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管理經濟學什麼是經濟體制,制度及權利
經濟體制(Economicsystem) 指在一定區域內(通常為一個國家)制定並執行經濟決策的各種機制的總和。通常指國家經濟組織的形式,它規定了國家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各經濟部門之間的關系,並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來調控或影響社會經濟流動的范圍、內容和方式等。
經濟體制的構成要素及組合 任何經濟體制都由三類制度構成:
(1)資源佔有制度安排。這里包括所有制、利益 關系和動力機制三組制度
(2)資源配置的制度安排。
(3)經濟運行的支持系統。
主要包括兩方面,一 是信息系統,二是監督—協調系統。
㈡ 什麼叫經濟制度什麼叫經濟體制二者有何區別與聯系
所謂經濟制度,是指一定社會屬於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反映生產關系的性質,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基本依據。
所謂經濟體制,是指一定社會生產關系藉以實現的形式,即生產關系的具體組織形式和經濟管理制度,反映社會經濟採取的資源配置方式。
1.聯系: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的基礎。 經濟體製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既然存在於一定的經濟制度中,就必然以該社會的經濟制度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和影響。
一定社會的經濟制度決定著與此相聯系的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質和主要特點,規定其發展方向。一定社會的經濟制度的性質、特徵,要通過與其相適應的資源配置方式反映出來。
2.二者的區別:
(1)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的本質內容,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具體表現形式;
(2)經濟制度是相對穩定的,而經濟體制則是相對變動較快的;
(3)同一種經濟制度下可以採取多種不同的經濟體制。
(2)國家經濟管理體制指什麼擴展閱讀:
經濟制度
經濟制度是指國家的統治階級為了反映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發展要求,建立、維護和發展有利於其政治統治的經濟秩序,而確認或創設的各種有關經濟問題的規則和措施的總稱。
經濟制度是組織社會經濟活動的根本原則,是在社會經濟活動的一定(或全部)范圍內,人們普遍承認,並且實際共同遵守著的一種行為規范。
主要類型
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學說,人類歷史上經歷了五種依次更替的經濟制度,即:
1.原始公社經濟制度、
2.奴隸制經濟制度、
3.封建制經濟制度、
4.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5.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Economic Structure) 指在一定區域內(通常為一個國家)制定並執行經濟決策的各種機制的總和。通常指國家經濟組織的形式,它規定了國家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各經濟部門之間的關系,並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來調控或影響社會經濟流動的范圍、內容和方式等。
社會的經濟關系,即參與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單位、各個個人的地位和他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就是通過這樣的體系表現出來。
定義
某一社會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是一定的所有制和產權結構與一定的資源配置方式的統一,屬於經濟運行中的制度安排范疇。簡言之,經濟體制就是資源配置的具體方式或制度模式。
經濟體制除了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管理體制外,還包括各行各業如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等等各自的管理體制,此外各個不同企業的企業管理體制也屬於經濟體制的范圍。經濟體制的不同,體現在社會制度的不同,而社會制度的不同決定了經濟體制不同。
功能表現
1.確定經濟行為主體的權利范圍,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起協調作用。
2.確定經濟主體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對經濟當事人不符合社會整體效率的行為發揮約束作用。
3.確定利益分享規則,對經濟主體行為發揮激勵功能。
4.確定信息交流結構,對經濟運行發揮信息功能。
㈢ 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有什麼區別
政治體制一般指一個國家政府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及相關法律和制度,簡稱政體。一個國家採取何種政體,與社會各階層在國家政治經濟中的地位有關,也同時受到社會所處的自然環境,歷史傳統,民族構成的制約。其形式可能是君主制(現代的主要為君主立憲制(如英國)),也可能是共和制(共和制包括總統共和制(如美國)和議會共和制(如德國),主要看權力重心掌握在哪裡)。而不同性質(即姓資還是性社)的國家也可能採用相通的政體。我國是共和制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體。
經濟體制指在一定區域內(通常為一個國家)制定並執行經濟決策的各種機制的總和。通常是一國國民經濟的管理制度及運行方式。經濟體制的不同,體現在社會制度的不同,而社會制度的不同決定了經濟體制不同。經濟體制是資源佔有方式與資源配置方式的組合,資源佔有方式可抽象為公有制與私有制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可抽象為計劃配置與市場配置兩種,這樣,就可把經濟體制劃分為四大類: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例如前蘇聯),私有制計劃經濟體制,公有制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形形式),私有制市場經濟體制(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形式)
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沒有實際聯系。
㈣ 什麼是經濟體制分為幾種類型
經濟體制是指在一定區域內(通常為一個國家)制定並執行經濟決策的各種機制的總和。通常是一國國民經濟的管理制度及運行方式。是一定經濟制度下國家組織生產、流通和分配的具體形式或者說就是一個國家經濟制度的具體形式。社會的經濟關系,即參與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單位、各個個人的地位和他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就是通過這樣的體系表現出來。
經濟體制除了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管理體制外,還包括各行各業如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等等各自的管理體制,此外各個不同企業的企業管理體制也屬於經濟體制的范圍。
經濟體制的功能表現
確定經濟行為主體的權利范圍,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起協調作用。
·確定經濟主體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對經濟當事人不符合社會整體效率的行為發揮約束作用。
·確定利益分享規則,對經濟主體行為發揮激勵功能。
·確定信息交流結構,對經濟運行發揮信息功能
經濟體制優劣的評價標准
經濟體制優劣的評價標准,應當是資源是否得到了合理配置和利用,人們近期和長遠需求是否以最少的資源得到最大的滿足。
經濟體制的構成要素及其組合
經濟體製作為系統化的制度安排,總是由各種具體的經濟制度按照一定的聯系方式而構成有機的整體。
