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21年九江全年gdp預計是什麼
3735.7億元。
2021年九江GDP初步核算數已出爐,達到3735.7億元,名義增長15.28%,實際增長8.8%,在已出的城市中,超過連雲港、保定、宿遷、茂名、許昌和周口。
烏魯木齊預計數為3600億元,珠海預計數為3700億元,也有可能超過,廊坊暫時未出,但超的概率也很大,最終極有可能超過7--9個城市,排名全國第71--73位。
經濟綜合:
初步核算,201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700.19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9.21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362.95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1148.03億元,增長10.0%。
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0:50.5:42.5;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6%、50.7%和46.7%。全市人均生產總值55274元,增長8.2%。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6.55萬人,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112.69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1%。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九江
㈡ 連雲港發展水平怎麼樣
連雲港發展水平不錯的。
1、連雲港其實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江蘇省東北部沿海,擁有省內最好的港口資源,同時連雲港還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的十四座城市之一,然而連雲港並沒有發展起來,未來隨著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推進,連雲港未來勢必吃香。
2、作為東部地區的重要港口之一,連雲港恰好在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可以說,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布局中,連雲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韓國的貨物,哈薩克的貨物,都通過連雲港港口進出。
3、2020年連雲港的GDP已經達到3277元,連雲港如果在之後的5年保持8%以上的增速。便會在2025年的時候,GDP突破5000億元大關,考慮到連雲港人口只有450萬,屆時人均GDP也會突破10萬元!達到中等發達城市水平。
4、連雲港在未來的5年建設成為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中華葯港、國內領先材料產業基地,並將會完成產業投資超6000億元。連雲港如今早已不僅只著眼在淮海地區和蘇北。隨著自貿區的批復,連雲港更應該融合全球的發展浪潮中。
5、目前的連雲港城區人口不過100餘萬,建成區200多平方公里。雖然連雲港城市山海相連、風景秀麗。但是大山與大海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空間繼續擴展。
因此,目前GDP近600億元的東海縣,劃區就顯得尤為必要。隨著連徐高鐵開通,連雲港市域列車也很快通達東海。東海劃區之後可以使得連雲港有更廣闊的經濟腹地和城建用地。
而灌雲縣一直以來都是連雲港的強縣,連雲港國際機場、連鎮鐵路即將建成,也必將使灌雲的經濟建設更上一個台階,接下來灌雲也很有必要撤縣設市,以來增強連雲港自身的大城地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連雲港
