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後極度貧窮的韓國是如何成為發達經濟體的
說韓國崛起是神話一點都不為過,要知道這個國家面積不過10萬平方公里,境內全是山,只有一點點平原位於西部沿海地區,而且幾乎沒啥資源,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三星電子每年為韓國創收大筆外匯)
最後再說說美日對韓國政府的扶植。
不得不說,韓國的崛起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韓國的發展正好趕上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這位韓國帶來了極大的市場。
而且在二戰後,韓國成為美國在東亞大陸上的唯一一個軍事據點,因此美國對韓國的扶植力度很大,例如韓國的首條高速公路就是在美國資金支援下開工建設的,韓國現代公司的汽車產業也是在福特的幫助下起步的。
㈡ 韓國首爾地區的房價很貴,韓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家呢
是由於如今韓國的進步非常的非常好,吸引了許多人去度假旅遊,這樣一來便會讓物價飛漲,當然房子價格也就貴了。因為他們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稀有,並且也是韓國的北京首都,因此房子價格才能這么貴。韓國人工作中都特別熱心,喜愛加班加點,他的工資非常高,因此房子價格也貴。
韓國首爾地域的房子價格太貴,年青人要不吃飯20年才買起,因此年青人一般選取在首爾附近買房,韓國買房只必須付費就可以了,能直接精裝公寓,基本都是精裝房,並沒有毛胚房,十分放心,再隨手買幾個家用電器就能夠在裡面生活了。
以上便是真實的韓國了,你覺得怎麼樣呢?
㈢ 韓國靠什麼發展經濟的
現在的韓國主要靠:
鋼鐵、造船、汽車、半導體及數碼產品等製造業。這些領域,韓國有著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多數產品擁有自主品牌,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
㈣ 歷史上韓國的經濟曾不足朝鮮一半,它是如何逆襲成為發達國家的
韓國是一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半島國家,由於韓國和北面的朝鮮處於一種完全隔絕的狀態。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韓國是一個很標準的島國,不能夠通過陸地的方式進行連接,與外界的溝通只能夠通過航空或者說水面。
不過創造了“漢江奇跡”,一度高歌猛進的韓國並沒有停滯下來,而是選擇繼續進步,它開始與時俱進的向新型產業(第三產業)轉型。當時的韓國看準了中國內地娛樂市場極度空缺,便開始推動娛樂業的發展——韓國通過娛樂這種低成本高回收的方式創造了一部分在中國內地極度火爆的明星,而以這些明星為核心形成連帶作用,誕生出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從一窮二白到發達國家,巧妙的利用了國家有限的資源,還有國際關系,成功的將自己的一副爛牌打成一手好牌,韓國如今也成為了很多國家借鑒發展的楷模。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韓國如今仍舊受制於資源限制,生活條件並不豐富。我們拿它們的飲食來說,韓國人只在一些主食上面能實現自給,水果還有肉類很難達到自我需求,因此韓國的水蔬菜還有肉類主要靠進口。但由於不能夠通過陸地運輸,使用航空運輸太貴,海上運輸又太慢。所以對於韓國人來說,吃新鮮肉和新鮮蔬菜就是一種很奢侈的產品,因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韓國人來中國旅遊的時候,會選擇報復性的拚命吃肉。
㈤ 一文說清楚韓國2022年准備在經濟上幹啥
有很多小夥伴在後台問,韓國最近政治上搞得鬧哄哄的,經濟上到底是個啥情況?目前他正在努力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
就說個事,最近三星狠命砸錢組了一個新部門,這個部門幹啥事情的?小夥伴們應該記得幾年前,三星手機在我們這邊真是亂殺一通,妥妥的行業銷售老大。
但是後面被蘋果搞了,再加上出了個炸彈門事件,直接被市場勸退,根據統計,去年才占我們市場份額的1%。所以現在他弄了個專門研究我們市場的部門,打算針對我們推出一系列的對策,想要重鑄當年亂殺中國手機市場的輝煌,就問一下,小伙們會買嗎?
