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什麼叫做經濟發展方式

什麼叫做經濟發展方式

發布時間:2022-10-02 05:26:05

1. 什麼是發展方式

發展就是指客觀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永無止境的變化、更替、進化的過程,是物質世界永不停止的運動過程。發展方式也就事物的運動方式。人類社會的運動方式就是社會的生產方式。

2. 什麼是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首先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的概念及其類型特徵。以《現代經濟辭典》給出的定義為代表: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這一定義言簡意賅。然而從實際觀察出發,這個定義過於狹窄。其實,凡是有助於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組合,均可以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由此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增長方式組合類型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從理論上說,有多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組合類型,例如:按要素投入劃分,分別有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增長主體功能作用劃分,分別有政府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市場供求內外部因素劃分,有以內需驅動型和外需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需求要素劃分,有投資拉動型,消費推動型、出口帶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數量與質量關系角度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內涵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在經濟理論范疇中,經濟增長一般是指經濟活動單純的數量增加,經濟發展一般是指經濟總量增加與經濟結構優化同時出現。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了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含義。但是也要看到,第一,經濟增長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或核心,離開經濟數量增加而談經濟結構優化是不可能的;第二,上述對各種經濟增長類型的劃分其實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表現,在不嚴格限制的場合,兩者概念是可以互換的。

3. 什麼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模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模式為基礎,實行雙調控模式即國家調節為主導,市場調節為基礎的雙重調節模式。

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努力探索出來的一種成功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最主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堅持獨立自主、走符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3)什麼叫做經濟發展方式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中國經濟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國模式」也可以說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模式。從基本經濟制度上看,中國由過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純四統」的單一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多種所有制並存交融的混合經濟。

由過去分配方式單一、平均主義傾向嚴重的分配製度轉變為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公平與效率並重、既有差別而差別又不能過大、既鼓勵部分人先富又強調最終要達到共同富裕的分配製度。

從經濟體制上看

中國已經根本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體制不同於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在主要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市場、價格、競爭作用的同時,也特別注重合理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戰略指導的作用,沒有完全放棄必要的國家管理經濟的作用。

從經濟結構上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結構根據國情和國際環境,在不斷的調整中趨向合理化。在輕工業快速發展、農業得到加強之後,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農業落後的畸形產業結構已經改變,重點發展的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協調、城市化嚴重滯後的局面已經改觀,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出現部分拉美國家和印度等國那樣的過度城市化;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部崛起戰略,以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地區平衡協調發展。

從經濟增長方式上看

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長期以來都是以粗放型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發展經濟,這種情況已經開始改變,新模式強調要依靠技術進步、加強管理,以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方式為主。

從經濟發展戰略上看

中國已經成功實現戰略轉換,由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轉變成現代化戰略;由重速度、重數量、輕效益、輕質量的傾向轉變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注重效益、質量、合理實在的速度;由片面強調自力更生、閉關鎖國轉變成對外開放,掌握兩套本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

