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湖北省雲夢縣,應城縣區域概況
雲夢縣,隸屬湖北省孝感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江漢平原東北部,縣境北接安陸市、西連應城市、南望漢川市、東鄰孝南區。雲夢置縣於西魏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雲夢縣轄9鎮3鄉,面積為604平方公里,人口524799人,是湖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縣市。雲夢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15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91億元。
應城市是隸屬於湖北省、由孝感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孝感市西南,東臨漳、涢水與雲夢縣為界,東北與安陸市毗連,西與天門市、京山縣接壤,南與漢川市為鄰,介於東經113°19′-113°45′,北緯30°43′-31°08′之間。應城市版圖總面積1103.38平方公里,下轄5個街道、10個鎮,戶籍總人口66.73萬人。2015年,該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9.08億元。
⑵ 湖北應城發展怎樣,人口多少,經濟情況好不好
應城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地處江漢平原與鄂中丘陵過渡地帶,江漢平原北部,東以漳水和氵員水與雲夢縣為界,東北與安陸市毗鄰,西與天門、京山兩市接壤,南與漢川市為鄰,東西寬43公里,南北長45公里,跨東徑113° 19′至113° 45′,北緯30 °43′至31° 08′,中心城區東距武漢90公里。南及江漢漢宜公路穿境而過,漢丹、長荊鐵路橫貫東西,處在武漢、襄樊、荊州、宜昌大三角經濟區的中心,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境內地形為丘陵、崗地、平原與河湖相間,海拔高程25—110米,其中大部分海拔高程為41—8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5.8℃。全市現轄5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1個良種場417個村,324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5.99萬戶,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67萬,漢族佔99%以上,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595人。國土面積1103平方公里,耕地57.2萬畝。應城物華天寶,資源富集,素有「膏都鹽海」之稱,是一座新興的工礦城市。石膏、岩鹽、溫泉並稱「應城三寶」,名揚四海。石膏儲量達13億噸,已有400多年的開采歷史。纖維石膏儲量、品位居全國之冠,一級品纖維石膏佔全國儲量的82%以上,被譽為「亞洲纖維石膏王國」,岩鹽儲量大、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岩鹽儲量280億噸,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湯池溫泉為全省五大高溫溫泉之一,地熱能儲量大、水溫高、水質好,常年水溫70 ℃以上,且富含鈣、鎂、鉀等20多種礦物質,適於發展旅遊、醫療、科研和特種養殖業,是旅遊度假、休閑療養勝地。應城境內地勢平坦,河湖密布,物產豐饒,亦有「魚米之鄉」美譽。應城是全國優質米生產基地、商品糧大縣(市),也是國家重點農業綜合開發區之一。
應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古蒲騷故地,以「因地處要沖,應置城為守」而得名。自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始置縣,門板灣、四龍河等新時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出土,展示了應城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歷史;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遠古時代的動、植物化石、象乳齒化石,新石器時代的石斧、陶輪,商代的青銅器,周代的銅鼎、銅戈以及戰國時期的銅劍、玉器等;西河古渡、宋代孔廟、玉女溫泉、義馬文峰,更是應城古老文明的歷史見證。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唐代大詩人李白留下了「神女歿幽境,湯池流大川」的佳句。李白、歐陽修等歷史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劉少奇、彭德懷、賀龍、陶鑄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先後在這塊革命的熱土上印下了光輝的足跡。
