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生活與政治生活的關系
所謂經濟,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所謂政治,就是指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基本內容為:第一,政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關系。第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第三,政治的根本問題是政治權力,也就是國家政權問題。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也正不斷走向深入,社會政治關系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 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層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同一內容,相對於生產力而言叫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叫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兩部分。政治上層建築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築,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築又稱思想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在上層建築各種因素中,政治居於主導地位;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政權和領導國家政權的政黨是上層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定的上層建築.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適應。 第二。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當某一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某些局部變化,被其決定的上層建築也要相應地發生局部變化;而當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革,即舊經濟基礎被新經濟基礎代替時,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並不是消極地反映經濟基礎,相反,上層建築一經建立起來,就對經濟基礎發生大的反作用。這一反作用集中表現為一定的上層建築總是為鞏固和發展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滿意請採納
⑵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知識框架
個人收入的分配
1、為什幺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1)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就此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2)按勞分配的性質: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2、為什麼實行個人消費品按勞分配
現實經濟條件決定:
A、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
B、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
C、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義:
A、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B、對以往幾千年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3、多種分配製度並存 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土地、資本、技術、勞動、管理
4、公平:
(1)表現: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
(2)如何保證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②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 (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③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強化稅收調節,整頓分配秩序,控制收入差距,防止兩極分化)
5、效率和公平並重,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基礎;公平是效率的保證
1、財政:國家的收入和支出 國家預算,國家決算
2、財政的作用:
① 國家財政是促進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② 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
③ 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措施: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拉動經濟
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穩定物價
3、財政收入:
(1)稅收收入: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最重要來源
(2)利潤收入
(3)債務收入
(4)其他收入
4、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對財政收入的印象是基礎性的:二者是根與葉、源與流的關系)和分配政策 財政收入和支出的關系:財政收支平衡,財政盈餘,財政赤字 (財政收入與支出的關系)
5、稅收
特點: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
稅種:增值稅(避免重復征稅;防止偷稅漏稅)和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 意義:(1)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繳納的各種稅收為基礎的。
(3)每個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
6、違反稅法:偷稅、漏稅、欠稅、抗稅
1、市場配置資源
(1)計劃和市場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兩種基本手段。
市場經濟:市場起基礎性作用。PA:看不見的手:市場 看得見的手:宏觀調控
(2)市場秩序
誠實守信: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誠信缺失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坑蒙拐騙盛行,進而導致投資不足,交易萎縮、經濟衰落。
措施: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
國家: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每個經濟活動參與者:必須學法、懂法、守法、用法,都應當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3)局限性:
A、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
B、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追求經濟利益)、盲目性(信息)、滯後性(時間差)等固有的弊端。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基本特徵:①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②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③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2)宏觀調控: 經濟手段與法律手段(為主)、行政手段(輔)
經濟手段:經濟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最常用)和經濟計劃
法律手段:經濟立法與經濟司法
行政手段:採取帶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定等措施。
⑶ 政治經濟生活共分為哪些內容
經濟生活:商品;貨幣;價格;消費;基本經濟制度;企業;勞動者;投資理財的方式;分配(制度、方式、原則);財政;稅收;小康社會;科學發展觀、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生產全球化;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世貿組織、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基本戰略、原則)
政治生活:依主體來分有國家、公民、政府、黨、人大、政協、民族、宗教、外交
⑷ 政治經濟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文化 軍事 社會 經濟 政治等還有什麼
