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互聯網經濟時代企業的邊界在哪裡

互聯網經濟時代企業的邊界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2-14 22:01:47

① 大數據商業挖掘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大數據商業挖掘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日前,國務院《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正式公開發布,由此開啟了國家系統部署大數據發展工作的序幕。《綱要》提出要從政府大數據、新興產業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三個方面著手,推進大數據領域十大工程建設;要全面推進大數據發展和應用,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創新應用;通過建設數據強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伴隨著《綱要》的發布,中國大數據發展將迎來頂層設計,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不論我們稱之為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時代,還是物聯網時代、智能穿戴時代,它們之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信息數據化。當人與物都被數據化之後,就意味著巨大的商機蘊藏到了這些數據中間,而國務院所出台的這個關於大數據的指導意見也足以證明大數據的價值。
面對大數據所蘊含的巨大價值,我並不擔心其商業價值挖掘不出來,擔心的是如何把握好商業挖掘的尺寸與公民隱私權之間的關系。今天,大數據的商業化已經形成。當我們通過PC登錄或者訪問了相關的網站,瀏覽了某些信息的時候,我們在電腦上的這種行為都將被記錄下來。當我們再次登錄一些網站,打開相關頁面的時候,一些「牛皮癬」廣告就會被推送到我們的眼前。
那麼,有誰在推送這些「牛皮癬」廣告的時候徵求過用戶的意見?追蹤用戶使用行為的商業挖掘邊界到底在哪裡?這些問題或許比當前推動大數據商業挖掘來說更為重要。
首先,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大數據商業的前端很繁華,而商業後端的法律法規則相對滯後。過度的商業化挖掘,如果在沒有相關隱私權保障的情況下發生,必然會招致用戶的反感。那麼,商家到底應該將數據商業化到什麼程度,這個尺度如何把控,也就成為當前有關部門著重關注的焦點問題。
其次,對於企業來說,哪些數據是可以挖掘,哪些數據在商業化中是不能挖掘的;對於行政部門來說,什麼部門可以擁有什麼樣的數據使用許可權……這些都存在著關鍵尺度問題。如果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能夠及時出台,那麼公民隱私安全問題就可以緩解很多;反之,如果這個指導規范一直出不來,那麼公民隱私就很危險了。
尤其是在智能穿戴時代的萬物數據化之後,包括人的一切行為與生命體態特徵都被數據化,網路安全、數據安全,就是擺在眼前最急迫、最重大的事情。可以預見,在進入智能穿戴時代,人與物,人與互聯網之間的識別關系一定不是當前的這種數字密碼,而是更為復雜的生物識別技術,如步態、靜脈、視網膜、心率等,藉助於可穿戴設備將人與設備連接、綁定在一起。由此通過人的生理特徵識別後,建立一種唯一性的身份識別特徵和獨一無二的ID。
顯然,這種識別特徵的建議就相對比較安全,尤其是對於金融系統來說,未來的支付就很安全,一旦你的設備被偷了,離開你就自動失效了。深度數據化背後的商業價值將隨之放大,而同時被放大的,還有數據安全風險。不過,我們不能因為大數據的安全存在風險,就讓科技發展的腳步停下來。
我們需要謹慎地對待數據安全,但亦非謹小慎微。就像我們知道網路網銀不安全,但我們還是會謹慎地用,此時對於銀行等機構來說就是如何通過技術來最大限度地保障用戶財產安全;我們知道美國槍支泛濫,但很多人依然很「嚮往」美國,此時對於美國政府來說就是如何通過法律法規來杜絕這些案件的發生。面對大數據也是如此,需要政府提高監管的水平和方式,盡可能地把犯罪的風險系數和危害降到一個合理的范圍。當然社會上總有一些人想著賺歪門邪道、旁門左道的錢,這就是需要政府作為的問題,怎樣有效控制。盡管目前我們還沒有完全進入大數據時代,但相關的弊端、問題與安全風險已經或多或少地初露端倪。
隨著國務院關於大數據文件的出台,一方面會加速大數據產業的形成,也必然會加速商業價值的挖掘。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尤其不能忽略了對公民隱私權的重視。所以,發展大數據產業很重要,但對於公民來說或許保護比挖掘更為重要。

② 如何網路經濟時代對企業帶來的挑戰 十萬火急,求各位高手幫幫忙啊~~~~~~~~

網路經濟時代企業的組織結構變化和新型競爭戰略

一場廣袤而深刻的變革已經來臨。不算自上個世紀中葉起就先知先覺的學者、政治家和企業家們,現實社會中的每一人在邁進新千年的門檻時,都感覺到即將到來的震動,盡管這個新的時代才露端倪。不管我們將它稱為什麼:「知識經濟」、「新經濟」也好,「數字革命」、「虛擬經濟」也罷,或是「網路經濟」、「信息經濟」……我們知道它的主要來源是信息技術與網路。如同瓦特的蒸汽機催生了英國(和世界)的工業革命,鐵路和電報孕育了美國(和世界)的管理革命、導致由多層級支薪經理管理的現代多單位工商企業的誕生一樣,今天,同樣是一種新技術和新工具——網路,將引起新的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的變革。

在管理變革的諸多內容中,目前對組織結構變革的討論相對較多(有些文章在討論組織結構變化時未加區分地摻雜了一些戰略方面甚至經營策略層次的內容)。不過,這些討論多數是從某個側面對新的組織形式進行描述,對變化的原因、變化的趨勢分析較少。這些不完全的現象說明,也常常停留在扁平化、虛擬化、柔性組織、學習型組織、工作團隊和戰略聯盟等當代西方管理學基本已成定論的內容。本文試圖對網路經濟時代的企業經營方式、組織形式和競爭戰略進行一個比較全面的討論,分析變化的原因,推理出具體的變化趨勢,給予理論證明,並揭示出技術革命、經營方式、競爭戰略和組織結構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

