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傑文斯的貢獻和理論成就
傑文斯很早就在他的學說中對經濟學和邏輯學展現他特有的開創性作用。效用理論是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通論》的基調,最早出現在1860年的一封書信中。而他的邏輯相似代入原理(logical principles of the substitution of similars)可以在他1861年的另一封信中發現,也就是「哲學存在於發現事物的相似性」。
上面提到的效用理論,指的是商品的效用的度量是商品數量的連續函數,也就是表達出經濟學也是一門數學科學的觀點,他的論文《政治經濟學數學理論通論》中有更加形式化的表達,這篇論文是1862年寫給英國(經濟學?)協會的,那時並不受人重視,就算四年後發表於社會統計學月刊仍是如此,直到1871年,傑文斯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進一步發展了他的學說,這時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直到這部書的發表,傑文斯才被那些早期的應用數學來研究政治經濟學問題的作家們所注意,特別是安東尼·奧古斯丁·庫爾諾(Antoine Augustin Cournot )和戈森(HH Gossen)。相似的效用理論在1870年左右,由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瑞士的利昂·瓦爾拉斯獨立發展出來。由於戈森發現了交換價值和邊際效用的關系,所以應該算是戈森最先發現了邊際效用理論。但是這絲毫不減低傑文斯在英國帶來新思想並廣為傳播的貢獻。基於對主流思想的回應,他有時候忽略一些條件,比如《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前言就說價值完全基於的是效用,這樣他的理論就被曲解了。但是為了引起大家的關注而誇大重點地方法是可以被原諒的。就在這以後,新古典主義革命開始了。 邏輯鋼琴
傑文斯在邏輯學上的成就和他在政治經濟學學不相上下(pan passu)。1864年他出版了一本小書,名字是《純邏輯,或數與量之間的邏輯》,其基礎是喬治·布爾的邏輯體系,但摒除了他認為錯誤的數學外衣。隨後幾年他致力於研究邏輯機器,而英國皇家學會在1870年才開始。 正是這個研究,他知道給定邏輯前提,可以用機械模擬出來。1866年他發現了偉大且普遍的推理法則,並於1869年以《同類替代》(The Substitution of Similars)為題描述了這個學說,最簡單的格式是:「同類必有同質」(Whatever is true of a thing is true of its like.),他還有其他的各樣表達。
他在隨後發表的《邏輯學初級教程》很快成為英語世界裡最為流行的邏輯學基礎教科書。那時他還寫了很多邏輯學論文,1874年以《科學原理》為題發表,這部書里他對早期的純邏輯和同類替代作了具體的表述,還發展了歸納是演繹的簡單反轉的觀點。另外,他還對概率的一般原理和概率與歸納之間的關系作了出色的改造。他在各種自然科學上的造詣此時發揮了巨大作用,使他可以利用圖形來處理抽象的邏輯學概念,從而獲得了成功。
傑文斯的歸納准則是對威廉·惠威爾理論的回歸,恰是此理論受到了穆勒的批評。當然傑文斯用了新的表達,摒棄了受人批評的一些不必要的附屬條件。這份努力可以算是19世紀英國最可大書一筆的邏輯學貢獻之一。1880年,他出版了《演繹邏輯研究》,主要部分是他給學生使用的練習題。
1877年及隨後幾年,他努力在《同時代人回顧》中對穆勒作出一個補充說明,最終出版時只有一卷,是他對穆勒哲學的批判,還有一卷本的《純邏輯及小論文》,收集了他早期的邏輯學論文,都發表於他逝世後。這些批評不可不謂有所創見和說服力,但是不能和他其他的作品同日而語。
傑文斯的長處在於開創性的思考,而不是批判;他將以一個勤勉的邏輯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聞名後世。
㈡ 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的簡介