政治包括:民族問題,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民族凝聚力,國家向心力,當前時代背景。領導集體,政府的政策措施,宗教信仰,人口,國土面積等等。
經濟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國際經濟貿易中所處的地位,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GDP,CPI指數。資源數量,資源利用率。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統,傳統節日,民族,民族歷史,宗教信仰,哲學,地理文化。
軍事包括:國防能力。
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體育,文化教育、組織教育。其實說到底教育屬於文化里的。
其實在我看來主要就分為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經濟。科技可以作為文化的分支也可以單列出來。
還有就是自然:包括:資源(可再生、不可再生)、地質構造、水文、空氣、大氣成分、地理區域吧。供參考。
⑸ 政治的經濟生活有哪些重點
——生產、分配、交換、消費 【一般主要考查「經濟意義」、「經濟措施」】
★1、價格(物價、CPI、PPI、房價)(價格一線:價值--供求關系—消費—企業生產---市場調節---宏觀調控---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科學發展觀)
(1)影響價格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價值決定價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
②直接原因——供求影響價格,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於求,價格下跌
③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也會引起價格變化;貨幣的價格(升值、貶值)
④間接原因——氣候、時間、地域、生產、宗教信仰、習俗等也會影響價格
(2)價格變動對生活、生產的影響:
①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需求、消費、消費者):A、一般地,價格上升,人們會減少對它的需求;價格下跌,會增加對它的需求。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不同。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響較小,對高檔耐用品的需求量影響較大。 C、價格的變動會影響相關商品的消費需求。某商品價格上升,該商品需求會減少,其替代品的需求會增加,其互補商品的需求會減少。
②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生產者/企業):A、調節生產,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 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 B、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改進技術,改善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形成競爭優勢。 C、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樹立品牌意識,重視新產品開發。【聯系: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
例:1、如何穩定物價?抑制CPI上漲?(①經濟:結合「影響價格的因素」:價值、供求;企業的技術、管理、經營;國家的宏觀調控—三大手段。②哲學方法論(結合材料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意識能動作用、聯系觀點、發展觀點、矛盾觀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例2、為什麼穩定物價?抑制CPI上漲?(或意義)(①經濟:社會主義的本質、生產目的、價格變動對生活(消費)、生產的影響、市場的弱點與缺陷、市場秩序、宏觀調控的目標、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科學發展觀)②哲學: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社會存在-社會意識、兩大規律、群眾的地位、作用、群眾觀點、價值選擇的標准)③政治:國體、公民一線、政府一線)(要:對症下葯)
★2、消費一線:(影響因素、消費觀、消費的類型、消費結構、恩格爾系數、生產與消費、分配與收入、財政、宏觀調控、三大動力、又好又快、科學發展觀)
(1)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 ①根本原因——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即生產決定消費 ②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價水平的影響 A、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 B、消費水平不僅取決於當前收入,也受未來預期收入的影響C、收入差距也會影響社會總體消費水平 D、物價變動會影響人們的消費【聯繫上文: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③消費心理也會影響消費行為,主要有求實心理、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攀比心理
④商品質量等也會影響消費
(2)如何提高消費水平?(建議:對症下葯)
(3)生產與消費(熱點:金融危機、擴內需調結構、低碳經濟)
(1)生產決定消費(2)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消費的發展會促進生產的發展:
★3.生產與企業
(1)企業一線①價格變動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②生產效率、個別勞動時間、價值規律作用---企業經營成功的主要因素(同上)③企業的地位、作用及股份制、公司制改革——企業的增長方式——經濟效益(三效益統一,方法途徑)——企業的兼並、組合、破產——企業的信譽、形象、競爭力的提高、社會責任——企業經營者的素質——企業的管理體制④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規律——所有制結構(公與非公企業)——分配製度(初次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如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企業——勞動者關系⑤企業與產業(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如工業企業(汽車、石油)文化產業⑥資源配置——面向市場,由市場調節(產品結構)——政府宏觀調控—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相關1、2、3點P88)---科學發展觀⑦生產與消費關系----企業遵循市場交易原則——企業維護消費者的權益⑧對外開放,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外貿易。
(2)重點、熱點考查:食品安全、企業的增長方式的轉變、民工荒(慌)、企業應對經濟危機、低碳經濟、企業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企業文化建設)
(3)例1:企業經營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何經營):①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以市場為導向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③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樹立品牌意識。④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⑤完善分配方式,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調動勞動者積極性。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升競爭力,並實施走出去戰略。(抓關鍵詞,哪6方面)
例2:企業如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例3:企業如何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例4:從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企業如何通過文化建設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勞動者(熱點:農民工返鄉、大學生畢業、生產安全事故、民工荒(慌)、勞動者尊嚴)
(1)勞動與就業:
①就業的意義:A、就業是民生之本,有利於勞動者實現自身價值,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B、有利於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需要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 C、有利於擴大內需,實現社會公平,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D、有利於實現社會穩定,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②就業的措施:A、根本途徑——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B、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C、從黨和政府看,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加強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改善就業創業環境,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D、從勞動者看:要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轉變就業觀念,樹立自主擇業觀、立競爭就業觀、職業平等觀、多種方式就業觀;要有創業精神。
