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經濟最發達中,城市是哪個城市
我國排名前十的經濟強市,竟然都出自這5個城市群,其中僅長三角一個城市群就佔了4席。
一、京津冀城市群
該城市群內包含1個經濟十強市,就是首都北京。
從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來,這個城市群的范圍,即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二市一省的所有城市。
本身就有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的底蘊,再加上雄安新區的加持,這一區域可以說是當前我國最炙手可熱的區域。其中北京是我國經濟的第二城,天津排名全國第11位,距離前十是有一步之遙,唐山是河北第一經濟強市,石家莊是河北省會,也是省內第二經濟強市。
相信隨著雄安新區的逐漸建設,京津冀城市群將會誕生一個新的強有力的經濟增長極。
二、長三角城市群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行熟、天下足」,長三角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部分地區,該地區僅以全國國土總面積的2.3%,卻貢獻了全國1/4左右的GDP,該城市群內共包括上海、蘇州、杭州、南京4個經濟十強市,並且還有寧波、無錫、合肥、南通等已經進入「萬億級」俱樂部的城市。
三、珠三角城市群
作為我國最早開放的地區,毗鄰港澳的地區優勢,僑商眾多的人脈資源優勢,讓這一地區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快速崛起。
相對於京津冀、長三角由不同的省市組成,珠三角地區則全部位於廣東省,因此在整體協調、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上,珠三角地區有天然的優勢。
該城市群有廣州、深圳2個經濟十強市,還有佛山、東莞等「萬億級」體量的大城市。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實施,加上了香港和澳門,更是讓這一地區「如虎添翼」,打造像美國紐約灣區、日本東京灣區那樣的知名灣區指日可待。
四、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位於長江上游,是以成都、重慶為核心,包括四川部分地區和重慶部分地區。該地區是我國西南地區、甚至是西部地區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該城市群包括成都、重慶2個經濟十強市。
兩地相隔僅300多公里,並且歷史上同屬於四川省,兩地之間深厚的地理與文化聯系,為成渝經濟圈的「雙核引領、聯動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貳』 中國經濟最有發展潛力的城市
近
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飛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城市化進程也很快。對於年輕人來說,在哪個城市定居和就業能享受發展的紅利,確實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命題。然而,近些年來大家也都發現了,相比起南方城市,北方的經濟發展要遲緩一些。北方人南下打工的不少,但由於南北環境和生活習慣差異巨大,多數人還是不願意背井離鄉。那麼以下七座北方城市你最看好誰?
天津在今年的GDP上可看出已有頹勢,再加之設立雄安新區,天津分散首都功能的職能有所削弱,網上不乏有取消天津直轄市的呼聲,因此天津基本可以排除是最具潛力的城市,但短期內天津作為北方第二的地位不會被打破。
北京作為首都,各個方面都在國內頂級水平,發展空間不大,依靠首都一個定位穩居北方第一,沒有被超越的可能。因此,不必參與到最有潛力的競爭中。
西安和沈陽作為西北和東北的中心城市,這兩個城市從目前來看,西安被設立為國家中心城市,發展迅猛。沈陽這兩年基本從東北經濟衰退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重新注入了活力,幾年內經濟重回東北第二不成問題,被設立為國家中心城市也是早晚的事。從這兩個城市來說,潛力都是比較大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決定西安潛力巨大。朝鮮半島局勢緩和、朝鮮經濟開放發展,沈陽鄰近朝韓日三國原本的底子就很厚,重新崛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西北和東北的兩個中心城市值得被看好。
鄭州近幾年的發展有目共睹,從幾年前的「鄭縣」到現在的「國際鄭」,鄭州承辦國際峰會,建設國際中心城市,GDP破萬億、人口破千萬,鄭州的崛起依靠的主要是河南省內巨大的人口基數,鄭州只要能把河南的人口集聚起來,鄭州就不會差。因此,鄭州的未來不容小覷,是一座潛力巨大的城市,在未來,華中地區有可能形成鄭州、武漢兩個中心城市。
青島和大連相比,青島的發展速度是快於大連的,這兩個城市相比較,青島目前各方面水平都領先大連,青島基礎設施非常完善,城市建設也在大連之上。大連近年來發展不如之前快,尤其是城市建設發展速度比不上同城的沈陽,但也在復興中,未來煙大海底隧道跨海大橋建成大連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這兩個城市相比較,我認為青島潛力更大。青島在同省內濟南與之還有差距,申請國家中心城市的話山東也是僅青島一份,但大連同省還有東北地區中心城市沈陽競爭,盡管沈陽經濟目前不如大連,但戰略地位政治地位在大連上。
