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疫」外尋「經」,美妝經濟何以強勢復甦
疫情催生了「宅經濟」,各行業將業務搬至線上啟動「花式雲開工」。值得一提的是,暖春復甦時期,在全國有序復工復產復課之下,受疫情居家隔離影響的「宅經濟」消費熱度依然不減。消費復甦,購物車最先釋放積極信號。
「宅經濟」火了直播業。
據淘寶公布的最新數據,面部精華、乳液面霜、美容美體、護手霜、身體護理、頭發清潔等品類都出現了大幅增長。
當月,直播為商家帶來的成交訂單數同比增長超160%,3月新開播商家同比增長近3倍,直播場次同比增長190%。
目前來看,直播電商無疑是購買轉化率高,已成最火帶貨模式。美妝逐步成為網紅電商最大滲透品類。
疫情沖擊下,消費者自我關愛的意識不斷被激發,保養意識不斷提升,護膚、彩妝、防曬、個護等產品都朝著「養護」方向在邁進。凱度消費者指數指出,消費者今年對於護理類肌膚保養的需求會更加突出,而那些主打肌膚健康、維穩修復的護膚產品的需求增長會更快。
養膚型彩妝日漸流行,將護膚理念注入彩妝,在彩妝中加入植物萃取精華、精油、中草葯成分、抗氧化成分等養膚成分,在化妝的同時實現養護皮膚,掀起一股彩妝消費新風潮。
阿里媽媽發布《四大行業消費趨勢:重讀消費者》洞察報告指出,消費者對彩妝商品也有著越發精緻的訴求,與「養膚」相關的彩妝商品成交體量,在過去一年中同比增長了187%。
與此同時,養膚型防曬需求持續增長,市場初具規模。天貓國際聯合凱度消費者指數發布《解碼中國消費者新防曬時代》報告指出,2019年養膚功效型防曬產品增速明顯,金額增長率為19%,是防曬品類整體增速的2倍。
新中產是養膚型防曬核心消費人群。補水保濕為養膚型防曬基礎訴求,抗老需求增速最快。
洗護市場正向養護市場升級,「護膚」式概念深入護發,消費者的頭皮護理步驟變得更為細化,如同呵護面部皮膚一般養護頭皮健康。洗發水在近年來迎來革命,開啟了氨基酸洗發水時代。
疫情增強消費者自我健康意識,「健康」成人們生活中的新主題。新一代消費者更是對健康高度敏感,開始從自我保健和養生中尋求慰藉,希望從中獲得力量。
對身心健康的追求將持續影響美容及個人護理品類,尤其是那些能夠幫助消費者實現他們皮膚健康的目標的產品。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崇尚天然健康,美容類營養品在安全、健康、天然上頗具優勢,由外而內攝取美容成分的「內服美容」關注度正日益高漲,口服美容等品類的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實力不容小覷!口服美容的需求逐漸多樣化,抗糖、抗皺、抗衰老成為抗老細分口服美容產品消費增速靠前的品類。
同時,「食補」養顏保健品正迅速搶佔90/95後的購物車,年輕一代正成為口服美容市場的中堅力量。
天貓正當紅聯合Super ELLE上線《95後初老少女大型攤牌現場》指出,在過去的一年,麗人海外膳補商品常見的商品種類有膠原蛋白丸、美白丸、葡萄籽、抗糖丸等等。
疫情以來,消費者期待「復原」,渴望得到「治癒」,享受自我犒賞的療愈時光。個人護理成為消費者解壓的好方法,可緩解疫情下的緊張情緒的產品讓人親睞有加。
英敏特分享有關疫情對消費市場影響的觀點:在抗擊疫情的時期,消費者會更迫切地需要尋求生活的幸福感。消費者將花更多時間呵護自己,比如在家為自己做一次精緻的護膚等等。
同時,人們的「護膚儀式感」正從面部進階到全身。脖子、手和手臂、腿、腳還有後背……局部護理愈發精細化,當代精緻青年的護膚工程延伸至全身各個細節。頸霜、身體磨砂膏、手足膜這些品類正在引爆市場,年輕人已經全面開啟身體護理全步驟的新時代!
