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談一談,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的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充滿活力的微觀基礎。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和全世界最多的人口構成了強大的國內市場,消費仍具有極強的潛力和空間。從生產端角度上看,還有世界上最齊全的工業體系,最完整的產業鏈和強大的基礎設施。第二,充足的宏觀政策工具。中國的體制決定著中國具有別的國家不具備的對經濟宏觀調控的強大能力。包括靈活的貨幣政策,降准降息仍有空間。高效的財政政策。比如減稅降費,基建投資。同時還會受益於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等政策措施帶來的改革紅利。
❷ 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由樊綱、王小魯、賀力平、周天勇等11位經濟學家經過近兩年的分析研磨,完成的「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研究課題認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投入帶動型的經濟增長」,今後20年中國經濟仍然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據香港《大公報》消息,在該研究課題的總報告《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跨世紀的回顧與展望》中,對過去20年中國經濟增長作出以下基本評價:
改革期間由儲蓄率提高引起的國內投資增長加速,以及90年代以來外資投入大量增加對經濟增長的加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市場化的制度變革帶來的效率提高所起的作用更為重要。
過去20年間引起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制度變革帶來的大規模生產要素重新配置,特別重要的是農村勞動力和其他資源從農業向鄉鎮企業和城市的第一二產業的轉移和非國有經濟的迅速發展。
對外開放帶來的外資投入和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和國內企業由於市場競爭引起的效率提高、激勵增強也對技術進步和生產率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技術進步還沒有成為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動力。因此,已經發生的經濟高速增長主要還是外延型的增長。
經過20年高速增長,短缺已經消除,需求結構正在發生重要的變化。外延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減弱。一些尚未解決的體制缺陷越來越成為繼續增長的嚴重障礙。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大挑戰。
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今後20年中仍可能保持顯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從而繼續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但要保證今後經濟持續增長,必須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中國城市化進程嚴重滯後,特別是適度規模的大中型城市不足。今後通過調整城市化政策以加速城市化建設,促進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將會有效改善資源配置狀況,成為今後20年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動力。
加速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使生產率增長逐漸轉移到以技術進步為主要動力的軌道上來。20年來的市場化改革已經使這種轉化具備了可能性,目前需要完善市場規則,建立健全對產權和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改革金融體制,培養風險投資機制,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狀況,以形成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和制度保障。
政府機構和人員的臃腫腐敗不公正執法形成了對經濟增長的嚴重障礙。迫切需要改革和精簡機構打擊腐敗,強化公眾監督,改善政府對市場和公眾的服務,減少妨礙市場競爭的行政干預,形成透明高效保護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和較合理的收入分配體系。
經濟學家們認為,今後20年,如果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得到解決,中國經濟在今後20年內將繼續以平均超過6%的不含水份的真實增長速度發展。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目前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時,中國將告別貧困。
「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研究課題由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組織進行,並得到了德國阿登納基金會的資助。
❸ 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迅速趕超發達國家,這其中有哪些優勢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❹ 你認為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優勢有哪些
最大優勢在於人,我就圍繞人說。首先是多,人口基數大,消費能力就強。同樣是電商,中國線上消費者是美國的十倍,中國電商的數據處理量是美國的百倍,所以中國移動支付領域領先全球,這個其實與人口基數大倒逼技術進步是有很大關系的
❺ 談一談,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的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張占斌表示,中國經濟具有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優勢,能夠不斷鞏固經濟持續向好的態勢。首先,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好,主要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是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是與時俱進、不斷取得前進動力的制勝法寶以及依靠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增強了新時期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彈性這三點關鍵原因;其次,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具有市場資源空間廣闊、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新的活力更加充沛的發展潛力空間;最後,中國經濟的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具體表現在發展空間大、產業門類齊全、宏觀調控餘地大這三點主要層面。
摘編自《光明日報》供參考。
❻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發展的優勢和潛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發展的優勢和潛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經濟的優勢和潛力在於澎湃的新動能;
2、中國經濟的優勢和潛力在於穩定的就業;
3、中國經濟的優勢和潛力在於回升的投資;
4、中國經濟的優勢和潛力在於進一步開放的金融業;
5、 中國經濟的優勢和潛力在於鏗鏘前行的製造業。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1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7)中國在經濟發展上的潛力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❽ 談一談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經濟發展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一是龐大的國內市場將持續釋放需求拉動力。中國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居民消費加快升級,基礎設施、企業技術改造等領域仍需要大量投資,日益拓展的國內需求成為中國經濟抵禦外部沖擊的有力支撐。二是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將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中國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著力完善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目前市場主體已經超過1.1億戶,日均新登記企業仍高達1.9萬戶以上,億萬人民強烈的幹事創業熱情匯聚形成不竭的發展動力。同時,外商投資保持穩定增長。三是足夠的宏觀調控手段和能力將創造穩定的發展環境。多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而是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保持了較低的政府負債率,為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預留了政策空間。
❾ 中國當前的經濟的發展潛力和優勢在哪裡,不要復制粘貼的,一定採納
個人看法:
1.市場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趨勢。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市場之巨大是我們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當然這是廢話)。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只要統治階級不亂搞,不限制經濟發展,中國人民的偉大智慧無一不讓中國經濟騰飛。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不斷釋放當代中國人民的智慧,我想我們的經濟會發展的。
2.對發展差距的日益關切。區域間的發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發展機遇和空間。換句話說,政府的經濟發展任務還遠沒結束,而這個任務是政府必須要去完成的,也就是說政府仍會對經濟發展投入巨大智慧的,比如亞投行,一帶一路等戰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