一、網路經濟時代的企業經營方式

回顧十數年來從工業經濟到網路經濟的轉換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企業的經營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大致可以歸納總結為以下5個方面。

1.從大規模生產到敏捷製造

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造就了工業社會。專業化的生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單位成本,形成了規模經濟。可以說,工業社會相對於農業社會的特徵和優勢就存在於大批量生產。然而,大批量生產並不是盡善盡美的:在農業經濟時代,生產者與使用者距離非常近,甚至是合一的,他可以製作出非常合乎使用者要求的東西。到了工業經濟時代,分工越來越細,環節越來越多,生產者與使用者的距離越來越遠,使用者的聲音常常由於過長的生產一銷售鏈而傳不到生產者的耳中。

從5代市場營銷觀念的演進,我們可以看到工業社會為克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分離而作出的努力:從亨利·福特的生產觀念到產品觀念,從推銷觀念到市場營銷觀念及至社會市場營銷觀念。但由於科技手段或曰時代的限制,此種分離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和,卻無法完全消除。

在網路經濟時代,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產中。通過網際網路提供的企業與顧客即時雙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顧客可以隨時了解一個企業的產品或業務,獲得基於信息的服務,提出反饋意見,發出訂單乃至根據自己的需求參與產品的設計。這樣,企業的產品雖然可能由於顧客的個性化定製而各不相同,但由於網路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產的規模經濟——即所謂「敏捷製造」。生產者和消費者因為工業革命而離異,現在卻由於網路時代的敏捷製造而破鏡重圓。融合了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生產製作的優點,敏捷製造使得網路經濟時代的產品不僅享有更低的成本,而且無比貼近顧客需求。因為藉著信息技術,使用者和生產者已經合二為一。

如果要以兩個人(其人名也恰巧是公司名)來形象地說明這一轉變,則最好的選擇是「從福特 (FORD)到戴爾(DELL):正如亨利·福特首倡了大規模生產並成為其代表一樣,戴爾是敏捷製造或曰大規模定製(Mass Customization)的先驅者和典型。

2.從商品經濟到服務經濟

工業經濟向網路經濟轉變,在產業結構調整上表現為經濟重心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換。20世紀80年代經合組織成員國凈增的6500萬個工作崗位中,95%都是由服務業提供的。美國企業家保羅·霍肯在《下一代經濟》(1984年)中就提出:信息經濟的對立物是物質經濟。每一項勞動、每一件產品都包含物質和信息兩部分。如果物質部分佔的比重大,就是物質經濟——即傳統經濟;如果信息部分佔的比重大,就是信息經濟——即下一代經濟。信息經濟是「智能」佔主導地位的服務型經濟。

網路經濟時代的服務性工作,與工業經濟時代的服務性工作不同。後者僅限於生產輔助性服務(如交通設施、銀行等)和個人服務(如商業零售、家政服務等),而前者共包含4個層面:(1)個人性服務。 (2)商業服務。(3)交通運輸、通信和公用事業等方面的服務。(4)信息、教育、衛生、研究和政府部門的服務。這些部門的中心任務是創造、處理和分配信息。其中前3個層面在工業社會也有涉及,但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正是第4個層面服務的增加。

網路經濟時代,企業之間在產品質量和成本方面的競爭將漸漸退出歷史舞台,競爭的焦點將轉到服務質量上。IBM公司表示,該公司不是在從事電腦製造,而是在提供滿足顧客需求的服務。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說,今後微軟80%的利潤將來自產品銷售後的各種升級換代和維修咨詢等服務,只有20%的利潤來自產品銷售本身。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服務貿易異軍突起、發展迅猛,目前的經營額已超過全球貿易總額的1/5。而從服務貿易內部的構成來看,保險、銀行和通信等業務增長尤快,超過了傳統占首要地位的旅遊和運輸,在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中佔了46%。

3.從實體經營到虛擬經營

虛擬化這一嶄新的企業組織和經營方式,似乎是以超光速的步伐向我們走來,一經出現就迅速在全球開花。它正在為世界經濟提供一個全新的、倍增了的拓展空間。其實,虛擬化經營說到底也是一種通過專業化生產提高效率的行為,類似這種行為早就存在於勞動分工出現之後的人類歷史中。但是由於交易成本、信息溝通等方面的問題,輔助專業勞動無法社會化:現在,網路的出現使得這種輔助勞動大規模社會化成為可能。

網路經濟從兩個方面引發了虛擬化經營的出現:首先,國際互聯網給虛擬化經營提供了物質基礎,使得企業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為取得競爭中的最大優勢,可以僅保留最為關鍵的功能,而將其他功能通過各種方式(如聯合、委託、外包等)藉助外部的資源力量進行整合來實現。其次,市場情況和競爭方式的新特點,形成了對虛擬化經營的內在需求。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以服務取勝的競爭條件,要求企業必須具備靈敏的反應能力和富有彈性的動態組織結構,即需要建立虛擬企業。

虛擬企業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企業界定模糊;信息共享,彼此信賴;專業人員地位強化;虛擬經理的出現。由此帶來虛擬企業的如下優勢:有利於技術開發,有利於拓展市場,有利於共同籌資,有利於精簡機構,有利於專業化生產,有利於多元化經營,有利於組建企業集團等。

