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一、 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
首先,國際環境依然不容樂觀,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復甦疲弱,還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這給中國外貿出口帶動很大影響。2014年5月,美國「國債」突破16.7萬億美元「債務上限」;10月,美國政府17年來首次停擺,美國國債存在違約風險,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必然要受影響。一些新興經濟體增速也有所放緩,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很多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採取的超常規財政刺激政策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我國的周邊環境還很不穩定,存在諸多威脅。這些因素對中國經濟必將產生許多外部壓力,包括經濟和政治等方面。
其次,內部體制出現障礙。中國能夠快速發展到現在,依靠的主要發展模式是以吸引外資、廉價勞動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產導向為基礎的舊有模式。舊模式中的三個要素或稱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把中國帶到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上,但是現在這種模式潛力已基本耗盡。中國人口老齡化非常迅速,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很快將迎來「劉易斯拐點」。2012年中國勞動力數量首次出現了減少,正以歷史最快速度從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轉變。經濟增速放緩,現有發展模式的所有弊病都達到了高峰。此外,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嚴峻的生態形式也是個棘手的問題,使得一直支撐經濟增長的體制內部出現了制度性疲勞和障礙。第三,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根據國際發展的經驗,新興市場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使原本良好的發展勢頭轉變軌跡,就像掉入陷阱一樣,最終出現經濟停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表現是上個世紀後半期若干拉美國家。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 100多美元,正處於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艱難爬坡階段。
二、 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 貧富差距過大。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 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 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億元)的5倍。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 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Ⅱ 2018導致我國經濟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國內外不利因素有哪些
導致中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主要因素有國內產業升級轉型還沒完成,去產能、去庫存的壓力依然大。政治經濟改革還在進行中。房地產泡沫存在,居民債務的高桿杠。
國外貿易環境惡化,美國特朗普活動的貿易戰,更重要的是美國全面轉向對中國進行壓制。
Ⅲ 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根本是結構性問題還是出口增速問題
結構性問題,現在中國經濟太依賴出口,國內消費市場嚴重不足。
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重大結構性失衡」,至少應包含幾個層面的內涵:
首先,「結構性」是核心。
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也就是說,「結構性」才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也是其落腳點,離開「結構性」,供給側改革就沒有價值、失去意義。
其次,需要著手解決的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而非一般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像「三去一降一補」涉及的問題,就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
Ⅳ 中國此輪經濟下行的原因有哪些
這個問題其實我想並沒有定論,但畢竟我是做宏觀形勢分析的,所以想說的盡量全面一些。
經濟下行,其實反應的是投資和生產同時萎縮。在2011年到目前為止,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幾個宏觀數據的走勢低迷:
1. 首先是PMI指數在榮枯線附近徘徊,而匯豐PMI的下行速度明顯比官方PMI更快。
PMI指數反映的是采購水平,而匯豐PMI則更著重反映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采購水平下降,往往預示著企業的生產意願減退。
2. 其次是信貸投放低迷。除了有企業投資速度減慢的原因之外,銀行為迴避風險紛紛降低中小企業的信用額度,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3. 之後還有CPI和PPI的降低,這基本反映了消費鏈條中各級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下降。