㈢ 連雲港的經濟實力在中國排名多少
最新的排名應該是70多,GDP總量就別提了,100靠後。
但發展空間大`
㈣ 全國各城市經濟排名(前一百位)和綜合競爭實力
2010年才剛過一半呢~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還沒出來呢2009年的,你可以參考下1、上海市 13698億元 增9.7% (滬)
2、北京市 10488億元 增長9% (京)
3、廣州市 8215億元 增12.3% (廣東1)
4、深圳市 7806億元 增12.1% (廣東2)
5、蘇州市 6701億元 增長13% (江蘇1)
6、天津市 6354億元 增16.5% (津)
7、重慶市 5096億元 增14.3% (渝)
8、杭州市 4781億元 增11% (浙江1)
9、青島市 4409億元 13.5%(山東1)
10、無錫市 4400億元 13%(江蘇2)
11、佛山市 4300億元 15.4% (廣東3)
12、寧波市 3964億元 10.1% (浙江2)
13、武漢市 3960億元 15.1% (湖北1)
14、成都市 3901億元 12.1% (四川1)
15、大連市 3858.2億元 增16.5%(遼寧1)
16、沈陽市 3855億元 (遼寧2)
17、南京市 3775億元 增12.1% (江蘇3)
18、東莞市 3710億元 (廣東4)
19、唐山市 3560億元 增13% (河北1)
20、煙台市 3460億元 (山東2)
21、濟南市 3017億元 同比增13%(山東3)
22、鄭州市 3002億 同比增12.5% (河南1)
23、長沙市 3000億元 同比增15%(湖南1)
24、哈爾濱市 2800億元 增長13.2%(黑龍江1)
25、石家莊市 2770億元 同比增11%(河北2)
26、泉州市 2700 同比增14% (福建1)
27、長春市 2588億元 (吉林1)
28、南通市 2550億元 (江蘇4)
29、濰坊市 2500億元 (山東4)
30、溫州市 2430億元 8% (浙江3)
31、淄博市 2300億元 (山東5)
32、福州市 2296億元 同比增13.1% (福建2)
33、紹興市 2223億元 (浙江4)
34、大慶市 2220億元 (黑龍江2)
35、常州市 2200億元 13%(江蘇5)
36、西安市 2190億元 同比增15.6% (陝西1)
37、東營市 2065億元 (山東6)
38、徐州市 2000億元 14%(江蘇6)
39、濟寧市 2000億元 (山東7)
40、邯鄲市 2000億元 11.5% (河北3)
41、台州市 1965.2億元 10% (浙江5)
42、臨沂市 1958億元 (山東8)
43、洛陽市 1919億元 14.4% (河南2)
44、嘉興市 1815.3億元 10.7% (浙江6)
45、威海市 1795億元 (山東9)
46、包頭市 1700億元 (內蒙古1)
47、金華市 1681.8億元 10% (浙江7)
48、滄州市 1678億元 13% (河北4)
49、合肥市 1664.84億元 增17.2% (安徽1)
50、南昌市1650億元14.5% (江西1)
51、南陽市 1620億元 12.5% (河南3)
52、鞍山市 1608億元 (遼寧3)
53、鹽城市 1600億元 13.6%(江蘇7)
54、昆明市 1600億元 12% (雲南1)
55、揚州市 1580億元 14%(江蘇8)
56、廈門市 1560億元 (福建3)
57、鄂爾多斯 1560億元 22.5% (內蒙古2)
58、保定市 1534億元 11.7% (河北5)
59、太原市 1468億元 增8.1% (山西1)
60、鎮江市 1421億元 13.6% (江蘇9)
61、中山市 1409億元 (廣東5)
62、德州市 1400億元 (山東10)
63、泰安市 1398億元 (山東11)
64、泰州市 1394億元 14%(江蘇10)
65、南寧市 1300億元 同比增14.5% (廣西1)
66、吉林市 1300億元 (吉林2)
67、呼和浩特1294億元 17.5% (內蒙古3)
68、惠州市 1280億元 11.5% (廣東6)
69、江門市 1277億元 11% (廣東7)
70、濱州市 1230億元 (山東12)
71、茂名市1200億元10.1% (廣東8)
72、聊城市1200億元 (山東13)
73、岳陽市 1140.3億元 (湖南2)
74、棗庄市 1100億元 (山東14)
75、湛江市1050億元 (廣東9)
76、許昌市 1050億元 (河南4)