4. 經濟發展方式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理解

經濟發展好理解,關鍵是「方式」如何理解。所謂方式,即方法、

途徑。而經濟發展方式即發展經濟的方法,途徑,通過何種方法

才能使經濟得到發展。

5. 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首先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的概念及其類型特徵。以《現代經濟辭典》給出的定義為代表: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這一定義言簡意賅。然而從實際觀察出發,這個定義過於狹窄。其實,凡是有助於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組合,均可以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
由此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增長方式組合類型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
從理論上說,有多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組合類型。
例如:按要素投入劃分,分別有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增長主體功能作用劃分,分別有政府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市場供求內外部因素劃分,有以內需驅動型和外需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需求要素劃分,有投資拉動型,消費推動型、出口帶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數量與質量關系角度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內涵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在經濟理論范疇中,經濟增長一般是指經濟活動單純的數量增加,經濟發展一般是指經濟總量增加與經濟結構優化同時出現。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了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含義。但是也要看到,第一,經濟增長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或核心,離開經濟數量增加而談經濟結構優化是不可能的;第二,上述對各種經濟增長類型的劃分其實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表現,在不嚴格限制的場合,兩者概念是可以互換的。
一般理解為,所謂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轉變就是促使傳統的、舊的增長(發展)方式向現代的、新的增長(發展)方式轉化,用現代的、新的增長(發展)方式替代傳統的、舊的增長(發展)方式。
如果做兩個極端的歸類,傳統的、舊的增長(發展)方式指的是一組增長(發展)方式集合:資本、勞動密集型的;政府驅動型的;外需拉動型的;投資驅動型的;出口帶動型;外延粗放型的。而現代的、新的增長(發展)方式指的是另一組方式集合:技術密集型的;市場導向型的:內需驅動型的;消費驅動型的;內涵集約型的。歷史地看,上述傳統與現代、舊與新的(發展)增長方式只是一種相對劃分。而且不同類型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有著不同的形成條件,相互之間並非孤立、對立,往往存在著交叉重疊、主輔互補的關系,相應產生不同的增長(發展)結果。這種實例舉不勝舉,不用多說。
在認識經濟增長方式時有三點是容易被人忽略的:第一,一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現實存在,本身並無價值好壞判斷。它具有在綜合條件下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特徵。當一種增長方式的綜合條件沒有被新的條件打破、替代時,想要在主觀上讓這種增長方式退出歷史舞台是不現實、不可能的。以此就能夠理解:何以早在十幾年前就提出了要轉變方式但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它除了受到制度條件約束之外(相對而言,制度條件是比較容易轉變的),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機制條件、技術條件、資源條件的強制約束(這些條件轉變難度超過制度條件)。第二,評價一種經濟增長方式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於它的過程和使用的手段,而在於它的實施結果或目的性。如果只做純學理的評價,人們會說投入最少而產出最多的是最好的增長方式。但是這種抽象了現實和歷史條件的評價實際上說等於沒說。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方式時就曾經有這樣的思想:資本家對待一種新的技術發明在生產上使用的態度,首先要看這種技術能否使得資本增值,或者說增加相對剩餘價值。如若新技術不能帶來更多的價值增值,資本家就寧願繼續採用舊技術而置新技術於不顧。經濟增長方式採用哪種組合類型,除了取決於增長方式存在的條件性外,其實也取決於增長方式存在的目的性。第三,對經濟增長方式目的性可以有很多解釋,比如可以把滿足人民消費需要作為經濟增長方式的目的。但這里考察地是在同樣滿足人民消費需要的基礎上,如何使得經濟增長方式保持一種合理的表現狀態。因而可以達成一點共識是:無論哪種組合方式類型,都須使得經濟增長在給定條件下到達一種理想或近似理想的增長狀態。
以上概念的討論就進一步演化為有關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與增長(發展)狀態之間關系的討論。進一步說,任何一種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能否實現經濟增長理想或近似理想的狀態?經過實際經驗觀察可知,一種經濟(發展)增長方式能夠實現它在給定的現實條件下的理想或近似理想狀態的。換句話說,這種比較理想的經濟增長狀態是存在的,這就是所謂無通脹增長狀態(growth without inflation),或者接近這種理想狀態的低通脹高增長狀態(much more growth with much less inflation)。
無通脹增長被經濟增長理論視作一種理想型的增長狀態。這一定義出自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法國經濟學家莫里斯?阿萊。他認為:「把創造貨幣的增長率建立在能夠促進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足夠高的水平上。經過計算,這個增長率為1%,它帶有輕微的通貨膨脹傾向,並且具有靈活可變的優勢而沒有任何值得引起重視的缺點。」筆者完全同意這個定義,並進一步強調:無通脹增長首先是低通脹或無通脹,在此前提下出現一種高增長現象。那種高增長與高通脹相伴、低增長與低通脹相伴當然不屬於理想狀態。此外,這也不是通貨緊縮的高增長,因為通貨膨脹指數為負值才出現所謂通貨緊縮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實效及其比較
縱觀197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實際狀態,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增長經歷了幾個顯著不同的時期,其增長狀態依次過渡為:中度通脹增長→高度通脹增長→低度通脹增長→高度通脹增長→低度通脹增長→無通脹增長。
最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以前,中國經濟增長狀態是起伏不定的,處於通脹與增長形影不離的伴生狀態,在相當時期內通脹指數大大高於增長指數。但是從1998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無通脹增長的黃金時代。而且就2007年實效情況看,這個黃金時代還似乎沒有結束。
進而可以看到,1998年到2006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年均高達9.1%,而代表通貨膨脹指數的消費價格指數年均只增長了0.7%。筆者曾經在另一篇討論中國經濟增長的論文中,在分析了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資源和技術條件基礎上,利用增長趨勢方程得出結論:1978-2002年間,我國潛在經濟增長速度為年均8.9%。這里出現了實際增長率比潛在增長率多出0.2個百分點的不合理差距。解釋這一不合理差距可能有兩個不同方向的理由:其一,筆者的計算分析低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其二,統計數據出現了低估情況。筆者傾向於第二種理由解釋。因為經過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之後,國家統計局對以前的數據進行了重新調整,新的實際增長率普遍都比舊的數據略微高一些。而筆者以前的計算正是建立在舊的數據基礎上的。無論如何,從1998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長到達了它的潛在增長水平臨界點,而代表通貨膨脹指數的CPI只有近1%的增長,這是完全符合莫里斯·阿萊所說的那種無通脹增長狀態的。追求無通脹增長,正是國民經濟管理的一個主要的任務和目標。
無獨有偶,通過對同處於亞洲亞文化經濟增長類型的國別(日本、韓國,還有台灣地區)分析比較後發現,近似理想增長狀態的出現並非個案。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往往是一種經濟增長成功的標志物或伴生物。筆者以日本和韓國為例給以簡要說明。
1、這兩個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後期,都出現過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增長的增長狀態。日本是在1982-1990年間,平均增長率為4.2%,通脹率平均為1.7%,接近無通脹增長型。韓國是在1983-1989年間,增長率平均為9.1%,通脹率平均為3.8%,屬於低通脹高增長型。應當說,日韓兩國均在當時給定的現實條件下實現了它們自身經濟增長方式所能到達的最好水平。
2、這兩個國家在持續了6-8年的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階段之後,被經濟衰退或經濟危機所終止。日本經濟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股市及房市「泡沫」的破滅,經濟持續走向了衰退。韓國經濟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增長不穩定,最後被亞洲金融危機拖入低谷。
日韓兩個東北亞經濟增長典型案例對中國的啟示是:第一,經濟增長理想狀態(或近似理想狀態)的出現是以一段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段為標志的。這個標志就是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同時也是經濟奇跡的伴生物。但是好景總是不長。到2008年結束的時候,中國無通脹增長黃金時段或許也面臨著終結的局面。第二,黃金時段早晚會結束,但這種黃金時段能夠持續多久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方式有效性的最好證明。眾所周知,日韓經濟進入衰退或危機之後,日韓式的增長方式就受到了挑戰和批判。日韓從此也進入了新一輪的結構調整時期。中國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問題,但是新的增長方式並沒有完全出現,而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卻創造了持續十年的無通脹增長狀態。換言之,傳統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依然有著它特有的能量和效應,這種增長(發展)方式在過去十多年中到達了其較為理想的狀態。這種增長(發展)方式的潛力是否完全耗竭完畢?如果不是,那麼這種增長(發展方式還能有效地持續多久?如果是,那麼用什麼新方式來盡快代替它?

