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銀行屬於什麼經濟體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B. 是什麼經濟體國家
經濟體,通俗來說就是若干個國家為了達到優惠的貿易政策實現共同的經濟利益組建的經濟共同體。是指對某個區域的經濟組成進行統稱和劃分。經理體可以指一個地區,如台灣地區。或者是地區內的國家,如歐盟等。
C. 國有經濟國民經濟公有制經濟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是什麼
國有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區別:
公有制經濟包含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組成部分之一。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 、集體經濟 、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國民經濟是最大的,等價於社會經濟、經濟體,意思就是人民的經濟體。比如中國國民經濟、美國國民經濟、日本國民經濟、德國國民經濟。
公有制經濟涉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話題,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歸公有還是私有。這是一種經濟生活,准確說是生產活動的制度。
國有經濟等價於國家機器的經濟、政府的經濟,就是經濟體里政府佔有的經濟資源,比如稅收、國企等。國有經濟只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部門,一個職能而已。
公有制是一種相對於私有制的經濟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生產資料私有制消失,生產資料不進行排他性佔有,中國社會的公有制的表現形式一般被認為可區分為「國家所有」及「集體所有」兩種,烏托邦、空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均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礎之上。
主體地位:
一 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二國有經濟控制國民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上。在關系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D. 主要經濟體
經濟體(economy)是指對某個區域的經濟組成進行統稱和劃分。經濟體可以指一個地區,如中國台灣地區,或地區內的國家群體,如歐盟,東盟等。目前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幾個主要經濟體為美國,歐盟,中國,日本,德國,因為中國等國家經濟發展迅速,所以這些經濟體之間的排名經常發生變動。而排名也是依據經濟體實際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來確定的。
E. 經濟性質是什麼意思
一、經濟性質是指企業的所有制性質,是由企業的投資主體自身的隸屬關系決定的.我國目前擁有下列幾種經濟性質的企業: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私營企業、多種經濟成分聯營的企業和股份合作企業。
二、國稅要求填的表,就是要填你們單位屬於哪種經濟性質,有非公司企業法人、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個體工商戶、私營獨資企業、私營合夥企業,營業執照上有的。
(5)經濟體性質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及注冊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非公司企業法人:最低注冊資金3萬元人民幣基本要求:
(l)有符合規定的名稱和章程;
(2)有國家授予的企業經營管理的財產或者企業所有的財產,並能夠以其財產承擔民事責任;
(3)有與生產經營規模相適應的經營管理機構、財務核算機構、勞動組織以及法律或者章程規定必須建立的其它機構;
(4)有必要的並與經營范圍相適應的經營場所和設施;
(5)有與生產經營規模和業務相適應的從業人員,其中專職人員不得少於8人;
(6)有健全的財會制度,能夠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獨立編制資產負債表;
(7)有符合規定數額並與經營范圍相適應的注冊資金,企業法人的注冊資金不得少於3萬元,國家對企業注冊資金數額有專項規定的按專項規定執行;
(8)有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經營范圍。
二、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5萬人民幣基本要求:
(1)股東符合法定人數即由2個以上50個以下股東共同出資設立;
(2)股東出資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以生產經營為主的公司需50萬元人民幣以上;以商品批發為主的公司需50萬元人民幣以上;以商品零售為主的公司需30萬元人民幣以上;科技開發、咨詢、服務公司需10萬元人民幣以上;
(3)股東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稱,建立符合有限責任公司要求的組織機構;
(5)有固定的生產經營場所和必要的生產經營條件。
三、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500萬元基本要求:
(1)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應當有5人以上為發起人,其中須有過半數的發起人在中國境內有住所。國有企業改建為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可以少於5人,但應當採取募集設立方式;
(2)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必須按照法律規定認購其應認購的股份,並承擔公司籌辦事務;
(3)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必須經過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批准;
(4)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實收股本總額;
(5)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1000萬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需高於上述所定限額的,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
F. 經濟體代表國家的貧富嗎
代表貧富
經濟體,是指對某個區域的經濟組成進行統稱和劃分。經濟體可以指一個地區,如台灣地區,或地區內的國家群體,如歐盟,東盟等。
關於新興經濟體,目前並沒有一個准確的定義。英國《經濟學家》將新興經濟體分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為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也稱"金磚四國";第二梯隊包括墨西哥、韓國、南非、波蘭、土耳其、埃及等"新鑽"國家。經濟體根據IMF公布的數據,2007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僅增長2.7%,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8%。印、俄、巴西GDP總量均超過萬億美元大關,晉升世界經濟12強,中國突破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四。中國、印度和俄羅斯3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一半。"新鑽"國家也有不俗表現,高盛公司預測,2025年墨西哥、印尼、土耳其、伊朗、越南等8國將躋身世界經濟前20強。
G. 經濟體的類別
世界經濟體是指多個國家為了達到優惠的貿易政策從而實現共同的經濟利益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而組建的經濟共同體或經濟合作團體。
