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南宋經濟水平如何

南宋經濟水平如何

發布時間:2022-09-27 06:49:26

⑴ 只剩半壁江山的南宋,為什麼經濟實力還那麼好

只剩半壁江山的南宋,為什麼經濟實力還那麼好?

兩宋時期,北宋的社會環境相對比南宋穩定,經濟發展也超過南宋。 就南宋的商業發展來看,交易的商品種類繁多,而且數量龐大。 再加上南宋的統治者都很重視工商業,大大提高了工商業從業者的社會地位,同時以農業為中心的廣大民眾在南宋初期逐漸穩定,農業也得到恢復和發展。

南宋偏安一隅經濟發展如此繁榮,主要與地理位置的優勢有關。 南宋政府對經濟的大力支持,使商品經濟多樣化,也是經濟繁榮的重要原因。 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的繁榮,只有讓南宋政府面對強敵,才能解決許多問題,我們從南宋經濟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入手,深入挖掘其原因。

糧食進入市場,發展為商品糧和軍糧兩大類,「全仰廣米」(來自真德秀《真文山公集》 ),浙江一代富戶從事銷售糧食的買賣,他們從市場上收購大量糧食,乘船轉賣周邊國家,成為沿海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

由於糧食的富裕,一部分農民開始轉向商業,這樣大幅度增加了商業從業人員的數量,沿海的農民和漁民說:「不生產田地,接收海上的各種商品,買賣浙江省的西各州,網羅海里的各種物質生活。」 (來自常棠《瀚水傳》卷)為了供給市場需求,許多經濟體發展成了獨立的經濟個體。

⑵ 南宋經濟比金國經濟強多少

南宋經濟總量大約是金國的80%到90%左右,人口峰值比金國峰值略多,但是南宋要年年向金國納歲幣,所以財政十分緊張,而且由於大量金銀外流,導致鑄幣貶值,而發行沒有國家信用保障的紙幣交子又進一步導致貨幣貶值,所以南宋歲入明多實少,完全不能和幣值穩定的明清相比,宋朝交子一貫只抵770錢,4貫錢(鑄幣,非交子)才值一兩宋制銀(約37克),20兩宋制銀約等於一兩宋制金(約37克),而且宋朝歲收是把實物稅收和鑄幣稅收合到一起算的,所以實際白銀收入更為稀少,加之每年30萬兩白銀的歲幣,使之年年入不敷出,不得不加重商稅鹽稅和農稅,稅負是除了沒有詳細資料記載的秦朝之外中國古代王朝稅負之最(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非正統王朝不算,只算漢、魏、晉、北魏、隋、唐、兩宋、遼、金、元、明、清),百姓負擔十分沉重。所以史家文人對宋朝積貧積弱的評價是中肯的,也符合史實,符合宋朝一直被動挨打的歷史現實。

⑶ 南宋的經濟怎麼樣

在趙構建立政權後,一開始經濟條件並不好,隨著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將領穩住戰爭局勢,將敵人逐出,宋國政府進行了一些列經濟改革措施,經濟條件好轉,隨著戰爭的不斷勝利,如岳飛率宋軍奪回荊襄六郡,宋國實際控制土地擴大,經濟更好,宋國的經濟是由於戰爭的勝利而發生好的變化的,宋國議和後,淮河流域成為宋國金國軍事對峙前線,當地經濟變得不好,同時宋國知道一紙和約靠不住議和後軍隊數量沒有減少還增加了,人民經濟負擔更重了,宋國注意發展海外貿易,商業發達,農業有優勢,所以經濟條件比較好。

⑷ 南宋真的很富有嗎

縱觀兩宋,一直有強敵環伺,宋朝統治者一直信奉"用金錢換和平"的信條,用大量的財富來安撫金、遼、西夏。與此同時,宋朝中後期"冗官""冗兵"的現象,需要巨額的財政支出來穩定內部環境的安定。