4.從競爭到合作

大多數中國人是從中國「入世」申請中知道「雙贏」這個詞的,而在世紀之交它已成為使用頻率最多的詞彙之一。這種流行反映了當今世界觀念的一個轉變:從競爭到合作,從「零和」到「多贏」。

合作也正在成為當前由工業經濟向網路經濟轉變過程中企業經營戰略的基本思路,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合作之路。方式多種多樣:兼並、收購、上下游整合、合資、技術轉讓以及各種各樣形式的戰略聯盟;對象也各色人等:客戶、供應商、甚至競爭對手。以合作代替競爭作為企業經營的新思路,源於網路經濟時代信息商品不同於工業經濟時代物質商品的特性:首先,信息商品具有可重復使用性,信息商品的使用並不像物質商品的使用那樣會被消耗掉。其次,信息商品具有不完全排他性。所有物質商品都具有排他性,但你擁有一種信息,不排除他人同時擁有此信息。另外,網路技術為企業實施該戰略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條件。通過網際網路,企業與合作夥伴之間可以應用EDI等信息系統實現彼此的資料互換、信息共享,聯合進行產品開發、生產、營銷,以及售後服務。上文所述的虛擬企業也是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戰略聯盟似乎和跨國公司有著天然的聯系,戰略聯盟多半在跨國公司間產生,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也走上了戰略聯盟的道路。這一原因本文將在第四部分給予說明。

5.從價值鏈到價值網

由以上關於虛擬企業、合作和未來組織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到:網路經濟時代,是價值鏈分崩離析的時代。工業經濟時代企業賴以創造利潤和建立競爭優勢的、由基本活動(內部後勤—生產作業—外部後勤—市場和銷售—服務)和輔助活動(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基礎設施)組成的、已在企業內部化了的漫長的一整套價值鏈,在網路經濟時代,將由虛擬化經營、更加專門的分工與合作和網路結構代替(這種網路結構除圖1顯示的兩種之外,還可有多種組合形式)。自由職業者將增多,在價值網網路結構中,企業、團隊乃至個人是一個個的節點或核心,承擔著相當於傳統價值鏈上某一個或幾個環節的更加專業化的核心業務,其價值將由他與客戶聯系的多少和親疏來決定。

價值網可以包括由低到高的多個層次:高效率的個體形成的個體網路,高績效的小組,整合後的企業(通過企業建立內部網路、進行內部信息交換來整合彼此的合作),向外延伸的企業(用企業廣域網把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等聯系起來)以至依靠國際互聯網的網路聯盟。

二、網路經濟時代的新型競爭戰略

網路革命將使企業的競爭范圍發生變化。按照傳統觀點,國際市場似乎是資源與能力充足的大型企業在國內市場飽和之後才去開拓的,只有大企業才具備成為跨國公司的條件。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缺乏克服國際化障礙的能力,在從事國際化經營方面處於不利地位,多半採取內向型的發展戰略。但是網路經濟使這種觀點成為過時的看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全球一體的運輸和通訊網路(硬體)以及多種世界性國際組織和通行的國際慣例(軟體),已逐漸把國際和國內市場融為一體,任何企業已經不可能把世界市場人為地劃分為一個個國家疆域,所有企業不論規模大小都要面向全球市場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們可以應用上面論述的經營方式的轉變來討論企業戰略的變化:敏捷製造中的個性化定製使得市場進一步細分,為了在某一市場擁有足夠數量的顧客,必須在全球范圍進行搜尋;而在服務經濟中,個性化的需求一定會比商品經濟中更多。這兩個轉變都對全球化提出了客觀要求。另一方面,虛擬經營為全球化戰略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可能性。

面向全球市場之後,即使是大型企業也會感到自己的資源和能力並不充裕,再以原有的經營方式完全覆蓋和滲透整個世界市場力不從心。所以,企業戰略將在兩方面相對應地呈現出「此消彼長」:一方面,競爭范圍的擴展,即國際國內市場由於互聯網的作用完全融合,所有的企業都面向國際市場,中小企業也必然國際化發展;另一方面,產品線的縮減,即便是資源豐富、能力高強的大型企業集團也要採取更為集聚的戰略,在更狹窄的產品區域里佔領更廣闊的地理市場。

企業戰略的「一消」(產品門類)和「一長」(市場范圍)是高度相關的。面向全球市場是由網路等引起的被動反應,產品門類的減少是企業進行的主動調整。調整的原因是,規模再大的企業面向全球市場後資源與能力也是有限的,何況網路經濟時代企業的規模受到臨界規模減小的限制(本文第四部分將詳述)。

在網路經濟時代的「主體—部件」或曰「核心—節點」新組織結構中(不管這種結構是由中小企業聯盟而成還是由大型企業分拆形成),企業都必須採取更加專業化的戰略,才能充當好「部件」的角色,成為企業網路中一個不可替代的節點,從而在網路經濟時代生存和競爭。在進行了更精細化的專業分工之後,企業又必須以網路聯盟的形式加強彼此之間的協作。

綜上所述,專業化、全球化和聯盟化的新型競爭戰略是緊密聯系、環環相扣的,它的形成與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經營方式的變革直接相關。下面我們將繼續討論經營方式和競爭戰略的變化又是如何引起組織結構的變化的。

三、網路經濟時代的企業組織形態

從工業經濟時代到網路經濟時代,用一個形象化的比喻來說明企業組織形態的變化,就是從「航空母艦」到「殲擊機群」。

「航空母艦」是筆者給19世紀在美國首先成型的多層級、多單位的現代工商企業的命名,它是由新形式的豐富能源——煤,以及革命性的運輸和通訊手段——鐵路和電報的出現引起的。單一企業把涉及到製造和銷售一個產品系列的生產和分配全過程相結合並內部化,用管理協調有形的手代替市場機制無形的手,於是產生了這一組織形式。「航空母艦」是企業組織形式大型化、集中化與內部化的結果。

