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
理論模型建立
對所要研究的經濟現象進行深入的分析,根據研究的目的,選擇模型中將包含的因素,根據數據的可得性選擇適當的變數來表徵這些因素,並根據經濟行為理論和樣本數據顯示出的變數間的關系,設定描述這些變數之間關系的數學表達式,即理論模型。 就是一個理論模型。理論模型的設計主要包含三部分工作,即選擇變數、確定變數之間的數學關系、擬定模型中待估計參數的數值范圍。
1、確定模型所包含的變數
在單方程模型中,變數分為兩類。作為研究對象的變數,也就是因果關系中的「果」,例如生產函數中的產出量,是模型中的被解釋變數;而作為「原因」的變數,例如生產函數中的資本、勞動、技術,是模型中的解釋變數。確定模型所包含的變數,主要是指確定解釋變數。可以作為解釋變數的有下列幾類變數:外生經濟變數、外生條件變數、外生政策變數和滯後被解釋變數。其中有些變數,如政策變數、條件變數經常以虛變數的形式出現。
嚴格他說,生產函數中的產出量、資本、勞動、技術等,只能稱為「因素」,這些因素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為了建立起計量經濟學模型,必須選擇適當的變數來表徵這些因素,這些變數必須具有數據可得性。於是,我們可以用總產值來表徵產出量,用固定資產原值來表徵資本,用職工人數來表徵勞動,用時間作為一個變數來表徵技術。這樣,最後建立的模型是關於總產值、固定資產原值、職工人數和時間變數之間關系的數學表達式。
關鍵在於,在確定了被解釋變數之後,怎樣才能正確地選擇解釋變數。
首先,需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所研究的經濟現象中暗含的經濟學理論和經濟行為規律。這是正確選擇解釋變數的基礎。例如,在上述生產問題中,已經明確指出屬於供給不足的情況,那麼,影響產出量的因素就應該在投入要素方面,而在當前,一般的投入要素主要是技術、資本與勞動。如果屬於需求不足的情況,那麼影響產出量的因素就應該在需求方面,而不在投入要素方面。這時,如果研究的對象是消費品生產,應該選擇居民收入等變數作為解釋變數;如果研究的對象是生產資料生產,應該選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等變數作為解釋變數。由此可見,同樣是建立生產模型,所處的經濟環境不同、研究的行業不同,變數選擇是不同的。
其次,選擇變數要考慮數據的可得性。這就要求對經濟統計學有透徹的了解。計量經濟學模型是要在樣本數據,即變數的樣本觀測值的支持下,採用一定的數學方法估 計參數,以揭示變數之間的定量關系。所以所選擇的變數必須是統計指標體系中存在的、有可靠的數據來源的。如果必須引入個別對被解釋變數有重要影響的政策變數、條件變數,則採用虛變數的樣本觀測值的選取方法。
第三,選擇變數時要考慮所有入選變數之間的關系,使得每一個解釋變數都是獨立的。這是計量經濟學模型技術所要求的。當然,在開始時要做到這一點是困難的,如果在所有入選變數中出現相關的變數,可以在建模過程中檢驗並予以剔除。
2、確定模型的數學形式
選擇了適當的變數,接下來就要選擇適當的數學形式描述這些變數之間的關系,即建立理論模型。
選擇模型數學形式的主要依據是經濟行為理論。在數理經濟學中,已經對常用的生產函數、需求函數、消費函數、投資函數等模型的數學形式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可以借鑒這些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現代經濟學尤其注重實證研究,任何建立在一定經濟學理論假設基礎上的理論模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釋過去,尤其是歷史統計數據,那麼它是不能為人們所接受的。這就要求理論模型的建立要在參數估計、模型檢驗的全過程中反復修改,以得到一種既能有較好的經濟學解釋又能較好地反映歷史上已經發生的諸變數之間關系的數學模型。忽視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對的。也可以根據變數的樣本數據作出解釋變數與被解釋變數之間關系的散點圖,由散點圖顯示的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作為理論模型的數學形式。這也是人們在建模時經常採用的方法。
3、擬定理論模型中待估參數的理論期望值
理論模型中的待估參數一般都具有特定的經濟含義,它們的數值,要待模型估計、檢驗後,即經濟數學模型完成後才能確定,但對於它們的數值范圍,即理論期望值,可以根據它們的經濟含義在開始時擬定。這一理論期望值可以用來檢驗模型的估計結果。擬定理論模型中待估參數的理論期望值,關鍵在於理解待估參數的經濟含義。例如生產函數理論模型中有4個待估參數和α、β、γ和A。其中,α是資本的產出彈性,β是勞動的產出彈性,γ近似為技術進步速度,A是效率系數。根據這些經濟含義,它們的數值范圍應該是:
0<α<1,0<β<1,α+β≈1,0<γ<1並接近0,A>0。
❷ 什麼是經濟模型如何建立經濟模型十分感謝誰來能解釋一下。。。。
1、經濟模型就是對經濟現象或者過程的一種數學模擬。比如說,關於消費行為理論,可建立Y=a+bY消費函數。
2、要想設立一個合理的經濟模型,要注意幾點:
