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什麼是新中國成立後在財政經濟

什麼是新中國成立後在財政經濟

發布時間:2022-09-28 00:39:34

A. 1949年新中國建國後面臨的政治和經濟困難有那些

國內面臨的主要困難是大陸上殘存的國民黨反動勢力,繼續進行瘋狂的破壞活動,做垂死掙扎;廣大新解放區土地改革尚未真正完成;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尚未完全建立;財政經濟嚴重困難;長期受國民黨腐朽統治和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陷入了極端混亂和全面破產的局面。

(1)什麼是新中國成立後在財政經濟擴展閱讀:

建國初期,新中國面臨著極其嚴峻復雜的形勢。國際上新中國得到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以及歐亞人民民主國家的承認和支持。

但是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外國侵略勢力,對新中國政治上不承認,經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實行戰略包圍,並發動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我國邊境。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侵略勢力成為新中國來自外部的主要威脅。

建國初期,新中國的主要任務,就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以便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

B. 什麼是新中國的「財政管家」

新中國成立後,陳雲擔任政府副總理,專管全國的經濟工作。由於國民黨政府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千瘡百孔:到處都是孔洞和瘡口。比喻殘破缺露嚴重或弊病很多。的爛攤子,造成當時生產力低下,財政混亂,物品奇缺,物價飛漲,給國家和人民生活造成極大困難。

在陳雲的主持下,國家迅速掌握了貨幣發行權和財政收支的大權,規定人民幣為惟(wéi)一合法貨幣,禁止金銀外幣的自由流通,取締(dì)地下錢庄,打擊非法活動,穩定了金融財政。為了防止一些人投機倒把,擾(rǎo)亂市場,陳雲讓各地想各種辦法,購進大批糧食、棉布、煤炭、食鹽等貨物。

從1949年8月起,全國市場上出現了四次物價猛漲(zhǎnɡ)。特別是在11月,以上海為中心,投機商們每天以百分之二三十的幅度來抬高物價,企圖破壞市場,牟(móu)取暴利。在陳雲的指揮下,各地政府在物價猛漲的時候,把購進的糧食棉布等都投入市場,以合理的價格敞(chǎnɡ)開供應。廣大消費者見此情景,情緒很快安定了,市場也穩定不亂了。投機者的貨物賣不出去,才知道自己搬石頭砸(zá)了自己的腳。

緊接著,陳雲在1950年2月,主持召開全國財政會議,決定統一全國的財政,集中使用重要物資,國家機關和國營企業現金,一律存入國家銀行,同時還決定緊縮編制,清理倉庫,加強稅收,發行公債,節約開支。這一系列措施出台,全國很快出現財政收入增加,通貨膨脹膨脹:指某種事物擴大或增大。減弱,物價穩定的局面。人民更加信任和擁護新生政權,國內的建設得到了有力支持。

這一場經濟上的較量,在陳雲的主持下,取得了勝利。毛澤東後來說,這個經濟仗的勝利,意義上決不亞於淮(huái)海戰役。陳雲不愧(kuì)為一位卓越的經濟管理家和領導者。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他被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成為僅次於「毛劉周朱」的中央領導人。

陳雲一向頭腦冷靜,求實務實。他認為國家的建設規模要與國力相適應,還要注意人民生活的安排和提高,他反對不顧實際急於求成的做法。五十年代後期,由於「左」的思潮影響,出現了「大躍進」,在經濟建設方面盲目追求高指標高速度。陳雲的意見得不到重視。

後來,經濟上出現了嚴重困難。中央決定,陳雲再次主持財政經濟工作。陳雲親自到基層調查,到農民家裡了解情況,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

可後來,陳雲又被認為是「右傾」,遭到冷遇。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左」的錯誤達到極點。陳雲在黨內的地位下降,還被剝(bō)奪了工作權利。「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左」的錯誤被糾(jiū)正,大家都盼望陳雲這位老革命家和經濟專家出來工作。他重新當選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還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他對發展經濟的卓越見識,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起著重要的作用。他說:

「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我國史無前例的一次偉大進軍,必須既積極又穩重。」

「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順著次序逐漸深入或提高。,不要一擁而上。一擁而上,看起來好像快,實際上欲速則不達。」