建國以來,尤其是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應城撤縣建市以來,應城人民憑籍悠久的歷史文化,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堅持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揚長避短,搶抓機遇,主攻特色,扎實奮斗,取得了兩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近年來,應城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精神,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科技創新為動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保持了全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1999年和2000年,全市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兩年位居全省「十強」縣(市),2000年,經濟效益目標考核進入全省「十強」行列。2001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8.1億元,財政收入30172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6億元。。應城工業依託豐富的礦藏資源,形成以鹽業化工、機械製造、石膏建材、食品飼料、紡織塑料五大支柱產業為主的特色工業經濟體系,建成全國最大的聯鹼生產、石膏開采加工和摩托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也是全省最大的鹽業化工和摩托車生產基地。 培植出「金鷹」摩托、「華中」系列啤酒、「白玉」面條、「義馬河」黃灘醬油、「玉蘭」膏粉、「熊貓」、「牡丹」碘鹽等一批暢銷海內外的名牌產品,建成全國最大的純鹼和摩托車零部件生產基地;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集約化水平提高,以豪豐大米、三結豆皮、白湖蓮藕、人和荸薺等為代表的特色農副產品生產規模和市場覆蓋面不斷擴大;改革開放成效顯著,招商引進勢頭強勁,三資企業、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發展後勁持續增強;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增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初具規模,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農業以生產糧食、棉花、油料、禽蛋、生豬、水產品為主,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江漢平原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市之一。
⑶ 湖北京山縣與鍾祥市的經濟、地理環境比較
京山縣,湖北省荊門市代管縣,京山素有「鄂中綠寶石」之美譽,地處湖北省中部,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端。屬荊門市。東臨安陸市、應城市,西接鍾祥市,南連天門市、沙洋縣,北倚隨州市。是大洪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之一。全縣國土總面積3520平方公里,人口65萬人,境內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尤以「鄂中第一溶洞」——空山洞和綠林起義策源地綠林景區。縣城新市東南距中部最大城市武漢130公里,西南距荊門107公里。擁有14個鄉鎮,一個開發區,419個村,2692個小組,16萬戶。
綜合
2012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40.12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48.60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31.02億元,增長17.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60.50億元,增長13.0%。三次產業結構為20.2:54.6:25.2。
據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統計,年內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52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68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7%。
農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2.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糧食種植面積177.41萬畝,比上年增加2.91萬畝;棉花種植面積16.95萬畝,減少0.51萬畝;油料種植面積32.13萬畝,增加1.77萬畝。糧食總產量70.25萬噸,比上年增產1.15萬噸,增長1.7%;棉花總產量1.64萬噸,增產0.06萬噸,增長3.6%;油料產量4.52萬噸,增產0.16萬噸,增長3.4%。
全縣造林面積7.38萬畝,增長68.2%,全年木材採伐量4.24萬立方米,增長58.0%。
2012年生豬出欄114.47萬頭,增長5.5%;家禽出籠1058.8萬只,增長9.0%;肉類總產量10.69萬噸,增長7.8%;禽蛋產量4.10萬噸,增長1.4%。
2012年水產品產量達到7.65萬噸,增長5.9%。