「殲擊機」是筆者對剛剛開始顯形的網路經濟時代短小精悍的企業組織形式的比喻。面對嶄新的網路通訊技術和其他科技手段,中小型企業將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原因是網路聯盟能夠產生和大型企業價值鏈活動內部化一樣的整合效果,同時聯盟內各企業可以繼續保持目標集聚的專業化優勢和迅捷靈敏的反應優勢。因而在網路這只比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都更有效率的「第三隻手」的作用下,即便是大型現代工商企業也將擯棄為了充分利用內部化優勢而形成的繁瑣的層級制,而僅保留產生核心競爭力的主體性職能,而將其他部分分離並且部件化,形成「一個主體+若幹部件」的結構,即「一架主機+若干僚機」所構成的「殲擊機群」。可見,「殲擊機群」是企業組織形式小型化、離散化與外部化的結果。

從「航空母艦」到「殲擊機群」的轉變,意味著多層級多單位金字塔結構的日漸解體,同時向鬆散的有機式網路型組織結構的逐步轉化。

這一轉化將通過兩種方式、對兩類企業同時起作用。首先,在工業經濟時代的競爭中只能給大企業拾遺補缺的小企業將面臨歷史性的機遇,它們通過網路聯盟將專業化優勢、整合優勢和反應優勢集於一身。其次,現代大型工商企業,也將對新技術作出適應性變革。同樣也是利用網路,它們將擯棄為充分利用內部化優勢而形成的繁瑣的層級制,僅保留產生核心競爭力的主體性職能,而將其他部分分離並且部件化。

從本質上來說,這兩種變革的結果是一致的,或者說獲得了殊途回歸的效果。在小企業的網路聯盟 (或普通的鬆散型合作關系)中,某一企業會充當製造或銷售一個產品系列的主體,其他企業自然定位成為「部件」。而在大型企業的組織變革中,企業自身就能演變成主體+部件結構,集中式的層級制結構轉變為聯盟型的、可裝可卸的、更能靈活反應的有機體。

這種與100年前企業組織形式大型化、內部化、集中化相反的小型化、外部化、分離化趨勢,也並非對「速度與技術」定律的背離,而是對此發現的進一步證明。先看技術:19世紀是由於新型運輸和通訊手段的出現、而不是早已存在的市場需求引起了組織創新;今天同樣是信息通訊新技術的出現將導致企業革命。再看速度:100年前結合與內部化形成的現代企業形式是為了應對大交易量,創造高通過能力,獲得來自速度的經濟性;今天分離與外部化的變革趨勢同樣也是為了獲得來自速度的經濟性,從企業內部來說,網路溝通比管理協調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在企業外部網路則會形成對市場與顧客更迅捷的反應。所以,「航空母艦」到「殲擊機」的演化,原因是速度——網路帶來的高效溝通使得外部企業結盟能夠代替內部管理協調,目的亦是速度—以可裝卸的主體—部件結構取代集中式的層級制結構能獲得對於技術、市場和對手都更加迅捷的反應。

四、組織結構變化的原因分析和理論證明

「殲擊機」的組織形式是網路經濟的直接結果,是這樣幾個原因在驅使企業向小型化發展。

(1)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內部化的需求減小。網路經濟時代,每個用戶能非常方便、快捷、低廉地在網上完成交易全過程,這使得外部交易成本常常低於組織規模擴大而產生的內部管理成本,內部化的需求就會減小。

(2)核心競爭戰略使企業規模縮小。在網路經濟時代更加專業化的分工要求下,有所放棄才能有所收益,企業的戰略重點是強化核心業務能力,而將非核心業務放棄,轉為利用各種各樣的合作形式。由此,企業規模將因精簡而縮小。

(3)組織結構變動使企業規模縮小。未來的組織將弱化或取消中間的管理層次(因其職能主要是信息傳遞和簡單處理,完全可以由低成本高效率的計算機代替),而形成一種網路結構:沒有嚴格的層級概念,每個單位或每個人都是一個與其他單位或個人保持信息溝通的節點,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管理是以任務為導向的。

(4)組織邊界的模糊和分權的擴大使企業規模縮小。網路經濟時代,組織邊界彈性增加,邊界變模糊,員工可能不固定為某一公司工作,而更像自由職業者給幾家企業服務。另外,由於信息充分且廉價,免去很多管理人員的上傳下達,員工享有更多的自主權,高層經理的角色更像下屬的協調員而不是監督者,子部門成為相對獨立的組織,所以企業的規模將縮小。

上述幾個原因中的第一條,是企業組織規模減小最根本和最深層的原因。

關於這一原因,本文想用科斯的交易成本原理在理論上給以證明。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他發現了進行合約簽訂、執行和相應資源配置的交易成本,對只包括了商品的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的傳統微觀經濟理論進行了修正,從而解決了兩個以往沒有答案的問題:既然經濟個體之間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實現生產和合作,為什麼還要存在企業?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企業的規模?把交易成本考慮在內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企業的出現是由於企業內配置資源的生產成本、合約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的總和要低於通過市場價格機制進行交易的成本;企業的規模被決定在企業內交易的邊際費用等於市場交易的邊際費用那一點上。

給此原理設定一個網路經濟的「初始條件」。在「企業內部邊際費用=外部市場邊際費用」中,由於網路使等式右邊的外部市場邊際費用下降,要維持企業這種組織形式的有效性,決定企業臨界規模的等式左邊「企業內部邊際費用」必須相應減小,即企業可能有的「最大規模」必然要減小。這種情況也就是在199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典禮上瑞典皇家科學院拉斯·魏林教授所提到的「市場的海洋」中「行政管理的島嶼」(企業)的裂分和科斯所提到的「黑匣子」(企業)的變小。