「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因此,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ɡǎo),永遠搞。」

1995年陳雲在北京因病與世長辭。他一生功高而不倨(jù)傲,位尊而求朴實,作風民主,樸素無華,深受人們尊敬。

C. 新中國成立時,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狀況怎麼樣

中國現代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新中國經歷了五個大的歷史時期:
第一,(1949-1952年)人民政權建立鞏固,恢復時期。
第二,(1953-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和過渡時期。
第三,(1957-1965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第四,(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
第五,(1977-1978年)撥亂反正時期。
第六,(1979-至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949年至1956年,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率領全國人民鞏固了人民政權,恢復並發展了國民經濟,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進程,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開展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中國人民結束百年屈辱歷史,終於真正站了起來。
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新中國的奠基大會。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舉行開國大典。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還沒有完全解放,中國百廢待興,面臨重重困難。我們進行了一系列鞏固人民政權的斗爭。第一,我人民解放軍繼續解放全中國,解放大西南、海南島;和平解放西藏;第二,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為新中國的建設贏得了和平的局面同時也極大的提高了新中國的威望;第三,在農村完成了土地改革運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翻身的解放;第四,在城市開展「三反五反」運動,教育了挽救了大批黨的幹部,打擊了不法資本家的猖獗行徑;第五,開展肅清反革命運動,鞏固了人民政權,穩定了社會秩序。第六,完成整頓財政經濟秩序的工作,實現財政金融形勢的好轉;第七,恢復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第八,改造舊社會,盪滌舊社會的污泥濁水,創建了一個朝氣蓬勃的新社會。第九,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建立友好關系,獲得寶貴的支援,奉行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這一系列的措施鞏固了人民政權,中國人民的覺悟空前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強。中國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到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
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施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展開。新中國以蘇聯為榜樣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一五計劃也得到了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力支援。一五計劃的重點是,以蘇聯援建的156個大項目為中心,建立以東北為中心重工業基地,同時在西北、中部建立一批新工業基地。工業化的同時對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和手工業實現了合作化生產,資本主義工商業通過公私合營運動完成,走出了一條通過贖買政策和平過渡的改造方式。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也同時開展,1954年9月,第一屆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政治協商制度繼續保留。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基礎奠定。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也初步形成。新民主主義制度過渡到社會主義制度。1957年我國勝利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以第一汽車製造廠、第一機床廠、第一重型機械製造廠、武漢長江大橋、青藏公路等為代表的工業交通大項目陸續建成。中國第一次擁有了現代化的重工業。汽車、機床、重型機械、飛機製造等部門首次出現,一五計劃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超過了近代一百多年來的工業建設成就,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953年底,周恩來總理提出處理國與國外交的基本准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1955年出席著名的萬隆會議,新中國走上了國際舞台。
1957-1965年,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新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文化基礎。這一時期西藏完成民主改革。但是,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由於復雜的國內外原因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不足,我們黨在領導國家建設上也出現過急於求成的教訓。1958年-1960年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等運動的嚴重失誤。1959-1962年國民經濟遇到嚴重的困難,尤其農業遭到嚴重自然災害再加上大躍進運動中錯誤的做法,人民生活出現困難。毛澤東坦誠的承認錯誤,在周恩來、劉少奇、陳雲、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努力下,1961年起逐步糾正大躍進中錯誤的政策,到1965年完成國民經濟的恢復和調整,我國的綜合實力,特別是工農業生產,進一步增強,建成了以大慶油田、包鋼、蘭新鐵路等為代表的一批工交項目;國防和科技領域出現重要突破,萬噸水壓機、中程導彈、原子彈、人工合成胰島素、超音速殲擊機都是在這一時期研製成功。但是黨內特別是毛澤東主席對國內外形勢的判斷比較嚴峻,1962年起開始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左」的錯誤進一步發展。1964年為了克服城鄉基層幹部的特權化、官僚化。中共中央搞了四清運動。四清運動形成了兩個套路。一個套路是極左,人整人。一個套路是依靠群眾,以批評教育治病救人為主。主席反對前者,支持後一種。1965年進行了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對於廉政和打擊官僚主義是有效的,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總的來說「左」的錯誤在發展。毛澤東和劉少奇、鄧小平等人的分歧在擴大。文革在醞釀。