77、常德市 1050億元 13% (湖南3)
78、廊坊市 1050 12% (河北6)
79、平頂山 1050億元 (河南5)
80、安陽市 1036億元 13.1% (河南6)
81、湖州市 1034.9億元 (浙江8)
82、焦作市 1031億元 15% (河南7)
83、宜昌市 1026.56億元 (湖北2)
84、衡陽市 1020.4億元 (湖南4)
85、烏魯木齊 1020億元 增長15% (新疆1)
86、襄樊市 1020億元 (湖北3)
87、漳州市 1010.01億元 (福建4)
88、榆林市 1010億元 24% (陝西2)
89、珠海市 992.1億元 (廣東10)
90、邢台市 989億元 10% (河北7)
91、汕頭市 977億元 (廣東11)
92、周口市 916億元 12% (河南8)
93、淮安市 910億元 13.5%(江蘇11)
94、株州市910億元 13.5% (湖南5)
95、桂林市902.6億元 12.6% (廣西2)
96、柳州市900.6億元 13.2% (廣西3)
97、商丘市900億元 12% (河南9)
98、新鄉市 886億元 13.9% (河南10)
99、信陽市 860億元 (河南11)
100、贛州市 831億元 13% (江西2)
101、蘭州市 830億元 12% (甘肅1)
102、菏澤市 820億元 (山東15)
103、松原市 815億元 (吉林3)
104、貴陽市 813億元 13% (貴州1)
105、駐馬店 812億元 (河南12)
106、通遼市 802億元 23% (內蒙古4)
107、秦皇島 800億元 12% (河北8)
108、曲靖市 787億元 12% (雲南2)
109、日照市 780億元 15.5%(山東16)
110、咸陽市 764.6億元 16% (陝西4)
111、清遠市757億元 18.2% (廣東12)
112、連雲港 750億元 13.3% (江蘇12)
113、臨汾市 750億元 4% (山西3)
114、蕪湖市 749億元 (安徽2)
115、綿陽市743億元 4.5%(受大地震影響嚴重)(四川2)
116、赤峰市 740億元 (內蒙古5)
117、郴州市 734億元 (湖南6)
118、揭陽市725.03億元 16% (廣東14)
119、張家口 720億元 13.5% (河北9)
120、肇慶市 720億元 (廣東13)
121、寶雞市 714億元 15.8% (陝西3)
122、營口市 703億元 20.3% (遼寧4)
123、九江市 703億元 13.5% (江西3)
124、安慶市 702.7億元 (安徽3)
125、延安市 700億元 15% (陝西4)
126、德陽市 695.04億元 1%(受大地震影響嚴重)(四川3)
127、開封市 695億元 13% (河南14)
128、錦州市: 691億元 16% (遼寧5)
129、運城市: 680億元 8.5% (山西2)
130、宿遷市: 675.2億元 14.6%(江蘇13)
131、錦州市: 675億元 16% (遼寧5)
132、龍岩市: 672.8億元 14.5% (福建5)
㈤ 全國各城市經濟排名
2009上半年中國城市經濟排名前130位1、上海市6612(滬)2、北京市5308.4(京)3、廣州市3917.3(廣東1)4、深圳市3631.7(廣東2)5、蘇州市3311.05(江蘇1)6、天津市3154.85(津)7、無錫市2350(江蘇2)8、重慶市2322.26(渝)9、佛山市2293.2(廣東3)10、青島市2282.4(山東1)11、杭州市2210.8(浙江1)12、沈陽市2054.2(遼寧1)13、武漢市1983.2(湖北1)14、大連市1968.8(遼寧2)15、成都市1951.3(四川1)16、南京市1911.1(江蘇3)17、寧波市1819.8(浙江2)18、煙台市1817.8(山東2)19、唐山市1718.3(河北1)20、東莞市1690.2(廣東4)21、濟南市1531.7(山東3)22、鄭州市1524.3(河南1)23、長沙市1484.1(湖南1)24、濰坊市1402.6(山東4)25、哈爾濱市1373.4(黑龍江1)26、石家莊市1365.4(河北2)27、南通市1350.02(江蘇4)28、泉州市1289.42(福建1)29、長春市1194.3(吉林1)30、常州市1167(江蘇5)31、淄博市1150.5(山東5)32、濟寧市1127.9(山東6)33、徐州市1091.46(江蘇6)34、溫州市1087.49(浙江3)35、西安市1