第一、要有科學的理論依據
第二、要選擇適當的數學形式
第三、變數要具有可觀測性
第四、模型中要包括主要變數
以上都是我個人手打。。望採納,可追問~~~
❸ 結合經濟實例說明建立與應用計量經濟學模型的主要步驟
先要取得數據,然後根據公式擬合方程,然後是對方程進行檢驗(包括統計檢驗和計量經濟學檢驗),如果有異方差,序列相關,自相關。。。。。。先要剔除,讓後再擬合,得到一個好的模型,最後是預測
❹ 有哪些讓人驚艷的經濟學模型
西方經濟學的產生西方經濟學是指流行於西歐北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它是15世紀西方經濟學產生,18世紀西方經濟學建產以來,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一直到目前為止認為是能夠說明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和國家調節的重要理論、概念、政策主張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綜合和系統化形成的。西方經濟學家把滿足人類慾望的物品分為「自由取用物品」與「經濟物品」。前者是無限的,後者是有限的,而且在人類生活中後者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類的慾望是無限的,但用來滿足人類慾望的「經濟物品」卻是有限的。相對於人類的無窮慾望而言,「經濟物品」或者說生產這些物品所需要的資源總是不足的,這就是稀缺性。這種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活資源的絕對數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對於人類慾望的無限性來說的,再多的物品與資源也是不足的,是相對的。但是,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稀缺性存在於一切時代和社會,所以它又是絕對的。同一種物品活資源都有不同的用途,人類的慾望也有輕重緩急之分,因此,在用有限的物品與資源去滿足人類的不同慾望時就必須做出選擇,利用現有的資源去生產的「經濟物品」來更好地滿足人類的慾望。稀缺性的存在與選擇的必要引起了經濟學的產生。《西方經濟學》主要介紹流行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現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業經營,還大膽解說政府日益加碼的經濟調控。它既贊美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效率優勢,也無情的剖析市場機制在不少領域資源配置上的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分類在當代西方經濟學中,按研究的對象來劃分可以分為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前者主要是研究資源配置問題,後者主要是研究資源利用問題。(一)、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中期。從那是直至十九世紀中期,經濟學家在研究國民財富增長的同時,也研究了商品的價值決定,收入分配等問題,提出了各種價值理論,探討了價格機制的作用,這些都是現代微觀經濟學的萌芽。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西方經濟學中邊際效用理論的提出為微觀經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集各家庸俗經濟學之大成創立了均衡價格理論,從而確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美國經濟學家E,張伯侖在均衡價格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微觀經濟學最終形成。微觀經濟學是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科學。它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稀缺性假設、利己主義假設、理性假設。(二)宏觀經濟學早在十七世紀中期以後,西方經濟學家所研究的國民財富增長、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等問題都涉及到經濟的總量問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的嚴重促進了經濟學家從整個國民經濟的角度來研究經濟波動、物價水平等問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民收入核算理論體系的建立則成為宏觀經濟學的重要前提。