這一時期,中蘇關系由朋友轉為敵對,美國依然對中國執行遏制封鎖政策,加緊對中國的戰略包圍,新疆、西藏等地區邊疆形勢緊張。在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外交家努力下,中國始終團結廣大亞非拉國家,支持亞非拉人民的革命解放事業。新中國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繼續為新中國贏得朋友。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文革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一次全局性的長期的嚴重錯誤,給黨和全國人民造成嚴重損失,但文革也是探索在中國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探索。文革十年黨和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政治運動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速度,沖擊了各項社會事業的正常發展。使不少知識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由於政治運動全國約有上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牽連,受到政治沖擊的家庭和個人身心處於緊張之中,其中的有政治問題的人,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文革期間有許多被懷疑和打倒的人中的大部分人是清白的。
文革期間備戰備荒,國防建設規模宏大,國家積累儲備比例較高,公共設施建設和住宅建設偏少、商品供應比較緊張。人民生活的實際水平提高緩慢。文革及其稍後時期,大約有1600多萬知識青年參加上山下鄉運動,上山下鄉運動開發建設了邊疆和廣大農村,鍛煉了一代青年。但是也使青年缺乏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教育,耽誤了一代人,並形成了花費國家巨大財力精力的「知青問題」。文革期間,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許多領域仍然取得較大的成就。文革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繼續向前推進,國民經濟、國防科技事業、對外交往取得重大進步。導彈核武器運載實驗、氫彈、雜交水稻、人造衛星、遠程戰略導彈、萬噸遠洋輪船、大型電子計算機、核潛艇、導彈驅逐艦都是在這一時期研製成功的。南京長江大橋、劉家峽水電站、攀枝花鋼鐵基地、成昆鐵路、第二汽車製造廠、大港油田等重大項目也都是在這一時期建成,有力的支撐起國民經濟發展。在外交方面: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訪華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中國與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建交、與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掀起建交熱潮,這一切都顯示了新中國已經登上國際舞台,並以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1956-1978年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的領導集體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建設經驗。在社會主義建設年代,全國人民艱苦奮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到1978年,新中國建立了獨立和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期間,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建成了鐵路、公路、民航、水運交通運輸的骨架。文化、體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不斷發展,中國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具有基本物質保障的生活,人民的健康、教育水平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社會主義共同的理想,思想道德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華民族以自立自強的面貌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矚目。這個時期英模人物輩出,涌現了雷鋒、焦裕祿、王進喜、鄧稼先、錢學森等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成為新中國億萬自強不息勤勞進取的人民的優秀代表。
從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上看那個年代
衣著:
那個時候,服裝的功能是遮體禦寒。到1978年時中國人民的穿衣問題得到了解決,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夠穿暖。但是服裝供應還是比較緊張的,新衣服只有年節才穿。人們講究樸素。農村人們日常的衣服上會打補丁。城鄉人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憑布票購買衣物,而且補票是限量的。衣著的色調以藍、灰、綠、黑、白為主。服裝樣式比較簡單。人們的著裝比較傳統。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裝、工裝、軍裝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襯衣,藍綠灰色的長褲為主。女性夏季一般著碎花襯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為主,七十年代化纖衣物逐漸流行。五十年代,列寧服、連衣裙等具有蘇聯特點的服飾盛行。文革時期,綠軍裝風行全國。
飲食:
新中國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決了九億多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在人口增長近一倍的情況下完成的。食物種類較少,人們的食譜中主糧所佔的比例較大,平時人們以蔬菜和副食產品為下飯食物。肉類和水產品人們吃的較少,基本上過年過節才集中吃魚吃肉。平時肉類和水產品定量供應。東北和內蒙新疆牧區吃肉情況要好一些。農村居民直到70年代,還以粗糧為主,公社生產隊到年終才會分肉。蔬菜供應受季節和地域限制,種類比今天要少。肉類和水產品的供應比較緊張。南北東西地域之間的食物種類差異較大。總的來看建國以來的第一個三十年人們飲食的營養狀況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經濟困難的1959-62年的經濟困難時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動盪年代,人們的食物供應緊張,品種單調匱乏。從1956年之後,食品供應依靠國營商店。那時居民區里有糧店、菜店、副食店、煙酒糕點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場基本絕跡。城鄉之間是找不到公開經營糧食、蔬菜、禽蛋和水產品的小商販的。改革開放之前,實行供給制,票證幾乎和貨幣一樣重要,有錢沒有糧票是吃不上飯的。此外油票、糕點票、糧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票證。
