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順義區楊鎮2021年的經濟發展
摘要 作為首都重點發展的平原新城和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順義區始終堅持首善標准,注重開放發展、創新發展,持續提高綜合承載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高地。2021年,順義區將努力貫徹落實「平原新城看順義」的目標要求,做到在「兩區」建設上走在前列、在高端製造上走在前列、在新城發展上走在前列,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為首都發展貢獻順義力量。
⑵ 在經濟方面,上海富裕還是北京富裕
人們「潛意識」會認為上海的經濟比北京強,其實不然。2021年,在全球6個領域的評選中,上海在「經濟」領域由去年的第十一上升至第十,「文化·交流」則由去年的第十九下降至第二十六,「居住」領域的排名同去年一致,為第三十七,而「交通」領域則一躍達到全球第一。
而北京在經濟領域的排名穩居第三,在「經濟」領域的前三名爭奪中,北京在2021年以303.2分繼續穩居第三,領先東京22.6分,與第二名的倫敦相差23.4分。
所以在經濟方面還是北京領先上海。
拓展資料:
北京、上海兩市2021年上半年各項經濟數據指標對比:
2021年上半年,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228億元,上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102.53億元,上半年GDP總量上海市領先870多億元。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北京市40.4億元,上海市32.96億元,兩市的一產佔比均相對較低,北京市略高一些;第二產業增加值北京市3293.2億元,上海市4989.22億元,二產上上海市領先近1700億元,優勢相當明顯;第三產業增加值北京市15894億元,上海市15080億元,三產上兩市旗鼓相當,北京市領先800多億元。
以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數量為基數計算,北京市上半年人均GDP約為87827元,上海市上半年人均GDP約為80828元,人均GDP指標上北京市更為突出。
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指標上,北京市實現工業營收13648.8億元,上海市實現工業營收20525.77億元,作為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市工業營收領先北京市近7000億元,貢獻量相當突出。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指標上,上海市實現利潤總額1907.26億元,北京市實現利潤總額1536.08億元,工業利潤上北京市領先370多億元,表現更好一些。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上,北京市同比增長41.40%,上海市同比增長20.0%,增長速度上北京市是上海市的2倍多。
北京市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20%,上海市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90%,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方面,上海市比北京市高了1.7個百分點。
北京市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38138元,平均每月6356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41381元,平均每月3897元。上海市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40357元,平均每月6726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48元,平均每月705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上上海市領先北京市2200多元,平均每月多了370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領先960多元,平均每月領先160多元。
⑶ 北京GDP首度躍上4萬億元台階,當地居民的消費水平如何
引言: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今年首次躍上4萬億元台階,成為我國首個萬億元城市,當地居民的消費水平如何?
三、總結
近幾年,北京不管是在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還是第一產業,發展的都是非常迅速的,而且隨著我國提出精準扶貧政策之後,北京的城鄉發展差距也在逐步縮小,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農村開始發展大棚蔬菜,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而且我國近幾年養老金和低保政策也在逐漸完善,人民的生活保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⑷ 2021年人均GDP50強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強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強城市,作為全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各城市交出了2021年的成績單,意味著城市經濟再上新台階。2021年人均GDP50強城市。
GDP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而人均GDP則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2019年中國大陸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2021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突破1.25萬美元,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021年中國大陸城市人均GDP50強已經出爐了,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城市入榜。