我們把經濟體制理解為資源佔有方式與資源配置方式的有機組合,任何經濟體制都由三類制度構成:
1.資源佔有制度安排
這里包括所有制、利益關系和動力機制三組制度。
2.資源配置的制度安排
資源配置的出發點也是所有制或產權制度。
3.經濟運行的支持系統
主要是兩方面:一是信息系統;二是監督一協調系統。如果沒有這兩類系統,經濟運行過程必然發生紊亂,或摩擦,從而阻礙甚至窒息經濟體制的活力。經濟體制的構成要素有三個層次:
核心要素,是所有制或產權制度;
支配要素,包括決策結構和利益結構;
運行要素,包括組織結構、動力結構、信息結構和協調(監督)結構。
經濟體制的分類
按資源佔有方式或按照所有制形式劃分經濟體制
這是通常採用的方式,這種方式也往往用於區分社會基本制度或經濟制度,如馬克思把西歐社會的發展歷程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以所有制方式為基本准則的。
按所有制劃分經濟體制
往往與意識形態聯系在一起,即「所有制十運行機制十意識形態=某種主義的經濟制度」。熊彼特把經濟體制分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三類。哈姆把經濟體制分為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和自由社會主義三類。
按資源配置方式分類
·瑞典的艾登姆等也按照資源集中配置還是分散配置,把經濟分成三類:
1.完全集中的模式——CC模式
2.完全分散的體制模式——CD模式
3.中間模式
·埃岡·紐伯格等人認為,經濟體制包括決策結構、信息結構和動力結構三方面,並以決策作為主要標准,把經濟體制分成以下幾類:傳統體制、分散市場、集中市場、計劃市場、分散計劃、集中計劃幾類。
·1985年,亞諾什·科爾奈在中國參加「宏觀經濟管理國際研討會」時,提出了按行政協調與市場協調兩種方式劃分經濟體制的主張。
按資源佔有方式與資源配置方式的組合分類
經濟體制是資源佔有方式與資源配置方式的組合,資源佔有方式可抽象為公有制與私有制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可抽象為計劃配置與市場配置兩種,這樣,就可把經濟體制劃分為四大類:
·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
·私有制計劃經濟體制
·公有制市場經濟體制
·私有制市場經濟體制
這四類體制可以基本反映現實體制模式。但私有制計劃經濟體制在現實中沒有相應的體制實例。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國家在引人計劃機制中並未放棄市場機制,因而這類體制可稱之為私有制為主導的計劃市場經濟體制。
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根據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是就全國而言,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公有資產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只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家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在這個前提下,國有經濟比重減少一些,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
集體所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經濟可以體現共同致富原則,可以廣泛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稅收。要支持、鼓勵和幫助城鄉多種形式集體經濟的發展。這對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體作用意義重大。
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於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也適用於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和集體控股,具有明顯的公有性,有利於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城鄉大量出現的多種多樣的股份合作制經濟,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導,不斷總結經驗,使之逐步完善。提倡和鼓勵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
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發揮主導作用。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絕大多數國有大型企業改制為多元股東的公司。改善國有企業股本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增強企業活力。發展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全心全意依靠職工群眾,探索現代企業制度下職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要繼續健康發展。
㈤ 什麼是政治體制、什麼是經濟體制、體制和機制有什麼區別
政治體制是指政權結構的組織形式及相關法律和制度,簡稱政體。
經濟體制是指在一定區域內(通常為一個國家)制定並執行經濟決策的各種機制的總和。通常是一國國民經濟的管理制度及運行方式。是一定經濟制度下國家組織生產、流通和分配的具體形式或者說就是一個國家經濟制度的具體形式。社會的經濟關系,即參與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單位、各個個人的地位和他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就是通過這樣的體系表現出來。
經濟體制除了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管理體制外,還包括各行各業如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等等各自的管理體制,此外各個不同企業的企業管理體制也屬於經濟體制的范圍。
「機制」和「體制」的區別
「機制」指的是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和相互關系,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如: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用人機制等。
「體制」指的是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的組織制度,如:學校體制、領導體制、政治體制等。
㈥ 我國過去的經濟體制是什麼,現在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過去是計劃經濟體制,現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競爭為基礎,以社會主義為導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堅持國家宏觀調控,以市場經濟求效率,以社會主義保公平。
拓展資料:
我國從1949年至1978年是計劃經濟體制;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家庭聯產承包。1985年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全國展開,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下具體介紹我國現在的經濟體制。
中國的國家經濟體制: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國家經濟體制。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
3、在宏觀調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中國無法做到市場決定價格,尤其是人力資源價格、資本要素等商品價格,完全是官方的官階標准。比如人力資源工資、銀行的利率、股票發行價格、交通價格、大學的學費、水費、電費、煤氣費、電話費都是官商單方面壟斷價格,與市場無關。市場經濟要求公平交易、自由競爭,實行統一的規則,沒有法治是不可想像的,而中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