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承包村裡的水塘,能不能既養魚又水培植物呢
上次在軟文里提到草莓混搭大蒜引起了好多網友的熱議,這不我又了解到有人通過「魚菜混養」掙了錢,咱們看看是什麼樣子,外邊寒風刺骨,而在溫暖的大棚內,一排排綠油油的油菜和生菜長勢旺盛,漂浮在水面上,隨著水流緩慢地移動著,一條條肥碩的魚兒歡快的游動著,這是在賓縣長青村看到一幕。
激光補光燈照射下長得快
李沐也十分注重新產品的開發,將城市社區和農業種植對接,為了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蔬菜和魚類外,微型魚菜共生系統,則是通過收取押金的方式進入老百姓的陽台和廚房,也為酒店、飯店、休閑山莊等場所私人訂制,還能提高技術和種苗。各位網友對魚菜混養怎麼看?歡迎各位網友留言討論。喜歡文章的話,請點贊關注我。
❷ 魚塘如何種菜
通過在魚塘中設置一種「生物浮床」的方式進行種菜。
❸ 在農場養豬養雞 養魚種菜怎樣搭配協調
我的想法,1.雞糞發酵添加20%到飼料中喂豬。
2.豬糞養殖蠅蛆喂雞15% 到30%(鮮食即可)
3.養殖蠅蛆剩餘糞便,經過發酵養殖蚯蚓,蚯蚓可以直接賣,或者喂豬喂雞
4。養殖蚯蚓之後的蚯蚓糞便 以20% 的量添加到雞飼料中喂雞,喂豬。剩餘蚯蚓糞喂魚
5.魚塘上面種植水生蔬菜。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不過,你幾乎用不上,這個方法可行,但是只適合大型農業企業或者農業合作社)
因為,你的問題涉及了太多專業。養豬——屬於畜牧業。養雞屬於家禽類。糞便發酵屬於微生物專業。種菜——屬於種植業。養魚又屬於漁業。 一個人想學會,並且精通這么多技能是不現實的。 提出庭院經濟來富民的,絕大多數都沒有摸過鋤頭的書獃子村官或者更高級書獃子官吏,(他們只能是誤國誤民) 所以,道路是寬廣的,但是還沒有修通。 請三思而行。
❹ 池塘養魚技巧
池塘養魚技巧:
1、徹底清塘消毒,一次施足底肥。魚種下塘前,要疏通注排水渠道,清除池塘過多的淤泥。水深20厘米時,每畝魚池用100公斤生石灰帶水消毒,殺滅蟲害、病菌和微生物,再施腐熟的人畜糞500公斤作底肥。然後蓄水深2~2.5米,待1周後葯性消失再放魚。
2、增大放養規格,投放「斤兩魚種」。大規格魚種成活率高,並能保證抽捕出塘的商品規格。因此,放養規格最好是草魚200~400克、鰱鱅魚100~300克、鯉魚50~150克。
3、合理搭配混養,實行立體養魚。為了充分利用水域空間和天然餌料,必須按上、中、下水層立體養殖鰱鱅、羅非魚等「肥水魚」和草、鯉、魴魚等「吃食魚」。每畝放養「斤兩魚種」1200~1500尾,其中草魚佔40%,鰱鱅佔40%,鯉、鯽、魴、羅非魚佔20%,每畝總放養量達150公斤左右。
4、投喂配混飼料,堅持精養細管。根據魚類的生理、生活需要,採用麥麩、米糠、豆餅麵粉、酒糟、礦物質、維生素和魚葯,製成配(混)合飼料投喂,提高飼養的效率。每年每畝投喂1500公斤。同時,種植黑麥草、蘇丹草、打撈細綠萍、浮萍飼養草魚,每天喂2~3次。5、適時巧施追肥,培養天然餌料。當氣溫低時,宜突擊肥水,培養適宜「肥水魚」攝食的浮游生物,促使鰱鱅魚快速生長。每隔2~3天施一次追肥,每次每畝施腐熟的人畜糞100~150公斤。夏季氣溫升高,施農家肥容易泛池,可改施化肥,每隔5~7天施一次,每次每畝施化肥2.5~5公斤。
6、套養規格魚種,分期捕大留小。科學設計魚種的放養、套養,間捕次數和數量,實行輪捕輪放,每年分3次捕大留小,可起捕500~600公斤,做到均衡上市,餘下的魚秋後一並出塘。7月底開始套養6~10厘米的小魚種,為第二年培養大規格魚種作準備。
7、輪番潑灑葯物,及時防治魚病。高溫期每隔半個月每畝用生石灰10公斤,或90%晶體敵百蟲250~350克調漿潑灑,同時在魚類的浮性餌料台上垂掛漂白粉或硫酸銅、硫酸亞鐵葯簍,進行食場消毒。草魚腸炎病流行季節,每100公斤草魚用0.5公斤大蒜頭與餌料混合投喂,連喂3~6天,預防草魚腸炎病。
