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美國實行的經濟政策都有哪些

美國實行的經濟政策都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6 11:59:15

㈠ 世界近代史:美國政府實行什麼經濟法令又有那些內容

從美國建國223年以來的歷史看,美國的經濟政策最主要有以下十個方面:

其一,改革開放和調整政策,在近代有過三次改革和調整高潮,在現代有過四次改革調整高潮。其二,政府幹預和市場政策。
其三,自由競爭和壟斷政策。
其四,經濟增長和周期政策。
其五,貿易自由和保護政策。
其六,關稅政策和稅收政策。
其七,財政金融和貨幣政策。
其八,工、農、商、交、訊協調政策。
其九,社會保障和扶貧政策。
其十,持續發展和環境政策。
這些政策都是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和發展的。

自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以來的223年間,先後經歷了八次重大的經濟改革和調整。限於時間,我們的講座著重說明每次改革的重點和主要影響。

在近現代世界史上,美國改革調整之多和比較及時,為世界各大國之最,其作用之大也是不少國家所不及的,研究美國史必須對它的政策調整和改革有足夠的重視。美國歷史上的八次改革浪潮,是和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和美國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相密切聯系的。

㈡ 美國經濟政策

發生在一年前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給美國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而且使已經陷入衰退的美國經濟復甦更加乏力。一年來,為恢復經濟增長,重振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美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調整,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收效並不很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9月25日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調低了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測,認為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將為2.2%,明年也僅將提高到2.6%。世界其他幾大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前景也不容樂觀,基本上全部低於原先的預測。
眾多因素導致巨額財政赤字出現。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開始從抑制貨膨脹和防止經濟過熱,轉移到反通貨緊縮、防止衰退和通過投資增加需求上來。2001年,美聯儲連續11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0年來的最低水平,同時加快了減稅的步伐,減稅總計達1.35萬億美元。此外,美國政府大幅度增加政府開支和公共投資,破紀錄地提高鋼鐵產品關稅和對農產品的補貼,總統還親自召集並主持經濟論壇以重振市場信心。

政府的一系列擴張性經濟政策的實施,加上近兩年美國經濟本來就不景氣,導致美國在連續4年財政盈餘之後,2001年起重新出現巨額財政赤字。出現巨額財政赤字的原因:一是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從原來的主張減稅節支轉變為減稅和增支雙管齊下;二是增加的軍費開支,形成了新的需求;三是堅持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努力擴大國內需求;四是加大對科研和高科技的投入。

㈢ 美國的里根經濟政策是

里根經濟學的財政政策觀點主要是:主張平衡預算,反對赤字財政政策。

里根認為減稅不會增加財政赤字。他在執政後立即向國會提出減稅計劃,且被通過。

其要點是將個人所得稅率不分收入等級,一律在三年內減少30%,三年後個人所得稅的稅級還要隨物價指數的變化加以調整。但做起來卻很困難。

因為減稅實際上就是把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轉移給企業和個人,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不得不因為巨額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而大打了折扣。

把最高累進稅率雖然從70%降到28%,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但減稅的幅度卻小於原計劃三年內減稅30%的幅度。

在後來的稅制改革方案和實踐中,把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過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稅從過去的最高稅率46%降低到34%。

盡管財政赤字不斷擴大事與願違,美國依然成為西方工業國家中稅率最低的國家。

里根的經濟政策歸納一下,主要有三條:一是通過減稅,刺激經濟;二是增加軍費支出;三是借款或吸引國外資本。

(1)為刺激經濟增長,里根政府採取的首要對策就是通過減稅,以刺激消費和投資。

該政策實施後,果然奏效,美國經濟自1982年起進入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增長期,里根因為這一業績而在1984年再次當選美國總統。

(2)里根政府在處理國際政治事務上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取得對前蘇聯冷戰的勝利,因而大量增加軍費開支,期望在軍事上對蘇保持絕對的優勢威懾。軍費開支的增加導致了財政支出的擴大。

(3)為解決急劇增加的財政赤字,里根政府大量發行中、長期國債進行正府籌資。但關鍵的問題是這些國債賣給誰呢?