根據世界人均GDP發達標准,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是發達國家水平,2021年中國已經有很多城市超過了該水平,2021年,中國有30座城市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比2020年增加20座,這意味著中國一年就增加了20座發達國家水平的城市,充分說明了中國城市近年來經濟發展獲得了巨大成就。
人均GDP前三甲城市
狀元:鄂爾多斯
2021年是鄂爾多斯市經濟騰飛的一年,GDP名義增速達到33.5%,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帶動全市GDP總量和人均GDP迅速抬升,2021年鄂爾多斯市實現GDP4715.7億元,排名全國第57名,人均GDP達到20.9萬人民幣(3.43萬美元),排名從2020年的第四名提升至榜首。
榜眼:克拉瑪依
2021年克拉瑪依市預計實現GDP1050億元,2020年末常住人口達到49.03萬人,人均GDP達到21.42萬人民幣(3.4萬美元),2020年克拉瑪依市人均GDP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2021年人均GDP被同省的鄂爾多斯趕超,退居全國第二名。
探花:無錫
在中國城市GDP前15強中,無錫市是常住人口最少的城市,常住人口僅746萬,但是創造的經濟總量卻不低,2021年無錫市實現GDP14003.24億元,排名全國第14名,所以,無錫市的人均GDP也非常高,人均GDP達到18.77萬人民幣(2.9萬美元),排名全國第三名。
人均GDP排名前十的城市還有:北京市、蘇州市、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常州市、珠海市。
GDP和人均GDP均排名全國前十的城市有5個,分別是北京市、蘇州市、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些城市才是真正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城市。
50強城市區域分布
2021年,中國人均GDP50強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發達的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福建和內蒙古等省份。
其中,江蘇省入榜城市最多,達到8個,其次是浙江省,有6個城市入榜,而廣東、山東、福建、內蒙古各有5個城市入榜。
地處我國北部邊疆的內蒙古去年竟然有5個城市入榜人均GDP50強,富裕程度不可小覷,特別是排名第一的鄂爾多斯市和排名第二的克拉瑪依市均來自內蒙古。
另外,安徽省有3個城市入榜,湖北有2個城市入榜,陝西、雲南、遼寧、新疆、河北、甘肅、湖南、江西各有1個城市入榜。
四大直轄市中,北京和上海人均GDP排名均進入前十,天津排名第40名,而重慶市是唯一沒有進入人均GDP50強的直轄市。
雖然全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國城市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越發嚴重,中國一些城市的人均GDP已經超過3萬美元,而有些地區的人均GDP卻低於3000美元,兩者相差十倍,人均GDP的巨大差距充分反映地區發展不均衡,說明中國城市的「貧富差距」也在迅速擴大。
作為全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各城市交出了2021年的成績單,意味著城市經濟再上新台階。全國300多個地級市以上的城市中,前50強可謂是「佼佼者」。
上海、北京、深圳、廣州4座一線城市,依然穩坐「四大天王」的位置。這一次,榆林、太原取代南寧、漳州成為「尖子生」踏入Top50。
其中,在GDP20強城市中,前17位排名與2020年一致。然而,時隔22年福州超越泉州,重返福建省第一名,拿走了全國20強最後一個名額。
(長春為預估數據,以官方為准)
大局未變 誰更出色
按GDP排名分析,全國前十的城市去年GDP總量均已超過1.6萬億元,前六城超過了2萬億元。其中,上海、北京GDP總量突破4萬億元,深圳、廣州突破3萬億元,成都、杭州逼近2萬億元。
再從GDP實際增速研究,武 漢、合肥、南通、無錫、蘇州、成都、東莞等14城增速跑贏全國8.1%的數據。其中,武 漢(12.2%)、合肥(9.2%)、南通(8.9%)增速數據排名位列前三。
值得注意的是,GDP「萬億俱樂部」擴容至24城。論橫向區位,東部城市有17座,中部城市4座,西部城市3座。論縱向區位,南方有18座,北方僅有6座,南北差距未見縮小。
從城市群來看,其中長三角城市群以8座領銜,粵港澳大灣區以4座緊隨其後。在頭部十大城市中,武 漢因疫情影響,2020年已與杭州位置互換。南京取代天津,成為新的中國十大城市之一。由此看到,今年格局也未曾改變。
新兵過萬 誰最上進
所謂「萬億俱樂部」,指的是中國大陸全年GDP達到或超過1萬億元的城市。2020年「萬億俱樂部」 迎來擴容,成員從17個增至23個,包括濟南、合肥、南通、福州、泉州以及西安。近些年,從這幾個城市的成績單來看,各有喜憂。
提到合肥,腦海中不禁閃現出京東方、長鑫、蔚來等龍頭企業。這些年用「搶跑」二字概括合肥,一點也不為過。正如足球場上的黑馬,馳騁到球門前,才顯露胸有成竹的自信,臨門一腳直打球門。
這座城市的GDP增量和名義增速,均是6城最高的,連續六年實現每年跨越一個千億台階。按照這個速度,合肥今年超越濟南指日可待。
當然,作為省會的濟南並不示弱,以11432.22億元在6城市中拔得頭籌,拿下第18名的席位。近些年,發展速度日新月異,勢必會站在省內「一覽眾山小」。
根據濟南統計局數據,2021年濟南深入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智造濟南」,全市工業經濟保持平穩運行,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5.9%,兩年平均增長9.0%,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兩年平均2.9、1.7個百分點。
而泉州相比這幾個城市,2019年經濟距離萬億僅差54億元。雖然GDP連續22年位居全省第一,但是福州一直在「窮追不舍」。最終,福州還是搶回了「老大哥」的位置。不過,誰能一直坐穩「大哥」的位置,還真不好說。
福州實力不俗,2021年GDP再破一個千億門檻。其中,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4.0%、32.5%、63.5%,分別拉動增長0.3、2.7、5.3個百分點。
再看名義GDP增速上,福州同樣表現出色,去年前三個季度福州GDP增速均高於泉州。全年13.0%的增速成績,在6個「新兵」中僅次於合肥。
