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我國的經濟體制是如何改革的

我國的經濟體制是如何改革的

發布時間:2022-10-06 13:54:44

Ⅰ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

這里只是問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而A 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是最終目的而不是目標。這個問題可以理解遠和近的區別,即A是較為遠的目標,而D是近的目標。此題問的比較具體就這能用近的目標了。而A是比較含糊的不是很具體的。不知道清楚了沒。

Ⅱ 我國經濟體制的幾種歷史性轉變


1、50年代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黨和政府就著手於對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制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和變革,要創建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經濟體制。經過三年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2、1958到1966年初步探索經濟體制改革;
3、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瓦解」,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已大大加強,新體制的基本構架已大體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Ⅲ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如何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認真抓好四個互相聯系的重要環節: (1)轉換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制,把企業推向市場,增強它們的活力,促使企業在經濟利益的推動下自發地實現資源配置。 (2)加快市場的培育。沒有市場就沒有市場經濟。 (3)深化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分配是經濟利益實現的制度。沒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配就沒有市場。 (4)混合經濟中政府主要是調節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而不是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在中國轉變政府職能的根本途徑是政企分開。

Ⅳ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到2000年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到2010年要建立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本世紀前20年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建設現代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資源配置是指社會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需要的領域,使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產生最大的效益,最大地滿足社會的需要。

Ⅳ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從總體上講,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自下而上的改革。經濟作為社會物質基礎部分,改革可以從基層開始,局部的變動是可控的,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中是不足以影響全局的。但政治體制是屬於上層建築的東西,觸一發而動全身,它的改革不能簡單的套用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和模式。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必須牢牢的把握改革的方向,主要應該採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在具體實施之前,共產黨作為一個執政黨,必須有一個總體的設想和方案,通過法律的形式把主要內容和基本程序固定下來。做到先定規矩,再整體有序推進。 因此,鄧 小平說中國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指經濟體制改革而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自下而上經濟體制改革一個很好的例子。

Ⅵ 我國有哪些經濟體制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的主要的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次:建國初~1956,以公有制為主體轉變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第二次: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單一的經濟體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體制.
第三次: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Ⅶ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是什麼

1、以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權關系調整為核心和主線。

改革家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以「權力和利潤下放」為內容的最初改革是產權改革,當時沒有產權理論作為指導。然而,這種改革實質上是權力關系的調整。這種選擇可能是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力,也是人們的本能選擇。無論是農村改革、城市改革還是相關改革,都圍繞著責任與權利關系及其體制的調整展開。

農村改革主要包括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建立,鄉鎮企業的發展和改革,股份制合作制改革基於家庭聯產承包制,和農業的產業化。考察這一過程,可以發現,每一項改革的實質都是「產權制度改革」或「產權關系調整」。

事實上,國有企業改革的產權制度改革從一開始,因為改革委託權力和轉移利潤,稅收改革的改革,改革的合同管理系統,租賃管理系統的改革和股份制改革,調整等本質上是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產權關系。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革,本質上也是對企業利益相關者權利和責任的界定和調整。

2、以舊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強烈的環節——農業制度為突破口。

總的來說,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是從土地產權制度和農村生產組織制度開始的。為什麼制度變遷會首先發生在農村?我們認為,這是出於客觀需要而作出的理性選擇。農產品專營購銷制度、剪刀差和戶籍制度給農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政府與社會相統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被稱為集體經濟,它實際上是變相的國營經濟。與城市集體經濟、國有經濟不同的是,國家對農村集體經濟基本是「經營而不包括」的。這樣,農村改革的機會成本很低,農村對新體制的需求更強。因此,與城市地區相比,舊制度更容易被打破,新制度更容易產生。在自發的制度變遷之後,更有可能迅速得到政府的認可和支持。

3、允許舊體制外生產新體制,即體制增量調整與體制存量調整並行,而且以前者促進後者。

中國的經濟系統,舊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是困難的,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增量突破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系統結構,促進舊體制變化或反向傳播,這是一個主要原因漸進式改革的成功的主要經驗之一,應充分肯定。

