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新型農村經濟是什麼

新型農村經濟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27 05:15:42

1. 新型農村的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五中全會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這實際上揭示了新農村的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新農村。這里的生產不僅包括農業生產,而且應包括工業等農村非農產業生產經營活動,是農村經濟活動的總稱。當然,我認為生產發展首要指的是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發展,也就是面向國內外市場,依託各地優勢,走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集約化和產業化經營的路子,依靠技術進步、體制創新,不斷生產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能滿足市場需要的,安全、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做到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和綠色環保幾方面的統一。生活寬裕就是在生產發展基礎上,農民收入相應得到提高,城鄉差距縮小,農民能充分享受科技進步、生產發展帶來的成果。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民主管理則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僅僅意味著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五中全會突出強調,「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意味著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城鄉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縮小,農村面貌將迎來新一輪的歷史性巨變。

2. 農村經濟的定義是什麼

農村經濟是指經濟活動或者經濟關系發生地在農村,或者與農業生產有著較為直接的關系的經濟集群,是農村中的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總稱。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隨著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農村小城鎮建設成為我國城鎮化建設最具活力的組織部分和主導力量。20年來,農村建制鎮的數量擴大了近8倍,發展到了19060多個。目前,我國的農村城鎮化正處在加速發展時期。農村小城鎮是我國城鎮體系中層次最低,數量最大的群體,它處於城市之尾,農村之首,起到連接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橋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通過減少農業人口,增加城鎮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決工農兩大產業間的利益失衡問題,還可以擴大農產品市場的空間范圍,提高農民的相對和絕對收入水平。因此,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 農村集體經濟是什麼經濟

【法律分析】
指對土地擁有所有權的經濟。農村集體經濟亦稱「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農村集體經濟是指主要生產資料歸農村社區成員共同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共同享有勞動果實的經濟組織形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改變了過去「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基本經濟體制,村級集體經濟成為農村基本的經濟組成部分。並且,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村級集體經濟改變了過去「集體所有、統一經營」體制一統天下的格局,在家庭分散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礎上,衍生出多種實現形式。尤其是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一些農民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在農村社區或突破社區界限,自發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的經濟組織,提高了組織化程度和收入水平。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八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中的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參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經營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業和飼養自留畜。城鎮中的手工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行業的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國家保護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指導和幫助集體經濟的發展。

4. 農村經濟「六個新」:「新」在了哪兒

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的好形勢概括起來有「六個新」:糧食生產能力登上新台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開新局面,農業現代化建設邁出新步伐,農村改革展開新布局,農業綠色發展有了新進展,農民收入實現新提升。
第一,糧食生產能力登上新台階,連續4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農業部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擺在首位,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調動地方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推動糧食生產在高起點上再上新台階。2013年首次突破1.2萬億斤大關,已連續4年站穩這個台階。今年也會保持在1.2萬億斤水平。我國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產了世界1/4的糧食,養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這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五年來,不僅糧食連年豐收,其他重要農產品也供應充足。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人均佔有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大發展,豐富了城鄉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創新局面,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益明顯提高,農業部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深化改革為動力,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根據市場需求,減玉米、增大豆,籽粒玉米近兩年累計調減了種植面積近5000萬畝,大豆面積增加了1600多萬畝。同時,畜牧業規模化率達到56%,漁業減量提質增效取得了明顯進展。產業結構更優,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競相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2016年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的產值之比達到了2.2:1,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了2200億元,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營業收入5700億,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生產和供給明顯增加。區域結構更合理,糧棉油糖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生豬養殖向糧食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養豬大縣和奶牛大縣的產量分別佔到全國的80%和60%。
第三,現代農業建設邁出新步伐,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超過了65%,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的機械化水平超過75%,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的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力畜力為主轉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科技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階段。良種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畜禽品種良種化、國產化比例也在逐年提升。規模化水平明顯提高,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目前已經超過290萬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佔比達到40%。設施化水平明顯提高,建成5億畝旱澇保收的高標准農田,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設施農業超過5500萬畝,這表明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有了明顯改觀。
第四,農村改革展開新布局,「四梁八柱」基本建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印發了土地「三權分置」、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墾改革等重要文件,可以說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基本建立。特別是三權分置辦法,是中央作出的充滿政治智慧的制度性安排,順應了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願望,理順了「變」與「不變」關系,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又一重大制度創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完善農村生產關系的重大舉措,目的是為了明晰產權歸屬、盤活集體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是農村改革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目前全國已完成確權面積10.5億畝,佔二輪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78%。
第五,農業綠色發展有了新進展,資源環境突出問題初步得到遏制。農業部推行綠色生產模式,堅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啟動實施了畜禽糞污治理、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東北地區秸稈處理、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農膜回收等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農業資源利用的強度下降,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退耕還林還草4240萬畝,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擴大到1200萬畝,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匹配性增強。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緩下來了,全國農葯施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長,糧菜果茶等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超過5億畝,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和農膜回收率均達到60%以上。農業正在變綠,農村正在變美。
第六,農民收入實現新提升,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這些年,農民收入增長較快。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1.2萬元,這四年年均實際增長8%,累計增長47.4%,平均每年增加近千元。今年上半年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增長了7.4%,全年有望突破1.3萬元。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民收入增速連年跑贏城鎮居民,2016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72:1,比2012年下降了0.16。農村恩格爾系數從2012年的37.5%下降到2016年的32.2%,下降了5.3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民增收更快,年均增長超過10%,持續高於全國農村平均水平,年均減少貧困人口超過1300萬。