(2)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①勞動者權利: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
②勞動者權益的維護:A、從勞動者看,要履行勞動者義務,是獲得權利、維護權益的基礎;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依據;要增強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當權益受到侵害時,要通過投訴、協商、申請調解、申請仲裁、向法院起訴等合法途徑維權。
B、從國家看,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加強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改善就業創業環境,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監管,打擊違法用人行為;要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5、分配一線: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規律——所有制結構(公與非公企業)——個人收入分配(初次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企業收入分配與國家財政收入分配(財政的作用)---政府宏觀調控—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科學發展觀
(熱點:提高勞動報酬比重、醫改、教育公平、社保、國富-民富、幸福指數、勞動者尊嚴)
(1)實現公平的措施:①根本途徑——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②堅持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③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④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加強宏觀調控,強化政府稅收調節,調高保低,整頓分配秩序,完善社保制度。⑤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都要提高效率、促進公平。
★6、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熱點:CPI上漲、宏調政策、樓市、金融危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線:市場調節-宏觀調控-又好又快、科學發展)
(1)市場調節及其局限性: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調整生產經營活動,改進技術和管理。②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缺陷;單純市場調節會導致資源浪費、配置效率低下、社會經濟不穩定、分配不公、差距擴大。
(2)規范市場秩序:(熱點:食品安全、產品質量、非法漲價等問題,根本的是市場秩序)
①原因:A、市場調節及其局限性(同上(1))B、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才能合理配置資源,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 C、良好市場秩序需要市場規則來維護,否則會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市場無序,誠信缺失,經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
②措施:A、市場秩序需要市場規則來維護,要遵循法律法規、行業規范、道德規范
B、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秩序的治本之策
C、國家要加強宏觀調控與社會信用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加強市場監管
D、企業及個人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證經濟活動符合法律規范,並運用法律維權;要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3)政府宏觀調控政策)
①原因:A、市場調節及其局限性(同上(1))B、加強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有利於鞏固公有制,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C彌補市場的不足,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措施:A、根本——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議:深入細化)
B、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和引導,實施財政政策、價格政策和貨幣政策,並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來調節。 C、營造經濟社會環境,制定經濟政策,引導經濟行為。 D、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4)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經濟生活的「萬金油」)
①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②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A、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B、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促進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一、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三大產業協同帶動轉變。C、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D、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⑤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5)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國際經濟)
①經濟全球化的影響:A、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各國經濟聯系在一起,促進各國經濟合作。 B、也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一國的經濟波動會波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全球經濟不穩定性,尤其威脅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
②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措施:
A、必須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
B、要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C、要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培育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D、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堅持自主創新,保護自主知識產權,以質取勝
E、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
F、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要利用WTO規則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
經濟總結:1.五條主線:①.價格一線②消費一線③.企業(生產)一線④. 分配一線⑤市場調節-宏觀調控-又好又快、科學發展;2.四個重點:CPI、民富與宏觀調控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3.三個落腳點(載體):高考往往以城鄉經濟、企業經營、某省區經濟發展為題材來考
希望能幫到你。
⑹ 關於政治中的經濟生活
通貨膨脹意味著貨幣貶值,就會引起物價上漲,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會相應的下降,反之通貨緊縮人民的生活就會相應的有所提高,但這一些都是暫時的,一個國家想要經濟穩定發展,就會有相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施,這樣人民的生活才能恢復,失業人口才能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