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什麼
新常態:「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
中國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新常態」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問題和未來挑戰的清醒認識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機遇的從容把握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把握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使命的擔當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實力智慧和意志的背景中形成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中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是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中國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使中國政治生活進入新階段,中國政治呈現出新常態,拿下周老虎徐老虎,刑可上常委,給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奢侈消費、公款旅遊、迎來送往等戴上「緊箍咒」,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入;「新常態」也不僅僅是指中國社會建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等一大批社會組織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倡導社會風尚,促進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新常態」使中國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新常態
所謂經濟的「常態」是一個經濟體運行的「經常性狀態」或 「穩定性狀態」的簡稱。顯然,這里隱含了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概念,即所謂經濟的「常態」應該是一個經濟體在「某一特定時期或階段」內運行的「經常性狀態」或 「穩定性狀態」的簡稱。
依此定義,「經濟新常態」,由於有一個「新」字,那就一定是相對於「上個時期或階段」經濟運行的狀態而言的,或者是相對於「歷史時期或階段」經濟運行的狀態而言的。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不僅在維度上難以窮盡,而且在內涵或形式上也無法完全控制或重復,即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不可能簡單重復。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別於「上個時期或階段」的經濟運行狀態,一旦趨於穩定,並可以維持一段時間,那就是經濟運行的「新常態」。
『貳』 什麼是經濟新常態,有什麼特徵,是在什麼背景下提出的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希望能幫到你。
『叄』 什麼是經濟發展新常態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定增長。
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增長速度越高越好,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的追求目標。把減速和高效劃等號、高速和低效劃等號、GDP高速增長和經濟過熱劃等號,把經濟新常態定義為減速增效、增長速度降溫是錯誤的;人為降低增長速度將導致「滯漲」的嚴重後果。
經濟新常態就是在找准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高質量無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續增長,即我們講的「調結構穩增長」。為了實現調結構穩增長的目標,政府實行常態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國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混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經濟」。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投資永遠優先於有直接經濟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設投資,基本建設投資永遠優先於生產資料生產投資,生產資料生產投資永遠優先於消費資料生產投資。由於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投資只能由政府實施,所以政府投資永遠優先於民間投資。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調整,只有新經濟增長點才能優化舊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投資永遠主導消費,只有投資主導下的消費才有可持續消費,只有投資主導消費才有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發展。由於節約有利於積累,積累有利於投資,投資有利於生產和經濟發展,所以節約、居民高儲蓄率有利於經濟發展,而鋪張浪費、寅吃卯糧不利於經濟發展,所謂「消費拉動經濟」是個偽命題。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投資驅動和創新驅動是統一的,投資驅動和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不但不矛盾而且內在一致。只有投資驅動,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才有基礎;只有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為主導,投資驅動才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使投資有效。
『肆』 什麼是經濟新常態有何特徵
經濟新常態就是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經濟新常態下明顯特徵是「增長動力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具體特徵體現在: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3、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伍』 什麼是經濟發展新常態
經濟發展新常態,說的就是中國即將從人口紅利期的高速增長轉向以科技創新為目標的可持續增長。
全球經濟危機的大爆發宣告了世界經濟步入「大調整」與「大過渡」的時期。這種大時代背景與中國階段性因素的疊加決定了中國經濟進入增速階段性回落的「新常態」時期,並呈現出與周期性調整不一樣的新現象和新規律。
一個國家在經歷了經濟危機、經濟調整之後出現的一個過渡階段經濟運行態勢稱之為經濟新常態。舊常態說穿了就是粗放型、數量型、擴張的一種狀態,它靠低成本來驅動的。經濟「新常態」就是要轉到一個集約型、質量型來進行發展,這就是經濟「新常態」和經濟舊常態的差別。
『陸』 經濟新常態是什麼
全球經濟危機的大爆發宣告了世界經濟步入「大調整」與「大過渡」的時期。這種大時代背景與中國階段性因素的疊加決定了中國經濟進入增速階段性回落的「新常態」時期,並呈現出與周期性調整不一樣的新現象和新規律。因此,宏觀調控理論、調控模式及其工具也應該做出相應調整
1「新常態」不僅具有堅實的事實基礎,還有相應的理論支撐編輯
自2010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指標在本輪調整中呈現出幾個新現象:一是隨著GDP增速逐步回落,CPI卻保持相對穩定,沒有出現整體性通縮;二是隨著GDP增速跌破8%的水平,就業水平並沒有惡化,反而在服務業的不斷發展中有所改善;三是很多金融企業的財務指標依然不錯,但總體金融風險卻在持續上揚。傳統的周期理論和發展理論都不能很好解釋這三大現象,但潛在經濟增長理論與結構理論的新發展卻能夠充分說明這3個新現象出現的原因在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的主導因素不是傳統的總需求不足,而是潛在增速的回落,不是傳統的周期性波動,而是結構性的趨勢下滑。[1]
2治理「新常態」的宏觀調控的理論基礎應該轉換編輯
鑒於目前中國經濟增速回落的主導型因素是結構性的,凱恩斯主義的逆周期調控理論就不能成為宏觀調控的核心理論基礎,需求導向的強刺激就不能成為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框架的合理選擇。因此,結構性改革政策框架就成為必然的選擇,一方面通過改革來重構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強化總供給、總需求對於價格機制反應的靈敏度,另一方面通過化解深層次結構問題,創造新階段的增長源。[1]
3宏觀經濟調控要強調定力,還要強調底線管理編輯