復工潮來襲,口紅、眼部彩妝、指甲油等產品的魅力依舊不減。社交媒體上,「口罩妝」、「復工心機妝」、「半面妝」等話題成為討論熱門。
精簡生活帶來美好、創新和機遇。疫情之後,「輕生活」成為人們倡導的全新趨勢,也為美妝帶來一些「顛覆」。繁復的護膚流程正在「失寵」,精簡護膚正當時。日趨理性的消費者認識到「極簡護膚」不再只是表面上的縮減護膚程序,化繁為簡的背後意味著更快捷、更安全、更有效。
英敏特在《2030全球美容及個人護理趨勢》中預測,簡化護膚,以精挑細選的產品鼓勵消費者精簡流程的慢美容將占據上風。
「零浪費」概念深入人心,此次疫情更是讓消費者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覺醒提升。正如英敏特指出,在2030年,產品和服務應當主打零浪費宣稱,將美容產品換上環保包裝,甚至在產品成分上加強「零浪費」概念都將獲消費者青睞。
日本資生堂集團將於5月30日正式推出可持續高端護膚品牌Baum,該品牌將專注於「樹木的力量」,以「與自然共生」的理念為基礎,所有產品的天然成分指數均超過90%。
此外,在產品包裝上,品牌也將使用可再生木材,以貫徹其可持續主題。圖片(該品牌主打天然環保,專注「樹木的力量」,宣傳「與自然共存」的可持續理念。)
在化妝品行業,可持續性、綠色、環保的勢頭正變得強勁,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為道德或價值觀念買單,要求品牌做出切實的改變,許多通過重新考慮其包裝或生產過程而承諾減少環境危害的品牌受到贊揚。
⑵ 機構盯上網紅概念股,一季度504次調研10家公司,網紅經濟能走多遠
網紅經濟概念被輪番炒作,多隻概念股盤中表現強勢。
在A股市場上網紅經濟概念股已經成為各大機構緊盯的部分,2020年第一季度以來共有10隻網紅經濟概念股接受機構調研,共計被調研504次。
反觀中國股票市場,由於預期炒作的摻雜,一段時間將會換一個熱點話題來進行炒作,而網紅經濟雖然從長遠來看符合互聯網發展的需求和方向,有其長期投資價值,但是短期來看這一概念藉助了假期延長和5G發展的東風,成為了近期投資關注的熱點話題,並不會有持續且快速的發展。
⑶ 現在疫情影響對生活挺大的,有沒有什麼靠譜的副業做呢
一、自媒體。類似阿里的大魚號,騰訊的企鵝號,網路的百家號,位元組跳動的頭條號等,雖然自媒體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但是如果能不斷自我學習,堅持原創,做自媒體還是有希望的。
二、直播。直播是這幾年大火的一個行業,因為它門檻低、受眾廣、盈利能力強,造就了無數的網紅,由此也成為了「網紅經濟」的代表,去年的李子柒、李佳琪等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但是直播行業良莠不齊、亂象叢生,選擇一個好的平台,以及選擇播一個好的內容至關重要。
⑷ 結合網紅經濟,疫情時代,文創經濟,就業市場等經濟熱點分析網紅經濟
在互聯網時代,網路名人突然出現,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為網路名人,受到公眾的追捧。說到」網紅」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依賴年輕女性的美貌,身材和金錢,她們分享食物,旅行,生活,甚至一張自拍都能轟動互聯網。然而,在這些簡單的信息發布過程中,隱含著觀眾共鳴的環節。網路傳播不是面對面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在空間上擴大的,為了建立與受眾的良好關系,必須開放情感共鳴。走美麗之路的「網紅」們在網路上創造的以場景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對於那些對自己的生活條件不滿意的觀眾來說,是一幅具體的理想生活畫面,對網路上的完美場景很難說不。然而,被這種「網紅」吸引的受眾不會有長期的「依賴性」 ,如果「網紅」不能想出其他增加「粘性」的方法,新的「網紅」很快就會被剝奪注意力資源。還有一些「網紅」不依靠外表取勝,比如 papi 醬和 eckery。他們利用互聯網策劃視頻內容,批判社會現象,以便與公眾產生共鳴,增加與觀眾的情感距離。當然,也有一些通過惡搞,團隊炒作迅速成為病毒轟動。例如,快手最新推出的鐵嶺小惠、米老闆、劉嬌嬌系列炒作惡作劇,通過「砸爛路虎」、「三角戀」等手段吸引粉絲,從而提高知名度和收益。