鍾祥古稱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長壽之鄉,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所在地,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生態示範區、全國科技、文化、教育先進縣(市)、省級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縣市、全省最佳金融信用縣(市)、全國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城市,湖北省級文明城市,湖北省級衛生城市。 現轄17個鄉鎮(辦事處)、3個國營農牧場、2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約103萬人(2010年)。
鍾祥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春秋戰國時系楚國陪都,戰國後期為楚國都城、三國時吳國在此築有石城、西晉至明朝為郡、州、府治,明朝時成為全國三大直轄府之一—承天府所在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2700多年。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楚文化,造就了楚辭文學家宋玉、楚歌舞藝術家莫愁女等一批在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物,明嘉靖皇帝曾發跡於此。公元1531年,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以自己出生、發跡於此,取「風水寶地、祥瑞所鍾」之意,賜縣名「鍾祥」。
在2015年聯合國第四屆「人口老齡化長壽化國際研討會」上,鍾祥市被專家委員會認證為「世界長壽之鄉」。
總況
201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5.54億元,增幅達到17%,是近十年來增幅最高的;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8.15億元,增長35.1%,稅收收入達到4.98億元,稅收佔一般預算收入的比例達到6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49元,增長13.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73元,增長18.9%,是近幾年增長最快的。規模工業增加值達到125.2億元,增長41.5%;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62.3億元,增長40%;引進市外境內資金68億元,實施了241個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被評為全省擴大開放先進單位。
2012年鍾祥經濟工作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6%,達到296億元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30%,達到163億元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達到210億元以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0%以上,達到10.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達到93億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達到1440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達到9545元。
工業
鍾祥工業發展迅速,經過多年的建設,已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建材、化工、輕工、紡織、食品飼料6大行業為支柱,具有鍾祥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工業主導產品600餘種,其中進入國際市場的20種,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的45種,處於省內領先水平的130種。廣源餅干、首相箱包、祥澤鉚釘、華聯脫水蔬菜、宇興電機、文峰白酒、山靈葛粉、金漢江精製棉、鍾廈水泥等一批產品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截至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5家,當年工業總產值1956316萬元,銷售產值1897470萬元,出口交貨值30716萬元。
鍾祥是一個農業大市,地形多樣,平原土質深厚肥沃,丘陵崗地宜草宜木,加上處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的過渡帶上,光、熱、水同步,具有多宜性的生態環境,土地自然生產力高。全市土地總面積714萬畝,其中耕地200萬畝,可墾荒地50多萬畝,林地近200萬畝,水域74萬畝,草場190多萬畝。