池塘條件
高產池面積一般10畝左右,水深2.5米左右。因高產池內浮游生物和懸浮有機物豐富,光合有效輻射一般很少能透射到0.5米以下水層,應進行機械增氧或加註溶氧量較多的新水,以改善近底層水的溶氧條件,提高放養量和產量。池塘土質一般為砂質壤土。水質要求微鹼性(pH7~8.5)、硬度5~8、透明度30厘米左右、溶氧3~6毫克/升。放養前應清除池內過多的淤泥、修整堤埂和用生石灰等葯物殺滅病蟲害。
❺ 十個養魚的九個說虧錢,到底養魚賺錢不賺錢,哪位大哥告訴我
如果能找准市場對水產品的消費需求,減少養殖成本,做到科學養殖,那麼還是挺賺錢的。養魚賺錢,與所養品種、養殖成本投入、市場行情有關:
1、池塘淺產量低
由於淤泥的沉積使池塘變淺,使池塘有效養殖水體減少,產量下降。
2、耗氧增加易浮頭
由於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在養殖過程中有機物質進行氧化分解需消耗大量的氧氣,造成底部缺氧,繼而造成池水缺氧,引起池魚浮頭,經常浮頭就會影響魚的生長,浮頭嚴重時會導致「泛塘」,引起死魚事故的發生。
(5)種菜養魚如何增加經濟效益擴展閱讀
養魚注意事項
1、硬度(DH值)︰水中鈣、鎂等重金屬離子含量的多少。一般以德國標示法為准,計為DH。即以每升水含氧化鈣10mg為1DH。小於6.5DH為軟水、大於DH6.5為硬水、6.5DH為中等硬度水。一般來說觀賞魚對硬度回應並不激烈,只是繁殖期對硬度的要求就必須苛刻一些了。
2、鹽度(saltness):一公斤水中含有多少無機鹽。海水一般為千分之三十到三十七。淡水同樣存在鹽度問題 ,只是不那麼明顯。養海水魚或汽水魚科等半鹹水域的魚的時候,這一指標一定要注意。
3、水溫(temperature):水體的溫度。作為變溫動物的魚類,生存於不同自然水域的魚類,由於自然水體的水溫不同,使得它們也具有不同的適應水溫。
通常熱帶魚為狹溫性動物,水溫不能低於20攝氏度,部分品種甚至需要高達30攝氏度的溫度才能生存。相反寒帶、南北極圈魚類適應溫度不能高於10攝氏度,不然它們一定會熱死。
❻ 魚塘怎樣養魚
池塘養魚是指在人工修建或天然形成的靜水池中從事的魚類養殖,又稱內塘養魚。池塘水體較小,易於人工控制,管理方便,可採用綜合技術措施進行精養,以提高單位水域的產量。生產過程分四個階段,通過人工繁殖取得魚苗,當年或翌年將魚苗培育成魚種,魚種養一定時間成商品魚,部分魚繼續培育成親魚,也可根據需要專門從事其中一個階段的養殖生產,中國池塘養魚的養殖面積、單產和總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世界上進行池塘養魚的國家主要有印度、東南亞諸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池塘養魚主要飼養技術包括混養和密養、輪捕輪放、日常管理和綜合經營。
❼ 家裡有三畝地,種小麥玉米收入太低,怎樣利用這塊地讓它收入更高
種糧食作物收益低已是人們公認的常識了。家有3畝地,種植什麼收益高?方式方法多多,就看適合不適合你做了。這里多少涉及到個人的人手和資金問題,有資金就好辦,需要人可以聘用,需要物資可以買。有三條建議供參考。
一、已經明確了,千萬不能種植常規大田作物,尤其是玉米小麥,收益低是人間真理了。種3畝地,一輩子能填飽肚子都算不錯。甭想有任何發展,沒有「錢」途。
二、可以種植瓜類、紅薯等。這類作物不需太大的資金投入,偶爾忙時,聘幾個幫工,不是多大的事。可以種東、西、南、北瓜、香瓜、甜瓜,甚至黃瓜,再就是紅薯。
現在人們都講究生活質量,咱且不說吃貨多不好聽。瓜類效益都比種玉米小麥翻幾番。紅薯收益更看好,目前市場上烤紅薯每斤5元,而且暢銷不衰。3畝地產量不求最高,收2萬斤吧,烤熟縮脫10%~20%,還能落下16000斤左右x5=80000元,比種玉米小麥強數十倍。
三、扣保溫大棚。根據自己經濟實力,扣1~2個棚,把三畝地都扣成棚更好,問題是投資大費人工。可以扣1~2個棚,其餘剩的地仍可種植紅薯等。