廉·斯坦利·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9.1-1882),既是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創立者之一,也是數理經濟學派的創始者之一。傑文斯1835年9月1日生於英國利物浦的一個制鐵機械師家庭。從1858年起,對經濟學、統計學、邏輯學及社會問題產生濃厚興趣。1866年,他開始擔任曼徹斯特大學歐文學院邏輯、道德哲學及政治經濟學教授。1871年10發表代表作《政治經濟學理論》。1875年他轉任倫敦大學大學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1880年被選為倫敦統計學會(英國皇家統計學會前身)副主席。1882年,傑文斯在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死,當時僅僅47歲。
由於他性格非常內向,對於其同輩及學生並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經濟學理論》(1871)奠定了他在經濟學思想史上和邊際效用學派與數理學派中的地位。除此之外,傑文斯還寫過一些經濟論文。他還以太陽黑子的活動來解釋經濟危機的原因和周期性。
㈢ 威廉·傑文斯有哪些著作
威廉·傑文斯約從1858—1859年開始對經濟學、統計學、邏輯學及社會問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留下許多著作。在他所稱的「純經濟學」方面主要有《政治經濟學理論》(1871);在應用經濟學方面有《黃金價值的劇烈下降及社會影響》(1863)、《煤的問題》(1865);在社會問題方面有《國家與勞工的關系》(1882)等。
㈣ 威廉·傑文斯在《政治經濟學理論》一書中,是如何理解效用理論的
威廉·傑文斯認為,商品是可引起快樂或避免痛苦的物理對象或行為,商品能夠為人服務的抽象性質稱為效用。效用不是物固有的屬性,其產生與人的需要密切相關。一商品的各部分的效用不會是相等的。
㈤ 威廉·傑文斯在《政治經濟學理論》一書中,是如何解釋地租理論的
傑文斯指出,麥克庫洛赫和詹姆斯·穆勒清楚地表述了另一種意義的地租起源理論。將一定量的勞動或資本投入同一部分的土地中,但生產物卻不和投入量成比例增加,而是以遞減的比例增加,最後的投入部分,必須提供普通資本的普通利潤,其他各部分投入所提供的普遍利潤以上的剩餘,皆成為地租。
㈥ 傑文斯著作有哪些
傑文斯約從1858—1859年開始對經濟學、統計學、邏輯學及社會問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留下許多著作。在他所稱的「純經濟學」方面主要有《政治經濟學理論》(1871);在應用經濟學方面有《黃金價值的劇烈下降及社會影響》(1863)、《煤的問題》(1865);在社會問題方面有《國家與勞工的關系》(1882)等。
㈦ 威廉傑文斯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包含幾個部分
威廉?傑文斯(1835—1882年)是英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和邏輯學家。他出生於利物浦一個制鐵工程師家庭。15歲進倫敦大學學院學校學習,一年之後,進入大學學院學習化學和植物學。1853年至1859年輟學去澳大利亞一造幣廠任檢驗師。1859年返回英國繼續在原校攻讀文學士和碩士學位。1863年在歐文斯學院(後改名為曼徹斯特大學)取得助教職位,三年後擔任邏輯道德哲學及政治學教授。1875年轉任大學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1882年傑文斯在游泳時不幸淹死,年僅47歲。
傑文斯約從1858—1859年開始對經濟學、統計學、邏輯學及社會問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留下許多著作。在他所稱的「純經濟學」方面主要有《政治經濟學理論》(1871);在應用經濟學方面有《黃金價值的劇烈下降及社會影響》(1863)、《煤的問題》(1865);在社會問題方面有《國家與勞工的關系》(1882)等。
在西方學者看來,傑文斯的主要成就是獨創了邊際效用需求學說,據此重新解釋了交換價值或價格理論和分配理論,是19世紀70年代初西方經濟學說史所謂「邊際革命」的三位創始人之一(另外兩位即門格爾和瓦爾拉),他極力倡導數學方法在經濟學基本理論的運用,成為經濟學數理學派的創建人之一;他試圖將純經濟理論與統計材料結合起來,為計量經濟學的產生開辟了道路。