『叄』 廣東除了深圳廣州,你覺得哪座城市最有發展的前景
不用說,除了深圳和廣州,最有發展前景的只能是佛山和東莞了。
2017年,廣東省GDP89879億元。嶺南雙子星深圳和廣州GDP分別是22438億元和21503億元,合計43941億元,佔全省經濟比重為48.9%。
同年,佛山和東莞GDP分別是9550億元和7582億元,排在全省第三,第四名。這兩座城和深圳、廣州有明顯的差距。同時,後面的惠州、中山和佛山、東莞的差距有有點大。因此,佛山和東莞就像三明治的中間夾層。
佛山和東莞分別位於珠江西岸和東岸,同時分別臨近廣州和深圳兩座超級大都市。佛山的家電、工業機器人,東莞的電子 科技 已經形成了產業鏈,規模經濟效應顯著,在全國乃至全球產生了巨大競爭力。
比如佛擁有美的、格蘭仕、萬和等家電企業總部,佛山生產的家電在全國市場佔有率已經排名第一。東莞的電子 科技 產業在全球頗有競爭力,華為終端、OPPO和VIVO等幾家智能設備巨頭都落戶東莞,帶動了一大批電子零部件企業落戶。
在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製造業是經濟發展壯大的立足之本。上海、深圳、廣州能夠躋身一線城市除了龐大的人口和城市面積,製造業實力起了很大作用。上海的 汽車 、鋼鐵、化工、造船,深圳的智能設備、互聯網 科技 ,廣州的 汽車 、服飾、五金,均是在我國極有競爭力的產業。
因此,佛山和東莞擁有獨特切強大的製造業產業,足以保證它們成為廣東極有競爭力很強的城市,雖然不能使他們和深圳和廣州平起平坐,但足以有力量擊敗惠州、中山、珠海等挑戰者。
大家好,我是半知半解。
首先我是廣東人,來談談我認識的廣東,各發展前景。最近老看到哪裡哪裡在跟廣東對比,不是對比GDP就是對比文化。每個城市GDP都想超過廣東。也是,畢竟GDP全國第一也29年了。有競爭才有動力嘛。
廣東集齊了一二三四五線城市,也是一個特別的存在。。。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珠三角,粵西北東。 珠三角 有9個城市組成的一個經濟帶,其中包括 廣州、深圳、佛山、東莞、肇慶、惠州、江門、中山、珠海。 粵北 包括了 韶關、清遠。 粵西 包括 湛江、茂名、陽江、雲浮。 粵東 包括 汕頭、潮州、揭陽、汕尾、梅州、河源。
圖片來源 :中商情報網
珠三角發展最差的也就肇慶 。不是我說肇慶怎麼樣,不過我說實話,我直到前兩天才知道肇慶屬於珠三角得。。。。。。這我就無言以對了。 粵西發展得較好的是茂名與湛江了。粵東發展得較好的是汕頭。粵北就韶關與清遠,發展都差不多。
雖然這些城市都是各地區發展得較好的城市,但是,題目說僅僅除開深圳與廣州。那有較大發展前景的城市依然還是在珠三角這幾個市。
佛山與東莞 還是比較有前景的一個市,廣東就4個市通了地鐵,廣深佛東,出行方便,人流自然被帶動得很快,人流多了,消費水平會跟上去,各種產業鏈就會被帶出來。東莞被列為「新一線」城市,發展也是讓人期待的。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之後應該會是 珠海,中山 。港珠澳大橋的完工,春晚分會場也在港珠澳大橋舉行。這也就意味著,珠海被得到重視了。珠海地理位置不算太差。珠海與中山相近,現在中山與珠海的城建也在慢慢完善。中山房價相對來說比較低,中山也算是一個 旅遊 的城市,還有影視城,只要能結合自身存在的優點去發展,中山的前景還是不錯的。珠海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空氣比好多城市都要好,所以珠海的房價簡直高出了一個度。珠海發展起來其實不會很難,本身是特區,加上與澳門交界,遊客量可不少。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然後說一下珠三角特殊的存在 肇慶 。我也就不明白,珠三角經濟帶和廣佛肇,為什麼肇慶發展就那麼慢呢? 但是,肇慶畢竟是珠三角的,所以,珠三角地區各城市應該會開始重視起肇慶的規劃發展的了。總不能整個珠三角都發展了,就落下一個肇慶的?我想,廣州與佛山應該會不同意。畢竟還有廣佛肇這個經濟帶。肇慶本身山區很多,交通建設難度很大。但是交通建設近些年改善了不少,在廣東省《十三五》規劃里,肇慶還是被垂青的,規劃包括建成航空,港口,城軌,高速公路等。現在慢慢產業轉移了,肇慶本身有 旅遊 景點,結合發展,還有其它城市支持,哪怕成不了前幾,GDP也會有一個亮點式的增加。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作為省會,廣州在廣東各市發展出了不少力的。深圳是單列市,是不交稅給省的,這時就突顯了廣州的強大了,周邊城市發展得那麼快。在帶動各市發展深圳是不那麼熱衷的。但是,那麼多人才匯集廣東,很大原因也由於深圳。
不知道各位看官們喜歡廣州嗎?反正我是蠻喜歡的。喜歡廣州的文化,生活氣息,還有那種文化底蘊。我記得那會在廣州生活,每次去地鐵站經過一些住房,都會有年老的長者在唱粵劇。雖然聲音很大(用麥克風,音響),在很遠都能聽到,但是絕對不是噪音污染。每次經過那裡,我都會放慢腳步仔細聽,真的很有老廣東的味道,我覺得,這樣才算是廣州的文化吧。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我有大學同學就是廣東的,在宿舍沒事就會聊聊關於廣東的事情!因為平時都是從新聞上了解廣東,但是聽朋友說起來還是有了另一番的認識,下面就來說說我覺得廣東除了這兩個城市外其他的最有前景的城市是哪個吧!