特別是南宋,丟失了半壁江山,還要用大量的財富維持和平,談何容易。

但是反觀宋朝,卻成功地跳出了這一歷史的循環。非但如此,兩宋的財政收入中,農業賦稅只佔30%,商業卻佔了70%,這是中國封建王朝中少之又少的奇觀。

這種奇觀的出現,離不開兩宋特有的"田制不立,不抑兼並"土地政策。

在宋朝,封建統治者徹底將土地政策放開,允許地主合法地大規模兼並土地。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土地開始走向集約化經營。

雖然放任土地兼並,但宋朝統治者依舊重視農業發展。宋朝時,出現了一大批新的農具,比如代替耕牛的踏犁,插秧用的鞅馬,並且傳統的犁、耙、鋤、鍬等農具也已經成形。

⑸ 南宋的經濟狀況如何

南宋一代,水利興修,超過北宋。墾田面積增大,注意精耕細作,產量有所提高,上等田畝收五、六石。經濟作物種植范圍擴大,出現了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商品化的跡象,糧食貿易成為交易的大宗;採用貨幣折租形式者有所增加。

南宋時期,政府控制的地區比北宋小,可是統治集團的揮霍並不減少,加上巨額軍費及輸納給金朝的大量歲幣,財政支出大大超過了北宋。而對勞動者的剝削比起北宋也有過之而無不及。據統計,南宋人民的負擔比徽宗時增加了一倍,比北宋初增加了七倍。

⑹ 南宋和北宋哪個更繁華宋朝的經濟到底有多強呢

南宋和北宋哪個更繁華?

宋朝(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時期,傳九位皇上,享國167年。與宋代統稱宋代,又稱兩宋,因皇家姓趙,也稱趙宋。宋代(1127-1279年),中國歷史上的時期,宋朝覆亡後,趙構定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與宋朝統稱為宋代,共傳五世九帝,享國一百五十二年。

在大部分地區,顧客合同期滿後能夠退佃起移,人身依附關系大幅變弱。顧客立即納入宋代戶口,擔負國家一些賦役,不再是地主的「私屬」,因此得到一定的人身自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宋代農戶能夠較為自由地遷移,轉為城市從業手工業或商業的活動。

宋朝詩文造就雖不如唐詩,卻另有特點。宋詩多喜講理,尚討論,以理趣漸長;多以冷靜的心態去體察客觀現實,「以方學為詩」,比較喜歡用典,書香氣較濃,顯得委曲精深;往往把短文的技巧,句法引進詩里,構造方式,敘述方法和語言特點具備散文化趨向。

現有宋代文學的作家、著作,不但總數極大,超出宋朝,而且在內蘊特性、藝術表現上也有自己的特性,不是宋朝文學的"附庸"。宋代後半期,士人人群依違於科舉體系而出現了階層分化,江湖作家群登上了文學舞台,導致文化的下沉趨勢。南宋時期又完成了2個重心的遷移:由北而南和由雅而俗。

宋朝的經濟到底有多強呢?

據記載核對,宋代當時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80%,一個熟練地技術工人年收入要高於當時的知府,四大發明有二項誕生於宋朝。據史書記載,宋代年財證收入最大曾做到16000萬貫。在現在就是一億六千萬白銀。

宋朝後半期的一般年代也可達億貫,即使是在土地大大縮水的宋代,財證收入也達到10000萬貫。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定義呢?我們用其他的數據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清朝的財證情況在封建社會中是比較好的了,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歲入約為三千多萬兩。總數依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代,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過數億,可能為宋代人口的10倍以上。可是直至清末,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代的水平。

宋代的財證收入如此之極大,是否代表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極大呢?