《政治經濟學理論》是傑文斯的代表作。全書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導論:經濟學的方法論
傑文斯認為,經濟學研究的是量,如供求規律考察商品的需求和供給的數量及其價格的關系,因而它的性質是一門數學科學;藉助於數學符號及數學推導能夠比文字更為便利地處理經濟學中的量與量之間的復雜關系。
快樂與痛苦理論
傑文斯說,在計算快樂和痛苦的量時,應考慮感情的強度、持續性、不確定性及遠近性等因素。
效用理論
傑文斯認為,經濟學理論必須從正確的財富消費及效用理論出發。因為,人們為了消費才去勞動和生產,消費的種類與數量決定產品的種類與數量。他認為,商品是可引起快樂或避免痛苦的物理對象或行為,商品能夠為人服務的抽象性質稱為效用。效用不是物固有的屬性,其產生與人的需要密切相關。一商品的各部分的效用不會是相等的。傑文斯把現有商品量中那個極小的或無限小的最後增量或可能增量的效用程度,定義為最後效用程度,其變化的一般法則是,隨商品量的增加而遞減。這就是傑文斯所謂的最後效用程度遞減原理。他認為,經濟學理論就是設立在這一原理上的。
交換理論
傑文斯認為,交換在效用的增加和勞動的節約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它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他指出,經濟學的市場,是指兩個以上的人,經營兩種以上的商品,他們的商品存量、互相交換的意志及交換率為一切人所知。即無差別法則。他認為,交換比率一詞不能完全表明通常價值一詞的涵義。即使無交換率的觀念,人們對於一物仍然有估價的意思。他批評勞動是價值源泉的論斷與事實不符,所以不能成立。他說,勞動在大多數場合是決定價值的條件,其過程是:勞動或生產費用決定供給;供給決定最後效用程度;最後效用程度決定交換率或價值。勞動本身是一個變數,其價值由其生產物的價值來決定。
勞動理論
傑文斯認為,勞動是經濟學研究的過程的開端,消費是其結局與目的。經濟學是要講明人們如何以最小可能量的勞動滿足其慾望的問題。
地租理論
傑文斯指出,麥克庫洛赫和詹姆斯?穆勒清楚地表述了另一種意義的地租起源理論。將一定量的勞動或資本投入同一部分的土地中,但生產物卻不和投入量成比例增加,而是以遞減的比例增加,最後的投入部分,必須提供普通資本的普通利潤,其他各部分投入所提供的普遍利潤以上的剩餘,皆成為地租。
資本理論
他認為,經濟學不僅是交換或價值的科學,而且是資本的科學。因為,資本的運用和交換的過程一樣,都能增加效用總和,但即使沒有交換的利益,仍然可以有資本的利益。
關於工資和利潤
傑文斯指出,在工資與利潤的關繫上,現行經濟學將產業的全部生產分為地租、賦稅、利潤和工資,然後將賦稅和地租去除,得到單一的公式:生產物=利潤+工資,並由此引出工資若上升利潤必下跌的結論。他認為,上述觀點的錯誤在於,兩個未知數卻只有一個方程式。實際上,生產物的量是一個變數,而利潤是首先有待決定的部分,利潤又分解為監督的工資、風險的保險費用和利息。
㈧ 威廉·傑文斯在《政治經濟學理論》一書中,是如何解釋效用程度遞減原理的
傑文斯把現有商品量中那個極小的或無限小的最後增量或可能增量的效用程度,定義為最後效用程度,其變化的一般法則是,隨商品量的增加而遞減。這就是傑文斯所謂的最後效用程度遞減原理。他認為,經濟學理論就是設立在這一原理上的。
㈨ 威廉·傑文斯在《政治經濟學理論》一書中,是如何解釋交換理論的
傑文斯認為,交換在效用的增加和勞動的節約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它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他指出,經濟學的市場,是指兩個以上的人,經營兩種以上的商品,他們的商品存量、互相交換的意志及交換率為一切人所知。即無差別法則。他認為,交換比率一詞不能完全表明通常價值一詞的涵義。即使無交換率的觀念,人們對於一物仍然有估價的意思。
㈩ 威廉·傑文斯都有哪些成就
在西方學者看來,威廉·傑文斯的主要成就是獨創了邊際效用需求學說,據此重新解釋了交換價值或價格理論和分配理論,是19世紀70年代初西方經濟學說史所謂「邊際革命」的三位創始人之一(另外兩位即門格爾和瓦爾拉),他極力倡導數學方法在經濟學基本理論的運用,成為經濟學數理學派的創建人之一;他試圖將純經濟理論與統計材料結合起來,為計量經濟學的產生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