6. 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有什麼區別

區別一、兩者的定義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狹義概念指把GDP增長作為經濟增長的目標與指標的增長方式;廣義指社會財富的增加方式,即價值(包括用貨幣來計算的與不能用貨幣來計算的社會財富,既包括社會財富量,也包括社會財富的質)的增長方式。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指生產要素分配投入組合使用的方式。

區別二、兩者的形式各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有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類型模式。經濟發展方式從理論上說,有多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組合類型。例如按要素投入劃分,分別有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等等。

區別三、兩者的原則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應堅持以下三條原則:

(1) 是否有利於持續、協調的經濟增長;

(2) 是否有利於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

(3) 是否有利於滿足社會需要,即有利於經濟結構優化、社會福利改善和使環境得到保護等。

經濟發展方式的原則主要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包括「一條道路」、「一個方針」與「三個轉變」。

區別四、兩者的轉變途徑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以及完善競爭性市場體系。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增長維持,然後採用好的方法轉變發展方式。

區別五、兩者轉變的意義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的意義在於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從生產要素配置、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等基礎環節入手,加大治本的力度。經濟發展方式的意義在於轉變差距過大與能耗過高,收入差距過大問題,尤其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不能由經濟增長方式或傳統的增長方式來承擔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增長方式

網路-經濟發展方式

7. 經濟發展方式(名詞解釋)

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福利增長過程,它不僅是財富和經濟機體的量的增加和擴張,而且還意味著其質的方面的變化,即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創新,社會生活質量和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

簡而言之,經濟發展就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持續高級化的創新過程或變化過程。

(7)什麼叫做經濟發展方式擴展閱讀

隨著生產社會化、知識功能化與社會經濟化,經濟結構已經復雜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逐步趨同,GDP增長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即使經濟增長也離不開經濟發展,當今時代經濟增長只有抽象的意義。

用GDP來計算經濟增長、衡量經濟發展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

「經濟發展」概念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區別開來,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把經濟學定位為發展經濟學,使發展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

8. 經濟發展方式有哪些(初中社會)