4. 當然還有GDP,我從去年年底一直在開玩笑的「保八」,目前看來已經是個難題了 。
以上四點說的都是經濟下行反映在統計數據方面的現象,而究其原因:
1. 需求減退:
a. 自2009年起,歐債危機狀況每況愈下,大量來自歐洲市場的訂單縮水。這方面主要受到沖擊的是小家電、紡織品、新能源和部分機械製品。
b. 而中東一些阿拉伯國家相繼發生革命,使得我國對於這些國家的出口也趨於停滯。
c. 美國的非農就業數據持續低迷,反映了美國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於是大部分作為美國汽車、機械、能源行業的一部分國內下游產業,減產甚至是停產。
作為我國工業產品的重要的最終消費地區,歐洲和美國的需求減緩直接影響了我國國內下游產業的需求減少。為了維持生計,一些企業不得不尋求國內市場或其他國家市場,來消化其已被撐大的產能。
2. 投資衰退:
a. 國有企業的投資,在外圍經濟形式下滑的情況下,已經進入緩慢增長。對於國內房地產行業的投資,因為此前國資委曾禁止大部分央企參與,因此房地產行業投資的源頭被砍掉大部分。少數可以參加房地產開發的專業央企,也因為房地產限購、房價過高的原因,導致了相對高量的庫存。
b. 而對於固定資產中設備的投資部分,也由於訂單減少,企業投資意願不高。
c. 2012年以前,銀行業加息速度較穩定,因此銀行的盈利較好(2011年全年最盈利行業)。而這種狀況僅僅維持到降息的開始:央行在公布下調利率之後,也同時確認了各銀行可以以70%-130%的水平對存貸款利率進行浮動。
於是大銀行為吸存發貸,紛紛調高存款利率,並下調貸款利率。這樣就在市場上對城商行和地方銀行進行了擠壓。即便如此,發出的貸款水平仍然保持低位。
3. 扭曲的資金需求:
a. 通過銀行向市場投放貸款,是保持向經濟輸血的必經之路。然而銀行放貸水平保持低迷,最大的原因是 需要貸款的拿不到,而拿得到錢的卻不需要貸款。
b. 真正急切需要貸款的,其實是民營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大部分位於產業鏈的末端,因此上游的需求衰退會對這些中小企業造成很大的業績滑坡。而在07年之前,很多企業在高歌猛進階段,都紛紛貸款擴產,08年之後因為訂單的減少,大部分企業的日子已經不好過。再加上歐債危機和美國就業低迷的影響,這些企業的還貸能力已經受到了很大限制。
但由於銀行業需要保證其資產風險符合一系列國際銀行業協議的要求,所以銀行業並不能隨意地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額度。於是便造成了中小企業需要貸款支援,但卻拿不到錢的局面。
c. 與之相反的是,符合放貸水平的大型企業,因為投資意願減退,所以拿貸款的動力並不足。此前雖然有一些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但畢竟這屬於違規行為,已經基本叫停。
4. 遠水不解近渴
a. 政府曾經出台措施,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房地產、鐵路、新能源等等行業。但由於其一,民營資本目前已不充足,對行業的刺激度遠遠不夠,其二民營資本偏好短期投資,不願參與回收期較長的固定資產投資,等等這些特性,民營資本並不能成為實體經濟真正的救生圈。
b. 雖然企業可以通過企業債或者IPO的形式對社會募集資金,但由於無論是我國的債市還是股市,其機制並不能做到滿足大部分資金的需求。而且由於股市在07年後連續支持了幾個「世界第一」的IPO,導致大量資金被抽血,現存資金已經較難保證新上市公司可以獲得理想的募集金額。
c. 因此中小企業尋求資金的途徑,已經基本被限定為「短期小額企業貸款」。但在企業訂單逐漸萎縮,生產日趨低迷的情況下,企業能夠從貸款公司獲得的貸款金額已經十分有限,並且利息也高到了相當的程度。一些借不到錢的企業主甚至去舉高利貸。
5. 雙面夾擊
a.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今年以前曾屢次創出新高,主要反映在居民食品指數的高漲上。
b. 而因為生活成本不斷升高,而作為主力勞動力的80-90年代青年,其需求也迅速增加:結婚、生子、就學,因此從勞動者的角度,產生了強烈的提高工資的需求。
c. 勞資矛盾可以簡單用漲工資解決,但也因此抬高了企業的運營資本需求,使企業的現金流壓力增大。這對於已經沒有資金來源的中小企業來說,幾乎是最後一根壓倒駱駝的稻草。
6. 整體衰退
a. 我國的製造業特點是,原材料、能源幾乎都由巨大規模的國企控制,他們作為產業鏈的開始端,會緩慢地受到下游的傳導作用影響。
b. 而對於一些特殊的行業,大型國企積極推動產業鏈整合,幾乎產生了寡頭壟斷。
c. 下游中小企業衰退的直接作用是,通過產業鏈的傳導作用一步步影響上游的需求。目前鋼鐵行業的早期衰退,銅鋁工業金屬冶煉行業的相對過剩,煤炭行業的高庫存率,基本都反映了下游需求衰退的傳導結果。
d. 而下游中小企業的衰退和上游企業的高庫存化和產能過剩,必然影響企業員工的收益,進一步惡化消費環境。
因此我對於目前宏觀經濟的衰退的認識是,由民營中小企業資金匱乏而引發生產衰退,並傳導至上遊行業導致部分寡頭行業產能過剩,庫存積壓,生產意願逐步降低,帶動資產投資進入低谷。這是典型的經濟周期下行期的特徵。
Ⅳ 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現階段,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削弱;越來越多的產業達到或接近世界技術前沿,後發追趕空間縮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造成資源、環境、生態約束日趨增強。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永遠保持高速增長。
二戰之後的日本和西德,分別創造了「日本經濟奇跡」和「西德經濟奇跡」,但也只是保持了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此後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滑坡。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長已經超過了30年,被譽為「中國經濟奇跡」。與十年前相比,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的數量明顯不同,實現難度加大。我國經濟增速下降在所難免,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我國經濟發展的多有利條件