在降低交易費用這一點上,網路的作用和科斯的舉例——貨幣的作用是一樣的。貨幣較之以物易物降低了交易費用;而網路也較之商品交易會、商務洽談等傳統的簽訂合約和執行合約的形式降低了交易費用。

運用交易成本原理來確定企業的最大臨界規模,甚至不僅僅限於網路經濟社會或者工業經濟社會。任何組織的運行要富有效率,都有一個適度規模。企業規模並不是越大越奸,超過適度規模後,原來的規模經濟會變成規模不經濟。不過,這一適度規模在以往人類的歷史中,隨著各種技術進步(如蒸汽機、鐵路和電話的發明)和管理創新(如實行勞動分工)是持續增大的。只有到了今天,當網路出現之後,這一適度規模將縮小。

五、結 論

上面幾個部分論述了技術革命——經營方式的轉變——新型競爭戰略——組織結構的變化等幾個方面的因果關系。要完整地說明它們之間的作用與聯系,還必須為這一系列補充上一個最根本的初始環節——市場需求。雖然市場不能直接作用於企業的經營、戰略和組織,能夠改變這三方面的是技術的進步,如同錢德勒在上一次工業革命後得出的結論:「在美國,工廠擴大的限制,主要是技術上的;對這種大量生產的需求倒一直是存在的。」但新技術的產生歸根到底是由於市場的共同需求引起的,即市場需求通過催生新技術而間接引起經營方式、競爭戰略和組織結構的革命。

③ 在新經濟背景下,企業的邊界是如何確定的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威廉姆森以人的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假設為前提,從資產專用性、交易所涉及的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三個要素來論述交易的特性及其對交易費用的影響,並提出根據交易的不同特性應採取不同的規制結構與之相匹配。這一研究將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加以延伸和深化,為縱向一體化提供了理論依據,極大的推動了縱向一體化進程,使新制度經濟學成為該領域的主流學派。 然而,由於擺脫不掉新古典經濟學傳統分析方法的限制,新制度經濟學只是靜態地、孤立地考察企業性質,不能說明在動態的背景下組織的演化,這正是交易成本理論對縱向一體化解釋的嚴重缺陷。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網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結合正在用一種新的形式把整個社會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全新的網路社會。在經濟領域,網路技術也正在使經濟活動方式發生極大的變化,形成一種全新的「網路經濟」。在這樣的新經濟背景下,企業的組織模式是否還能繼續沿用工業時代那種自上而下的傳統科層結構?企業進行縱向一體化選擇的誘因和條件是否發生了變化?交易費用理論在新經濟時代是否有了全新的解釋?這一系列問題都對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主流觀點提出了挑戰,同時也成為研究企業在新經濟條件下縱向一體化戰略選擇的根本出發點。 本文以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三要素為理論基礎,首先論述了該理論應用於新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縱向一體化選擇存在著結構性缺陷,並通過對外部環境誘變因素的詳盡描述,從內因、外因兩個角度對傳統的三要素理論提出質疑。

④ 互聯網+時代企業該怎麼做

互聯網+時代企業要建設自己的互聯網生態圈,拓寬企業發展渠道。
互聯網生態圈是用互聯網來完善企業的生態。企業內所有跟互聯網有關的元素都屬於互聯網生態圈。具體包括企業PC互聯網網站、手機智能網站、移動APP、微信平台、OA辦公系統、終端智能交互機、後台大數據以及在線互聯網培訓。這些模塊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良性的、有效的企業互聯網生態圈。鴨梨科技認為企業應該在互聯網+普及工程的指導下積極建設互聯網生態圈,用互聯網改造企業,實現互聯網化。

⑤ 企業的邊界,應該如何界定

對於企業邊界的確定,相信是很多人都會面臨的問題。做強做大,是企業家的永遠追求的目標,所以,追求企業擴張,企業進行多元化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是企業家始終要面對的問題。 企業經濟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維工具,那就是通過交易成本來判定。 按照企業經濟學的觀點,企業的本質是一個合約,目的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 企業在市場交易中在發生一定成本,這主要是,第一,發現市場價格的成本。無論是采辦還是出售,市場價格是需要發現的,要通過多次交易、通過招標、比選等方式才能發現合理的價格。第二,談判成本和達成契約的成本。一筆交易,需要談判,然後達成契約,這個過程,要發生交易成本,既包括時間形態的,也包括資金形態的成本。第三,交易過程的不確定性的風險成本。 另外,專用性資產是企業不能迴避的問題,即,這些資產是專為一家企業提供的,在市場上沒有其他提供者。這些資產包括物質形態的,也包括人力資源。企業經常會被專用性資產敲詐,價格很難通過市場交易來發現。因此,專業性強的資產經常被納入到企業內部來,這樣就降低了交易成本。 一個企業向上游並購資源供應商,向下游延伸產業鏈,重要原因就是避免被專用性資產敲詐,降低交易成本的風險。現在電力企業開始進入煉礦,過去的原油生產企業發展煉化產業,都是這個原因。 但是,企業的縱向多元化發展,也是會產生成本的,這也包括機會成本,如果,你在市場內部發展下游產業,管理成本、生產成本都要高於市場平均成本,那麼,這樣的縱向發展,顯然是失敗的,需要調整。 因為,市場競爭可以達到規模經濟、可以實現專業化發展,而只供內部需要的生產無法實現。市場廠商必須是有效率和有創新的,才可以生存。 專業性特別強的資產或企業,應該納入到企業內部來。 在企業並購過程中,誰擁有專業性資產,誰就應該佔主導地位。 那麼,企業的邊界到底在哪裡?無論是橫向相關多元化,還是縱向多元化,交易成本是主要的衡量指標,資產專用性是重要考慮因素。 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企業都是多元化發展,是大而全、小而全。從多元化走向專業化,剝離非主業資產成為改革的重要選擇。但是,在改革過程中,並不能一刀切,必須按主市場規律辦事。比如,陳某某主政中石化系統時,把中石化煉廠和油田在廠區所辦的賓館、招待所,都剝離出去,低價賣給專業性的酒店集團。這項改革並不順利,且不說,資產與人員的剝離帶來的麻煩,就是剝離之後,企業自身並沒有放下包袱。因為這些招待所、賓館主要為油田和煉廠服務,社會上沒有同類的提供者。剝離後,招待所和賓館可以通過提高價格獲取利潤,如果沒有利潤,這些服務就會自行退出市場,最後,油田和煉廠還必須要投資重新建設。 縱向多元化、橫向相關多元化,可以通過資產專用性這個指 一個企業必須有發展的主導邏輯,因為企業的發展過程,會積極很多經驗和專用性資源,如果,企業發展新業務,能夠給企業提供關鍵性資源,為新業務提供成本優勢,新業務就具備成功的前提。 衡量一個集團公司的邊界,也可以通過另外一個角度來確定,一個多元化的集團公司,應該具備融資功能、人才招聘功能、市場品牌營銷功能、研發功能,通過這四個功能,為集團公司的下屬企業提供支持。