當然不是。比照歷史我們能發覺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暴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皇朝之一。僅有的幾回較大規模的造反,如方臘起義,鍾相楊幺造反等都不曾超出一省的范圍。可見人民生活條件並不是很差,至少不會比任何一個封建社會差。

那樣那龐大的財證收入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通常是工業。熙寧十年宋朝稅款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這個數字表明,組成國家財證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悄悄邁進了。宋代得到龐大的財證收入並不是靠加劇對農民的盤剝,而是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工業極其興盛,生產力水平提升的結果。也剛好說明了宋代沒有農民起義的原因。

⑺ 南宋的經濟

南宋與印度洋北岸的阿拉伯帝國構成了當時世界貿易圈的兩大軸心,鑒於此,美籍學者馬潤潮把宋代視為「世界偉大海洋貿易史上的第一個時期」。
南宋時候,水田增加,產量進一步提高。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等地,稻米產量很大,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棉花的種植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綿紡織業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有了一套擀、彈、紡、織的棉紡織工具。南宋所造的船,上面已裝有指南針,並且具有較強的抗風力。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明州,對外貿易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南宋對中國後世歷史發展之影響。中外學者普遍認為,兩宋文化直至20世紀初都是中國的典型文化。其中許多東西在以後的一千年中是中國最典型的東西,至少在唐代後期開始萌芽,而在宋代開始繁榮。 南宋開啟了中國社會的平民化進程,並出現了歐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徵,如大城市興起、市民階層形成、商業經濟繁榮等現象,美國、日本學者普遍把宋代中國稱為「近代初期」。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完成了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歷史性轉移,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具有路標性意義的重大轉折。 南宋農業概括而言,因人口南移、國土促狹而導致的糧食壓力及因軍費開支而造成的財政危機,使農業承受更為沉重的負擔,因而只能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水利田和梯田的開發,沿邊屯營田的開墾,擴大了農田面積。較之北宋熙豐時期掀起農田水利建設高潮而言,南宋的水利更具持久、經常修復的特點,而且探索出一條大中型水利官修為主,小型水利維修民辦公助的經營模式,地方鄉紳與富戶扮演了小型水利興修和管理主角的模式。南宋時期,土地買賣更為盛行,「千年田換八百主」成為頗為恰切的概括。
在成批官田的出售中,在中國歷史上首開招標競買(實封投狀)的拍賣方式。但官僚依賴權勢,大地主、富商以雄厚的實力巧取豪奪,仍然導致土地兼並和高度集中。自耕農擁有土地戶均數較北宋下降,下戶、無產稅戶及雇農等貧困戶比重上升,租佃經濟成為農村最主要的經營方式。賦役負擔不斷加重,二稅之外有各種苛斂雜稅和附加,使農民負擔極重。另一方面,由於稻麥二熟制為主的連作制及精耕細作耕作模式的推廣,有效提高糧食單產和總產,為商品性農業的發展,園藝及經濟作物的擴種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使南宋農業經濟出現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景象。其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之高,居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南宋農業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租佃制發展到前所未有的歷史階段。某種意義上而言,租佃經濟是南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租佃經濟的主體是農民,其中既有佔有生產資料的自耕農、半自耕農,也有主要靠租種土地生活的貧下戶及完全沒有土地的佃農。