市場,當時的市場除了大小城市中擺攤設點的正規「市」之外,還有農民臨時集市的「草市」,有軍隊設的「軍市」與少數民族交易的「夷市」與敵國進行邊境貿易的「互市」等等,星羅棋布,遍及全國。
與東晉南朝商業活躍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貨幣的衰落,這個時期貨幣的最大特點是金屬貨幣與實物貨幣並行,並且實物貨幣還占據主要地位。
⑨ 請介紹下東晉時期的經濟情況
農業
東晉時期庄園經濟在社會經濟中所佔的比例比北方更大。早在孫吳時期,江南經濟日益開發。當時吳姓世族即擁有眾多的庄園。晉室南遷後,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改善南方地廣人稀的問題。僑姓世族大量開發無主地,建立方圓數十里至數百里的庄園,有效將勞動力組織起來。由於世族壟斷土地,占奪田園山澤,使得貧富差距極大。所以王導曾於晉成帝咸和五年(330年)實施度田收租,以改變西晉時將田租與戶調合一徵收;咸康二年(336年)頒布「壬辰詔書」,禁止佔山護澤。這些都意圖減輕百姓負擔] 。當時庄園除了有部曲、佃客外,還有門生及奴隸。中原人士帶來北方精耕細作的技術,推廣牛耕加快耕田速度。東晉南朝重視水利,代有修築。最後,南方的水田普遍開發,農作物品種增加、生產量提高(如嶺南地區一年可兩熟)。長久下來使中國的經濟中心南移。
《採桑圖》魏晉墓磚畫手工業主要由官府專營,設置少府及作部。冶煉業得到了發展,灌鋼技術的發明,把生鐵和熟鐵混雜在一起,工藝簡便,生產效率更高,鋼鐵的品質也更好。在熱處里技術中發明了油淬,使鑄鐵可鍛化,最後鍛件成為主導地位。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馬鈞改良紡織機,品種及品質皆提升。當時制紙業除麻紙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紙」。紙張已經可作出雪白紙及五色花箋,到南朝完全替代竹簡和絹錦。制瓷業在製成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並廣泛在南方地區擴散。例如浙江就形成越窯、甌窯、婺州窯及德清窯。制茶業方面,由於晉代士人習慣飲茶並提倡以茶代酒,使需求提高,種植區域進展到東南沿海。造船業歸官府管理,當時大船載重達萬斛以上。由於江南水路繁多,所以十分興盛。
手工業
手工業主要由官府專營,最後鍛件成為主導地位。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馬鈞改良紡織機,品種及品質皆提升。當時制紙業除麻紙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紙」。所以十分興盛 。
商業
晉室南渡後,中原財富大多轉移至江南地區,商業仍然興盛,最大商業中心為建康、次為江陵。由於戰亂與銅量不足,鑄錢不足,幣值處於混亂狀態。貿易也有發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貿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經營商業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糧食、布帛、魚、鹽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廣州海上貿易發達,進口明珠、翡翠、犀象、香料,出口以絲綢為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