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哪些內容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內容:
1、管理體制: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發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
3、分配製度: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
4、中心環節是擴大企業自主權。
(1)城市經濟體改革是什麼擴展閱讀: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要點是:
(1) 簡政放權。要使所有管理經濟的政府機關同企業從直接的經濟利益聯繫上脫鉤,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2) 敞開城門。在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和由城市統一組織城鄉的生產和流通的同時,打破封閉和分割。
(3) 搞活企業。1981年開始,經國務院批准,沙市、常州、重慶先後進行了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
⑵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計劃經濟么
是的。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指城市的經濟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過程。1985年,以城市為重心的經濟體制改革在中國全面開展。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並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⑶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內容
法律分析: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內容:
1、管理體制: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發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
3、分配製度: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
4、中心環節是擴大企業自主權。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一、改革是當前我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改革是為了建立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三、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
四、建立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劃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五、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充分重視經濟杠桿的作用;
六、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正確發揮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職能;
七、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
八、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進一步擴大對外的和國內的經濟技術交流;
九、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會主義經濟管理幹部的宏大隊伍;
十、加強黨的領導,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
⑷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哪些內容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內容:
1、簡政放權。
要使所有管理經濟的政府機關同企業從直接的經濟利益聯繫上脫鉤,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2、 敞開城門。
在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和由城市統一組織城鄉的生產和流通的同時,打破封閉和分割。
3、搞活企業。
1981年開始,經國務院批准,沙市、常州、重慶先後進行了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
(4)城市經濟體改革是什麼擴展閱讀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實行改革開放,中國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長期進入改革開放轉型新時期。
⑸ 城市改革的內容
法律分析: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內容:1、管理體制: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2、所有制:發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3、分配製度: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環節是擴大企業自主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第十一條 國務院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分別組織編制全國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城鎮體系規劃,用以指導城市規劃的編制。
第十二條 城市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編制城市規劃。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城市規劃,由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編制。
第二十三條 城市新區開發和舊區改建必須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原則。各項建設工程的選址、定點,不得妨礙城市的發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壞城市環境,影響城市各項功能的協調
第二十四條 新建鐵路編組站、鐵路貨運干線、過境公路、機場和重要軍事設施等應當避開市區。
第四十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件或者違反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件的規定進行建設,嚴重影響城市規劃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拆除或者沒收違法建設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影響城市規劃,尚可採取改正措施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罰款。
⑹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
法律分析:
1.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的過程中,城市在管理體制上、發展多種經濟形式等幾個方面展開的,給企業松綁,簡政放權、疏理流通渠道:真正在體制上進行改革還是從城市開始的、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2.使企業成為經營,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把企業搞活,主要是圍繞著企業擴權試點:增強企業活力,實行政企分開、試行經濟責任制,使工農業生產獲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在所有制方面.經濟體制改革的作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混合經濟:調動了企業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
法律依據:《關於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並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緊推動有利於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的體制創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著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實施,推動形成有利於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
⑺ 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擴大企業自主權。
1.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的過程中,城市在管理體制上、發展多種經濟形式等幾個方面展開的,給企業松綁,簡政放權、疏理流通渠道:真正在體制上進行改革還是從城市開始的、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2.使企業成為經營,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把企業搞活,主要是圍繞著企業擴權試點:增強企業活力,實行政企分開、試行經濟責任制,使工農業生產獲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在所有制方面.經濟體制改革的作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混合經濟:調動了企業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
⑻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時間是什麼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時間是1984年。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指城市的經濟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過程。改革的要點是要使所有管理經濟的政府機關同企業從直接的經濟利益聯繫上脫鉤,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在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和由城市統一組織城鄉的生產和流通的同時,打破封閉和分割。1981年開始,經國務院批准,沙市、常州、重慶先後進行了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在西部開發的思路中,呼籲在西部開辟「特區」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其實,「特區經濟」只是形式,城市經濟才是本質。東部發展並非僅僅是受益於進出口總額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在開放過程中的城市建設、基礎設施投入以及要素聚集和相關產業的擴張。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超大型的三峽工程上馬、黃河中上游水利綜合開發、西部石油與中部煤田加快發展以及沿隴海線延伸的「第二條大陸橋」鐵路線開通等對於推進西部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而言,這些項目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弱勢地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⑼ 什麼叫城市經濟改革
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就是全國只實行公有制經濟,說白了,就是生產資料(用於生產的東西和生產的工具)全部歸國家和集體所有。國家和集體按照經濟計劃統一生產,統一分配。
城市經濟改革,就是除了公有制經濟,還發展私有制經濟,所謂私有制經濟,如果是個人出資,個人工作,個人收獲,就是個體經濟;如果是個人出資興辦,把生產資料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雇傭工人勞動,就是私營經濟,也就是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如果和外國人一起做生意,就是外資經濟。私有制經濟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私有,也就是生產資料不過國家和集體控制了。
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共同發展,就是除了堅持社會主義性質的公有制經濟(生產資料歸國家集體)為主體,還發展私有制經濟(生產資料歸個人)
⑽ 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度集中的、以
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瓦解」,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
置的基礎性作用已大大加強,新體制的基本構架已大體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
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
營體制,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農村改革成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起點。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跨出
了大的步伐: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廢
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農業生產指令性計劃,實行合同定購制;放開了
絕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國家對關系國計民生的糧、棉等主要衣產品實行保護價
;鼓勵農村各種所有制經濟和非農業的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發展迅速;推
進了貿、工、農一體化和產、供、銷「一條龍」建設,農業產業化方興未艾,因
地制宜、適度規模和集約化經營也有一定發展,小城鎮迅速崛起。可以說,經過
改革,農村作為傳統經濟中自然經濟色彩最濃、經濟發展水平最薄弱的環節,其
運行機制基本上已率先進入了市場經濟的軌道。農村新經濟體制的實行和政策的
不斷開放,使全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普遍高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
就,創造了人間奇跡,對其他方面改革開放起到了極大的示範和帶動效應。
第二,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得到確定並發揮了巨大作用。
過去指令性計劃無處不在、無所不包,覆蓋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經過改革,已
全部取消了農產品生產的指令性計劃,國家只對9種主要農產品生產實行指導性計
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