說實話,南通闖入萬億俱樂部,令人意料之外。2019年距離萬億目標,差著616.5億的缺口,六個城市中僅高於西安。雖然一口吃不了大胖子,但是持續性小口投喂也相差無幾。
令人仰望的是,南通地理位置的優勢,進入了上海一小時經濟圈,面臨著沿海與內陸兩大經濟的輻射。論「包工頭」,南通是專業的,每4個南通人,就有1人從事建築業。作為南通的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建築業的產值很高。截至去年,建築業總產值破萬億,在地級市中排名第一。
西安是西北首個GDP破萬億城市,而且GDP突破萬億元大關也意味著,九大國家中心城市GDP全部超萬億元。前幾年,西安在縣域經濟上存在短板,主要集中鄠邑、藍田、周至三個傳統「末位」區縣。
經過不斷地調整,三區經濟總量之和佔全市一半左右。但是,三者去年年底突然失速,一方面是突發的疫情,使得按下了「暫停鍵」,另一方面是發展潛力上的日漸疲軟。
無論如何,受去年末疫情影響,整個城市有40餘天被迫按下「暫停鍵」,但西安算是打出了「萬億城市」的.擦邊球。
而在當時,東莞GDP達10855.35億元,成為萬億GDP第24城,超越了西安。據2022年東莞政府報告,2021年東莞規上工業企業數量超1.1萬家,實現翻一番;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左右,重大項目投資突破千億元大關。
拒絕一城獨大雙子星不是夢
「雙子星」現象,相信大家都熟悉不過了。這些城市經濟總量佔到全省經濟的四分之一,核心綜合實力旗鼓相當,則說明該城市對所在省份經濟十分重要。
比如,廣東坐擁廣州、深圳,浙江穩拿杭州、寧波,福建的福州、廈門各有所長,山東的濟南、青島你追我趕……
為什麼沿海省份雙子星「成群結隊」,而內陸省份往往「一枝獨秀」?
不難發現,隨著武 漢、成都、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在各大榜單中嶄露頭角,逐漸成為排行榜中的「新秀」。但是,這些地方幾乎都帶著省份的身份,而其餘地方在榜單中算是個「過客」,真是時有時無、若隱若現。甚至,讓人很難脫口而出該城市是省內第二大強市。
然而,沿海省份並不一樣,往往都是多個「雙子星」城市,現在「三子星」城市出現了,福州、泉州、廈門就是三足鼎立。尤其,在南方能輕而易舉的說出第二大城市、第三大主力軍。有些城市的實力與省會不分伯仲、勢均力敵,深圳就是最為典型的「橋頭堡」。
「雙子星」城市的存在,究竟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哪些好處?
一方面,可以促進城市間競爭,在吸引人才、產業、資金等方面進行對標,打造更好的市場環境,從而使得雙方共贏。另一方面,久而久之在省內形成「城市群」,帶動資源要素快速流通,打破行政束縛,對整個區域將會產生積極作用。
所以,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可以說,雙子星城市越多,發展才越平衡。
24座「萬億俱樂部」分布並不均衡,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產業、技術、人才等各種資源流向了特定的區域。因此,未來需要進一步協調區域發展,優化計劃單列市、重要節點城市等中心城市,發揮更大的「溢出」效應。
城市的活力是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主要動力。近年來,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大的城市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當前,各大城市2021年經濟數據陸續揭曉。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梳理了2021年各大城市GDP數據,在全國337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中,共有54個城市GDP超過5000億元,比上一年多了9個,共有24個城市GDP超過萬億元大關,比上一年增加1個。此外,2021包括榆林、濰坊等一些地級市表現十分亮眼。
24城超過萬億,福州首次躋身20強
在全國337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中,這50城可謂是佼佼者。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2021年TOP50城GDP之和為613484億元,約佔全國的53.6%。從入圍的門檻來看,今年第50名的是太原,其GDP達5121.6億元,比去年的門檻提高了519.6億元,這也是50強城市GDP門檻首次突破5000億元。
從頭部城市來看,今年GDP十強城市依然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 漢、南京,前十名的名次都沒有變化。
上海和北京均首次超過了4萬億。其中,上海實現GDP43214.85億元。上海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年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16055.82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兩年平均增長11.7%。其中,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生物產值同比增速分別為1.9倍、16.1%和12.1%,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8倍、12.2%和7.4%。
北京市實現GDP40269.6億元。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1.0%,兩年平均增長15.8%。重點行業中,醫葯製造業在疫苗生產帶動下比上年增長2.5倍。
京滬之後,深圳也實現了新突破,GDP首次超過3萬億元,廣州、重慶和蘇州處於2萬億元梯隊。其中,廣州仍領先重慶338億元,繼續守住第四位置。
從第11名到第20名的城市來看,位居第12的寧波GDP達到了14594.9億元,將領先青島的優勢擴大到了459億元。
杭州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湯海孺對第一財經分析,寧波近年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結合很不錯,寧波本身的製造業十分發達,有很多隱形冠軍,在互聯網的賦能後,能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
東南沿海的福建省省會福州市去年經濟發展也十分亮眼。2021年,福州20多年來GDP首次超越民營經濟大市泉州,成為福建省第一經濟大市。同時,福州在全國城市的排名中,連升三位,首次躋身到全國20強行列。