1936年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發表標志著宏觀經濟理論的建立,以後宏觀經濟學不斷發展成為西方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宏觀經濟學是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它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收入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西方經濟學被冠稱為「社會科學之王」,其體系復雜而龐大,因此它的研究方法體系就顯得尤其的重要。結合本學期老師所講跟課本的知識以及自己的知識能力范圍內容,主要介紹如下4種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1、規范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所謂規范經濟學,是首先確立一個倫理價值判斷標准,然後據此評價經濟活動的結果是否符合標准,研究經濟活動怎樣才能達到所確立的標准,最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簡言之,也就是回答「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的問題。如以經濟增長問題為例,若用規范經濟學來分析,就是:首先確立一些理想的經濟增長標准,如經濟增長應該「穩定」、「可持續」、「促進充分就業」、「保持物價穩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等,然後再看現實經濟增長是不是符合這些標准,如果不符合,再考慮應該怎樣進行調整,等等。2、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均衡分析是假定經濟變數的運動總是趨向於均衡狀態,據此研究經濟現象如何達到均衡。如西方經濟學均衡價格理論,就是假定商品價格總有成為均衡價格的趨勢,然後用「價格調節供求,供求影響價格」這一市場機制來闡明均衡價格是怎樣形成的。非均衡分析則認為,經濟變數並不一定趨向於均衡,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經常的。據此研究非均衡條件下,各種經濟變數的變化和運動規律。其基本分析方法被概括為「短邊法則」:即經濟變數的數值取決於最短缺的因素。仍以商品價格為例,按非均衡分析方法,並不一定會成為均衡價格,在多數情況下,商品不是供過於求,就是供不應求,只有偶爾情況下,才會實現供求均衡,達到均衡價格。當商品供過於求的時候,其價格由需求來決定,即所謂「買方市場」;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由供給決定,即所謂「賣方市場」。目前西方經濟學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如微觀部分的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均衡、廠商均衡,宏觀部分的國民收入均衡,都貫穿了均衡分析思路。作為一個系統,社會經濟內部諸因素之間客觀上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因此均衡分析作為一種基本的經濟學方法得到普遍應用,是很自然的。但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系統內部結構是相當鬆散的,並且經常處於變動中,包括各因素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也都在不停地變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視。3、邊際分析邊際分析是19世紀後期奧國學派的門格爾、維塞爾、龐巴維克等人開創的,目前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普遍應用的基本方法,其要點是把經濟變數之間的關系看作一種函數關系,研究「自變數的增量」所引起的「函數的增量」的變化,其目的是要確定一個最佳的自變數值和函數值。例如,在小麥地里施用化肥,施肥量少了,產量上不去,施肥量多了,同樣也可能使麥苗致病,甚至可能將麥苗「燒死」,導致產量下降。那麼,施多少化肥才合適呢?這就需要進行試驗研究。一般的做法是,將一塊試驗田分成若干試驗小區,各試驗小區其它條件保持一致,只是施肥量分別從少到多,逐漸增加,然後觀察比較各試驗小區間小麥產量的變化,看一看隨著施肥量的增加,小麥產量的增加呈什麼規律,最後確定一個最佳的施肥量和最佳的小麥產量,這就是邊際分析。邊際分析方法是貫穿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分析方法。如微觀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邊際產量、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等概念,宏觀經濟學中的邊際消費傾向、邊際儲蓄傾向等概念,以及與其相聯系的一系列「邊際」原理,都體現了邊際分析方法。4、隨機概率分析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依據一定的概率發生的隨機過程,這就是「隨機概率原理」。