住宅: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居民住宅建設,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樓,但是由於受國際國內政治大環境的影響,主要精力用於建設和國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設的資金很緊張,再加上以前的基礎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長。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居住的條件普遍較差。1978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凈面積3.7平方米。大約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裡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漢、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積平房區。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舊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孫三代居住在十幾平米的平房裡。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興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樓和工人新村,這些樓房多為三至六層的簡易樓房,這些住宅樓解決了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居住問題。住筒子樓、伙單是不會不少市民那是所經歷的。七十年代起,七層以上的高層樓房和綜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區出現,如北京的前三門居住區。1976年唐山地震後,城市建築的抗震性能提到相當的高度。居民樓的抗震性和質量有了鮮明的提高。改革開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單位分配,住房供給極為緊張,分房得按照規定排隊,夠條件也得往往等相當長的時間。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約8平方米。大多數農民住平房,磚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農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頭房。西北地區大量農民住窯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帳篷,東北林區木屋較常見。南方民族地區竹樓、土樓、木屋比較多,南方農村不少農民住在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民居里。但大城市周邊新建的的農村磚瓦房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國成立後,交通建設迅速發展。到1978年我國約有5萬公里鐵路和94萬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國通鐵路。除西藏墨脫外全國各縣通公路。改革開放前民航建立了國際國內航空網。1969年北京有了地鐵,1974年我國有了長距離的管道運輸。新中國前三十年我國有了立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中國有了自己生產的汽車、載重汽車、電氣化鐵路、電力機車、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城市道路建設不斷加強。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發展,但是趕不上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那時坐車難,公共汽車比較擁擠。道路上,沒有私家車,計程車數量極少,坐計程車要憑介紹信提前預約。那時小汽車很少,北京牌吉普在大街上賓士。大街上有不少三碼在跑,大街上還能市場看到馬車。人們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車。一到下班自行車如海洋一樣,十分壯觀。人們出遠途一般乘坐火車,改革開放前我國大約三分之一的機車是蒸汽機車,客車是國產電力機車或者柴油車。當時從天津到北京坐快車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民航歸空軍管理,只有夠級別的幹部才可以坐飛機。從祖國的邊遠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幾天時間。那時中國沒有高速公路,公路客運長途客車也比較少。農村居民出門仍靠步行、乘畜力車。七十年代拖拉機增多。也成為農民代步的工具。78年中國的電話普及率是0.4%,那時只有單位才有電話,用的是數字碼盤撥號電話,特別重要的事情才接打電話。中國人大事靠電報、日常寫信聯系。1978年全國電子計算機才6000台,沒有互聯網,更沒有手機。
文化體育生活;
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娛樂活動主要有看電影、聽收音機、下棋、打牌、看書等。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生活領域很乾凈,沒有宣揚色情低俗的東西,引導人民積極向上,樹立共產主義思想道德風貌。電影、小說、戲劇的說教問道濃烈。文革期間鬥私批修、大批判成為時代的特色。不論是什麼都得分出個黑白是非出來。各個廠組織職工文體活動,如五一和國慶節的文藝演出,職工運動會、籃球賽、乒乓球賽、足球賽等等。青少年愛打乒乓球、踢足球。
教育:
建立了許多中小學,中小學學雜費很低,學生課業負擔輕,注重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勞動教育。學校文體活動開展得較好。但是辦學條件差,不少學校夏季沒有電扇,冬天沒有暖氣,五六十人一個大教室,點爐子取暖。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很少。文革期間,教育質量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差。
就業:
畢業生國家包分配,在國營單位工作,鐵飯碗端一輩子。人們工作壓力小,但是在大鍋飯體制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成為問題。主席時代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勁和熱情還是高漲的。
社會保障:
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有了基本的社會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個時代福利水平雖然較低,但是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免費的醫療,看病三聯單報銷。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資。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後房租十分的低廉。子女入托入學學費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長時間。農民享受合作醫療,看病比較便宜。縣鄉級衛生院建立起來。但是改革開放前,國家財力緊張,農民比較窮困,農民養老依舊主要靠子女。
家居和傢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鄉居民電器較為簡單。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是城市人們生活的四大件。俗稱「三轉一響」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電視機開始走入百姓家。農村逐步實現電氣化、電燈普及,每個公社都通上了電話、每個村都有廣播站大喇叭。但是邊遠山區還難以通電。
人際關系:
文革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同志式的真誠關系,人們彼此互助,人們很淳樸。但是那個時候,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男女關系,人們的輿論會讓你無地自容,組織上也會嚴厲批判的。組織像家長,無處不在。你困難組織真管你。你不聽話時,組織會修理不聽話的人的。
文革發生後,起先人整人,人們之間的關系起了變化了,後來,人們都防著別人,怕被人打小報告。七十年代之後,人與人的關系不是那麼熱和了。

