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道淤泥清理有什麼好處
河道清淤能夠加深河道,利於排水、泄洪,凈化水質,而且河道的淤泥比較肥沃,可以作為沿岸人工植被的栽培土壤。. 不過,河底的淤泥的形成是由於上游地區過度開墾及地質因素造成,河道清淤也可能破壞河底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河道淤積己日益影響到防洪、排澇、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項功能的正常發揮,為恢復河道正常功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持續發展,進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 使河道通過治理變深、變寬,河水變清,群眾的生產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達到「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目標。.
2. 河流治理可以帶來什麼經濟效益。請注意是經濟方面的直接價值
污染治理經濟效益的體現一般都是間接的,河流的治理也一樣,其效益我想主要是河流環境好轉後對沿線生態環境的改善、對於生產的支持以及對人們生活質量的支持上,而這些的效益是沒法直接計量的
3.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加快和工農業的快速發展,河流人類破壞的影響更加嚴重。那麼河道治理的意義有哪些
一、大量中小河道被填埋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和經濟的發展,工業、商業和居住用地不斷擴張,導致許多中小河流被縮小甚至填平,使中小河流數量、面積急劇縮減,而且這種情況在一定時期內將長期存在。河流的萎縮致使原有的生物多樣性和河道景觀被破壞甚至消失,缺失了河流這一重要的生態載體,生態系統變的更加脆弱,而且河道行洪斷面的縮減,導致洪澇災害更加頻繁發生。
二、自然地貌被改變,河流功能簡單化甚至完全喪失
自然河道受到人類的強烈干預,河流形態幾何化現象普遍存在,使得河流景觀多樣性消失。河流中各種水生動植物對水溫、有機物濃度等有著不同的要求和適應能力,由於堤岸採取了硬質化的護岸材料,使得原有的動植物棲息地消失,並且導致水流速度減緩,環境狀況惡化,失去了城鎮河道本身的景觀價值,原有的社會、經濟和人文價值也喪失,城鎮河道演變成簡單的泄洪溝和灌溉溝渠。
三、河道自凈功能受損
自然河道具有良好的自凈功能,豐富的好氧微生物能快速分解污染物,但重污染河道的水體都處於缺氧或厭氧狀態,好氧微生物無法良好的生存,河道自凈功能嚴重受損。並且部分不恰當的水利工程破壞了河流原有的自然凈化能力,如大量修建的閘壩使活水變成了死水,人工修建的護坡工程破壞了河道周圍天然濕地,降低了河流對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凈化能力。
四、 水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
一方面,城鎮河道水體流動性差,缺水客水,導致被污染的河道無法及時循環更新;另一方面,我國眾多的中小河流位於鄉鎮和農村,由於監管的缺失,這些水域往往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眾多居民區聚集,但排污管網與設施並未配套,污水收集率低,大量的農村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即被排入了河道中,中小河流變成排污溝,另外城鎮中小河流多瀕臨農田,氮磷營養豐富的農業面源污染被肆意排入河道,導致污染加劇,對周圍居民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威脅。
4. 河道整治的重要性
河道整治是加快新農村建設、保障小康社會建設的需要 。
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增加,社會財富的日益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經濟社會發展對防洪安全保障、生態環境保障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可持續發展觀對水利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發展須樹立以人為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以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把解決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水利問題放在突出位置,統籌考慮流域、區域、城鄉水利協調發展.
不斷提高政府對水資源的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節約和保護資源,加強對生態的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全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農村的水利基本建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尤其是農村河道存在的問題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勢不相適應。江夏區政府及各級水管部門對農村河道整治工程非常重視,先後做了大量的工作。
為保護和改善沿河兩岸的生態環境,營造綠水相連的優美景觀,在《江夏區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中也明確提出了對農村河道進行整治的要求。
為充分發揮水利工程設施在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減少洪災損失,促進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實現,對農村河道進行整治已勢在必行。
通過河道整治使其城鎮、基礎設施等防洪標准有較大提高,區域內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防洪安全保障問題得到初步解決,為新農村建設、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繁榮穩定提供良好的基礎,促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共建人水和諧的社會環境。
為了實現江我國水系規劃總體目標,保障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盡快確定河網水系整治及防洪排澇規劃,全面提升片區河網水系面貌及防洪排澇能力,創建現代化的水利設施和管理體制,從而為加快推進我國的水系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綜上所述,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設施,又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道綜合整治是一項長期工程,理念是基石,規劃是關鍵,技術是支撐,管理是保障。加強農村河道整治,還其優美、宜人、充滿生機的原貌,是當今城鄉建設發展的一大潮流趨勢,也是很好的機遇和挑戰。
治理措施
1、灘地的保留和利用
灘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產物。一般河道灘地較開闊,洪水期水流漫灘,利於行洪滯洪,應保留其功能,並充分開發利用。流經城區的河道,在維持灘地行洪功能的同時,利用灘地設置綠化地、公園、交通輔道和運動場所,開發其休閑、親水功能,成為市民娛樂、健身、遊玩的好地方。
整治中,順應河勢,因河制宜,保留河灘和彎道,恢復河道的天然形態,減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減少洪峰壓力,同時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彎曲的水流更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為各種牛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2、復式斷面的設計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灘開闊,河道斷面設計可採用復式斷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歸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許洪水漫灘,過水斷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
枯水期根據河灘的寬度和地形、地勢,結合當地實際充分開發河灘的功能:如灘地較寬闊,一般可開發高爾夫球場、足球場等大型或綜合運動場;河灘相對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動場所、河濱公園或輔助道路等。
河灘的合理開發利用,既能充分發揮河灘的功能,又不因圍灘而抬高洪水位,加重兩岸的防洪壓力。
3、防沖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壩設計
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漲暴落的特點,高水位歷時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對沿河堤壩、農田沖刷嚴重:通過規劃,採用防沖不防淹的矮胖堤型設計,保護區下游堤段開口.還河流以空間,給洪水以出路,允許低頻率洪水漫壩過水,確保堤壩沖而不垮,農田沖而不毀。
以防洪為主要功能的農村河道,堤防基礎沖刷嚴重,可採用松木樁基礎,投資省、整體性好、抗沖能力強,以提高堤防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4、採用生物固堤,減少堤防硬化
對於鄉村田間河道,除個別沖刷嚴重河岸需築堤護坡外,應盡量維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狀態下的岸灘、江心洲、岸線等自然形態,維持河道兩岸的行洪灘地,保留原有的濕地生態環境,減少由於工程對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堤防建設中,可採用大塊鵝卵石堆砌、干砌塊石等護岸方式,使河岸趨於自然形態。個別受沖河岸堤防內側可採用種植水杉等根系為直根的樹種或草坪護坡等植物護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