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在中國古書中經濟的含義是什麼

在中國古書中經濟的含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27 08:59:30

㈠ 在中國的傳統學術思想中,「經濟」一詞的含義是什麼

1,「經國濟世」是經濟一詞的來源。

中文中很多詞都是直接來自日本.(比如革命等都是日本人先使用的,中國古文中從來不這么使用).

經濟是日本人從英文Economy翻譯成日文時,想出來的。

2,在中國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其他各種經濟活動,而且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問題。

包括在「經世濟民」內的「經濟」一詞,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西方經濟學在19世紀傳入中、日兩國。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譯為「經濟學」,中國的嚴復則譯為「生計學」。 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已逐漸成為各門類經濟學科的總稱,具有經濟科學的含義。

3,世界經濟發展歷史: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對當時的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形成了某種經濟思想,但是並沒有形成系統。

在以歷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的經濟思想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商品交換與貨幣的學說。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了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庄,如何使具有實用價值的財富得以增加。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後法國中重農學派都有影響。

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國家組織原理以及使用價值的生產三個方面,考察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分工是出於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自然現象。這種分析與中國古代管仲的「四民分業」論和孟子的農耕與百業、勞心與勞力的「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的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與《倫理學》兩書中指出,每種物品都有兩種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與其他物品相交換,而且說明了商品交換的歷史發展和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職能,指出貨幣對一切商品起著一種等同關系的作用,從而成為最早分析商品價值形態和貨幣性質的學者。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於幾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圖、瓦羅等人的著作中。古羅馬對經濟思想的貢獻,主要是羅馬法中關於財產、契約和自然法則的思想。古羅馬早期有十二銅表法,以後在帝國時期有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適用於帝國境內的各族人的萬民法。在這些法律中,對於財產權、契約關系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買賣、借貸、債務等關系都有明確的解釋。萬民法所依據的普遍性原則和自然合理性,以後逐漸形成自然法則思想,成為資本主義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來源。

西歐中世紀雖然經歷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紀才真正建立起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為教會所壟斷,形成所謂經院學派。

經院學派主要用哲學形式為宗教的神學作論證,但也包含某些經濟思想,用來論證某些經濟關系或行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後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教會不得不回答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貸款利息的正當性問題,一是交換價格的公正性問題。

貸款取息與教義抵觸,教會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後來迫於大量流行的貸款取息的現實,經院學派不得不採取調和態度。

在中世紀神學家中較早論述公平價格的是大阿爾伯特,他認為公平價格是和成本相等的價格,市場價格不能長期低於成本。對這兩個問題,在中世紀並未形成有說服力的觀點,但為以後的經濟學家提出了研究的課題。

4,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除在重視農業生產、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義利思想、富國思想、賦稅思想、平價思想、奢儉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反對當時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後來傳到西歐,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

義利思想是關於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利」主要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儒家貴義賤利,成為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孔子的學生有若就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後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了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商鞅和以後的韓非,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戰士之源,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同時,他們認為工商業是末業,易於牟利,如不加限制,就會使人人避農,危害農業生產,因而主張「禁末」。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對土地課征賦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產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論述的問題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後,對農業生產改為按所有田畝課征賦稅。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於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的論述。平價思想,即關於穩定物價的思想。戰國時代,李悝、范蠡鑒於谷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工商業者都不利,提出國家在豐年購進糧食,在歉年出售糧食的「平糴」、「平糶」政策,使糧價只在一定范圍內漲落。這一平價思想也被用於國家儲備糧食的常平倉制度,和救濟貧民的義倉制度中。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儉,關繫到財用的匱乏或富足,稅斂的苛繁和薄簡,因此,對待消費應提倡「儉」還是「奢」,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黜奢崇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

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一書的《侈靡》篇,就論述過富有者衣食、宮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開支,可以使女工、太工、瓦工、農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於貧民得到就業和生活的門路,也可使商業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 ,它從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來考察消費問題,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

除上述幾種主要經濟思想外,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的經濟觀點,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財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盡其利、民盡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大都是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但也有些思想是為擴大商品生產與交換、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道路而提出來的。