我同學是湛江人,他覺得發展前景汕頭比較好點,湛江這幾年發展也算挺不錯的,城市基建也在不斷升級,而且引進了石化,紙業等大企業,下面廉江小家電也有好幾百家,只要湛江走對了路,也會慢慢追上來的!不過我通過新聞上面的報道也能覺察出汕頭確實發展的前景會很好!
前些年揭陽發展有點起色,但很快又被汕頭超過了,其中原因大家明白。汕頭底蘊擺在那,這並不是揭陽靠一時的發展就能超越的。 我更希望潮汕三市不要相互詆毀,應該團結協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我覺得是汕頭和湛江,這兩個城市前些天提出要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既然粵中由廣州和深圳帶動發展,那麼就應該在廣東的東西部設定一個能夠帶動周圍城市發展的城市。我認為廣東省政府以後會更加註重發展廣東的東西部,以至於全省能夠均衡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穩居全國第一經濟大省!
謝邀!其實這個怎麼去說比較客觀呢,估計有人要提汕頭,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特區之一,初衷是好的,汕頭是著名的僑鄉,海外華僑數量眾多,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極具競爭力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不難看出,深圳特區已經在國內乃至國際上擁有一席之地,各項指標均在全國前列。反觀汕頭,用「沉寂的特區」形容實不為過,但也並不能說汕頭沒有發展,很多局限性的因素在那裡,在廣東區域,經濟實力還算是說的過的城市之一。
那麼大粵之地,除了廣深,誰欲爭鋒?這個話題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爭論,其原因是如果以GDP作為依據,那麼所得結論並不客觀,大家都知道GDP是什麼,這里不在贅述了。拋開GDP,縱觀廣東21個地級市,54個市轄區、23個縣級市、41個縣、3個自治縣,不難看出,各有千秋。有些地方經濟好,有些地方環境好,有些地方位置好,其實,這些就是整個廣東的發展潛力!
題歸正轉,綜合分析得出:緊隨廣深後的城市應是東莞,世界級的製造名城,毗鄰深圳,又有非常好的經濟基礎,發展潛力巨大名副其實。如果再要問下一個,個人認為是惠州,絕佳的地理位置和基礎建設,可謂後起之秀。還要再排的話依次為:珠海,中山,佛山,之後才是汕頭,潮汕,清遠,韶關,茂名,揭陽,梅州......,這並非排名,但確實實實在在的差異。
地區發展的差異源於太多太多的原因,但萬變不離其宗,首先,國家給予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其次,地理位置(至少周邊應有一線或超一線城市,港澳台最佳),最好是濱海城市。再者就是交通,地鐵,軌道,國道,高速,船舶,機場的覆蓋程度,具備了這個,也算軟實力,今天沒發展,不代表明天不發展。
個人愚見,不喜勿噴,歡迎關注互動!
要看哪個指標,單位土地GDP非東莞莫屬,夾在廣深中間,地里位置也最優,現有工業基礎也非常好。但東莞和深圳一樣,面積小,只比深圳大一點。中山,珠海也面臨地域小的問題,這兩個城市土地面積比深圳還小一點。如果沒有轄區重新分割或合並,長遠只看GDP就是惠州有潛力,她面積大約等於3個佛山,5個東莞,6個深圳,7個中山或珠海。大家都是粵港澳大灣區,地理條件差別不大,政策和基礎目前雖然有較大差別,但長遠發展下去,土地面積還是大的占優,除非珠三角不再有吸引力,人口不再流入甚至反而流出。但,這可能嗎?
