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怎樣
相互制約的關系,同時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一、經濟發展對教育發展的作用
經濟發展水平決定教育發展的水平
經濟發展決定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經濟發展決定教育的結構
經濟發展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二、教育發展對教育發展的反作用
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把潛在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勞動力
教育發展可以提高經濟效益
教育可以生產科學技術和科技產品
三、教育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教育作為社會的子系統,它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具有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其次,教育的發展往往滯後或超前經濟發展水平。
『貳』 教育對中國經濟增長有什麼重要作用;
二、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趨同的路徑
有大量的經驗證據表明,教育作為人力資本積累的主要途徑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力資本是影響經濟增長穩態值的重要因素,更高的教育水平進而更高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可以提高一個國家的穩態收入水平(而不影響經濟增長率本身)。另一方面,人力資本積累(或教育)也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影響經濟增長率本身,促進經濟增長:(1)促進技術進步,(2)提高勞動力採納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3)促進具有正的外部性的技術創新和擴散,增加社會收益。
通過計算教育的收益率特別是教育的社會收益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此外,Uzawa-Lucas模型也可以用來解釋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尤其是通過教育所積累的人力資本對促進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該模型認為,體現工人技能的人力資本是內生的,個人通過犧牲現期消費,投資於教育、培訓等,實現財富最大化。在穩態均衡的情況下,人力資本存量必須和物質資本以相同的速率增長,才能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
另一個解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的重要模型是Becker、Murphy和Tamura的BMT模型,該模型從理論上解釋了現實世界中各個不同國家經濟增長水平參差不齊、呈現多種經濟增長模式和趨同路徑的原因。他們認為經濟增長有多重穩態,既有高水平增長均衡即"高穩態",又有低水平增長陷阱即"低穩態",而人力資本水平是決定穩態值高低的關鍵。現實世界中,由於窮國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往往較低,它們往往處於"低穩態"且難以突破,如同陷入了"貧困陷阱"。因而,發展教育、加速人力資本積累是跳出低水平增長陷阱的關鍵。
三、教育發展對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性的影響
根據其他經濟體,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它們都經歷過經濟的長期增長。一個低水平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必須經過長期的、持續性的增長才能實現整個經濟的繁榮。一般而言,經濟增長的源泉有兩類:一類是持久性的增長源泉,如長期積累起來的人力資本存量、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制度形式等;另一類是因時因地而變化的增長源泉,與一個國家在特定發展階段上的資源稟賦相關,如要素、技術和環境。一個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有賴於持久性的增長源泉,即制度和人力資本。那麼,在中國,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最重要的方式會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呢?中國經濟增長中已經出現的絕對差異與條件趨同並存的模式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會產生哪些影響?
觀察其他經歷過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再對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做出判斷和分析是有益的。1966年~1990年間,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都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年均GDP增長率分別為10.3%、9.1%、8.5、%、7.3%,大大高於英國、美國、德國2%~3%的年增長率(Alwyn Young,1994),成為亞洲"四小龍"。但是,Young通過增長核算分析發現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增長過多依賴於資本的數量和質量;TFP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並不顯著;並且人均GDP增長和勞均GDP增長的差異較大,表明其增長過度依賴勞動力的投入,依靠勞動參與率的提高,而資本、勞動投入都是不能無限增加的,據此,他對亞洲"四小龍"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提出了質疑。然而,事實上,亞洲"四小龍"的人力資本積累也是非常顯著的,而由於其人力資本的模式不同於美國,Young的度量可能存在問題。
回顧中國過去20餘年的經濟增長,制度變革帶來了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顯著改善,促進了我國比較優勢的發揮,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在這段時期內,我國的人力資本積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對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我國仍處於轉型經濟時期,制度變革遠遠沒有結束,走向更完善、更一體化的市場經濟還有很長的路,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也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因而,制度變革和人力資本在未來仍將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
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或將要面臨以下問題和挑戰:
(1)要繼續增加人力資本存量,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的資源非常有限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既要進行物質資本投資,又要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對二者妥善加以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2)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平等的問題,包括區域間的不平等、城鄉收入差距,個人在資產、收入和人力資本上的不平等。不平等並不僅僅是一個社會道義的問題,還會影響到經濟增長。一方面,不平等本身是有差別的,個人收入的不平等、資產的不平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較小,但人力資本的不平等會對未來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不平等不一定直接影響經濟增長本身,但會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產生影響;例如,收入不平等會導致人力資本存量差距擴大,不利於經濟持續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促進教育的公平性顯得非常重要。