大棚可以種植反季錯季蔬菜瓜果,大棚種植,人們都不陌生,效益是杠杠滴,你再和幾個超市建立起供銷關系,銷貨有保證,另外還可以自己或聘幫忙的到集、會頭上去銷售。說真的,這幾年大棚種植戶,都發了。一個大棚每年收益3~5萬,是很正常的事。
另一個可以種葯材,這個也是高收益的。問題是,需和葯材公司或制葯單位建立供銷關系,這個對一般人來說難度極大,不好辦。僅供參考了。主要能把以上兩點,或某一個項目做好,就相當了不得了。打拚經營幾年,車、房、兒孫娶媳婦都不是問題!祝你成功!
家裡有三畝地,種小麥玉米收入低,怎樣利用這塊地讓它收入更高?農民視土地為命根子,可想而知也不忍心撂荒,但土地按照現有種植模式產出又低,怎樣才能利益最大化?這是一個多年來農民久久思考而不得改變的窘迫困境。
已知的話題前提是,這是一塊田地,而不是被劃分開來的,那麼對於整塊耕地來說,想利益最大化還是有很多思路可以抉擇的。但我很反感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對現在急於變現的農民來說無異於空中樓閣般的畫大餅充飢,比如說在這塊田地建造大棚種菜種草莓的,建造棚舍搞養殖的,農民的現實問題是:手裡沒有更多可以輸出的財力去支撐搞大棚和棚舍,而是想和種小麥玉米一樣的投入,但又要比種小麥玉米收益更高一些。
那麼這個比種小麥玉米「收入更高」的東西到底是個啥?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定,但萬變不離其宗,一定是「經濟類農作物」。但投入財力不能太高,太高的話農民是會放棄這種構想的,種地原本就是一項風險很高的投資,你讓農民去 探索 未知的世界,恐懼感要更大於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比如不種小麥玉米了,可以種花生、西瓜、土豆、菊花等,現在已經在農村司空見慣的經濟類農作物,他們起碼不會恐懼未知。大棚種植草莓、香菇等畢竟屬於高投入的農業生產項目,不是隨便搞得起的。
農田又分為旱地和水澆地兩種,能種小麥玉米的,估計也不是什麼條件很好的農村土地,地理位置不好,沒有機井灌溉條件,屬於那種望天收類型的農田。所以咱能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地胡亂建議農民搞這個搞那個,就連基本的旱能澆澇能排都達不到的地方的農村土地,提太多可能性是會遺害無窮的。你要理想大,那麼就要真的在土地上打機井、拉上電力、蓋上看護房、搭建大棚,這一路算下來,有幾個普通農民吃得消的?除非是村裡集體搞的農業基礎設施便利到地頭。
我的建議,種植模式可以是這樣的:先種一季春瓜,瓜果類型可以鎖定為西瓜、甜瓜,早熟的那種,那麼下一季可以種蔬菜,晚熟的那種,這樣可以確保一年還能收兩季的經濟類農作物,趕上農村市場瓜果蔬菜的空檔期上市,能賺取的收益肯定要比種植傳統的小麥玉米強的多,可能會是小麥條玉米的三倍以上。當然也可以是麥套瓜種植模式,先種一季小麥,小麥地預留大的行距間隙,用來套種夏秋瓜類,這樣不過會影響機收麥子,應該問題不大。這種模式我認為比上一種更安全,小麥在我地是旱澇保收的莊稼。
放下無謂的幻想,因地制宜地從當地農村實際出發來搞這個三畝地的規劃,同時也要切合自己的經濟實力,俗話說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的,比如在北方大棚種植南方火龍果項目,一般人干不來,也別去伸這個頭,作為一個農業類基層實踐者,我可以很負責任地提出以上建議。
不知提問的您是哪裡人,我以本地農村來說,現農村村民靠種地的收入真的太低,我們這里農村村民已不種小麥了,收成不行。現種玉米的人還多點,有部分村民是種來自己吃的,我們這里主產水稻、玉米、紅苕等。
我們先來算一下種植玉米收入:正常情況下每畝1100-1600斤,我們以1400斤為例,市場價以1.5元毎斤,收入約2210元畝;需投入種子、農葯,化肥,勞動力等支出約1300元,剩餘也就910元,你家3畝地,合計2730元。
