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時間,內容,作用,分別是什麼
蘇俄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Нова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目錄
介紹
背景
歷史發展
內容
意義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展開
編輯本段
介紹
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蘇維埃政權通過關於交換的法令,宣布實行產品交換。國家通過合作社組織工業品同農民手中余糧直接交換。同時,允許私人在地方范圍內進行商業往來。在工業方面,一切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而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則允許私人經營。1920年11 月,人民委員會發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新經濟政策的實行,重新建立了工業與農業之間正常的經濟聯系,鞏固了工人階級同農民的聯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受到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歡迎,使1921 年的危機迅速得到克服。
編輯本段
背景
七年的帝國主義戰爭,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建立之初還在恢復經濟建設的時刻!以英、美、法、日、意等十四個帝國主義組成的侵略軍,加上它們幾億資金和大量武器物資裝備的舊政府的以高爾察克、鄧尼金、尤鄧尼奇、畢蘇斯基、等為首的白衛軍瘋狂進攻造成的戰爭破壞,以及這些帝國主義的軍隊和白衛軍們從四邊包圍了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並且佔領了糧食主產地,戰略資源重地。才使得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日用物品嚴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戰爭的破壞加上帝國主義的圍剿和反動宣傳,而且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等一切仇視社會主義公有制國家的反革命分子的造謠,使得國內的小資產分子動搖了。領導喀琅斯塔得水兵叛亂的是,同十四個帝國主義武裝干涉者勾結的社會革命黨人、孟什維克和白衛分子。叛亂者即利用「蘇維埃」招牌把他們妄圖恢復地主資本家政權和私有制的意圖掩飾起來。它們提出「沒有布爾什維克參加的蘇維埃」的口號,企圖以此來排除共產黨人對蘇維埃的領導,實現復辟資本主義的陰謀,叛亂很快就被紅軍鎮壓下去。1921年2月,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發生水兵兵變,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蘇維埃政權的處境仍十分危急。列寧說:「我們在1921年春天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開,列寧在會上作了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根據列寧的報告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廢止余糧收集制實行糧食稅。從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
編輯本段
歷史發展
1918年
1917年11月,俄國的十月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蘇俄,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就使帝國主義列強按捺不住憤恨的情緒,要進行干涉了。
從1918年3月起,還在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法、美、日各國,以及他們的對手德國,都派軍隊直接入侵蘇維埃俄國,進行直接的武裝進攻,企圖推翻蘇維埃政權。國內的反動勢力也紛紛叛亂。內外敵人從各地發動進攻,很快佔領了烏克蘭、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頓河流域等重要地區,列寧也在這年的8月被刺客暗害,中了兩彈。
1920年
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布爾什維克和蘇維埃政府號召全國人民投入戰爭,打退敵人的進攻。經過近3年反對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到1920年10月,紅軍終於打敗了國內外敵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但是,治理戰爭的創傷是更加艱巨的事。在戰爭中,蘇維埃政府採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城市實行供給制,把中小企業收歸國有;在農村實行余糧徵集制。農民除了留下口糧,剩餘的糧食全部上繳國家。大部分農民是擁護蘇維埃政府的,因為是這個政府把他們從地主手中解放出來,給了他們土地。可現在白匪被打垮了,農民迫切需要蘇維埃政權在經濟上幫助他們,要求城市供給他們布匹、鞋子、釘子、犁和其他工業品,要求改善生活。
可是,當時蘇聯的工業並不能滿足這些要求,連年的戰禍同樣使工業衰敗不堪。工業生產還沒有恢復到戰前的四分之一。千百個工廠都處於半毀壞狀態,大多數工廠和作坊的設備都破舊得成了一堆廢銅爛鐵。企業倒閉使一部分工人失業,跑到了農村。幾個最重要的工業區,如頓巴斯、烏拉爾、巴庫等,剛剛被蘇維埃政權接管,而它們在白匪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壞。鐵路運輸幾乎停頓,幾百座鐵路橋被炸毀,幾千公里長的鐵軌成了廢料,大部分機車和車廂已經超過使用期限。
在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聯合起來,對蘇俄實行經濟封鎖,還在暗地裡組織匪幫和富農暴動,企圖顛覆蘇維埃政權。
面對嚴峻的形勢,列寧認識到,黨的政策必須立刻來個重大的轉變,必須讓農民有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在改進農業的基礎上,使工業恢復起來,必須把機器和貨物供給農村,從經濟上加強工農聯盟。為此,列寧提出要把斗爭的重心逐漸轉向經濟方面,主張在國家電氣化的基礎上恢復工業。
1921年
3月,布爾什維克黨的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由戰時共產主義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決議。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徵收,允許農民自由出賣余糧,允許私商自由貿易、並且將一部分小工廠還給私人,還准備把一些企業租給外國資本家。盡管這一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是它終究給國家帶來了莫大的好處。20年代初,美國企業家哈默和列寧之間建立的友誼就說明這一點。
1921年,阿曼德·哈默才23歲。可是他已成了在哥倫比亞醫學院就讀的獨一無二的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這年6月,他克服種種困難,來到了蘇俄。他原先是想幫助蘇俄人民醫治當時流行的斑疹傷寒,但大量事實使他更為飢荒所引起的災難而震驚。他立刻用100萬美元在美國購買了100萬普特小麥,用船運到蘇俄去銷售。這件事被列寧知道了。他熱情地邀請哈默來克里姆林宮會面。列寧用英語同哈默交談,對哈默說:「你們和我們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我們是個落後國家,資源豐富而未經開發。美國可以在這兒找到原料和銷售機器的市場,以後還可以在這里推銷工業產品。而我們需要美國的技術和方法,以及美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說到這里,列寧順手從桌子上拿起一本《科學的美國人》雜志,一邊翻著,一邊說道:「瞧!這是你們人民作出的成績。這就是進步的含義,高樓大廈,發明,發展機械來替代人的雙手。」
列寧又問哈默:「你在我國旅行過嗎?」哈默說:「我剛在飢荒地區和烏拉爾區呆了一個月。」列寧聽了,臉色頓時變得有些憂郁,緩慢地說:「是的,飢荒,我聽說你本來想做些醫務救濟工作,這種工作非常需要,不過,我們最需要的是美國商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美國的資本和技術,用這些來使我們國家的輪子再次運轉,對不對?」