⑸ 2020年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多厲害的網紅
開直播,當網紅,好像成了許多90後,00後夢想的事業。
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謂是國內經濟出現的一隻黑天鵝,整個春節期間,人們無法出門,大部分實體行業備受寒冬,但卻意外讓本就火熱的網路直播更加火爆,總結出來以下幾點:
目前網紅市場可以說是良莠不齊,沒有完好的制度約束網紅。
比如微博、自媒體平台、直播平台等等都為網紅提供了廣泛的傳播平台,降低了入門門檻,導致了資源泛濫。即使現在有不少網紅因為優秀的內容爆火,但也有不少網紅為了博取眼球,用了不雅低俗的話語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⑹ 作為青少年,針對網紅或網紅經濟這一現象你是如何認識和評價的
我的認識是承認它的積極一面,但也要看到不足,要合理引導,在傳播中更多發揮正能量。
⑺ 2020疫情過後有哪些商機
今年這個開頭真的是不順利,很多人都被疫情鬧得浮躁起來.尤其是年前裸辭本來另做打算的朋友,腳步都被攪亂了.但有時候挑戰也意味著機遇,今天要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下還有哪些改變人生的機遇.什麼外賣,萌寵,網紅經濟都被說爛了,今天我們說說洗衣經濟,這場事件開始引起了人們對個人衛生的重視,被大量搶購的消毒液證明了這一點,很多人外出甚至會想要把衣服趕緊清洗消毒,但是根據歷史情況大多數人還是要忙於工作,沒有時間那麼仔細處理衣服,因此,把衣服送進乾洗店會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⑻ 關於現在的網紅經濟有什麼例子嗎
2018年開始電商+網紅+直播的模式席捲各網路直播平台,與傳統直播各佔大半江山,一直播利用明星效應吸引用戶無數,淘寶直播以周年慶典造勢,高舉網紅經濟大旗,為公司創下斐然業績。
就直播平台而言,花椒、映客在才藝直播方面不分高低,斗魚,熊貓力推游戲,戶外直播。整個直播行業表面蒸蒸日上,時不時會爆出大主播的消息令圈外人羨艷。
從WIFI觀看到4G流量觀看,粉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所貢獻的虛擬禮物有著巨大價值,不僅決定著主播的切身利益,因此也決定了網路直播未來的發展趨勢——由虛擬禮物向電商直接盈利轉型。
用戶扮演至關重要的粉絲角色亦或是消費者本身,所以用戶不可避免地對網紅經濟產生濃厚興趣,由此對網紅及其經濟模式展開調查研究,尤其探討網紅經濟對於活躍在互聯網上的大學生的影響。
(8)疫情網紅經濟有哪些擴展閱讀:
網紅經濟注意事項:
從屬性優勢來看:網紅的廣泛連接性、及時性,互動性,使得其具備了與傳統廣告媒介、渠道更優的商業作用,成為其商業化競爭力的關鍵。
從商業角度看:商業競爭導致傳統營銷的投入越來越大,性價比愈發缺乏優勢,且轉化率往往難以評估,審美疲勞及粘度、轉化率都不理想。為網紅的商業化提供了成長機會。
從消費環境來來看:80後、90後這一代在互聯網時代中長大的人群,並且越來越成為消費主力,在生活習慣,消費習慣都帶著很強的互聯網特性,對於擁有消費能力的80、90後粉絲群,讓網商業化變得輕車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