(3)人口總量壓力和人口結構、質量轉變的壓力。我國人口基數大的事實將長期存在,到2030年達到高峰;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從2010年起將趨於下降,2022年以後大幅度下降,可以享受人口紅利的時期已所剩無幾;但少兒撫養比的下降將給人力資本積累帶來機遇。數量龐大的勞動力若不能實現人力資本積累的顯著改善,我國將難以發揮潛在的人力資源比較優勢。
(4)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
綜上,有以下三點基本結論或建議:
(1)教育作為積累人力資本的主要渠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持久性因素,因而也是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
(2)現階段,教育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意義不僅在於促進經濟增長本身,還可以促進地區間的協調發展;
(3)教育的不平等會損害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平等性,損害經濟增長的持久性源泉,因此,促進教育公平將是我國未來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叄』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是什麼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是:經濟是教育的基礎。
經濟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為教育提供了經濟條件,並對教育發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經濟與教育的關系具體在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
經濟發展為辦教育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二)經濟發展決定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一個國家的文盲率、義務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
(三)經濟發展引發的經濟結構和變革影響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經濟發展引發的經濟結構和變革,如,產業結構、行業結構、消費結構等,影響著教育結構的變化,如,大、中、小學的比例關系、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的比例、高等學校不同專業的設置與比例等。
(四)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內容和手段。
學校中的知識傳播是一定歷史階段中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教育手段同樣是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反映。
『肆』 教育對經濟的意義
第一,拉動我國經濟增長
2000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教育發展對飲食業、運輸旅遊業、文化用品製造和印刷業、基礎設施等相關行業最終需求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僅從文化用品業來看,我國2010年與2000年相比,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增加了1305.7萬人,如果每生每年平均消費的文化用品按百元計算,新增學生能帶動我國文化用品業產值增加130570萬元。
第二,有利於解決就業問題
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可以延緩低級教育的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問,起到「蓄水池」作用。此外,發展教育還直接或間接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一些優秀的高校學生畢業後,自主創業,不僅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還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職位,吸納大量的勞動力。
第三,通過提高人的素質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能夠傳播知識,提高人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高勞動者承擔工作的數量和質量,從而提高生產率。從生產領域看,與小學沒畢業的勞動者相比,小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43%;
與小學畢業的勞動者相比,中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1.1倍;與中學畢業的勞動者相比,大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3倍。
第四,通過加速科技進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提高了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為技術力量成長提供廣闊的基礎和保證,優化人才結構,傳播科學知識,使科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教育和經濟發展起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高等教育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質量,不僅影響整個教育事業,而且關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未來。」
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提升我國人力資源整體水平,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1999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擴容的重大決策。
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勞動力。現代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教育可以再生產人的勞動能力,可以增加勞動力價值,還可以改變人的勞動能力的性質和形態,使勞動能力具有專門性。
『伍』 教育對經濟發展有何促進作用
第一,拉動我國經濟增長
2000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教育發展對飲食業、運輸旅遊業、文化用品製造和印刷業、基礎設施等相關行業最終需求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僅從文化用品業來看,我國2010年與2000年相比,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增加了1305.7萬人,如果每生每年平均消費的文化用品按百元計算,新增學生能帶動我國文化用品業產值增加130570萬元。
第二,有利於解決就業問題
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可以延緩低級教育的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問,起到「蓄水池」作用。此外,發展教育還直接或間接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一些優秀的高校學生畢業後,自主創業,不僅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還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職位,吸納大量的勞動力。
第三,通過提高人的素質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能夠傳播知識,提高人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高勞動者承擔工作的數量和質量,從而提高生產率。從生產領域看,與小學沒畢業的勞動者相比,小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43%;