鍾祥是全國小康建設百強縣市和全國十個小康建設示範縣市之一,農村小康建設連續四年名列全省第一,農村儲蓄總額、人均儲蓄額和農村拖拉機保有量、農機總動力均居全省縣(市)第一,先後被授予全國農村電氣化達標縣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全國果品產業示範縣市等榮譽稱號。全市農業綜合實力連年居全省前列,糧、棉、油、肉類總產量和農業增加值曾進入全國五十強和全省十強。現已形成糧食、棉花、油料、生豬、雞鴨、水果、蔬菜、食用菌等8大主導產業和中糧祥瑞、廣源、華聯、康輝、金林、華田等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主要農產品有:水稻、小麥、蠶豌豆、玉米、黃豆、棉花、油菜籽、花生、芝麻、蔬菜、柑桔、梨子、葡萄、紅棗、桃子、茶葉等;主要林產品有:油桐、油茶籽、松脂、板栗、香菇、黑木耳、核桃等;主要畜牧產品有:豬、牛、羊、兔、雞、鴨、禽蛋等;主要水產品有鮮魚和蝦蟹等。
2009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817534萬元,糧食總產量81.65萬噸,棉花產量14.41萬噸,油料產量12.07萬噸;畜產品產量9.2萬噸;水產品產量11萬噸;水果產量19.33萬噸。
旅遊
高標准編制明顯陵風景區和客店旅遊名鎮建設規劃,實施了明顯陵文物維修、顯陵公園建設、「農家樂」和臨街民居立面改造、八折河景觀帶建設等一批旅遊項目,舉辦了「鍾祥旅遊精品展」、「中原賓朋游鍾祥」等宣傳促銷活動,客店旅遊名鎮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冷水北山紅色旅遊開發進展順利,郢中莫愁村和客店趙泉河村成功列入湖北旅遊名村創建名錄,鍾祥旅遊知名度不斷提升。全年接待遊客272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0.5億元,分別增長20.4%和23.5%。
融資
加強融資服務平台建設,爭取縣域經濟扶持資金1.1億元。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44.29億元,增長23.7%;貸款余額42.71億元,增長29.4%。貸款增幅首次超過存款增幅。
⑷ 武漢哪個區的經濟最發達
一、武漢市各區GDP排名
第1名:武漢市東湖高新區(經濟功能區)2020年GDP為2001.85億
第2名:武漢市經開區(漢南區)2020年GDP為1650.31億
第3名:武漢市武昌區2020年GDP為1492.93億
第4名:武漢市東西湖區2020年GDP為1370.17億
第5名:武漢市江漢區2020年GDP為1319.06億
第6名:武漢市江岸區2020年GDP為1247.04億
第7名:武漢市洪山區2020年GDP為1036.16億
第8名:武漢市黃陂區2020年GDP為1013.28億
三鎮GDP排名
1、漢口GDP=江漢+江岸+_口+黃陂+東西湖+新洲
1319+1247+801+1030+1370+888=6638(億元)
2、武昌GDP=武昌+江夏+洪山+青山+東湖高新區
1492+842+1036+761+2001=6132(億元)
3、漢陽GDP=漢陽+經開+蔡甸
699+1650+371=2720(億元)
二、拓展資料:三鎮各自優勢
1:比歷史,有人認為漢陽歷史最悠久。因為武昌歷史接近1800年,而漢陽歷史超過了1800年。人們口中常說的「老漢口」,其實也只有500年的歷史。但漢口也擁有3500年的盤龍城,另外,盤龍城出土的文物可以追朔到4200年。而讓你想不到的是,武昌有1700多年的滄桑歷程,黃鶴樓就有1800餘年的歷史。而江夏早就在5000年前是著名的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交匯地。武昌是一個教育重地。武漢有90%的高校都位於武昌。2020年武漢中考各區平均分排名,雖然說武昌區仍是最高的,但武昌個區的排名明顯有斷開現象,江漢、江岸、_口直接插入武昌和東湖高新區之間。
;論交通,漢口居高臨下。在武漢軌道交通中,漢口地鐵路線最為繁密,武漢始發的一條地鐵1號線也位於漢口,天河機場立足於漢口之北,是武漢重要的交通樞紐之地。而漢陽是京廣鐵路大動脈與長江黃金水道十字交匯的中心,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
3;高新生產業是武昌的一張王牌,光谷是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GDP一直保持在武漢最高。另外國家地球空間信息武漢化產業基地、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等是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無光谷不武昌」,光谷的經濟一直是是美國的眼中釘。
三、湖北發展潛力排名
第1位:漢川市孝感最大經濟體、發展潛力領跑武漢城市圈(除武漢)
第2位:麻城市黃岡最大經濟體、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全國石材發展示範市、黃岡地區沖刺全國百強縣市的種子選手
第3位:大冶市黃石最大經濟體、世界青銅文化發祥地,中國銅都
第4位:赤壁市咸寧市最大經濟體、咸寧區域沖刺全國百強縣市的種子選手
第5位:應城市孝感第二大經濟體(除市區)、發展潛力僅次漢川市
第6位:武穴市黃岡第二大經濟體
第7位:監利市荊州市域副中心
第8位:廣水市隨州最大經濟體
⑸ 湖北經濟排名第二的城市
武漢市 轄13個市轄區。市人民政府駐江岸區。
江岸區 武昌區 江漢區 硚口區 漢陽區
青山區 洪山區 東西湖區(吳家山街道) 漢南區(紗帽街道) 蔡甸區(蔡甸街道)
江夏區(紙坊街道) 黃陂區(前川街道) 新洲區(邾城街道)
黃石市 轄4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下陸區。
黃石港區 西塞山區 下陸區 鐵山區
大冶市(東岳路街道)
陽新縣(興國鎮)
十堰市 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茅箭區。