哈默對列寧談起了訪問烏拉爾區的印象。他認為,俄國的物資和人力都很充足,許多工廠的狀況比他預計的要好。
列寧點點頭:「不錯,問題就在這里。內戰使一切陷於停頓。現在我們必須從頭做起。新經濟政策要求重新發展我們的經濟潛能。我們希望建立一種給外國人以工商業承租權的制度,來加速我們的經濟發展。它將為你們提供很好的機會。」
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個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他還勸說大資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國開辦企業。這個堅決反共的老頭子,終於聽從了哈默的建議,成了在蘇俄經銷福特汽車和拖拉機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開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擁而上。後來,老福特還在俄國修建了一個汽車工廠。盡管他一向與布爾什維克主義為敵,卻對這筆生意頗為滿意。因為蘇維埃政府按照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保證了外國商人有利可圖,有錢可賺。
1922年
冬天,列寧的健康情形惡化,右邊身體癱瘓。當他住在鄉間別墅療養的時候,還通過他的德國醫生給哈默捎去口信:「告訴年輕的哈默,我並沒有忘記他,並祝他一切順利。他要是有什麼困難,叫他一定告訴我。」這個口信使哈默感動得幾乎落淚。就在這年年初,哈默向列寧打電報,報告給他的石棉礦工人運糧食的火車被一名站長卡住,要勒索500普特糧食,作為「過橋費」。在列寧過問下,運糧列車很快到達了目的地,那個站長被槍斃了。
新經濟政策使蘇維埃國家的經濟順利恢復起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始了。1922年12月,在全國上下團結的基礎上,召開了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布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制定了第一部憲法。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終於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
1924年及以後
隨著1924年列寧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經濟政策被慢慢廢除。1929年,斯大林公開宣布停止實施新經濟政策,在全國范圍加速開展農業全盤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在事實上採納了托洛茨基的建國思想,逐步形成了代替新經濟政策的斯大林模式。
編輯本段
內容
第一,農業方面: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第二,工業方面: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1920午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第三,流通方面(商業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編輯本段
意義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編輯本段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原因、實質和意義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定,標志著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其出現的原因主要從兩方面來分析:直接原因是為了克服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造成的消極後果,擺脫面臨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從深層次上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一種模式在實踐中遭到失敗,俄共(布)需要尋找新途徑和新模式。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
新經濟政策的意義概括而言有兩點:一是鞏固了工農聯盟,調動了廣大工農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二是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想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後者則是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漸近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② 蘇聯新經濟政策開始結束分別是什麼時候
蘇俄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後來在1936年被斯大林模式取代
③ 新經濟政策是在何時實行的實行這種政策的原因是什麼他的實行有何歷史效果你如何看待這個政策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標志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原因:
①(工業)戰爭使工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
②(農業)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也壓抑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③(政治)社會不滿情緒影響了政治穩定。
在這種情況下,列寧開始著手經濟政策的調整。
作用和意義:
第一,標志著蘇維埃政權把工作中心由反對國內外敵人的武裝干涉(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施了工作重心的轉移。
第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恢復了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迅速消除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第三,它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向建設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是列寧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偉大創造。
第四,採用什麼方式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建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模式,必須和本國的具體實際相適應,建立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五,新經濟政策是在承認落後和自身錯誤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但是由於後來的蘇共領導對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必要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20世紀20年代末,新經濟政策被逐步取消了。或許,這就是造成蘇聯後來解體的原因。
④ 什麼是新經濟政策它的經濟背景是什麼
經濟的發展應該跟得上社會的發展,所以說經濟政策也要進行改革。所以蘇俄在發展的過程中就進行了很多次的經濟改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又被稱為蘇俄經濟政策是縮,在1921年3月開始實施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這個政策的經濟背景是比較復雜的,那個時候十月革命剛剛結束,蘇維埃俄國內憂外患,並且經濟非常的蕭條。那個時候是新的經濟政策是戰時共產主義,在戰爭結束之後,列寧充分考慮到現實的需求,在1921年3月開始實施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也就是新經濟政策。
總結