㈡ "經濟"一詞的來源是什麼有幾層含義分別是什麼意思

在西方經濟一詞來源古希臘意思是管理家庭的人;在東方古漢語經濟一詞則來源於經邦濟民經國濟民之意。
「經濟」一詞,最早出現於古希臘,不過當時「經濟」的含義是對家庭事物的管理,特別是指家庭收入的來源和管理。後來,出現了「政治經濟學」這一概念,表示「政府的藝術」或「政府經濟活動中的財政金融部分」;而這一概念最終演變為經濟學的同義語。在《美國傳統詞典》中,「經濟」一詞有兩個詮釋:①對國家、社會、企業資源的管理。②資源管理、開發的體系。這兩個詮釋,都把「經濟」說成是「資源管理」,顯然是片面的。在《美國韋氏詞典》中,也有兩個詮釋:①事物運行的安排或方式。②一國、一地區、一個時期的經濟生活結構。這兩個詮釋,前者過於泛化,後者則過窄。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大詞典》中對於經濟一詞的詮釋則是:用盡可能少的支出,以取得所希望達到的目的的原理或方法。此種詮釋把「經濟」當成經濟效果的同義語,而且更像是針對「經濟學」的。在P薩繆爾森的《經濟學》中找不到對「經濟」的詮釋。薩氏對「經濟生活」的詮釋則是:「經濟活動是由一系列活動所組成的復雜的集合,包括購買、銷售、討價還價、投資、勸說和威脅等等。

㈢ 文言文中的「經濟」一詞是什麼意思

經世濟民.經為本,是為活水,可以濟民.道濟天下而光明.