種植小麥收入:正常情況下每畝800-1100斤,我們以1000斤為例,市場價以1.2元毎斤,收入約1200元畝;需投入種子、農葯,化肥,勞動力等支出約720元,剩餘也就480元,你家3畝地,合計1440元。
要想提高土地收入個人認為:一是可以生態養殖,養殖些土雞、鴨、鵝等養殖,可以提高收入;二是可以種植一些珍貴的葯材、水果和一些有特色的農作物。如:天麻、板藍根、白術、藍莓、獼猴桃、葡萄等,市場上需求量很大,可以提高收入;三是可以利用土地建一個農產品加工廠,收購當地村民種出來的農產品進行加工,可以提高收入;四是可以流轉村民土地,進行適度規模科學種植或養殖,可以提高收入。以上是個人想到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圖片是本地農村規模種植。
河北的朋友,你的三畝地,現在種的是小麥,可以在收麥以後種上花生,就是用旋耕耙把麥茬旋一遍,就可以種了,秋季花生有肥有水,可以收到六、七百斤,去年的花生(帶皮,)收到每斤三元二,你可以試種一次啊!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家裡三畝地真的不多,河南是農業大省,人均能分道兩畝多地。一個四口之家也有八畝多。如果你種小麥的的話,畝產八百斤,一斤市價一塊二,一畝小麥也就能賣一千塊錢。除去化肥,種子,農葯。就算不算上人工收割每畝地純利潤大概也就五百塊錢左右。指望種小麥發財,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有掙到錢的,我們村有人自己家有大收割機器,人家承包了100畝,全部機械化生產,一年也能掙個二十萬。土地量大的話,也還是有機會的,但是你三畝地介意找別的出路。
第一個就是可以種植生薑,生薑是廚房的必需品,事關每一戶每一餐需求量非常大。前幾年一度價格飆升到12塊錢一斤。現在也基本維持在8塊左右。種的好的話一畝地能掙三千多塊錢純利潤,是小麥的五倍。但是生薑種植起來就沒有小麥那麼簡單了,需要精心種植。
第二就是種草莓,現在農村城郊好多草莓園,並且有各種口味,什麼原味兒,牛奶很多種。我們縣城最便宜價格也是20一斤,並且可以通過朋友圈,各種交流群去推廣,全城配送啊,並且還可以開放遊客自主採摘的親子活動,所以草莓也不愁賣,利潤也高。
第三就是養雞,三畝地圈起來散養土雞。現在土雞在農家也很貴,這次過年回家土雞蛋都一塊錢一個了,如果圈養地在公路邊,或者鄉下主路,那就更好了,可以在路邊掛一個賣土雞蛋土雞批發的牌子,肯定不愁賣。
最後我想說,選擇一行一定要堅持,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什麼都不容易,但是堅持做一定有機會。
目前種植糧食作物,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說是非常低的,從 社會 效益而言,就是為 社會 做貢獻!
三畝地,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就是家裡人的基本土地,應該說,不用支付租金,如果從勞動力需求來看,一個勞動力足以滿足其需求。
從種植角度來看,目前效益顯著的作物,主要還是蔬菜瓜果和一些特種作物;從養殖業的角度來說,家畜家禽都是活口,天天要吃,目前養殖的風險越來越大,一般人不足以承受疫情、病害、飼料、市場價格等帶來的巨大風險。
因此,從今天 社會 發展的情況來看,從事一點園藝作物種植還是比較靠譜的。但是種植哪些作物,是需要和當地的市場要加一結合,並適當作出比較符合實際的研判,並不是所有的蔬菜瓜果都能賺錢的。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比如個人比較熟悉的甜瓜、西瓜種植,首先要了解市場,什麼時候是價格高的時候,你在這個時候可以種出來嗎?其次要看看市場需求的品種,有啥樣的種植要求?你是否具備這些條件和技術?