⑥ 傳統經濟時代企業的壟斷行為與網路經濟時代的區別在哪裡

區別在
1、傳統經濟時代企業壟斷行為市場主體憑借經濟優勢,排斥或限制競爭的行為,包括濫用經濟優勢和聯合限制競爭兩種形式
2、網路經濟時代的壟斷形成的基礎是技術性,突出特徵就是知識與技術的更新替代及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時間越來越短,由技術創新帶來的壟斷地位是不穩定的,企業需要不斷的開發新技術和加快創新步伐

⑦ 互聯網經濟時代的特徵是什麼

更加重視信息透明、誠信;對迅速反應的要求;物流等實體的依賴性;對技術變動、創新的充分掌握;可以深入到世界每一角落、層面的視角要求有勇氣面對錯綜復雜的信息、數據不迷失方向 ;望採納。

⑧ 企業邊界有哪些急等。。。

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1、法定的邊界 有些東西你可以做 有些你不可以做 國家規定的
2、成功的邊界 海爾那套拚命壓榨員工的辦法 在美國就不好使
3、理念的邊界 例如 我們做最好的汽車 那麼就不不大可能會去做和汽車無關的

企業邊界即Enterprise boundary。明確的企業邊界是企業組織結構的基本特徵之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概念。企業邊界是指企業以其核心能力為基礎,在與市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經營范圍和經營規模,其決定因素是經營效率。企業的經營范圍,即企業的縱向邊界,確定了企業和市場的界限,決定了哪些經營活動由企業自身來完成,哪些經營活動應該通過市場手段來完成;經營規模是指在經營范圍確定的條件下,企業能以多大的規模進行生產經營,等同於企業的橫向邊界。
錢德勒的觀點編輯
錢德勒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企業邊界的概念,但是他從大量實證材料的研究中發現最終決定企業規模的是效率。當企業規模邊界的擴張不能產生效率時,企業應停止擴張活動!
新古典經濟理論的觀點
馬歇爾以來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將企業構造成一個技術上的生產函數,認為企業是為外部進行生產(包括服務)的專業化生產單位,故也被稱為專業化理論。專業化理論立足於企業的生產功能,側重強調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其基本思路是: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與自給自足相比,為他人生產是有效率的,這種效率來自於企業在規模經濟、專業化活動等方面具有的優勢。
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觀點
科斯在解釋企業存在問題時使用了交易費用的概念,他認為如果通過市場安排協調資源的費用(即交易費用)超過了企業內部管理資源的費用,企業內部管理的資源配置就是十分必要的和合理的。可以通過管理協調來減少市場協調成本就是科斯對企業存在的理論解釋。對於「企業組織的邊界」問題,科斯認為,企業擴張會帶來自身的組織成本,這主要是因為對企業家的管理才能(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生產要素之一) 來說,收益可能是遞減的,或者說「企業家也許不能成功地將生產要素用到它們價格最大的地方,即不能導致生產要素的最佳使用。」因此,由於市場交易成本和企業組織成本的雙重作用, 企業將傾向於擴張到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公開市場上完成同一筆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業中組織同樣交易的成本為止。
科斯對市場和企業兩種制度安排做了互替性的比較,並得出結論:企業組織的邊界決定於市場交易成本和企業內部組織協調成本的比較當中。但是科斯的理論存在很大的缺陷,即事實上企業的生產功能是市場無法取代的。企業最重要的特性在於是一種生產銷售物品的管理過程,而市場本身並不能生產任何物品,它只提供生產單位和消費單位之間聯系的紐帶。科斯把企業作為市場價格機制的替代物實際上是假定了市場可以先於企業而存在,或者說沒有企業時就已經存在市場。而沒有企業存在意味著沒有任何產品生產出來,因而意味著市場不能執行任何配置功能,即市場根本也不應存在。科斯的解釋從而陷入了難以統一的矛盾當中。而這與科斯完全背離古典經濟學關於企業的定義而將企業存在的本質說成僅僅是為了交換而不是為了生產是一致的。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對後來的學者產生了很大影響,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隊」生產理論、威廉姆斯的資產專用性理論、張五常的要素市場替代產品市場理論等都是對該理論的補充和改進。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迪屈奇的貢獻,他認為企業邊界由企業和市場的管理效益與管理成本對比來確定,其分析框架將交易成本分析納入長期競爭動態的框架內,並吸納波特價值鏈與知識經濟理論,這是對交易成本經濟學僅僅從成本角度出發靜態地分析企業邊界問題的一種改良。因而對半結合這一復雜經濟現象具有較強解釋力,該理論認為當企業的交易成本大於管理成本、交易效益大於管理效益時,半結合行為發生。
契斯的企業能力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契斯認為應該採用一種整體的視角,涵蓋與企業能力建立相關的整個過程、整個企業的內部知識和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外部的交易過程。他將企業動態能力定義為「企業整合、塑造和重組內部和外部競爭力以應對不斷變化環境的整體能力。」,並以企業動態能力為切入點對企業邊界進行研究,認為「企業的邊界在於能力的適用邊界」。
以上理論揭示了企業邊界的影響因素是多元的,決定企業邊界變化的最終力量是效率,而且在分析企業邊界時,交易成本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理論以及企業能力理論是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交易成本學派的靜態比較方法,通過對不同時期的市場結構和企業組織形態相比較,可以確定企業縱向邊界變動的方向。但交易成本並不是決定企業邊界的唯一因素,因為企業邊界差異的決定因素還應包括企業專業化水平。新古典理論從生產角度考察企業邊界,側重於動態、系統分析,適用於與專業化分工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關的企業邊界問題的分析,包括生產技術的演進對企業組織的發展的巨大影響,這彌補了交易成本理論忽視企業生產職能的缺陷。企業能力理論以整合企業內、外部能力為核心,強調在進行企業邊界分析時必須按照企業本身的要求和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統一企業的生產功能和交易功能,保證企業在市場中的健康發展