㈣ 經濟的含義

概念經濟是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與政治是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築一樣,是構建人類社會並維系人類社會運行的必要條件。其具體含義隨語言環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國的國民經濟,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時候用來表示財政狀態,有時候又會用去表示生產狀態,是當前非常活躍的詞語之一。基本解釋經濟 jīngjì (1) [economy]∶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 我們農業經濟中的急速變化。 (2) [financial condition]∶生活用度;家境。 經濟寬裕。 經濟拮據。[1] 《博弈聖經》的熵區分產生了經濟《博弈聖經》的理論記載:熵是在對國正論區分時產生了經濟。 熵是區分的量具,萬物的區分都會使用規則、貨幣、飛秒瞬間和熵這四大量具。 經過四種量具作出救濟性的區分和流動,那才是完整的經濟知識論。 經濟學釋義:(1).經世濟民 《晉書·殷浩傳》:「足下沉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 唐 袁郊 《甘澤謠·陶峴》:「 峴 之文學,可以經濟;自謂疏脫,不謀宦遊。」 宋 梅堯臣 《汴渠》詩:「我實山野人,不識經濟宜。」《紅樓夢》第三二回:「 寶玉 聽了,大覺逆耳,便道:『姑娘請別的屋裡坐坐罷,我這里仔細腌臢了你這樣知經濟的人!』」 釋義:(2).指治國的才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寫的激切婉轉,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見世兄經濟。」 清 沉濤 《交翠軒筆記》卷一:「﹝ 施彥士 ﹞所著有《海運芻言》,論海運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實經濟者。」《老殘游記》第三回:「聽說 補殘先生 學問經濟都出眾的很。」 釋義:(3).謂耗費少而收益多 魯迅 《書信集·致李霽野》:「倘暫時在 北京 設一分發處(一個人,一間屋)…就可以經濟得多了。」 朱自清 《歷史在戰斗中》:「著者是個詩人,能夠經濟他的語言,所以差不多每句話都有分量。」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六:「在那時我們認為電影的宣傳效果是很大的,打算在 香港 設一個第二製片廠,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經濟。」 財力、物力釋義:(4).指財力、物力 魯迅 《書信集·致何白濤》:「《中國木刻選》要開始付印了,共二十四幅,因經濟關系,只能印百二十本。」 丁玲 《母親》二:「 小菡 是一個沒有父親的窮小孩,她只能在經濟的可能范圍里讀一點兒書。」[2] 釋義:(5).指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政治、思想意識等上層建築賴以建立起來的基礎。 釋義:(6).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也指國民經濟的某一部門。如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商業經濟等。丁金山先生在《天道演化哲學》中把經濟演化發展分為采獵經濟、農牧經濟、工商經濟、知識經濟(休閑經濟)四個發展階段。 編輯本段詞源出處(一)「經濟」一詞的古今演化粗略過程 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經濟」一詞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學中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社會內涵,古代名聯中一句「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這裡面的經濟就是經綸濟世的意義。而我們可以看到「經濟」這個詞語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廣度、高度的一個詞語。能 經濟活動做到「經濟」二字的人必須文能安邦興業,武能禦侮卻敵。古代知識分子,特別是儒家學派的眾人,會按照《大學》中「三綱八目」的要求去做學問、做人,而三綱八目最高的要求就是做到「治國平天下」,這個就是古代「經濟」一詞的最外向的表示。 至於現代「經濟」一詞實為我國引進日人翻譯的結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業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傳西方文化,大量翻譯西方書記,將「economics」一詞譯為「經濟」。在新文化運動中,日本所學習過的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故而經濟一詞新亦被中國引用。 如同「哲學」一詞,中國古代是沒有哲學這個詞語的,也是通過日本對西方學說的翻譯,成就了哲學一詞。如今的哲學一學科範圍內的知識,在中國古代是被稱為「慧學」的。 (二)英文「economy」的詞源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臘語οικονομία(家政術)。οικος為家庭的意思,νομος是方法或者習慣的意思。因此,其本來含義是指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擴大為治理國家的范圍,為了區別於之前的用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這個名稱後來被馬歇爾改回經濟學(Economics)。到了現代,如果單稱經濟學的話,是在政治經濟學或者更廣的層面來考慮經濟,因此一般在指經濟學的時候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是同義的。 編輯本段詞語含義「經」由古猶太人的《托拉》也就是《摩西五經》制定的最早的猶太人「教義」,由此誕生諸多類似「共濟會」的秘密組織,利用其「經」的思想從1700年以前就開始控制,制定著賴以全球生存的(貨幣,黃金等)(血液)的流動規律和方向及利益資源的轉移和輸送。 「濟」可作賑濟解「濟」字典的解釋是1. 渡,過河:同舟共~。2. 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世。救~。賑~。周~。接~。3. 補益:無~於事。通過對「經」的理解,「血液」(貨幣,黃金等)的流動是為了什麼?就是第3個意思「補益」,補益了誰?是由「經」的控制者和制定者所決定,也就是現今現身與世界的「國際炒家」決定。[3](一)《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解釋 「economics」的第一種意思是(金錢、力氣、時間、資源等的)節省、節約;第二種意思是理解;第三種意思是(國家的)經濟管理、經濟制度。 (二)廣義經濟學者提出的概念 「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際條件的制約下,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選擇。 (三)課本的理解 主要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意義上運用「經濟」概念,但是也不排斥其他的經濟因素。經濟或稱經濟狀況,指的是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經濟活動」即社會物質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活動的統稱。 編輯本段其它含義辭典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 經濟活動的載體形式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㈤ 經濟的含義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政治經濟學著作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解釋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西方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1.經濟是指財富;
1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自然界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1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1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1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1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性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1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1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2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
2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2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對人給予幫助;
23.經濟是指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4.經濟是指經濟周期中失業與生產的波動,並改善經濟增長的政策;
25.經濟是指各國貿易模式貿易壁壘的影響;
26.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28.經濟是指有限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運用;
29.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影響資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㈥ 經濟概念是什麼

一、工具書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政治經濟學著作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解釋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西方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1.經濟是指財富;
1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自然界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1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1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1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1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性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1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1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2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
2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2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對人給予幫助;
23.經濟是指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4.經濟是指經濟周期中失業與生產的波動,並改善經濟增長的政策;
25.經濟是指各國貿易模式貿易壁壘的影響;
26.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28.經濟是指有限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運用;
29.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影響資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㈦ 如何理解經濟的含義

