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在什麼階段
1、目前我國經濟運行所處的大背景是「三期疊加」的階段:
首先是經濟增長速度處在換檔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換為中、高速增長;
第二個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短期內化解過剩產能、優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可能有些痛苦;
第三個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尤其是2008、2009年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曾經實施的宏觀政策刺激的效果需要消化。
2、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拓展資料:
一、中國經濟發展情況
1、從1953年到2010年,中國已陸續完成十一個「五年規劃」,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1979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
2、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3、2012年1—9月份,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已經回落到7.7%。相較於中國過去30年接近10%的增長速度,十一五期間更是接近11.2%的增長速度。因此在10%或者8%以下,顯然是經濟增長變緩。另外,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各種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開始變緩。
二、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現狀社會主義經濟從本質上說要有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經濟發展建立先進的物質技術基礎,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途徑,經濟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強國富民的物質保證。
是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推動社會主義向前發展,經濟發展並在將來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條件。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木任務。
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什麼階段轉向什麼階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❸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什麼發展階段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❹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使然,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必須深入理解和把握這個基本特徵,創新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經濟由哪個階段轉向擴展閱讀: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一項長期、曲折、艱苦的系統性工程和歷史性任務。
人們既要深刻認識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邁過去的坎,也要堅定一定要過這個坎的決心、一定能過這個坎的信心。咬定目標不放鬆,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扎扎實實做好推動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我國經濟發展就一定能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❺ 我國已轉向什麼發展階段
高質量。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已經明確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是高質量發展,那麼從轉向到進入則標志著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有著更加重要的現實緊迫性。
(5)經濟由哪個階段轉向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國際創新驅動競爭更為激烈,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任重道遠。當前第三次工業革命正迎面走來,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力圖搶占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這些新挑戰倒逼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要加快向創新驅動型轉換。
但長期以來,我國產業發展方式粗放,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科技與產業的融合力度不夠,使得很多產業競爭力不強、核心技術受制於他人。為了改變這種被動狀況,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需要主動放慢經濟增長速度,為發展高質量型的經濟騰出空間、留出時間。
❻ 我國已轉向什麼發展階段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這是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特別是我國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長率接近10%,GDP的世界佔比由2.7%迅速提高到目前的近15%,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中國奇跡」。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格局不斷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今非昔比,這就要求經濟增長速度「換擋」。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6)經濟由哪個階段轉向擴展閱讀: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呈現出「總量需求增長緩慢、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特徵,使得我國的外部需求出現常態性萎縮。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以來至2016年底,全球經濟增長由前10年的年均4.13%下降為2.85%,全球貿易增速由年均11%大幅下降為 0.21%。
雖然根據世界銀行的判斷,2017年的世界經濟形勢已有所好轉,各項宏觀經濟指標有所回升,但復甦的不確定性依然客觀存在,這就導致外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弱化。我國的經濟增長結構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東部發達地區的勞動力供給短缺情況更加明顯。
帶動外向型經濟的傳統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減弱。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過度依靠投資和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已使得能源、資源、環境的制約影響越來越明顯,石油、天然氣等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在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壓力在不斷加大,要素的邊際供給增量已難以支撐傳統的經濟高速發展路子。
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 的攻關期,經濟已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強調的,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同習近平總書記之前關於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思想是一致的。
新常態就是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其中,增長速度換擋就是高增長階段已經結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可以集中概括為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概括。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角度看,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從體現新發展理念看,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第一,我國已經不具備高增長的客觀條件了,需求結構變化、消費升級、勞動年齡人口減少、技術積累、金融風險、資源環境壓力等,使我國潛在增長率發生變化,若不顧客觀實際,盲目追求高增長,帶來的風險可能比增加的GDP要多。
第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一種表現,此時若再追求高增長,反而會加劇這種不平衡性。第三,到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在全面小康階段,發展的重點是解決量的不足問題,在現代化階段,相對於量的問題,質的問題更重要,要在解決質的問題的過程中實現量的增加。
第四,從事物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規律看,往往都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那些實現從量變到質變、從高速增長成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才能實現現代化,進入高收入經濟體。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就是說,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經濟現代化是整個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而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和條件。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這個方針;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必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路徑。
必須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位一體」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產業載體;必須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制機制的保障。
❽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什麼發展階段
我國經濟發展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高質量發展,集中體現了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更通俗地說,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於我國發展全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8)經濟由哪個階段轉向擴展閱讀:
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因素:
1、世界經濟復甦一波三折,前景不明。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呈現出「總量需求增長緩慢、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特徵,使得我國的外部需求出現常態性萎縮。
2、我國傳統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資源環境約束正在加強。
我國的經濟增長結構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目前,東部發達地區的勞動力供給短缺情況更加明顯,帶動外向型經濟的傳統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減弱。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過度依靠投資和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已使得能源、資源、環境的制約影響越來越明顯。
石油、天然氣等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在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壓力在不斷加大,要素的邊際供給增量已難以支撐傳統的經濟高速發展路子。
3、國際創新驅動競爭更為激烈,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當前,第三次工業革命正迎面走來,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力圖搶占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這些新挑戰倒逼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要加快向創新驅動型轉換。但長期以來,我國產業發展方式粗放,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科技與產業的融合力度不夠,使得很多產業競爭力不強、核心技術受制於他人。
為了改變這種被動狀況,需要主動放慢經濟增長速度,為發展高質量型的經濟騰出空間、留出時間。
4、我國市場需求結構升級加快,高質量產品供給不足。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高端製造品和高質量服務的需求更加突出,但國內企業的現有產品供給還不能很好滿足需求結構的這一變化,導致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需求、高端製造品需求、高品質服務需求等高端需求轉向海外市場。
近年來,我國消費者越來越多地到國外采購消費品,到海外留學、旅遊、就醫,就是國內供給質量不能很好滿足國內需求的真實反映。
❾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發展階段。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基本特徵可以歸納為以下六點:「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度城市化,更多地讓人民分享發展成果;創新驅動持續提升效率;保護產權,規范政府行為,實現市場配置資源;經濟穩定性;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協調主體轉型。
(9)經濟由哪個階段轉向擴展閱讀:
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繼續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
二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四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實現區域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