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業銀行法》規定的"關系人"主要指什麼人
「關系人」是指《商業銀行法》第四十條規定的商業銀行的董事、監事、管理人員、信貸業務人員、投資或者擔任高級管理職務的公司、企業和其經濟組織。 根據《商業銀行法》第四十條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向關系人發放擔保貸款的條件不得優於其他借款人同類貸款的條件。 前款所稱關系人是指商業銀行的董事、監事、管理人員、信貸業務人員及其近親屬,前項所列人員投資或者擔任高級管理職務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違法向關系人發放貸款罪,是指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以及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或者發放擔保貸款的條件優於其他借款人同類貸款的條件,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
② 經濟關系是什麼意思
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它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生產關系的內容。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生產關系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和人的關系。廣義的生產關系是指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關系在內的生產關系體系。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建立的諸方面的經濟關系的總和。
經濟關系是歷史的產物,因此,不同時代的經濟關系必定是有所區別的。然而,各個時代經濟關系的區別,不是互不相關的區別,而多半是同一類型的經濟關系的比較,即經濟關系的縱向比較。
(2)經濟關系人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在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中,經濟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經濟關系的具體內容,包括人們在一定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所形成的、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社會生產總過程不僅表現為物質產品的直接生產過程,而且還表現為產品在人們之間的分配、交換、消費過程。
從勞動交往關系,我們可了解不同所有者或生產者之間,從沒有交換到有交換,從產品(商品)的交換到生產要素的交換,從簡單的交換到越來越復雜的交換。
③ 經濟關系的含義
從狹義上講,「經濟關系」就是金錢關系,特直白。
從廣義上講,「經濟關系」是指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之間的配置關系。
④ 貸款時的關聯人是什麼意思
摘要 貸款關聯人: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可能是共同擔保人的范疇,也可能是共同貸款申請人。要詳細了解清楚這份貸款合同中對於關聯人的定義。
⑤ 社會人和經濟人的區別
1、經濟人:
(一)"經濟人"的概念
"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這是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二)"經濟人"假設的依據
"經濟人"的假設,起源於享受主義哲學和英國經濟學業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關於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必須加以鞭策;人的行為動機源於經濟和權力維持員工的效力和服從。
(三)"經濟人"假設內含的管理策略
根據"經濟人"的假設而採取相應的管理策略,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1)管理工作 重點在於提高生產率、完成生產任務,而對於人的感情和道義上應負的責任,則是無關緊要的。簡單地說,就是重視完成任務,而不考慮人的情感、需要、動機、人際交往等社會心理因素。從這種觀點來看,管理就是計劃、組織、經營、指導、監督。這種管理方式叫做任務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數人的事,與廣大工人群眾無關。工人的主要任務是聽從管理者的指揮,後勤部拚命幹活。
(3)在獎勵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錢來刺激工人生產積極性,同時對消極怠工者採用嚴厲的懲罰措施,即:"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
2、社會人:
(一)"社會人"假設的依據
"社會人"假設的理論基礎是人際關系學說,這一學說是由霍桑實驗的主持者梅奧提出來的,之後又經英國塔維斯托克學院煤礦研究所再度驗證。後者發現,在煤礦採用長壁開采法先進技術後,生產力理應提高,但由於破壞了原來的工人之間的社會組合生產反而下降了。
後吸收社會科學的知識,重新調整了生產組織,生產就告上升。這兩項研究的共同結論是,人除了物質外,還有社會需要,人們要從社會關系中尋找樂趣。
(二)"社會人"假設內含的管理策略
從"社會人"的假設出發,採取不同於"經濟人"假設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1)管理人員不應只注意完成生產任務,而應把注意的重點放在關心人和滿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員不能只注意指揮、監督、計劃、控制和組織等,而更應重視職工之間的關系,培養和形成職工的歸屬感和整體感。
(3)在實際獎勵時,提倡集體的獎勵制度,而不主張個人獎勵制度。
(三)對"社會人"假設的評價。