張灣區 茅箭區
丹江口市(均州路街道)
鄖 縣(城關鎮) 竹山縣(城關鎮) 房 縣(城關鎮) 鄖西縣(城關鎮) 竹溪縣(城關鎮)
荊州市 轄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沙市區。
沙市區 荊州區
洪湖市(新堤街道) 石首市(綉林街道) 松滋市(新江口鎮)
監利縣(容城鎮) 公安縣(斗湖堤鎮) 江陵縣(郝穴鎮)
宜昌市 轄5個市轄區、3個縣、2個自治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西陵區。
西陵區 伍家崗區 點軍區 猇亭區 夷陵區(小溪塔街道)
宜都市(陸城街道) 當陽市(玉陽街道) 枝江市(馬家店街道)
秭歸縣(茅坪鎮) 遠安縣(鳴鳳鎮) 興山縣(古夫鎮)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
襄樊市 轄3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襄城區。
襄城區 樊城區 襄陽區(張灣鎮)
老河口市 棗陽市(北城街道) 宜城市(鄢城街道)
南漳縣(城關鎮) 谷城縣(城關鎮) 保康縣(城關鎮)
鄂州市 轄3個市轄區。市人民政府駐鄂城區。
鄂城區 華容區(華容鎮) 梁子湖區(太和鎮)
荊門市 轄2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東寶區。
東寶區 掇刀區(掇刀石街道)
鍾祥市(郢中街道)
京山縣(新市鎮) 沙洋縣(沙洋鎮)
孝感市 轄1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孝南區廣場街。
孝南區
應城市(城中街道) 安陸市(府城街道) 漢川市(仙女山街道)
雲夢縣(城關鎮) 大悟縣(城關鎮) 孝昌縣(花園鎮)
黃岡市 轄1個市轄區、7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黃州區七一路。
黃州區
麻城市 武穴市(武穴街道)
紅安縣(城關鎮) 羅田縣(鳳山鎮) 浠水縣(清泉鎮) 蘄春縣(漕河鎮) 黃梅縣(黃梅鎮)
英山縣(溫泉鎮) 團風縣(團風鎮)
咸寧市 轄1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咸安區溫泉街道。
咸安區(浮山街道)
赤壁市(蒲圻街道)
嘉魚縣(魚岳鎮) 通山縣(通羊鎮) 崇陽縣(天城鎮) 通城縣(雋水鎮)
隨州市 轄1個市轄區、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曾都區。
曾都區(西城街道)
廣水市(應山街道)
省直轄行政單位 直轄3個縣級市、1個林區。
仙桃市(沙嘴街道) 天門市(竟陵街道) 潛江市(園林街道)
神農架林區(松柏鎮)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轄2個縣級市、6個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恩施市。
恩施市(小渡船街道) 利川市(都亭街道)
建始縣(業州鎮) 來鳳縣(翔鳳鎮) 巴東縣(信陵鎮) 鶴峰縣(容美鎮) 宣恩縣(珠山鎮
⑹ 應城的經濟
全市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1.52億元,剔除物價因素影響實際增長10.8%(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8.89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3.98億元,增長12.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8.65億元,增長12.8%。三次產業比重為19.3:56.6:24.1,與上年相比,一產業下降1.3個百分點,二產業上升1.2個百分點,三產業上升0.1個百分點。
實現內聯引資88.25億元,增長19.1%;引進外資3720萬美元,增長15.5%。實施建設項目492個,其中新開工項目445個,新開工項目中3000萬元以上項目154個,增長123.2%。在建項目中,過億元建設項目42個,比上年增長40%。 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70.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0%(下同),其中農業產值29.50億元,增長1.6%;林業產值0.62億元,下降10.1%;牧業產值27.29億元,增長2.9%;漁業產值15.03億元,增長12.7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74萬元,增長1.4%。
年末常用耕地面積57.31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145.23萬畝。全年糧食產量36.2萬噸,增長2.5%;棉花產量0.43萬噸,下降18.9%;油料產量3.37萬噸,增長13.1%;蔬菜產量54.86萬噸,水果產量1.82萬噸,分別下降0.9%和增長15.2%。
人工造林面積4.08萬畝,育苗面積0.34萬畝,成林撫育面積3.07萬畝。茶葉產量486噸,增長11.5%。
牲豬存欄47.86萬頭,出欄48.13萬頭,分別增長5.4%和2.4%;大牲畜存欄3.53萬頭,減少9.9%;家禽出籠1976.4萬只,增長3.3%;畜禽肉產量7.61萬噸,禽蛋產量11.35萬噸,分別增長8.1%和9.0%。