1
經濟這一詞來源於希臘語,其意思為「管理一個家庭的人」。唯物主義代表色諾芬在他的《經濟論》中將「家庭」及「管理」兩詞的結合理解為經濟。嚴復曾將經濟一詞翻為生計。日本人將其正式翻為經濟,後由孫中山先生從日將這一說法引入中國。
2
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經濟活動的載體形式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㈧ 經濟在古漢語中的意思

經濟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是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生活用度;家境。治國的才幹。經世濟民。

經濟[ jīng jì ]

基本釋義:

一、古義:

(1)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如我們農業經濟的急速發展。

(2)生活用度;家境。如經濟寬裕,經濟拮據。

(3)經世濟民。

例句: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二回:「寶玉聽了,大覺逆耳,便道:『姑娘請別的屋裡坐坐罷,我這里仔細腌臢了你這樣知經濟的人!』」

白話譯文:寶玉聽了以後,覺得有些逆耳,便說:「姑娘請到別的屋裡去坐一坐吧,我這里別玷污了你這樣知經世濟民的人!」

二、今義:

(1)謂耗費少而收益多。

(2)指財力、物力。

(3)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也指國民經濟的某一部門。如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商業經濟等。

例句:魯迅《書信集·致李霽野》:「倘暫時在北京設一分發處(一個人,一間屋)…就可以經濟得多了。」

(8)在中國古書中經濟的含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濟」一詞的演變:

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經濟」一詞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經濟」這個詞語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廣度、高度的一個詞語。

其在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學中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社會內涵,古代名聯中一句「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這裡面的經濟就是經綸濟世的意義。

現代「經濟」一詞實為我國引進日本人翻譯的結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業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傳西方文化,大量翻譯西方書籍,將「economics」一詞譯為「經濟」。在新文化運動中,日本所學習過的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故而經濟一詞新亦被中國引用。

㈨ 經濟一詞的含義是

經濟這一詞來源於希臘語,其意思為"管理一個家庭的人"
唯物主義代表色諾芬在他的《經濟論》中將「家庭」及「管理」兩詞的結合理解為經濟。嚴復曾將經濟一詞翻為生計。日本人將其正式翻為經濟,後由孫中山先生從日將這一說法引入中國。
經濟的詞源
(一)古代漢語中的「經濟」
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經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本來意思都是「經世濟民」、「經國濟物」,也就是治國平天下之意。
(二)中文「經濟」的語源是日譯西文
西方經濟學19世紀晚期傳入中國,最初,「economics」被直接譯為「富國策」、「生計」、「理財學」等詞。首先用漢字「經濟學」翻譯「economics」的是日本人,後來中國人把這個西文日譯的詞「譯」回了中國,成為了現代漢語中的「經濟」一詞的另一來源。
(三)英文「economy」的詞源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臘語οικονομ

閱讀全文

與在中國古書中經濟的含義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車行賣什麼電動車 瀏覽:426
如何把故事做成書頁 瀏覽:112
枇杷和琵琶之類的故事還有哪些 瀏覽:302
什麼婚姻家庭篇 瀏覽:987
清遠市食品健康證去哪裡辦 瀏覽:336
cf劇情故事在哪裡 瀏覽:489
給伊朗美女帶什麼禮物 瀏覽:163
故事在哪個平台找 瀏覽:537
健康證上哪裡拿 瀏覽:288
四大美女去哪裡旅遊啦 瀏覽:338
實體經濟什麼時候好 瀏覽:212
愛情公寓和還珠格格哪個好看 瀏覽:610
婚姻中被拋棄了怎麼走出來 瀏覽:389
什麼樣的婚姻不可挽回楊瀾 瀏覽:842
認不得哪個是小美女 瀏覽:629
新疆事業單位一般考什麼科目 瀏覽:278
如何測算婚姻 瀏覽:315
美女玩手機信號怎麼樣 瀏覽:850
經濟逆風凱怎麼打趙雲 瀏覽:210
王者榮耀經濟是如何查看 瀏覽: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