1、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和企業勞資關系的緊張,使得管理者開始重新認識"人性"問題。從"經濟人"的假設到"社會人"的假設;從以工作任務中心的管理到以職工為中心的管理無疑是管理思想與管理方法上進了一步。
資本家實行參與管理,滿足工人一些需要,在企業中確實起到了緩和勞資矛盾的效果。在這方面,西方尤其是許多企業都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盡管如此,"社會人"假設也存在不可擺脫的局限性。
(5)經濟關系人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社會人科學性論證:
社會大多數人認為「社會人假設」比「經濟人假設」更具有科學性。
1、它認識到人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在復雜的社會中生活,因此必然少不了受到社會各方面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人在社會上生存是少不了與人交往的。人們去做一件事情,目的也就是處理人和人,或人和事之間的關系,這些都屬於交往的范疇,因而說「交往是人們行為的主要動機」。
2、通過霍桑實驗梅奧等人認識到在一個正式組織中往往會存在一個非正式的組織,甚至會有非正式的領導人。由於這些非正式的組織是人們通過人際關系和感情的溝通無意識地形成的,因此這些組織能更自然地協調組織內部的關系或矛盾。
這也證明了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而不是會說話的機器。正式組織中一切都是定製的,不允許通過個人的主觀感情來協調;
因此,正式組織的管理並不能使每一個組織內的成員都滿意,即使有些激勵的措施,也不能完全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因為正式的組織並不能讓所有的人都對它產生感情,因而不能投入全部的熱情。
3、人與人之間並不是冷冰冰的關系,即使是領導者與下屬,也不能只是用工作上的關系進行交往。這樣會使員工產生距離感和不安,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必定會有很大的魅力,讓員工對他(她)產生欽佩之情。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人的需要分為5種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當某一層次需求被滿足後,人必然會出現新一層次的需求並展開行動追逐。
員工工作獲取報酬僅僅是獲得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這些低層次的需要滿足後,他們往往會產生交往需要、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因此要想更加有效地激勵員工,領導者要考慮到人是「社會人」,會在感情上產生需要,因而「組織領導者應當滿足職工歸宿、交往和友誼的需要」。
「社會人」的假定是通過人性特徵來進行的,反映了人在感情方面的特點和需求。因而作為管理者,不僅僅要用規章制度來管理,適當的時候,還要使管理人性化,使得組織更加具有活力。
⑥ 什麼是「社會人」和「經濟人」,這兩者有什麼區別
社會人是在社會學中指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完整意義上的人,與「經濟人」相對。通過社會化,使自然人在適應社會環境、參與社會生活、學習社會規范、履行社會角色的過程中,逐漸認識自我,並獲得社會的認可,取得社會成員的資格。
經濟人即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地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
區別:
1、科學性不同
社會大多數人認為「社會人假設」比「經濟人假設」更具有科學性。
2、提出的人不同:
「社會人假設」是梅奧等人依據霍桑實驗的結果提出來的。
經濟人的概念來自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一段話: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
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不說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 西尼爾定量地確立了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約翰·穆勒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經濟人假設」,最後帕累托將「經濟人「這個專有名詞引入經濟學。
(6)經濟關系人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經濟人」假設是以享樂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懶惰而不喜歡工作的「自然人」。
這是20世紀初個人主義價值觀點統治思想的反映,泰勒從企業家與工人都有的營利心來錄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機器。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總和的觀點相對立的。
2、「經濟人」假設的管理是以金錢為主的機械的管理模式,否認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認了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與責任心。他們認為由於人是天性懶惰的,因此必須用強迫、控制、獎勵與懲罰等措施,以便促使他們達到組織目標。
3、「經濟」假設認為大多數人缺少雄心壯志,只有少數人起統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絕對對立起來,反對工人參與管理,否認工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其人性觀是完全錯誤的。
4、經濟人假設與人是否有利己主義還是利他主義並無必然聯系,僅僅是由資源稀缺性所引起的適應性行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