這個政策對於國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讓蘇維埃國煥發出了新的活力為,其他的國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經驗基礎,歷史價值非常突出。
⑤ 新經濟政策起止時間
1921年到1925年,是列寧在世時推行的新經濟政策,1924年列寧去世後,新經濟政策也逐步取消,所以思想劃分的。1921-1928,到1928年斯大林重視,提出第一個5年計劃廢除了新經濟政策,才標志著新經濟政策的結束。
⑥ 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及意義
答案一:
新經濟政策主要內容為:(一)在農業方面,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後的余糧歸農屬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僱傭勞工;(二)在工業方面,多種經濟成分
由全面沒收私人資本轉為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採取租讓制和租借制兩種形式,還群英會存,
允許部分地恢復小型私人企業;(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實行的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實行按勞分配。
實質是開始從國情出發,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和發展工農業之間的經濟聯系,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以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答案二:
主要內容:(1)農業方面:推行糧食稅,納稅後剩下的糧食,歸農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僱用勞工。(2)工業方面: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仍歸國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3)流通方面:允許自由貿易。(4)分配原則:按勞分配。
答案三: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列寧在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所作的政治報告中明確提出:「採取新的途徑來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已經絕對必要了„„我們現在還沒有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真正途徑,而探尋這一途徑的唯一方法,就是實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是由當時蘇俄所面臨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以及其國情所決定的唯一可以採用的正確可行的舉措。其實質不僅僅在於允許資本主義的存在和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一政策探尋了在落後的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如何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力,如何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路子。正如列寧所說,實行新經濟政策是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真正途徑的唯一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是科學社會主義史一次偉大的探索、實驗和實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改革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一)糧食稅製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余糧收集制
蘇俄由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轉變是以用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為標志的,這一政策的轉變開始於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列寧作出了《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分析了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原因。列寧認為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工人階級對農民的態度。」針對俄國是個小農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列寧指出,小農只要還是小農,他們就必須擁有同他們的經濟基礎即個體經濟相適應的刺激、動力、動因。而糧食稅可以起到這種作用。所以,俄共(布)決定改余糧收集制為糧食稅制。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標志著糧食稅制開始取代余糧收集制。實行糧食稅制,農民在耕種時就可以知道自己承擔的納稅數額。農民在納稅後剩餘的一切糧食、原料和飼料,可以自己全權處理,即可以用來改善和鞏固自己的經濟』,用來提高個人的消費,用來交換工業品、手工業品和農產品,還可以通過合作社或自由貿易的途徑進行商品交換。糧食稅的實行,國家所收取的糧食數額人人少於余糧收集制所收取的糧食數額。這樣,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他們的生活狀況迅速得到了改善。同時,由於實行糧食稅,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到
1/10頁
1925年,俄國農業的規模已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平。因此,蘇維埃政權同農民的緊張關系得以緩和改善。
(二)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發展商業和自由貿易
按照傳統的社會主義觀點,即馬恩所設想的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社會,商品、貨幣和市場都不復存在。戰時共產主義就是對這一思想的實踐,不允許商品交換,取消貨幣、商品和市場,禁止自由貿易,利用蘇維埃政權通過行政命令實行計劃經濟,試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戰時共產主義的失敗,使列寧認識到在一個小農占優勢的國家裡取消商品、市場和貨幣是不現實的。他認為這種政策在經濟上行不通,而實行這類政策的政黨,必然會遭到失敗。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無產階級國家必須通過商品經濟、貨幣關系,利用市場,同農民經濟建立聯系。通過戰時共產主義的反思,列寧認識到了自由貿易對社會主義設的重要性。自由貿易當時又叫流轉自由。自由貿易對農民和國家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是聯系兩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對小農來說,實行流轉自由,可以改善小農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從而發展小農經濟。小農作為小生產者,需要有自由易。只有通過自由貿易,他們才能用自己的勞動產品換回自己生活所需的其他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即工業產品。可,實行自由貿易,有利於提高小農的生活和生產水平。因而國家則可以通過貿易,用工業品換取所需的糧食和其他工業原料,從而加強了工農業之聞的經濟聯系。新經濟政策伊始,商品交換必須在地方范圍內進行,主要是通過消費合作社來進行交換。這種交換還只是物物交換,貨幣不參與商品流通。但是,實踐的發展使列寧認識到這種交換的不足與缺點。於是,就打破了商品交換受地方流轉范圍限制的作法,改用貨幣交換的形式,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列寧還主張發展商業,認為發展商業是黨和國家面臨的特殊任務。國內戰爭結束後,蘇俄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在這種情況下,蘇俄要真正有效地恢復和發展經濟,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不能不發揮商業。因為只有發展商業,才能滿足工農業生產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才能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三)利用資本主義尤其是國家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過渡到社會主義大生產的中間環節。