⑨ 企業邊界如何確定

對於企業邊界的確定,相信是很多人都會面臨的問題。做強做大,是企業家的永遠追求的目標,所以,追求企業擴張,企業進行多元化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是企業家始終要面對的問題。
企業經濟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維工具,那就是通過交易成本來判定。
按照企業經濟學的觀點,企業的本質是一個合約,目的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
企業在市場交易中在發生一定成本,這主要是,第一,發現市場價格的成本。無論是采辦還是出售,市場價格是需要發現的,要通過多次交易、通過招標、比選等方式才能發現合理的價格。第二,談判成本和達成契約的成本。一筆交易,需要談判,然後達成契約,這個過程,要發生交易成本,既包括時間形態的,也包括資金形態的成本。第三,交易過程的不確定性的風險成本。
另外,專用性資產是企業不能迴避的問題,即,這些資產是專為一家企業提供的,在市場上沒有其他提供者。這些資產包括物質形態的,也包括人力資源。企業經常會被專用性資產敲詐,價格很難通過市場交易來發現。因此,專業性強的資產經常被納入到企業內部來,這樣就降低了交易成本。
一個企業向上游並購資源供應商,向下游延伸產業鏈,重要原因就是避免被專用性資產敲詐,降低交易成本的風險。現在電力企業開始進入煉礦,過去的原油生產企業發展煉化產業,都是這個原因。
但是,企業的縱向多元化發展,也是會產生成本的,這也包括機會成本,如果,你在市場內部發展下游產業,管理成本、生產成本都要高於市場平均成本,那麼,這樣的縱向發展,顯然是失敗的,需要調整。
因為,市場競爭可以達到規模經濟、可以實現專業化發展,而只供內部需要的生產無法實現。市場廠商必須是有效率和有創新的,才可以生存。
專業性特別強的資產或企業,應該納入到企業內部來。
在企業並購過程中,誰擁有專業性資產,誰就應該佔主導地位。
那麼,企業的邊界到底在哪裡?無論是橫向相關多元化,還是縱向多元化,交易成本是主要的衡量指標,資產專用性是重要考慮因素。
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企業都是多元化發展,是大而全、小而全。從多元化走向專業化,剝離非主業資產成為改革的重要選擇。但是,在改革過程中,並不能一刀切,必須按主市場規律辦事。比如,陳某某主政中石化系統時,把中石化煉廠和油田在廠區所辦的賓館、招待所,都剝離出去,低價賣給專業性的酒店集團。這項改革並不順利,且不說,資產與人員的剝離帶來的麻煩,就是剝離之後,企業自身並沒有放下包袱。因為這些招待所、賓館主要為油田和煉廠服務,社會上沒有同類的提供者。剝離後,招待所和賓館可以通過提高價格獲取利潤,如果沒有利潤,這些服務就會自行退出市場,最後,油田和煉廠還必須要投資重新建設。
縱向多元化、橫向相關多元化,可以通過資產專用性這個指
一個企業必須有發展的主導邏輯,因為企業的發展過程,會積極很多經驗和專用性資源,如果,企業發展新業務,能夠給企業提供關鍵性資源,為新業務提供成本優勢,新業務就具備成功的前提。
衡量一個集團公司的邊界,也可以通過另外一個角度來確定,一個多元化的集團公司,應該具備融資功能、人才招聘功能、市場品牌營銷功能、研發功能,通過這四個功能,為集團公司的下屬企業提供支持。

⑩ 互聯網+時代中小企業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麼?是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模式、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產業的綜合影響。
未來企業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大數據生存

馬雲說了,互聯網經濟把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聯合一起。只有這兩個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贏。這兩者結合,就是數據化。互聯網技術涵蓋物聯網、智能硬體、可穿戴設備、大數據、雲計算、工業4.0等等,眼花繚亂的背後本質,就是數據化。

數據化的價值怎麼體現呢?