076.3(陝西1)36、紹興市1058.18(浙江4)37、臨沂市1039(山東7)38、福州市1003.2(福建2)39、威海市981.1(山東8)40、東營市936.6(山東9)41、大慶市930(黑龍江2)42、邯鄲市910.4(河北3)43、包頭市900.1(內蒙古1)44、台州市897.88(浙江5)45、洛陽市895.8(河南2)46、鞍山市884(遼寧3)47、鄂爾多斯870(內蒙古2)48、鹽城市870(江蘇7)49、泰州市845.45(江蘇8)50、嘉興市841.27(浙江6)51、合肥市835.2(安徽1)52、保定市820.6(河北4)53、揚州市820(江蘇8)54、鎮江市814(江蘇9)55、德州市806.2(山東10)56、南昌市787.3(江西1)57、泰安市784.7(山東11)58、金華市772.5(浙江7)59、南陽市770.4(河南3)60、昆明市770.2(雲南1)61、吉林市731.3(吉林2)62、中山市708.69(廣東5)63、廈門市696.4(福建3)64、太原市683.9(山西1)65、南寧市671(廣西1)66、呼和浩特658.1(內蒙古3)67、聊城市646.7(山東11)68、濱州市627.4(山東12)69、江門市612(廣東6)70、惠州市603.2(廣東7)71、棗庄市583.4(山東13)72、滄州市582.48(河北5)73、茂名市560(廣東8)74、宜昌市558(湖北2)75、平頂山550.8(河南4)76、岳陽市539.6(湖南2)77、廊坊市535(河北6)78、焦作市515.8(河南5)79、湛江市511(廣東9)80、許昌市509(河南6)81、湖州市505.63(浙江8)82、汕頭市501(廣東10)83、安陽市496.7(河南7)84、襄樊市488(湖北3)85、常德市484.1(湖南3)86、淮安市483.62(江蘇10)87、新鄉市472.47(河南8)88、周口市471.2(河南9)89、柳州市465.13(廣西2)90、漳州市455.6(福建4)91、商丘市453.31(河南10)92、邢台市448(河北7)93、珠海市447.8(廣東11)94、衡陽市446.5(湖南4)95、株州市440(湖南5)96、烏魯木齊437.5(新疆1)97、信陽市437.1(河南11)98、菏澤市428(山東14)99、榆林市424.11(陝西2)100、連雲港418(江蘇11)101、駐馬店413.4(河南12)102、蘭州市411(甘肅1)103、贛州市410(江西2)104、通遼市392(內蒙古4)105、綿陽市388.59(四川2)106、貴陽市385.1(貴州1)107、蕪湖市380.8(安徽2)108、營口市380(遼寧4)109、日照市378.1(山東15)110、赤峰市373.5(內蒙古5)111、桂林市371.61(廣西3)112、秦皇島370.57(河北8)113、安慶市353.3(安徽3)114、開封市353(河南13)115、揭陽市350(廣東12)116、咸陽市347.5(陝西3)117、錦州市347.4(遼寧5)118、德陽市347.3(四川3)119、郴州市342.3(湖南6)120、撫順市342(遼寧6)121、寶雞市342(陝西4)122、龍岩市336.8(福建5)123、臨汾市330.3(山西2)124、清遠市329(廣東13)125、曲靖市326.6(廣西4)126、馬鞍山326.1(安徽4)127、肇慶市318.4(廣東14)128、九江市314.9(江西2)129、本溪市310(遼寧7)130、張家口304(河北9)
㈥ 黃岡和連雲港哪個經濟好一點
肯定連雲港撒,我老家黃岡的,在江蘇讀書,去過連雲港,黃岡和連雲港是沒法比的
㈦ 九江和連雲港哪個發展得比較好
這個怎麼說呢,九江在上大學時去過,我是在江西上的學,但是我是連雲港人,九江好多年沒去過了,不知道現在發展咋樣,當時覺得九江跟連雲港差不多吧,不過我們連雲港在江蘇一直都是墊底的,雖然有港口,但是也沒見怎麼發展起來,九江也是靠江的,說不上哪邊更好,沒有具體數據對比,不過相對來說,沿海的發展機會大一點,現在中國不都這樣,東南沿海的都比較有錢
㈧ 地理位置極好的連雲港為什麼GDP總量卻總是排倒數
說起江蘇,許多人都會聯想到江蘇的經濟。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江蘇,江蘇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好。正好處在長江經濟帶上,可以說人均GDP,以及江蘇的綜合競爭力,在全國可以排第一。同時江蘇地處沿海,背靠長三角核心地帶,因此有這些天然的地理優勢,所以江蘇的經濟自然發展得不會差。