博主認為,不管怎麼樣,只要他的手機價格不要動不動來個幾千塊,只要賣到1000以下,但配置肯定要對標華為4000元左右的手機,那麼還是有點市場的。
從這件事來看,韓國自己內部確實已經卷得不行,要想找到新的賺錢點,只能想盡辦法輸出自己的產品,來爭取多賺點錢。
其實很多企業或者國家要發展,一般都是這么乾的,就是希望不停地輸出自己的產品,賺到錢後攀爬 科技 樹,攀爬 科技 樹之後攢夠技能點,再把技能點加在產品上,讓產品擁有特殊技能,這時候產品就會因為特殊技能成為大賣點。
就比如華為,剛剛幫手錶點出了測量血壓的特殊技能,立馬抓住不少有這方面需求的客戶,畢竟戴著智能手錶,自己的心率血氧等等情況都能檢測到,而且還可以隨時量血壓,肯定是滿足了不少人的 健康 需求,我最近都買了一個來,確實非常好用。
明白了這個事情,我們再來看看最近韓國在經濟上是怎麼乾的?
首先韓國攀爬的第一個 科技 樹就是在半導體方面,要知道,這個可是他的主要加點對象,而且是不加就會死那種。
他是去年出口了6000多億,其中半導體就出口了1280億元,佔了差不多出口額度的20%,也就是說,一旦它的這個產品如果沒有突破口,再加上現在我們也拚命的追趕,一旦被我們取得突破,那麼這個技能就會被打掉,妥妥的會被摁死,既然是保命技能,肯定要首先加點了。
但是這個 科技 樹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存儲類,還有一個是系統類,他會往哪個方向攀爬呢?查了一下,在2021年,它的存儲晶元輸出大概達到了800億美元,而系統晶元才有約400億的輸出,那麼他要幹啥就很容易看出來了。
2021年整個藍星的存儲晶元市場規模大概在1600億美元左右,現在他差不多佔去了一半的市場,那麼也就意味著,前幾年他的技能點全部都加在存儲晶元上,把這個技能快點滿了。
既然已經達到天花板,如果想要找到突破口,那麼可以判斷,接下來他肯定在系統晶元上死命的加技能點。
查了一下,三星計劃在2030年前總投資171萬億韓元,在韓和美帝建設生產基地,將半導體產能提高到現有的2倍。
而他的政府也計劃在2022年預算中,拿出2400億韓元來攀爬功率半導體、新一代感應器、人工智慧半導體等系統半導體領域的 科技 樹。
整個藍星經過疫情的沖擊之後,他也計劃在生物 健康 領域加點,為啥這么說呢?在2020年,他整體出口下降了大概5.4%,但令人意外的就是,他的生物 健康 產業出口卻增加了54.4%。
要知道,他的 健康 產業輸出值從來沒有超過100億美元,2020年居然達到了140億美元,已經是這個產業這么多年來的最大輸出值,而到了2021年11月份,這個輸出值的紀錄再次被刷新,達到了156億美元,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妥妥的刷新輸出紀錄。
他的政府看到, 健康 產業的輸出值這么給力,肯定要趕緊加技能點,於是就把計劃在2022年專門用來攀爬 科技 樹的資金,分一半到這個產業去,根據預算,計劃投入2.5萬億韓元,佔到了三大產業總預算的40%還多。
他計劃從技術,市場硬體建設等幾個方面開始奶 健康 產業,並且希望能通過攀爬新葯,還有醫療器材等方面的 科技 樹,點出新的分支技能。
要知道在2019年我們從他那頭進口了不少的醫療器材,而且比2018年還增加了大概57%左右,小夥伴們一定很奇怪,主要是那幾個方面呢?看了一下,主要以隱形眼鏡片,檢驗儀器等這些東西為主,總量大概有13億左右。
現在他看到增長勢頭這么猛,加上疫情一波波的攻勢,他覺得應該在我們這塊有不少油水撈,所以開足馬力要拚命的攢技能點了。
眾所周知,目前攀爬新能 汽車 科技 樹最快的自然就是我們,而韓國因為是老牌 汽車 製造企業,一直都在吊車尾,當然,目的也是害怕和日本一樣,把技能點加錯了,全部點到氫能源 汽車 去,但是現在卻沒有人願意買氫能源 汽車 ,畢竟誰也不願意坐在炸彈上滿跑,所以日本的加點全廢。
現在他的幾個 汽車 企業,終於看到了新能源 汽車 的主要方向,正在努力准備蓄力放大招。
就拿現代 汽車 來說吧,他計劃今年准備推出12款新車,其中就有7款是新能源 汽車 。
要知道,之前現代 汽車 一直都還是賣燃油車,而今年一口氣就搞了7款,可以看出來,為了放這個大招,他可是憋了很久。
同樣的還有三星雷諾,同樣也要在今年推出8款新能源 汽車 ,也就意味著,他已經確定了新能源 汽車 的方向,並且開始暗下力氣,拚命的加點。
現在他為了能保證新能 汽車 在技術方面的戰鬥力,決定要在今年增加約30%的資金攢一波技能點,大概約有4700億韓元左右。
而且他還怕車用半導體供應不上,特點給這個技能開了小灶,多預留了200億韓元的預算,准備用來攀爬納米材料,零部件和設備的 科技 樹。
總體來講,為了保證在未來能有飯吃,韓國可是下足了本錢,2020年他的GDP達到了1.63萬億美元,現在他在這三大板塊砸了差不多1%的GDP上去,感覺似乎不太給力。
但實際上這對於他來講,已經差不多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了,畢竟現在他重點還是放在教育上,這塊相當總GDP差不多7%,再加上軍費也佔了一大塊,還有各項政府費用,等等,能擠出這么多錢來攀爬 科技 樹已經算不錯了。
但小夥伴們要注意的是,在他那頭,主要攀爬 科技 樹的還是企業自己,政府只是牽了個頭,然後剩下的就由他們的各大企業自己玩了,那個企業一旦攢夠了技能點,就能給特殊技能加點,從而引發一個新的爆點,當然能不能大賣就不知道了,因為誰也不知道他會不會像日本一樣把技能點給加錯了。
看完這篇文章後,小夥伴們心裡應該有數了吧。
今天說了比較多,希望大家能慢慢看完。
以上,互勉!
㈥ 極端貧困的韓國,是怎麼變成發達國家的
韓國經過美國的扶持經濟迅速的發展,後來韓國又發布了 很多的政策來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得到了大量的資金支持,韓國也是依靠著國家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得經濟快速的發展。這也就是韓國遇到了發展的機遇。
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的,不僅僅在於國家的經濟政策的制定還在於國家的發展的條件。是因為其後有美國的幫助以及韓國朴正熙時代制定了一系列的經濟發展政策支持和國民勤勞勇敢,勤勞致富的努力。
㈦ 韓國經濟是如何騰飛的