按照當時美國的居民儲蓄水平,美國國內的投資者是沒有這么多錢來購買正府發行的巨額國債的。所以剩下的惟一辦法就是吸引國際資本。

(3)美國實行的經濟政策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指里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經濟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

由於里根經濟政策盡可能大幅度減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又大幅度減少各項社會福利開支,故有人指責該政策「劫貧濟富」。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

通過減稅和加速企業折舊,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礙於生產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政策空間。

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各方面的積極性,擺脫停滯和膨脹,促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里根的經濟發展總體思路是以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來對付經濟停滯,以貨幣學派的控制貨幣供應量來對付通貨膨脹。

1981年2月,里根向國會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就是這兩個學派經濟理論觀點相結合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這個計劃的要點是:

(1)削減財政開支(不包括軍費),特別是社會福利開支,減少財政赤字,至1984年實現預算收支平衡。

(2)大規模減稅,三年內減少個人所得稅300,4,對企業實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給企業以稅收優惠。

(3)放鬆政府對企業規章制度的限制,減少國家對企業的干預。

(4)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

這一計劃反映了里根經濟學的基本設想是:摒棄需求管理對工資、物價的控制和隨機應變的貨幣政策;

主張採用減稅和緊縮政府開支,實行預算平衡和貨幣供應量的穩定增長;放鬆政府對企業的限制和干預,通過刺激供給、自由競爭,使美國經濟達到自動復興和發展。

里根經濟學在實踐中,奉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理論,糾正了凱恩斯學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煩。

比如,減稅和增加軍費同時並舉,造成財政上的超分配和財力不堪重負,從而導致美國經濟新的困難和不平衡。

由此可見,里根政府理論上反對干預。但實際上並沒有放棄干預。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稱:里根政府所實行的是沒有凱恩斯的凱恩斯主義,或是沒有凱恩斯主義的凱恩斯效應。

雖然信奉供給、貨幣學派理論,反對凱恩斯主義,但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實踐中,他並不為所確認的理論觀點所束縛,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長處,綜合運用。

比如,為了擺脫經濟困難,在實踐中,他運用凱恩斯學派所主張的通過增減政府開支調節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供給學派所主張的通過減稅和放鬆對經濟的干預來刺激供給增加的政策。

以及貨幣學派所主張的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穩定貨幣政策等綜合地運用於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擺脫滯脹和控制通貨膨脹的經濟目標。

里根經濟學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有一套經濟政策,更為重要的在於它以高利率作為膨脹的財政政策與緊縮的貨幣政策同步策應的支持點和平衡點所形成的新機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里根經濟學

㈣ 經濟大危機時,美國形成了什麼政策

市場萬能學說被打破,羅斯福出台新政,工業上藍鷹運動,出台《全國工業復興法》,經濟上實行國家干預政策,由國家出面引導市場經濟秩序。

㈤ 50-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是由於實行了什麼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代替歐洲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美國憑借經濟實力推行金元外交,妄圖支配世界各國,並把侵略重點移到亞太地區,投資建議找青牛貴金屬。
1、二戰結束至70年代初:美國經濟進入「黃金時期」。
原因:
①大力拓展世界市場;(布雷頓森林體系、馬歇爾計劃)
②科技革命的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③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干預經濟;(杜魯門、艾森豪威爾政府;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
④延續並發展了羅斯福新政的社會福利政策;
2、7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滯脹」。
原因:
①西歐、日本的崛起;
②美國推行擴張政策;
③1973年經濟危機;(直接原因:中東國家提高石油價格)
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影響。

㈥ 面對貧富差距日趨嚴重的形式,美國採取了哪些政策

面對貧富差距日趨嚴重的形式,美國採取了哪些政策?美國是一個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他們在這方面的努力很少,幾乎沒有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當然美國有一些政策實施,看起來是希望縮小貧富差距,可是最終這些政策都失敗了,下面給大傢具體分析一下,朋友們可以參考:

三、美國資產調節政策實施,也是為了減少美國財富集中:

美國在最近兩年期間,由特朗普政府主持的資產調節政策,本來是想要減少貧富差距,可是反而由於富豪抵制,因此現在沒有任何進展,可以說政策再一次失敗告終。

㈦ 美國歷代總統使用的經濟政策

(一) 羅斯福的「新政」

背景:①面對1929年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政府無力扭轉經濟頹勢。②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全國上下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採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經濟狀況。③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贏得了廣泛支持,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的第32任總統。
目的:盡快擺脫經濟危機,實現經濟復興,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內容:①金融方面,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的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②工業方面,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章程,規定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等,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③農業方面,獎勵農民調整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④社會福利方血,救濟失業的同時,積極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特點:①政府對經濟實行全方位的干預。②避免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③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二) 杜魯門的「公平施政」綱領
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突然逝世,副總統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在戰爭取得勝利之後,杜魯門總統面臨一系列國內棘手的問題。首先軍隊的復員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問題,其次軍事合同的取消帶來了嚴重的失業問題。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杜魯門政府深感必須及時採取措施解決戰後的就業問題,否則社會矛盾就會激化,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的轉變就不能順利實現。
杜魯門政府解決戰後一系列國內問題的重要舉措就是提出「公平施政」綱領。「公平施政」綱領的核心是通過立法保障美國普通公眾的經濟權利。「公平施政」綱領的實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最重要的一項立法就是1946年通過的「就業法」。這項法令規定聯邦政府必須負責維持「最大限度的就業、生產和購買力」,以避免再次出現30年代曾經出現過的大規模失業。由於「就業法」強調了美國聯邦政府對維持就業,向失業者提供工作機會的法律義務,因此被美國的經濟史家認為「也許是20世紀一個最富有歷史意義的經濟法。」在「就業法」實施之後,美國政府加強了對復員軍人的安置,加速了軍事工業轉為民用工業的步伐,經過兩年的努力,使美國實現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的調整而沒有出現動亂的局面。但是也就在「公平施政」綱領實施的第一階段,由共和黨控制的美國國會通過了參議員塔夫脫和眾議員哈特萊共同提出的對付工人運動的法案。該法案規定禁止支援性罷工和組織糾察隊,也禁止政府的企業工人罷工;企業主可以僱傭非工會會員,並有權要求工會賠償因違法罷工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杜魯門總統從他的「公平施政」政治理念出發否決了這一法案,但是參眾兩院先後都以2/3以上的多數再度否決杜魯門總統的否決,使該限制工會權利的法案終於成為美國的法律。
杜魯門政府的第二階段「公平施政」綱領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杜魯門的第二屆總統任期內,美國的最低工資額從原來的每小時40美分提高到了75美分,養老金的領取者增加了1000萬人,在6年內為低收入者建造80萬套住宅的法案也獲得通過。但是,由於當時美國國會的參眾兩院由保守的共和黨控制,因此該階段杜魯門提出的許多「公平施政」法案沒有被通過。不僅杜魯門的廢除「塔夫脫-哈特萊法」的諾言未能實現,而且建立健全的全國醫療保險制度的設想也沒有變成現實。至於在真正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其中特別是保障少數民族權利方面則更是「一紙空文」。
(三) 艾森豪威爾的「中間道路」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美國共和黨在相隔20年之後重返白宮。在1952年底的大選中,提出結束朝鮮戰爭口號的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威爾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史蒂文森,當選為美國第34屆總統,接著1956年艾森豪威爾連選獲勝,使共和黨能連續八年執政。
雖然艾森豪威爾是共和黨人,但是這位二戰期間的名帥,戰後擔任過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新任總統卻懂得,不能走共和黨的極端自由放任的保守主義老路,完全否定過去民主黨政府的國家干預政策,因為這不僅關繫到美國國內千家萬戶的福利,而且也關繫到美國能否通過「外援」在全世界維持霸權(「外援」需要聯邦政府出資)。由此,艾森豪威爾政府實行了一條介乎國家干預和自由放任之間的「中間道路」,艾森豪威爾將這樣的政策稱之為「新保守主義」或「有生氣的保守主義」。在艾森豪威爾的8年執政時期,共和黨政府基本上沿襲了前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在某些方面還有所擴大。根據1954和1956年的有關立法,美國國內被納入社會保障系統的人增加了1000萬,喪失勞動力的人也可以得到政府的救濟。盡管國會拒絕了總統提出的關於聯邦政府參與全國健康保險計劃的要求,但是艾森豪威爾政府在公共衛生和醫療項目上的開支依然穩步增加。據統計,從1950年到1960年,美國全國社會福利的開支從230億美元上升到532億美元,即從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9%上升到10.5%。在教育方面,艾森豪威爾政府利用蘇聯人造衛星上天使美國人痛感科技和教育已經落後的時機,促使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對大學生提供長期低息貸款。