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開明分析,福州是福建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創新中心,福州的數字經濟、高科技產業發展比較好,現代服務業也比較強。比如,福州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較為突出,擁有新大陸(000997.SZ)、網龍(00777.HK)、星網銳捷(002396.SZ)等代表性企業。
50強中,GDP超萬億元的城市共有24個,比上一年增加1個,新晉城市是東莞。改革開放後,隨著加工出口貿易的發展,東莞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之一,有「世界工廠」之稱。近年來,在一線城市深圳的帶動和產業外溢下,東莞的高新產業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高新技術企業達7400多家。在此次東莞進入萬億元俱樂部後,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GDP萬億城市達到4個,與江蘇省並列第一。
東莞之後,目前9000億元梯隊暫時空缺,有4個城市處於8000億梯隊,分別是常州、煙台、唐山和徐州。其中,蘇南地區的常州GDP達到8807.6億元,是最靠近萬億元大關的後備城市。
7000億梯隊的陣容更大,有7個城市目前處於這一梯隊,分別是大連、溫州、沈陽、昆明、長春、廈門和濰坊。既有省會城市,也有計劃單列市,還有溫州和濰坊這兩個普通地級市。
表:2021年城市GDP前50(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各地公布數據整理)
江蘇9個浙江7個入圍,濰坊、榆林亮眼
從50強城市的區域分布來看,東部沿海地區共有33個城市,佔比約三分之二。中西部地區共有13個,佔26%。東北地區共有4個,即東北的4個副省級城市。
按省份分布來看,第二經濟大省江蘇最多,在江蘇13個設區市中,共有9個城市入圍中國城市50強,且這9個城市的GDP全部超過了6000億元,其中有4個城市超過萬億元,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和南通。
江蘇之後,同處長三角的第四經濟大省浙江共有7個城市入圍50強,數量位居第二。其中,杭州繼續排名第八,寧波位居第十二,溫州位列第三十。
第三經濟大省山東共有5個城市入圍50強。相比之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僅有4個城市入圍,分別是兩個一線城市深圳、廣州和兩個製造業大市佛山、東莞。廣東入圍城市少,與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特點有關。由於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存在巨大的差距,廣東的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其中僅廣州、深圳和佛山、東莞四個城市就佔了全省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這四個城市之後,第五名的城市惠州與第四名的東莞有很大的差距。
另一方面,50強城市包括了四大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和18個省會城市以及23個普通地級市。值得注意的是,在23個普通地級市中,有20個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其中江蘇有8個、浙江5個、山東3個、廣東2個。
一些普通地級市的表現十分亮眼。其中來自山東的濰坊,排名由上一年的第39名上升到第35名,GDP總量由2020年5872.2億元直接跨過6000億階梯,進入到7000億梯隊,達到了7010.6億元,與副省級城市廈門的差距僅有23億元。
濰坊這座擁有濰柴、晨鳴、歌爾等眾多知名上市公司的區域強市,近年來正呈現厚積薄發態勢。濰坊注重發展實體經濟,已有國家級單項冠軍1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27家。在2017年至2020年山東遴選出的371家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中,濰坊擁有57家,位列16個地市的第一名。
沿海之外,中西部地區也有3個普通地級市進入50強,比上一年增加一個,新入圍者是榆林。數據顯示,2021年榆林市GDP突破5000億元,創歷史新高,達5435.18億元,穩居陝西省第二。在全國的排名由第57名上升到第46名,上升了11位。
排名的大幅上升,與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緊密相關。作為煤炭生產基地,2021年榆林工業總產值首超7000億元。比上年增長55.9%,兩年平均增長22.7%。其中,能源工業產值增長61.4%;化工行業產值增長54.3%。
實際上,不只普通地級市,一些省會城市也因為能源價格的上漲,名次發生顯著變化。其中煤炭大省山西的省會太原由上一年的第56名,上升到第50名。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太快,擁有能源、原材料多的地區,工業利潤、經濟總量增加較多。當然這些地方未來的產業結構也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升級。
⑸ 北京市常住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北京常住人口2021總人數口為21893095人。
《北京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已經發布,公報顯示2021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88.6萬人,比2020年末減少0.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916.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87.5%;常住外來人口834.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8.1%。
初步核算,北京市2021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269.6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北京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8.4萬元。
民族構成