D. 建國初期從根本上穩定物價,做到國家財政收支 和市場物資供求基本平衡的重大措施是。

建國初期從根本上穩定物價,做到國家財政收支 和市場物資供求基本平衡的重大措施是:統一全國財經工作。統一全國財政經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穩定物價、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而採取的財政經濟方面的重大措施。

當時,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極為困難,這一方面是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在內戰中的破壞。另一方面是由於革命戰爭還在進行,軍費開支浩大,加之我們對國民黨軍政人員實行「包下來」的政策,增加了行政開支。此外,還要有重點地恢復生產和交通,以便進行經濟建設。



(4)什麼是新中國成立後在財政經濟擴展閱讀:

1950年3月3日 政務院頒布《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2月13日至2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全國財經會議,研究克服我國財政經濟困難的政策和措施。會議決定節約支出,整頓收入,統一管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

統一全國財政經濟主要內容是:統一全國財政收入,使國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於國家的必要開支;統一全國物資調度,使國家掌握的重要物資從分散狀態集中起來,合理使用,除留若干近期使用者外,一律存入國家銀行,資金的往來使用轉賬支票經人民銀行結算。

E.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在財政經濟戰線上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是什麼

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順利完成。

從1953年起,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決定逐步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採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過渡的步驟,從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發展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底參加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人數已佔全國手工業從業人數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5)什麼是新中國成立後在財政經濟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對資產階級採取贖買政策。

在經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等一系列從初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後,至1956年底,實行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已佔原有資本主義工業總戶數和職工人數的99%,占生產總值的99.6%。

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採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營企業的私股股額(共23億余元)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共發10年。

這就使得私股與生產資料的使用權相分離,企業的生產資料由國家統一管理和運用。定息停付後,企業就完全成為全民所有制企業。

F. 新中國成立後國名經濟狀況如何,為什麼

新中國成立後,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第一、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這樣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 穩定物價,統一財經。1950年,全國物價穩定,結束了十多年的物價上漲的階段。為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將全國主要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解決當時中央財政收支脫節的現象。1950年,國家財經開始好轉了。

第三、 合理調整工商業。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重要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的根本好轉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統一財經政策上,又合理地調整了工商業。這 主要是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

經過三年努力,國家 經濟得到根本好轉,為國民經濟建設准備了條件。

經濟的提升 中國國防力量也隨之提高。兩彈一星 更是大幅度提高了國際地位。

G. 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的改革措施

建國初期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中國的主要措施:

1、沒收官僚資本和建立國營經濟,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同時又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人民政府還收回了帝國主義把持近百年的海關管理權,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

2、通過「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穩定了全國的物價。

3、將全國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這在當時是很必要的。

4、通過土改,合理調整工商業和精兵簡政措施,使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

5、人民政府領導人民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引導農民互助合作,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在城市、工礦企業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

(7)什麼是新中國成立後在財政經濟擴展閱讀:

1956年以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但是由於我黨對階級斗爭形勢的高估和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加之我黨缺乏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致使黨的指導思想發生「左傾」錯誤,未能很好堅持社會主要矛盾。

H. 新中國建立後,哪一年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

應該是1952年。
從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斗,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獲得全面的恢復,並有了較大發展。
農業的恢復,是國民經濟一切部門恢復的基礎。黨和人民政府通過土地改革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充分調動農民個體經濟和勞動互助兩方面的生產積極性,採取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的經濟政策和措施。三年間,國家用於農業的投入逐年增加,1950年為2.74億元,1951年增加到4.17億元,1952年增加到9.04億元;國家銀行對農業生產的貸款也逐年增加。三年來,國家用於水利建設的經費約7億元,佔全國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10%以上。全國直接參加水利工程建設的有2000多萬人,完成土方量17億立方米以上。隨著治理淮河、荊江分洪、官廳水庫等水利工程的基本完成,解放前江河堤岸嚴重失修、水患頻繁的狀況初步改觀,千百年來威脅中國人民的洪水災害開始得到有力的防治。在治理江河的同時,各地還大力整修水渠塘堰,擴大農田灌溉面積。所有這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和發展。全國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2263.6億斤,增加到1952年的3278.4億斤,增長44.8%,比歷史上最高年產量的1936年增長9.3%。棉花總產量從1949年的888萬擔,增加到1952年的2608萬擔,增長193.7%,比歷史上最高年產量的1936年增長53.6%。
工業生產的恢復,是在艱難境況中起步的。黨強調一要依靠工人階級,二要依靠國營經濟。首先重點恢復國計民生所急需的礦山、鋼鐵、動力、機器製造和主要化學工業,同時恢復和增加紡織及其他輕工業生產。按照中央的部署,工業基礎較好的東北各省率先恢復了工業生產,開始初步的經濟建設。東北生產出的機器設備和工業物資,又支援了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生產事業的恢復。除重點恢復和改造原有企業以外,三年間,國家還抽出一部分資金,有計劃地新建了一批急需的工礦企業,如阜新海州露天煤礦,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和大型軋鋼廠,山西重型機械廠,武漢、鄭州、西安、新疆的紡織廠,哈爾濱亞麻廠等。這批最早在經濟恢復時期新建的廠礦,後來都成為我國工業戰線上的骨幹企業。
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是經濟恢復的重點。三年間,在基本建設資金極其有限的條件下,國家用於交通運輸建設的投資共17.7億元,佔全國基建投資總額的22.6%。在鐵路修復建設方面,數十萬鐵路職工和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共同奮戰,1949年底就基本恢復了原有的鐵路網,南北大動脈京漢線和粵漢線恢復運營,東西干線隴海路也全線通車。1950年6月,穿越巴蜀的成(成都)渝(重慶)鐵路開始動工修築,至1952年7月建成通車。這條鐵路是清朝末年就醞釀興建的川漢鐵路的一段,拖了近半個世紀未鋪上一根鋼軌,而新中國成立後僅用兩年時間就建成通車。在大西北惡劣條件下修築的天(水)蘭(州)線,也於同年9月竣工。公路建設除修復原有公路外,還新建和改建了一些主要干線和縣、鄉級公路。到1952年,全國公路通車里程由解放初的8.07萬公里增加到12.67萬公里。為配合進軍西藏,解放軍工程部隊和廣大民工一道趕修了甘青、川康、川青等公路。特別是在海拔近5000米的六座大雪山和懸崖深谷之間修築的康藏公路,以通往「世界屋脊」而堪稱奇跡。
經過三年的努力,整個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較快發展。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8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49年增長77.6%,平均每年增長20%左右。其中,工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145.1%;鋼產量達到134.9萬噸,比1949年增加7.54倍,比歷史最高水平增加46.3%;生鐵產量比1949年增加6.72倍,比歷史最高水平增加7.2%;原油、水泥、電力、原煤等都超過歷史最高產量。棉紗、棉布、食糖等主要輕工業產品產量也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平均來看,1952年我國工業生產超過舊中國歷史最高水平23%。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48.4%,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和生豬、大牲畜的年底頭數都超過了解放前最高年產量。
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有了根本好轉。按可比價格計算,1952年,國民收入比1949年增長69.8%。財政收入比1950年增長181.7%,不僅有了成倍增加,而且連續兩年收大於支,均有結余。在財政總支出中,用於經濟建設的支出逐年上升,社會文化事業的支出有所增長。城鄉人民收入逐年增長,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按1957年價格計算,抗戰前的1936年全國職工(包括家屬在內)平均消費額為140元左右,1952年增加到189.5元,增加35%左右。農民凈貨幣收入由1949年的68.5億元增加到1952年的127.9億元,增加86.7%;從1949年到1952年,各地農民的收入一般增長30%以上。
新中國成立後三年間國民經濟的增長,帶有明顯的戰後恢復性質。但從世界范圍來看,與歐亞各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的情況相比,新中國戰後經濟恢復之快,增長幅度之大,是舉世矚目的。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創造了前提條件。
全面貫徹統籌兼顧、照顧四面八方的經濟建設總方針,不僅活躍了中國經濟,更重要的是社會經濟結構獲得顯著改善。在國民經濟內部的五種經濟成分中,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處於優先增長地位。在全國工業(不包括手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工業產值平均每年遞增57%,所佔比重1952年達到52.8%。在全國社會商品批發總額中,國營商業所佔比重1952年達到60.5%,控制了很大部分社會商品的流通過程。這時,國營經濟雖然尚未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主體地位,但已成為我國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主要經濟基礎。
在國營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結構中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都各得其所,獲得較大發展,促使原來非常落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上有了提高,工業生產力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得到增強。在全國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包括手工業)總產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2年的43.1%。其中現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7%上升到27.7%。在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26.4%上升到1952年的35.5%。這表明,新中國經濟的恢復不僅有數量的發展,而且有性質上的變化和質量上的提高。這些深刻變化,為我國由農業國逐步轉變為工業國開了一個好頭。