同時連雲港還有6個4a級的景區,並且有210個風景點。因此連雲港也是中國優秀的旅遊城市,連雲港擁有海岸線,同時擁有花果山可以說是山清水秀。並且連雲港在沿海地區,盛產海鮮和水晶。對於這么一座風景優美的城市,你心動了嗎?如果有時間不妨去看一看。
㈨ 聽同事說,連雲港是個很窮的地方,到底有多窮啊~好奇ing
好多別墅,縣政府放在北京也不算差的,馬路上名車遍地,高檔飯店、高檔住房也到處都有~~要說這地方窮死的話只能是和白宮或黃金遍地的古羅馬比了,沿海城市不會窮的,而且海邊吃海鮮很便宜哦~我喜歡,而且比較清靜,人口流動不大
㈩ 連雲港是幾線城市,連雲港到底屬於幾線城市
連雲港屬於四線城市
一線城市5個:
北京
全國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上海
全國經濟中心
廣州
經濟發達,中國第三大城市
深圳
經濟發達、特區城市
天津
重要經濟大港
二線發達城市
杭州
經濟發達、副省級、強省省會
南京
經濟發達、副省級、強省省會
濟南
經濟發達、副省級、強省省會
重慶
直轄市,西部中心城市
青島
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大連
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寧波
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廈門
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二線中等發達城市15個:
成都
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武漢
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哈爾濱
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沈陽
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西安
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長春
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長沙
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福州
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鄭州
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石家莊
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蘇州
經濟強市、中國地級市經濟最強市
佛山
經濟強市
東莞
經濟強市
無錫
經濟強市
煙台
經濟強市
太原
經濟強市、地級市省會
二線發展較弱城市:
合肥
地級市省會
南昌
地級市省會
南寧
地級市省會
昆明
地級市省會
溫州
重要的經濟城市
淄博
重要的工業城市
唐山
河北經濟強市
三線城市:
烏魯木齊
新疆自治區首府
貴陽
貴州省會
海口
海南省會
蘭州
甘肅省會
銀川
寧夏自治區首府
西寧
青海省會
呼和浩特
內蒙古首府
泉州
福建經濟第一強市
包頭
內蒙古第一大城市,經濟第二強市
南通
江蘇經濟強市
大慶
黑龍江經濟強市
徐州
江蘇經濟強市
濰坊
山東經濟強市
常州
江蘇經濟強市
鄂爾多斯
內蒙古經濟第一強市
紹興
浙江經濟強市
濟寧
山東經濟強市
鹽城
江蘇經濟強市
邯鄲
河北經濟第三強市
臨沂
山東經濟強市
洛陽
河南經濟強市、古都
東營
山東經濟強市
揚州
江蘇經濟強市
台州
浙江經濟強市
嘉興
浙江經濟強市
滄州
河北經濟強市
榆林
陝西經濟第二強市
泰州
江蘇經濟強市
鎮江
江蘇經濟強市
崑山
全國百強縣第一名
江陰
全國百強縣第二名
張家港
全國百強縣第三名
義烏
浙江經濟強市縣級市
金華
浙江經濟強市
保定
河北經濟強市
吉林
吉林經濟第二強市
鞍山
遼寧經濟第三強市
泰安
山東經濟強市
宜昌
湖北經濟第二強市
襄陽
湖北經濟第三強市
中山
廣東經濟強市
惠州
廣東經濟強市
南陽
河南經濟強市