除了廣深,廣東省歲有可能脫穎而出的城市就是東莞:
1、東莞晉級「國家隊」,成為新一線城市
2018年,第一 財經 周刊將東莞評為新一線城市,說明東莞的未來潛力非常大。東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腰部位置,是廣州-東莞-深圳-香港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隨著香港和深圳的土地供給不足,地緣相接的東莞,無疑是深圳和香港發展的後花園。
2、東莞交通發達,未來可以實現與珠三角多個城市形成一小時經濟圈
東莞地理位置優越,目前十五分鍾高鐵可以到達廣州和深圳,半個小時可以到達香港和惠州,一個小時可以到達珠三角6個主要城市。未來珠三角的城際軌道交通逐步完善,東莞可以快速實現與廣州、深圳、香港、惠州的互通。由於深圳目前發展迅猛,未來東莞將有10條地鐵連接深圳,200萬深圳人將居住在東莞。為東莞的發展潛力注入新的力量。
3、東莞市粵港澳大灣區一下個經濟核心增長極
東莞目前擁有826萬人口,從目前人口增長速度來看,東莞位居全國前列,未來十年,東莞人口可以達到1100萬以上,成為珠三角地區第三個人口過千萬的城市,加上東莞的產業轉型升級,東莞很有可能與深圳形成概念上的「同城」,東莞未來的定位也是發展高 科技 和高附加值的產業,成為廣東省的下一個經濟核心增長極。
再說粵北的韶關,梅州,由於地理位置的缺陷和不足,想有大動作也可能性不大。還有就茂名,江門,河源,清遠,陽江,雲浮,汕尾,揭陽和潮州,這些城市都是經濟不是那麼好,底子也不是很足,區域優勢也不是很大,這也可能性不大。
最後就是粵東的汕頭和粵西的湛江,這兩個城市都是廣東的老地級市,城市基礎設施較好,雖然這兩個城市在近二十年裡有所掉鏈子!好像被淡忘,但它們底子足,且具備有大發展的空間,雖然目前交通條件還不盡人意,但在不久的時間里一定會補上來的,加上這兩個城市本身擁有天然港囗,未來發展前途會無限的!如果讓我選擇兩個那一個比較好,我會首先選汕頭,汕頭原來是粵東的首府,潮汕地區海外華僑眾多,區域優勢自然條件也好,周邊地區優勢比不上汕頭,只要汕頭人調整一下思路,發揮潮汕人的聰明才智,努力拚搏,汕頭未來成為粵東的中心城市是有可能的。
廣州和深圳是廣東省的雙子星城市,一個是廣東省省會城市,老牌一線城市;一個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當然廣東的東莞也有著不錯的發展潛力!
一.東莞是全國4個不設市轄區的「直筒子市」之一,也是廣東的 歷史 文化名城。 境內的虎門鎮, 歷史 上是鴉片戰爭所在地,即「虎門銷煙」,所以東莞有鴉片戰爭博物館、威遠炮台、沙角炮台和虎門大橋等 歷史 文化景點,這些都是東莞這座城市所與生俱來的魅力,無不吸引著大批遊客前來造訪。
二.東莞是位於兩個一線之間的城市。近年來也是努力擺脫「加工廠」等代號,如今OPPO、VIVO兩大巨企快速成長,占據全球手機份額連年上升。 再加上華為總部落戶松山湖,為東莞的經濟增添了新的活力。並且在深圳這個科創之都的輻射下,東莞也被冠以「 科技 之城」的榮耀。
三.此外, 「粵港澳大灣區」計劃下,東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也是大灣區中第二層級的首要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的落地,為東莞未來的發展帶了無限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東莞短期內將有4條地鐵與廣州對接,中期內有8條地鐵對接深圳。
縱觀全局,東莞未來的發展不可限量!
惠州不行土地多都什麼用,南瓜再大也是做菜吃。看公路網就知道,一個發展好的城市發達交通最重要的。惠州靠東北比如上英德,上紫金,上陸河再以上縣份有很多佔廣東四份一地盤。惠州去沒有一條象樣的公路沒有一條是四車道的,這樣一來惠州只能是珠三角邊緣半個死角,我個人看法是江門。我是廣東河源人這點我還是了解位置的,要想城市大發展,發展最好的一級公路通往各市各縣各鎮是必不可少的事。
我覺得惠州大亞灣,是發展各種經濟的好地方。比如說 旅遊 。他是廣東最美麗的地方。要說到經濟。它對面就是香港。發展起來很方便。大亞灣是不能復制的處女地。它的地理位置。是大灣區的中心地帶。香港需要這塊處女地的後花園。東莞已經發展奇形,很亂。大家還規劃得很好。大家都可以親自去看一下,體會一下。我是上海人,我在廣東多了一圈。我認為大亞灣,是廣東—顆璀璨的星星。
『肆』 未來中國最有潛力的經濟發展區域會在哪
中國未來經濟最強的發展應該是在北京,天津,河北這一塊兒。就拿現在的雄安新區來說,之前那一片地根本就沒有人能夠重視起來,然而現在國家的發展政策確實將這個地方改造成為一個高新產業園。那個地方將是未來的中國第二深圳,可以說現在的高科技人才都是從北京往外走,然後給他們找到一個優越的辦公環境。因為北京是我們中國的首都,它的交通四通八達,所以說河北經濟跟他相鄰。
所以說我認為在未來的幾年當中,京津冀這個地方的經濟肯定會高於其他省,或者說直接要超過別的省份的。因為每個省份都是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發展,但是我認為京津冀是最好的一個。