(四) 新邊疆」和「偉大的社會」
1960年底,民主黨在總統競選中擊敗共和黨,民主黨候選人約翰·肯尼迪成為當時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1961年肯尼迪上任後,提出要開拓美國的「新邊疆」,希望在空間技術上趕上蘇聯,並且在其他的科技和經濟領域保持美國的領先地位。肯尼迪所謂的「新邊疆」,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新的領域和新的挑戰。開拓「新邊疆」就是要利用美國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去開拓新的領域,迎接新的挑戰。在「新邊疆」政策的指導下,美國政府提出了登月方案,增加了對科研和開發的政府投入。與此同時,肯尼迪政府還提出了反經濟衰退計劃,並且促成國會撥款4億美元去幫助國內的貧困地區。在住房和城市建設方面,肯尼迪政府也盡力投入資金予以改善。這一系列「新邊疆」政策的措施導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大增,推行長期赤字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亦成為肯尼迪政府的經濟綱領。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准備投入下屆總統競選時,在達拉斯遇刺身亡,副總統約翰遜繼任,在次年的總統競選中,約翰遜競選連任成功。約翰遜政府的國內施政綱領延續了肯尼迪政府的路線,他提出的綱領性口號是建設「偉大的社會」。在約翰遜繼任總統之後不久,1964年5月22日,他在密西根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我們不僅有機會,走向一個富裕、強大的社會,而且有機會走向一個以人人富足和自由為基礎的偉大社會。為此必須消滅貧困和社會歧視。」為了建設「偉大的社會」約翰遜政府不遺餘力地促使國會通過了一系列立法,其中包括「經濟可能性法」,「阿巴拉契亞地區發展法」,「公共工程與經濟法」等。雖然約翰遜政府在教育、解決失業、提高最低工資等方面做了許多事,但是由於約翰遜政府在越南戰爭中不斷升級,國防開支急劇增加,因此解決美國貧困問題的「偉大社會」的目標並沒有真正實現。

在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時期,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日益高漲。在美國,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根深蒂固。二戰後美國黑人要求取消種族歧視的斗爭驟然興起。50年代美國最高法院迫於社會輿論,宣布「在公共教育方面是不能允許『隔離但平等』的原則存在的」,因此裁定將白人和黑人分開來受教育的法令是違憲的。但是美國南方依然在學校、公共汽車的服務等方面實行種族隔離。
(五)里根的「經濟復興計劃」

在1980年11月美國的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里根以壓倒多數獲勝,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在向全國發表的電視國情演講中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該計劃長達300頁,其主要內容為:壓縮聯邦開支,大幅度降低個人和企業的稅率,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所設置的各種規章條例,制訂穩定貨幣的政策等。很明顯,這項計劃的理論基礎來自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學說。該計劃的推出標志著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大轉變,即從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性膨脹政策向自由放任性緊縮政策轉變。從30年代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歷屆政府都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實行大政府、高稅收、多規章、大開支的政府幹預經濟政策。里根上台後,美國政府開始根據他的「經濟復興計劃」,運用與凱恩斯主義不同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理論,實行小政府、低稅收、少規章、小開支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里根強調,只有通過減稅,放鬆管制,才能提高自由企業在自由市場中的經濟性,才能以此來打破美國經濟的停滯局面,恢復美國經濟的增長能力。