目前全球比較知名而且規模較大的三大經濟體分別是歐洲聯盟(簡稱歐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
新興經濟 關於新興經濟體,目前並沒有一個准確的定義。英國《經濟學家》將新興經濟體分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為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也稱「金磚四國」;第二梯隊包括墨西哥、韓國、南非、波蘭、土耳其、埃及等「新鑽」國家。根據IMF公布的數據,2007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僅增長2.7%,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8%。印、俄、巴西GDP總量均超過萬億美元大關,晉升世界經濟12強,中國突破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四。中國、印度和俄羅斯3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一半。「新鑽」國家也有不俗表現,高盛公司預測,2025年墨西哥、印尼、土耳其、伊朗、越南等8國將躋身世界經濟前20強。
基於新興經濟的出色表現,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發達經濟體受金融危機困擾之際,新興經濟體正成為「世界經濟穩定的來源」。IMF預測,2008年盡管發達經濟體經濟表現更加疲軟,但由於新興經濟體的帶動,世界經濟仍有望增長4.1%。 雖然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減緩,但專家分析,經過金融危機的沖擊,新興經濟體調整了經濟結構,增加了外匯儲備,改善了金融體制,抵禦風險的能力增強,世界經濟依然會繼續增長。
與此同時,南南合作也減少了新興經濟體對發達國家經濟的依賴。南方共同市場的形成、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也對世界的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保證。高盛全球經濟研究主管奧尼爾對新興經濟體寄予了厚望,他認為新興經濟體強大的內需足以完全抵消美國國內消費需求的大幅下降,並預計佔全球GDP16%的「金磚四國」將幫助全球經濟維持3%至4%的增速。
在亞歐首腦會議前夕,法國總統薩科齊就聲明力邀中國、印度等五大新興經濟體參加於11月15日在華盛頓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共同商討應對金融危機,這也看出新興經濟體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經濟學界認為,2010年很有可能是全球經濟復甦的一年,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將走在復甦的前端。在最新的一份對2010年經濟預測的報告中,IMF認為,發達國家經歷了2009年3.4%的經濟衰退後,今年的經濟增長僅有1.3%。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新興經濟體的高速增長,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在2010年將達到5.1%,其中印度將達到6%,中國將達到9%。
渣打銀行也指出,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有望達到2.7%,其中亞洲經濟增長將達到7.0%。這再次表明了全球經濟力量以及經濟平衡由西向東轉移的趨勢。 2010年7月,野村證券(Nomura Securitie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蘇帕曼(Rob Subbaraman)說,日本曾是推動亞洲其餘地方的動力;現在,潮流在轉向,中國正成為一種影響著包括日本在內亞洲其他地方的強大勢力。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種復興正在改變一切,從全球軍事及金融力量的均勢,到汽車怎樣設計,無所不包。從某些指標來看,中國的經濟總產出已經上升到僅次於美國的水平。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將凸顯「中央王國」在18世紀失去亞洲軍事、科技和文化強國地位過後一直未曾享有的一種輝煌。
中國的出口額、汽車購買量和鋼鐵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它的全球影響力正在與日俱增。從美國底特律的汽車生產商,到巴西的鐵礦石生產商,它們的財富都取決於中國消費者和企業的支出。
財富的增加也帶來了政治上的影響力:來自中國的壓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贏得了更大的發言權。
2010年7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中國官員首次指出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
目前中國的GDP應已超日本,因此,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毫無疑問。2010年年初,中國宣布2009年GDP總額達到4.985萬億美元。當時各國媒體就猜測中國GDP今年必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經濟體。盡管稍後日本公布的2009年GDP為5.068萬億美元,數字略高於中國。今年中國經濟數據一直保持著11%以上的增幅,而日本只能望洋興嘆,強勁的經濟增長足以支撐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0年8月16日的數據顯示,日本第二季度GDP為1.288萬億美元,低於中國的1.339萬億美元。過去,中國曾在第四季度經濟產出超過日本。那是因為在最後一個季度,季節性因素會令中國經濟表現得更加活躍。現在,早在第二季度就超過日本,使中國全年產出勝過日本的預期更加強烈。
2000年前,按當時匯率計算,中國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07年前,中國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相比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這么多年,日本經濟停滯不前也已經20年。座次改變是水到渠成。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摩根大通駐紐約首席經濟學家Bruce Kasman評價,中國超越日本將是「全球經濟的一座里程碑」。相信其他經濟學家和普通人都會作如是想。
然而,中國的人均年產出不到4000美元,僅約為日本人均年產出的十分之一。與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比較,中國5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只相當於後者總產出的三分之一,差距仍然很大。即便中國能保持當前的增長速度,也要花至少10年才能趕上美國。中國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於如何調整經濟增長結構,如何進一步提高全民福利上。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今天發布的「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在「最具創新力經濟體」排行中,高收入經濟體繼續占據壟斷地位,但中國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脫穎而出,逐漸躋身「最具創新力經濟體」前列。
該報告指出,盡管高收入經濟體在本年度排行榜上占據壟斷地位,但作為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國的表現是個例外。中國的排名脫穎而出,名列第29位。中國創新表現已經非常接近於排名前25強的高收入經濟體,特別是在諸如人力資本開發和研發資金投入等方面。在創新質量方面,中國也得分很高,正在不斷拉開與其他中等收入經濟體的距離。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表示說:「對於處在各個發展階段的經濟體來說,創新在刺激經濟增長方面會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但這一前景不會自動實現。每個經濟體都必須找到最佳的政策組合,以調動經濟中內在的創新和創造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