正是他們的創造性勞動,創造了南宋王朝的物質財富。其法律意義上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較之前朝及後代有明顯的改善,因而在生產勞動中有較高的熱情和積極性,其所創造的高度發達的農業生產力,在當時世界處於獨領風騷的領先地位。作為租佃經濟的另一面,是南宋王朝的統治基礎——地主(田主)佔有80%以上的生產資料——土地資源,主要靠剝削佃農的剩餘價值發家致富,同時也向國家交納巨額稅賦,與農民共同創造及鑄就了南宋較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南宋較之北宋而言,在土地制度方面,「不立田制」,不抑兼並,以更強的力度持續推進。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更為廣泛,土地買賣極為盛行,有關法律日益嚴密;土地所有權的轉移更加頻繁,租佃經濟與土地買賣成為南宋農業的本質特點。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繼續加大。
農業生產,南宋出現了古代中國南糧北調的新格局。由於南宋政府採取興修水利、鼓勵墾荒的措施,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和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南宋時期,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比唐代提高了兩三倍,總體發展水平大大超過了唐代。南宋時期農業的發展使江浙地區在元初成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出現了中國南糧北調的新格局。 南宋的紡織業、造船業、制瓷業、造紙業、印刷業和火器製造業都有較大的發展。
南宋的手工業生產達到了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新高峰。南宋時期,紡織業規模和技術都大大超過了同時代的金國,南方自此成為了中國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瓷器製造業中心從北方移至江南地區;造船業得到空前發展。
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到南宋末年,江南一帶較為普遍地紡織棉布了。根據南宋詩人艾可叔的《木棉詩》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房車、彈弓、織機等工具。南宋的紡織業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南宋時期,紙幣大量流通,逐漸代替銅錢成為主要交換手段。南宋的紙幣分為「交子」和「會子」。交子主要在四川地區使用,會子則分為「東南會子」、「兩淮會子」和「湖北會子」三種。不過,南宋後期因為大量發行紙幣,造成貨幣貶值,物價飛漲。
南宋的紙幣是在交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主要是圖案更加精美,防偽措施更加完善,反映了南宋在商品經濟上的繁榮。 宋金兩國在淮河設置稱作「榷場」的貿易市場。除了榷場,民間的私下交易也較多。
宋朝從960年趙匡胤立都東京開始,歷經三百多年。中國在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由於耕種土地減少與絲綢之路的阻斷,西夏在南宋立國時取得了河湟地區(今青海東部),陸上貿易停止,被迫轉向以商業經濟尤其是遠洋貿易為主的商業經濟模式,所有貿易幾乎是經由海上絲綢之路。由於歲幣支出龐大,南宋王朝內部稅收繁重。經濟幾乎一面倒在與西方的貿易之上,促成海上貿易之繁華。商人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並最終取得了商業經濟的大繁榮,開始出現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當時南宋的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的60%。南宋的時候,最大的城市臨安府和成都府人口已過百萬 ,而此時歐洲還在中世紀黑暗的統治下過著悲慘的生活。宋朝的四大發明,使航海技術跨入了海洋時代,遠洋的商船有6層桅桿,4層甲板,12張大帆,可以裝載1000多人,航行於世界各地,令世界各國的人民驚嘆不已。
從海外貿易看,南宋開辟了古代中國東西方交流的新紀元。對外貿易港口近20個,還興起一大批港口城鎮,形成了南宋萬余裏海岸線上全面開放的新格局,這種盛況不僅唐代未見,就是明清亦未能再現。與南宋有外貿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增至60個以上,范圍從南洋、西洋直至波斯灣、地中海和東非海岸。進口商品以原材料與初級製品為主,而出口商品則以手工業製成品為主,表明其外向型經濟在發展程度上高於其外貿夥伴。