總之,里根政府「經濟復興計劃」的基本原則就是: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這些來自於供應學派和貨幣主義的經濟復興原則被人們稱為「里根經濟學」。
老布希:海灣戰爭後美國經濟的恢復來得太晚,而自己的連任失敗又把經濟發展的果實交到了柯林頓的手裡。老布希之所以在經濟上沒什麼作為,主要是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自己明確的經濟政策。
柯林頓:一、柯林頓的經濟學及其政策1992年柯林頓當選總統後,發誓要恢復美國經濟實力,提高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把經濟安全作為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和對外政策調整的第一位,將恢復美國經濟領導地位作為面臨的最大挑戰。為此,柯林頓在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方面都有別於他的前任。柯林頓的經濟學是凱思斯主義、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的混合物。既反對政府過度干預經濟,又不願實行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他動既主張調整經濟結構,增加有效供給和就業,又力求削減預算赤字,抑制通貨膨脹。柯林頓宣稱「我們將走第三條道路」。
小布希:首先,從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來看,布希政府將奉行「混合型」(即凱恩斯主義與自由主義相結合)的經濟政策。為了對付經濟急劇減速,布希採取了凱恩斯主義「反危機」的理念,通過政府幹預來刺激景氣,特別是通過大減稅來增加消費者開支和企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同時,布希政府還將貫徹自由主義的理念,在經濟運行正常情況下,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縮小政府的作用;並取消規章管制制度。布希在競選綱領中指出,美國經濟的基礎是企業,要擴大私人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相應削弱政府部門的作用;並強調廢除束縛高新技術的法律繁文縟節,放鬆對企業的行政干預和限制,削弱市場壟斷,創造有利於企業創新和競爭的市場環境。布希的這一自由主義理念將貫穿於其稅收、對外貿易政策等
奧巴馬:奧巴馬的主張基本延續民主黨傳統政策,即政府應對經濟進行干預,緩和貧富矛盾,創造共同繁榮。他曾承諾為年收入在25萬美元以下的家庭保持布希政府提供的減稅政策,但對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的富裕家庭則增加稅收。 關於金融危機,除支持布希政府救市計劃外,奧還推出了自己的金融救援計劃,包括承諾未來兩年內向創造就業機會的美國公司提供臨時稅收優惠,企業每提供一個新的就業崗位就能獲得3000美元.

㈧ 羅斯福新政是屬於什麼政策的

羅斯福新政屬於國家干預經濟政策

㈨ 二十世紀80年代前期美國主要的經濟政策是什麼然後形成的原因是為什麼

20世紀80年代前期,美國主要的經濟政策是提高利率,控制通貨膨脹,原因是70年代的美國通貨膨脹率非常高,美元匯率接近崩潰。

㈩ 1940 1945美國經濟政策

美國1940年到1945年,有一系列不同的經濟措施,主要特點是國民經濟和戰時經濟,兩個不同的階段性經濟轉化,主要的經濟政策:
第一、1940年之前美國通過一系列經濟調整政策,對美國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美國經濟政策主要表現在強化國家全面干預,對於金融財政和工業以及農業進行國家綜合調配。
第二、美國同時期出台政策推動國家公共工程,提高社會保障,將基礎建設項目逐步的納入國家規劃之中。從而大大的緩解了經濟危機引起的嚴重惡果,保護了勞動生產力進一步恢復
第二、1941年到1945年,美國政府依靠推行經濟戰時動員政策,將美國的經濟拉入戰時的體制,美國開始全面控制經濟,實行國民經濟計劃性的指導,從而美國經濟發展通過二戰進入一個高峰,也直接影響到戰後美國經濟社會產生。
美國經濟的靈活性,在1940年到1945年充分的展現出來,隨著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使美國順利的度過最危機的時刻,這是美國政策的在當時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閱讀全文

與美國實行的經濟政策都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北歐國家都很幸福 瀏覽:441
逆藤小說講的什麼故事 瀏覽:467
怎麼知道事業單位招聘具體工作 瀏覽:171
故事集的賣點怎麼寫 瀏覽:245
法國的經濟作物有哪些 瀏覽:127
美女拿手的菜有哪些 瀏覽:481
為什麼女的不讓男的看美女 瀏覽:668
奶奶身體健康怎麼辦 瀏覽:488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2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61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6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7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6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3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2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