從理論上來講,事物都是無限可分的,也就是都具有「粒子性」,其中每一組成元素都具有相對獨立性,決定了宏觀總體上整個事物的發展變化具有某種不確定性;但同時,事物內部組成元素之間又是相互聯系,即具有「波動性」,從而又使整個事物的運動具有某種規律性。兩方面概括起來,就是事物的運動具有隨機概率性。具體到現實經濟生活來說,世界上千千萬萬個消費者、廠商以及各國政府,他們的經濟行為,無論從單個來看,還是從宏觀總體來看,都是某種隨機概率過程。全部經濟學概念和原理都只能理解為某種經濟現象或過程發生的概率,這是正確理解經濟學規律的關鍵之一。一般來講,目前在經濟學領域占統治地位的還是傳統機械論思維方式。傳統機械論思維方式,除了孤立地看待各種因素以外,還有一個基本特點就是「精確」地、「僵死」地看待事物各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運動狀態,結果只能在隨機變化的現實面前四處碰壁。如西方經濟學均衡價格理論認為,當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與供給量相等時,就確定了商品的均衡價格。但實際上,商品價格的形成是一個由千千萬萬的廠商和消費者參與的隨機過程,始終在不停地波動,並不存在一個確定不變的均衡價格。除了上述幾種研究方法外,觀察與實驗、理論模型、數學方法、歷史分析、事實驗證、環境分析、比較鑒別、系統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個人探索與文獻研究、復雜形式邏輯等都是西方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完成這篇作業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按照老師說的那樣去做。在我的理解中既然是概述,那就不應該一個小節一個小節去陳述,而是應該挑主幹。因此我選擇了從西方經濟學的產生,分類,主要而熟悉的研究方法三個部分來寫作這篇作業。一個學期的西方經濟學學習,課時不算多,但是學到的些許知識或許對以後的工作生活會有預想不到的幫助。
❺ 研究政策效果時應該選擇經濟學中的什麼模型
那就是宏觀經濟了
1)只研究國內的就研究凱恩斯的宏觀經濟模型,就是IS-LM曲線。主要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2)國內經濟和對外貿易要一起研究的,就研究蒙代爾-弗朗明模型就是IS-LM-BP曲線。這里討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一起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研究就研究全面的,希望你花大力氣研究蒙代爾-弗朗明模型。研究透了就能知道電視上經濟頻道里誰是大師,誰是漿糊王子。
❻ 經濟預測的常用模型有哪些,都有哪些軟體
個人淺薄認識:
1、經濟預測是在建立了基本的經濟變數關系後進行的,例如現有OLS然後再預測解釋變數變化後被解釋變數的變化。因此需要先建立模型。
2、OLS等方法源自統計,所以應該從統計開始學;
3、想得到可靠的估計應該符合統計學原理。例如想要滿足中心極限定理需要樣本至少30個以上,在滿足中心極限定理的基礎上OLS的大樣本估計才是可信的、有效的。因此有5個數據想估計20個不可靠。
4、在數據不足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蒙特卡羅模擬、bootstrap方法。
5、灰色模型不清楚,認為可靠性不會太高
❼ 計量經濟學eviews 模型選擇
自變數:Y模型:最小二乘法包括:31個觀察值---------------------------------------------------------------------------------變數參數(前述變數的系數)標准差(樣本的波動性)後續C(常數相當於」1「)[數值][數值][數值]X1(變數1)[數值][數值][數值]X2(變數2)[數值][數值][數值]前續T統計量(用於對照T檢驗值判斷置信水平)Prob(置信可能,對比置信水平檢驗數據是否可用)----------------------------------------------------------------------------------R²(擬合度,用於判斷回歸是否擬合優良)平均方差調整R²(調整擬合度,修正樣本帶來的影響便於橫向對比)標准差SEofregression標准誤(衡量殘差水平),sumsquaredresid殘差平方和即RSS)後面兩個准則(criterion)是需要結合其他測試驗證模型平穩性、偏態等特性。loglikelihood反映擬合程度,一般越小越好。F統計量一般需要結合F測試判斷模型整體置信度。Prob(F)標記F檢驗的結果一般小於置信度為模型可接受。DWtest杜賓瓦森檢驗,一般檢驗模型自相關程度。上述介紹比較籠統,需要你自己根據關鍵詞(如杜賓瓦森檢驗等)繼續學習才能弄明白。全部解釋清楚至少也得一本小冊子了。因此還需靠自己去一點點弄懂了。
❽ 誰知道常用的幾種經濟學模型分析
生產模型,索洛模型,羅默模型,IS_ID模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