韓國經濟起飛始於60年代初期,爾後30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據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自196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年增長率為7.1%,列世界各國之首。按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莫克爾斯提出的「現代國家主要指標」剖析,韓國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產業在GNP所佔比重為46%,非農業就業人口比例、受過基礎教育人口比例、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數、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預期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均已達標,可見90年代的韓國已進入國民經濟現代化階段。對外開放進而實現市場經濟國際化被認為是韓國經濟起飛過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國際輿論稱之為「韓國奇跡在戰爭的廢墟上出現」。
一、對外貿易推行由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多邊化發展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片廢墟上誕生的韓國,復經歷了朝鮮戰爭的洗禮,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達到24億美元。為擺脫戰後的經濟困境,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最初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對於本國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的進口徵收低關稅,對於准備由本國產品替代的消費品進口徵收高關稅,對於替代進口的國內產業給予財政、金融優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經濟和發展生產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進口替代不僅限制了某些國外產品的進口,同時也限制了本國產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資源和資本,又缺乏技術和設備的局面,加深了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導致國際收支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使國內的工業化進展非常緩慢。
50年代與60年代之交,世界上發生了以電子科學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問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促使國際市場容量日益擴大,刺激了各國之間貿易的持續增長。加上美、日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對韓國在資金、技術、物質等方面給予援助,為韓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較寬活的發展空間。據此,從1964年開始,韓國從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把經濟活動的重心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採取外貿多邊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參與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競爭,以外貿出口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隨後,韓國出口額開始逐年擴大,年均增長達40%以上,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收入及就業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到1990年韓國的GDP業已高達2364億美元,30年來增長99倍。
二、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促進國內外經濟一體化
60年代初,韓國在轉向出口導向型戰略時,資金缺口很大,投資需要增長很快,據此,韓國政府果斷地作出加快引進外資步伐的決定。韓國引進外資的主要著眼點,一是有利於發展出口和國際收支改善的原則;二是有利於關鍵性工業公益事業發展的原則;三是有利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福利事業作出貢獻的原則。30年來,韓國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制定了引進外資的鼓勵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術引進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業化進程,大膽利用外國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經濟。80年代以後,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引進技術的比重,機械製造業佔27.8%,電子工業佔20.9%,石油化工佔16.4%。
韓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相對剩餘資本集中提供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了擴大出口市場,穩定國際資源進口,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強化本國產業的升級,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勞動力成本,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策略。韓國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鼓勵本國企業向外擴張,在信貸、稅收和保險制度等方面給予優惠。