『伍』 國內經濟發達的地區有哪些未來有發展潛力的地區有哪些
國內經濟發達的地區也是有很多的,像北上廣深這些地方都是老牌的經濟發達城市,老牌一線城市,這自然就不需要多說了,但其他地方,也有一些比較具備經濟發展潛力的,比如說天津杭州這兩個城市自己也是非常看好的。
很多其他城市,比如說青島這個也是一個旅遊城市,應該是旅遊城市,想真正發展成為一線城市比較困難,但如果旅遊資源不是特別匱乏的話,特別窮也不太可能,所以好好發展二線城市裡面更進一步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畢竟全國各地不同城市發展的規模是不一樣的,有些就側重於國際金融,有些側重於政治中心,有些側重於經濟中心,有些側重於旅遊城市。
『陸』 中國經濟發展較好的地級市有哪些
其實隨著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近些年來,有很多的地級城市也是開始崛起了,發展的速度非常的快,甚至已經超過了很多省會城市。
03、蘇州蘇州應該是中國最強地級市了,蘇州的水網密布,而且土地也是相當肥沃。蘇州這邊的特產小吃也是特別的多,比如說陽澄湖大閘蟹,還有長江刀魚等等。蘇州的古典園林也是天下一絕,蘇州園林大多都是以私家園林為主。在1997年的時候,蘇州古典園林也是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這其實也是我們中華園林的一種驕傲。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蘇州的經濟發展速度同樣也是非常的快,甚至不輸於一些一二線的城市。
『柒』 鄭州和青島,哪個城市更大,更有發展前景
從最近十年的發展速度來看,青島從國內第10強,跌到去年的第14名。而鄭州則由第22名上升到15名。一退一進之下,兩者拉近了11個位次。發展從來不是一蹴而就,下跌也是有跡可尋。面對兩城如此懸殊的發展速度,有理由相信鄭州在未來一段時期更具發展前景。
一、
隨著國家加大對中西部省份的投資和重視,以及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和外遷,內地城市逐漸縮小了和沿海城市的差距。而外貿對於國家經濟的比重也越來越小,經濟重心轉向以內部消費為主的結構,去年消費支出對拉動經濟所佔的比重為57.8%。所以部分沿海城市的出海經濟優勢縮小,這其中就包括了擁有港口優勢的大連、唐山和青島。
相對於青島的計劃單列市、沿海港口城市,省一級經濟許可權,鄭州的優勢其實也不少。首先就是交通方面的優勢,近些年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的完善,物流的中轉,人員的流通,鄭州的鐵路樞紐優勢得以發揮。這種能力還體現在中歐班列鄭州是重要的節點城市上,中歐班列(鄭州)開行近6年已突破2000列,輻射24個國家126座城市。
其次鄭州的航空優勢近些年也得已快速發展,早已成為中部最大的貨郵和客流量機場。鄭州的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更是為定位為: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這樣的地緣和交通優勢是青島所不具備的。
二、
當然青島的優勢依然很強,特別是企業數量方面依舊是鄭州所不能比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青島高達3508家,而鄭州僅有2691家。在工業總產值方面,青島高達1.13萬億元,而鄭州高達1.71萬億元。企業數量要少得多,工業產值卻更高,說明了鄭州的產業優勢更強,企業效益和產品附加值更高。
三、
作為背靠一億多人的省城,集中全省的科教文衛資源優勢和 社會 、政策資源,也是青島所不具備的優勢。青島面臨省內煙台、濟南的分流和競爭,而鄭州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鄭州是國家中心城市,享受到的國家政策、項目支持只會越來越多。而青島也是計劃單列市,也具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青島有海港,鄭州有航空保稅區。其實兩者目前的實力還是比較接近的。只不過青島這些年已逐漸放緩了發展速度,而鄭州卻一路飛速發展至今。所以一退一進之下,對比明顯。至於誰更具發展潛力,長遠來看,個人傾向於鄭州會發展得更好。
1.鄭州1948年解放,成立鄭州市,之前一直是鄭縣。建國初期,青島綜合實力排在中國城市前十名,大概前五名。鄭州名不見經傳。
2.在2018年GDP排名中,青島12561億,排名第12名,鄭州10200億,排名17名。兩者差距在縮小,後期鄭州可能在GDP方面超越青島。青島的底子和底蘊強於鄭州,鄭州有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和城市群發展戰略優勢。