與小學畢業的勞動者相比,中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1.1倍;與中學畢業的勞動者相比,大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3倍。
第四,通過加速科技進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提高了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為技術力量成長提供廣闊的基礎和保證,優化人才結構,傳播科學知識,使科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5)教育和經濟發展起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高等教育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質量,不僅影響整個教育事業,而且關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未來。」
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提升我國人力資源整體水平,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1999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擴容的重大決策。
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勞動力。現代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教育可以再生產人的勞動能力,可以增加勞動力價值,還可以改變人的勞動能力的性質和形態,使勞動能力具有專門性。
『陸』 簡述學前教育對經濟的影響
1學前教育關系家庭和社會和諧
對兒童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要對兒童進行適當的學前教育。兒童所接受的學前教育好壞,決定著兒童個人性格等的好壞,直接牽動著整個家庭的和諧與否,從而影響著家長的工作情況,對社會經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於社會由眾多家庭組成,兒童的教育問題牽動著家庭,也牽動著整個社會,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有著重要的作用。
2學前教育影響到教育事業發展
我國的學前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第一階段,決定著幼兒人格的發展方向,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佔有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我國基礎教育等的發展。我國通過對幼兒進行學前教育,為幼兒今後的基礎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有助於兒童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學習使用能力。而且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經過一定程度的良好的學前教育的兒童在接受之後的初等教育時,能夠更加順利的完成之後的學業,對今後的學習、情感等都有一定的有利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我國順利的進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幫助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進行一定程度的良好的學前教育,能夠幫助今後的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教育的質量。
3加強學前教育體制
3.1加強學前教育教師的培養工作。
在我國全國范圍內的大部分地區的學前教育工作中,大多出現了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主要是由於學校教師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並且存在著對學前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因此,在學前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應首先對參與學前教育的教師進行嚴格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培訓工作,加強教師的學前教育水平。而且應當在各個地區都不斷的增加學前教育機構,招收專業素質較高並且具有較強責任心的幼教老師,從根本上消除教師素質差的問題。另外,對已在職的學前教育教師應做好嚴格的培訓工作,定期的對教師進行技能培訓和考核工作,通過舉辦科研培訓會、課題開題等工作加強教師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以保障學前教育的教學質量,從而不斷促進學前教育的改革,促進學前教育體制、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
3.2不斷加強組織創新工作。
為了不斷加強學前教育的質量,我國政府應當從我國教育體制方面對學前教育體制進行相關的創新、改革,我國政府應當制定相關的政策、方針對學前教育工作加以引導,通過行政手段加強學前教育工作。我國現行的是科教興國的國策,加強我國兒童的學前教育工作是我國政策的一部分,為了充分的發揮教育的引導力,加強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我國必須在全國范圍內推動並不斷健全學前教育事業,從而推動我國教育的整體發展。為了加強學前教育,各學校、各地區之間應當建立其一定的聯系,必要時應當形成一定的組織,對學前教育工作的開展進行探討,發揮組織在學前教育工作中的有力作用。而且各成員應當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積極的依照所制定的相關規定辦事,認真負責的展開學前教育的創新研究工作,為學前教育提供更加民主化的服務。
3.3加強學前教育教學資金投入。
我國現行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學制度,未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當中,由此,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學前教育發展極不均衡。在部分地區,學前教育機制出現了入園貴,入園難等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由於教育機構短缺,地區的教育質量相對較好的學前教育機構少,造成了地區性的「學前教育壟斷」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便是由於政府所下發的學前教育資金不足,造成學校資金短缺的現象。因此,我國政府應當加強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大對學前教育教學資金的投入,加大對學前教育機構的扶持政策,對開辦學前教育的單位進行相關的資金補助,從而改善地區學前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減少教育壟斷現象的出現。而且,政府加大資金投入,能夠加強學校的教學質量,從而保證兒童能夠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
3.4加強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為學前教育的一種,相比學校教育更多的影響著兒童的成長。但是,在我國社會,存在著對學前教育的理解偏差,認為只有學校教育才是學前教育,而對家庭教育不夠重視。因此,在加強學前教育的道路上應當不斷做好對家庭教育的宣傳工作,引導各個家庭做好對幼兒的學前教育工作,通過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活動的影響,達到對幼兒進行學前教育的目的。家長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方式方法應當尊重兒童,採取適當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避免出現期望值過高的現象的出現,並應當適當的減輕兒童的心理負擔。
4結論
目前在我國的學前教育當中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面對許多細節性的微小問題,應當及時的做出處理。我國政府應當從政策方面對學前教育加以重視,加強對學前教育的扶持政策,而且要不斷加強對家庭教育的宣傳工作。如此,在今後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中,才不會被學前教育拖後腿,才能夠將學前教育的作用及影響更好的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