據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韓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籌措資金發展起來的,1988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4.8億美元。目前,韓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資源開發型產品投資,服務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其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本國限制性的產業,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再次是對發達國家投資,藉以達到引進高科技和現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實現了國內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又促進了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
三、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逐步邁向資本市場國際化
60年代後,韓國為擺脫國外的資金援助,求得經濟獨立,有計劃地建立了各種金融機構,發展各類金融市場,逐步完善了金融體系。80年代初,韓國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籌建,到90年代初,除國家中央銀行(韓國銀行)在國內建有15個分行,在海外設有8個分支機構外,大力發展商業銀行,其中包括全國性市中銀行(又稱存款銀行)5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75%,其分支機構達1857個;地方銀行12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6%;外資銀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國,美國的10大銀行就有8家在韓國開設了分行,其次為日本和西歐國家。
韓國的金融市場分為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銀行為中心的短期貨幣市場,非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非銀行機構為中心的長期資本市場。韓國政府認為金融業的開放首要的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因此於80年代開始實施資本市場國際化計劃。第一階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韓國證券公司管理的開放型國際信託基金和由外國證券公司管理的封閉型基金間接參與投資。第二階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韓國投資者間接投資外國證券的活動。第三階段(1988年以後)擴大海外基金的規模,以便利外國投資者間接投資韓國證券市場,准許韓國機構和企業投資外國股票,逐步邁向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韓國政府管理經濟、加速資本積累和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手段。
縱觀韓國經濟發展的演繹過程,可資研究和借鑒的基本經驗:一是從韓國經濟體制運行情況來看,實行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以政府調控為主,眾多國外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韓國仍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它通常實施集中的宏觀經濟決策,並通過指示性計劃和控制經濟參數,藉助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規定產業和企業發展方向,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以推動主要經濟決策的實施。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均極端匱乏以至無法依靠民族資本的積累來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情況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二是從韓國政府宏觀決策的選擇來看,特別注重從本國的國情出發,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時機,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和策略。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能夠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推行不同的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較早的使國民經濟通過計劃手段,從粗放型發展及時轉變為集約化發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關鍵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三是從韓國經濟發展格局來看,實行以貿易為導向,以工業為基礎,以金融為後盾的三元經濟發展戰略,推進市場經濟國際化,形成國民經濟投入和產業的良性循環,為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高能化的結構。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促進各項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交流,達到互補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於適應國際競爭機制,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金融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標志,但恰恰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薄弱環節,中國政府要加大開放力度,重點似應在金融開放上大做文章。誠然,目前韓國市場經濟體制仍處於不斷完善之中,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協調,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配套等還存在發展失衡的問題,尚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㈧ 韓國經濟來源是什麼