如果大體上認為可以入手,再仔細的考慮投資和風險。這樣應該就不會盲目跟風或者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了!
如果對甜瓜種植有興趣,請查閱本人以前回答的相關甜瓜栽培方面的問題和解答,如果有必要可聯系我,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幫助!
現在土地種植傳統糧食作物,收入實在太低,造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農民耕種土地的成本隨著 社會 物價的不斷翻漲,而農民生產的農作物價格持續低迷,二者嚴重失衡的實際造成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不得不外出務工來增加收入。 但是,有些農民工又因家裡走不出去,只能耕種土地。 那麼,農民如何才能提高限有土地的收益呢? 鄉村關中認為,在當前情況下,農民發展經濟作物,或流轉土地規模化經營,或許是出路。 具體原因如下:
現在種植小麥、玉米的收入太低,那就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發展相應的經濟農作物,如栽植優質紅薯、種植豆類、果樹業、發展反季節蔬菜、大蒜、辣椒等農作物品類。這些產業在當前的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經濟效益不錯;田間管理好,最起碼一點,其收益比種植傳統糧食作物高出不少。 切記,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環境等作出選擇,發展相應的經濟農作物。
既然種植傳統糧食作物的收入低,本身土地數量少,那就積極轉換土地經營思路,可參考當地其他人種植的品種,走訪周圍其他農村,考察發展其他農作物的品種項目。但是,我們必須說明的是,轉換土地經營思路只是其中的一個辦法,因為僅僅只有三畝地,那就要流轉其他農戶的土地,發展大片作業; 或者作業管理完這三畝地,趁農閑時間發展其他副業,比如養殖雞鴨鵝,豬羊等,這都是不錯的選擇。
總之,現在農村耕種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少,就是因為土地的收益實在太低,這是根本原因。但要打破這個魔咒,需要農民親自想辦法;在當前農村消費水平日益提高的現實情況下,如果一家人專門耕種三畝地,是根本無法顧及一家人的生活。 那麼,就要多想辦法多經營土地,發展相適應的經濟農作物,這是當前守在農村耕種土的農民比較良好的出路。
家裡有三畝地,首先要看它的地理位置,如果是在離城鎮的兩公里以內的話,我建議可以考慮把它出租給城裡人。現在的人講究的是生活質量,許多人對外面賣的青菜都不太放心,擔心有農葯殘留。有些菜農他們更本都不吃專門種出去賣的青菜,而是另外種一些不噴農葯的不放肥料的青菜供自己食用。雖然有衛生部門,但是他們檢查得過來嗎?我深知道一些菜農的現象,所以也不好多說。
可以先在田裡建好灌溉措施,然後再把田分成各塊小田,然後一小塊一小塊的出租。現在人的生活不在於多,貴在求精。城市人的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也許會有許多人樂意去享受和玩弄那三分田的。
這就要看種地人的想法了。假如你做個大棚,裡面種上草莓
❽ 一奇人靠種菜養魚年入三千萬,養魚不用換水,種菜不用施肥,他如何做到的
這個奇人用這種方式來種菜和養魚,其實也付出了很多,他花費大量時間學習了相關技術,同時也積極向專家請教,同時還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正是由於平時的付出是他最終創業成功,其實這條路走下來真的很難,這是我們平常人難以想像的。
這個人在創業活動開始之前,他首先深入學習了新的種植和養殖技術正是由於他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學習養魚不換水,種菜不用施肥的技術,才使他熟練掌握了這種新技術的應用要領,其實很多人之所以創業失敗,就是因為他們對於學習重視程度不足,總是自以為是,對自己過於自信,最終才因為盲目而導致失敗。
這名男子他做得很好,花費了大量時間來學習理論知識,最終為他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實創業成功真的很不容易,背後的付出我們無法想像,如果一個人不能在一個行業上堅持下去,就很難創業成功,正像這個人,在了解到這種新技術之後,敢於實踐,敢於不懈探索,在遇到問題之後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積極想方設法來解決,最終實現了他創業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