3.兩個城市定位不同,均有發展前景,沒必要分個高低,也分不了高低。但是鄭州的發展前景應該會更驚艷世人。
論城市規模鄭州地處中原,得益於國家中心城市的落地,城市櫃架拉得很大,青島三面環海,一面環山,城市框架有限,鄭州在規模上占優。在發展前景上,鄭州市是省會城市,雖然被列為九個國家中心城市,但在行政級別上比不上青島的副省級城市。鄭州的企業規模,經濟創新上都不及青島,在人才引進上也沒青島有優勢。鄭州市的優勢在於交通便利,河南人口眾多,省里支持多。
鄭州近幾年靠著土地政策快速發展,在一些硬體設施上已經超過青島,但在文化底蘊,教育,醫療這些軟實力上還是有差距的。長期看還得看國家政策,如果國家繼續大力支持中部崛起戰略,那今後鄭州肯定會超過青島。如果沒有政策傾斜,依靠自身發展,鄭州很難超過青島。
從如今這兩座城市所取得的經濟總量來看,鄭州與青島基本是處在同一起跑線的。並且從2020年的GDP來看,它們之間也是咬得相當緊的,只要誰稍微鬆懈一線,那麼兩者的排名就會被立刻顛倒。所以,鄭州與青島這兩座城市誰能夠最先彎道超車,僅從經濟總量這一方面是完全看不出來的。
從如今這兩座城市所取得的經濟總量來看,鄭州與青島基本是處在同一起跑線的。並且從2020年的GDP來看,它們之間也是咬得相當緊的,只要誰稍微鬆懈一線,那麼兩者的排名就會被立刻顛倒。所以,鄭州與青島這兩座城市誰能夠最先彎道超車,僅從經濟總量這一方面是完全看不出來的。
因此,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座城市各自的優勢條件吧!首先是青島市,作為一座擁有優良海洋資源的沿海城市,青島市除了有發達的 旅遊 經濟之外,在關於海洋資源利用方面的一些產業在我國也是占據絕對優勢的,尤其是航運方面。其次,青島市的工業產業極為全面,在信息類、物貿類以及高端製造業等等都有涉及,且還有很多在國內極具有影響力的企業。
但可惜的是,這些產業鏈所形成的規模都相對較小或是比較零散,不像南方城市那樣具有較大的規模。因此,如果青島市能夠補上自己的這一漏洞,那麼它必然會將鄭州市甩在身後的。至於鄭州市,與青島比起來的話,它是少了海洋資源這一強勢助力的,文化底蘊也比不上青島市。
但是,鄭州作為我國的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它在金融行業方面的發展確實要比青島市好很多的。畢竟青島被稱為「金融荒漠」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如果給予鄭州市時間,彌補它在底蘊方面的缺憾,鄭州市或許不但會趕超青島,甚至還會拉開不小的差距呢!
長期來看,鄭州潛力更大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 歷史 文化厚重,交通樞紐地位屈指可數,河南人口基數大,城鎮化率有侍提高,適逢國家中部崛起戰略,鄭州發展可謂如日中升,前途一片光明。如能進一步加強金融科教等弱勢領域的建樹,十年後有可能擠身全國十強城市行列。青島是沿海城市,開放高地,黃海名珠,環境優美,人文薈萃,經濟發展底蘊深厚。十年前青島知名度高過鄭州,再後十年風光誰家?
怎麼說呢,各有千秋吧。鄭州和青島兩個城市,中央對它們得定位是不同的。鄭州是國家支持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河南省省會,中原城市群、鄭州都市圈、鄭汴洛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河南省自貿區(鄭州片區),是國家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
青島是國家計劃單列市,北方經濟排第三的濱海城市,北海艦隊司令部駐地,中國北方的海洋經濟核心城市之一,國家級西海岸新區就在這里,貿易、港口、 旅遊 、家電製造、啤酒產業聞名。
鄭州和青島比較的話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鄭州的重工業輕工業屈指可數! 旅遊 業遠遠不及沿海城市。鄭州本地人節假日可以玩的地方很有限!人才引流也很有限,有更多的年輕人多還是願意往南方走走。特別今年我感覺我身邊的人離開鄭州的特別多!人才流失嚴重!各個行業現在相對很飽滿!創業機會得把握機會找准時機。我也是去年從杭州離職回鄭州找工作現在已經離職!收入差異也交大。
青島單從 旅遊 業來說鄭州其實沒辦比的!還不算沿海港口重工業輕工業帶來的勞動就業機會,個人了解青島相對吸引人才還是挺多的!
個人覺得有機會,時機成熟還是去青島較好!
以上也是結合在鄭州大環境下基本情況來片面講講個人看法。不喜勿噴,謝謝!
最近幾年,在北方城市群里,除直轄市北京天津,青島和鄭州最受矚目,青島和鄭州,是除去直轄市外,北方僅有的兩座萬億城市,是北方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是發展最快的城市。
鄭州是國家中心城市,青島是副省級城市;鄭州在河南一家獨大,青島在山東獨領風騷。作為兩省最優秀的代表,近幾年,鄭州和青島又成了職場新對手,究竟誰的發展潛力更大呢?