經濟體制改革將釋放新的增長動力與活力,城鎮化潛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費升級方興未艾,競爭優勢並未根本動搖,全球化孕育新機遇等。
去年以來,面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我國政府保持了足夠的定力,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把工作重點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上,這也必將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預計在未來十年中,我國經濟將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測算,在2014-2020年間,GDP年均增速只要達到6.7%,就能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如果說我國經濟增長最快的階段已經過去,那麼經濟發展最富挑戰,同時也最激動人心的階段已經到來,最接近實現工業化,並走向成熟、邁向高收入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的階段正在開啟。
Ⅵ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2021年下半年製造業下滑
主要有以下因素:
1.嚴重缺少勞動工人
2.原材料價格上行,製造成本抬升
3.核心技術缺乏,80%以上高端技術依靠從國外進口
4.勞動生產率低
5.中國工業企業信息化水平較低
6.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國製造業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
9月製造業運行受多因素擾動,主要是電力供應緊張,能耗雙控升級,原材料成本上升,導致製造業上下游兩極分化。原材料市場普遍供應偏緊,價格上漲,下游製造業成本壓力凸顯,且逐漸向終端消費傳導,消費旺季表現也不及預期。具體行業來看,航運運力緊張,造船業新訂單爆滿。煤炭和石油產能釋放緩慢,供應持續偏緊,加上冬季到來提振需求,價格持續上漲。建築業方面,基建疲軟,房地產下行,部分房企在經營困境和資金壓力下整體拿地熱情下降、施工放緩,建築業表現不佳,致使國內工程機械旺季不旺,但出口創新高,拉動總銷量上揚。
拓展資料:
中國製造業的特點:
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支柱型產業,具有重要的戰略和實現意義。我國製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比如30萬噸的油輪、國防的轟炸機和殲擊機等,製造業的五大優勢。
1、供應鏈優勢。它的本質不是一個鏈,是一個網路。當年在無人機非常時髦、性感的時候,美國很多風投投了美國的無人機,但是最終都打不過大疆,最少需要三個禮拜才能從設計到成品,但是大疆在深圳一天之內就已經把所有零部件采購完成,而且已經做出成品。
2、全類製造優勢。很多人說中國就是一些簡單加工的產品,其實完全不是這樣,我們不只是在簡單製造領域很強,復雜製造領域也越來越強,所以說全類製造都很強,因為中國腹地很寬,使得中國製造業可以有更長時間接受更多挑戰。
3、管理和效率優勢。我們的管理和效率優勢背後往往能夠創造更高的價值。很多企業能把低成本和高效率簡直完美結合在一起。雖然西方有很多技術壁壘和技術專利,但是他們十年、二十年不改變,但中國只要敢於突破專利牆,不觸犯專利范圍,從別的地方突破,可能用很低成本的方法,比如在原材料的選擇以低成本做出高價值的東西,既便宜又好,這是和管理、創新結合在一起的優勢。
4、市場的優勢。中國的市場很大,大的市場能造就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我在中國很多地方采訪,發現很有意思,比如廣東和浙江龍頭企業等供應鏈很少重合。廣東供應鏈基本上在珠三角就完成了,但是浙江可能是在長三角完成的。可見我們的市場大,即便是三分之一的市場也可以孵化出很龍頭的企業。
Ⅶ 近年來我國經濟面臨下行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經濟面臨下行的壓力,原因在客觀和主觀方面都有。
整體上說,經濟增長與GDP基數是反比例關系,經濟基數越高,增長一個百分點意味著需要更大的產出;而在供給側改革主線下,實施去產能、去杠桿、去能耗的宏觀調控政策,一個「去」字本身就是對經濟做減法。同時,受三去一降的影響,很多產業景氣度下降,在存款利率趕不上物價增長情況下,民間資金找不到其它確保收益的流向,房地產、金融、電商(雖然有人說電商也是實體經濟)等虛擬經濟迅速蔓延,而這種蔓延反過來又影響著實體經濟的輸血。可以說,掣肘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復雜,經濟下行的壓力非常大。
Ⅷ 當前,導致我國經濟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國內外不利因素有哪些。
國內
產業升級轉型還沒完成,去產能、去庫存的壓力依然大。
政治經濟改革還在進行中。
房地產泡沫存在
高桿杠
國外
貿易環境惡化
敵對勢力的干擾
Ⅸ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
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占當前主流的生產關系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當前佔中國支配地位的生產關系是政府掌控絕大多數生產資料(包括最關鍵的土地等)。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經濟是政策經濟。當政策符合當時生產力發展要求,可以釋放出有效生產潛能(提高普通百姓的生產力和購買力)時,經濟就上行,例如80年代初的農村大包干,90年代初的鄉鎮企業興起,90年代末的中小國企真正市場化,反之則經濟下行。當然,由於進出口貿易和投資佔比重較大,中國經濟也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但一個經濟體健康穩定成長發展還是取決於他的內在因素,即科學和諧可持續發展。民富則國強。相信好政策(真正落實到最底層)會有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