淡水養殖面積19.36萬畝,增長4.1%。水產品產量6.68萬噸,增長3.7%,其中淡水養殖產量6.12萬噸,增長4.8%。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39噸,與上年持平;農用化肥施用量12.38萬噸,下降2.8%;農葯使用量529噸,下降0.2%;農用柴油使用量10001噸,增長12.5%。 工業經濟持速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83家,比上年新增1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2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4.7%;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479.5億元,增長19.7%,其中駐應中省屬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3.8億元,下降18.4%;市直工業實現總產值46.5億元,增長16.3%;辦事處和鎮辦工業實現總產值386.31億元,增長25.4%;開發區工業實現總產值22.8億元,下降5.1%,辦事處工業、鎮辦工業和開發區工業依然是支撐和拉動全市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電力消耗22.45億千瓦時,下降6.7%,萬元GDP能耗降低率超過5%。
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2013年 2012年 纖維石膏 萬噸 63.2 65.1 純鹼 萬噸 132.2 137.6 燒鹼 萬噸 2.9 2.86 氯化銨 萬噸 133.3 75.9 原鹽 萬噸 333.9 304.17 葯用瓶塞 億只 30 36 膏粉 萬噸 88.23 87.36 飲料酒 千升 24560 33016 水泥 萬噸 105 133.81 復混肥 萬噸 70.09 51.6 制衣 萬件 896.75 638.38 棉紗 噸 7497 9820 面條 噸 6679 6613 包裝袋 萬噸 7.87 7.65 大米 萬噸 56.3 36.57 服裝 萬件 896.75 638.38 食物油 噸 10063 11386.5 飼料 噸 37223.3 22618 機床 台 103 69 工業企業效益繼續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利額過百萬元以上企業達到153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83.6%。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350.4%。 指標名稱 單位 實績 比上年 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 % 350.41 22.14 總資產貢獻率 % 19.11 1.85 成本費用利潤率 % 4.11 -0.25 資本保值增值率 % 105.61 2.84 全員勞動生產率 元/人 364534 23259.02 流動資產周轉率 次 3.93 0.54 資產負債率 % 59.52 0.61 產品銷售率 % 98.92 -1.41 工礦企業安全事故死亡0人,財產損失額0元。
質量興市,成果突出。2013年全市「湖北名牌產品」新增4個,復評1個;制定了《2013年質量振興工作計劃》,發放質量興企績效評價指南110份;全面履職、惠企惠民,免費為市民檢修家用血壓計62台,免費檢定市場公平秤196台,全年共完成檢定業務3490台(件),檢定合格率達98%,強檢覆蓋率100%;推廣服務標准化和農業標准化,4家被納入湖北省首批服務標准化試點單位,「應城糯米」成為應城市第一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完成企業標准制訂、修訂21個,標准備案58個,標准注冊登記、年審82家,採用國家標准2家;計量合格確認1家;新辦理、換證、年檢、變更組織機構代碼1659家;新增商品條碼系統成員6家,辦理商品條碼續展注冊13家。狠抓重點產品執法打假和區域整治,共辦理各類行政執法案件26起,為企業(用戶、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42萬元,立案查處近百萬元的假冒偽劣產品,搗毀制假窩點1個;強化特種設備、食品質量和產品質量監管,對111家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和231家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在用特種設備3389台(套)進行重點巡查監管;督促企業自查備案196家,企業自查備案率100%;發現一般安全隱患28起,整改28起,整改率100%。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3.25億元,增長32%。50個重大項目預計完成投資140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77%。在全部固定資產投資中,城鎮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143.35億元,增長35.7%。農村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26.49億元,農村私人完成投資6.9億元,分別增長14.2%和6.2%,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投資6.5億元,下降85.7%。
