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經濟政策的影響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2. 新經濟政策背景、內容和影響
一)新經濟政策的背景:
1、國內戰爭勝利後,蘇維埃政權亟待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
2、農民對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暴動頻發。
3、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4、新經濟政策的目的是: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
3. 什麼是美國新經濟 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如何
美國新經濟是以商業周期淡化為特徵的經濟。90年代以來,美國的商業周期仍存在,經濟運行有擴張期和收縮期,衰退還會發生。新經濟的核心是信息經濟 ,其關鍵成因是信息革命 。
美國的「新經濟」具有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新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經濟持續增長
從1991年4月開始復甦至今,美國經濟已持續增長了120多個月,遠遠超出戰後美國經濟平均連續增長50個月的期限, 成為戰後美國第3個最長的經濟增長期人自美國經濟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日本、德國等主要競爭對手,從而扭轉了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後於日本、德國的局面,使美國在全球經濟的實力相對有所回升.
(2)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失業率穩步下降
伴隨著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以裁員為其主要內容之一的「企業重組」,美國結構性失業日益突出,就業形勢急劇惡化.美國失業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業形勢仍繼續惡化,全年失業率高達7.4%,失業人數多達900多萬人. 從1993年開始,美國就業狀況開始改善,失業率穩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這是美國30年來的最低水平.
(3)物價增幅保持在較低水平,政府過去長期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得以消除
消費物價指數從1992年降至3O後, 至今未見反彈,1998年僅為1%.國內生產總值的緊縮價格指數從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來的2%,1997年第4季度,該指數僅增長了1.5%,全年則為1.8%,是1965年以來的最低點.
(4)出口貿易增長勢頭強勁
近10年來,美國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增強了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1991一1994年間,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一共增長了近12個百分點,超過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增幅.在美國勞動生產率較快提高的同時,其單位勞動成本在90年代卻增長緩慢,結果,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從而使美國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繼在半導體和小汽車等領域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聯邦財政赤字逐年減少
由於柯林頓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增稅減支政策,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億美元逐步減少到1996年的1168億美元,聯邦財政赤字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國實際聯邦財政赤字僅為226億美元.1998年2月,美國國會最終通過了柯林頓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平衡方案,力爭到1999年消除聯邦財政赤字,而實際上,美國聯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實現了728億美元的財政盈餘.
4. 「新經濟」與傳統經濟有何不同我們如何應對新經濟的挑戰
一、 新經濟的概念及構成
西方發達國家自二十世紀末的滯漲現象和隨後的經 濟新增長引出了新經濟概念。1992年至2001年期間是屬 於美國的繁榮時期,年經濟增長率達3.6%;失業率於2000年降為20多年來最低點 4.2%;通貨膨脹率維持平衡。
經濟發展中將這種持續的增長高、就業率高、通脹低的現象稱為新經濟。這是融合了科技革命與金融創新並基於信息技術發明的必然產物。
新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融合滲透了知識經濟與網路經濟。知識可以分為技術型和信息型兩大類,由OECD的定義,知識經濟是基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及使用並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經濟。網路經濟則是基於網路化的經濟。
所謂的網路化有以下三層含義:
(1)現代信息資源及 信息載體網路化;
(2)信息網路下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網亦被同化;
(3)這些網路融合交織在一起形成全球信息網路和經濟網路。新經濟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以知識為基本構成、以網路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被認為是知識經濟和網路經濟的有效結合,而新經濟也勢必朝著全球信息網路化的方向發展。
二、傳統經濟的概念及構成
傳統經濟亦稱自然經濟。相對於商品經濟,多見於鄉村及農業社會,以社會風俗和慣例為主用於生產基本經濟問題的解決。 在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時,通過資源一產品一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過程,這種模式的應用,在工業的快速發展中,會因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 增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的減弱,導致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資源短缺的危機更加突出。
傳統經濟模式具有標准化、規模化、效率化和層次化等特點,傳統經濟以產品生產為發展方向,以直接交易為經營方式,注重於效益的高低,以廣告為渠道,創立營銷品牌,但不以客戶滿意標准為先。盡管新經濟也重視經營效益的好壞,但它更以客戶的終身價值以及股東權益為主,營銷提倡以人為本,依靠實際行動來建立口碑,努力保持和開拓客戶資源。
三、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對比 由政治經濟學理論可知……
供參考。
5. 新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什麼,有什麼積極的影響
答: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包括:(1)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後的余糧歸農民支配。(2)由全面沒收私人資本轉為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採取租讓制和租借制兩種形式,還允許部分地恢復小型私人企業。(3)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商品買賣。
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使國民經濟的恢復取得了顯著成績。1925年,農業總產量達到戰前87%,工業總產量相當於戰前的75%。
6. 經濟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新常態定位我國經濟發展大邏輯
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飛速前進,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確實進入了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再追求高速度、依賴強刺激,顯然不合時宜,還會耽誤未來發展機遇。
「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
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九個方面進行了深度解析,得出
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明確判斷。
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徵是什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權威闡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到新常態,就不會因為當前經濟增速回落、風險抬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驚慌失措乃至喪失信心,從而能夠積極調整心態、採取措施,逐步適應新常態。然而,僅僅適應新常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引領新常態。
「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突出戰略性。新常態是個動態過程,我們不僅要認識、適應,而且最終要引領。也就是說,要在注意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更加註重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夯實中長期發展基礎、增添未來發展新動力。」王軍認為。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內生動力不足、下行壓力較大等突出問題。在採取措施穩增長、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時,要更加註重挖掘新的潛力,增添新的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二是創新要實,三是政策要寬。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闡述經濟發展新常態後提出八個「更加註重」中,有三個更加註重與創新驅動有關,分別是:更加註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註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逐步消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創新驅動能為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斷動力。
放眼環球,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再工業化,歐洲正在大力推進「工業4.0」,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風起雲涌。中國如果再走過去發展的老路,不僅無法走出產能嚴重過剩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但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
「新常態,意味著我們要與舊有發展模式告別,要求我們要加快打造新的驅動力量。以創新驅動推動結構調整,才能引領新常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7. 我國經濟新變化對我國國內經濟的積極影響
經濟的新變化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了就業。