戰時共產主義的失敗,使列寧認識到在小生產在社會生產中占優勢的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必須採取迂迴措施。也就是把資本主義特別是國家資本主義作為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和橋梁。所以,新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經濟上極力利用、加緊利用和迅速利用資本主義西方。」在非社會主義化的經濟中,列寧認為國家資本主義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因為國家資本主義是集中的,有計劃的和監督的,社會化的,而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所需要的。作為人生產的國家資本主義,具有小生產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只有它才能使俄國擺脫生產極為落後的面貌。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國家資本主義是俄國向社主義過渡的一條正確途徑。在他看來,如果俄國有了國家資本主義,那麼過渡到完全的社會主義就會容易,就會有把握。國家資本主義是俄國由小生產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最重要最有效的中間環節。
意義:
答案一:
(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逐步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2)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找到了一條小農占優勢的落後的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實踐表明,新經濟政策可以作為在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不發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時期內行之有效的經濟發展戰略。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2/10頁
答案二:
「新經濟政策」是列寧領導俄共(布)在探索落後俄國如何走向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正確分析世情、國情和黨情,大膽探索,開拓創新,重視實踐經驗並及時修正錯誤而獲得的理論成果,是俄共(布)史上一次意義深遠的思想解放。一、「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中間環節」是「新經濟政策」理論與實踐的起點,實現了「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思想認識的新突破。二、租讓和商業是「蘇維埃政權通過『培植』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拐杖」,展示了俄共(布)在「新經濟政策」實踐方式上大膽創新。三、「特殊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關鍵是掌握好「本領」,體現俄共(布)執政黨執政理念的前瞻思考。「新經濟政策」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理論構架,在實踐中對如何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艱辛探索,是俄共(布)史上意義深遠的思想解放,給後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留下了一個深入思考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廣闊空間。這不僅對於俄共(布)的命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而且對於科學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於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⑦ 什麼是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是蘇俄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
1、農業方面
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
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
2、工業方面
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
1920午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
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
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
3、流通方面
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歷史影響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開始從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新經濟政策受到了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歡迎,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到戰前的水平,蘇維埃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列寧對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一步探索的結果,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⑧ 蘇聯新經濟政策開始結束分別是什麼時候
1921年—1928年
十月革命後,在蘇維埃俄國內憂外患,經濟苦難的情況下,蘇俄政府實行余糧徵集制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農民為代表的廣大老百姓極其不滿。後列寧同志經過充分考慮,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
並且允許外資企業管理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過渡的道路。後來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8)什麼標志著新經濟政策開始擴展閱讀:
隨著1924年列寧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經濟政策被慢慢廢除。1928年,斯大林公開宣布停止實施新經濟政策,在全國范圍加速開展農業全盤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在事實上採納了托洛茨基的建國思想,逐步形成了代替新經濟政策的斯大林模式。
1920年11月,人民委員會發布租讓法令。新經濟政策的實行,重新建立了工業與農業之間正常的經濟聯系,鞏固了工人階級同農民的聯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受到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歡迎,使1921年的危機迅速得到克服。
⑨ 新經濟政策具體時間,是1921到1925 還是1921到1928好像兩個都可以,但這樣劃分有什麼
前者,1921年到1925年,是列寧在世時推行的新經濟政策,1924年列寧去世後,新經濟政策也逐步取消,所以思想劃分的。
1921-1928,到1928年斯大林重視,提出第一個5年計劃廢除了新經濟政策,才標志著新經濟政策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