目前中國不僅處於「增長速度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的疊加期,同時也處於房地產周期、全球化周期、存貨周期以及固定投資周期的疊加期。這決定了我們依然面臨著不少周期性問題。
但是,如何區分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卻是大難題。在一個實際與潛在增速都存在易變性的時期,最好的辦法就是底線管理,即一方面要守住就業的底線和通脹底線,另一方面還要守住風險底線。守住這些底線,在很大程度上就守住了宏觀經濟潛在水平的大致區間和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所以,宏觀調控一方面需要強調在面對趨勢性回落過程中保持定力,切忌草率啟動強刺激政策,另一方面還要強調「底線管理、區間調控」。[1]
4要不斷探索新的宏觀調控工具編輯
這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一是將「微調」與「預調」常態化,在「新常態」框架中合意的增長速度是不斷變化的,因此需要不斷進行探索。二是打破「調控」與「被調控」的兩分法,將改革與調整貫徹到底。當前,結構性問題不僅出現在宏觀經濟運行體系之中,也出現在調控主體之中。因此,傳統的改革者與調控者都是被改革與調整的對象。三是重視結構性問題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國際金融危機讓我們認識到傳統宏觀經濟政策不能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在中國目前杠桿率過高、金融風險持續攀升的環境中,必須建立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作為宏觀調控的第三隻手。四是在區間調控中更注重定向調控,瞄準突出問題確定「靶點」,在精準、及時、適度上下功夫。應該強化「定向寬松」與「定向收緊」相組合的結構政策,如貨幣政策在保持總量穩健的基礎上,對「三農」和小微企業進行定向寬松,對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進行定向緊縮。五是突破傳統分類治理的教條,強化綜合治理的導向。在「新常態」中,社會、經濟、宏觀、微觀的運行體系都面臨重大調整,都將出現強烈的外部性,因此單一領域的工具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全面改革與調整需要各領域的多種工具相互配合進行綜合治理。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1]
5新常態下的新機會編輯
我國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首次超過了工業增加值。新常態背後有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切換、制度環境改變,機會要比過去大得多。未來十年或者更長一點時間,最少有七個機會。
6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機會編輯
概說
「十二五」初期,七大新興產業占經濟比重只有5%,計劃到2015年佔比提高到8%,到「十三五」提到10%。這就意味著從「十二五」到下一個五年計劃,新興產業的增長速度要在20%~22%之間。比如節能環保產業,未來5年內的投資需求超過3萬億元,固廢處理投資有望達到7000億元,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投資超過8000億元。未來7年內,新能源投資將達到5萬億人民幣。[2]
服務業的跨越性發展和機會
過去幾年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最值得期待的是服務業。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例,發達國家平均是在70%,全世界平均在60%,我國則不到50%。
我國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首次超過了工業增加值,服務業成了中國第一大就業主體,吸納就業人數超過了製造業。照這個趨勢,未來幾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就要達到50%,等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之和。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對GDP的貢獻超過了資本的貢獻,凈出口的貢獻則是負數。[2]
城鎮化的機會
去年四季度,中央開了城鎮化會議,提出了新城鎮化概念,就是「人的城鎮化」。過去農民工到城裡打工,本質還是農民,到一定的時候還得回家種自己的自留地,這不叫城鎮化。真正的城鎮化是現在已經在城裡的2.6億農民工,首先要變成城裡人,戶籍要改變;其次,他們要和城裡人一樣享受教育、養老和各種服務,享受城裡人享受的一切。
這個巨大的變化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機會。一個農民進城,國家至少要投資10萬元,算算2.6億人相應投資是多少?城鎮化是我們未來二三十年經濟增長的強有力推動力。[2]
中西部地區崛起的機會
我國實施了一系列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政策,現在看政策已經起到了效果。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這幾年,勞動力人口紅利的減少,中西部的發展機遇大了,這幾年中西部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是遠超過沿海的。中西部和東部剛剛改革開放時的基礎完全不一樣了,他們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四通八達,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接受了改革開放。所以,今天中西部的崛起完全不必像東部沿海需要那麼長的時間。[2]
中西部崛起還有一個優勢,《福布斯》叫「城市經營成本指數」,即在不同的城市辦企業,經營成本是不一樣的。當然,這個優勢不一定永遠有,將來還是要靠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來取得優勢。
技術變革的機會
在我國,移動互聯和大數據不僅給生產經營帶來了巨大變化,也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現在我國的手機用量達到了13億部,是全世界最多的,移動互聯用戶達到5億戶,也是全世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比的。據測算,我國2015年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將會超過1.5萬億元,每年增長將近100%。加上雲計算、搜索引擎、移動終端、感測器的普及,一個大數據時代撲面而來,會給我們的產業帶來一次根本性的變革。[2]
企業「走出去」的機會
我國這幾年已經成為凈資本輸出的國家。「走出去」有很多挑戰,制度、法律、貿易封鎖、融資難、文化等等,但從主流上看,中國企業「走出去」,現在是一個好時機。
歐美國家現在主動招商引資,特別是美國。美國認為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允許再發生,因此又開始再工業化過程。另外,歐洲國家也積極歡迎中國企業到他們那裡投資,有一些國家給予減稅,甚至免稅優惠。但中國不光要看到歐美市場,還需要到新興市場去投資。[2]
新興業態的機會
現在很多新的業態涌現出來,與過去完全不一樣。比如,基於互聯網技術的中介服務平台。
還有基於產業鏈、工業鏈的延伸和細分的業態,包括服務外包、服務配套、配件研發、商貿、物流,也是很好的機遇。基於社交網路趨勢,像博客、微博、微信、交友、婚戀,即時通信類,像上哪吃飯、買什麼東西等等,太多了。這些都是新的業態,都有非常廣闊的想像空間。[2]
『柒』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麼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範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第四,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簡言之,就是要放開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比如我們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三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去年增長了60%以上。
『捌』 什麼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首次闡述了新常態的九大特徵——
會議認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2014年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2014年以後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2014以後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2014以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應答時間:2020-12-2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