但是,不能認為中國漸進式改革和經濟持續增長的成功取決於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結構性改革和經濟增長都將是兩條腿的。公有制經濟,無論是集體經濟還是國有經濟,甚至在非公有制經濟出現之前就已經進行了改革。集體農業經濟和國有企業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

此外,我們在強調體制外改革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國有經濟在改革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市場化的慢,這是不利於市場化的過程,但可以使大量的經濟資源,尤其是關系國民經濟的部門在政府直接控制,不僅有利於維護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有利於控制各種矛盾在轉型的過程中。

但也在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政府的調整彌補了市場的不足,克服了市場的缺陷,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保證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事實上,國有經濟也承擔了中國漸進式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代價。

4、包括政府在內的多元主體聯合創新體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經濟體制變遷過程中的初始主體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但在制度設計和變遷過程中,它是多主體共同創新的系統,角色不斷變化。其中,政府作為多元主體中的一員,在制度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以農村改革為例。正如我們已經分析的,農村經濟體制的變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股份合作制以及適應農業產業化的三個階段的制度創新。在每個階段,不同的主體扮演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階段的角色和功能是不同的。

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如何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

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弊端,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原有經濟體制在一五計劃期間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發展,改革經濟體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如原有的經濟體制普遍存在著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單一化、在所有制結構上片面強調和追求「一大二公」等。
內容: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又包括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2、發展鄉鎮企業、非農產業。3、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2、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
目的:發展生產力,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Ⅸ 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度集中的、以
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瓦解」,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
置的基礎性作用已大大加強,新體制的基本構架已大體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
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
營體制,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農村改革成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起點。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跨出
了大的步伐: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廢
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農業生產指令性計劃,實行合同定購制;放開了
絕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國家對關系國計民生的糧、棉等主要衣產品實行保護價
;鼓勵農村各種所有制經濟和非農業的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發展迅速;推
進了貿、工、農一體化和產、供、銷「一條龍」建設,農業產業化方興未艾,因
地制宜、適度規模和集約化經營也有一定發展,小城鎮迅速崛起。可以說,經過
改革,農村作為傳統經濟中自然經濟色彩最濃、經濟發展水平最薄弱的環節,其
運行機制基本上已率先進入了市場經濟的軌道。農村新經濟體制的實行和政策的
不斷開放,使全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普遍高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
就,創造了人間奇跡,對其他方面改革開放起到了極大的示範和帶動效應。
第二,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得到確定並發揮了巨大作用。
過去指令性計劃無處不在、無所不包,覆蓋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經過改革,已
全部取消了農產品生產的指令性計劃,國家只對9種主要農產品生產實行指導性計
劃管理。

Ⅹ 我國經濟體制的幾種歷史性轉變

一、50年代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黨和政府就著手於對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制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和變革,要創建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經濟體制。經過三年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二、1958-1966年初步探索經濟體制改革

三、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瓦解」,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已大大加強,新體制的基本構架已大體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第二,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得到確定並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三,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企業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發展。

第四,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體制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增添了新內容。

第五,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經濟的機制和手段正日趨成熟和完善。

第六,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及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建立和實施。

第七,市場經濟法規和新的經濟秩序逐步形成。

第八,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經濟正走向世界經濟的大舞台。

總之,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行政指令性、計劃縱向分配資源的方式已基本上向多家競爭、市場橫向配置資源的方式轉變;實現了由憑票供應、商品匱乏的賣方市場向品種繁多、產品豐富的買方市場轉變;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的經濟向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經濟轉變;經濟運行由以「短缺」為基本特徵的供給約束型向以市場需求約束為主並與資源約束相結合的類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正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改革開放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閱讀全文

與我國的經濟體制是如何改革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北歐國家都很幸福 瀏覽:441
逆藤小說講的什麼故事 瀏覽:467
怎麼知道事業單位招聘具體工作 瀏覽:171
故事集的賣點怎麼寫 瀏覽:243
法國的經濟作物有哪些 瀏覽:127
美女拿手的菜有哪些 瀏覽:481
為什麼女的不讓男的看美女 瀏覽:668
奶奶身體健康怎麼辦 瀏覽:488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2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61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6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7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6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3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2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