韓國經濟來源主要是韓國的三大支柱產業,分別是:電子工業(手機),造船業,汽車產業,相關情況如下
1、造船業
1956年,日本商船下水量首次超過英國居世界第一。而從70年代開始,韓國的造船業逐步發展起來並超過了日本。1999年,韓國承接新船接單超過日本;2000年,新船接單和手持訂單遠遠超過日本,造船產量也首次超過日本,成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
2、電子工業
韓國憑借一系列扶持電子產業的政策,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跨入世界電子產業大國。在幾次科技轉型的世界大潮中,不斷研製頂尖技術,不但趕超日本,也在世界電子產業中站穩了腳跟
3、汽車產業
韓國汽車產業最強!2013年,HYUNDAI上半年全球銷量238.4萬輛、成長9.4%
根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韓國汽車出口完成306.1萬輛,相比於2013年略有下降,但由於高價汽車出口比重上升,出口額在2014年卻創下了歷史新高。與此同時,2014年韓國汽車工業產量為452萬輛,同比增長0.1%。韓國當年汽車出口總量佔全年汽車產銷量的67.7%。另外還有一組數據值得注意的是,韓國五大汽車企業(現代、起亞、通用韓國、雷諾三星、雙龍)在2014年全球銷量總和為895萬輛,相比於2013年增長了3.9%,五大車企在韓國本土銷量總和為145萬輛,同比上漲5.8%,海外市場銷量為749萬輛,同比提升3.5%。
半導體產業主要有以下這個部分
抗輻射電子元器件、微波元件、集成電路、感測器
韓國三大支柱產業業績大幅惡化 - 亞洲中國
http://china.ajunews.com/view/2010110509673
世界船舶工業的產業轉移及中國船舶工業支柱產業的選擇 — 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 專題 — 國防科技信息網 中國最權威的國防科技信息的專業門戶 國際軍事新聞 國內軍事新聞 熱點軍事專題 中國獨家的軍事圖片 軍事視頻
http://www.dsti.net/Special/NewsView/82
聚焦兩會:汽車行業走出去 轉型是必經之路_汽車_騰訊網
http://auto.qq.com/a/20150310/038394.htm
㈨ 尹錫悅:若朝鮮棄核,韓國將助其改善經濟,韓國這么做有何目的
我個人認為韓國這么做有兩個目的。一是讓朝鮮放棄核,保證自己的國土安全;二是開辟朝鮮市場,發展國內經濟,在經濟上捆綁住朝鮮。
總的來說,韓國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要朝鮮放棄核,因為朝鮮和韓國有矛盾,其次就是想借經濟捆綁朝鮮。
㈩ 韓國經濟特點 韓國的主要經濟類型有哪些
國家經濟的發展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韓國作為一個小國,經濟實力卻位居世界前茅,這與韓國本國所重點發展的經濟產業類型有非常大的關系。
韓國經濟特點
韓國經濟是市場經濟模式,20國集團成員之一的世界主要經濟體,是擁有完善市場經濟制度的經合組織發達國家。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未來11國中唯一一個發達國家,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韓國創造的經濟繁榮被稱為--「漢江奇跡」。1963年韓國人均GNP只有100美元,到2005年卻超過16,000美元,增長高達160倍。截至2005年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之牛耳,除高速互聯網服務聞名世界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
韓國的主要經濟類型有哪些?
農業
韓國農業資源稟賦非常稀缺,現有耕地面積1835.6千公頃(18.4%是農耕地),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國家之一。韓國農產品因此較多依賴國外進口。除了大米和薯類能基本自給外,其他糧食85%需要進口。另外韓國60%以上的牛肉、魚貝類,20%水果、禽肉和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只有砂糖和蛋可以完全自給。
韓國農業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主。隨著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業在韓國GDP的比重不斷快速下降。1970年農業在GDP的比重為20.7%,而到2004年這一比例就已經下降到4.0%。韓國城市化發展速度很快,農業勞動力流失和老齡化問題嚴重。1970至2000年間,韓國農業就業人口比例由50%降到了8.5%。韓國農民的收入水平較高,人均年收入1.35萬美元(2005年)。城鄉收入差距小,農民與城市居民收入的比例是0.84:1。
韓國農業生產結構中種植業特別是大米的比例較高,而畜牧業等的比重小。不過糧食作物的面積有減少的趨勢,高附加值作物、蔬菜和水果的面積在種植業中的比重在增加高經濟附加值的作物高麗參和芝麻占韓國農業生產的1.6%。
韓國政府對農業一直採取保護扶植政策,農業補貼占韓國GDP的4.7%,居世界前列。韓國在農產品貿易上實行許可制和高關稅制以保護本國農業發展。韓國的農產品價格比國際農產品價格平均高2.85倍。不過在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中,韓國也不得不逐步開放農業市場。這使得相應的國內生產大幅度地減少。韓國農民經常組織遊行示威反對開放農產品市場。此外,韓國農民還宣揚「身土不二」的理念,勸誡韓國人要吃本國米、水果、肉等,以抵制外國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