建築市場秩序好轉。嚴格市場准入,企業登記備案率100%,工程施工合同備案率100%,新建工程報建率100%,施工圖審查合格率100%,新建項目設計階段和施工階段節能達標率100%,推廣應用綠色建築項目1個(礦山公園博物館)。加強工程質量監管,工程監管率100%,查處整改率100%,驗收竣工項目合格率100%,竣工備案率90%,質量水平整體提升,創省「楚天杯」優質工程1項、孝感市優質工程2項。 交通建設投資快速增長,運輸能力大幅提升。完成交通投資1.65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實施了八湯線西十村至聯豐村段改造工程、雷(灣)潘(集)線改造工程,危橋改造6座,包括雷新線三台湖二橋、應雲線新顏橋、楊田線崗上橋、短港橋、雷潘線吳河橋、長江埠花子橋;完成八湯線路「刷黑」工程19公里、雲長線漢宜線路肩硬化工程全長12公里、大西線王井至鹽礦立交橋段改造、長江賽孚工業園兩條連接線道路及橋梁建設工程、中節能應城光伏太陽能項目道路工程、同村公路建設計劃60公里、漢宜線14.3公里大修工程。進一步提高運輸服務質量,新開通7路公交並投入10台運營,延伸3路公交;更新客車6台,新增貨車184台,營運客車、危險品貨車的車輛等級評定率達到100%。完成客運量1435萬人次,客運周轉量66913萬人公里;貨運量695萬噸,貨運周轉量58830.14萬噸公里;完成裝卸量876萬噸。
郵政服務業快速發展。完成業務總收入4400萬元,郵政儲蓄余額突破24億元;代理儲蓄業務收入3000萬元,增長18.7%;代理保險業務保費188萬元,實現函件收入220萬元。分銷業務收入110萬元,增長10%,郵政代辦點覆蓋率達90%以上。 通信行業實現穩步升級。完成經營收入5131萬元,累計新增移動用戶26656戶,網上用戶達到48412戶,新增寬頻用戶7663戶,網上用戶達到40370戶,新增固話321戶,網上用戶達到64634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10.64萬,新增寬頻埠8364線,部分新建小區實現光纖到戶全覆蓋,成功改造老城區寬頻網路,實現所有行政村通寬頻目標;新建2處3G基站,實現3G網路覆蓋全市各鄉鎮、行政村。
電網基礎建設全面推進。加快推進35千伏田店、湯池輸變電工程建設;做好220千伏長江、35千伏義和輸變電工程各項前期工作。累計完成售電量9.7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3%;累計實現售電均價585.55元/千千瓦時,同比下降4.69元/千千瓦時;累計完成線損率3.9%,同比下降1.74個百分點;實現內部概念利潤1.14億元,同比增長39.78%;電費回收率100%。 市場銷售平穩較快增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49億元,增長13.4%,其中批發業完成17.96億元,零售業完成67.79億元,住宿和餐飲業完成10.75億元,分別增長7.4%、15.6%和10.5%,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旅遊業蓬勃發展。新增旅遊接待飯店5家、星級農家樂13家。累計接待遊客183.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26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2.2%和20.7%。旅遊宣傳形式多樣,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應城國家礦山公園項目完成主體工程,進入裝修招標階段;八湯線旅遊公路改造,形成一線串珠的旅遊格局;湯池溫泉運動拓展中心順利建成,規模賓館相繼開業,農家樂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白楊美食一條街完成美化工作。
外貿出口持續增長。完成各類產(商)品出口創匯7706.3萬美元,增長25.2%。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完成財政總收入17.29億元,增長26.9%;完成稅收收入12.82億元,增長27.9%;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00億元,增長26.2%,各項稅收佔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比重達到62.7%。
信貸總量保持合理適度增長。各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76.07億元,增長18.3%,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28.73億元,增長18.4%;發放各項貸款77.97億元,增長14.6%。
保險機構完成各類保費收入8419.9萬元,降低15.8%;其中財產險完成4239萬元,增長20.6%;人壽險完成4180.9萬元,降低61.9%。支付各類賠款3933.5萬元,賠付率46.7%。
⑺ 湖北省應城市真的很窮嗎
湖北除了武漢外,整體經濟水平鄂西強於鄂東,人均收入也是西部強於東部…
⑻ 湖北縣域經濟排名2021
湖北省一共有79個縣域,從GDP總量和人均GDP來看,79個縣域可以分為六個梯隊。其中宜昌東、荊門西和荊州西北組成的區域算是湖北經濟最強縣域。那具體的排名情況,已經在下方整理好了,趕快來了解看看吧。⑼ 應城比京山差嗎
這兩個地方都不是很清楚,所以說不知道哪個地方會好一點
⑽ 京山和應城哪個城市發展好
京山更好一點吧
「十二五」期間,京山縣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300億元,城鎮化率達到65%,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建成國家生態縣、國家園林縣城、中國旅遊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