2018年,鄭州經濟總量突破一萬億,而青島完成這一跨越是在兩年前的2016年,2018年,青島經濟總量已經高達1.25萬億。從絕對數值上看,青島力壓鄭州。
可從40年的發展軌跡上看,青島的排名一直是城市財富榜前20,相比1978年,青島的經濟總量增長了285倍。而鄭州,經濟增長了365倍,發展速度這一塊上,鄭州技高一籌。
看地理位置呢,一般人肯定會覺得,鄭州不行,鄭州是內陸城市,青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其實不然,現在這年頭,沿海的不一定比內陸發展得好,內陸的不一定比沿海混得差。近幾年,成都、武漢的崛起,就證實了內向型經濟的活力四射,家門口沒大海沒港口怎麼了,一樣有GDP。
拿鄭州來說,雖說是內陸城市,但鄭州地理位置好,是國家鐵路、公路、航空、通信的樞紐,是要塞中樞,再加上國家扶持力度大,招商引資便利多,讓鄭州問鼎中原。
鄭州不弱,但青島更強,青島主打外向型經濟,是國際性港口城市,是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名牌多,名氣大,面向大海,無限遼闊,雖然現在還不是國家中心城市,但還在努力爭取中。
河南的發展模式是一城獨大,以建設省會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山東的發展模式是群山經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但鄭州和青島的發展潛力都很大,如果非要選一個,我覺得還是鄭州大,鄭州在河南一城獨大的模式下,有可能會超越青島,就好比武漢、成都都比青島經濟實力強,但山東的經濟依然比這些城市所在省份強大。
這個問題如果往前幾年都不要提,青島是副省級,鄭州是省會,我看抵消一下吧!鄭州現在是國家中心城市,鐵路樞紐,航空樞紐,處在中原第一城的位置,不要問,未來是個王炸級的存在,絕對大大領先青島,立字為證。青島有個競爭對手,省會老大,加之極度缺水,盡管有引黃濟青工程,也不能扭轉缺水局面,鄭州也缺水,比青島好許多,守著黃河沒水喝已經是個定律了!水,萬物復甦之源,看過動物世界的朋友都知道,趙哥充滿磁性的語音感召力很強,在乾枯的奧卡萬戈河三角洲,每逢雨季來臨,各種動物都有預感,天空中電閃雷鳴……沒有豐富雨水的城市,就要節約用水,要更加註重環保。鄭州是個億級人口大省的❤心臟,是中原崛起的先鋒隊長,就連我們老家安徽的省會合肥都得刮目相看,可以這樣說,青島不僅比不了鄭州,也不能戰勝合肥,我知道合肥目前的產值低於青島,但是,合肥增長潛能是青島的三倍,青島搞不好就要當第二個大連,不要以為沿海就是跳板現在是內循環經濟,沿海還成負擔了!遠離市場,不在江口,河口的沿海城市都是缺水城市,大連比青島更渴,天津有海河也不能解決缺水問題,好在國家有南水北調,不然,整個北方都飢渴難耐,不僅中國,缺水是個世界難題,我們國家幸虧有長江,中華民族的搖籃當之無愧,相信不久的將來,青島也會受益於南水北調之福利,東部從揚州翻水沿京杭大運河北上,在山東翻入黃河進入引黃濟青水渠直達青島,屆時,青島人民就可以喝上清澈的江水了!那時候,青島不僅煥發生機,更是勢不可擋,繼續做大山東一哥的位置,頭把交椅不是濟南能輕易拿下的!就連鄭州,合肥也不能掉以輕心,必定青島不是一個甘當二流的城市,德國的文化底蘊不能視若罔聞,海爾,海信,青啤,可不是浪得虛名,中國海洋大學也毫不誇張地杠杠響!我沒有什麼文化,只是妄加評論,有得罪之處,還望海涵!
『捌』 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哪裡
1、西藏
西藏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全區面積120.22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於新疆。
2、青海
青海,簡稱青,省會西寧,位於中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青海省東西長約1200公里,南北寬800公里,面積為69.66萬平方千米。
3、寧夏
寧夏,全稱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首府銀川市,成立於1958年10月25日,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4、海南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對望, 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5、甘肅
省會蘭州,省名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
6、新疆
新疆對其發展的旅遊業,農產品行業有很大收獲,並且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地點,幫扶力度很大。
7、貴州
貴州一直沒有能夠脫掉貧困身份的帽子,近幾年由於當地獨特的自然風景被開發出來,吸引許多人前去旅遊消費,人均GDP在緩慢增長。
8、山西
山西作為一個以煤礦資源起家的一個省份,由於國家現在對於煤礦資源的限制,目前能源行業的發展比較低迷,產業都在尋找新的出路。
9、吉林
吉林作為我國東部的省份,目前發展的工農行業有很大的變化,並且人口流失率比較大,GDP受其人口影響,目前最窮省份排行第9名。
10、黑龍江
黑龍江是一個很美麗的省份,但是目前當地人口流失率非常大,導致其經濟產業發展沒有動力。因此在當地人均收入不高的情況下,省份GDP也上不去。
『玖』 未來中國最有發展的城市有哪些
十大最具發展潛力城市:十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武漢、天津已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深圳、南京、杭州未來或有望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建設目標為全球城市。十大城市土地面積合計17.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8%;2018年經濟總量20.6萬億元,佔全國的22.9%;常住人口1.4億,佔全國的10.3%;A+H股上市公司市值76.6萬億元,佔全國的72.3%。
NO1.深圳:從仰視香港的小漁村到引領全國的創新創意大都市。1)改革開放推動深圳騰飛,從1979年人均GDP僅為香港1/11的小漁村到2018年GDP超過香港成為活力四射的一線城市,2015年以來年均人口增量超50萬、居全國之首。2)深圳從「製造工廠」邁向「硬體矽谷」、「創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葯、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支柱,佔GDP比重達到38%。3)深圳面臨著土地資源不足、產業外遷、城市更新、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短缺等問題。4)深圳將攜手珠三角各城市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打造全球創新創意之都。