I.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發展狀況及原因

根本原因在經濟:
新中國成立後,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第一、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這樣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
穩定物價,統一財經。1950年,全國物價穩定,結束了十多年的物價上漲的階段。為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將全國主要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解決當時中央財政收支脫節的現象。1950年,國家財經開始好轉了。
第三、
合理調整工商業。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重要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的根本好轉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統一財經政策上,又合理地調整了工商業。這
主要是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
經過三年努力,國家
經濟得到根本好轉,為國民經濟建設准備了條件。
經濟的提升
中國國防力量也隨之提高。兩彈一星
更是大幅度提高了國際地位。

J. 新中國成立後,為恢復國民經濟採取了哪些措施

新中國成立後,為恢復國民經濟採取了以下措施:

1,沒收官僚資本和建立國營經濟,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同時又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人民政府還收回了帝國主義把持近百年的海關管理權,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

2,通過「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穩定了全國的物價。

3,將全國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這在當時是很必要的。

4,通過土改,合理調整工商業和精兵簡政措施,使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

5,人民政府領導人民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引導農民互助合作,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在城市、工礦企業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新中國成立後在財政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故事在哪個平台找 瀏覽:536
健康證上哪裡拿 瀏覽:287
四大美女去哪裡旅遊啦 瀏覽:337
實體經濟什麼時候好 瀏覽:211
愛情公寓和還珠格格哪個好看 瀏覽:610
婚姻中被拋棄了怎麼走出來 瀏覽:389
什麼樣的婚姻不可挽回楊瀾 瀏覽:842
認不得哪個是小美女 瀏覽:629
新疆事業單位一般考什麼科目 瀏覽:276
如何測算婚姻 瀏覽:314
美女玩手機信號怎麼樣 瀏覽:848
經濟逆風凱怎麼打趙雲 瀏覽:208
王者榮耀經濟是如何查看 瀏覽:441
美女不說話怎麼和她聊天才能開心 瀏覽:282
什麼是感情愛情婚姻 瀏覽:896
經濟形勢嚴重怎麼理財呢 瀏覽:1001
計量經濟模型一般由哪些要素組成 瀏覽:875
無根幸福樹怎麼種植 瀏覽:720
相關人員如何掃健康碼 瀏覽:752
為什麼要遠離婚姻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