一號店最早與寶潔和聯合利華合作,推出試用商品,要求顧客給反饋,這個數據價值非常之高,他知道目標客戶是誰,什麼樣的營銷手段是最好的。而且數據雖然早期是零散的,但它在升級,經過一些有效的過濾和搜集,整合成信息。如果把這些信息和知識用數據模型,用決策優化模型描述出來,指導我們未來的決策,做出優化的決策,就變成了我們的智慧,所以數據升級是個進化的過程,一定要懂得如何去發掘。

2商業模式:終端-應用-平台萬達通過智慧廣場方式採集用戶數據,通過大會員打通和大數據的積淀,很自然就會過渡到用戶數據運營的商業模式。這個邏輯是很典型的互聯網生態模式。阿里巴巴提出的「平台-數據-金融」就是這樣邏輯,小米、樂視、京東這些生態公司也都是這樣的邏輯。

終端,作為入口,搶占更多用戶規模;應用,增加交互,持續沉澱粘性;平台,沉澱數據,衍生更多商業模式,比如金融。

3給予數據和用戶,自定義產業邊界原來對於產業邊界的劃分方式是根據產品,做手機的就是手機公司,做汽車的就是汽車公司。未來不見得就是這樣。未來會出現很多跨界打劫的企業,其打劫邏輯是什麼?搶佔用戶、搶占數據、搶占人才,自定義產業邊界。

比如,未來小米很可能就是一個家經營年輕人的生態公司,順豐有可能就是一家經營社區生活的生態公司。未來你是哪個行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掌握了這個產業的關鍵資源。用戶和數據將成為未來商業至關重要的資產。

4「大平台+小而美」:生態or融入生態BAT等互聯網企業,以及小米、樂視、海爾等產業型的互聯網企業,都在試圖打造大互聯時代的基礎設施,構建新商業時代的流量入口和底層生態。

萬達在傳統商業裡面已然是一個生態,但在互聯網的流量經濟中,要面臨與新生態阿里系這樣互聯網企業重新劃分用戶場景。如果對抗,兩敗俱傷;如果融合,則有機會建立起圍繞用戶生活場景的完整生態圈。

阿里在投資銀泰,萬達也在搞騰百萬,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對於傳統企業而言,必然都會嘗試與流量型的平台進行合作,進而搶占更多的用戶入口。

選擇做內容還是做平台?將是很多企業商業模式面臨的第一個選擇。5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服務對象是大眾顧客、供應商、商家和合作夥伴。

它的未來首先會平台化,比方說很多很多電商不僅區域滲透,在幾個大城市駐扎還有好多個倉庫,建立微博微信公眾號,跟消費者們聯系,還搞優惠券讓大家轉發。1號店這些電商,也在嘗試O2O,還有流動的庫存車,可以隨時給各個不同的配送站補貨,可以迅速滲透到銷區。

雲服務,SBY,這里有物流服務、營銷服務、金融服務、數據服務等等。大數據應用,比方PIS系統,這個系統會實時的抓取72個網站、1700萬個商品的實時數據,庫存數據、價格數據、點擊數據,搜集完之後就分析每個商品顧客的關聯度、轉化率,後台可以做很多的數據模型,可以價格策略驅動價格實時的改變。

個性化,大眾營銷的方式正在滅亡,大家已經開始過渡到窄眾營銷,比如對一個沒有孩子的人展示嬰兒服裝是意義不大的,你要精確的知道這個顧客群體有什麼特性。很多企業現在在做金融平台,提供保理產品、貸款產品、保險產品等等。

6傳統零售行業轉型零售環節,在傳統商業環境之下的核心價值是打破信息不對稱。通過層層分銷和線下門店進行商品流通、展示和交付。互聯網出現之後,進一步打破信息不對稱,重新建立信任規則。使得傳統零售模式一定程度失效。

未來而是單純展示標准化產品的銷售型門店不需要了,因為這部分職能被更高效的互聯網平台給替代了。但是體驗型的門店、便捷性的門店可能存在,因為消費者依然有這樣的需求和生活場景。所以百貨大樓可能沒有前途,但是文娛體驗型門店可能存在。其布局邏輯一直都沒變:圍繞用戶生活場景展開。

上述文章整理自 雞窩在線天使投行在廣州(jiwoonline)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經濟時代企業的邊界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帝豪遠景s1手動幸福版多少錢 瀏覽:413
智立方健康卡怎麼補卡 瀏覽:16
愛情派對怎麼畫 瀏覽:778
應彩雲教你如何講故事 瀏覽:416
如何管理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 瀏覽:742
雲南交通之聲什麼時候講鬼故事 瀏覽:963
為什麼男人長越大就越喜歡看美女 瀏覽:231
事業幹部辭退怎麼補償 瀏覽:971
健康管理師培訓證什麼都不是 瀏覽:848
古代美女喜歡什麼男士 瀏覽:363
明日之後半感染者什麼故事 瀏覽:75
幸福在於平淡是什麼歌 瀏覽:445
四川事業單位時政板塊怎麼備考 瀏覽:554
有多少無人訴說的故事 瀏覽:681
健康碼是如何知道行程的 瀏覽:127
怎麼會有如此好看的美女呢 瀏覽:247
獅子座愛情在哪個時期 瀏覽:148
引導婚姻走向滅亡怎麼辦 瀏覽:475
通貨膨脹的經濟效率有哪些 瀏覽:895
幾健康證抽血多少毫升 瀏覽: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