NO2.北京:政治、文化、國際交流和創新中心,未來首都或與北京分開。1)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雖然沒有經濟中心職能,但攜政治中心優勢成為了事實上的主要經濟中心、金融中心,未來首都或與北京分開,北京是北京,首都是首都。2)北京從工業城市逐步發展為服務經濟城市,三產比重達到81%,金融、總部經濟和科技創新成為三大名片。3)北京城市規劃明顯滯後,嚴控人口規模抬升生活成本,影響城市活力;並且,北京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明顯落後,不利於與北京互動形成規模效應。4)北京將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並作為核心引擎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
NO3.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來媲美紐約。1)上海是中國經濟的心臟,隨著中國經濟繼續騰飛,未來有望媲美紐約,成為主要的全球經濟金融中心。2)上海以汽車、電子、金融為支柱,三者佔GDP的58%;A+H股上市公司數367家,佔全國約1/10。3)上海既有與北京類似的城市規劃滯後、嚴控人口規模進而影響城市活力問題,也面臨著互聯網等新經濟發展不足的問題。4)上海將繼續堅持開放,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帶動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NO4.廣州:還是中國第三城么?1)改革開放釋放廣州新活力,GDP由1978年的全國第八上升到2015年的全國第三,之後被深圳超越,2015年以來人口年均增量超40萬、僅次於深圳。2)廣州以汽車、電子和化工為支柱,三者占工業總產值的56%,目前正加速邁進產業高端。3)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廣州存在創新能力弱、金融業發展落後和土地財政依賴度較高的問題,第三城地位面臨挑戰。4)廣州將攜手珠三角各城市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建設活力全球城市。
NO5.成都:新一線城市的龍頭?1)成都2018年GDP突破1.5萬億元,佔四川全省的38%,多次在新一線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2)成都以電子和汽車為支柱,二者占工業增加值的50%;擁有中西部地區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金融機構資源。3)成都與重慶作為西南雙雄,存在廣泛的競合關系,汽車和電子產業發展競爭激烈。4)成都將全面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帶動成渝城市群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城市群。
NO6.南京:六朝古都煥發新活力。1)因地理和歷史因素,南京是江蘇和安徽之間的紐帶,2018年人均GDP位居十大城市第三,僅低於深圳和廣州,新增人口10萬、占江蘇省的一半。2)南京以電子、石化、汽車、鋼鐵為支柱,致力於打造「晶元之都」。3)由於長三角地區經濟強市雲集,與杭蘇錫常等發達地市相比,南京輻射能力有限,近期人口集聚能力明顯減弱。4)南京未來將以「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為城市發展願景,攜手長三角各城市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NO7.武漢: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1)武漢基本處於中國主要經濟地帶的地理中心,2018年人均GDP達13.5萬元,雄踞中部地區首位。2)從「鋼城」到「車都」、「光谷」,目前武漢擁有鋼鐵及深加工、汽車、信息技術、醫葯等完整工業體系。3)武漢民營經濟增加值比重僅43%,在十大城市中處於末位,民營經濟活力不足。4)武漢將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樑,作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在全球范圍內建設具有一定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
NO8.重慶:西南雙核之一,大重慶與小重慶。1)大重慶在2018年成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之後,第五個GDP突破2萬億的城市,小重慶人均GDP為9.1萬元,略低於成都。2)重慶以汽車和電子為支柱,二者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2%,逐漸向智能化發展。3)重慶面臨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科技創新實力不強的問題。4)重慶將加強發揮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作用,鞏固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國家中心城市定位。
NO9.天津:雙城記,地位漸低的北方第二城。1)天津是僅次於北京的北方第二城,中央一度試圖以濱海新區帶動天津乃至整個京津冀、環渤海地區發展,但未達預期。2)從「天津製造」到「天津創造」,天津正逐漸成為全國先進製造業研發基地。3)天津以重工業為主,發展過於依賴投資,人口吸引力不足,連續兩年經濟增速僅3.6%、增長乏力。4)天津繼續發揮國際航運優勢,加快「一基地三區」建設,發展成為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和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
NO10.杭州:電子商務中心,民營經濟的天堂。1)杭州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近期人口增量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深圳和廣州。2)杭州民營經濟佔GDP比重達到61%,以信息軟體、電子商務、物聯安防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全國領先。3)杭州面臨產業門類偏科、土地財政依賴度過高、軌道交通建設落後等問題。4)杭州將提高城市國際化水平,建設高能級灣區平台,打造國際電子商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