北京是少數民族散雜居城市,56個民族齊全,全市現有常住少數民族人口80.1萬人。全市95.69%人口為漢族,除漢族外,排在前五位的是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和土家族。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0845166人,佔95.2%;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047929人,佔4.8%。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2034012人,增長10.8%,年平均增長1%;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46715人,增長30.8%,年平均增長2.7%。
⑹ 2021年北京經濟「成績單」出爐,其中哪些數據值得關注
2021年一季度地方經濟概況已經發布,那麼這些數據反映了哪些變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首先,我們可以從數據中得知,當地的經濟復甦卓有成效。一季度31個省份實現GDP兩位數增長,8個省份經濟增速超過全國增速。這八個省份是湖北、海南、安徽、廣東、浙江、江蘇、江西和重慶。湖北雖然受疫情影響最嚴重,但經濟增速最快。
越來越多的人擔心中國經濟處於下行趨勢,國內的信心,特別是經濟界的信心正在動搖。而且在各地的經濟發展中,創新已經成為發展的強大動力。在廣東,信息技術等尖端技術帶來的產值比重越來越大,這一比例超過25%。尖端製造業、服務型和智能製造業在經濟增長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產品類別包括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高科技產品。在山東,傳統製造業也面臨新一輪轉型升級,正在推進製造業數字化,全產業鏈走向高端生產。今年一季度,各行業共有5082項技術改進,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都出現了積極的趨勢。
⑺ 中國GDP前十強迎來新變局,具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021年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一年,在這一年裡,我們不僅要面對新冠疫情,還要面對巨大的生活壓力!但是在辛苦的一年裡,我國誕生了首個“4萬億”城市!這樣的一個報告讓許多人都感覺到比較開心和振奮,國民經濟在提高,人民的生活在變得越來越好!
許多經濟研究者發現,未來的經濟需要考慮平衡問題,什麼事情都不能急於求成,要有良好的經濟根基,才能夠更好的發展經濟!
⑻ 30省份公布2022年GDP目標,哪些省份的目標比較遠大
30省份公布2022年GDP目標,哪些省份的目標比較遠大?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湖北2021年開演「王者歸來」,GDP增長12.9%,增速穩居全國各地第1,GDP總產量躍上5萬億階梯,排行重返全國各地第7。邁入強悍恢復的湖北,2022年設定了7%上下的增長目標,並表明在現實工作上盡量爭得更快的結果。
⑼ 2021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發布,排名第一的是哪個城市呢
2021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發布,排名第一的是北京。
一,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一直處於發展的前沿說到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當屬北京。北京,簡稱京,作為我國的首都,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處於發展的前沿,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年來北京的發展速度飛快,無論是經濟建設水平還是城市發展水平都是數一數二的,作為中國的一個城市,一份子,不得不說也十分的驕傲,看著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強盛,這確實令人欣慰。而2021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發布,北京排在第一也是意料之中。
綜上所述,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補充討論,歡迎關注提問!
⑽ 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
11月28日至29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 全會提出了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到2025年實現首都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生態文明、民生福祉、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六個明顯提升」。
到2035年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建設好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到2035年,北京還將基本建成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
(10)2021年北京經濟發展如何擴展閱讀
北京將建好「兩區」、「三平台」
北京將更加突出開放發展,建好「兩區」、「三平台」。突出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區域協同開放的北京特色,加強政策和制度創新。
加強「兩區」政策聯動和京津冀三地自貿區政策聯動,形成疊加優勢。建設好天竺綜保區、生命科學園、CBD、金盞國際合作區、運河商務區等重點園區,推動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高水平規劃建設,推動一批突破性、帶動性強的項目落地,引進一批國際功能性機構、外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專業服務機構和高端製造業企業。不斷提升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的影響力,使其成為配置要素資源、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