⑻ 南宋和金的經濟實力哪個強呢

南宋的經濟實力比金更強,並且議和之後南宋的經濟發展也是要比金更好的。

原因如下:

一:國策原因。南宋重文輕武,百姓文化水平普遍強過金人。南宋百姓的文化素養高,在這種優勢條件下,國家思想較開放,文化水平高,科技發達,再加上國家鼓勵工商業發展,所以南宋的經濟規模比金要大。而且金國使用大量的奴隸代為耕種,壓迫奴隸,直接影響了生產效率與規模。在議和之後,雖然金也有時間可以發展自己的經濟,但是由於金的經濟體量小,政策效果不佳,所以金的經濟水平難以和南宋相比。而這種和平局面更加有利於南宋發展經濟。

(宋經濟發展規模)

再加上金人沒有將南宋的議和金用以發展經濟,更難以提高自己的經濟水平了。

所以,綜合各種因素,南宋無論是議和前,還是議和後經濟都要強過金。

⑼ 南宋和北宋哪個更繁華

南宋更繁華。

南宋經濟水平較北宋發展更快更好,主要原因是注重工商發展以及海外貿易。當時的廣州、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港。南宋的船隊曾經到達過中亞、西亞以屬及非洲東海岸,廣州發現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就是最好的證據。

南宋開禧二年(1206)中央財政收入達到8000萬貫錢,當時全國人口約7000萬。清廷到1900年代為8000萬兩,人口卻有4億。而南宋1貫錢購買力是清末一兩白銀的2倍。更重要的是,宋朝稅率低於清廷。而且,南宋時期,熟練僱工的工資高於知問府工資。

(宋朝知府一般是從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貫以上,至少相當於今天的15萬元人民幣),且南宋的都城臨答安(今杭州)較北宋都城開封也更加繁華。

北宋商業發展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於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北宋的紙幣有交子、錢引和小鈔三種。

隨著北宋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量也明顯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貫,北宋從太宗時期每年就達到80萬貫。以後逐漸增加,到神宗熙寧六年(1073),達六百餘萬貫。除銅、鐵錢外,金銀也作為半流通性貨幣使用。

⑽ 南宋經濟到底有多強 北宋和南宋的區別有哪些

南宋經濟總量大約是金國的80%到90%左右,工農業生產總值佔世界的9%到12%,金國峰值為13%,人口峰值比金國峰值略多,但是南宋要年年向金國納歲幣,所以財政十分緊張,而且由於大量金銀外流,導致鑄幣貶值,而發行沒有國家信用保障的紙幣交子又進一步導致貨幣貶值,所以南宋歲入明多實少,完全不能和幣值穩定的明清相比,宋朝交子一貫只抵770錢,4貫錢(鑄幣,非交子)才值一兩宋制銀(約37克),20兩宋制銀約等於一兩宋制金(約37克),而且宋朝歲收是把實物稅收和鑄幣稅收合到一起算的,所以實際白銀收入更為稀少,南宋制錢和白銀的收入也就1000萬貫左右,相當於250萬兩宋制白銀,折算成明清時期的銀兩則為180到200萬兩,加之每年20萬兩白銀和10萬兩白銀當量的布帛、娟的歲幣,使之年年入不敷出,不得不加重商稅鹽稅和農稅,稅負是除了沒有詳細資料記載的秦朝之外中國古代王朝稅負之最(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非正統王朝不算,只算漢、魏、晉、北魏、隋、唐、兩宋、遼、金、元、明、清),百姓負擔十分沉重。所以史家文人對宋朝積貧積弱的評價是中肯的,也符合史實,符合宋朝一直被動挨打的歷史現實。

閱讀全文

與南宋經濟水平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車行賣什麼電動車 瀏覽:426
如何把故事做成書頁 瀏覽:112
枇杷和琵琶之類的故事還有哪些 瀏覽:302
什麼婚姻家庭篇 瀏覽:987
清遠市食品健康證去哪裡辦 瀏覽:336
cf劇情故事在哪裡 瀏覽:489
給伊朗美女帶什麼禮物 瀏覽:163
故事在哪個平台找 瀏覽:537
健康證上哪裡拿 瀏覽:288
四大美女去哪裡旅遊啦 瀏覽:338
實體經濟什麼時候好 瀏覽:212
愛情公寓和還珠格格哪個好看 瀏覽:610
婚姻中被拋棄了怎麼走出來 瀏覽:389
什麼樣的婚姻不可挽回楊瀾 瀏覽:842
認不得哪個是小美女 瀏覽:629
新疆事業單位一般考什麼科目 瀏覽:278
如何測算婚姻 瀏覽:315
美女玩手機信號怎麼樣 瀏覽:850
經濟逆風凱怎麼打趙雲 瀏覽:210
王者榮耀經濟是如何查看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