5. 新農業農村經濟是指什麼

新農業農村經濟可以拆成「新農業」、「新農村」、「農村經濟」三個關鍵詞來看,通過建設新農村、開展新農業,提升農村農民的經濟和文化水平,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遠景設計研究院農業規劃專家解釋道新農業亦可稱為現代農業,相對於傳統農業提出的,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相對於分戶小規模生產形式的傳統農業,它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形態。而新農村是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目標。

6. 什麼是村級經濟 什麼是農村經濟

農村經濟是指縣域經濟、鄉鎮經濟、村級經濟的統稱。村級經濟是按照行政區劃,由最小的地域單元——村的范圍內開展的經濟活動。農村經濟相對於城市經濟,不是一種行政區劃。

7. 新農村都包括什麼內容

(1)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實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質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以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

1.農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農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採取符合自身發展的措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3.堅持對內進行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堅持開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來的資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

4.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8. 什麼是新農村建設這么做對農民有什麼好處

這個指的就是在新時代的條件下,對農村進行各方面的建設,能夠讓農村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這樣做對農民有特別大的好處,也能夠有利於農民的發展。

9. 什麼叫新農村經濟

就我國的農村經濟,就是找到一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它要求達到:(1)經濟總量增長與經濟體制完善的統一。(2)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與提高人的素質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3)物質文明發展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統一。(4)生態、經濟、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斷增強。

10. 新農業農村經濟是指什麼

農業經濟結構是指農業經濟中諸要素、諸方面的構成情況與數量比例。主要包括農業經濟關系結構與農業生產力結構。前者包括經濟形式結構和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關系結構;後者包括農業部門結構、農業技術結構、農業區域結構等。此外,農業經濟結構按集約化程度劃分為粗放型結構與密集型結構等;按照商品化程度劃分為自給型、半自給型、商品型經濟結構等。上述各種農業經濟結構內部還可細分,如農業區域結構既可分為種植業區、林業區、牧業區、漁業區等經濟結構,又可按地貌形態劃分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農業經濟結構。農業經濟結構是一個多類型、多層次的經濟網路結構,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決定於社會生產方式,同時受資源條件、社會需要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農村產業結構是指農村經濟結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及其產業內部產品,在經濟產出等指標上的量的比例和構成。農村產業主要包括大農業(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和林業),農村經濟主體興辦的加工業、采礦業、商業服務業、運輸業,以及與農業生產密切聯系的科技文化產業等非農產業。

產業結構是產業經濟學提出來的一個科學概念。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經濟活動中,人們主要向自然界直接索取財富,即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產業經濟學把這種經濟活動稱之為第一產業。進入工業社會以後,對第一次產業的產品進行加工的工業生產活動和製造業活動,成了社會再生產的主要經濟活動,產業經濟學把這種經濟活動稱之為第二產業。到了最近幾十年,隨著社會生產的迅速提高,又出現了為第一次產業和第二次產業服務的商業、運輸業、金融業以及信息、科研等新興產業,並正在逐步發展成為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經濟活動部門,產業經濟學把它稱之為第三次產業。

隨著我國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分工分業的縱深發展,除了農業這個基礎產業之外,農村工業、農村建築業、農村運輸業、農村商業和服務業等第二次產業和第三次產業部門也在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正因如此,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業已成為關繫到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大問題,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和重視。

閱讀全文

與新型農村經濟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查連續七天健康碼 瀏覽:309
東鳳鎮和三甲鎮哪個經濟好 瀏覽:149
總會有什麼也不想的幸福時刻吧 瀏覽:555
龍山健康申明卡怎麼填 瀏覽:781
宜賓幸福家園天福屬於什麼社區 瀏覽:614
你和百度地圖有什麼故事 瀏覽:612
結婚什麼都要的女人很幸福 瀏覽:329
普惠健康保每一年保費是多少 瀏覽:599
帶愛情的成語有哪些 瀏覽:883
如何讓故事戲劇化 瀏覽:629
事業單位換崗職稱怎麼辦 瀏覽:884
如何看待老城經濟發展 瀏覽:244
幸福車行賣什麼電動車 瀏覽:429
如何把故事做成書頁 瀏覽:115
枇杷和琵琶之類的故事還有哪些 瀏覽:305
什麼婚姻家庭篇 瀏覽:990
清遠市食品健康證去哪裡辦 瀏覽:339
cf劇情故事在哪裡 瀏覽:491
給伊朗美女帶什麼禮物 瀏覽:166
故事在哪個平台找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