威海
山東經濟強市
德州
山東經濟強市
岳陽
湖南經濟第二強市
聊城
山東經濟強市
常德
湖南經濟強市
漳州
福建經濟第四強市
濱州
山東經濟強市
茂名
廣東經濟強市
淮安
江蘇經濟強市
江門
廣東經濟強市
蕪湖
安徽經濟第二強市
湛江
廣東經濟強市
廊坊
河北經濟強市
菏澤
山東經濟強市
柳州
廣西經濟第二強市
寶雞
陝西第二大城市、經濟第四強市
珠海
特區、廣東經濟第十強市
綿陽
四川第二大城市
四線城市:
株洲
湖南經濟第五強市
棗庄
山東經濟第十五強市
許昌
河南經濟第四強市
通遼
內蒙古經濟第四強市
湖州
浙江經濟第八強市
新鄉
河南經濟第五強市
咸陽
陝西經濟第三強市
松原
吉林經濟第三強市
連雲港
江蘇經濟第十二強市
安陽
河南經濟第六強市
周口
河南經濟第七強市
焦作
河南經濟第八強市
赤峰
內蒙古經濟第五強市
邢台
河北經濟第七強市
郴州
湖南經濟第六強市
宿遷
江蘇經濟第十三強市
贛州
江西經濟第二強市
平頂山
河南經濟第九強市
桂林
廣西經濟第三強市
肇慶
廣東經濟第十一強市
曲靖
雲南經濟第二強市
九江
江西經濟第三強市
商丘
河南經濟第十強市
汕頭
廣東經濟第十二強市
信陽
河南經濟第十一強市
駐馬店
河南經濟第十二強市
營口
遼寧經濟第四強市
揭陽
廣東經濟第十三強市
龍岩
福建經濟第五強市
安慶
安徽經濟第三強市
日照
山東經濟第十五強市
遵義
貴州經濟第二強市
三明
福建經濟第六強市
呼倫貝爾
內蒙古經濟第六強市
長治
山西經濟第二強市
湘潭
湖南經濟第七強市
德陽
四川經濟第三強市
南充
四川地級市
樂山
四川地級市
達州
四川地級市
盤錦
遼寧地級市
延安
陝西地級市
上饒
江西地級市
錦州
遼寧地級市
宜春
江西地級市
宜賓
四川地級市
張家口
河北地級市
馬鞍山
安徽地級市
呂梁
山西地級市
撫順
遼寧地級市
臨汾
山西地級市
渭南
陝西地級市
開封
河南地級市,古都
莆田
福建地級市
荊州
湖北地級市
黃岡
湖北地級市
四平
吉林地級市
承德
河北地級市
齊齊哈爾
黑龍江地級市
三門峽
河南地級市
秦皇島
河北地級市
本溪
遼寧地級市
玉林
廣西地級市
孝感
湖北地級市
牡丹江
黑龍江地級市
荊門
湖北地級市
寧德
湖南地級市
運城
山西地級市
綏化
黑龍江地級
永州
湖南地級市
懷化
湖南地級市、湘西第一大市
黃石
湖北地級市
瀘州
四川地級市
清遠
廣東地級市
邵陽
湖南地級市
衡水
河北地級市
益陽
湖南地級市
丹東
遼寧地級市、中國口岸第一大市
鐵嶺
遼寧地級市
晉城
山西地級市
朔州
山西地級市
吉安
江西地級市
婁底
湖南地級市
玉溪
雲南地級市
遼陽
遼寧地級市
南平
福建地級市
濮陽
河南地級市
晉中
山西地級市
資陽
四川地級市
都江堰
四川縣級市
攀枝花
四川地級市
衢州
浙江地級市
內江
四川地級市
滁州
安徽地級市
阜陽
安徽地級市
十堰
湖北地級市
大同
山西地級市
朝陽
遼寧地級市
六安
安徽地級市
宿州
安徽地級市
通化
吉林地級市
蚌埠
安徽地級市
韶關
廣東地級市
麗水
浙江地級市
自貢
四川地級市
陽江
廣東地級市
畢節
貴州地級市
五線城市:
拉薩
西藏自治區首府
克拉瑪依
新疆經濟第二強市,地級市
庫爾勒
新疆第二大城市,縣級市、州府
昌吉
新疆縣級市、州府
哈密
新疆縣級市、地區行署所在地
伊寧
縣級市、州府
喀什
新疆縣級市、地區行署所在地
阿克蘇
新疆縣級市、地區行署所在地
石河子
新疆兵團第一大城市
晉江
福建經濟發達縣級市
增城
廣東經濟發達縣級市
諸暨
浙江經濟發達縣級市
丹陽
江蘇經濟發達縣級市
玉環
浙江經濟發達縣
常熟
江蘇經濟發達縣級市
崇明
上海經濟發達縣
餘姚
浙江經濟發達縣級市
奉化
浙江經濟發達縣級市
海寧
浙江經濟發達縣級市
瀏陽市
湖南縣級市
大理
雲南縣級市、州府
麗江
雲南地級市
普洱
雲南地級市
保山
雲南地級市
昭通
雲南地級市
西昌
四川縣級市、州府
雅安
四川地級市
廣安
四川縣級市
廣元
四川地級市
巴中
四川地級市
遂寧
四川地級市
天水
甘肅第二大城市
酒泉
甘肅地級市
嘉峪關
甘肅地級市
武威
甘肅地級市
張掖
甘肅地級市
石嘴山
寧夏地級市
吳忠
寧夏地級市
北海
廣西地級市
百色
廣西地級市
虎門鎮
全國第一大鎮、廣東東莞市建制鎮
長安鎮
廣東東莞市建制鎮,全國人口經濟大鎮
鰲江-龍港鎮
浙江建制鎮、浙最南端中心城市
以及其他省份的地級市及經濟強縣縣級市
六線城市:
除以上以外的所有縣級市和經濟強縣、城市規模大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