世界經濟發展方式
一,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模式
1,自由資本主義的產生與擴展
18世紀中後期,工業革命開展,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主導地位得以確立,它標志著資本主義經濟進入成熟發展的軌道.這一時期資產階級奉行自由競爭學說,國家不幹涉經濟,資本不受限制地由私人自由操縱,轉移;企業由資本家獨自經營,商品價格在市場上通過競爭形成.此後,以自由競爭為主要特徵的自由資本主義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廣泛開展.
2,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在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的30多年中,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力快速發展,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形成,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組織產生的主要途徑有兩個:一是企業競爭,先進的企業搞垮,兼並落後的企業,使生產和資本不斷集中,產生壟斷組織;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需要實行大規模的集中生產,或者憑借專利等經濟制度保護,產生壟斷組織.
壟斷組織最早形成於流通領域,產生了卡特爾,辛迪加等形式的壟斷組織;後來在生產領域產生了托拉斯等壟斷組織.壟斷是適應生產力發展,市場競爭的需要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應運產生的,又反過來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壟斷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職能越來越大,調節作用越來越突出.但這個時期尚屬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3,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以國家政權同壟斷資本相結合為特徵.
20世紀3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普遍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各國政府的經濟職能進一步增強,出現了從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發展的趨向.
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進一步加強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的不平衡.為擺脫空前的危機,以德,日為代表的具有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的國家,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對內鎮壓,對外擴張,國家步入軍事化軌道,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而以美國為代表的具有資產階級民主傳統的國家,實行羅斯福"新政",通過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擺脫危機,保存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並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初顯端倪.
4,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大發展
"二戰"後,國際社會相對穩定.加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動作用,資本主義國家中生產集中和壟斷的趨勢加速發展,壟斷達到了更高的層次,其主要表現有:壟斷資本跨部門發展,大企業之間的聯合與兼並加劇,跨國公司成為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國政權同壟斷資本緊密結合,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巨大的發展.
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模式
列寧的戰時共產主義模式
①背景:
②內容:
③評價:
列寧的新經濟模式
①背景:
②內容:
③評價:
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①形成過程:
②標志:
③特徵:
④評價:
4,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
(1)南斯拉夫的社會主義自治制度
①背景:
②內容:
③作用:
④問題:
(2)波蘭
實行中央計劃和企業自治相結合的方針,擴大企業自主權.
(3)匈牙利
大規模的經濟體制改革: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礎上,把國民經濟按計劃發展的中央管理與商品關系,市場積極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4)捷克斯洛伐克
公布了革新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提出貫徹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經濟體制.
5,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模式
1,日本代表了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類型
2,新加坡,韓國,泰國,馬來西亞,西亞石油國家
(1),新加坡,韓國模式
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老頂密集型產業的機遇,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不斷進行產業的更新換代,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
(2),泰國,馬來西亞模式
加強與鄰國的經濟合作,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適時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
(3),度發展模式
政府推行國營經濟和私營經濟共同發展的政策
(4),西亞石油國家經濟模式
充分利用石油財富發展本國經濟;努力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積極發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業;同時,積極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高糧食自給率.
3,中國(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
重難解讀
1,比較羅斯福新政與斯大林模式的不同點.
2,正確認識壟斷的出現.
3,從社會主義國家與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中國應該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9. 經濟發展方式指的是什麼我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什麼

經濟發展方向主要指的是一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也就是說依靠的發展因素是什麼,比如說,成本,科技等等…

閱讀全文

與什麼叫做經濟發展方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故事感照片怎麼調 瀏覽:393
共享經濟的范圍是什麼 瀏覽:31
集體經濟份額表怎麼填寫 瀏覽:272
類似的成語故事還有哪些 瀏覽:296
在大城市如何提升幸福感 瀏覽:465
娥皇為什麼會成為愛情故事 瀏覽:721
富豪的婚姻是為了什麼 瀏覽:153
屬蛇女和鼠鼠男的婚姻如何 瀏覽:2
如果愛情真的會悲傷什麼歌 瀏覽:179
市場經濟是什麼為主導 瀏覽:446
一個塞爾維亞的故事怎麼拍的 瀏覽:859
事業編考試歸政府哪個部門 瀏覽:983
健康電子表綠馬黃馬紅馬什麼意思 瀏覽:287
幸福在哪裡完整版播放 瀏覽:41
民政局官網怎麼查自己的婚姻狀態 瀏覽:592
幸福樹怎麼快速長出新枝條 瀏覽:259
什麼樣愛情值得繼續 瀏覽:550
怎麼處理感情經濟糾紛 瀏覽:690
愛情的古裝劇有哪些 瀏覽:545
美女摘的什麼菜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